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秋詞其一教案(精選10篇)作文

秋詞其一教案(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75W 次

篇一:秋詞其一教案

秋詞其一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翻譯句子,掌握古詩中對比的修辭手法,逐步把握作者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先回憶一些關於秋天的詩句。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注意停頓,嘗試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作者作品介紹: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四、課文分析: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悲:悲嘆寂寥:空曠無聲空寂寥落

春朝:春天的早晨,這裏指春天。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排雲:推開(衝破)白雲碧霄:青天。

萬里晴空,一隻仙鶴推開雲層,一飛沖天,引發我的詩興飛向碧藍的天空。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③④句,意境開闊,情調昂揚,高遠豪邁。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爲背景,借“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雲而上,矯健凌厲,讚美秋天開闊明朗,表達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和昂揚不屈的鬥志。

篇二:秋詞其一教案

向敏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上新課以前,我們先欣賞幾幅美景圖。請問這是哪個季節?你想用什麼詞語或者句子來描述秋天?

2.師: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大多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但有一個詩人卻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他就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他的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介紹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爲“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有《劉夢得文集》。

《秋詞》是作者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後寫的。反映了他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而遭受打擊,卻毫不氣餒,仍保持着高昂的進取精神。

三、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

學生再讀。(聽音頻、學生讀、教師範讀、競賽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四、品析鑑賞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五、教師總結

這首秋詞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六、背誦活動

1、集體背誦本詩

2、接龍”背誦本詩

七、作業

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篇三:秋詞其一教案

秋詞

劉禹錫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者作品介紹:(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問題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問題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題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問題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問題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問題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四、背誦活動:

1、集體背誦本詩

2、接龍”背誦本詩

五、作業:

1、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3、每人查找一篇描寫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賞。

篇四:秋詞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劉禹錫及相關常識。

2.朗讀詩歌,感知詩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奮發向上的精神。

4.背誦並默寫全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者劉禹錫及相關常識,朗讀詩歌,感受詩詞中的意境美。

難點:朗讀詩歌,領悟蘊含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馬致遠的一曲小令《天淨沙·秋思》寫盡天涯遊子悲苦之情狀,成爲悲秋之經典。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首抒寫秋天的詩,這首詩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讚美了秋天的美好,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這就是劉禹錫的《秋詞>>,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首,即《秋詞》其一。

二、學習新知:

1.瞭解作者:學生課外查閱好資料,課堂展示後教師加以補充強調。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曾和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授太子賓客職,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40卷。秋詞(其一)是被貶到朗州時寫的,反映了他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而遭受打擊卻毫不氣餒卻保持着高昂的進取精神。

2.初讀詩歌:

(1)聽老師範讀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和重音,讀出情感。

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3)結合文下注釋,師生共同解讀詩意。

(4)聽讀錄音,感知詩情。

從詩中可看到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讚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

(5)再次指導,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

3.詩詞賞析

(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2)詩的後兩句又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詩人通過什麼來表明“秋日勝春朝”的?提問學生描述畫面。

(4)這首詩與過去悲秋的詩有何不同?

4、學生總結主題

這首詩讚美了秋天的美好,並借白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和樂觀豁達的情懷。

5、讓學生說出關於秋天的詩詞

★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

★唐代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宋范仲淹《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元代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6、課堂檢測

1、劉禹錫的《秋詞》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的詩句是()

2、《秋詞》表現詩人奮發向上的精神和豁達樂觀情懷的句子是()

3、古代詩詞與季節有關的多是悲秋或喜春之作,然而也有感受獨特與衆不

同的,例如劉禹錫的《秋詞》中,秋高氣爽、鶴衝雲霄的景象是那樣的富有

詩情畫意,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而在杜甫的《春望》裏,春

天的花開,鳥鳴,無疑引發了詩人的憂國和思鄉之情的句子是()

三、合作探究

1、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句。

自古以來,文人筆下的秋天,往往是肅殺、冷清,令人傷感淒涼。而在詩人

看來秋天勝過春天,比春天美好。詩人對秋天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

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抒發了詩人積極樂觀的思想情感。

2、“晴空一鶴排雲上”中的“排”字,有什麼妙處?

