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潼關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潼關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91W 次

篇一:潼關教學設計

潼關教學設計(精選8篇)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學生反覆誦讀,讓學生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詩歌內容,初步賞析詩歌。

3、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瞭解絕句的文體知識。

學情分析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藝術,它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藝術象徵、美的象徵、審美情感的象徵。本班學生對詩詞的感受、理解和體驗,個性化的表達,真正做到對詩詞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還不多;所以,必須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閱讀方法,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理解詩歌內容,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潼關,走進作者,導入新課

活動1:介紹潼關,走進作者,導入新課

1、介紹潼關:播放視頻--《山水潼關》

2、走進作者:播放視頻--電影《譚嗣同》視頻片段。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爲“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誦讀詩歌

活動2:誦讀詩歌

教師活動:教師配樂範讀詩歌。

學生活動:學生配樂誦讀詩歌。

學生活動:配樂指名學生朗讀。

三、品析

公元1882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從湖南故鄉隨父親甘肅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羣峯,東望豫西平原。在這裏,被北國山河特有的壯麗風景所震撼,欣然命筆。

活動3:第一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後左右同學討論,然後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寫高雲簇擁古城,不說高而高度自見,異峯突起,令人神往。

活動4:第二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後左右同學討論,然後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又顯出孤城寂寞和遼遠。

活動5:第三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後左右同學討論,然後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筆鋒一轉,寫“河流大野”,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不說其奔騰或壯闊,而說其“猶嫌”拘束,嫌河牀箍得太緊。

活動6:第四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活動:前後左右同學討論,然後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此句寫秦嶺山脈入潼關之態勢:那連綿不斷的山峯,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不說其巍峨險峻,而說其桀驁不馴,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活動7: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你能說說嗎。

學生活動:前後左右同學討論,然後推舉學生代表展示。

教師活動:教師點評、明確。正所謂大河“猶嫌束”、羣山“不解平”,那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啊!這些山水,其實是詩人內心感覺中的山,是詩人內心感覺中的水!作者把山水寫活了,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這些山水,是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着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羅網的束縛、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而這激情和意氣,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因爲,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所以,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活動8:瞭解絕句的文體知識。播放《絕句》微課視頻。

四、課後作業

1、背誦默寫《潼關》一詩;

2、指出《潼關》一詩的韻起式種類。

3、課外網絡搜索,閱讀張養浩的散曲《潼關懷古》。

篇二:潼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瞭解本首詩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

2、體驗詩歌高遠壯闊的氣魄;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並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戊戌七君子”導入。

2、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是用什麼方法學習古詩的?

(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誦古詩)

本節課我們繼續運用這種方法學習古詩。

二、知詩人

生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七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裏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三、明詩意、悟詩情

1、白板展示,生讀: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裏。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雄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着,一直不曾解圍吧?

(課件再讀)聆聽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暢談,師評點、引導。

2、白板展示,生繼續讀: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羣峯,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牀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峯,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鬥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3、情感昇華,白板展示,生再讀: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羣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着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沖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這首詩給了我們極大的震撼。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四、誦古詩

有感情地朗誦並默寫全詩。

五、課堂總結: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彷彿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六、作業佈置

背誦、默寫本詩。

篇三:潼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朗讀背誦默寫這首詩。

2、結合註釋,疏通詩意,感知少年譚嗣同的壯志豪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英雄人物,可歌可泣。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爲“戊戌六君子”之一。

世間無物抵春愁,

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

天涯何處是神州?

2、傲立潼關,撫古思今。

潼關位於陝西省潼關縣北,背依秦嶺、下臨黃河,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

據歷史記載,發生於此的戰爭總共四十多次,其中有名戰役十多次。

二、品詩讀意

1、自由朗讀詩歌,學生起來單獨朗讀,師生點評。

2、詩意譯詩。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自古以來潼關雄踞高山,浮雲繚繞。

“秋風吹散馬蹄聲”那蕭瑟秋風吹散了千百年來金戈鐵馬的浩大聲勢。)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河流大野猶嫌束”,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卻還嫌束縛。

“山入潼關不解平”,進入潼關後的秦嶺山巒高聳突兀,不知平坦爲何物。

3、小組合作探究詩歌

這首詩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1)“不解平”,雙關,既是寫實,又寫出了詩人內心慷慨激昂的心境。“山入潼關不解平”也是詩人自我形象最絕妙的藝術呈現。

