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飲酒》(其五)教案(精選10篇)作文

《飲酒》(其五)教案(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61W 次

篇一:《飲酒》(其五)教案

《飲酒》(其五)教案(精選10篇)

一、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

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時期著名的詩人。

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愛好:“好讀書”;“嗜酒”;“著文章”。

喜愛的花卉:“晉陶淵明獨愛菊”(宋·周敦頤)

理想追求:世外桃源

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勢,棄官歸田。開創山水田園派,並將其推向高峯。後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三、我們學過他的那些文章?

1、《桃花源記》(散文)

2、《五柳先生傳》(傳記)

3、《歸園田居》(田園詩)

四、朗讀詩歌。

1、聽讀詩歌,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等。

A、學生先聽一遍朗讀錄音。

B、學生跟着錄音朗讀。

C、學生自己朗讀。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請同學朗讀,然後請同學點評。

E、男生讀,女生點評。

F、女生讀,男生點評。

五、詩意理解。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卻。

車馬喧:指世俗往來的喧鬧、紛擾。喧:喧鬧、喧譁。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君:詩人自稱。

爾:這樣。

心遠:精神超脫世俗。

偏:僻靜、偏遠。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悠然:悠閒自在的樣子。

南山:廬山。

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氣:南山的氣象。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麗。相與:相伴。(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還:飛回巢。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時的情景,即隱居生活。

真意:深刻自然的人生感受。

辨:辨別,說明。

忘言:不知怎樣用言語表達。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六、在讀詩歌,思考下列問題。

1、想想這首詩講了幾層意思,分別寫的是什麼?

第一層:(1—4句)敘結廬之事。

第二層:(5—8句。)描田園之景。

第三層:(9—10句。)抒隱居之情。

2、居住在喧囂的塵世,爲什麼生活是如此的平靜、心靈是如此的安寧呢?

心遠地自偏

心遠:指心遠離世俗,遠離官場。

哲理:一切自然的樂趣都是由於心靈的超凡脫俗才能感受到。

七、三讀詩歌,探究以下問題。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能否將“見”改爲“望”?

“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

將“見”改爲“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爲,而是採菊時,無意間、不經意之間山入眼簾。

2、結合詩作學習,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思想在當時有什麼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

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這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因此有其積極意義。但是,要改選社會,消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3、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本詩的主旨嗎?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八、課後作業

1.背誦古詩

2.加入一定的想象將《飲酒》這首詩改寫成一篇300——400字的散文。

篇二:《飲酒》(其五)教案

一、教材分析

《飲酒》(其五))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第30課《詩五首》中的一首詩。新課標對此要求是學生對優秀古詩文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其內涵,以獲得有益的啓示。要抓住人教版八年級教材中四篇陶淵明作品的聯繫點,將這首詩歌和其他詩文綜合賞析,感知陶淵明的文學風格和精神品質。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和閱讀理解能力,但學生中的大部分還沒有養成閱讀古典詩詞的習慣。

三、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把握詩歌的意象,瞭解詩的意境,說出作品表達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

2.比較閱讀,討論感知陶淵明的精神品質和他的詩文的藝術特色。(教學難點)

四、教學方法

本課時以誦讀感悟作爲總的學習方法,以討論探究爲深化理解的手段,具體步驟爲:

(1)朗讀入情,整體感悟;(2)賞析詩句,把握意象;

(3)比較閱讀,理解特色;(4)深入探究,領會情理。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與陶淵明作品有關的圖片導入,引出作者。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飲酒》(其五)。

中國文人對酒的喜歡是天性的。春風得意,高朋滿座,沒有酒遣興不行;前路渺茫,孤獨難耐,沒有酒排憂不行;花朝月夕,感時傷世,沒有酒化解不行;激情盪漾,詩意盎然,沒有酒抒懷不行……

齊讀註釋1。介紹《飲酒》的寫作背景。《飲酒》是東晉詩人陶淵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既有酒後即興之作,揮灑真情,也有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我們學的其他三篇陶淵明的作品也都是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的作品。

(二)朗讀,確定感情基調

1.學生自由朗讀,請學生暢談讀後感受,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情感?試用一個詞概括一下。快樂、恬淡、悠閒、超然等。《飲酒》——悠然自得

2.教師範讀。

3.學生再齊讀。

(三)品析,把握主要意象

同學們讀得很好,把陶淵明飲酒東籬的悠然遐思讀出來了。那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呢?

