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精選8篇)作文

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29W 次

篇一: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精選8篇)

詩詞五首

教學目標: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刈麥

1.朗讀《觀刈麥》。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於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爲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3.解題。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民冒着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並借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並對自己的“不事農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民的同情。

4.賞析。

(1)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季節。接着寫婦女領着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低着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這裏,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2)接下來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爲什麼要來拾麥穗呢?因爲她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爲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飢。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

(3)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後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小結

《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繫?都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三、佈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己亥雜詩

一、對詩句的理解: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託了要培植人才,爲國家和社會竭盡餘力的懷抱。

二、賞析:

《己亥雜詩》共315首。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就巨型組詩。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真可謂“浩蕩離愁”。“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着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同時我們還可以想象作者辭官之時拂袖而去的情景。“白日斜”是說作者帶着離愁南歸,因爲愁緒鬱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裏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吟鞭”是指詩人的馬鞭,“東指”點明瞭此行的目的地——故鄉(浙江)。“即天涯”是說距離故鄉還很遠。從這一句,我們可以想見:詩人在傍晚時分,立在馬上,面向故鄉,翹首以盼,隨興賦詩,百感交集。此時詩人在想什麼呢?想落紅護花。“落紅”即落花,全句的本義是說從樹上飄落的花瓣並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育來年的春花。作者借自然的循環法則來自比,表示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這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傳達出詩人“不在其位,亦謀其政”的難能可貴的精神,表明了詩人無比堅定的決心,成爲千古名句,激勵着多少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五)山坡羊·潼關懷古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爲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爲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爲限,如果兩三支合爲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後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峯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後個別提問:

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後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後,提問:

你認爲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爲了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四、堂上練習: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佈置作業:默寫這首曲子

篇二: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並背誦古詩詞。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技能目標

分析詩歌主題,讓學生髮表個性化見解,注意朗讀技巧的積累,提升審美情趣。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關於作者寫作背景

陸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被金人所滅。陸游青壯年時一心向往收復失地。四十八歲那年曾在西北前線,在川陝宣撫使王炎那裏任參軍。但當時的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一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願望只能變成滿腔憂憤,時常在詩詞中表露出來。這首詞就是他晚年退居山陰後寫的抒懷名篇。

朗讀節奏停頓指導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詞意探究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1、“當年”是什麼時候?“覓”字何意?此處用了哪個典故?

當年是陸游在川陝宣撫使王炎帳下參軍抗戰的時候“覓”字是尋求的意思。。此處用了班超投筆從戎、立功邊境以取封侯的典故。

2、“夢斷”是什麼意思?表達作者怎麼樣的感情?

夢醒的意思。失落和悲傷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心在天山”用了什麼典故?

天山就是祁連山,漢名將霍去病曾在此立功。霍去病英年早逝後漢武帝爲他修了像祁連山一樣的墓。

“滄洲”指什麼?

水邊,作者隱居地,江湖,河灘。

“誰料”一詞寫出了作者怎麼樣的感情?

寫出了往日的天真和今日的失望,流露出對南宋統治者的不滿。

朗讀指導指導:

開頭兩句再現往日壯志凌雲、躍馬揚戈、馳騁前線的英姿。“夢斷”一詞後慷慨化悲涼。“暗”字要讀出歲月流逝,人事消磨的暗淡。“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要讀出排比句的氣勢,說盡平生不得志。最後三句作結,詞人猶如一隻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翼,跌落在地,在痛苦中呻吟。

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陸游的詞《訴衷情》,這首詞抒寫回顧了作者當年慷慨從軍的英雄氣概,作者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的不滿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悲憤之情。我們要學習他的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和練習冊與本詞有關的習題。

2、背誦默寫這首詞。

篇三: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飲酒》(其五)教案

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教法: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爲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爲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着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2)補充《飲酒》的註釋。①喧:吵鬧的聲音。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④辨:說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5)指導背誦。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爲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爲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着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明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爲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1)名句品味。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探究學習: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衆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爲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爲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打出投影片。)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爲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擡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譯文: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篇四: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侯取靈

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有關文學常識。

2、,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

3、感悟名句,領會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美,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4、背誦、默寫五首詩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⑴理解詩歌的內容及所表達情感⑵背誦、默寫五首詩詞。

2、領會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美。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這課的五首詩詞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勝.有令人震撼的場面描繪,有稍縱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尋常的經歷追尋.讓我們繼續沿着我國古典詩詞的長河漫遊,領會獨具風格的詩詞魅力和韻味.

