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精選5篇)作文

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62W 次

篇一: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精選5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寫作手法,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分別有哪幾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師: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2、朗讀

(1)教師範讀,學生聽準字音、停頓

(2)生齊讀,師指導其不足之處

(3)生自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3、研讀詩歌

(1)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作者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寫山島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2)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朗讀

3、研習詩歌內容: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爲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爲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研讀《聞王昌齡左前龍標遙有此寄》

教學目標:

1.有節奏地朗讀詩歌

2.通過自己的合理想像體會詩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頭語言描繪想像的畫面,營造意境。

教學流程:

一.文學常識介紹

李白(字、號、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別作品

體裁:七言絕句送別詩

二.釋題

人物、事件、距離

三.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自讀、齊讀)

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找出壓韻的字

2.再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到的景色(楊花、子規)

3.景物的特點

楊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規:啼叫聲哀鳴(不如歸去)

4.眼見飄墜的柳絮,耳聞子規哀鳴,本已撩人愁思,卻又傳來好友被貶的消息。(事件)

5小結: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遠方的羈旅之苦。

6.友人遠去,詩人的情感何以寄託?(我寄愁心與明月)

7.再讀課文,表現對友人的思念與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達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假設你是月亮,到了龍標。你將會對月亮說些什麼。

五.學生小結

六.佈置作業

收集相關名句,進一步體會思想感情。

二:、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朗讀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爲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

教學反思:

篇二: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作者用凝練的語言描寫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風景圖,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培養學生賞讀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

2、背誦四首詩,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體會四首詩的意思。

2、品味詩、詞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在我國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分別有哪幾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師: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2、朗讀

(1)教師範讀,學生聽準字音、停頓

(2)生齊讀,師指導其不足之處

(3)生自讀,讀出自己的理解

3、研讀詩歌

(1)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作者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寫山島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2)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朗讀

3、研習詩歌內容: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爲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爲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研讀《錢塘湖春行》

1、解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2、朗讀

3、探究詩的意境。

⑴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⑵我們說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爲什麼說“雲腳低”?

⑷“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爲什麼“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麼?

⑸第五、六句寫了什麼?爲什麼說“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麼用意?

⑹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明確:

⑴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說“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說“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爲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爲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爲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悅。

⑸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二、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

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

《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朗讀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爲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

篇三: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導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培養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第一課時

情景導入: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爲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四首古代詩詞,領會古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一、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1.生難字詞(1)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2)詞義竦峙:聳立。幸甚至哉:幸運得很。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昏鴉: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斷腸:形容悲傷到極點。

2、作者名片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人(今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雅愛詩章,好作樂府歌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出生於西域。詩歌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想象奇特豐富,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馬丹陽》《黃粱夢》等雜劇共15種,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並寫有小令、套數二百餘首,經後人輯入《東籬樂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羣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爲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讚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3.文體鏈接:樂府詩:樂府詩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蒐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的“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爲樂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律詩: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爲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次北固山下》每句五個字,所以稱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錢塘湖春行》每句七個字,所以稱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一首律詩每兩句爲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步驟二賞讀《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觀滄海》

1.如何理解“東臨竭石,以觀滄海”一句?

“東臨竭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了觀察的方位以及觀察的對象,這兩句雖然沒有直接寫到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時的那種勃勃英姿。“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描繪大海的?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2)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創造出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聯想日月星辰這些自然界偉大的景象,全離不開大海的懷抱。想象奇特,胸懷開闊,滲透着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和昂揚奮發的精神。展現了詩人力挽狂瀾、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氣蓋世的英雄形象。

4.詩人在這首詩中把自己欲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表達得淋漓盡致,詩人藉助了什麼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詩中3-8句實景描寫海水與山島;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想象之景。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春天的景物很多,爲什麼作者挑選“楊花”“子規”來寫?說說你的理解。

“楊花”漂泊不定,給人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啼鳴暗含悲痛之情;詩人選取暮春時節的這兩種景物,渲染了哀傷的氛圍,融情入景。

2、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怎樣的愁緒寄予了明月?

詩人對朋友深深的思念和擔憂。

第二課時

《次北固山下》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交流點撥:首聯:點題。“青山”指北固山,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行客前進的路,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句,又是爲頸聯中“江春”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詩人離家日久,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途他鄉,久不得歸,見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來給他傳遞家書了。全詩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交流點撥: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歷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認爲該如何理解呢?

交流點撥:作者從煉字着眼,把“日”與“春”作爲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並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天淨沙•秋思》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別渲染了怎樣的氛圍?