答:一個“排”字,“推開”“衝破”的意思,寫出來了白鶴搏擊長空的豪

情壯志抒發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豪情,這正是詩人雖遭貶謫,卻覺不消沉的強

鬥志的體現。

3.秋天可寫的景物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爲什麼只寫沖天一鶴?有何深意?

答:借鶴沖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積極精神。

四、課堂小結

這首詩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喚醒人們爲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讓人們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五、佈置作業

1、課外背誦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寫一篇描寫秋天的文章,與同學相互交流欣賞。

篇五:秋詞其一教案

教學目的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爲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二)研習課文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

引:引發。

4.晶析鑑賞。

問: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爲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意蘊,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佈置作業

讀劉禹錫《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篇六:秋詞其一教案

授課年級:初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讚歌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接觸詩歌多元解讀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覆誦讀吟誦,要求當堂背寫。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背景,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蘊。

教學重點:理解《秋詞》內容和情感。

教學難點:合理準確地藉助關鍵字、背景資料、鏈接作品、讀者情感體驗等方法進行深入解讀。

學情分析:該詩沒有太難的詞句,學生把握詩句表面內容尚不大難,重點把握的是作者字裏行間所體現的心態,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分析會更好。進入初中很多同學對於簡單的詩歌劃分節奏自然是沒有問題,但如何根據作者的情感來讀詩歌,把我重讀、詞語間的連接,甚至是偶爾的拖長讀,或者短時間的停頓,這都需要很好的把握作者的主觀情感。所以學生怎樣以真切情境走近詩人內心世界,切身感受詩人真實情感,難度較大,加之學生學識素養的欠缺,藉助相關背景資料和作品鏈接等對《秋詞》進行多元深入解讀應該有一點難度。

教學設想:《秋詞》是杜詩中頗具代表性、顛覆性的一首作品。其字面義的解讀並不費力,然而實現對文字背後意蘊的挖掘並非易事。爲了矯正學生望文生義的理解偏頗,更爲了訓練學生對看似淺顯的古詩深入解讀的能力,對學情分析中的學生障礙進行突破,我準備以該詩爲例,結合其他詩人描寫秋天的詩句進行縱向對比,哉結合劉禹錫自身的其他作品進行橫向對比,引領學生感受古詩解讀的全過程,尤其是對詩句深意的解讀。例如鶴僅僅是一隻鶴嗎,代表了什麼,爲什麼不用其他動物代替。詩情又具體是怎樣的詩情,僅僅是想寫詩嗎。解讀詩歌也是需要個人學識等諸多條件作保障的,該課重點不在於學生的解讀橫縱向有多寬多深,我的初衷是爲學生打開一扇窗,讓孩子們獲取到思想性的東西,甚至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層面的意義可能更深遠。通過詩歌的學習,鼓勵孩子們不斷豐富學識,通過不懈訓練實現對古詩更準確深入的解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設計意圖:引入話題,回顧已學知識。

對於同一種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例如:對於秋天,文人墨客們都有自己的解讀。

師:那麼,誰能說一說你學過的秋天的詩句都有哪些?

生:(自由作答)

師:看來大家都對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我們一起來看三個例子:

例1:馬致遠說: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例2:范仲淹說: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例3:曹操說: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師小結:由此可見,大家對秋天的印象都不怎麼好。那麼我們今天碰到了這樣一位不一樣的詩人,他是怎麼說秋天的呢?

二、初步感知

(一)初讀課文

設計意圖:初步感受內容

1,初步自由朗誦,注意節奏

2,學生代表讀

3,(師)點評學生朗讀的節奏和情感

4,齊讀:讀出節奏

5,附:朗讀節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二)解讀背景,再讀詩歌

設計意圖: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初步瞭解詩中的感情

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失敗被貶。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時所作。

1,再讀詩歌,根據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情感。

2,小組討論哪些詞可以重讀,以及韻腳。

3,齊讀:讀出情感

(三)欣賞圖片欣賞,感受情感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代表的作畫,來感受作品

1,討論:這幅畫是出自我們班的一名同學,她通過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的想象畫出了這幅畫,大家討論一下看到這幅畫的心情

2,生自由發言

3,師小結過度:這幅畫畫面明朗,充滿詩情畫意,讓人看了心情輕鬆自然,讓我們帶着這樣的心態來走進這首詩。

三、解讀文本

(一)小組討論:自己試翻譯大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朗讀和評價,瞭解學生對詩歌內容理解情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1,小組自由討論

2,推選小組代表回答

3,評選出最有特色的翻譯和最標準的翻譯

(二)品味想象,欣賞意境:問題搶答

設計意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加深對詩歌理解

1,詩人開始說“自古”是爲了寫古人的不好嗎?

