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68W 次

篇一:《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選8篇)

一、教材分析

本詩是陶淵明田園詩歌中的代表作品,《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後陸續寫成的。這一組五言古詩共20首,爲詩人酒後偶然題詠、即興之作,藉以寄興抒懷,並非單詠飲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課本選的是第5首,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後十二年。這首詩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本詩被編排在高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這個單元的詩歌的教學重點,要求啓發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之上,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飲酒》一詩,雖然文字淺易,但理解詩的主旨對高一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參考書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補充一定的關於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二、學情分析

現在的高中生,他們成長在提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時代,西方的人生價值觀對他們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對中國一些傳統的隱逸思想卻知之不多或不以爲然,加上他們接觸文言詩文時間少,對詩歌的理解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漢語課,對他們進行民族文化的薰陶。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瞭解詩中景、情、理融爲一體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體會本詩的意境。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詩人隱逸思想。

三、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學會賞析。

四、教學難點

瞭解詩中景、情、理融爲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五、教法

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研討賞析法。

六、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七、教學課時

1課時。

八、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結合課文中的註釋以及《全程設計》的疑問,體會他那種不願屈己從俗、決然捨去的高尚節操,以及對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古至今,爲了名利,爲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秦檜、武則天、汪精衛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爲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纔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不存在,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淵明個人檔案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其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愛好:嗜酒、讀書,喜愛的花:晉陶淵明獨愛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五言律詩的朗誦節奏:

朗誦五言詩如果將其劃爲三個語節,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詞義和詩句意思,內容來說,將其劃分爲“二三”格式更爲合理些。如“粒粒皆辛苦”處理爲“粒粒/皆/辛苦”或“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煙直”處理爲“大漠/孤煙/直”或“大漠/孤煙直”。如處理爲後一種,在朗誦時可以更好地體味詩情,展現詩的意境。

3、師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五、品讀賞析

(都說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說酒話,胡言亂語,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結廬:建造的房屋,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②人境:(課文註釋)人聚居的地方。

(都說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③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功名利祿。

(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④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脫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全句釋義:在人羣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並沒有(感覺到)車馬的喧鬧聲.問自己爲什麼能這樣,心境高遠,所居之處就感到很僻靜。

小結:由此可知,因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心靈遠離了塵俗,雖然身居鬧市,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板書:敘事(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①日夕:傍晚相與:相伴

全句譯文:在東籬下采菊,無意間擡頭看見了美麗的南山。傍晚時分南山蒸騰着美麗的山氣,飛鳥相伴飛回家。

(這裏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風景,什麼樣的畫面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②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擡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籬笆、菊、山、鳥、日、人景,由近及遠,構成了一幅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的圖景,表達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這裏我們是從整體上來賞析的,下面我們再從字、詞上進行賞析,看一看我們都喜歡那些字、詞,我們再從這些字、詞着手分析一下)

③“採菊”:“採(摘取,選取)”,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校園裏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亂採)。“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④“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⑤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用得好嗎?

明確: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爲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有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爲: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卻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纔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板書:繪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辨通:辯,辨識。

全句譯文: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說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

“此”指遠離官場塵囂,悠然自得地隱居。這兩句說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諦,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

板書:議論抒情(領悟真諦)

4、本詩主旨

詩人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5、課堂練習

1、《飲酒》其五描寫傍晚山中的美景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2、2、下列詩詞名句的出處,不正確的一項是(B)

A.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迢迢牽牛星》

B.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觀滄海》

C.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關雎》

D.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

六、作業

背誦並默寫本詩

七、板書

飲酒

陶淵明

敘事

繪景

議論抒情

篇二:《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按照本人“課前三分鐘演講”序列聽說訓練計劃,八年級爲推介課外古詩詞,每節語文課課前一首,學生輪流完成,並要求所有學生背記之。按慣例第二學期臨近期末要對此進行活動小結和檢測。碰巧本冊教材第30課是《詩五首》,故藉此檢測學生對古詩的學習鑑賞能力。教學中儘可能讓學生思考表達,學生充分運用實踐中的詩歌鑑賞經驗,學會舉一反三,增加積累,擴大課堂容量。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反覆吟誦,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2.瞭解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教法:誦讀法,聯想法,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嚮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於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他的《飲酒》。

他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絃琴。每次喝酒,都要彈撥一遍寄託心意。造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們。他若先醉,就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難得見。

一篇《桃花源記》建構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藍圖,令後人永遠懷想。

——他就是陶淵明,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

我們學過他哪些詩文?(生答)

指名簡介作者,出示燈片: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私諡靖節。東晉時期著名詩人,散文家,辭賦家。出身沒落的官宦家庭。青壯年時做過祭酒,參軍一類的小官。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勢棄官歸田。開創山水田園派,並將其推向高峯。後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淵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爲人。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歐陽修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閒。”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爲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

