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赤壁教案(精選10篇)作文

赤壁教案(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97W 次

篇一:赤壁教案

赤壁教案(精選10篇)

任務一:確定目標,自主學習

學習目標:

1.瞭解杜牧的的文學常識,理解詩的含義。

2.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後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晚唐傑出詩人,其詩、賦、古文都負盛名,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先聽朗誦,再自己讀一讀,並劃分朗讀節奏。《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任務二:合作探究,集思廣益

1.藉助註釋,疏通詩意。(同桌間討論)

折戟:銷:

將:認前:

銅雀:二喬:

譯文:一支折斷的鐵戟沉在江底沙中還沒有完全銷蝕,自己拿起它又磨又洗髮現辨認出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方便,大喬小喬兩位美女恐怕都會被鎖進銅雀臺裏了。

2.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銅雀”代表曹操“二喬”代表東吳的命運。運用借代的修辭,以小見大,委婉又深刻,別出心裁。)

任務三:師生互動,激情交流

1.“東風不與周郎便”指什麼歷史事件?

指赤壁之戰時周瑜借東風用火攻大敗曹兵。

(拓展“赤壁之戰”的故事)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體現了他怎樣的政治見解?

(赤壁之戰周瑜的勝利,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是相反的結果。)(政治見解: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3.前後兩句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繫?

(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任務四:精講梳理,歸納總結

1.詩人對歷史的的評價因何而發?

(折戟沉沙鐵未銷)

2.《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借一件古物來興起對歷史的慨嘆,寫出興感之由,爲後兩句詠史抒懷做鋪墊。)

2.作者借赤壁之戰的歷史,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任務五:反饋檢測,拓展延伸

1.背誦並默寫《赤壁》

2.完成補充習題p46頁第4題

篇二: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猜故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說的是哪兩個人?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成語說的是哪個歷史故事?赤壁之戰

學生分享本故事,今天讓我們共同走入和這個故事有關的古詩《赤壁》。看看作者通過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言的志是什麼?

二、齊讀全詩,整體感知。

三、自學指導

1、文學常識(作者)

2、重點字詞、節奏劃分、古詩大意

3、詩句賞析

角度(修辭手法、寫作手法、煉字、情感、哲理……)

4、中心思想

四、學生介紹作者

杜牧,字牧之,晚唐傑出詩人,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但他所處的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爲的環境,使他有一種抑鬱情懷,他常常感慨生不逢時,襟懷抱負不得施展。

五、梳理文意

六、討論、展示與點評

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中蘊含着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中包含一個著名的三國故事,你知道嗎?

(1)、這是一首與三國故事有關的詩,“東風”指火燒赤壁一事。

“周郎”指歷史人物:周瑜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中蘊含着一個成語,這個成語中包含一個著名的三國故事,你知道嗎?請寫出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以小見大,以二喬的命運代表東吳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慨嘆,他認爲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反映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抑鬱不平之氣。

3、中心: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體現了詩人對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4、開頭爲什麼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前兩句在全詩的作用)?

前兩句寫興感之由,爲後兩句發表議論做鋪墊。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以小見大。

5、將銅雀春深鎖二喬改爲“國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爲什麼?

不好,以二喬的命運代表東吳的命運,更能體現詩句的形象性,感情表達更含蓄。

七、啓示

機遇造就人才

積蓄能量、把握機遇、積極展示。

八、複習鞏固、

九、學生有感情地背誦

十、課堂小測

1、默寫古詩原文

2、體會本首詩所表達的情感

篇三: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熟讀成誦,積累文言知識,增強文言語感。

2、體會文章景、情、理的關係,領悟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遺世獨立、超然曠達的情懷。

3、品味文章語言之美,意蘊之高妙

二、過程和方法通過“一語三文”(即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的模式由淺入深地探究課文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超然曠達的情懷,瞭解蘇軾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時代意義。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放達情懷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子虛烏有”成語引出賦體的主客問答文體形式。

二、疏通學案字詞積累部分(語言層面)

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美人、況、蜉蝣、須臾、驟得、且夫;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

三、課文整體感知

1、齊誦《赤壁賦》

2、文本探究之文章層面:

1).請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情感變化脈絡。

喜——悲——喜

2).客受哪些外在因素的影響才悲音大作的?

景、史、歌。

3).客悲的是什麼?(請一學生朗誦第三自然段)

人生短暫,洪福無緣,清福難得。(“況”字意在比較,縱然人生短暫,但功業未成,洪福無緣。“驟得”強調不能多次得到,感嘆寄情山水遁世忘憂難以實現,清福少分。)

3、文本探究之文學層面:

1)齊誦文章第三自然段

2)討論:文章末了,客轉悲爲喜,是如何達到的呢?此時的“喜”與初時“飲酒樂甚”的“樂”有何不同?

