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精選8篇)作文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35W 次

篇一: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精選8篇)

課後拓展練習

(運用本課學到的換字比較法,試着賞析《天淨沙秋思》,思考以下問題)

一、這首詞被譽爲:秋思之祖(美國意象派詩人艾略特:中國最經典意象詩,用最凝練的語言寫出最濃厚的秋思。),你讀出了詩人怎樣的秋思(思想情感)?寄託在哪些景物上?

二、詞中的“枯”能否改爲“青”?

三、詞中的“昏”能否改爲“烏”?

四、詞中的“西風”能否改爲“東風”?

五、詞中的“瘦馬”能否改爲“駿馬、弱馬”?

六、比較如下這首改過的詩,比較一下原詩,你認爲哪個好?並談談你的理由。

枯藤老樹(棲)昏鴉,

小橋流水(繞)人家,

古道西風(吹)瘦馬。

答案

一、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二、枯藤”的“枯”字即凝練又有意蘊,如果“枯”換成“青”,“青”是綠色,“青藤”給人生機和活力之感;而“枯”寫出了樹藤枯萎衰敗之狀,更能表現深秋的荒涼蕭瑟之感。

三、昏,黃昏,鳥兒歸巢,詩人觸景生情,鳥兒有巢可歸,而我卻無家可回或有家不能回,漂泊在天涯。昏鴉,是詩人借物喻己呀!

四、西風,即秋風,秋風掃落葉,一夜之間,碧樹凋零,黃葉遍地,一派荒涼。西風,描繪的是深秋的蕭瑟淒涼。

五、物瘦我瘦,我瘦物瘦,物我相依,不分你我,瘦的不僅是形體,更是心。瘦馬,刻畫的是一顆因爲漂泊之久,羈旅之苦,歷盡桑蒼的愁苦之心。

六、不許換一字,不許添一字,“枯藤老樹寫秋思,不許旁人贅一詞。”正如宋玉所言: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可見古人煉字之精,意蘊之豐。

篇二: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觀滄海天淨沙·秋思

孫禕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古代詩歌的有關知識。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並默寫。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反覆朗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受到詩歌的薰陶和感染。

學情分析

古代詩歌的教學任務,在七~九年級階段,恐怕是要以使學生受到詩的薰陶爲主要目標。這種薰陶,跟一~六年級階段的古代詩歌教學不同,不能停留在以誦讀爲主要手段使學生感知詩的韻律美上,而要循此繼進,使學生產生朦朧的美的意識,這就有必要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讀古代詩歌而能有所感悟──即使是對個別詩句的感悟,美感也就隨着產生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

2.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瞭解詩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

2.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古代詩歌的有關知識。

2.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受到詩歌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瞭解詩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

2.體會詩人的情感。

學時難點

領會詩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的手法。

教學活動

導入: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詩歌的殿堂,共同感受古代詩歌的魅力。

首先,我們先來一起了解一下古代詩歌的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爲:

①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2、按表達方式分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

3、按內容分(題材):敘事詩、寫景詩、友情送別詩、愛國懷鄉詩、詠物詩、詠史懷古詩、邊塞征戰詩、山水田園詩、宮怨詩和閨怨詩、愛情詩。

講授:整體感知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本課的第一首詩《觀滄海》

一、人物簡介:

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國譙(qiáo)縣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二、背景延伸: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得勝而歸的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雄心勃勃,一心想着統一天下的宏偉事業。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三、把握詩意: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活動:誦讀詩歌

1.學生個人朗讀。

2.學生跟讀。

3.學生齊讀。

活動4

活動:合作與探究

一、教師提問:《觀滄海》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學生回答:觀。

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1、曹操“觀”到了什麼景象?

2、詩中哪幾句寫了他觀到的景象?

講授:整體感知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一首詩歌《天淨沙·秋思》

(可能有同學會有疑問了,爲什麼老師要把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學習?彆着急,我們先留個懸念,等都學完相信你們自會找到答案。)

一、人物簡介: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爲“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雜劇《漢宮秋》。因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稱爲“秋思之祖”。

二、背景延伸: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元朝由蒙古族統治,漢人受到壓抑),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充滿悲恨的元曲——《天淨沙·秋思》。

三、把握詩意:

黃昏時,烏鴉飛回到長滿枯藤的老樹上

河水在靜靜地流淌,小橋的旁邊坐落着一戶人家

我迎着瑟瑟西風,騎着一匹瘦弱的老馬走在古老的驛道上

太陽落山了,此時此刻,想起家鄉,讓我這個漂泊天涯的遊子不禁傷心斷腸

四、問題探究:

1、第一句中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作用是?

