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精選5篇)作文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87W 次

篇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精選5篇)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這是數學最基礎的運用。數學課程也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能通過對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比如計算飛船“擺脫”地球引力的速度,是數學;生產精密儀器的時候不斷調整數據更精準,是數學;物理座標需要數字記錄,物體運動軌跡需要建立數學模型,是數學;化學反應的進行速度、反應程度,以及反應過程的吸熱放熱、化學方程式的表達,也需要數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涉及到計算的自然科學,全都與數學有關,而這些自然學科又相互融合,不斷髮展,衍生出各行各業。足可見數學之用的廣泛性。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現就《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談談數學組老師的研讀心得。

一、數學何以重要

數學,是每一個學生必學的一門學科,數學知識我們每天也在用。對大多數人來說,小學學到的數學知識亦足夠,隨着年級的升高,我們會發現所學的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而數學的盡頭是“哲學”。這也正體現了數學“化繁爲簡”這一學科特點。數學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化,以符號式就能高度概括出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必然聯繫,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在一開始就給出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是培養孩子理性思維的重要學科。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承載着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而在小學階段,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通過數學課程學習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梳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課標哪裏有“變”

(一)確立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中的導向作用

新課標一個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確立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中的導向作用,把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我們需要明晰“核心素養”是什麼。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見圖1;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表現,見圖2。

圖1核心素養的內涵

若用隱喻的方式來形容數學核心素養的“三會”,可以這樣理解:“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即用數與量,圖與形來觀察現實世界。如一瓶水,用語文的眼光觀察是“水”字的結構和筆順這些語文元素,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是瓶子的容積和水的體積這些數學元素。

“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即將問題簡化、抽象化,使得方法和思維可遷移運用到其他學科乃至生活中。如我們日常整理房間,就蘊含着數學中的歸納與分類的方法與思想。“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語言是連接着數學思維與現實世界的媒介,數學語言的特點是簡潔、清晰、符號化。如我們學習的數,+-x÷><=,字母表示數,解決問題的算式等,就是教孩子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及其與事物的關係。

圖2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

新課標中的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程目標的素養導向,有利於轉變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同於學生髮展的目標取向,引領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從核心素養視角來促進和觀察學生的全面發展。用核心素養來表述課程目標,讓課標“目中有人”。此舉以“立”帶“破”,讓教師在教授“有用”之知識中貫穿“大用”之學識。

(二)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

在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板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小學由原來的兩個學段調整爲三個學段(見圖3),且每個學段都有學業目標和評價標準。

此外,各學段的主題變化較大。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反映了學科本質的一致性、表現學生學習的階段性。課程內容結構化,必然要求要以結構化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如以主題、項目、任務來組織結構化的課程內容,這也是我校目前各學科對於新課改的落地舉措。

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內容結構化並不意味着可以忽視或無視知識點,而是要在知識結構中去重新認識和定位知識點的意義與價值,要在學生的主動活動中實現知識點的教育價值。

(三)學業質量的評價方式更加豐富數學學習活動的實踐性與豐富性對數學學業質量的評價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除了常用的的紙筆測試以外,表現性評價、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等方式的應用也更加綜合和貼近學生髮展實際。我校在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中就加入了表現性評價的新型方式,還引入了多元主體評價,自主評價等操作方法,反饋更全面客觀,導向更加明確科學,更加綜合且真實地爲每一位學生畫像,引領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見圖4)。

三、我們如何應“變”

從課標文本來看,學生素養髮展,貫穿課標全文本,隱含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實踐中,體現在課程學習結果的具體描述中。要促成素養落地,需要更多教育協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數學要整體性和一致性學習在數與代數中,新課標把原來的四個主題變爲了“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主題,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這是不是意味着小學數學更輕鬆了?這個改動,按照史寧中教授的說法,其實是“更注重數學學習的整體性和一致性”的體現。他認爲,數學的學習必須要能“串起來”,也就是孩子學到的知識要能有遷移。1。要呈現有結構的概念

給孩子一個新概念,不僅要講是什麼,更要講怎麼比較,要有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能讓孩子學會從一個知識點遷移到另一知識點,還能漸漸通過理解把這些知識點串起來。2。要能將方法學以致用教孩子的方法要讓孩子覺得“有用”“好用”,在過去的小學數學中,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很少,並沒有讓孩子形成代數思想。課標提出加強孩子的代數思維,就是用字母一般性代表數,讓孩子建立初步的“符號意識”,爲以後學習方程打下基礎。讓孩子學會用抽象符號表示對象,會是將來數學學習的重點。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史寧中教授提出了孩子學代數的兩個層次:兩匹馬→□□上面這個式子代表了感性具體→感性一般,叫做簡約階段。