交流點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前三句渲染了一種悽清孤寂的氛圍。籠罩在蒼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樹、烏鴉,呈現出一派蕭瑟淒涼的景象。昏鴉歸巢反襯出遊子的漂泊無所歸宿。小橋流水旁的人家,親人團聚的天倫之樂,透露出遊子對寧靜溫馨的家園生活的嚮往,也反襯出有家歸不得的悲苦。寒風颼颼,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正在蜿蜒古道上艱難跋涉。羈思旅愁,借景物自然顯現,使人聯想無窮。

2.“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點撥:點明全文主旨: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着瘦馬的遊子卻只能在西風古道上奔波。“夕陽”如血,可倍添遲暮蒼涼之氣氛。“天涯”二字,與夕陽配合,加重了悲悽衰殘的色彩,說盡了千古羈旅人沉重的腳步與無限的愁悶。

2.這首小令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這首小令寄情於物,通過對衆多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羈旅天涯的遊人的悽苦愁楚之情。

拓展延伸請你搜集幾句有關“胸襟”“抱負”“思鄉”的詩句。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③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杜甫《望嶽》)

④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

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篇四: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準確朗讀並默寫四首詩歌。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4.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品味,感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重點難點

1.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品味語言,體味詩曲意境,領會表達的妙處。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精兵發,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觀滄海》寫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觀滄海》是曹操北征烏桓(huán)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所作。

3.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4.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正音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

(2)節奏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3)釋義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說:“日月之行”,也說“星漢之行”;不但說“星漢燦爛”,也說“日月燦爛”。合起來說,“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5.再讀詩歌,討論探究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6.思想感情

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

三、課堂總結

四、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釋題,思考: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3、指名讀,思考:

A.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B.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

C.當得知好友被貶到荒涼僻遠之地、旅途艱辛,假如你是李白,會有怎樣的感情?

4、討論: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難過之情也融入了所見之景中。那麼詩中寫景的詩句是怎樣表現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B.作者還大膽想象,以一種大膽新穎的方式來向友人表達對其不幸的同情、關懷和牽掛,這種方式好在哪裏?

(理解將客觀景物人格化的藝術手法)

二、學習《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發達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現代的公交車。因此,流落他鄉或在外謀職的人是很難定期回家的,自然會不是產生故園之思,因此,表達思鄉之苦就成爲類古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唐代詩人王灣的詩歌《次北固山下》,來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種濃濃的鄉愁。

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

2.簡介作者

王灣,生卒年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官洛陽尉。早有文名,往來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其詩流傳不多。

3.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4.詩歌鑑賞

A、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爲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B、“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爲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C、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D、爲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5.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6.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2、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二、學習《天淨沙·秋思》

1.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2.馬致遠:號東籬,元代大都人,著名雜劇和散曲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合稱爲“元曲四大家”。

他的代表作是雜劇《漢宮秋》。因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稱爲“秋思之祖”。

3.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

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爲此作鋪墊。

4、整體感知

A、這首小令寫了哪些景物?

B、寫景的句子寫出了景物什麼特點?

5、這篇作品在佈局上有一個顯着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古人說:“凡景語,皆情語。”這篇作品除最後一句外,全都是景語,而字字都是扣着情來寫的,這就是它藝術上的動人處。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作連綿的羣山,那詩歌就是羣山之峯。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文化已經浸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我們有令我們驕傲的唐詩、宋詞、元曲,賞析並能背頌這之中一些優秀的詩歌,能陶冶情操,純淨心靈、提高文學養修。雖然所學的四首隻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現在我們初步掌握詩歌欣賞的一般方法,我國的詩歌作品輝煌燦爛,光彩奪目,我們可用此法去自學一些名篇,繼承發揚祖國的優秀文化,我們有着責無旁貸的責任。

四、誦讀詩歌,背誦默寫

五、作業訓練

1、《觀滄海》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次北固山下》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3、《天淨沙·秋思》

①《天淨沙·秋思》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自己的話講述此曲的情景,並說一說你的感受。

4、找出詩中你印象深刻的詩句,讀讀品品,談談自己的理解感悟。

5、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要求恰當使用多種修辭手法,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角度入手,融入情感。

篇五: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2、瞭解詩詞有關知識以及詩歌四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曹操《觀滄海》

1、作者介紹,寫作背景:

曹操,字(),()時期()家、()家。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①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賞析]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詩的正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後四行)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二、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②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2、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賞析]

詩以對偶句發端,既工麗,又跳脫“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爲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姜齋詩話》捲上)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於歲暮臘殘,連夜行舟的潮平而無浪,風順而不猛,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顯然是一個晴明的、處處透露着春天氣息的夜晚,孤舟揚帆,緩行江上,不覺已到殘夜。這第三聯,就是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海日東昇,春意萌動,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羣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是要經過洛陽的啊!讓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還是託雁捎個信吧:雁兒啊,煩勞你們飛過洛陽的時候,替我問候一下家裏人。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1、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最能點明詩人心情的字眼是什麼?

②哪句詩說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爲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爲什麼不是“家家”?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中間兩聯是分寫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二、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1、感知內容。

2、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3、學生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4、學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5、學生配樂朗讀。

6、延伸作業。

①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②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課交流。

[賞析]

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爲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這篇作品在佈局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前三行全是寫景,沒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見;“古道”是他的經行地;“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正吹在他身上把這些細節聯結在一起,就會出現這樣一個境界:一個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紛飛;道旁,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雅雀已經回巢,不時地啼叫幾聲;不遠處,在小橋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裏,人們正在準備着晚餐,炊煙縷縷這時,一個人牽着一匹瘦馬獨自緩緩行進在古道上看來,這是個異鄉人,他將投宿何方呢?在作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題:異鄉人望了一眼即將西沉的夕陽,不禁嘆道:“斷腸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鄉愁何等濃重。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600.html

  • 標籤: 七年級 詩歌 精選 教案 四首 四年級優秀作文選5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七年級古代詩歌四首教案(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