2、第二句有哪些景物?給人一種什麼感受?

3、第三句又有哪些景物?寫出了什麼感受?

4、最後兩句流露出了作者什麼情感?

活動:課堂小結

之前我們留下一個懸念,是關於爲什麼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學的,現在我們一起來找尋一下答案,探求一下這兩首詩的異同點:

1、兩首詩描寫的景象相同嗎?

2、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一樣嗎?

3、兩首詩同樣都有寫景中抒情,所以寫作手法一樣嗎?

4、兩首詩所描寫的季節?

這兩首詩雖然所傳達的思想感情並不相同,但是同樣都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於景,都跟秋天有關。這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活動7

練習:隨堂測驗

1、表現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物的壯麗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2、曹操東臨碣石的目的是什麼?

觀滄海。

3、“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寫海水,是否重複?

“水何澹澹”寫風平浪靜時;

“洪波涌起”寫大風大浪時。

4、曹操“觀滄海”是在什麼季節?根據什麼判斷?

秋天。秋風蕭瑟。

作業:課後作業

1、請背誦《觀滄海》、《天淨沙.秋思》這兩首古詩。

2、請蒐集關於秋天的古詩詞。

活動

9活動:板書設計

水:澹澹山島:竦峙(壯麗氣勢)

觀滄海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向榮姿態)借景抒情

日月:運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虛景(歌詠志)

星漢:燦爛-出其裏(宏偉意境)(博大胸襟)

枯藤老樹昏鴉

天淨沙·秋思小橋流水人家悲愴愁苦

古道西風瘦馬思鄉之情

夕陽斷腸人

篇三: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一、教學建議:

1.教學時間:2課時

2.要注重朗讀。以朗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熟讀感知的基礎上鼓勵當堂背誦。注意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調不一樣,所以朗讀的感情要有所區別。

3.在讀懂的基礎上有所感悟。不提出欣賞的過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賞的成分。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這個原則,使學生學得有興味,願意多讀一些古代詩歌。

4.講解相關知識。作者生平就依註釋講,原則上不另作介紹。課文的幾首詩歌都是同時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風骨”“盛唐氣象”等時代精神,可在學生理解的範圍內適當講解時代背景,但不要介紹文學史。

二、學情分析:

這是初一學生第一次學習古代詩歌。學生在詩歌記憶上積極性很高,課堂上要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直至熟讀成誦。學生對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詩歌意象理解較淺,教師可適當點撥。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2.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律詩的基本知識。

4.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和想象體會宏偉壯觀的景象。

2.通過誦讀理解思鄉之情。

3.聯繫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

2.通過誦讀第二首詩,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3.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4.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

2.通過誦讀,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

聯繫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以及意象寄託的情感。

五、教學方法:

品讀法;誦讀法;聯想法

六、教學過程及內容要點:

第一課時

一、課時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和想象體會宏偉壯觀的景象。

2.通過誦讀第二首詩,體會詩人對朋友的同情和關切之情。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觀滄海》

(一)導入新課:破題解惑

同學們,這是我們進入初中階段第一次學習古詩。讀懂詩歌有很多切入點,標題一定不可小覷。

(1)標題中有一個關鍵字,它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請找出來。

明確:“觀”。

破題:看大海。

理解了詩歌的題目,這只是讀懂詩歌的第一步。下面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把註釋上的字音“謄”到詩中,並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

(2)小組內交流,提出困惑,互相解決,教師釋疑。

釋疑:以——來;何——多麼(不能寫作“河”);若——好像(成語:安若泰山)

齊讀:讀準字音。

(3)普及常識

①同學們仔細觀察,這首詩在形式上與我們小學學過的絕句、律詩有什麼不同呢?

明確:絕句有四句,律詩有八句,對仗工整,韻律和諧。

②《觀滄海》屬不屬於這兩種呢?這又是什麼體裁的詩歌呢?