2,“勝”字說明了作者心中什麼更好?

3,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明確: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4,思考: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

明確:“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大家還記得劉禹錫的其他作品嗎?

明確:《陋室銘》:陋室雖然簡陋,但主人我的德行美好,仍然自得其樂。

6,所以你們認爲劉禹錫是一個怎樣的人?

7,思考: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自由作答,不受侷限)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8,師小結方法指導: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關鍵字來解讀詩歌;

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詩歌本身來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過背景資料,詩人的相關作品來了解。文如其人。

四,三讀詩歌

設計意圖:通過全面分析,在更加了解作者和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讀出詩歌情感

1,師: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大聲地讀出來(自由讀)

2,師:讀的時候聲調應該是高還是低?

生:由低到高

3,師方法小結指導:詩人信心滿滿,霸氣十足。他沒有人云亦云,跟着別人一起哀秋、苦秋、悲秋、嘆秋。而是毫不掩飾地把自己對秋天的讚美和盤托出。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想想有的同學面對老師的提問,經常是支支吾吾,哼哼唧唧,知道了是你在回答問題,不知道了,還以爲哪兒飛來一隻蚊子呢。我們從小就應該學會大聲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你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是經過了大腦思考的,理所應當地大聲表達出來。

4,全班有感情朗讀齊讀。

五,遷移拓展,比較探究

設計意圖:結合相關作品是詩歌解讀方式之一

1.試比較《秋詞》與《山行》二首古詩的異同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同:二者都是借詠秋景,表現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懷。

異:藝術表現卻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現充滿生機、情趣的畫面,遠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鮮明,色彩斑斕。後二句借形象喻理,卻含而不露,以引人聯想、耐人尋味見長。本篇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後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喚起人們的想象,然而形象從屬於議論的抒發,詩意詩情的表現比較直露。

2.試比較劉禹錫的兩首《秋詞》在立意、寫法上的異同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秋詞(其二)劉禹錫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現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點。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衆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異: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六、背誦這首詩(注意重讀和語氣)

評價:同學們這一次讀得更有感情了,因爲你現在所理解的《秋詞》和課前理解的秋詞不一樣了,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考。

七,開放性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總結,理清課程脈絡

問: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節課,同學們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也就是說我們這節課從哪些角度去朗讀、品味了這首詩。

學生活動:思考我們這節課從哪些角度去朗讀、品味了這首詩。

生:背景資料。

生:“自古”“詩情”等詞語

生:何同學畫的畫

生:《秋詞》其二

師總結: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好,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對這首詩的多元解讀方法。我們主要可以從這些方面去解讀一首詩:背景資料分析,關鍵字品析,瞭解相關作品,讀者的生活體驗。

八,拓展思考:秋天到底好不好?秋天難道真的不好嗎?

明確:秋天,你說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杜甫說不好,因爲身體病了,客居他鄉,非常痛苦,所以秋天就增加了悲情的色彩。劉禹錫就說好,並且還要告訴我們爲什麼好。所以,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有些問題,只要是經過了我們思考、分析、判斷、總結了,只管大膽說出來,老師也會支持你的。

我們常說,給夢想插上翅膀。大家發現沒,這隻翱翔的鶴,其實就是劉禹錫詩心詩情的翅膀啊。這樣的秋天,有什麼好悲涼的呢?只要你的心裏灑滿陽光,什麼樣的景色都是美的;只要你自己不停下前行的步伐,所有的路都是通的;只要你自己不消沉墮落,所有的明天都值得期待。