這個式子代表了感性一般→理性具體,叫做符號階段。

讓孩子學會用抽象的符號表示對象,會是將來數學的重點。

比如,孩子需要學會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

當n是正整數的時候,2n是偶數。

還要學會用符號來表示對象的關係:

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歲,如果小明a歲,爸爸b歲,那就可以寫成:b=a+30

還可以用符號表示對象的規律:

一輛汽車以平均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t小時後行駛了s公里。可以寫成:s=60t

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關係和規律,是每個孩子都要培養的數學思維。未來也會從低年級開始滲透,比如讓孩子接觸這種式子:5-□□=2←→5=2+□□

用符號表示對象的性質、關係和規律,是每個孩子都應該培養的數學思維,如何引導孩子把一個個具象的內容,轉化成抽象的符號,不僅僅是老師的任務,家長也可以在生活中多舉例,以幫助孩子完成思維轉換。

3、更加註重跨學科的實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點比較多,比如語文課本里的曹衝稱象,也能跨進數學課例,孩子通過重現曹衝稱象的故事,能夠自己探索“總量等於分量之和”這樣的數學概念。通過綜合與實踐這個主題是希望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得更緊密,讓孩子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生活和傳統文化。(二)更加重視對高階思維的發展對比2011年課標中4-6年級的要求,能看到新課標對孩子的思維能力的要求是有所提高的。數學知識的學習量變少,但是對於數學知識的概念和性質的理解卻更爲重要,更關注概念+性質的理解。以往的數學題目可以靠背,考的是記憶層面。如:三角形內角和等於什麼?但是未來的題目,將會更側重考察孩子的數學思維層面,如:如果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那麼它至多有幾個鈍角?也就是說,以後的題目將會更靈活,而不是讓孩子簡單地套公式,就能得出答案。所以新課標提出,要讓孩子學會用推理的方式得到答案,重視推演的過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經過小學數學學習,孩子們能探索出數與運算的一致性,形成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以形成更加高階的思維方式;並能運用基本的數量關係,以及幾何直觀、邏輯推理和其他學科知識、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創新意識。

生活處處皆數學。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中尋找數學規律,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爲什麼測核酸要10個人一組、爲什麼買彩票很難中獎、爲什麼井蓋是圓形的……這些都是我們身邊的數學。數學之“用”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與應試技能,“聚焦核心,面向未來”是對數學新課標研讀的總結。背公式、刷題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知識最爲重要的力量是對人身心潛能的激發和學習機制的改造,是對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涵養,這時候,知識的內涵也從書本上的概念、原理、公式變成人在社會現實互動中的視野、立場和方法,變成了面對問題時的智慧與膽識,此時的知識才真正成爲了個體力量,也就是真正的核心素養落地。數學之“大用”不僅在於啓智增慧,更要能立德樹人,把育人藍圖變成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篇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

這次講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內容——課程修訂的重要性、課程方案主要內容、課程標準四大突破、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

先來說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的重要性。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立德樹人描繪育人藍圖。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麗、課程標準是看得到的風景、教學目標就是走得到的景點。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樹”起來的。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國家意志謀劃課程總綱。

落實中央新精神、適應教育發展新需要、迎接時代新挑戰,這是理想課程;落實到課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級課程實施辦法,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編制教材,我們叫正式課程;學校層面,需要制訂課程規劃方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向課程標準的評價,這是理解與實操課程;最後,在體驗課程中考覈育人結果。

圖片

培養目標共654個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來講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

方案共分5個部分,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課程實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培養目標現在共654個字,在制訂時,曾經嘗試過用不同的思路(5種)來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時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國家層面爲初中畢業生畫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識。

基本原則上,針對義務教育特點,聚焦課程育人本質,從方向、對象、目標、實施機制和育人方式五個方面,明確了課程建設的基本遵循——

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爲本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

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新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從課程類別、科目設置、時間安排明確課程設置要求——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突出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初中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分科課程和科學綜合課程,供地方、學校選擇

藝術包括一至二年級設置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爲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由學生至少選擇兩項