文天祥《海上》:王濟非癡叔,陶潛豈醉人。得官須報國,可隱即逃秦。

梁啓超《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着他笑。

二、解題

請學生完成(展示預習成果)。

教師補充:(多媒體展示)

《飲酒(序文)》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我家居無事且少歡笑,加之秋夜已越來越長,偶爾有好酒,便沒有一晚不喝。對着自己的影子獨自乾杯,瞬間又醉了。酒醉之後,總要揮毫題寫幾句以自娛。於是,詩句漸漸增多,所寫之辭沒有加以選擇,也無章法次序。姑且請舊友幫忙謄寫並稍加編排,以此供歡笑罷了。)

《陶淵明集序》:“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也。”

可見,《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誦讀品析

回顧推介古詩詞方法,感受詩歌之美。

(一)“我來讀”——感受韻律美。

1.朗讀全詩,小組內交流,推出優秀者。

2.班級交流:請學生朗讀,並提示節奏劃分。

(二)“我來講”——感受意境美。

1.用自己的話講一講詩意?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

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2.說說你對“東籬”、“秋菊”、“南山”、“飛鳥”等意象的理解。

“東籬”:(多媒體展示)

早涼生北檻,殘照下東籬——白居易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

欲訊秋情衆莫知,喃喃負手扣東籬——《紅樓夢》

可見“東籬”這個詞也有了一種象徵的意義,象徵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

“秋菊”:爲什麼要採菊?採秋海棠,採秋天的菠菜不行嗎?採菊:晉代,秋天採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長飲長壽。

(多媒體展示)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落”在這裏是初開、初放的意思。)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蘇軾《贈劉景文》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代詩人鄭思肖《寒菊》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後更無花。——元稹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爲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

淵明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淵明的知心合意。因爲陶淵明愛菊、詠菊,寄託着高潔的情致,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後人只要言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

“南山”:“南山”即廬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歷來爲高士逸民棲居之地,陶淵明亦常往來之。又《歸園田居》(其一)雲“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山在現實裏和陶淵明的精神上都隱然是世俗塵網的對立物。陶淵明以其高潔之情懷、悠然之情興,會心於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

“飛鳥”:“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爲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徵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歸去來兮辭》中有“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着詩人捨棄“以心爲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飛鳥翩然來歸,既可以看作是陶淵明歸返自然、躬耕自樂的藝術化身,又是詩人感興悟會的物態天趣。飛鳥晨出夕還,眷戀山林,宇宙萬物莫不順乎自然;人亦當返回自然,擺脫禮教的各種約束和世俗的各種機巧與虛僞,回到質樸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

(三)“我來品”——

1.感受情感美。

重點理解兩個詞:“心遠”與“悠然”。

(1)多媒體資料展示,教師補充:四次入仕(——知人論世)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後四次入仕爲官,並屢屢掙扎於進退之間。

任州祭酒——陶淵明第一次出仕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經家叔陶夔推薦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種有名無實的學官)。這是陶淵明生平第一次做官,這一年他29歲。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剛入仕途就遇挫折,這對年輕的陶淵明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入桓玄幕——陶淵明第二次出仕

辭掉祭酒後,陶淵明在家賦閒。這時他已年過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訓讓陶淵明內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恰在這時,朝廷的局勢發生了好轉。幾年來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出世”思想終於重見天日。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淵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當了一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34歲。第二年,江南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孫恩領導五斗米道徒起義。一時間所向披靡,攻下了許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時候起義軍已逼近京師,這時桓玄便派遣陶淵明作爲使者到建康,請求獲准發兵。陶淵明到京都建康後,看到司馬道子父子挾制皇室專橫暴虐,終於明白司馬道子父子與桓玄之間的矛盾實質不過是各派勢力之間權利的爭奪,遂對朝廷失去了信心。這樣他內心深處裏的那份蟄伏已久的報國熱情也就一點點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這次出使已沒有任何意義,開始後悔起當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隱居園林。就在這時,陶淵明的母親孟氏因病逝世,陶淵明於是離開桓玄幕府回家奔喪去了。

任鎮軍、建威參軍——陶淵明第三次出仕

陶淵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這一年的二月,劉裕、劉毅、何無忌等人因反對桓玄稱帝而在京口聚義、討伐桓玄,劉裕爲盟主。這時陶淵明應詔到劉裕府裏做鎮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40歲。陶淵明此次出仕對劉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後大幹一番事業,以實現他濟世安民的理想。但劉裕在剛剛取得一些勝利後便開始耀武揚威、志得意滿。陶淵明再次失望辭官。

