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精選10篇)作文

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62W 次

篇一: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後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後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一、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爲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簡介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爲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爲魏武帝。

他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其詩內容較爲豐富,風格慷慨悲壯,《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

2、樂府詩:今天我們學習曹操的《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後來演化爲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爲樂府或擬樂府。

3、《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三、朗讀訓練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2、教師帶度,

3、學生全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教師注意知道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

四、研讀詩歌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2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3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麼壯麗的意境,多麼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4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5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後,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藉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爲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五、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爲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於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1、背誦全詩。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篇二: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教學設想: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於東漢建安十二年秋。當年五月,曹操率軍北片烏桓,七月出盧龍塞,九月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高望海,感慨萬分,留下了這千古傳頌的名篇。詩中描寫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萬千的壯麗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爲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詩歌先突出寫大海邊碣石山高高聳立,節令雖是晚秋,山上卻生機盎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勾畫了一幅壯美的海山秋色圖。接着詩人虛走一筆,把不同時空段內滄海託舉日月星漢的壯麗景象切換過來,使這海山秋色圖平添出一股浩蕩磅礴的氣勢。這是詩人英武壯闊胸懷的進一步拓展。太陽,月亮給人類送來溫暖和光明,是詩人拯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統天下宏大政治抱負的真切比擬,燦爛的銀河則是詩人文武兼備,雄才大略的生動寫照。

這首詩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教學時應適當介紹詩人的經歷及寫作背景,也可佈置學生提前查找相關資料,這樣學生才能理解詩意,理解詩人的感情。教學時,以朗誦爲載體,讀中理解,解後再讀。充分領會詩人的感情。

教學目標:

1、積累詩詞中的字詞,特別是現在很少出現的文言詞。如“澹澹”,“竦峙”,“星漢”,能背誦默寫這首詩。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歌的意思,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3、學習寄情於景的寫法,激發爲理想奮鬥的豪情壯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的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我們先閉上眼想象一會兒,然後用一個詞歸納你心中“海”的印象。(學生說)

引導:海是神祕的,時而波濤洶涌,時而恬靜溫順,每一個看海的人感受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會用同一個詞形容海:壯闊。是啊,與海相比,人真是太渺小了。今天,我們將學習一首觀海抒情的著名詩篇──《觀滄海》,細讀這首詩,去感受詩人心靈的震顫,詩人情感與自然的融合,會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

二、初讀感悟

1、聽課件錄音範讀。注意字音。

2、請學生相互提醒應注意的生字生詞。(暗含了找,說,練的過程,這一步不必老師提醒,字數很少,學生相互提醒,記憶更深)

3、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看課下的註釋。

4、抽學生配樂朗誦(課件展示畫面)。(二至三人,抽學生點評。)

5、學生小組內講述初步理解的內容,並相互評價。(還可相互提問考查字詞或是詩句意思)

三、精讀理解

1、課件展示:作者經歷及寫作背景。

2、字詞疏通。滄海,臨,以,何,澹澹,竦峙,蕭瑟,洪,日月之行,星漢,歌,詠。

3、內容層次理解。這首詩寫了幾方面怕內容。(課件展示明確)

4、學生調整自己的理解。(抽學生評價自己的理解,以“我原來認爲……,現在我明白了……”的句式講述自己理解的改變。)

5、帶着自己的理解朗讀。

6、學生講述:我最喜歡朗讀的詩句是……,因爲……

四、品讀探究

1、提出探究的問題,可補充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內容方面:

⑴詩從看到了哪些景象?你能按照他看的順序敘述嗎?

⑵詩人產生了哪些聯想?

情感方面:

⑴文中哪個詞是大海留給詩人的最初體驗?