首次兼顧“六三”“五四”兩種學制

同時也優化了課程設置,減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爲“道德與法治”,九年一體化設計;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倡導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勞動、信息科技獨立設置;專題教育滲透,不獨立設課;推進課程治理:不規定課時時長,保證課時、整合實施,打通與“330後”的關係,因地制宜、激發活力。

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

在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上,對課程標準編制建議: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

堅持核心素養導向,體現育人爲本。凝練課程核心素養;探索用大概念、項目或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拓展內容供選學;強化實踐;建立超越知識點目標的學業質量標準等

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

適應“六三”“五四”兩種學制安排上的需求

課程方案對教材編寫也提出了要求——

體現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

吸收學習科學的最新成果,強化內容間的內在聯繫

增強吸引力,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生動案例闡釋抽象概念

加強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變革

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

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探索數字化教材的建設

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分別編寫教材

在課程實施方面細化了實施要求,按照五個基本環節提出要求:

明確省級制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編制課程實施方案

深化教學改革:素養導向、學科實踐、綜合學習、因材施教

改進考試評價:觀念、方法、質量

強化專業支持:培訓、教研、科研

健全實施機制:明確國家、地方、學校職責,強化監測與督導

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核心素養、學業質量、內容結構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課程核心素養

課程核心素養是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指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之後而逐步養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學業質量

學業質量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標準則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

突破之三:課程內容結構化

對課程內容的傳統理解兩種:學科知識和活動經驗,都在倡導結構化,結果都不理想。現在需要尋找第三條路——作爲課程內容的學習經驗及其結構化。

泰勒說,學習經驗既不是一門課程所要傳授的內容,也不是教師展開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經驗結構化有兩條路徑三種策略。兩條路徑是指橫向結構化與縱向結構化。

三種策略包括橫向結構化,組織者是真實活動,如跨學科主題學習、科學課程中的“水火箭”的製作等;縱向結構化-自下而上,組織者是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多空格)如小學數學,從先整數後學小數、分數;縱向結構化-自上而下,組織者是已學過的學科基本概念與原理,如先學“能的形式”再學什麼(再學什麼?)。

具體拿初中地理來說,2011年版的地理課程結構,將地球與地圖部分分爲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下面再細分,基本上屬於學科知識的結構;2022年新的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涉及學什麼內容,還涉及怎樣學、爲什麼學,這就是學習經驗結構化的範例。

突破之四:學科實踐

2001年版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兩大問題:虛探究(快閃探究)與假探究(程式探究)。

此次提出的學科實踐,就是學習“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即在教學情境中,運用某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語文實踐、數學實踐、創意實踐等。

從育人的高度看,學科的知識需要用學科的方法去學習,才能發現學科的觀念、思維與價值。

學科核心素養,即用學科方法學習學科知識,試想,我們可否用語文的方式培育“運動能力”?可否用體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協調觀”?

學科實踐也是育人方式變革的新進展——

語文:從語文綜合學習、語文探究到語文實踐

科學:從科學探究到科學實踐

歷史:從歷史探究到史料實證

地理:從地理探究到地理實踐

技術:項目學習、工程實踐

藝術:創意實踐

思想政治:辨析/議題教學、社會參與

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新課程需要“新”的教學與評價。

教案是關鍵環節,教案不改,課堂不變;課堂未變,課程難新,也倒逼新教學模型必須是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

如何理解大單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標階位高,如,解決真實情境問題,以產品/作品爲導向;教學單位大,需要教師將多個課時合在一起來思考、操作;課程建設顯,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展示、評估整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課程;單元組織者,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組織者作爲“骨架”統攝所有學習活動。

再來說評價。

新評價有三條變革路徑:紙筆考試仍是選拔性考試的主要方式,表現評價是素養導向評價改革着力點,過程數據是評價與技術融合新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紙筆考試要重建試題屬性,教師應明確在什麼情境下,運用哪一類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雙向細目表已完成使命,將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也可以參考2021的PISA數學素養測評實踐模型——

表現評價有三種類型:構答反應、作品、行爲表現,考驗學生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解決高分低能問題。

過程數據即e-評價,藉助新技術,5G、雲儲存、AI等,變數據爲證據,解決有分無德、有習無慣等品格問題的評價。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篇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

今天有幸聽了馬雲鵬教授的新課標解讀,感受頗深。雖然我走上三尺講臺僅3年有餘,但聽完還是頗有感受的,感覺對於這些變化,我們一線教師還是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改變。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注意“生成性課堂”,不能一味地照着教案教。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法預知”的場景發,尤其當師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好即時成性因素,展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着學的“教案”。

總之新課標的出臺也是對我們一線教師教學的一次改革,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活的聯繫,使學從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享受“快樂數學”。

篇四: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

4月21日,2022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正式頒佈。標準的主要內容分爲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和附錄七部分。本文主要摘錄前三部分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的重點內容和讀後的一點感受。

一、課程性質

這部分內容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

(1)數學是什麼?