任彭澤縣令——陶淵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後,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時任尚書的家叔陶夔的幫助下去彭澤縣做了縣令。這一年陶淵明41歲。陶淵明是這年八月任彭澤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裏派來一名督郵。督郵作爲郡官,代表郡守督察縣鄉,糾舉所屬縣是否有違法之事。當時官場潛規則,州郡官無論大小,到下屬縣裏檢查十分排場,甚至利用職權索要賄賂。因此,這些縣令無不巴結獻媚。陶淵明生性耿直,對於督郵的到來不以爲然。按照當時規定,若上級官員視察,縣令必須穿戴整齊的官服率衆官前去迎接,故縣吏對陶淵明說:“應束帶見之。”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爲過,但陶淵明對此感到十分反感並認爲若以此那就是對自己的屈辱,於是嘆道:“我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日解去印綬辭官歸家。從此以後,陶淵明不再爲官。

(2)根據以上背景材料,說說陶淵明心遠離了什麼?“心遠”之後獲得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明確:遠離了官場,遠離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遠離了名利場上的角逐。遠離了官場的鑽營取巧,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腐化墮落……遠離了這一切,作者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一種從官場退隱的輕鬆和喜悅。

陶淵明迫於無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辭官歸隱、躬耕田畝,選擇了一條隱居的人生之道。

(3)再讀材料:

隱居方式——

由於玄學影響,魏晉人士往往重“意”輕“形”,認爲隱逸並非只有蟄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種形式,比如玄學大師郭象在《莊子·逍遙遊》注中說道:“所謂塵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認爲“真隱”與“假隱”的區別,並不必執着外在形跡,只要是內心超然物外,隱於朝市與山林無異。當時的人王康琚有首詩說得好:“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簾首陽,老聘伏柱史。”“大隱於市”就成爲後人常用的一個成語。

在左思的《招隱》、郭璞的《遊仙》中,那些隱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是在深山無人之處,可是陶淵明不是。他“結廬在人境”,和農夫野老結鄰,生活在人間世界。“而無車馬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在現實之中,他的門前真的沒有車馬喧譁;另一層是說,他已經脫離了原來所歸屬的那個官場的集團,已經跟那些人沒有什麼來往了。

(4)明確:

所謂“悠然”,有一種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是歸隱後的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悠閒,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2.感受語言美

請任選一句進行賞析。

教師提問:

①“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採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擡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②“山氣日夕佳”這個“佳”字用得好,好在哪裏?

“佳”字好在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讓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3.感受理趣美

讀最後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如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一樣,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應當心遠、自然、無爲、自由。

詩人在這一片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體會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

(四)“我來寫”——古今合韻

穿越時空,跟陶淵明來一次心靈的契合(《飲酒》改寫)

把一座茅屋,修在人來人往的地方。

心居之,身倚之,

然而我卻絲毫感覺不到,俗世的喧嚷。

有人問我,爲何你的心能如此靜躺?

那是因爲,我把它放置在一個遠離塵囂的遠方。

菊花處,樊籬旁,

悠然擡頭,滿眼廬山色,

鎖住我迷醉的目光。

青山間的流嵐霧靄啊,

因着黃昏追逐陽光。

那結伴歸巢的飛鳥啊,戀着舊林。

守住信仰,真者自然存,存者且會真,

生活,本就應該不思不量。

四、“我來誦”——配樂背誦,結課。

1.學生背誦全詩。(配樂)

2.教師總結全詩: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後寫的抒情小詩,在這首詩裏,有“結廬人境後”心靈的寧靜,有“採菊東籬”的閒適,有“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他這種於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爲後代文人指明瞭一條藝術人生、詩意人生的道路。這也許是本詩具有永久魅力的奧祕吧!

這麼優美的詩,同學們把它熟讀、背誦,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3.出示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讓學生背讀積累。

篇三:《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

2、反覆吟誦,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啓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啓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嚮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於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追尋那一片世外桃源,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他那高潔的靈魂。他,就是陶淵明。(播放視頻,引出詩人陶淵明及寫作背景。)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介紹:

多媒體展示:

1、走近作者: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開創山水田園派,並將其推向高峯。後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2陶淵明其事:不爲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麼一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陶淵明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3、作品介紹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爲酒後即興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本文選的是第五首,格調最爲閒雅有致。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四、詩韻朗讀

1、學生齊讀。(注意朗讀時的語調、語氣、節奏處理)

2、聽錄音範讀。

3、學生朗讀、背誦。

五、畫面再現——理解詩意

1、結合課文註釋,翻譯詩句。

2、有疑問之處圈點勾畫出小組討論,然後小組展示。

3、翻譯詩歌。

學生翻譯,師生點評,多媒體展示。

六、合作探究——品讀詩歌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什麼“而無車馬喧”?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車馬喧”是指世俗往來的紛擾,並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車馬喧鬧的聲音。“而無車馬喧”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祿,即使身居鬧市,也與身在深山無甚不同。