⑵澹澹再現了海水浩渺動盪的神韻,“何”字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千古傳頌的絕句。

⑷想象詩人寫作時的情景,思考這四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

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詩人情與景的交融。邊讀邊理解,理解後再讀。

2、你曾經在什麼自然景物面前產生過豪壯的情感?(意在培養學生融情於景)

師可引導自己的經歷(如:在高山懸崖邊,俯視山谷,看鷹在谷中盤旋,然後飛過遠山,產生了要走出大山的想法)

五、小結拓展

1、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詩歌景中有情,情寓景中,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你能說出古代一些寫景抒情的詩句嗎?說說它們都主要寫了什麼景色,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課內交流或佈置課外蒐集)

2、寫一篇表達自己豪情壯志的詩歌或散文,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方法。

六、齊誦結束(或背誦結束)

篇三: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1、初步學會鑑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重點: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2、豐富、奇特的想象。3、詩歌的朗誦。

教學課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中國是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銀河,那麼中國的詩歌就是其中最閃亮、最光彩奪目的一顆,中國是詩的國度,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海》。

二、關於作者:作者曹操,請學生講一講在其印象中,曹操是個怎樣的人物。明確:實際上,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後,被其子曹丕追封爲魏武帝。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並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三、解題:《觀滄海》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作何解,能否換“觀大海”這個題目?討論、歸納、明確:“滄”是暗綠色的意思,“滄海”就顯示了大海的色彩,比用“大海”更形象、更生動,所以不能換。

四、教師配示範讀,學生跟讀。

五、整體感知:1、這首詩敘述了一件什麼事?2、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生機勃勃(虛)日月星漢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六、分析:1、寫作背景:(運用幻燈片打出)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發生了黃巾大起義,曹操趁機擴大了勢力,逐漸統一了北方。公元207年,他率兵打敗了北方實力雄厚的一個少數民族烏桓,凱旋而歸,經過碣石山,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2、具體內容分析:(運用幻燈片打出詩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臨”是登臨,登上的意思,“以”表示目的。這兩句寫得很平,但我們彷彿看到曹操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可以請學生想象一下,曹操出時是怎樣的姿態?這這裏“觀”字統領全篇,下面的幾句詩,都是觀的內容。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海水是多麼動盪啊!腳下的山島堅定地聳立在那裏。詩人第一次面對大海,表現出一種驚訝、讚美之情。詩人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了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詩人又寫到樹木、野草,體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襯托出大海的生機勃發。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蕭瑟是風吹樹木的聲音。詩人這時的視線從山島又轉移到哪裏呢?(明確:海面上)在這裏,寫出了海面上的另一番景象。前面“水何澹澹”是無風三尺浪的景象,而這兩句則寫大海海面上大風大浪的情景,聲勢更加驚心動魄。可以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大海起風是一種怎樣的景象?(提示: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

日月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日月的運行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星漢是指銀河,燦爛的銀河斜貫天空,遠遠的一端伸向大海,好象也發源於大海。日月星辰的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親,表現大海的一種寬闊、博大的胸懷。讓學生思考、討論:1、這是實景,還是虛景,即詩人想象?2、如果是虛景,爲什麼會產生這種想象?(明確:前面幾句描繪了大海的壯麗,表現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熱愛。目睹這壯麗的山河,激發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因而藉助想象,表達願望。詩人以大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實際上是詩人寬廣胸懷、豪邁氣魄的寫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最後兩句是配示時所加,與詩文內容無多大關係。

七、寫作特點分析:這首詩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可謂詩中有畫,畫中含情,這種寫法,詩人們常用,但古代也有些詩歌情景是分開的。如荊軻的《易水歌》中“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前句寫景,後句抒情,表現出一種訣別的感情。

八、朗讀:曹詩慷慨激昂、悲壯、有氣魄。可以配上一段古箏音樂,讓學生採用各種形式進行朗讀,營造良好的朗讀、背誦氛圍。(朗讀提示:假使現在你就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詩興大發……)注意表現詩人寬闊胸懷和統一祖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九、佈置作業

1、隨堂練習: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寫一段話,描繪一幅雄偉壯麗的圖景。

2、課後練習:反覆朗讀詩文並完成課本74頁練習一的第1題。

篇四: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觀滄海》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有關樂府詩的相關文學常識。