1.詩中主要意象是什麼?

(1)菊:菊花的高風亮節與陶淵明的高潔品德完美地疊合到了一起,陶淵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淵明孤高無塵的象徵;同時寫出了其居室環境幽雅;採菊的目的不僅爲欣賞,也爲泛酒延年之用。

(2)南山:《歸園田居》中有“種豆南山下”之句,寫出了他歸隱後的田園生活。南山是自然、美好之境,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桃花源也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境界。兩篇詩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詩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就是美麗自然與美好社會的統一。

(3)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化境。

2.中間四句講詩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描寫農村美好的自然風光,體現了陶淵明崇尚自然、隱居生活的樂趣。

(四)聯繫,分析思想性格

1.詩中還有一個意象——廬(簡陋的房屋)

雖然生活窮困,但詩人輕鬆坦然面對。爲什麼在“人境”即感覺不到“車馬喧”呢?——“心遠”。不是說陶淵明身處“南山”種豆,因爲“地偏”才無喧鬧。是因爲“心遠”,心靈上的忘世。忘世,是置功名、利祿、富貴、權勢於度外,追求和保持個體內在精神的自由。與《五柳先生傳》中“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和《歸園田居》中“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爲”相照應。

2.前四句講詩人與現實的關係,中間四句講詩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最後兩句呢?陶淵明以寧靜平和的心態觀照自然,從而達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主客交融的境界。詩人看穿官場後大徹大悟,故能以恬淡寧靜的心態親近自然、親和田園,成爲身心俱隱的真正隱士。最後兩句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是實與虛的統一,是意與境的統一。

(五)課堂小結

陶淵明把酒和詩直接聯繫起來,飲酒所得的境界可以用詩表現出來,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與解放。而飲酒忘憂,賦詩抒憤,詩酒相濟,也就成就了他的《飲酒》絕唱。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飲酒序》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傳》

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是陶淵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安貧樂道是其爲人準則。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去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首先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於人性的復歸。因此陶淵明成爲了中國士大夫精神的一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後,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藉以安慰自己。劉禹錫、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六)佈置作業,拓展探究

1.背誦、默寫《飲酒》(其五)

2.從《飲酒》一組詩中再任選一首詩背誦、賞析。

七、板書設計

飲酒————陶淵明

詩人與現實————安貧樂道

詩人與自然————崇尚自然

現實與理想的統一————隱士詩人

八、教學反思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一共有四篇陶淵明的作品,分別是八年級上冊的《桃花源記》和《歸園田居(其三)》,八年級下冊的《五柳先生傳》和《飲酒(其五)》。這四篇詩文,從寫作背景、內容意境及思想感情上具有連貫性、統一性、可比性,所以設計時我有意識地抓住四篇作品的聯繫點,以《飲酒(其五)》這首詩領起四篇作品,通過和其他詩文綜合賞析,感知陶淵明的文學風格和精神品質。通過課堂教學,師生一起感知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理解詩人對黑暗現實的鄙棄,對自由的田園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從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於詩句的品析還是比較深的,而且能夠做到將四篇詩文融會貫通、綜合理解。但對《飲酒(其五)》的解讀過於注重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缺乏一種整體的流動意識。還有對於古典詩歌的解讀從哪些角度入手更爲恰當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篇三:《飲酒》(其五)教案

學習目標:

1.誦讀並默寫《飲酒》、(教學重點)

2.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

3.能從情感、寫法、煉字、修辭等角度賞析名句,並學會運用。(教學重點)