(2)數學有什麼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開始就給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這部分內容不長,我直接貼在下面,值得大家仔細讀一讀。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抽象,通過對數量和數量關係、圖形和圖形關係的抽象,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及其關係;基於抽象結構,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符號運算、形式推理、模型構建等,形成數學的結論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係和規律。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承載着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基礎,在社會科學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學的應用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直接爲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着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學研究與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數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課程理念

1、確立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

《課標》原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不同學段發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

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的獲得與發展,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目標強調“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與“四能”(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導向是本次新課標所有課程都遵循的依據。

2、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

《課標》原文:

數學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

課程內容選擇。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學科特徵;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反映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課程內容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重視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

課程內容呈現。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適當採取螺旋式的方式,適當體現選擇性,逐漸拓展和加深課程內容,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

在課程內容方面,《課標》強調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其中,有三點尤其值得關注:

(1)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裏面,許多中國古代的數學問題都已經出現在教材,算是在數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和簡單的一種方式。

(2)在課程內容組織上強調對內容進行結構化融合,探索發展核心素養的路徑。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3)在課程內容呈現上,增加了增加了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選擇性學習內容,適應學生髮展需求。

3、實施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學活動

《課標》原文: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活動應注重啓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獲得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上面這短短的一段話,說起來容易,新增的提法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4、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

《課標》原文: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通過學業質量標準的構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說明對學生的元認識更加重視。

在第六部分的《課程實施》部分,專門有對多元化評價的建議,裏面大致是這麼說的:

(1)評價方式豐富

評價方式應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

(2)評價維度多元

在評價過程中,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對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僅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評價主體多樣

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4)評價結果的呈現與運用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

5、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

《課標》原文:

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這裏新增了一個提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說明對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的要求更高了。

三、課程目標

這裏面主要闡述核心素養的內涵、總體目標以及各學段的目標。

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素養,概括爲“三會”: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養特別強調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迴歸生活。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與解釋現實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爲: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表達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爲: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

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其中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初中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可以看到,這裏面對於小學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兩個字,比如“意識”vs“能力”,“意識”vs“觀念”。可不要小看這細微的文字差別,兩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關於“意識”vs“能力”,以推理意識和推理能力爲例。

小學階段的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這回事;能夠通過簡單的歸納或類比,猜想或發現一些初步的結論;體驗數學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過程;對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

初中階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能通過特殊結果推斷一般結論;理解命題的結構與聯繫,探索並表述論證過程;感悟數學的嚴謹性,初步形成邏輯表達與交流的習慣。

關於“意識”vs“觀念”,以模型意識和模型觀念爲例。

小學階段的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能夠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概念與方法予以解釋。

初中階段的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知道數學建模是數學與現實聯繫的基本途徑;初步感知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

所以,模型意識主要是瞭解,頂多會用模型來解釋問題,而模型觀念則側重於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顯然是更高階的要求。

總目標:

《課標》希望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達到: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爲了實現整體目標,制定了各學段的目標。《課標》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爲四個學段。其中,“六三”學制1~2年級爲第一學段,3~4年級爲第二學段,5~6年級爲第三學段,7~9年級爲第四學段。每個學段的目標貼在下面,大家可以對照一下。

學段目標

爲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爲四個學段。其中,“六三”學制12年級爲第一學段,34年級爲第二學段,56年級爲第三學段,79年級爲第四學段。

根據“六三”學制四個學段學生髮展的特徵,描述總目標在各學段的表現和要求,將核心素養的表現體現在每個學段的具體目標之中。

1、第一學段(12年級)

經歷簡單的數的抽象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運算,形成初步的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能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體驗物體長度的測量過程,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經歷簡單的分類過程,能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在主題活動中認識貨幣單位、時間單位和基本方向,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初步的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他人幫助下,嘗試克服困難,感受數學活動中的成功。瞭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能傾聽他人的意見,嘗試對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入學適應期,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學習簡單的數學內容。這期間的主要目標包括:認識20以內的數,會20以內數的加減法(不含退位減法);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的分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並樹立信心。