過程與方法:在反覆朗讀中啓發閱讀興趣,重點理解詩詞中景物描寫和抒發感情的佳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學生古詩文修養,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品味詩歌意境,學習詩人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1、培養感悟古代詩歌內容的能力。

2、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三國演義》導入。

二、初讀感知詩歌

(一)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擅書法、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建安時期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現實動亂和人民的苦難,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其詩歌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文學史上稱之爲"建安風骨"或"漢魏風骨"。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樂府詩: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職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兩種: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漢族民間蒐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爲樂府,或樂府詩,樂府歌辭,樂府便有專門的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樂府雙壁:《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

(二)朗讀

(1)聽錄音朗讀,學生聽準字音、停頓

(2)生齊讀,師指導其不足之處

(3)生自讀,讀出自己的理解(初讀這首詩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三、研讀詩歌

(一)詩文的哪一個字是全詩的文眼?

“觀”字,觀字統領全篇,是詩文的線索。

(二)開頭第一句交代了什麼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三)詩人登上碣石山後看到了哪些景物?

1、浩蕩的海水(澹澹)、聳立的山島(竦峙)、繁茂的草木(豐茂,叢生)、掀起的洪波(涌起)、波瀾的日月

2、在詩歌中作者怎樣寫的這些景物?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寫山島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在這裏其是指的什麼?

在這裏太陽和月亮的運行,燦爛的星河真的出自滄海嗎?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兩個若字,表明好像是出自,是虛寫,其是指的滄海,在這裏是作者的想象。誇張

4、“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什麼意思?你認爲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什麼樣的人生理想

或思想感情。

這兩句每章都有,是合樂的套語,與正文沒有直接的聯繫。通過描寫滄海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詩人寬闊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負,抒發了他渴望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5、看着這些景物引起了詩人的深思,詩人在思些什麼呢?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山島的繁茂,激發了他的昂揚鬥志,自己應該像深秋之草木那樣仍然煥發人生的活力;海水浩蕩,給他增添了無窮的力量,堅定了他的人生信念,動盪的局面應該有人穩定大局。滄海吞吐日月。拓展了他博大的胸襟一個人有了博大的胸襟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四)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海水盪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草木叢生是靜景,涌起是動景,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爲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師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四、鞏固拓展

(一)抽生讀(抽生點評在抽生)

(二)課堂限時背誦

(三)曹操的《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爲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篇五: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作品寫作背景。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2.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一、人物評論導入。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這樣評論《三國演義》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最成功的一戰是官渡之戰,後果最嚴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劉備,失敗得最慘的一戰是赤壁之戰,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責的是他的人品,最有爭議的是他的歷史功過,最沒有爭議的是他的文學成就。

(曹操)

一、簡介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詩人。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愛詩章,好作樂府歌辭,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的話,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二、朗讀詩歌。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自由朗讀,正音。

2、指名學生試讀,正音、把握節奏。

三、整體感知。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觀)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

第三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四、賞析詩歌。

學生活動一:讀滄海

1、全詩圍繞“滄海”寫了哪些景物?

2、哪幾句詩寫的是實景,哪幾句寫的是虛景?哪幾句寫的是動景,哪幾句寫的是靜景?這些景色又有什麼特點?

3、你從中讀出了怎樣的“滄海”?

學生活動二:讀詩人

詩人寫的是滄海之景,抒的是心中之情。你認爲哪幾句詩最能見出詩人的情懷?抒發詩人怎樣的情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四句是詩人奇特的想象,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抒發詩人雄渾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業、統一祖國的雄心壯志。

六、寫法指導。

借景抒情:是指在文學作品中,藉助客觀外界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的寫作方法。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景和情密切結合,句句寫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融合在一起。

七、課堂小結。

這首詩通過描寫大海的雄偉壯闊之景,借景抒情,抒發作者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八、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竟有時。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試比較曹操的《龜雖壽》與《觀滄海》異同。

同:表達的思想感情一致

異:《觀滄海》以“景”取勝,在寫景中,包含了詩人濃郁的主觀抒情色彩。

《龜雖壽》以“理”見長,作者猶如哲人,講述一個人生哲理。

九、課後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

2、課外閱讀《短歌行》,知文識人。

篇六: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清課文的說理層次,學習本文用事實作論據的論證方法,清楚說明文三要素