4.感受陶淵明淡泊悠閒的隱者心境。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邊塞詩”“詠志詩”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類體裁的傑出作品。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東晉文學家、詩人。潯陽柴桑人。他以田園生活爲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2.背景資料

陶淵明二十九歲時開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四十一歲再出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飲酒》組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後,飲酒即興所創作的一組五言古詩。此爲第五首,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

3.反覆誦讀,讀準節奏,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和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飲酒》:住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請問你爲什麼能夠這樣呢?(是因爲)心靈避離塵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偏靜了。在東籬下采摘菊花,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傍晚山色秀麗,飛鳥們一起結伴回巢。這裏面有人生的真諦,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三、合作探究

品讀《飲酒》(其五)

1.本詩流露出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腐敗,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真意,獲得恬靜心境的思想感情。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見”字能否改爲“望”字?爲什麼?

明確:“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而“望”字則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麼?

明確: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4.本詩是如何將記敘、描寫、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請作簡要評析。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描寫,細緻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四、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而無車馬喧生活寧靜

心遠地自偏內心恬淡

採菊見南山熱愛自然

山夕飛鳥伴人生真諦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

五、作業設計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學完《詩五首》後,班級擬開展“詩海泛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完成下面的問題。

(1)請你向大家推薦自己最喜歡的詩人,從朝代、稱號、詩風、代表詩作及思想感情等方面對其進行簡介。

(2)請仔細品讀下面的兩組詩句,根據詩句的內容完成後面的對聯。

第一組: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第二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上聯:品王孟寄情碧水田園

下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你以主持人的身份爲這次活動設計一段結束語。(要求:至少引用一句古詩,不少於50字)

明確:(1)示例:杜甫,字子美,出生於河南鞏縣,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人譽稱“詩聖”,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其詩顯示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後人稱爲“詩史”。其詩作《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表現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2)示例:讀李杜吟唱壯志情懷(3)示例: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舉行的“詩海泛舟”活動圓滿地結束了。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表現得很踊躍,我用一句古詩與大家共勉吧:“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澆灌自己的理想之花,獨領風騷。

六、教學反思

1.反覆誦讀詩歌是理解詩意和情感的基礎,本教案注重從誦讀入手,精講多讀,以讀帶品。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

2.賞析詩句是教學重點,本教案側重引導學生從煉字、寫法、情感、修辭等角度賞析名句。

3.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難點,本教案注重“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四:《飲酒》(其五)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來把握詩歌主旨,體味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通過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來把握詩歌主旨,體味詩人抒發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1.感悟詩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時候是愛喝點兒小酒,而且他們喝了酒之後詩興大發,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文,比如我們前面所學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又如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再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學生還可以想到其他的如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們在七年級學到的《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他也愛喝酒,喝了酒之後啊他還留下了以《飲酒》爲題的一組古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其中的第五首。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與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爲“陶謝”。主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三、品讀詩文

(一)一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五言古詩一般以二三劃分)、讀出情感(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心情愉悅,因而我們在讀這首歸隱之後所寫的《飲酒》之時,應用一種舒緩的語速,輕快的語調,愉快的情感來讀)。

1.學生自讀。

2.全班朗讀。

3.錄音範讀。

4.學生再度。

(二)二讀:讀通詩句

1.結合課文下的註釋以及手上的翻譯書,能理解詩歌中的重要字詞,並能讀懂詩文。

2.重要字詞:結廬、人境、車馬喧、爾、心遠、悠然、山氣、相與、辨。

3.詩歌翻譯:

生活在鬧市中,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爲何能如此,心境高遠,地自靜偏。

採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

夕陽西落景更美,還有那飛鳥結伴兒歸還。

這其中蘊含人生之真諦,只因物我兩忘而不知如何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4.解題

讀通詩文之後我們發現,這首詩除了題目是《飲酒》之外,詩歌的內容和酒木有什麼大的關係吧?那作者爲什麼要以“飲酒”命題呢?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正意義,獲得恬靜的心境。