(2)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黃河、高山人格化,

不僅使得潼關周圍的大好河山有了感情,更使得山河作爲自己人生的象徵,

他渴望自己成爲那高山,而絕不願去做那平庸的丘陵。他渴望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3)借景抒情、融情於景

整首詩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志向)。

三、由詩句見詩心——他的追求、理想與高山大河融爲一體

14歲的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14歲的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是滿腔熱情渴望爲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衝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於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

除夕月無光,點一盞燈替乾坤生色。

今朝雷未動,擊三通鼓代天地揚威。

四、課外牽引——激盪人心的千古絕唱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⑴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於接待。事見《後漢書·張儉傳》。

⑵忍死:裝死。須臾: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爲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事見《後漢書·杜根傳》。

深入解讀:

面對人頭落地的血的現實,詩人沒有顫慄,沒有悲傷,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凜然難犯,心靈上的無比坦然;於是,他從容不迫,昂首向天,臨危不懼,縱聲大笑。這笑,既是強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輕蔑的笑,還是輕鬆的笑、快慰的笑;這笑。不僅內涵豐富,而且使一首主題沉重的“死亡之詩”頓時有了讓人蕩氣迴腸的生命活力。

課外牽引——民族的韌勁、鮮紅的傳承

他(霍去病)的生命雖像流星劃過星空那般短暫,卻極其絢爛奪目,後來岳飛、辛棄疾、戚繼光、文天祥這些中華歷史上的名將都以他爲楷模。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爲”更成爲千百年來無數英雄人物爲表達抵禦外敵入侵決心時爭相傳頌的名言。

晚清之際,兩次鴉片戰爭,國力衰敗不堪,黎民百姓深陷痛苦與蹂躪之中。

他們是第一批爲推翻數千年封建統治而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雖然始終是徹頭徹尾的讀書人,卻以自己的生命照亮了歷史長夜。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秋瑾: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五、課外閱讀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撫今追昔,從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封建統治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字裏行間中充滿着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篇四:潼關教學設計

《潼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2、感知少年譚嗣同衝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教學重點:結合課下注釋和古漢語字典,疏通詩意。

教學難點:感知少年譚嗣同衝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導入:

提問:你讀過的最有氣勢的一句詩詞是什麼?

師生互動,出示老師讀過的最有氣勢的一句詩是“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略加釋義,這是譚嗣同在獄中所寫,寫完後他便奔赴刑場。

引出作者:譚嗣同,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在世時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爲“戊戌六君子”。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譚嗣同的《潼關》。

潼關: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乾隆皇帝遊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於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並於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誦詩歌、解大意:

一、齊讀古詩,注意節奏和讀音。

二、理解詩意。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終古:久遠

簇cù:簇擁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束:拘束

談意象、品特徵:

思考:本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在描寫景物時,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景物:高城,秋風,黃河,羣山。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雲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一種衝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由詩入境,請同學們根據詩歌內容,描繪你所見到的畫面

天色蒼茫,萬古高聳的雲山簇擁着這座古城,秋風起,呼嘯而至,吹散了細碎的馬蹄聲。莾莽大河衝向山谷,可惜河谷狹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秦嶺山脈蜿蜒至潼關,只知到巍峨險峻,不知平坦爲何物了,此等桀驁不馴之態真令我讚歎佩服!

探主題、析情感:

鏈接一、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國庫空虛,地方貪污嚴重,民不聊生。國家主要部門被外國把持,外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英國人控制長江以南,法國強租廣州灣,日本控制福建臺灣,德國控制山東。

鏈接二、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

思考:詩人借潼關所見之景,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衝破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豪邁奔放的激情。

回顧填空:這首____________(體裁)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方面展示了潼關獨特的景象,表達了詩人豪邁的激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願望。

會詩人、思如今:

再讀《題獄中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明定國是”詔書,宣佈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並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爲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啓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願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

提問:你見到了怎樣的譚嗣同?你有什麼感想?

再次誦讀本詩,讀出詩人豪邁的激情和衝破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願望,

並試着背誦

練習:

題潼關樓

(唐)崔顥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1、“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景物什麼特點?