2積累孟子的名句及文天祥的詩句。

3聯繫實際,借用歷史知識來證實文中的論據。

(二)過程與方法

運用講故事、朗讀、比較、舉例等方法加深對本文的學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思考,瞭解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引導學生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二、教學重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激發思考習本文采用的“講道理,擺事實”的論證方法,並認識所用事實論據的典型性。劉胡蘭,楊靖宇等圖片

(二)解題

出示標題,在“骨氣”二字下劃上重點符號,思考:在文中骨氣指代什麼內容?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的這種行爲,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議論文相關知識

談骨氣適合寫議論文

論點:(1)出現位置(2)如何尋找(特點)

論據:(1)幾種形式(2)事實論據包括哪些內容(3)道理論據包括哪些內容

論證:有哪些論證方法

(三)讀文章,理脈絡

1談骨氣適合寫議論文,如何寫?(思路,舉事例,引名言,講道理,聯繫實際。)

2寫時突出什麼?(骨氣精神)

3問題:〔1〕題目是否是中心論點?不是,表明論述範圍〔2〕作者提出什麼中心論點?4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麼觀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怎樣證明他的觀點?(思路)思路:先怎樣、再怎樣、後怎樣{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引孟子名言解釋舉有骨氣人事例總結}

(1)引用孟子名言作用:解釋骨氣含義,範圍;充當道理論據,證明論點。(2)三、四段從歷史,傳統角度肯定中國人骨氣及今天對待骨氣原則:堅定不移爲當時進步事業服務。(3)我們就是這些有骨氣的人的子孫。讀後何感覺?(4)選事例原則?證明什麼?(5)最後一段肯定孟子三句話積極意義,進步提出無產階級骨氣內容,總結全文,發出號召。

5在論證這個觀點時,用了哪些事例作論據?

論據一:文天祥不爲高官所誘

論據二:窮人不食“嗟來之食”

論據三:聞一多拍案而起

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具體事例

文天祥:1概括事蹟(方法)2照應第一句話富貴不能淫(堅決拒絕大官)3表達方式:先敘後議(以議論爲主)4讀出內心正氣

窮人:1窮人不食嗟來之食2貧賤不能移3表達方式4窮人神態

聞一多:1聞一多怒對國民黨手槍2威武不能屈3毛主席評價:很有說服力

6請三位同學朗讀,品味這三位有骨氣的中國人的英雄事蹟!

7提問:列舉的三個人物,若按年代先後排列應該是窮人——文天祥——聞一多,爲何文章不這樣排列?

——論據和論點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係,這樣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四)拓展遷移

1課文中說:“每個時代都有許多這樣有骨氣的人。”從平時閱讀,知識的積累以及對生活的觀察中,請大家舉出幾個有骨氣的人的例子或有骨氣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權貴”陶淵銘“不爲五斗米而折腰”

(2)貧賤不能移――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蘇武“留胡節不辱”

(3)威武不能屈——李公僕,江姐,夏明翰,史可法,陳子龍,陳真

△其實本文的作者吳晗本人也是個有骨氣的人。

補充介紹有關材料。

2你認爲在今天,什麼樣的人算是有骨氣的?

——小組討論

——各抒己見

3至於怎樣做一個有骨氣的人,作者已給了我們答案。

齊讀最後一節。

4思考:在今天,講骨氣對我們中學生有無意義?

――獨立思考

——大組交流

——教師明確:早在幾十年前,梁啓超就給了我們答案——“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爲了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做一個揚眉吐氣的中國人,就讓我們牢記中國人的骨氣,做一個有志的中學生。

(五)作業佈置

1你覺得如何從小事做起,爭當一個有骨氣的人?