(三)三讀:領悟詩意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①“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

③“心遠”。即心志高遠。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超脫塵世。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①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

②“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

“見”字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擷菊花,偶一擡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的情景,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的心境相映襯,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

⑤“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鳥飛倦了,也知還家,那麼人也應該返歸這寧靜的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不要再爲名利奔波勞累。

⑥“相與”:成羣結伴,說明作者不光在勉勵自己歸隱,還在規勸他人丟棄對名利的追逐,迴歸自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卻不知道該怎樣表達。(辭官歸隱、自然之趣)

(四)四讀:合作探究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寫隱居的閒適生活爲何偏採“菊”?“採菊”這一動作包含着詩人怎樣的志趣?

明確:菊花象徵高潔、隱逸、脫俗。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高潔傲岸的品格。

他也愛採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世俗、迴歸自然的志趣。

2.你最喜歡這首詩的那一句呢?爲什麼?可以來和我們說一說嗎?

學生自由賞讀,提問兩三個同學。

四、歸納詩歌主題。

明確: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五、課文小結

板書設計:

結廬——人境——無車馬喧

心遠——地偏——道理深刻

採菊——南山——景物恬淡、心情悠然

飛鳥——相與還——返樸歸真

此中——有真意——忘言(主旨)

根據黑板的提示,你能背下整首詩嗎?(全班背誦)

會背了之你會寫能默嗎?(叫幾個學生上黑板默寫他們所喜歡的詩句)

六、作業佈置

陶淵明在夕陽西下時,感受到了南山的美,領略到了人生的真諦,並留下了著名的詩篇。那麼下面老師給你們看看我們校園的日落圖景(黑板顯示三幅校園日落圖片),你們是否也能從中感受到一點美呢?課後我們也試着寫一篇文章好嗎?

《飲酒》教學反思

桂平市石龍民族中學黃麗芳

本節語文課遵循新課改理念,在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基礎上,充分藉助電子白板的輔助功能。

詩詞的賞析是我們鄉下初中學生學習的難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體會作者情感,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等方面的能力還不強。詩歌教學該以何種方式才能發揮最大的課堂時效性,是我這個年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好在在學習陶淵明的《飲酒》之前,在前面我們已經學過陶淵明的幾篇詩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學生對陶淵明的個人經歷、思想情感變化、詩歌主要內容和情感有一定的瞭解,因此學生能更好的理解《飲酒》其五這篇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以詩歌的內容把握和情感體驗爲重點,以誦讀、品味爲手段,力圖通過意境的創設和師生的共同感悟達到預設的情感體驗目標。課堂主要設計了“重朗讀、品詩句、明情感”這三個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得失情況總結如下:

一、激趣環節:在課堂一開始我通過多媒體展示古代文人豪士飲酒的圖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帶“活”課堂。

二、朗讀環節:讀一直詩歌教學非常重要的方法,因而在和學生回顧朗讀詩歌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聽專家範讀、學生個人朗讀、集體朗讀等方式,來理解詩歌內容和感受作者情感。但給學生朗讀的時間還是不夠多。今後要加以改善。

三、品詩句環節:根據學情,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去品賞詩句,以“我最喜歡這句詩,理由是”的形式來與同學們共同品賞,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但這個環節在設計上我給學生探究和合作的時間不足,今後應給與更充足的時間並給予一定的提示,使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四、明情感環節:在學生理解陶淵明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的基礎上聯繫學生的生活,多媒體展示校園傍晚夕陽西下的圖景,讓學生在懂得欣賞陶淵明筆下的大自然的美的同時也不忘校園的美、現實中大自然的美。但這一環節中對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情感教學中還稍顯生硬,期望今後能更自然流暢的引導學生。

總體來說這節課還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懇請大家多多指正批評。

篇五:《飲酒》(其五)教案

第二課時

一、回顧譯文,學生描述詩歌畫面

二、問題探討(分小組討論)

(1)分析本詩“採菊東籬下”中“菊”的含義。

明確:藉以抒發隱者的超然灑脫和堅貞高潔

(2)“悠然見南山”的“見”換成“望”好不好?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3)“此中有真意”,“真意”如何理解?