明確:擬樂府詩。絕句和律詩又叫近體詩,樂府詩屬於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形式自由靈活,篇目可長可短,不必押韻。樂府是要配樂演唱的,很可惜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它的曲調,但我們可以來讀一讀它的節奏。這樣,我們一邊打節拍一邊來讀這首詩。先試着看看我們讀几几拍合適呢?二二拍。

女生讀:讀出節奏。

當一個人心情低落時,他會聽到海哭的聲音;當一個人愁緒滿懷時,他會讓大海帶走所以的哀愁;當一個人雄心勃勃時,他會看到怎樣的景象,想到什麼呢?

(二)問題探究1:把握基調

(1)整體感悟,帶着預習的感受自己先讀一讀這首詩。

我們知道,一首歌曲會有一個基本的調子,像《春天在哪裏》基本的調子是很歡快的,像《大海》基本的調子是低沉悲傷的。詩歌也有一個基本的調子,我們稱它是——感情基調。

①請說一說如果讓你給這首詩譜曲,或唱一唱這首詩,你覺得它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激昂、高亢、雄壯……

慷慨激昂,雄渾蒼涼是曹操詩歌的風格。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自由讀:讀出激昂

(2)請用簡潔的詞或短語,說一說:我看到了_________的大海。說出依據。

(三)問題探究2:理解描寫角度和手法

明確:海水滾滾

海中山島傲然聳立

周圍草木茂盛

洶涌澎湃水勢湍急

……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還是在寫海里的景色嗎?描寫角度發生的怎樣的變化?

明確:由遠及近。

(2)詩人由山島、樹木,寫到洪波,描寫的手法有沒有發生變化?

明確:由靜態描寫到動態描寫。“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和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齊讀:

一讀:滾滾濤流,巍巍山島,在“我”的心中是那麼壯闊。讀出壯闊。

二讀:眼前,那蔥鬱茂盛的草木,猶是那麼勃勃生機。讀出生機。

三讀:忽然,陣陣瑟瑟西風吹來,巨大的波浪翻滾着涌向天際。讀出磅礴、澎湃、洶涌……

(四)問題探究3:把握詩人形象

假如你就是曹操,此時你剛剛打完一場漂亮的勝仗,你還要率領你的千軍萬馬掃平北方的那支強悍野蠻的烏桓族,你看着眼前這一切雄偉的景象,你會想到什麼呢?

(1)請接着說:“我就是我。……”

明確:我就是我。我不能虛度此生,我要建功立業!

我就是我。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要一統天下!

我就是我。……

(2)曹操是怎樣表現他內心的豪情壯志的呢?

明確:通過運用想象、誇張等手法含蓄地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種描寫的手法又稱:虛寫。在曹操的心中,他早已成爲那吞吐日月、容納星河的滄海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這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自由讀:

一讀:讀出大海的遼闊無垠。

二讀:讀出詩人胸懷的寬廣。

三讀:讀出作爲政治家的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3)小結

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4)總結

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學了這首詩,同學們眼中的曹操不再停留在那張白臉、那個奸雄、那個心胸狹窄、那個狡詐多疑的形象上了。瞭解歷史,走進歷史,我們可以從這些動人的詩作開始。

朗讀、背誦。

(五)問題探究4: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1)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明確: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爲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2)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情景交融。你能說出古代既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明確:

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問題探究1:體悟情感

文中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請用原文中的一個字回答。

明確:愁

(二)問題探究2:把握基調

愁是無形無味的,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景物描寫來寄託情感。詩中沒有單純的寫景,總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選取“楊花”“子規”來寫奠定了什麼樣基調?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悽慘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三)問題探究3:品析名句

這首詩很能打動人心,得益於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選擇一個角度,聯繫詩歌內容略作分析。

明確:運用了擬人的表現(修辭)手法,分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作者在這裏把明月和輕風人格化了,把未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麼叫把客觀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賦予客觀事物,讓它同樣具有情感。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爲自己的替身,伴隨着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還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富有隻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

(四)問題探究4:理解主旨

“直到”的“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表現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達朋友身邊的焦急的心情。明月雖可寄託,長風雖然迅疾,但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邊畢竟需要時間,作者希望長風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點把自己對友人的牽掛與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邊。

(五)課時作業

背誦並默寫《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二課時

一、課時教學目標

1.感受中國詩歌的思鄉旋律。

2.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與教學內容

《次北固山下》

(一)問題探究1:感知人物

1.詩歌的題目“次”表明詩人此時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態?