引導過程:

針對客的“人生短暫之悲”:

<1>、蘇子認爲天地物我都可以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看待,那麼對於水和月是否也可以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審視呢?

明確:逝者如斯是從變的角度看水,未嘗往也是從不變的角度看水。盈虛如彼是從變的角度看月,卒莫消長是從不變的角度看月。客悲的根源是用自己的變(人生短暫)和長江的不變(長江無窮)進行比較。客悲的根源在於將不具有可比性的兩件事進行對比造成了煩惱。蘇子運用了“自其……觀之”的句式意在引導客改變看問題的角度。都從變或不變的角度看問題,就具有了可比性。

<2>、蘇子說物與我皆無盡也,物與我有沒有差別?能不能一概而論?

明確:同時蘇子還改變了衡量的標準。否定了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差別,反對人爲的價值判斷。這種思想正是心無厚薄、泯滅是非、齊物我、等榮辱、一死生的莊老思想。《莊子·秋水篇》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毫末之爲丘山也。”事物因判斷的標準不同而改變,離開了具體條件和固定的觀察角度與標準,結論就會不同。莊子說:“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你看待世界的眼光。

蘇子的成功在於第一改變了衡量角度,第二改變了衡量標準。

針對於客的清福難得之悲(寄情山水遁世忘憂難以實現的悲痛):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有沒有主人呢?

明確:它們存在於天地之間,也有自己的主人,雖然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但也要懂得取,懂得用,只要你願意,你就是他的主人,既然無邊風月時刻屬於你,就不必在乎“驟得”與否。

這正是《金剛經》裏所提倡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破除執着的思想。蘇軾受禪宗的思想影響很大,並且深深影響到他的文學創作。破除執着的思想對於身處逆境的蘇軾而言無疑是一劑心靈良藥。

客感嘆未能驟得說明是渴望得到,這恰恰是蘇子能說服客的思想基礎。

4、文本探究之文化層面:

蘇子“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即破除執着)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

討論,總結。

結束部分:《莊子》說:“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而此情此景此時此刻,蘇子與客已然相忘於樽酒,陶然大睡了,這就是最後一段的境界。蘇軾以儒學立身,深諳樂天知命;以道學養性,懂得辯證通脫;以佛學明心,破除拘泥執着。縱浪大化,不喜不懼,因而成爲了中華文化統系中永遠的坡仙。

齊誦《記承天寺夜遊》,遷移感知蘇軾遺世獨立、超然曠達的情懷

作業:有人認爲蘇子與客都是作者虛構的人物,客代表了蘇軾思想意識中的現實層面,蘇子代表了蘇軾思想意識中的超越層面,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篇四:赤壁教案

赤壁

杜牧

學習目標: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及形式上的特點。

一、新課導入

赤壁地理位置介紹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寫作背景介紹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一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但在《赤壁》這首詩中,杜牧卻把周瑜的巨大勝利完全歸功於偶然的東風。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爲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感慨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還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不得一展。

四、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秉性剛直,備受排擠,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爲“小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他也善於撰文,《阿房宮賦》頗有名。

五、聽朗讀錄音,自讀,賞析填空

(1)詩篇開頭借一支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前兩句交代興感之由——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於沙中,卻沒被時光銷蝕掉,經過磨洗後,認出它是三國遺物。這讓詩人頓生“思古之幽情”。

(2)後兩句的便是這“幽情”——要是沒有東風,孫劉聯軍必敗,大喬、小喬就會被曹操關押在銅雀臺。詩人沒有直接寫政治形勢的變遷,而是通過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詩的最後一句用形象的語言,對重大事件作出評論,以小見大。

六、自讀,合作探究

1、開頭爲什麼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與古代戰爭聯繫起來,很自然的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慨。

正由於發現了這片折戟——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爲後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2、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

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一是慨嘆: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都有機遇;二是悲嘆:悲嘆自己雖也算得上個英雄,卻沒有機遇,英雄無用武之地(生不逢時,懷才不遇)。

“東風”不僅僅指的是自然界的風,還指建功立業各種條件和因素,曲折的反映出詩人懷才不遇、無處借“東風”的抑鬱不平。

七、齊讀,主旨歸納

《赤壁》通過一節折斷的古兵器——戟,展開豐富的聯想,以獨特的視角把歷史和現實,國家和個人巧妙聯繫在一起,借物詠志,抒發情懷。抒發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抑鬱之情。

篇五:赤壁教案

——用數學的方法打開詩歌鑑賞的大門

藁城區興安鎮中學崔麗虹

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理解把握作者情感。

掌握詩中敘事句子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流程一:學生齊讀,個別生讀。讓學生點評讀的效果,引出問題。

思考:清人沈德潛說:“牧之絕句,遠韻遠神,然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近輕薄少年語,而詩家盛稱之,何也?”