2、“心遠地自偏”中的“遠”的對象是什麼?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3、陶淵明愛菊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先讓學生思考:寫隱居的閒適生活爲何偏採“菊”?陶淵明採來菊花幹什麼?(多媒體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多媒體展示)。再回答:陶淵明愛菊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高潔傲岸的品格,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他也愛採菊那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世俗、迴歸自然的志趣。

4、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爲“望”字?爲什麼?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不能。“見”寫出了詩人在東籬旁採摘菊花,無意中看到鬱鬱蔥蔥的南山時,心中的那種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這個字,詩句就變得平淡無味了。

5、“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看到飛鳥作者會想到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教師講解,多媒體展示。

6、“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指什麼?陶淵明領會到的“真意”是什麼?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此”指遠離污濁官場、迴歸自然的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真意”是人生真諦,也就是人生不應該爲功名利祿所累,不應該在污濁的現實前迷失自我,而應迴歸自然,堅守住心靈的淨土。

七、小結感悟——領悟詩道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合作交流討論,請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多媒體展示:

這首詩通過描寫優美的田園風光與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作者對污濁官場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決心歸隱,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八、佈置作業

1、背誦古詩。

2、以“我心中的陶淵明”爲題寫一篇隨筆。

篇四:《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受其藝術魅力。

3、能熟讀成誦

教學重難點:

1、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2、品味詩句,感受其藝術魅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古代文人有兩大愛好,一是登高,二是飲酒。特別是對於酒來說,幾乎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白好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曹操好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范仲淹好酒,“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甚至連女詞人李清照也很喜歡喝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他們在酒中找到安慰,獲得解脫,尋得一方心靈寓居之所在。陶淵明也很喜歡喝酒,併爲此寫下了二十首以“飲酒”爲題的詩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其五)》。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學生談自己眼中的陶淵明

(2)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人。29歲時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41歲再出爲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爲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讀

(2)個別同學讀,或者小組一起讀。

(3)聽錄音,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

2、根據註釋,翻譯全詩

(1)補充《飲酒》的註釋。

結廬:構築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連詞,錶轉折,但是,卻。

爾:代詞,這樣。

偏:偏遠,偏僻。

悠然:悠閒自得的樣子

山氣:山中景色。氣:氣象,景緻。

日夕:傍晚。

相與:相伴。

(2)分小組翻譯全詩

篇五:《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情感與價值目標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在逝去的2016年,董卿主持的《詩詞大會》節目備受人們的關注,爲什麼呢?我想:大概是因爲詩詞是我國文化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吧!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魅力無窮。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的長廊,共同去品讀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活動一:憶一憶——作家作品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其三)。

活動二:讀一讀

1.讀背景,瞭解寫作緣起。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第五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

2.讀詩作,準確把握節奏。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活動三:譯一譯——瞭解詩作內容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字詞的含義並翻譯詩作。

我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卻沒有世俗交往的紛擾。

問我爲什麼能這樣呢?因爲心遠離塵世,所在的地方自然變得僻靜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偶擡頭無意之中看見了南山。

傍晚山色秀麗美好,飛鳥們結伴回巢(相伴飛回山林)。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樂趣,想要辨識卻不知怎麼表達。

活動四:賞一賞——簡析詩作特色

1.寫作內容及主旨

一層(1--4)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

二層(5--10)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表現了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農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及高潔的人格。

2.每兩句寫作特色

1,2句,敘事抒情,敘建造房屋一事,概括寫出了詩人生活的環境,用一“而”字進行轉折,抒內心的寧靜及愉悅。

3,4句議論道理,一問一答的設問,道出了“心遠”與“地自”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只要調好心靈的“焦距”,就可以“大隱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5,6句這兩句是千古名句,敘事抒情。敘採菊偶見南山一事,抒發了作者悠閒恬淡的感情。“見”字用得極妙,不是有意的觀望,而是無意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形成物我合一的境界,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作者的悠閒恬淡之情。

7,8句寫景抒情。描寫所見南山之景,渲染隱居之所的寧靜和詩人悠然的心境。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是: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呢?爲什麼還要奔波於齷齪的官場之中,不肯接受這種美好的歸宿呢?不思返歸這優美寧靜的大自然的懷抱呢?

