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精選3篇)作文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精選3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96W 次

篇一: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

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精選3篇)

月跡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月跡》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第三篇課文,同時也是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自然之趣”這一人文主題展開,從不同角度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本單元的語文閱讀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這也是教材第一次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文學品鑑能力的培養。因爲是“初步體會”,教學時不宜提太高要求,學生能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瞭解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不需要進行過細的分析。

本文記敘的是中秋夜幾個孩童從屋裏到院子、從院子到河邊尋找月亮的過程,以兒童化的語言描繪了皎潔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充滿童趣。本篇課文篇幅較長,語言動人,充滿了童真童趣。同時作爲陝北作家賈平凹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全文充斥着大量的兒化詞和地方口語,對於我們南方的孩子來說,在朗讀上有一定的困難。根據新課標的階段目標要求和本課課前的閱讀提示,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1、認識“嫋、嫦”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悄、累”。2、默讀課文,能說出月亮的足跡出現在哪裏。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其中第二點和第三點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二、說教學和學法

崔巒先生在《對語文課程和閱讀教學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略讀課教學要整體把握,不宜肢解課文。”教學時,務必要求學生先認真關注略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這段提示的文字有針對性地提出本課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助於更好地發揮訓練閱讀、遷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因此在教學《月跡》這篇課文時,教師不僅要緊扣本單元的閱讀重點,同時引導孩子歸納閱讀提示中的學習任務,圍繞學習任務自主學習和思考。讓孩子們帶着一個個學習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等學習方式,自我探索,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最終完成“以讀促思——重點重讀——讀中感悟”的學法指導。

三、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爲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詩意的喚醒,景語皆情語

每一片風景都是一種心境。古往今來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描寫過月亮的足跡。但大多都是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的流逝。而《月跡》中充斥的是一種輕輕鬆鬆的童心與童趣,以及只有擁有這種童心才擁有的純真與美好。如果讀不懂孩童的心思,也就讀不懂賈平凹的《月跡》。但這對孩子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需要教師的詩意的喚醒。

課始,教師出示一組古人描寫明月的詩句,通過師生共同的吟誦,王維筆下出現在松林間的月亮;李白筆下出現在天山上的月亮,一步步巧妙而自然地過渡到“賈平凹的筆下,月亮的足跡又出現在哪裏呢?”後揭開課題,順勢進入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任務的明確,關注閱讀提示

本課的閱讀提示給我們安排的學習任務是:1、默讀課文,說說月亮的足跡都出現在哪裏;2、把你覺得有趣的地方找出來,體會作者細膩的感受和動人的描寫,再有感情地讀給同學聽。這其實也正是本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我們都知道,精讀課文就需要“精教”,課外閱讀就需要“放手”,而略讀課文作爲精讀課文與課外閱讀之間由教到放的橋樑,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扶”上,指向應用,最終實現我們的課堂教學的目標——“教是爲了不教”。略讀課文本來是不需要過多地講解字詞的,但是在這篇賈平凹的散文裏,考慮到作者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所以我重點講解了兒化詞,在這篇課文裏兒化詞多達十幾處,所以對南方的孩子來說,如果不能讀好兒化詞,那麼第二步的體會句子和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環節是很難開展的。解決了字詞的問題,才能更好的走進文本。

第三環節:初讀課文找足跡,標題概括知大意

如何解決第一個學習任務?這是擺在孩子面前的第一個難題。統編教材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在作業本中增加了大量的思維導圖類型的題目,有助於引導學生快速而高效地梳理文章的脈絡同時又有針對性地突破文本中的某些重難點。

在《月跡》這篇課文的作業本中,正好有一題是關於月亮足跡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完成思維導圖的填空,這一過程不僅讓孩子自己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梳理,同時也解決了閱讀提示中的第一個學習任務。此時教師適時歸納:出現在竹窗簾和穿衣鏡上的月影是在家裏看到的,出現在葡萄葉上和杴刃兒上的月影是在院子裏發現的,而出現在水裏和眼睛裏的月影是在河邊發現的,從而理清月亮的足跡先後出現在家裏——院中——河邊,這也正是文中孩子們所尋找的月亮的足跡。理清地點後,教師適時發問:能不能用一個簡短的詞語來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呢?引導孩子梳理概括出:家中賞月——院中問月——河邊尋月,利用小標題的形式來梳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也能夠理清楚作者的寫作思路。