二、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三、指導朗讀

1、讓學生自由讀

2.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明確朗讀節奏。

3、全班齊讀。

四、學習《使至塞上》

1、.簡介作者王維

2、讓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所表達情感。

3、讓學生賞析名句及詩歌音韻美。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要點。

二、學習《泊秦淮》、《無題》、《浣溪沙》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2、學生聽錄音

3、自由朗讀詩歌或全班齊讀。

4、理解理解詩歌內容和所表達情感。

5賞析詩歌名句及詩歌音韻美。。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前四首。

2、查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有關資料。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抽查前四所背誦情況。

二、學習《水調歌頭》

三、背誦《水調歌頭》

四、討論交流:讓學生說出五首詩歌所喜歡的詩句並說出理由

五、總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五首詩詞。

2、課餘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尋一些古典詩詞熟讀成誦。

篇五: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3、準確朗讀並默寫。

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並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討論,互助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打印好的講學案資料。

課時:3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飲酒》

一、導入新課:古往今來,有不少人爭名奪利,有的人爲了使自己在官場中爬得更高,不惜採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擊他人,殘害親人,如李林甫、秦檜、武則天之流。當然也有少數人厭惡官場,辭官不做,卻願意遠居田園,過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一般稱之爲隱士。(陶淵明的名言:不爲五斗米折腰)

二、簡介作者、解題。

1、選自《陶淵明集》,陶淵明,東晉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後人稱他爲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影響很大。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

2、陶淵明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據說,《飲酒》詩都是他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新課

1、齊讀詩歌,把握大意

全詩有兩個層次:1—4句爲第一層,講作者因爲能夠超脫現實紛擾,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覺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靜了。5—10句爲第二層,說明欣賞美麗的自然景物,能獲得無限的意趣。

2、研習第一層: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怎麼理解?

爾:這樣。這幾句的意思是:住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鬧聲,請問你怎麼能夠這樣呢?這是由於精神超脫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第一層描寫的是“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遠”,“遠”的對象是什麼?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從感覺方面肯定了自己“心遠”的正確。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爲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3、研習第二層

提出以下問題,分析解決:

⑴“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怎麼理解?“採菊”這一動作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擡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這兩句是千古名句,刻畫了詩人自己悠閒自得的形象,“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菊花”是詩人高潔、不與世俗相爭品質的象徵,“悠然”更是傳神地表達了詩人那種閒適、恬淡的心境。

⑵“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可否改爲“看”、“望”等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表達效果明顯不一樣。“見”是無意中看見,把人與物融爲一體;而“看”或“望”是有意遠觀,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⑶“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什麼描寫?有何深刻意義?跟前兩句的人物描寫有何關係?

——A、詩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

B、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爲什麼還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詩人在《歸去來兮》裏說過:“鳥倦飛而知還”,這句正好應和“飛鳥相與還”。“相與”指“成羣”,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還在規勸其他人,不妨也“還”吧,我們彷彿又一次聽到詩人在呼籲:“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C、這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與上兩句寫人是緊密相關的,首先是悟理——飛鳥尚知還,人亦更知還,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出人應“歸真返樸”。而這個“理”,正好爲兩句的“悠然”的行爲提供了哲理基礎。由此可見,這幾句寫人寫景,水乳交融,互爲表裏。

⑷《飲酒》最後兩句應怎樣理解?

明確:這兩句說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裏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4、學生齊讀全詩,當堂背誦。

五、小結: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爲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擡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行路難(其一)》

一、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瞭解詩歌創作背景。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願,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遭受讒毀離開長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組詩(共三首),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學生初讀詩歌

“行路難”,一個“難”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憂愁,到底李白借這首詩抒發了自己怎樣的感慨呢?下面我們將一起走進詩歌,共同來品味。

二、再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並結合註釋解釋重點字詞。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

金盃盛着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餚。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裏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閒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裏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雲帆,渡滄海,酬壯志。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歌主旨及詩人形象。

1、思考幾個問題:

A面對美酒佳餚,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停、投、拔、顧——茫然、憂鬱悲憤

B李白詩中“欲渡黃河”“將登太行”是寫實嗎?作者爲何會有這種感受的?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象徵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象徵前途渺茫。

C詩中借用哪些歷史故事?有何作用?