明確:人生不應該爲功名利祿所累,不應該在污濁的現實前迷失自我,而應迴歸自然,堅守住心靈的淨土。

三、小結

本詩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繪,表現了農村自然風光的優美和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含蓄表達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表明決心歸隱自潔、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四、作業佈置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

篇六:《飲酒》(其五)教案

一.導入:

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有的人知道什麼該舍,什麼該得,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的選擇是辭官歸隱,終老田園。今天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來領略陶淵明舍與得之間的人生境界。

二.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熟讀並背誦詩歌,瞭解詩歌主要內容

3.瞭解作者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文學常識

1.關於本詩

《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是陶淵明在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裏選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本篇寫在欣賞自然景物中所領會到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與美的享受。

2.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諡號靖節,人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開創山水田園派,並將其推向高峯。後世稱其“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和山水詩的鼻祖——南朝宋的謝靈運合稱“陶謝”。主要作品《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3.陶淵明:

他的一生經歷可分爲三個階段。

(1)、二十九歲以前家居時期。青壯年時,抱有大濟蒼生的理想,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

(2)、二十九到四十一歲或仕或隱時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後來,又做過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權責,於是在405年四十一歲時棄官歸田,此後一直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四.學習新課

(一)同桌互相聽讀

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按節奏誦讀詩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賞析詩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解釋:居住在喧囂的塵世,爲什麼生活是如此的平靜、心靈是如此的安寧呢?原來是自己保留着一顆遠離俗世的心。這幾句語言樸實,卻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諦。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釋:自己在東籬下采菊,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樣美妙,那麼富有人情,都能讓人忘記周圍的一切,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但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往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

(三)研習第一層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車馬喧”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等。

2.心遠地自偏”“遠”的對象是什麼?

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3.“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兩句和“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兩句是什麼關係?

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由果及因)

4.心遠與地偏又是什麼關係?這裏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人生哲理?

“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四句,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四)研習第二層

詩人筆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擡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籬笆、菊、山、鳥、日、人景,由近及遠,構成了一幅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的圖景,表達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

陶淵明愛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賞、高潔傲岸的品格;他也愛採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詩人悠然淡泊、超脫世俗、迴歸自然的志趣。

(五)藝術特色:

1、情、景、理交融的藝術特色

前四句敘事含理(人境——無喧——心遠——地偏);

中間四句寫景寓理(採菊——見山——日夕——鳥還);

最後兩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整首詩餘音繞樑,回味悠長。

2、平易樸素的語言中富於情趣與理趣。

(六)主題思想:

這首詩通過描寫優美的田園風光與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作者對污濁官場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決心歸隱自潔、超脫世俗的人生追求。

五.小結:

結合我們學過的陶淵明的其他詩文,評評陶淵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思想精神?

陶淵明棄官歸隱,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的人格,渴望自由,總的特點是“淡泊”,“獨善其身”。這在當時來說,是對黑暗官場的一種反叛,加此有其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選社會,消除污穢,不能單靠“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的退隱思想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六.拓展練習:

輕鬆一刻古詩拾趣,巧填植物名。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開。

2、竹外()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始盛開。

4、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來。

5、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出牆來。

6、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村。

7、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別樣紅。

8、人閒()花落,夜靜春山空。

9、採()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七.課後作業:

(一)背誦默寫:

1、詩中借優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抒發作者恬淡高遠心境的詩句是。

2、詩歌中表達作者對理想的追求,歌詠人生的渴望的詩句是

(二)選擇題

1.對陶淵明的《飲酒》賞析有誤的一項:

A、詩歌表現了詩人不慕功名利祿的高尚節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尋找樂趣的恬適心情。