運用擬人、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山勢的雄偉和潼關地勢的險要。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哪些思想情感?與《潼關》是否一樣?

不一樣,本詩讚美潼關一帶山河壯麗,感嘆潼關的地勢險要;表達濃郁的思鄉愁緒,以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隱憂。

嘗試背默《潼關》

篇五:潼關教學設計

課型:教讀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清晰地瞭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重點:解讀全詞,瞭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教學方法: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註釋,通讀全詞;

2、瞭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麼,這節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蹟,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那麼,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爲“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於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驗,所以詞中洋溢着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麼,這樣一首充滿着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後,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陝北數縣,延州成爲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陝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後,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積極抵禦。這首詩就作於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爲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現在請同學們看看註釋①中的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二)分析全詞

此時的范仲淹肩負着國家的重擔,我們知道,詩詞的創作往往講究情景交融,那麼,當詞人身兼重任之時,他的筆下又會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圖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詞人眼中的西北邊塞大漠風光。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作於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同學們知道它是創作於哪個具體的季節的嗎?(秋天)很好,你們又是從哪裏得知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節。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突出“異”:總寫;並從三處來體現:分寫: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峯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麼,這裏“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麼正確的語序又是什麼樣的呢?“雁去衡陽”這裏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常現象,可是在這裏詞人卻用了“無留意”。這裏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運用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從側面反映出邊塞環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願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士的生活是多麼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裏所出現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註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峯。孤城:孤寂的邊城。這些意象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出現的,我們想一想,戰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當時戰爭的緊張程度。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我們接着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一杯”與“萬里”形成鮮明對比,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愁。既然思家,爲何不回家呢?因爲“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裏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爭還沒有結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悽切。

B、對於“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於冷色調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後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A、這樣淒涼的夜晚,詞人睡不着覺,心愁滿緒,連白髮都發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裏僅僅是將軍頭髮發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出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領全局,藉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境惡劣、戰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三)帶着情感,再次朗讀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2、把它擴寫成現代白話文,展開想象,不用拘泥於逐字逐句的翻譯,字數200字左右。

篇六:潼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

2、想象詩境,理解詩情。(難點)

3、聯讀,感悟慷慨報國情懷。(重點)

教學環節:

一、導入

關於潼關圖片和詩詞導入。

二、朗讀感知

自由讀。師示範,學生聽讀,想象。

三、想象詩境,緣景明情

那時,我十多歲。那天,我跟隨父親赴甘肅上任,途徑陝西潼關,秋風正緊,馬蹄聲聲......

四、聯讀:藉助典故,理解詩意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崑崙。

五、走近譚嗣同:劍膽琴心譚嗣同

名人評價:

1、爲國流血第一士。——梁啓超評譚嗣同

2、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爲己任,以救中國爲事,氣猛志銳。——康有爲讚揚譚嗣同

六、聯讀,感悟慷慨報國情懷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楚.屈原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陸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

拼得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七、總結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啓超

八、作業

1、朗讀背誦譚嗣同的《潼關》和《獄中題壁》。

2、積累背誦愛國詩詞。

九、教學反思

本節課定位於詩歌經典誦讀課。詩歌特點爲語言美情感美節奏美音樂美。本節課重難點在情感美。

突破如下:

1、朗讀傳情

詩歌意蘊不僅留存於書面的文字裏,還留存於聲音的感覺中,正所謂“情動於中”“聲形於外”。反覆誦讀,因聲求氣,是讀詩的路徑。教師的示範朗讀無疑是課堂最鮮活最富感染力的教學資源。

2、想象繪景

背景音樂《萬里長城永不倒》帶學生進入那個飽經憂患的時代,感受中華兒女慷慨報國的情懷。

3、緣景悟情

文字是詩歌意蘊的載體,“潛入文字”是讀詩的路徑,正所謂“沿

波討源,雖幽必顯”。藉助關鍵詞“猶嫌束”“不解平”,理解移情於物,讀懂詩人心。

4、知人論世

譚嗣同父親是晚清重臣,做過湖廣總督。這個桀驁蓬勃的生命,這個溫柔來過的君子,這個曾在邊塞沙漠中縱馬疾馳、引吭高歌的少年,這個曾在落花中撫琴、在山川間舞劍的俠士,這個本生活在社會最上層的世家貴族公子,他沒有沉湎於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用自己的雙手,親自擊垮了封建壁壘上的第一塊磚頭,縱使頭破血流。也爲這個國家走向文明進程的艱辛歷程中,盡完了可以盡的最後一份力。一百二十年前的九月二十八日,當他面對着從小長大的北京宣南,面對着他曾寫下“西山晚晴、翠色照地”的夕陽,面對着那排對他迎來送往的白楊,面對着支離破碎的家國和這羣他深切愛着的人們,他那聲疾呼,是怎樣的絕望和悲壯,又寄託了他怎樣的深情與惆悵: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聯讀動情