呂尚垂釣碧溪、伊尹夢舟日邊-----信心倍增

D怎樣理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怎樣的志向?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自信

2、這首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詩人借這首詩歌來表現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積極追求,樂觀自信,頑強地堅持理想的高尚風格。

三、小結

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看到一個從憤懣中掙脫,洋溢着自信風采的李白。詩人用浪漫的筆法、跳動的韻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的時候,請記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其實,行路雖難,我們只要努力,精誠所致,金石爲開。

四、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飲酒》《行路難》

第二課時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一、初步感知

1、解題。

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後,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溼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2、朗讀詩歌,注意正音,讀出七言詩的節奏、重音,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全詩段意。

(1)秋風破屋——慘

(2)羣童抱茅——悲

(3)長夜難眠——哀

(4)廣廈庇寒—一願

4、思想內容。

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淒涼的生活,體現自己要讓天下寒士得到安樂的情懷,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5、再讀詩歌。

二、賞析。

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緻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羣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羣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着茅草鑽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脣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羣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悽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t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牀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溼”,又怎麼能捱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爲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願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爲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於迴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昇華到捨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麼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捨己爲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三、歸納總結。

全詩作者根據切身的生活現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

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願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己亥雜詩》

一、解題

《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鴉片戰爭的前一年。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

二、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蘊藉中洋溢着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着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三、朗讀詩歌,理解詩句

①句:在無邊無際的離愁中,眼看夕陽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離開京師回南方,馬鞭東指,從此便同朝廷遠隔了。

③④兩句: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有新花生長,作者以落花自比,寄託了要培植人才,爲國家和社會竭盡餘力的懷抱。

四、理解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着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

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五、名句賞析

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爲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本意雖然是辭官,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六、小結全文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着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七、佈置作業

背誦默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己亥雜詩》

第三課時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一、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它出自於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作者介紹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並稱爲“高岑”。曾兩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後罷官,欲歸故鄉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並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

三、整體把握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後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詩歌是從哪裏開始着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着重於詠雪,後八句着重於送別。

四、賞析詠雪部分

1、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好在哪兒?

——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

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爲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點飄入帳內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溼”字寫雪花融化,沾溼了羅幕。“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着”,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這樣記錄邊塞奇事,角度也很新穎。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從“瀚海”到“愁雲”,視角有何變化?)

(“百丈”、“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麼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誇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後一句寫慘淡的愁雲佈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爲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雲”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裏,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於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5、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麼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後特別寒冷。

6、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着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讚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五、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捨。

2、賞析詩句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爲什麼要列舉“胡琴”“琵琶”“羌笛”這三種樂器呢?)

簡略而有情味。詩人在中軍營裏擺下了餞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瞭餞行地點、餞行原因、餞行的情形。

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了,在餞別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的樂器,一股思鄉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絃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裏?)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着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鬥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捨。“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後的情景:山迴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聯想想象詩歌最後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麼?)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捨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思考:詩人在句子中並未寫到“情義”“不捨”等字眼,那麼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餘,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迴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六、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係。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係嗎?

——爲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七、小結:

——這首詩描寫了唐代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離去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雲慘淡,令人怨悵,描寫逼真、氣魄宏大。

八、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

2、積累並品評詠雪的名句。

教學反思:

陶淵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同學們對其思想的高度,對其歷史地位並不十分了解,開課這樣講就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教學依舊採用反覆誦讀甚至背誦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小組討論交流,互助學習等方式來感受領悟詩歌內涵。橫好的完成了學習目標。

篇六: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2.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詞的興趣,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詩詞的能力。

3.積累詩詞名句。教學重點準確理解詩歌的內容。教學難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迢迢牽牛星》《渡荊門送別》和《春望》

一、導語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是古代文學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讀詩,不但可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教案-21詩詞五首2以藉助詩句領略祖國河山的壯麗,還會讓我們情不自禁地陶醉於詩中形象所構成的或含蓄悽美或開闊奔放的意境之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下面就讓我們再次步入詩的殿堂,去領略中國古代詩歌的迷人風采。