9,10句末尾抒情:抒發了自己從歸隱生活中悟出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陶醉和喜愛之情。

活動五:練一練——檢測學習情況

1.下面對《飲酒(其五)》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2014年湖北省荊州市中考)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一敘一轉,寫出了一種鬧中取靜的閒適之美。

B.“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問一答,寫出了一種超塵脫俗的操守之美。

C.“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實一虛,寫出了一種超越時空的空靈之美。

D.“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一靜一動,寫出了一種暮鳥飛還的溫馨之美。

2.對本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D)

A.詩歌首句的節奏停頓應該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B.“悠然見南山”的“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自由和愜意。

C.詩中的“心遠”、“悠然”表明了詩人的心境。

D.全詩熱情謳歌了閒適、寧靜的田園生活,而結句“欲辯已忘言”則表明了詩人隱居生活的迷惘狀態。

3.下列對這首詩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

A.此詩是詩人歸隱田園後寫的一首抒情小詩,其中“心遠”二字指詩人心中遠離草廬。

B.“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詩人悠閒自得、與世無爭的情懷。

C.“山氣日夕佳”一句在詩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緊承上句,點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飛鳥結伴歸林。

D.此詩融情於景,情景渾然一體,表現出一種平淡而質樸的美。

4.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

答:心遠。

5.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能否改爲“望”字,爲什麼?(2分)

答:不能。因爲“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表現出詩人悠閒恬淡的心境。

6.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

答:太陽下山了,南山籠罩在漸漸升騰的雲氣之中,顯得非常美麗。外出覓食的鳥兒,呼朋引伴,成羣結隊地飛回巢穴。

7.這首詩敘事,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請選擇這四種表達方式的任何一種,

並作簡要評析。

答: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閒的緣由;五--八句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8.怎樣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釋+概括(或情感,或內容)

篇六:《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的相關資訊及詩歌的寫作背景。

2.反覆吟誦,理解詩義、品味詩境、感悟詩情。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淡泊寧靜的志趣,激發學生排除干擾,篤志向學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反覆吟誦,理解詩義、品味詩境、感悟詩情。

教學難點:感悟詩人熱愛自然,淡泊寧靜的志趣,激發學生排除干擾,篤志向學的態度。

教法

1.情景教學法

2.朗讀激情法

3.問題驅動法

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討論交流法

3.批文入情、品詞析句法

4.情感體驗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嚮往祥和安寧的世外桃源;

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高潔傲岸;

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人淡如菊,安貧樂道。

他就是陶淵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飲酒》(其五),走進他的隱居生活,品讀他的高潔靈魂!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詩意的語言導入詩歌的學習,自然入題。)

二、感悟詩韻

1.師試讀,生聽讀。要求:字音、停頓、韻腳。

2.明確字音、停頓、韻腳。

3.生自由讀一遍,全體展示。

(設計意圖:誦讀是學習詩歌最基本的方法,本環節整體感知詩歌,爲深入解讀文本奠定基礎。)

三、解讀詩歌

一讀解詩義。(一人)

4.一人讀詩,其他同學思考:詩中有一個問號,因何發問?

明確:在人境而無喧。(板書:人境而無喧)

5.爲何無喧?

明確:心遠地自偏。(板書:心遠)

6.陶翁的心中遠離的只是表面意義上的車馬之聲嗎?

明確:此時的車馬已不僅僅是車馬,而是賦予了一種象徵義,它象徵着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之間的交往。(板書:遠離官場淡泊名利)

二讀品詩境。(同桌)

7.同桌兩人讀詩,其他同學思考:如果讓你將詩中的一處標點替換爲感嘆號,你會放在哪?爲什麼?

明確:最後一句。直抒胸臆。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爲代詞,代指什麼?

明確:詩人飲酒微醉,在夕陽西下之時,於東籬採一束菊花,偶見遠處南山雲霧繚繞,倦鳥相伴歸林。好不愜意!

小結: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正是陶翁所渴求的生活!(板書:心近。親近田園追求本真)其實,無論是身處鬧市而心靜,還是偶見南山而忘言,都源於他的心,源於他的靈魂——(板書:淡泊高潔)

三讀悟詩情(全體)

9.全體齊讀,感悟詩人高潔淡泊的情懷。

(設計意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可以培養語感,提高思維能力,整個課堂我始終貫穿着誦讀,但沒有目的的誦讀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每次的誦讀我都設定相應的任務目標,這樣逐步推進教學。)

四、拓展延伸

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陶翁也曾心懷蒼生,然而,文人所特有的風骨與氣節,內心對名利的淡泊,讓他無法與官場的污濁同流。無法兼濟天下,他便退而歸隱,獨善其身。那麼,你從陶翁其人、其詩中學到些什麼?請結合具體的事例談談。

君子的氣節與風骨;

面對無法忍受的境遇時該有淡然的心境;

詩歌“言已盡而意無窮”,閱讀+閱歷+想象。

(設計意圖:“口頭爲語,書面爲文”,語文就是語言,學習語文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統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採取“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即“人文話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編排,同時,新課標也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因此,應讓學生大聲說出自己對於文本的解讀與收穫、感悟,並將課堂所得運用於生活。)