第四環節:再讀課文找句子,感受細膩做摘錄

在本環節中,主要以找“有趣的句子”爲主線,感受作者的細膩描寫和動人意境,從而解決閱讀提示中的第二個學習任務。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我們教師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與文本對話,與同學交流,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超越文本,超越自我的那一份愜意。因此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圈畫出自己覺得有趣的句子進行交流,之後纔可以更好地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

在上一環節中,教師已經引導孩子藉助思維導圖解決了第一個學習任務,接下來就是引導孩子再讀文本,有趣的句子很多,需要帶着孩子體會句子,感受作者賈平凹的細膩描寫。但是對於剛剛步入高段的孩子來說,直接找句子說感受、談體驗,難度還是略微有些大的。因此,我再次結合《課堂作業本》最後一題中的“摘抄有趣的句子,完成閱讀摘抄卡”。作業本中給出的例子是課文中第二自然段月亮在家中爬竹窗簾的句子,引導學生在說感受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關鍵的字或者關鍵的詞語,從而可以把感受說的更加的具體和完整。有了這個鋪墊,孩子們在接下來的自主閱讀完成摘錄的任務就難度減輕了很多。交流時說感受也能夠慢慢地會說一些了。

對於文本中那些刻畫細膩,表現獨特的“月跡”的句子,我採用“鎖定它、放大它、體驗它”的“三步走”策略。這“三步走”策略,消解了文本和學生、作者和讀者間的審美壁壘,有效實現了“讓讀者走進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尋這月的蹤跡,同作者一同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體驗,從而獲得一種美的愉悅”的獨特境界。例如在交流句子“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後嫋嫋,到了頭髮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月裏了,那桂樹分明就是我們身後的這一棵了”時,將句子中的視覺形象巧妙地變成嗅覺、觸覺意象。“你彷彿聞到了什麼氣味?這種氣味是淡淡的”;“你的頭髮梢兒上有什麼感覺,伸出手輕輕撓一撓你的頭頂心”;“孩子的腳底下彷彿踩到了什麼東西?”,一步步引導孩子強化文字給我們傳遞的嗅覺、觸覺,從而讓孩子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

此外,考慮到是新教材,針對如何完成閱讀摘抄卡的學習內容,這是需要補學的。故而在教學過程中,我把這一環節安排在讓學生完成摘抄卡之前,將要補學的內容出示,引導孩子明白閱讀摘抄卡的三個注意事項。

第五環節:情境朗讀悟趣味,課外拓展引昇華

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有感情地朗讀。白居易說:“動人心者莫先乎於情”。因此爲了更好地讓孩子入情入境,我通過導語創設情境——“接下來,就讓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那個中秋節的夜晚,回到那個灑滿月光的院子。”此時再配上一段舒緩優美的音樂,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繪情境,師生一齊在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讀着,感受着,昇華體驗,動情動心。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課文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情趣的載體,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巧妙結合,使其步入一個更爲廣闊的學習天地。因此結課時我給孩子介紹了賈平凹的散文集《樹上的月亮》。因爲賈平凹對月亮確實有着別樣的情愫,在他的這本集子裏,收錄了他四十餘篇散文,其中有六篇都是專門寫月亮的,推薦孩子課後可以去看一看,感受同一位作家筆下不一樣的月亮。