2爲你心目中有骨氣的人寫一首讚歌。

總結:提論點引名言講道理擺事實聯實際

你認爲作者寫得怎樣?(同你的思路對比)

闡釋概念議論文(概念闡釋精當;事例有代表性)把自己對某件事或某一現象見解寫成文章”一事一議”(有針對性,態度明朗)

談勇氣(毅力,自信,感恩,寬容)評古論今;爲你心目中有骨氣的人寫一首讚歌。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或有骨氣的名言嗎?

中學生應有怎樣的骨氣?

總結:提論點引名言講道理擺事實聯實際

你認爲作者寫得怎樣?(同你的思路對比)

闡釋概念議論文(概念闡釋精當;事例有代表性)把自己對某件事或某一現象見解寫成文章”一事一議”(有針對性,態度明朗)

談勇氣(毅力,自信,感恩,寬容)評古論今;爲你心目中有骨氣的人寫一首讚歌。

篇七: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15課

二、教學設想:

1、考慮到七年級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於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於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爲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師應範讀或領讀一兩遍,或挑選個別學生爲全班領讀。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2、至於串講或啓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爲借景抒情是這首詩的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3、要遵照“詩無達詁”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啓發、誘導、排疑解惑,要講得精煉,講到點子上,使學生能說出自己的體會,使學生學得有興味,願意多讀一些古代詩歌。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通過對詩歌的具體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瞭解並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節奏、語速及語調等方面的),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在反覆朗讀中培養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4、啓發學生像作者一樣,心存遠大志向,將來爲促進社會的進步而建功立業。

四、教學重點難點

1、進行誦讀訓練。

2、理解詩歌意思,解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重點難點突破方法:本人運用適當的音樂和畫面來創設情境,再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然後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教師要在必要處進行引導、點撥和講解,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並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於《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並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峯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二)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並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他欲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三)、字詞積累和基本技能訓練。

1、首先老師範讀課文,同學們仔細地聽,將生字標記出來,不懂意思的詞加上點,仔細聽這些字詞的發音。

2、掌握生字詞的讀音,認讀兩遍,對生字的結構進行講解幫助學生識記。

3、學生一讀課文,齊讀,讀準字音。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4、朗讀詩歌要注意正確處理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言的節奏型是: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四言句)(本詩爲四言樂府詩,韻腳“峙”“起”“裏”“志”等字,押的是“i”韻。)賞景詩一般語速較慢,詩人往往是邊賞景邊歌從心來。此詩的語調比較激昂、雄渾有力。學生二讀課文,要讀好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看屏幕賞讀,一邊欣賞壯闊的畫面,一邊想象詩人當時的感受。

5、理解詩歌內容,先要明白字詞的意思。學生三讀:自讀,看註釋或資料,補充註釋一些字,然後釋譯全詩。譯一句就齊說一句。

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譯文:(揮師)向東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海水多麼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碣石山上樹木聚集在一起生長,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賞析與理解:

學生四讀:快速默讀,然後說一說:作者觀海觀(看)到什麼樣的景?(明確“寫了什麼”)在文中標記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請舉手回答。

明確:描寫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見滄海之景:海水、山島、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討論1:所寫之景有什麼特點?

海水盪漾、動景;山島聳立、靜景、實景

草木豐茂、靜景;洪波涌起、動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想象之景、虛景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總結:寫實景中有動有靜,這樣動靜互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威嚴和宏偉。常言說: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還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什麼?——人的心。用在這時候是不是最準確?曹操不僅看到了大海,還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麼,我們用一個什麼詞來準確概括詩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意思是它們也在運動中,它們每天要從海里升上天空,在它們日常運行的位置上去,那它們有一種什麼精神纔可以?——昂揚奮發的精神!那麼,我們用一句話概括此詩:這首詩借寫所觀海景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奮發昂揚的精神。明確: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那麼,看到這麼宏偉的景象,詩人的心裏會想什麼?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討論2:“詩言志”。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們已經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襟。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一句: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這大海在詩人眼前,也在詩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國遼闊的山河大地何時爲我曹操主宰,號令天下之“令”何時皆出於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會爲了寫景而寫景,我們透過這些景物瞭解詩人的情感。正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

現在,讓我們帶着我們的遠大理想,像曹操那樣很豪氣地朗誦一遍《觀滄海》!