五、課堂小結

懷着對陶翁的理解與崇敬,全體齊讀全詩。

(設計意圖:鞏固學習內容,昇華情感主題)

六、作業設計

1.背誦並默寫全詩

2.推薦閱讀陶淵明《歸園田居》

(設計意圖: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先生在提到爲什麼要提倡閱讀教學的“1+X”時說:“所謂‘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泛讀或者課外閱讀的文章讓學生自己讀,讀不懂也沒關係,慢慢就弄懂了。這就是爲了增加閱讀量,改變全是精讀精講而且處處指向寫作的那種教學習慣。”這段話傳達了兩個方面的信息: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改變教師的教學習慣。

溫儒敏先生可說是爲“課外閱讀課內化”指明瞭方向。

羣文閱讀作爲一種以議題學習爲任務驅動,通過多個文本的交互作用,實現問題解決和意義建構,其閱讀行爲和過程高度契合閱讀教學“1+X”精神。)

篇七:《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3、通過品析詩句,感悟詩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切體味及其情感表現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猜猜我說的是誰?

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愛好:喝酒,寫文章喜歡的花卉:菊花理想生活:世外桃源———看陶淵明檔案

陶淵明歸隱初期,說:“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每每酒醉便乘着酒興抒寫詩歌,集成20首,便用《飲酒》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其中的第五首。師板書《飲酒》。

二、朗讀詩歌,初步感悟意境。

1、教師範讀詩歌。

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認真思考:

(1)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

見xiàn辨

(2)應該用什麼樣的節奏、語速、情感來誦讀這首詩?

抑揚頓挫的節奏;悠然(yōu第一聲,用手比劃一下音調,第一聲我們稱爲平調,這個音調應當怎樣讀?)平緩的語速、心靜如水的情感。

2、學生自由誦讀。

3、教師指名誦讀,學生評價。

4、學生結合書中的註解來譯讀這首詩,教師相機點撥。

三、研讀詩歌。

1、師:在前面的朗讀聲裏,我們體會到了詩人與自然相親相悅的悠然心境,這樣的心境詩人是置身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讀前四句)

生:結廬在人境,在人羣聚集的地方。

師:人境,人羣聚集之地。奇怪,詩人既然要歸隱,爲何不結廬在深山,結廬在老林,反而要結廬在人境?

小組討論:“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纔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師:隱士之無喧並非是靠外在的環境,而在於內心。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就可以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那麼身處人境,如何才能沒有車馬之喧呢?回到詩歌看看詩人是怎麼說的?

生:心遠地自偏。

師:心靈遠離什麼呢?

生:車馬喧。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世俗的車馬客,看淡了功名利祿。

2、師:誦讀第5~8句,你能否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

生: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擡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

師:這些美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生: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當看到這些優美的田園風光之後,詩人有沒有說些什麼呢?

沒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師:如何理解詩中的“辨”字?如果換成另一個“辯”字,可好?

生:辯,重在說,表達出來有些許自得;辨,不願說,心裏連想都不想,心靜如水。

師:古話有言:“辯”是有執,那“辨”便是無執。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說?無需言說!

3、師:學完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厭惡官場生活,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意,獲得恬靜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寫

1、情景交融的句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傍晚時山中的美麗景色: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總結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篇八:《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借“菊、山、鳥”等意象,深入理解詩文的內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領學生形成在紛亂繁雜的現實生活中學做“真人”,學做“真事”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聲情並茂吟誦詩文。2.感受意象,理解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探討式

教學過程:

一、交流

1.同學們,自古樑鄒多聖賢,範氏一族天下揚。近幾日,忙裏偷閒去了趟長山,在拜謁範公故居後,我有感於先生“先憂後樂”的情懷而寫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鶴伴去,憂續千古天下傳。後知後覺尚有爲,樂生長山越千年。大德不言潛龍起,義薄雲天岱宗前。範子駐足黛溪上,公承師表一聖賢。

範公大義,萬家憂樂到心頭;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亦可指點江山。上課。

2.剛剛重溫了範公的大義,我們再去尋訪另一位故人,請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誰?

飲酒飲到酩酊辭官辭到徹底閒適閒到忘我愛菊愛到癡迷

3.學生回答

4.教師明確:對,他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作品《飲酒》(其五),品酒論道、讀詩識人。請大家把書掀到(207頁)。板書課題——飲酒陶淵明

二、瞭解背景。

“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辭官歸隱後共創作了20首《飲酒》詩,我們來了解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飲酒》小序——“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學生讀)

師問:作品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的?

學生回答:

師問:既是酒後所作,那麼我們誦讀時應表現怎樣的狀態呢?

學生回答:還原當時醉酒的情境(搖頭晃腦、聲音延長等)

三、吟“酒”——醉倒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先生的腳步返回到那久遠的東晉,一同醉倒在美麗的山水田園中吧!