二、學習《迢迢牽牛星》

1.初讀感知。(1)播放一段曲調悽婉憂傷的音樂,教師朗讀全詩。(2)繼續配樂,學生朗讀,瞭解詩歌纏綿悱惻、愛情遭挫後的痛苦憂傷的感情。(3)學生利用註釋和工具書通讀全詩,理解每句話的意思,標出不理解的詞句。(4)學生就詞句理解質疑。(5)點撥。突出:擢,意思是伸出,念爲。間,意思是隔,念爲。

2.品讀鑑賞。(1)再次播放悽婉憂傷的音樂,學生齊讀全詩。①用兩個字概括詩人借牛郎織女所抒發的感情。(悲恨)②既然“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牛郎織女爲何不“涉過銀河去,互把衷腸訴”呢?這悲從何來,恨由何生呢?明確:這正是詩人匠心獨運之處,詩人正欲使讀者反觀出一條無邊、無底、污濁的無形銀河對牛郎織女自由愛情的扼殺,從有形的優美之中見出無形的醜惡。可見,織女“泣涕零如雨”的悲思是緣於其對情人的愛情被無情毀滅的悲恨。③自由朗讀兩三遍,體會詩人借牛郎織女所抒發的悲恨之情。

3.誦讀鞏固。

三、學習《渡荊門送別》

1.初讀感知。(1)出示長江示意圖,其中自四川至湖北一段用異色筆勾出,或播放一段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鏡頭,結合畫面介紹:開元十四年(726)秋,26歲的李白,爲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辭別家鄉(四川),乘船東下荊門,開始了一個新的漫遊而兼求仕的時期。這首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就是詩人從四川至兩湖途中所見之景,讀來自有開闊、雄奇之感。(2)指名試讀課文,教師評點後再範讀。(3)學生反覆朗讀,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4)結合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以下均爲註釋所未註明,若學生未提出,教師亦應講解。)渡遠:乘船遠行。雲生:雲彩興起。此句寫白天的情景。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作者從5歲起便隨父到四川,在那裏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因此常在詩中稱四川爲故鄉。

2.品讀鑑賞。(1)“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展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明確:這一名句展現了一幅雄偉壯闊的景象。一望無際的平野使人頓時眼界開闊,滔滔奔涌的長江氣勢是那樣雄壯。這正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2)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天的美景的?明確:“月下”句寫夜晚,描繪近景,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教案-21詩詞五首4的倒影,猶如天上飛下的一面明鏡。“雲生”句寫白天,描繪遠景,仰望天空,變幻無窮的雲彩在日光下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3)詩人已爲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爲什麼卻“仍憐故鄉水”?明確:詩人雖然難以掩飾自己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初次離別故鄉,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捨呢?“仍憐”二字飽含遊子的思鄉之情。(4)賞析“萬里送行舟”的妙處。明確:詩句成功地運用了擬人手法,以故鄉的戀子情來烘托詩人的思鄉情。詩人把故鄉看作送別遊子離鄉的母親,其構思之獨到令人稱歎。3.誦讀鞏固。

四、學習《春望》

1.三月的長安城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詩人見了爲何卻墮淚驚心呢?明確:這首詩是詩人於至德二年(757)三月所作。當時正值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佔領,詩人於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捉住,押送至長安。在長安城裏,詩人目睹了叛軍種種的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但這隻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寫鳥語花香更增詩人悽楚之感。

2.結合詩歌后四句,發揮想象,在頭腦中構建當時詩人的形象。(提示:可從神態、動作、語言、心情等方面展開想象。)明確:從“烽火連三月”可見禍亂之久,家人生死未卜,尤爲懸念。一句“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白髮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3.誦讀鞏固。(1)齊讀,自由讀,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眷戀家人的思想感情。(2)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西江月》

一、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導語:你瞭解岑參嗎?你讀過唐代詩人寫的邊塞詩嗎?(學生髮言)教師簡介:岑參是唐朝反映邊塞生活的著名詩人,他30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後兩次前往西北邊疆,度過了7年的邊塞生活,並以此爲內容,寫下了大量的反映邊塞生活的詩歌。《白雪歌》是他描寫邊塞生活的著名作品之一。岑參的詩風格獨特,多以邊塞生活爲題材,寫得雄渾奔放、奇峻壯闊、氣象萬千,在唐詩中獨樹一幟。