流程二:解決問題:從詩的後兩句裏找出一個減法算式。

流程三:根據剛纔的減法算式推出一個加法算式。

流程四:體會並說出作者是爲了表達自己的什麼感情。

(鏈接材料: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稱樊川先生,唐京兆萬年人。出身詩書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夠施展平生才學,爲改變晚唐的局勢出力獻策。然而,他卻處於藩鎮割據,吐蕃(bó)、回鶻(hú)入侵、統治階級苟且偷安的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華和抱負,卻無處

施展。然而,濟世情懷總使他的心不甘寂寞,總是在失望中懷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

流程五:拋出問題,引發思考。

1.一首詠史詩詩,重大還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敘述之後,直接還是曲折抒情好?

3.對重大歷史事件描寫評論,莊重還是浮薄些好?

流程六:現在我們再來用連加的方法品析詩歌的前兩句。請大家看看前兩句寫了哪些事、物?明白詩的前兩句寫景或敘事的句子爲下文議論或抒情做鋪墊的作用。

流程七:再讀詩詞,加深理解。

課下作業:準確默寫這首詩。

篇六: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ppt課件)電教法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爲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後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爲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爲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爲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爲“後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解題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瞭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鏽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

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爲曹操所霸佔。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意思是說,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未被銷蝕,磨洗一番,可見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後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爲後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裏,詩人採用了以假作真的虛託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並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藉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着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麼銅雀高臺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爲曹公之妾了。這裏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倖戰勝曹操一戰。對於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當年周公那樣維護國家統一。據記載,當時曹操進攻東吳,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性,曹操便把戰船用鐵鏈連成一片,以免搖晃。當時正是東南風,周瑜採用黃蓋之計,用數十艘船載着油脂乾柴乘東南風駛向曹營,詐稱投降,等到快接近時,點燃油脂和乾柴,一舉燒燬了曹軍戰船。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於極爲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採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思考並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爲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後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繫?

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後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後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並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於長江,絃歌豔舞於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豔壓羣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倖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鬱不平。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1)、杜牧的《赤壁》與胡曾的《詠史·赤壁》吟詠的都是三國時候赤壁之戰的歷史,而兩位作者對“周郎”的態度並非一致,其中區別何在?

(2)、杜牧詩前兩句寫了什麼?與胡曾詩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學評論家,你如何評價“周郎”?

篇七:赤壁教案

課標要求:

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領略詩歌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和對人生的有益啓示;對詩歌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詩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詩歌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學情分析:

通過一年多的初中語文學習,學生已經閱讀相當數量的詩詞,具備一定的詩歌知識和誦讀技巧。加之本班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同學基礎知識掌握紮實,語文能力較強。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工具書進行課下預習,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動。

學習目標:

1、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的語言難點。

2、培養學生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情感的能力;

3、通過反覆吟詠,培養學生感悟詩歌意蘊,賞析詩句的能力;通過探討研究,培養學生合作、質疑的反思精神,歸納、綜合的能力。

教學重點:

準確背誦詩歌,理解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感悟詩歌意蘊,賞析詩句的能力。

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一,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結合課下注釋,說出詩歌的大意。。

2、針對目標二,學生通過結合寫作背景,感悟詩歌的思想情感。

3、針對目標三,通過對語言的鑑賞,進一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意蘊,賞析詩句的能力。

教學過程:

赤壁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唐詩、宋詞、元曲是三個高峯。唐詩節奏明快、音韻和諧,情感豐富、含蓄蘊藉。今天我們來學習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代表作《赤壁》。

二、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三、品讀詩歌、整體感知

(一)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

2、請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二)理解詩意

1、註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淨。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役──火燒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併爲此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銅雀:即銅雀臺,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2、詩意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埋在沙裏還沒有銷蝕掉,拿起來磨光洗淨,認出來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四、聯繫背景、體會情感

(1)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發。

(2)思考問題:

1、這首詩是什麼題材?

2、這首詩前兩句和後兩句表達方式有何不同?前兩句和後兩句內容上有何聯繫?)