1.(多媒體)提出要求,吟出節奏美(注意抑揚頓挫,讀出音樂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學家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裏想着“我即是陶淵明”)

2.學生試讀。(自由讀)

課前見面時我教給大家一種誦讀詩詞的方法,“平長仄短”誦讀詩文,現在就來檢驗一下大家的收穫。

3.指名讀

評價語應以鼓勵爲主:

①可是老師從你的誦讀中看到的卻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閒自得)的詩人。

②你教會了我們一種誦讀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極具情感的語言,讓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謝謝你!

④學生讀得好:你聲情並茂的誦讀,爲我們展開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

⑤學生讀得好:陶先生你好,歡迎來到現代。

4.下面老師來誦讀,拋磚引玉——以求共鳴(請大家閉上眼睛去體會)你們聽,陶淵明來了!

誰來評價老師的誦讀:你的鼓勵讓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裏呢?”

銜接語:“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淵明。下面就讓我們帶着對先生的仰慕之情齊聲誦讀。(師生共讀)

四、賞“酒”——醉夠

銜接語:同學們,賞析作品,僅是字面的淺吟低唱是很難進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賞析方可讓我們醉在其中。爲了讓我們一次醉個夠,下面我們分小組按不同的方式進行賞析

請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體要求,巡視時講說

就詩論詩品一品(品字、品詞、品句子,找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引用作品談一談(聯繫與之相關的作品分析陶淵明),

妙筆生花寫一寫(就整體或部分進行寫作),

心有靈犀畫一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改變方式誦一誦(語言照樣可以刻畫人物

將學生按作品意象劃分五個大組:(課前已劃定)

菊花(傲霜怒放,獨立寒秋——有個性),

東籬(面朝東方,春暖花開——有希望),

南山(會當絕頂,一覽衆山——有志向),

飛鳥(鯤鵬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潛(淺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懷)

現在開始活動,看哪個小組收穫最大。

教師結合學生所談內容進行及時補充:

菊花:就詩論詩品一品

注意的問題:

1.結廬人境,爲何無車馬喧?

①重點是“心遠”(板書:遠)

“心遠地偏”——心遠——心志高遠。“遠”有遠離之意,遠離官場,遠離名利,遠離世俗。

寧靜在心,心靜,境自靜,讓心靜下來,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學生“車馬喧”的象徵意義

“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整個爲了權位、名利的官僚社會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剛剛同學們讀詩時讀的是“見”南山,而老師卻讀成了“現”

如何理解呢?

在漢代漢語中“見”有兩種讀音jiàn和xiàn

其中jiàn的詞義是:看到;而xiàn的詞義是出現、顯露

由學生來思考作出選擇,並說明理由。不必求證所謂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可否改爲“望”?不能夠,體現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們讓老師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定會有不同的感受,謝謝你們!

既然如此,那我們可以把“悠然見南山”理解爲:我悠然地見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爲:我見到了悠然的南山。

學生讀此句,體現悠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書:真)

這兩句化用了古代哲學家莊子的文句。(多媒體展示)《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道是不可名稱的,大辯是不可言說的。)又《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語言是用來表達意義的,把握了意義便忘了語言。)

鏈接:“真”的說文解字

學生猜測篆書“真”的意義後教師出示投影補充。

學生回答:(看時間可選一至兩名學生)

那麼先生得到了怎樣的真意呢?請大家談一談。

明確:實際上也就是《五柳先生傳》中所談到的“不慕榮利,閒靜少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它表現了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人生真意,而這種真意是不可言說的。因爲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學生讀此句,體味真意。

可見,只要用心去賞析,就能與作者共鳴。這可謂是“境由心生”(板書)

評價語:菊花隊同學品讀有方。品字、品詞、品句子,看來找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下面我們看看東籬隊又有什麼發現?

東籬:引用作品談一談。

1.“飲酒”

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傳》“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題目有酒,而全文無酒想到了《醉翁亭記》的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爲陶翁擬一句話來表現陶淵明的生活情趣嗎?

“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評價語:你太聰明瞭,改一字體現便體現了先生的那份情懷,這才叫“英雄所見略同”啊!

2.“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愛蓮說》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脫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悅,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銜接語:陶淵明愛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愛“鳥”,他的作品中“鳥”出現的次數比“菊”還要多。

3.鏈接“陶淵明他筆下的鳥的形象”(三隻鳥)

(孤鳥)失羣獨居,孤鳥難鳴,內心飽受摧殘。

(羈鳥)羈鳥困籠,難脫名利之網。

(歸鳥)倦鳥知還,欣喜若狂。

這三隻鳥僅僅是“鳥”嗎?