聯讀慷慨報國的詩歌名句,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觸摸詩人滾燙的的心,立下報國鴻鵠之志向,最後大聲吶喊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情感薰陶不言自明。

每一節課都嘗試突破,每一節課都在路上!

篇七:潼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的文學常識。

2.正確、流暢地朗讀,並能背誦課文。

3.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詞的不同含義和多種用法。

4.把握狼與屠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重點:

1.正確、流暢地朗讀,並能背誦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

3.把握狼與屠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把握狼與屠戶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狼的篆字圖片導入。請學生猜測這個字念什麼?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代傑出文學家,山東省淄川縣人。畢一生精力完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鬼狐傳》)

聊齋:書齋名

誌異:記述奇異的故事

郭沫若對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的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三、初讀課文,完成自學任務

1.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完成任務。

(1)請同學們進行聯想,寫出含“狼”的成語。

(2)理解下面四組字詞。

①標出拼音:窘()倚()瞑()隧()

②指出含義:丘()犬()洞()隧()

③區別詞義:去()股()蓋()耳()

④解釋意思:

少時()頃刻()變詐()幾何()

(3)辨析下面多義詞的意思。

①目似瞑意()暇甚意()

②恐前後受其敵()蓋以誘敵()

(4)寫出下面一句話的意思,說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2.交流自學成果

3.拓展:含“狼”的成語

狼狽爲奸、狼吞虎嚥、狼子野心、聲名狼藉、

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如狼似虎、鬼哭狼嚎

四、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結合註釋,獨立思考文章大意。

2.交流翻譯難點,翻譯全文。

參考:

一個屠戶天晚回家去,擔子裏的肉賣完了,只有剩下的骨頭。半路上兩隻狼緊跟着走了很遠。屠戶害怕,把骨頭扔給它們。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了下來,另一隻狼仍然跟着。又扔給它骨頭,後頭的狼停了下來,可是前頭的狼又上來了。骨頭已經扔完了,而兩隻狼還像原來那樣一起追趕。

屠戶十分窘迫,怕受到狼前後夾擊。看到野外有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當中,覆蓋得像小山似的。屠戶就跑過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擔子握着刀。狼不敢向前,瞪着眼睛對着屠戶。

一會兒,一隻狼徑自走開,另一隻像狗似的蹲在眼前。過了很久,狼眼像是閉了起來,神態很悠閒。屠戶突然跳起,用刀劈狼頭,又砍幾刀,把狼殺死。剛要走,轉身看到柴草堆後頭,另一隻狼正在那中間打洞,企圖從隧道進去,從背後攻擊他。狼的身子已鑽進去一半,只露着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後頭砍斷狼的大腿,也把它殺死了。(屠戶)這才明白前面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對手的。

狼也算狡猾的了,然而一會兒兩隻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詐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罷了。

3.強調以下字詞的理解、積累。

1)止有剩骨:通“只”

2)投以骨:介詞,把、拿

3)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連詞,表承接

4)而兩狼之並驅如故:主謂間,無實義

5)恐前後受其敵:脅迫、攻擊

6)顧野有麥場:往旁邊看

7)弛擔持刀:卸下

8)其一犬坐於前:像狗似的

9)一狼洞其中:打洞

10)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連詞,表目的

11)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多少,能有幾何

五、複述課文內容

六、分組齊讀

七、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2.抄寫課下重點註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考查文學常識。

2.檢查背誦情況。

二、整體感知

1.全文按照表達方式來劃分,可以分成幾個層次?

明確:

兩個:

1-4段,敘述

5段,議論

2.敘述部分,按照小說的情節該如何劃分?