這是詩人憑弔赤壁古戰場所寫的詠史詩。它認爲歷史人物的成敗榮辱具有某種偶然性。杜牧的這類絕句開宋人詩歌議論之風。詩歌的前兩句敘事,爲後兩句抒發情懷做鋪墊。

五、賞析句子,

1、從詞語運用角度賞析前兩句。

2、從任意角度賞析詩的後兩句。

點撥:“沉沙”“磨洗”等詞語表現了歲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詩歌的後兩句以小見大,誇大了東風的作用,借二喬的命運暗示東吳的命運,生動形象,感情含蓄。

六、課堂小結

主題:《赤壁》含蓄地表達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七、作業佈置

1.完成本節課的《同步練習》。

2.背誦這首詩。

篇八:赤壁教案

折戟沉沙鐵未銷,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

自將磨洗認前朝。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

東風不與周郎便,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註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銷:銷蝕。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淨。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三國時期的一個戰役──火燒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曾參與赤壁之戰併爲此戰役中的主要人物。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裏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鑑賞: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爲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裏,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爲不平。沙裏沉埋着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着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爲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爲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爲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裏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於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爲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衆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並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裏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瀰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相關內容:

1、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遊覽赤壁,有感於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詩內容:

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

後兩句是第二層,是議論,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3、問題解析: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4、寫法:

(1)以小見大、構思巧妙:

一把折戟,由這件小小的東西,詩人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想到那次重大意義的戰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鬥中的主要人物。(題詠歷史重大題材,卻從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寫起。)

(2)用典,借古諷今

以兩個美女象徵國家的命運。以小見大,別出心裁,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成了千古名句。

5、主題思想

這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作者藉此來抒發自己的感慨,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同時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於僥倖。

篇九: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林俊杰《曹操》導入,引入三國赤壁之戰。過度到課題。

二、讀:

1、讀準字音

折戟(jī)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讀準節奏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翻譯詩句,理解詩意

三.品

1、在整首詩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句?

預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2、爲什麼呢?

預設:爲什麼要鎖着二喬呢?

3、二喬指的是誰呢?這個銅雀鎖着二喬代表着什麼呢?

預設:二喬指的是三國時期大喬和小喬,鎖住他們就代表周瑜在赤壁之戰的失敗。其實二喬也暗指了成敗。

4、那麼這場戰爭失敗了嗎?

預設:沒有。從東風不與周郎便,這一詩句中可以看出這場戰爭是勝利

5、作者怎麼會想到這場戰爭呢?

預設:作者在河邊撿到一把折戟的的斷刀,發現他是一把三國時期的刀,所以聯想到三國赤壁之戰。

6、所以詩人杜牧是怎麼評價這場戰爭的呢?

預設:赤壁之戰的勝利主要是因爲東風這個原因,如果沒有東風的幫助,周瑜可能爲失敗。

7、作者爲什麼會這樣評價赤壁之戰呢?(插入背景介紹)

杜牧背景介紹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稱樊川先生,唐京兆萬年人。出身詩書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夠施展平生才學,爲改變晚唐的局勢出力獻策。然而,他卻處於藩鎮割據,吐蕃(bó)、回紇(hè)入侵、統治階級苟且偷安的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華和抱負,卻無處施展。然而,濟世情懷總使他的心不甘寂寞,總是在失望中懷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

預設:作者只是藉此來抒發自己一種懷才不遇的的情感,也表達一種渴望得到一種機遇。

四、總結

所以作者藉着赤壁之戰來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表達自己內心對機會的渴望,這也許就是杜牧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一種英氣,現在就讓我們帶着作者這種情感大聲地再次誦讀,這次老師要求讀出情感。

篇十:赤壁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杜牧的文學常識;背誦和默寫全詩。

2、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賞析的方法,理解詩的含意。

3、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課時數:1課時。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赤壁》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時,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爲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二、整體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約852),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人),他與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遊覽赤壁,有感於三國時代吳蜀聯軍大敗曹兵的歷史,撫今追昔,寫下懷古詠懷之作。

2、赤壁之戰是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杜牧此詩雖以地名爲題,實則是借題發揮,懷古詠史。

三、細讀品味:

1、前兩句是第一層,交代興感之由。借一件事物來興起對前朝人物和事蹟的慨嘆。

2、後兩句是議論,是第二層,不直接敘寫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是通過寫東吳兩個美女的命運來間接反映這種變遷。

四、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爲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繫,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爲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着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裏沉埋着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爲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爲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五、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詠史詩,寫的是三國赤壁之戰,詩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諷嘲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得勝的僥倖,對歷史興亡成敗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

六、佈置作業: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興感之由(借物)——議論感慨(詠歎)

————借古諷今。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450.html

  • 標籤: 精選 赤壁 教案 作文 赤壁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赤壁教案(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赤壁教案(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