篇二: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

月跡說課稿

作爲一篇略讀課文,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完成教學。

一、說教材

本單元圍繞《自然之趣》這一主題編排了《古詩詞三首》《四季之美》《鳥的天堂》《月跡》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得景物。《月跡》描寫了作者童年時代和小夥伴在中秋之夜,尋找月亮的一段美好往事。作家大量運用兒化音、疊詞等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既有動又有靜,相映成趣。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這是教材第一次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文學品鑑能力的培養。聯繫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語文要素“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表達效果”。本單元實際上是對之後的類文學習做了能力鋪墊。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與單元閱讀要素契合,形成一個由學到用、由讀到寫的過程。同時,作爲單元最後本一篇課文,學生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已經有了初步的體會,本課可以藉助前文學習經驗輔助學習。

基於以上對文本特點、語文要素和學生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次的說課主題:“對比品讀感受動靜之美,”在這一主題的教學主張下,我確立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並運用課文中“玉玉的、銀銀的、癢癢的;竹窗簾兒、悄沒聲兒、滿圓兒”等疊詞和兒化音。

2、結合課堂作業本,發現作者尋月的線索,通過追尋月跡,感受人跡、心跡的變化。

3、通過對比學習,感受動態之美,知道作者是如何把簡單的“爬”寫具體、生動的;通過品讀“玉玉的、銀銀的、癢癢的”等疊詞,感受靜態之美。

基於以上目標設計,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板塊:

1、追尋月跡,梳理課文內容

2、寫法比對,感受動態之趣

3、品讀詞語,體會靜態之美

4、寫法遷移,再品詞中韻味

教學過程:

板塊一:追尋月跡、梳理內容

步驟一,上課伊始先板書“月”,讓學生背誦幾句關於月的古詩詞?(預設學生會背“牀前明月光、月是故鄉明等詩句)然後課件出示(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明月鬆間照等詩句)指名吟誦。從中發現月亮出現在了天山、大海、松林等地方。由此引出月亮的足跡是無處不在。(板書“跡”)順勢提問:作家賈平凹筆下的月跡又會出現在哪些地方呢?

步驟二,默讀課文,結合課堂作業本第2題,梳理月亮蹤跡。根據題目內容先交流孩子們是在哪些地方尋到了月亮的蹤跡?(板書:尋月,彙報交流後再板書:屋子裏、院子裏、院子外)。而隨着孩子們足跡的變化,月亮的足跡也在變化,那月亮都出現在了哪些地方?(預設:竹牀簾裏、穿衣鏡上、葡萄葉兒上等,這個過程相對比較簡單,老師將學生彙報內容板貼在黑板上)如果說此刻把月亮的足跡稱爲月跡的話,可以把孩子們的足跡稱爲什麼呢?(預設:蹤跡、足跡、孩跡等,此時可以引到——人跡(板書)

板塊二:寫法比對,感受動態之趣

步驟一,屋子尋月。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快速默讀,劃出直接描寫月亮蹤跡的語句。(預設:朗讀這些語句,用一句話概括此時的月亮在幹什麼。(預設:月亮慢慢往上爬)一個字呢?(爬)引導發現:一個簡單的動態過程,一個簡單的動作作者卻寫得十分具體、詳細。設疑: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把它寫具體的?這個過程預設會有一些困難,讓學生回憶前文《鳥的天堂》一課中關於動態場景的學習方法。

步驟二:聯繫舊知。出示(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回憶作家巴金是如何描寫鳥的動態之美的?——聚焦動態和形態兩個角度。帶着這樣的學習經驗,再來學習這一段的描寫。學生以四人爲一個小組,討論交流作者是如何把月亮向上爬這個簡單的動作一步一步寫具體的。

預設:動態詞“溜”“爬”,讓學生說說通過這兩個動詞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月亮,品讀“溜”感受月亮像一個頑皮的孩子躲着大家感受月亮像個頑皮地孩子,躲着大家,生怕被孩子們看見;品讀“爬”想象月亮順着竹簾格向上移動,生動有趣的樣子。關注“形態”的變化,聚焦“白道兒”“半圓”“滿盈”從月亮形態的變化中感受向上爬的動態過程。通過學習比對,發現兩篇文章在動態描寫中的共同之處:都有通過描寫事物動態和形態的變化來寫動態過程。