明確:

(l)1段:開端--屠遇狼。

(2)2-3段:發展--屠懼狼、屠御狼。

(3)4段:高潮和結局--屠殺狼。

三、分析屠戶心理和特點

1.圈畫出屠戶的心理和動作描寫。

2.分析圈畫的語句。

明確:

(l)心理描寫

懼--投骨避狼。

大窘--骨盡狼仍從。

恐--前後受其敵。

悟--刀劈兩狼。

小結:一開始,屠戶採用“投骨”之法,試圖擺脫狼的跟從,說明他對狼的貪婪兇惡的本性缺乏認識並抱有幻想,一再妥協退讓,結果失敗。他有刀不敢鬥,因狼有兩隻,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後受其敵”。發現麥場積薪後,急忙“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搶佔有利地形保護自己。後來“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由被動轉爲主動。他警惕性高,又轉視積薪後,殺死了另一隻正在柴草堆裏打洞的狼,這才悟出狼的狡詐陰險。

(2)動作描寫

“投以骨”“復投之”寫屠戶試圖投骨避狼,結果無效。

“顧”“奔”“倚”“弛”“持”五個動詞,寫屠戶迅速搶佔有利的地形,保衛自己,準備反擊。

“暴起”“劈”“斃”寫屠戶趁一狼徑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時機,當機立斷,奮起殺狼,取得勝利。

“轉視”“斷”“斃”等動詞寫屠戶高度警惕,果斷出擊,再獲全勝。

小結:這些動詞寫出了屠戶有勇有謀,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四、分析狼的特點

1.圈畫出體現狼特點的描寫。

2.分析圈畫的語句。

明確:

(1)綴行甚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後狠止而前狼又至;而兩狼之並驅如故。--貪婪兇惡

(2)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狡詐陰險

五、深化理解

1.找出文中畫龍點睛的句子。

明確: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2.文章結尾一段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明確:文章結尾的議論,是作者對所寫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對狼的可悲下場的嘲諷,也是對屠戶勇敢、機智的鬥爭精神的讚揚。狼雖然貪婪兇惡,狡詐陰險,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終究難逃滅亡的命運。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3.本文寫兩隻狼與一個屠戶之間的一場較量,從狼與屠戶兩個角度,你分別受到什麼啓發?

明確:

從狼的角度啓發: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詐,終歸要失敗;

從屠戶角度啓發: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絕不能讓步,必須敢於鬥爭,善於鬥爭。

明確:現實生活中,你會遇到不同的“狼”,你該怎麼辦?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協退讓,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能取得勝利。

六、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練習題

篇八:潼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詩歌內容,想象詩句描繪的情景。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賞讀,體驗詩歌高遠壯闊的意境。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知少年譚嗣同衝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教學重點:引導品讀詩歌,明晰賞析角度。

教學難點:多角度地理解詩歌。

教學方法:以設定的小目標依次進行教學。教師引領,學生爲主體。

學法指導:體驗交流,合作探究,提煉歸納。

課時安排:一課時課型:自讀課多媒體使用:PPT.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請學生根據自己學習古詩的積累,擬定學習小目標。

學習目標:1.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2.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情感。

3.背誦詩歌。

二、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學生活動一:全體讀詩,感受詩歌節奏、韻律。

學生活動二:結合註釋,串講詩歌。

1.請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學生交流探討。

2.請學生劃分詩歌節奏,並談談理由。

3.串講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

三、賞析詩歌,體會詩歌感情

(一)資料助讀: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幾歲,當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陝西潼關,被北方的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欣然命筆。

(二)學生活動:品味詩歌的語句,體會詩人情感。

四、走近詩人,感受少年意氣

教師:山水本無情,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景觀,爲何譚嗣同的眼裏,山水都似乎有了壯懷激烈的舉動?

資料助讀:少年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少年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是滿腔熱情渴望爲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衝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於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

學生活動:調動積累,運用聯想和想象,感知詩人少年時期“胸懷天下”的心胸。

五、課堂小結:

(一)請學生談談這堂課學習的收穫。

提示:可以從理解詩歌的方法、賞析詩歌的角度以及人生啓迪等

方面談。

(二)教師:詩歌是我們文學殿堂裏一顆璀璨的明珠。老師希望同學們以後旅行的時候,可以用詩意的眼光來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149.html

  • 標籤: 潼關 精選 教學 寫景作文教學設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潼關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潼關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