B、本詩平淡自然而詩意雋永,情與景相應成趣。

C、本詩的主旨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D、詩中的“菊”、“山”、“氣”、“日”、“鳥”這些極富詩情畫意的景物都點出了“真意”的所在。

2、對本詩理解和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詩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體驗:要擁有心靈的寧靜,就應該脫離喧囂的環境,投身到大自然中,盡情體會生活的快樂。

B、“山氣日夕佳”中的“佳”字,寫出了作者對山氣繚繞、夕陽西下一景象的讚美,表現了詩人歸隱田園的愜意情懷。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這種生活讓人體會到人生的真正意義,但無法用語言表達,只能用心靈去感受。

D、本詩描寫了恬靜、閒適的生活,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親相融的境界。

3.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閒欣賞,反映出作者厭惡官場腐敗、決心歸隱自潔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對寧靜田園生活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生活的厭倦。

C、第三、四句自問自答,表現了作者對自由自在、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將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閒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意義,作者想說出來卻不能說出。

篇七:《飲酒》(其五)教案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重)

2.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爲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並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難)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悠然閒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舊時代的許多詩人,因對現實不滿,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熱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陶淵明可以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

二、展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重)

2.瞭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爲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並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難)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悠然閒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的人生追求。(重點)

三、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簡介。

2.背景鏈接。

四、一讀品詩音韻美

(一)讀準字音、節奏。

自學指導1:

(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節奏。

(2)請學生朗讀詩歌,並請學生糾正字音、節奏及重音。

(3)聽朗讀,畫出本詩的節奏。

(4)跟着朗讀小聲的再讀詩歌。

(5)齊讀詩歌,感受音韻美。

(二)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對詩歌中的畫面進行描述。

自學指導2:用自己的話翻譯課文內容

五、二讀品詩情感美

(一)品“心遠”

陶淵明心遠離了什麼?“心遠”之後獲得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二)品“悠然”

1.詩中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田園環境?這樣的環境描寫看到了人的活動嗎?

2.寫隱居的閒適生活爲何偏“採菊”,“採菊”這一動作包含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六、三讀品詩語言美

1.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2.“悠然見南山”的“見”能改成“望”嗎?爲什麼?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七、探究主旨。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八、當堂檢測。

1.當堂訓練。

2.背誦全詩。

九、小結。

《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後寫的抒情小詩,在這首詩裏,有“結廬人境”後心靈的寧靜,有“採菊東籬”的閒適,有“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他這種於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爲後代文人指明瞭一條藝術人生、詩意人生的道路。這也許就是本詩具有永久魅力的奧祕吧!

篇八:《飲酒》(其五)教案

教學目標:

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詩人的心靈。

教學重點:

通過重點研讀詩中的“有”字,感受語言的樸素、精妙,感受詩歌悠然、閒適意境。

教學難點:

通過重點研讀詩中的“無”字,感受詩人自然、平和、超逸的心靈。

教學過程:

一、我來說你來猜

(一)導入。師:有這麼一個人,他被蘇軾一生視爲良師益友,他被辛棄疾贊爲千古一人;他曾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曾因“不爲五斗米折腰”而名垂青史……

(二)說說印象中的陶淵明。

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他的一生經歷可分爲三個階段。

1、二十九歲以前家居時期。青壯年時,抱有大濟蒼生的理想,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

2、二十九到四十一歲或仕或隱時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後來,又做過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權責,於是在405年四十一歲時棄官歸田,此後一直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二、朗讀詩歌,感悟音韻美。

第一步:指導學生讀得字正腔圓;

第二步:指導學生讀出二三節奏;

第三步:指導學生讀出抑揚頓挫。

三、描繪畫面——感悟意境美

品讀“有”——生活中有什麼?