這三隻鳥其實就是陶淵明人生的三個階段:苦悶——傍徨——解脫

學生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品味欣喜。

評價語:東籬隊旁徵博引,採衆家之長,讓自己的知識越發的厚重起來了。下面我們看看南山隊又有怎樣的表現?

南山:妙筆生花寫一寫

2—3名學生讀讀文章即可!

評價語:聽讀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看來文字功底很厚。

你寫出了詩人“不禁欣喜滾滾來的感覺”。

評價: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山隊可謂是妙筆在手,用文字呼喚出那久遠的桃源。那麼飛鳥隊友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飛鳥:心有靈犀畫一畫

請學生展示畫作,並談創作靈感。

同學們用簡約的畫面,配以文字爲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老師也根據自己的感覺即興畫了兩幅畫,請大家品評;

問:畫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爲什麼?

學生回答:一定記住不求標準答案

教師談自己的感受:山不過是意象,即爲大自然也。第一幅表現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無山勝有山,無山更“悠然”啊!

其實此類事件有很多(多媒體展示)陶淵明與琴的故事

據說陶淵明不會彈琴,可是他家裏放着一把無絃琴,高興起來就把琴拿着撥弄幾下,對於詩人而言,琴絃有沒有聲音並不重要。“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要有看琴,彈琴的心情就夠了。

率性而爲,不做作。這纔是陶淵明啊!

讓我們懷着敬仰之情用集體誦讀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與灑脫。

銜接語:無論有還是無,實還是虛,對詩人是無礙的,就在這虛虛實實中他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這種願望卻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

銜接語:無聲是情懷,有聲是表白,下面我們看看兩隻陶潛隊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表白。

陶潛:改變方式誦一誦

下面我們改變誦讀方式去體會先生的情懷:

第一種方式:一人讀,其他同學配合。)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其他人加一個疑問語氣詞“啊?”(表不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添加“哦”(恍然大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添加“啊!太美了!”(表驚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添加“悠哉,遊哉,樂以忘懷!”(表大徹大悟)

第二種方式:重章疊句式

語言可以刻畫人物,一點也不假啊!

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繹出別樣的情懷,希望在這節課上大家能學到分析文章的各種方法,並學以致用,讓我們的語文生活更精彩!

三、品“酒”——醉透(3分鐘)

要想了解陶淵明,關注他的人生經歷尤爲重要,只有這樣纔會與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東籬邊,菊花坡。

(多媒體展示)看經歷,悟情懷:

29歲,由於家貧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爲不屑官場鑽營,看不慣阿諛奉承,時間不長,辭職回家。後來又被徵辟主薄,陶淵明拒絕。

35歲時,到當時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職,因爲母親病逝,回家守喪,喪期過後,沒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權,取東晉而代之。

40歲時,再次復出,爲劉裕府中參軍之職,同樣感覺到了權力高層的爾虞我詐,決定離開這個污濁之地,到小地方幹些實事,任彭澤縣令。

陶淵明41歲,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涯。並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賦:《歸去來兮》。

三次辭官,皆因官場黑暗;三次迴歸,只爲那份無違的心願。學生背誦《歸園田居》

看過經歷後再結合其他作品去讀一讀詩文去感受他那別樣的情懷吧。集體誦讀

至此陶淵明的形象已躍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現的是真情啊!

(板書“人、事、情”)

畫出板書:一個“歸”字

先生歸去,追求的是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爲今生無憾;課將結束,你在這節課上又有哪些收穫呢?

現在我們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交流,談一談這節課的收穫。

讀陶淵明總有一份親近感,一份愉悅感,一份莫名的感動。聽了同學們對這節課的收穫,老師讀陶淵明有了些許心得,與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體(憶江南讀陶淵明)

讀書總有收穫,讀罷讀陶淵明你的體會是什麼呢?寫一寫,課下進行交流。

最後,讓我們在朗朗的書聲中再次品味詩中的意境及詩中的情懷,結束我們這次的詩歌之旅。

篇九:《飲酒》(其五)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對後世中國文人的影響。

教學重點:1、陶淵明思想形成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2、詩歌中“情”、“景”、“理”的融合。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魏晉風度導入,檢查預習。

關於陶淵明的作品、生平、性格、志趣等方面你收集了多少?展示給大家共享,做好筆記。

二、透過作品瞭解作者。

(一)我來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二)我來譯:從字面上初步瞭解陶淵明,請你對詩文進行字面解釋。

(三)我來說:對詩中的“真意”和“忘言”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四)我來寫:你能做到像陶淵明那樣嗎?寫出百字左右的文字跟大家分享。

三、分組PK,背誦、默寫。

一二組PK

三四組PK

五六組PK

四、教師小結:激勵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構建完美人生。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9313.html

  • 標籤: 其五 教學 精選 飲酒 小學寫人作文教學設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飲酒》(其五)教學設計(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