1.初讀感知。(1)指名朗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和朗讀節奏。(2)正音:狐裘()瀚()海闌()幹錦衾()風掣()羌()笛(3)師生朗讀,明確節奏。(4)學生對照註釋,運用工具書自讀全詩,理解每句話的含義,標出不理解的詞句。(5)質疑問難,討論解答。

2.品讀鑑賞。(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爲什麼說它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明確:“忽如”兩句寫雪後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示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的,而且是一團一團的,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眼裏,幻化爲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後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2)“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明確: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觀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景象:儘管風颳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也不動——它已經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而反常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明確:這首詩氣勢飛動、描寫逼真、氣魄宏大,描寫了唐代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雲慘淡,令人怨悵。

3.誦讀鞏固。學生朗讀全詩並背誦。

二、學習《西江月》

1.初讀感知。(1)對照註釋,結合工具書,自讀全詞,理解詞句的意思。教師強調:見,念,意思是出現。(2)簡單解題。《西江月》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名,與詞的內容無關,“夜行黃沙道中”是詞題。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這首詞是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寫的。(3)範讀課文,讓學生體會詩詞的節奏美。提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4)熟讀全詞,體會詩人上片借“月”“風”“鵲”“蟬”“稻花”“蛙聲”,下片借“星”“雨”“茅店”“路”“溪橋”等意象抒寫了夜行黃沙道怎樣的感受?(閒適、喜悅)

2.品讀鑑賞。(1)詩詞講究煉詞煉句,首句寫得十分精妙,真乃神來之筆,試分析妙在何處?明確:①首句中的“驚”字是“使„„驚”的意思,月兒緩緩升起,被夜幕籠罩的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山鵲卻因之受驚。這樣寫對眼前景物刻畫入微,使詩歌意境更加豐富。②“風、月、蟬、鵲”都爲尋常景物,但經過作者巧妙組合,竟於尋常中見出不尋常。明亮的月光,驚飛了夜宿枝頭的喜鵲,習習微風,惹得樹上的蟬兒嘶鳴。“驚鵲”“鳴蟬”似寫動而實寫靜,以動襯靜,真乃神來之筆。(2)名句理解: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夜風送來陣陣稻花的清香,遠近一片蛙聲,彷彿在預告豐收在望。它將作者的歡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織,融爲一體。(3)結合以上名句,發揮想象,寫一段話,描寫豐收的喜人景象。

3.誦讀鞏固。(1)朗讀全詞兩到三遍,體會詩人閒適、喜悅的心情。

(2)背誦全詞。

篇七: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1,學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和《終南別業》兩首詩,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這兩首詩歌

教學重點: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分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背誦詩歌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幻燈片的設置多媒體手段的運用

教學流程設計:

1複習上節課講的《歸園田居》的部份內容

2進入新課學習展示幻燈片洞庭湖美景(結合《岳陽樓記》的一些內容)

3師誦讀詩歌

4生讀並思考(1)哪些詩句寫景?那些詞語用得好?爲什麼?

(2)頸聯和尾聯作者抒發什麼情感

5師引導梳理句子並確認

6學習《終南別業》學習生字詞

7生讀課文

8師引導梳理句子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9鼓勵學生背誦課文並抽查

篇八: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

教學目標

1.誦讀詩詞,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詩意.

2.知人論世,指導學生查找資料,瞭解相關背景.

3.感悟名句,領會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這課的五首詩詞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勝.有令人震撼的場面描繪,有稍縱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尋常的經歷追尋.讓我們繼續沿着我國古典詩詞的長河漫遊,領會獨具風格的詩詞魅力和韻味.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維

一.導入新課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蔘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爲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爲“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作者

王維,字摩詰,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所寫山水田園詩數量多,藝術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維的藝術風格.如《山居秋瞑》,用細膩的筆觸,勾畫月照、泉流、竹喧、蓮動等許多富有特徵性的事物,獻給讀者一幅清新秀麗、優美和諧的秋雨之後的山色圖。宋代大詩人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三..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

2..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奏並自由朗讀課文。

四.理解詩意

思考下列問題:

1.出使人是誰?在什麼情況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麼?結果如何?