步驟三,關注“兒化音”。作者除了抓住動態和形態寫具體了月亮爬升的過程,還有哪些詞讀起來特別有意思?關注“悄沒聲兒、白道兒、滿圓兒”等帶兒化音的詞,通過對比朗讀感受兒化音的表達效果,進一步感受月亮的可愛、有趣。由此發現:作家正是藉助動態、形態等詞以及兒化音,把一個簡單的動態過程寫生動、有趣的。(板書:動態之趣)

步驟四,感受孩子們的心情變化。本段除了直接描寫月亮足跡的語句,其它語句還寫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盼着、高興、失望”等詞,感受隨着月亮足跡的變化,孩子們的心跡也在發生變化。(交流過程中用曲線圖表示心情的變化,板書:心跡)然後師生合作配樂朗讀(學生讀描寫月亮足跡的語句,老師讀孩子們心情變化的句子)這一步驟主要提示學生文章除了月跡、人跡兩條明線,還藏有一條暗線,即孩子們的心情線。從月跡到人跡再到心跡,文章意蘊豐滿。

板塊三:品讀詞語,體會靜態之美

1、出示第三自然段。提問:在院子裏,孩子們看到了怎樣的月光?怎樣的樹?怎樣的枝?怎樣的花骨朵兒?預設:“玉玉的、銀銀的、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發現詞語特點——疊詞。其實在課文中像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學生圈畫交流,老師分類出示。

款款地漸漸地慢慢兒地匆匆的

玉玉的銀銀的白光光的

淡淡的癢癢的

小小的

2、指名分行讀,發現詞語中的特點:有寫月亮動態的、顏色的、形態的……

3、讀着這些詞似乎給你什麼樣的感覺?看到了一個怎樣地月亮?(可愛、美好)

6、帶着這份感覺把詞帶入文中讀一讀。(配樂朗讀)

7、問題思考:屋子裏看到的是一個爬着竹簾格兒調皮好動的月亮,此時的月亮又給你什麼感覺?還是那麼活潑好動嗎?(變得安靜、美好)(板書:靜態之美)

板塊四:寫法遷移,再品詞中韻味

1、後來,孩子們又在院落中的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了呢?

(葡萄葉兒上、鍬刃兒上、瓷花盆兒上)

2、葡萄葉兒上、鍬刃兒上、瓷花盆兒上的月亮又會是怎樣的呢?模仿作者的寫法,試着用上疊詞、兒化音,並融入自己的心情,完成續寫。

出示學習單:

太好了,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發現了……

太好了,我們很快就在瓷花盆兒上發現了……

太好了,我們很快就在爺爺的鍬刃兒上發現了……

學生完成續寫,指名品讀交流,結束本堂課教學。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篇三: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

月跡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

上午好!

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好的,是難忘的;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們心中無盡的寶藏,是心靈中最溫柔的港灣,也是流淌在生命長河中不盡的源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童年生活的畫卷,讓我們體會童年生活的新奇美妙,讓我們思緒飛揚,去尋找那彷彿發生在昨天的點點滴滴。我說課的題目是《月跡》。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月跡》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優美散文,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尋月亮的過程,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象以及爲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課文以“月跡”爲題,既是月亮的運行足跡,也是孩童心理變化之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尋美的過程。

各位同仁都知道,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直接影響教學的走向,是所有教學活動的終極追求。基於這樣分析,我確立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點。

2、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3、揣摩文中所寫孩童語言的特色。

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定爲把握尋月的過程,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難點是文中奶奶形象的特點和作用。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老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此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以自主學習、品讀感悟、合作交流爲主要教法,讓學生從靜態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躍的生命與涌動的激情,激發學生的童真童趣,極力創造一種充滿人文性、生活性的語文課堂,深深喚起孩子們對月下童年的美好回憶,和課文產生一種美妙和諧的共鳴。

三、說學法

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採用自讀感悟、圈畫批註、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自讀質疑,學生間互相交流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新課程理念。