九、課後練習

學習,摘抄其他與秋天有關的詩詞。

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有如下收穫:此次教學對於要告訴學生什麼、教給學生什麼、訓練學生什麼想得更清楚,落實得更有序,較好滲透了課標和接受美學的相關理念,有意識地鼓勵和引領學生進行多元解讀;整個課堂還原了我們閱讀的真實狀態,這種本色閱讀狀態對於問題的呈現和解決更具價值;注重了學法的指導,尤其是多元解讀中知人論世的方法。

這節課的缺點是未能夠讓學生放開暢談。究其原因,學生層面:對文本相關背景資料瞭解的欠缺,無米之炊。教師層面:急於推進課的進程,沒有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和闡釋想法的時間;對於學生的一些解讀未能給予最有效的點評和引領,課堂生成資源利用不充分。更多關注了對正確的確認,對於錯誤解讀原因的剖析不深入、不到位。

通過這次教學實踐,我想今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改進提高:從思想上,繼續加強學生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最大限度地將思維的權利、發表見解的權利交給學生;提高自身學識素養和解決隨機問題的應變能力,將課堂生成資源價值最大化,更具教育智慧;加強多元解讀的訓練,在不斷訓練中,指導、提高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意識和能力。

篇七:秋詞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基礎文學常識。

2.有感情地吟誦、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賞析詩歌的步驟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奮發向上的精神,樹立高遠宏大的志向。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難點::領悟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1.講授法:講解基礎知識後賞析品味,循序漸進,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

2.誦讀法:反覆誦讀吟詠,當堂背誦這首詩。

3.合作探究法:學生相互合作,歸納總結出一致答案。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在你們心中秋天是什麼樣子呢。有沒有同學願意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舉手回答)

生:自古以來,秋天在詩人心中就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辛棄疾······。雖然多數文人筆下的秋天帶着蕭瑟與愁容,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卻另有不同,接下來就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二、知人論世:(請同學們把從網上搜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和進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爲“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有《劉夢得文集》。

《秋詞》是作者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後寫的。(重點勾劃)

三、課文初讀

(一)學生誦讀,初步感受詩歌。

(二)劃分節奏,學生再次誦讀。

(三)分角色誦讀,齊讀。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同學們有節奏的誦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

四、課文精讀

(一)分組探究

問題1:詩的前兩聯用了什麼手法?請具體分析。

答: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也確實是這樣,在文人的筆下,秋是悲的象徵,是孤獨、寂寞、惆悵的載體,但接下來,詩人卻大膽而充滿豪情地道出對“秋”的理解,對秋的追求:“我言秋日勝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節,遠勝過繁花似錦的春日,表現出詩人被貶後樂觀積極的心態。

問題2:首聯中的“自古”有何作用?

答:自古,包含一切,爲什麼還這麼說?是爲了突出下文的“我”。表現作者的豪邁氣概。

問題3:爲什麼詩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勝春朝”?

答:因爲“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隻鶴的奮發向上精神使詩人爲之振奮,既是創作熱情的激發,亦是宏遠志向的展現。

問題4:對本詩進行整體賞析。

答:一二句用對比的手法,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表現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

詩人借“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雲而上,矯健凌厲,表現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反映作者高遠豪邁的志向。

(二)歸納提升

這首秋詞讚頌了秋天的美好,並借黃鶴直衝雲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豁達樂觀的情懷以及高遠豪邁的志向。

五、背誦活動

1.“接龍”背誦本詩。

2.集體背誦本詩。

六、思維拓展

1.學生列舉其它關於秋天的詩句

2.多媒體列舉

秋雨——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秋聲——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秋葉——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迴盪。

秋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秋思——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

3.瞭解劉禹錫《秋詞(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sŎu)人狂。

七、課後作業:

1.背誦劉禹錫《秋詞(其一)》

2.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把這首詩改寫成一篇200字的短文。

八、教學反思

1.課堂上學生所探究的問題都是我在備課時預設的,在課堂中並沒有生成由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致使學生思考不足,參與感下降。

2.教學過程中僅僅分析了《秋詞(其一)》這首詩,雖然講得較爲詳細,但缺乏比較閱讀,不利於提高學生辨析鑑賞的能力。

3.對詩歌主旨的探究沒能適時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去理解,只是在講解作者時提到過,強調的不夠充分。

篇八:秋詞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難點:

領悟蘊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1、反覆誦讀吟詠,要求當堂背誦這首詩。

2、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計劃課時:

1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自古以來,文壇諸多人物每每見秋,或聊發讚美之情,“霜葉紅於二月花”就是其真實的寫照;或悲嘆蕭涼悲傷之感,“斷腸人在天涯”印證了他們的心跡,等等。今天我們再次領略一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賦秋之作《秋詞》(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作家作品簡介:(請同學們把蒐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說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爲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三、自學感知

1、指名試讀課文,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提出質疑。

3、學生質疑,掃清詞語障礙。

春朝(zhāo):春日,春天,與“秋日”相對應。引:引發。

四、研讀課文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請大家朗讀,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

1、詩的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手法?

對比手法。作者首先寫了古代文人每當受挫,身陷逆境時,總是悲嘆秋天的寂寞淒涼。戰國時楚人宋玉曾寫道“悲哉,秋之爲氣也”,可以說開創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對秋天的感受:秋天勝過春朝。

2、爲什麼“我言秋日勝春朝”?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晴空一鶴白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使學生領悟: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爲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3、作者認爲“秋日勝春朝”,本單元中學過的課文還有哪首詩中的內容表現了相同的觀點?

《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4、本單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證“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淨沙•秋思》。作者在寫景的基礎上,發出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5、怎樣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一鶴”是孤單的,但也是獨特的,正是這隻鶴頑強奮鬥,衝向雲霄,才衝破了秋天的肅殺的氛圍。使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擻。它是頑強不屈的志士的寫照,奮鬥不息的精神的象徵。“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

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

“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爲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6、比較《山行》與《秋詞》。

同:二者都描寫秋景,都借秋景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

異:《山行》全篇表現的都是生氣盎然的畫面和景緻,形象鮮明,色彩絢麗;而本詩側重抒寫感受,以說理爲主。

五、總結全文

《秋詞》原有二首,此爲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嘆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六、練習背誦

1、集體背誦本詩。2、接龍”背誦本詩。

佈置作業:探究練習:閱讀劉禹錫的《秋詞》之二,想想與課文所選《秋詞》有何異同,寫一篇閱讀筆記。

秋詞

劉禹錫

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發狂。嗾:數,使。

板書設計::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篇九:秋詞其一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有關文學常識。

2.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不怕困難,高昂進取的精神。

4.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及難點:

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先讀一讀這首詩)朗誦這首詩。

(畫住“這首寫秋的詩爽朗明快,表現出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在大多古人的詩中也是一個悲的角色,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薰染得迷迷離離。但劉禹錫的《秋詞》卻一反傳統,開創新意,寫出了一個生機勃勃,鬥志昂揚的秋天來。)

二、瞭解這首詩的背景。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郎州時寫的,當時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那時他三十四歲。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爲詩友,並稱“劉百”。從詩中可以看到,劉禹錫並沒有悲觀失望,而是一反常態,讚美秋天,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信心。這與他多次被貶,多次抗爭的性格是一致的。而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衆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這首詩。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說的是“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爲秋天要勝過春天。”“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說的是“萬里晴空,一隻鶴凌雲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1)理解“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秋詞》中哪一句詩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抒發自己遠大志向?)

(學生)答: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問:詩人在詩中借沖天而上的“鶴”,抒發了什麼感情?)

(學生)答:寫一隻白鶴排雲而上,抒發了詩人毫不氣餒,昂揚進取的精神。

(這句詩是這首詩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過對晴空“鶴排”雲天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獨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圖,詩人也許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視“鶴”爲不屈的化身。藉以表現詩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高潔情操,再次體現出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整個詩無不表現出詩人豪邁的大度。)

(2)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勝春朝。”採用了什麼手法?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

(學生)答: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境。

(詩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傷感情調,後一句反映詩人積極向上的心境。這句詩是詩人的議論,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是詩人的感受。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的論調的有力否定。)

四、背誦這首詩。

(先全體讀一下這首詩。朗讀時,要體會詩的韻味和節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

篇十:秋詞其一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感受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誦讀鑑賞的能力。