1、師: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詩裏有一組很常見很普通的反義詞,你們發現了嗎?預設:“有”和“無”。

2、師:作者在此地的生活中有什麼呢?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學生討論)

3、師:如果你是陶淵明,想把眼前的美景畫下,你會選擇什麼顏色?(學生思考)預設:各自闡述自己對顏色的選擇及原因。

4、師:那麼,在你所選擇的主色調下,你會怎樣描繪你所喜愛的景物?請選擇一句來描繪。

重點品讀“悠然”和“見”、“相與還”。

5、指導朗讀。

四、理解內容——感悟情感美

品讀“有”——心中有什麼?

1、師:“此中有真意”,有何真意?在陶淵明心中又有些什麼呢?請結合《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以及自己對陶淵明的瞭解,思考一下,然後跟你的同伴討論。

五、品析人物——感悟形象美

品讀“無”。師:我們一開始說到詩中的反義詞“有”和“無”,那作者在詩中寫的是“無”什麼?

生:無車馬喧。

師:詩人結廬於人來人往之中,爲何能感覺不到這種喧囂呢?

指導理解“心遠地自偏”。

師:……其實在作者的精神世界裏還有很多個“無”,請大家討論一下。

無(擾)——而無車馬喧、無慾、無憂、無濁……無(我)——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六、最後,以《贊陶潛》結束此課。

贊陶潛

姚金鳳

天子呼來不當官,

不爲鬥米求心安。

粗衣草廬不蹙眉,

簞瓢屢空也無怨。

飲酒採菊見南山,

徜徉山水田園間。

銜觴賦詩樂其志,

悠然閒雅似神仙。

補充資料:

1、品味“見”與“望”字哪個更貼切

“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悠然見南山中“見”,有本子作“望”。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

2、聯繫全詩,回答問題。

解釋下列詩句,說說你的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了。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表達呢?

3、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爲何“而無車馬喧”呢?

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4、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詩的思想是什麼?(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答: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悠然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諦,獲得悠閒恬靜的心境。)

5、讀一讀,體會詩歌中蘊涵的情感。

恬淡、閒適、悠然自得、安於隱逸、超脫、超然物外寧靜、悠閒、恬靜

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潔身自愛、隨遇而安、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

篇九:《飲酒》(其五)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作者及詩歌特色;

掌握詩歌朗讀技巧,背誦詩歌;

積累文言字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重點字詞品味詩歌語言和意境;

結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詩歌內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理解詩意,體味詩情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與世無爭,高潔自持的情操;

通過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導學生樹立恬淡純粹的讀書之心。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和解析重點字詞,體會詩歌意境,培養學生的詩情。

通過對詩歌的品讀和解析,瞭解作者歸隱田園心情的閒適和悠然,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情懷。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對於中國文人與酒之間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和感知。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學情分析:

1.通過接近兩年的初中古詩詞學習,學生已經對古詩詞的格式、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已經掌握了朗讀古詩詞的三個基本步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通過對《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的學習,學生對本詩的作者陶淵明已有了一定的瞭解。

3.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穿插複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天龍八部》中的喬峯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淺作爲對象,從“酒”入手,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調動積極性。

二.朗讀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朗讀,教師糾正。

三.通過提問的方式介紹作者

四.品悟

1.整體把握情感

教師提出問題:短短50個字,同學們讀出一個怎樣心境的陶淵明?能否在原詩中尋一個或兩個字來形容?

明確:悠然(閒適/愜意/恬淡自適)

2.閒從何來

(1)教師提出問題:除了“悠然”二字,還能從詩中哪些詞句或者氛圍感受到作者的閒適?