明確:羈旅漂泊

2.詩中哪些字詞還可以告訴我們這個信息呢?

明確:客、行、鄉書、歸雁

(二)問題探究2:理解情感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於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麼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於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爲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裏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2.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後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爲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於別處,見得旅程介於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係。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爲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裏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並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爲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裏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着,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彙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纔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纔會青,水纔會綠,纔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於詩人把個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闢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於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於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爲,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爲“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三)問題探究3:把握主旨

最後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明瞭詩的主題,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

明確:大雁也叫鴻雁,是一種大的候鳥,春來北國,秋去南方。詩歌中常以“雁歸人未歸”來寄託遊子(或征夫,或遷客)思鄉的感情。

《天淨沙·秋思》

(一)問題探究1:感受形式美

讀出節奏,體會這首詞在形式上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最後一句是散句,曲折跌宕,整首小令整散相間,長短結合,頗具形式美感。

(二)問題探究2:理解情感

1.從題目來看,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請用一個字回答。

明確:思

2.詩歌中是如何傳達出這種情感的?

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因爲“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

(三)問題探究3:把握體裁和寫作手法

1.本課涉及哪些古代詩歌體裁?

《觀滄海》是四言詩,這是歷史最悠久的一種詩體,盛行於先秦時代。《詩經》集四言詩之大成。《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絕句,《次北固山下》是五律,它們都要遵循格律。《天淨沙·秋思》是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這篇作品的具體名稱。散曲的不同曲牌,對於句式、字數、平仄也都有相應的要求,只是不像格律詩那樣嚴苛,允許添襯字,有的曲牌還可以增句,押韻也稍靈活,平仄韻通押。

2.如何理解這四首古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1)各篇景物描寫特點不同,決定情感不同特點。例如《觀滄海》是以宏觀視角看天地、大海的,寫的都是大景象,因此場面宏大,體現一種壯闊、宏偉的氣象,表達一種壯美、豪邁的情感;又如《次北固山下》也有壯闊景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包含着開闊的胸懷、雄放的激情、立志功名的志氣等。

(2)關鍵詞語傳達出景中情。例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提到“楊花”“子規”,點明瞭“龍標”“五溪”“夜郎”等,也寫了“明月”,這些都是客體意象,那麼情呢?“愁心”一詞最關鍵,給這些客體意象塗上了一層憂鬱的色彩;再如《天淨沙·秋思》中景物描寫所帶的修飾詞“枯”“老”“昏”“古”“瘦”等,本身就傳達一種衰落、頹敗情境的特點,再加上“斷腸人”,痛苦、低落情感的表達水到渠成,情與景融洽無隙。

(四)課時作業

背誦並默寫《次北固山下》《天淨沙·秋思》

篇四: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學習課題:古代詩歌四首

學習目標:1.瞭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3.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4.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5.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1.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2.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或根據詞語注音,並且在橫線中抄寫一遍。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澹澹()

xiāosè()、yáng()花、子guī()、夜láng()、一帆xuán()

歸yàn()、luò()陽、枯()藤、天yá()

2、《觀滄海》作者是____,他是____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觀滄海》是我國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統一了北國,凱旋時登上碣石山,佇立峯頂,面對大海,寫下這篇寫景抒情的樂府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作者是____,字____,號____。本詩是詩人爲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一首詩。

《次北固山下》,作者是,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____”這一聯聞名。

《天淨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雜劇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____”,更被贊爲“____”。因爲這首小令,他還被稱爲“____”。

二、整體感知:

1、《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____、以及____。寫景句子從“____”到“____”共十句,其中,前句寫的是實景,後____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____(表現手法),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詩人以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朋友遠謫的____;三、四兩句寄情於景,對朋友進行由衷的____。全詩選擇了____、____、____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遭貶謫的____之意。

3、《次北固山下》:“次”的意思是:____。首聯中一個“”字暗示作者在旅途中;頷聯中“潮平”和“”寫出了旅途的順利;頸聯描寫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的自然現象,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尾聯借____的典故表達了____之情。全詩融寫景、抒情於一體,堪稱千古名篇。

4、《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與____、____、____形成對比,又與古道、西風、瘦馬相映襯,描繪了一幅____圖,表現出了遊子的____之情。

三、教師點撥精講。

1、研讀《觀滄海》,品評探究。

(1)“”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作者描繪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

景物:

動景:

靜景: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屬於____寫,勾畫了____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____,抒發了____的遠大抱負。

2、研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品評探究。

(1)第一句選取了哪兩個意象,有什麼作用?