2、“以詩言志”。體會詩中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懷。

3、背誦,默寫全詩。

二、學習重點,難點。

1、感受詩詞中語言運用的獨特和優美的意境。

2、理解詩中“排”字表達的情感。

3、培養學生學會在詩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並學會自我教育。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請同學說出描寫秋天景色的詩句,總結這些詩句中,秋天給人的感受,引出《秋詞》(其一)給人的感受。(板書題目,作者)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人。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並稱“劉白”。一生創作了大量詩篇,其作品《陋室銘》爲世人所熟知,有《劉夢得文集》40卷。

《秋詞二首》是在作者劉禹錫人生失意時所做。當初順宗任用王叔文對朝政進行改革,當時的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運動。無奈朝廷宦官等對這場革新持有強烈的反對態度,所以這場運動最終結果就是失敗。革新運動失敗後,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賜死,而作者劉禹錫也被貶至朗州做司馬。雖然劉禹錫經歷了失敗,受到了打擊,但是他沒有萎靡不振,而是樂觀的面對生活。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創作出的。

3、初讀古詩,理解大意。

自古以來,人們每到秋天都會覺得悲嘆秋天的寂寞與淒涼,但是我卻要說秋天勝過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下有一隻一飛沖天的白鶴,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

4、賞析古詩

a、詩的第1、2句用了什麼寫作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比手法。作者把古人的悲秋與自己對秋天的歌頌相對比,表現出對秋天的讚美,並且否定了自古就有的悲秋論調,以此來表達自己樂觀的心態。

b、從“自古”“逢”“我言”中體會到了什麼?

“自古”和“逢”體現出悲秋這一看法的時代久遠,以及“悲秋”這一思維定勢。“我言”體現了詩人的自信,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態度——頌秋。

c、作者爲什麼在衆多秋景中挑選了沖天的鶴來進行描寫?

“鶴”有着豐富的寓意,如聖潔、清雅、長壽、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等。作者可能是用鶴來自喻,也有可能認爲鶴是一種不屈的化身。詩句中“一鶴”描寫出鶴的孤獨,但是卻呈現出非凡的氣勢。

d、“排”字的運用有什麼好處?/給人什麼樣的感受?

排:推開、排開。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了鶴一飛沖天,彷彿衝破雲霄的氣勢,同時展示出了作者昂揚的鬥志以及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

e、“便引詩情到碧霄”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精神?

“我”澎湃在心中的詩情,就如同這凌空而上的白鶴衝上了雲霄。從中體現出作者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及無法被磨滅的鬥志。

f、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樂觀的精神以及昂揚的鬥志。

5、拓展延伸

《秋詞》(其二)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註釋:深紅:指紅葉。

淺黃:指枯葉

入骨:猶刺骨

嗾(sǒu):使喚狗。這裏是“使”的意思。

賞析:詩的前兩句,作者只是單純的描寫了秋天的景色,給人一種清爽敬肅的感覺。而後兩句則與春色進行了對比,用春色的濃豔來襯托秋色的高雅閒淡。

6、課堂小練

■《秋詞二首》都對秋天進行了描寫,但是兩首側重點卻是不同的,請說出這兩首詩在思想方面的不同。

第一首詩是對秋天的歌頌,藉此告訴人們要充滿鬥志,要有樂觀的心態。而後者則是通過對秋天的讚美,告訴人們要有清白高尚的人格。

■這兩首詩中,作者對春所做的評價評價是否一致?爲什麼?

不一致。第一首詩,作者並沒有明確否定春的生機,而且用春來正襯秋的生氣和活力。但是後者卻否定了春的繁華濃豔,教人輕浮若狂的春色,以此襯托秋色的清淨高雅。

■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A)

A、“自古逢秋悲寂寥”點名了自古以來文人志士的共同心結,體現了作者的對秋的態度。

B、《秋詞二首》打破了前人悲秋情緒,是秋的讚歌。

C、《秋詞》(其一)贊秋氣,《秋詞》(其二)詠春色,兩首合一,相得益彰。

D、《秋詞》(其一)體現了作者遠大的志向,如沖天的白鶴;《秋詞》(其二)體現了作者如明山淨水般高潔的心。

7、課後作業

背誦兩首古詩。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9270.html

  • 標籤: 秋詞 精選 教案 工匠精神作文精選5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秋詞其一教案(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秋詞其一教案(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