明確:作者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魯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維輕車簡從,駕車經過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可見雖然打了勝仗,都護並沒有放鬆警戒.詩句流露出對都護的讚歎.

2.說說“徵蓬出漢塞,歸燕人胡天”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賞析: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徵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鬱。

3.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學生對照圖畫賞析,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顯得異常醒目。“孤煙”兩字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淨。“長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

五.小結

這首詩敘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美的風光,歌頌了河西軍隊的聲威,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抑鬱.孤寂的思想感情

六.齊讀背誦

第二首《泊秦淮》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裏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背誦默寫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麼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後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爲“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爲了有別於“大李杜”,後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爲“小李杜”。杜牧生活於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地方。

《後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由於陳後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後庭花》也就成爲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七言絕句)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範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麼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悽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裏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

“籠”是什麼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麼?(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註解。(指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後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爲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衆,有點歌者。沒有聽衆,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衆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羣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着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羣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後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爲鑑,一樣會步陳後主的後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板書:

借題發揮

商女豪門貴族

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五、齊讀並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第三首《無題》

一.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年—858年),唐朝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陽)。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祕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多寫時代亂離,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詠史詩多託古以述時政,愛國詩纏綿深摯最富特色。擅長七律,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獨創風格。然有用典過多,意旨隱晦病,令人難以索解。他與杜牧並稱“小李杜”,亦與溫庭筠齊名。有《李義山詩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李商隱,一位晚唐詩人,用他的秀筆勾勒着無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內心沉積着對人生、政治、愛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朧,造旨精麗,富於暗示的詩風,創造性極爲顯著。在李商隱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詩中,無題詩是他的首創。其內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難以用一個恰當的題目來表現,此類詩大都與愛情有關,但性質和內容並不單一,有的寄託痕跡比較明顯,有的似有似無。同時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題和政治寓意。

二.朗讀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什麼詩?內容上春末離別詩;男女分別的戀情詩從形式上七言律詩

2.詩句所反應的時間是什麼時候?東風無力百花殘。東風無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風無力。百花殘,春末百花凋零

3.能不能看出來詩人是和什麼人分別呢?女朋友

4.和女朋友分別了,自然就會思念她,你們說對不對?

5.朗讀體會

四.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造成了詩句的綿連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迴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緬邈。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至此,恰又面對着暮春景物,當然更加的悲懷難遣。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爲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出自然環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寫因爲“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爲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與“思”諧音,詩句是說,自己對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因爲不能相聚而痛苦,無休無盡,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才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着眷戀之情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之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思念至深,就升騰起了會面的渴望,而會面又沒有希望,就只好請使者爲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詩的內容。“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裏用“蓬山”作爲對方住處的象徵,而以“青鳥”作爲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樣一個寄希望於使者的結尾並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

這首詩從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纏綿着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有這種情感狀態的反映,但又有所區別。它們從不同側面反覆表現着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反映了以這種複雜感情爲內容的心理過程,連綿往復,深情緬邈。

五.背誦

第四首《浣溪沙》

一.教師範讀

二.理解詩意(見課文)

三.背誦

第五首《水調歌頭》

教學重點:

1、背誦這首詞。

2、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問: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裏,有一個關於月亮的節日,是哪一個節日?(中秋節)

八月十五月兒圓,月圓人團圓,在這裏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團聚,然而古人的詩詞中,月不僅代表這種情感,譬如說李白的《靜夜思》(學生齊背)

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親人的詞《水調歌頭》。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詞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寫作時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與弟弟子由分別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寫下這篇文章。

二、預習檢查。

1、給字注音。

宮闕(que4)玉宇(yu3)朱閣(ge2)綺戶(qi3)無眠(mian2)嬋娟(chan2juan1)

2、範讀。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一)根據註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對照課本的註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硃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爲什麼。

6、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裏指月光。

(二)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麼?兩者的聯繫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後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麼?寫了什麼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了什麼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爲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爲,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繫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着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裏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爲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繫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它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遊太空、宇宙——神祕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歸納小結。(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七、作業佈置。

(一)背誦這首詞。

(二)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596.html

  • 標籤: 八年級 上冊 詩詞 五首 教案 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八年級上冊詩詞五首教案(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