(2)第三、四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人們對這首詩後兩句尤爲讚賞,請你說說其妙處。

3、研讀《次北固山下》,品評探究。

(1)描繪頷聯所展現的畫面

(2)頸聯蘊含了怎樣的哲理?

4、研讀《天淨沙秋思》,品評探究。

(1)這首詩前三句寫景中,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2)本曲充滿愁緒,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矛盾嗎?爲什麼?

四、整理小結:

篇五: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爲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問題設計:⑴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⑵下文到哪一句爲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⑶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⑷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啓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爲四言樂府詩,韻腳爲“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爲名勝之地。

㈡瞭解詩歌,學生當即背誦全詩(由於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估計比較易於成誦;

㈢學生練習背誦(略)

㈣整體把握。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言)爲什麼要特地提到“潮平”?(爲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殘冬臘月)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好,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詩人產生濃重鄉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說有根據嗎?先說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但這種鄉愁並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說說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

四、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

篇六: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知識目標,1.瞭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並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海》選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於天寶年間被貶爲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託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爲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於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爲什麼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2課時

1.學習《次北固山下》,體會敘事寫景的哲理美。

2.學習《天淨沙·秋思》,理解詩歌的優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寫鄉愁的詩,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

2.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3.文章體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爲首聯,三四兩句爲頷聯,五六兩句爲頸聯,七八兩句爲尾聯;每句有五個字,叫五言。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聽讀,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正音解詞,學生自讀。(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或音頻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譯: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盪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水上的風吹拂着,一葉白帆高高懸掛。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着溫暖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天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做簡要分析。

明確:(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文體簡介。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緒。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被譽爲“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鄉愁。

(二)朗讀指導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大意。

翻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2.哪句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可以作爲點睛之筆?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確: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溫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呢?獨自承受漫漫長夜,怎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四)比較閱讀

《次北固山下》與《天淨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異同?

明確:《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都抒發了遊子的鄉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緒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寫詩人在船上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他在異地他鄉熱切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鄉之情。《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淪落異鄉的遊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可取之處,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古詩的寫作背景下去讀,不爲教詩而教;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不足之處,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今後在教學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課中自由探討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篇七: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教材分析:

《古代詩歌四首》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篇課文。本課所選的四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蘊含理趣,值得好好品味。同時都是中考考察篇目,因此設計4課時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不夠系統。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需要學習那些內容,掌握到什麼程度。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及作者2、掌握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準確朗讀並默寫,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學會賞析名句的方法,增強古詩文修養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五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課時安排:4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滄海》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二、自主學習(提前佈置,學生課上小組展示)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寫作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3、文體知識: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三、朗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準確富有感情,有節奏感4、學生展示朗讀,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四、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不會的詩句劃出來,全班解決。教師點出需要掌握的字詞句

①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爲“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五、師生共同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寫了幾層意思?具體描繪了哪些所見實景和所想虛景?(點出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寫法)

2、賞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教師明確賞析名句的方法,點出借景抒情的寫法)

3、概括主題

4、寫作特點:1、動靜結合2、虛實結合3、借景抒情

六、背誦全文

七、中考鏈接

1、這首詩以“”字總領,全詩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主旨)

2、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意境)

3、按要求填寫原詩中的語句。(積累)①詩人登臨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實寫詩人所見之景的句子是:③虛寫詩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4、請根據你的閱讀感受,說說本詩的情感基調。(主旨)

5、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寫的是動景,“”寫的是靜景。(表現手法)

6、後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裏。(賞字)

7、這首詩描寫了大海的遼闊壯美,具體描繪了哪些所見實景和所想虛景?(意象)8、在這些山水景物的描繪中,你感覺出這是一位怎樣的詩人形象?(分析)