討論3:此詩分幾層來寫的?

明確:第一層(1—2)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二層(3—8)描寫海水和山島。

第三層(9—12)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討論4:這首詩是怎麼寫的,全詩圍繞什麼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這首詩先寫景,在寫景中自然的抒情,這首詩採用借景抒情的寫法。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全由“觀”字展開。“觀”是“詩眼”。

(五)、小結:

“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詩的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讀其詩如見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六)、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用一篇小短文寫出學習這首詩後的感受、體會。

篇八: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

2、有情感的背誦詩文。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教學重點:

領悟詩人寄寓的豪邁情感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猜猜他是誰

1.他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2.他是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他的故事被人們編成了許多劇本,但他在戲曲中大多爲“大白臉”奸臣形象;

4.毛澤東評價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5.他指揮和領導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6.“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軍打仗中的經典之作;

7.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成就,是“建安文學”的領袖;

8.“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他詩歌中的經典名句。

二、檢查預習(寫作背景、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觀滄海》這首樂府體四言詩,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戰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餘部隊,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到達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作者介紹: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人(今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好作樂府歌辭,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三、初讀

要求: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齊讀

3、個人朗讀

四、再度

品讀、欣賞

1、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

2、思考討論(答案見PPT)

①全詩圍繞着哪個字來寫?

②作者看到、聽到和想到了什麼?

③哪些景物是實寫、哪些句子是虛寫?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見ppt)

4、明詩悟理(見ppt)

五、品讀背誦

六、小結

七、拓展詩意,與人物對話(見ppt)

篇九: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理解詩歌內容、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

背會、背寫會詩歌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內容、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

2.背會、背寫會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九年級上冊我們曾經學過一首詩叫《龜雖壽》,誰還記得?哪位同學能給大家背誦一下?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主旨句是哪幾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那麼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一首曹操的《觀滄海》,看看它又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板書題目、作者。

二:瞭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同學們,要想準確理解一首詩歌表達的主旨,我們就必須學會知人論世,也就是說,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當時的時代背景。那麼,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曹操這個人呢?

誰來介紹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呢?

出示課件,讓學生默讀。

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同學們,咱們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之一,是所有的文學作品中藝術概括最集中、思想感情最充沛、藝術想象最豐富、語言藝術最精煉的文學作品。早期的詩歌主要是爲了抒發感情,而詩歌抒發感情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和唱。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力爭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抽學生朗讀。及時評價、鼓勵。

抽小組朗讀。及時評價、鼓勵。

全班齊讀。及時評價、鼓勵。

四:理解詩歌內容、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

(一)同學們,下面我們來細細研讀這首詩都寫了哪些內容,表現了什麼思想感情,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出示多媒體:

小組合作,精讀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爲線索?

2、這首詩可以分爲哪幾層?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景?哪些詩句是寫想像的景?詩人又是怎樣來描寫景物的呢?

3、詩中哪些句子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二)小組合作,精讀探究

抽小組回答,其他組補充,全班共同釋疑解難。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描寫詩人所見所聞

1層(開頭兩句):敘事,開篇點題,交代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

2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

3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表現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誇張、寓情於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抒發了詩人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虛景描寫是詩人藉助豐富奇特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寓情於景)

(三)總結全詩

抽多名學生總結,其他學生補充。

出示多媒體。

全詩中間十句寫景,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着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博大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五:背會、背寫會詩歌。

出示多媒體:比一比:看誰能先背會、背寫會!

背誦比賽

背寫準確率比賽

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得。

下課。

篇十: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3、啓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並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新課

說起作者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爲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後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爲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爲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範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註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翻譯,並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麼;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四、研讀課文

學生帶着問題,先自主學習,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盪,後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爲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

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問:爲什麼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裏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纔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裏,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爲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五、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六、作業

(1)背誦並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932.html

  • 標籤: 教案 觀滄海 精選 教學 優秀小學作文教學教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觀滄海教學設計優秀教案(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