四、說教學設計

效率就是生命。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我認爲:就是改變“注入式、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和觀念,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積極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動腦、動手、動口,使每個學生知識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獲得課堂教學的最好效果。針對這一點,我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設置情境,交流“詠月”詩歌,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課件,設置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光輝灑滿大地的情景,讓學生欣賞圖片,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的情境,勾起孩子們對童年月下的美好回憶。這樣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此時讓學生回憶詠月的古詩句?這些古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自古以來月亮被人們寄寓的美好的願望。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古人對月青睞有加,今人對月更是情有獨鍾,緊接着讓學生走進本文去尋找一下月亮的蹤跡,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板書:月跡

(二)自主學習——“尋月”

“自主學習”是學生通過自學、探索、發現來獲得知識的新型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學生可以自主完成一些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等,這樣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於這樣的分析,第一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找出本文中的重點詞語(如:面面相覷(qù)),掌握這些詞語的音、形,這樣可以加強字詞積累,夯實基礎。第二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從記敘文的六要素角度來歸納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情?這樣可以使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三,在學生讀了課文以後,知道作者詳寫的是尋月。提問學生:孩子們到哪裏找到了月亮?並且孩子們在尋月的過程中,心理和感情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要求學生初讀課文時,在文中圈畫出具體的地點。根據課件的提示,將文中所描寫的幾幅畫概括出來。(課件顯示)

鏡中看月→院中賞月→河中尋月→眼瞳見月→沙灘議月。

同時讓學生從文中圈劃出表示心理變化的詞句進行分析,(課件顯示)

失望→羨慕嫉妒→人人擁有→處處都有→竟是這麼多→滿足

學習到這裏,我們的尋月之跡也暫時結束,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什麼樣的疑惑,接下來就是教學設計的第三個環節:

(三)質疑探究——“問月”

學貴知疑。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實踐證明,課堂上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難,能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思維被激活,學習積極性不斷高漲,變被動爲主動。爲此,讓學生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進行組內交流,共性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如:學生會問:爲什麼說“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教師點撥:本段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比喻的修辭角度分析,月亮是印章,那麼天空是長紙,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一輪圓月襯着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作品上,既然月亮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於我們的了。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徵着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當學生疑惑解決完後,教師質疑:文中主要是寫孩童尋月,那奶奶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呢?教師點撥:先看看奶奶做了哪些事情?對事情的發展有怎樣的作用?沒有奶奶這個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昇華。

總之,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質疑。通過質疑文本,解讀文本,得到情感的薰陶。既爲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四)細品情味——“賞月”

吃飯不品,則食而不知其味;觀景不品,則難入其境;讀書不品,則不能盡賞其“美”。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讀文章進行品讀,使他們學有所得,使文章的作者、教師、學生之間實現心靈上的溝通。因此,首先我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這樣做不僅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也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其次讓小組交流優美的語句,說感受;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引導學生體會情感。如:院中月下美景(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有感情地讀,體會疊詞的韻味,感受月光的美和對月亮的愛。最後結合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語句、體會情感。指導感情朗讀。

這一環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進而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五)暢談收穫——“感月”

一篇好的文章總會讓人獲得思想上的啓迪,情感上的薰陶。爲此,我讓學生談談學了本文,有哪些收穫?教師點撥:可以從寫作特色、內容、語言、主旨等方面談談。這樣有利於學生對全文進行系統歸納,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熱愛。

(六)能力提升——“書月”

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張田若先生說過:“閱讀課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道出了語文課要讀寫結合的真諦。以讀促寫、以寫促悟的課堂“小練筆”形式,已成爲閱讀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給閱讀教學吹來了一縷清風。

皎潔的月光,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神奇和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視過神奇的夜空,神往過燦爛的星辰。我讓學生大膽發揮他們的想象和聯想,把對月的觀察和感受寫下來。(不少於50字)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將授課內容清晰直觀的傳達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善於探索,勇於追求,美好的是明天一定會更精彩。謝謝。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968.html

  • 標籤: 部編版 月跡 五年級 上冊 說課稿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精選3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月跡說課稿(精選3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