板書設計:

觀—水、島、樹、鳥

感——日月、星漢

第二課時《次北固山下》

一、自主學習(提前佈置,學生課上小組展示)

1、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唐代詩人2、寫作背景及解題

王灣,洛陽人公元712年中進士,次年(唐玄宗開元元年)出遊吳地,由洛陽沿運河南下瓜州,後乘舟東渡大江抵京口(今鎮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東行去蘇州,此詩當於此時寫成。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二、朗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準確富有感情,有節奏感4、學生展示朗讀,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三、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不會的詩句劃出來,全班解決。教師點出需要掌握的字詞句四、師生共同探究: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提示: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爲“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爲因果,渾然一體

②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潮平兩岸闊,風正(順)一帆懸”寫了怎樣一幅景象?

提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爲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4、說說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5、概括主題

五、學生背誦詩歌

六、中考鏈接:

六、1、這首詩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抒發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懷。2、全詩共有四聯,選取你最喜歡的一聯,說說它好在哪裏。

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風正一帆懸”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韻,爲後人所稱道。

八、4、最後兩句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板書設計:

九、次╱青山、綠水╲北見—岸闊、帆懸—鄉固╲海日、江春╱思山愁下行——鄉書、歸雁

第三課時《錢溏湖春行》

一、自主學習(提前佈置,學生課上小組展示)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2、寫作背景:《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二、朗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準確富有感情,有節奏感4、學生展示朗讀,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三、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不會的詩句劃出來,全班解決。教師點出需要掌握的字詞句

四、師生共同探究: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提示: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2、尾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表達了他對西湖景色的喜愛之情。

3、賞析“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一句

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着搶佔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着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着春的活力與生機。4、概括主題

五、學生背誦詩歌六、中考鏈接:

1、找出詩中體現初春特點的詞語(任選兩個),並加以品析。

2、在錢塘湖所有的景緻中,作者最迷戀的是""。

3、這首詩的第二聯和第三聯分別從怎樣的角度來描寫錢塘湖初春景色?

4、詩歌第二聯中“幾處”“誰家”用得極其精妙,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繫全詩,說說爲什麼。

板書設計:

╱水、雲、鶯、燕╲錢見╲花、草、楊、白堤╱贊塘美湖喜春愛行感——最愛行不足

第四課時《天淨沙秋思》

一、自主學習(提前佈置,學生課上小組展示)

1、作者簡介: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2、文體知識及解題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雜劇就是戲劇。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淨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二、朗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3、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準確富有感情,有節奏感4、學生展示朗讀,其他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三、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不會的詩句劃出來,全班解決。教師點出需要掌握的字詞句四、師生共同探究: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爲這樣做有何好處?(點出白描)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璽、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爲什麼漂泊到這裏?

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說說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4、概括主題五、學生背誦詩歌六、中考鏈接:

1、這首元曲的作者是____????(人名)。(1分)

2、下列各句中,與“斷腸人在天涯”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項是(2分)…???:

?A.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B.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C.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D.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簡要分析“夕陽西下”一句的表達作用。(3分)

篇八: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播放錄音.賞讀初步感受詩歌韻味

2.詩歌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一首完整的寫景詩篇,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統一了北國,凱旋時登上碣石山,佇立峯頂,面對大海,浮想聯翩,寫下這篇樂府詩。當時曹操大軍鎧甲未卸,征塵未洗,正可以揮師南下,征討孫劉,實現統一,完成宏業。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神奇壯觀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3.介紹古代詩歌有關知識

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和詞曲.

古體詩: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如<<觀滄海>>.

近體詩:唐朝新出現的絕句.律詩.如<<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爲四聯。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爲靈活,多於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天淨沙秋思》。

4,強調重點字詞讀音

滄海()

碣石()

竦峙()

潮平()

蕭瑟()

水何澹澹()

5.藉助課下注釋或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臨:_______何:_______

澹澹:_______星漢:_______

竦峙:_______

蕭瑟:_______

若:_______至:_______

6.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三),賞析課文,研讀詩歌內容.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4)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5)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a、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5.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773.html

  • 標籤: 七年級 四首 部編版 教案 上冊 七年級上冊作文教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古代詩歌四首教案七年級上冊部編版(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