預設1:採菊東籬下——活動閒適

東籬——隱逸情懷

菊花——高潔自持/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預設2:山氣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

預設3:而無車馬喧/心遠地自偏。

(心境高遠,即便身處鬧市也感受不到喧囂)

(2)補充詩歌序言的內容確定詩歌寫作的時間爲“冬閒”之時。

《飲酒》序:“餘間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明確:農事清閒情趣雅閒心境安閒

3.吾心安處

(1)通過交流討論的方式,探討陶淵明心境安然的根本原因——遠離官場與世俗。

(2)通過對他與別人不同的隱居地點,引導學生明白——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3)《飲酒》序:“餘間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則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抓住“寡歡”與“獨飲”師生交流討論陶淵明的心境——精神上的孤獨(欲辯已忘言)不是不說,而是無人可說;不是不想說,是能懂的人太少。

4.陶潛之酒

總結陶潛之《飲酒》,中的感情——閒逸瀟灑的心境/高潔雅緻的情趣/歸隱自潔的堅守/對世人的勸勉/知己甚少的感慨。

一廬一山一壺酒,

一人一影一叢菊。

一廂遐思兩悠然,

一士癡醉幾閒愁。

五.拓展與延伸(中國文人與酒)

(1)陶潛的一生是詩與酒的一生,他嗜酒/寫酒。中國古代文人中也有諸多與其類似之人。請同學們分享交流,教師點撥總結。

(2)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酒,老友相聚,沒有酒抒懷不行;故人遠行,沒有酒餞別不行;仕途失意,前途渺茫,沒有酒澆愁不行;中國詩詞歌賦中寫到各種場景飲酒的句子不少,請同學們分享交流,並指出是哪一種類型的飲酒。

(3)“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爲跡者。”中國古代文人嗜酒/寫酒,卻意不在酒,借酒抒懷而已。

酒是文人靈感的催化劑

酒是文人澆愁的麻醉劑

酒是文人泄憤的護身符

六.作業佈置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溫一壺月光下的酒》中寫到:“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的時候,宜讀柳永;喝烈酒的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粱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口曲;讀李後主,要用馬祖老酒煮薑汁到出苦味時最好;至於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相宜,狂飲細品皆可。”

從中那個選取一個人,以及他寫酒的作品。結合他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以及這句評價,賞析其作品。20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飲酒》其五

陶淵明

悠然——歸

篇十:《飲酒》(其五)教案

陶淵明

一、學習目標

1.瞭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詩歌。

2.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3.學習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

二、學習重點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基礎上默寫詩歌;

三、學習難點

1、結合詩歌寫作社會背景理解詩歌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四、學習過程

(一)情景導入

呈現寒山寺、黃鶴樓、白帝城的美麗景色,引出文人有關的詩句,過渡到廬山腳下的陶淵明其人其事。

(二)走近作者

1、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青壯年時,曾做過江州祭酒和參軍一類的小官,但時間都很短,後任彭澤縣令,終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貴,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41歲歸隱田園。他在詩文中着力表現在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樂,開創了田園詩派,被稱爲“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2、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麼一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三)讀詩——感知音韻美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譯詩——理解詩歌大意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衆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廬,卻沒有車馬的喧鬧聲。問你怎樣能做到這樣呢?心高

志遠,住處自然偏僻寧靜。在東籬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擡起頭看到了南山。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裏的景色傍晚更加秀麗,飛鳥結伴一起歸巢。這裏包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已經忘了要怎樣表達。

(四)品詩——感知意蘊美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思考:爲什麼“無車馬喧”?

遠離名利根本原因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爲“心遠”?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五柳先生傳》

無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處鬧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果你是畫家,讓你將這兩句詩畫在紙上,你會運用哪些色彩,畫出哪些景物?安靜、美麗、恬淡、悠閒

版本一:悠然望南山。版本二:悠然見南山。

“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爲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正

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想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思考:看到飛鳥作者會想到什麼?

古樸的院落、搖曳的秋菊、蔥蘢的南山、歸林的倦鳥——人生真諦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章的主旨

爲何“欲辨已忘言”呢?

東晉時期世人重名利,文學重玄風(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爲主要內容。),陶淵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當時的人所接受。

6、小結感悟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千年歷史,歲月悠悠,多少帝王將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優美的文字,依舊鐫刻人心。讓我們在語文這一方天地中詩意的棲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505.html

  • 標籤: 精選 教案 飲酒 其五 《答案》初三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飲酒》(其五)教案(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飲酒》(其五)教案(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