第二學段(34年級)

認識自然數,經歷小數和分數的形成過程,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能進行較複雜的整數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小數、分數的加減運算,理解運算律;形成數感、運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識。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經歷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的測量過程,探索長方形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瞭解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初步的幾何直觀。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過程,瞭解數據收集、整理和呈現的簡單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用平均數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在主題活動中進一步認識時間單位和方向,認識質量單位,嘗試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量感、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

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探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獨立思考並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常見的數量關係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願意瞭解日常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願意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成就,體會數學的作用,體驗數學美。在學習活動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敢於質疑和反思。

第三學段(56年級)

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認識自然數的一些特徵,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能進行小數和分數的四則運算,探索數運算的一致性;形成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探索幾何圖形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會計算常見立體圖形的體積和表面積;能用有序數對確定點的位置,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經歷收集、整理和表達數據的過程,會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表達數據,並作出簡單的判斷;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瞭解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形成數據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在主題活動和項目學習中瞭解負數,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數感、量感、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嘗試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索運用基本的數量關係,以及幾何直觀、邏輯推理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並欣賞數學美。初步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習慣。

4、第四學段(79年級)

經歷有理數、實數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數域擴充;掌握數與式的運算,能夠解釋運算結果的意義;會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描述現實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形成合適的運算思路解決問題;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觀念,進一步發展運算能力。經歷探索圖形特徵的過程,建立基本的幾何概念;通過尺規作圖⑴等直觀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圖形的性質與關係;掌握基本的幾何證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基本特徵,理解相關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座標系,能夠通過平面直角座標系描述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形成推理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掌握數據收集與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隨機現象;探索利用統計圖表表示數據的方法,理解各種統計圖表的功能;經歷利用樣本推斷總體的過程,能夠計算平均數、方差、四分位數等基本統計量,瞭解頻數、頻率和概率的意義;形成數據觀念、模型觀念和推理能力。在項目學習中,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運用幾何直觀、邏輯推理等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模型觀念和數據觀念。在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嚴謹、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能夠回顧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篇五: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提升,有着清晰的知識架構與方法積累。

在圖形的認識和測量方面,學生經歷從具體形象的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從而認識圖形的特徵,感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關係。圖形的測量教學中,學生從自主確定單位展開度量過渡到基於度量單位理解圖形長度、角度、周長、面積、體積,經歷從“單位多樣”到“單位統一”的過程——從自主量到統一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理解量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理解度量需要一個標準去比—單位,這個單位可以多樣。理解用統一的單位去度量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在傳遞上,而是關注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形成了什麼樣的一個人,形成什麼樣的素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髮展。不再是讓學生作爲旁觀者,而是發生情感意義的聯繫。以下是我對於圖形與幾何領域第二學段的學習體會。

圖形與測量中的內容要求之一是:“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認識面積單位釐米^2、分米^2、米^2;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麪積,會進行測量。”

一、深度體驗,建立表象

我想,在進行長度單位教學時,我們可以依託生活中的豐富材料,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擁有深度體驗,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比如通過在學具中尋找厚度大約1毫米物品的活動,用手比劃1毫米,藉助實際物品的比較,進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江輝老師在《杭州市2022年小學數學“量感培養”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中所執教的《1千米有多長》,他引導學生選擇素材介紹1千米,如熟悉的操場、1個小朋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巴車的長度、樓房的高度、來福士的高度、前測中步行100米的步數時間、跑100米的時間等。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驗,通過推理、想象,從不同維度和路徑將“千米”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發展量感。

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注重實踐操作,允許學生自由尋找活動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積累豐富的面積測量經驗,交流個性化學習成果。通過確立標準,到優化標準,再到統一標準,最後“度量”,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度量的本質結構和數學方法,甚至能跳出數學學科,建立生活中的度量價值觀,滲透學科育人。王力明在《面積單位》一課中,先引導學生用本子去度量兩幅畫的大小,學生髮現本子的表面就可以作爲衡量這兩幅畫面積大小的工具。緊接着引導學生髮現物體的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如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作爲衡量面積的標準。度量單位可以有多種,僅僅是描述大小並且可以理解的時候,不一定需要用規定的度量單位。但爲了便於交流和比較,需要有統一的度量單位。如果度量單位不統一,我們就難以進行交流和比較,在認知衝突中啓發學生建立面積單位標準的必要性。這是多種單位去度量到同一單位去度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原來度量單位可以多種多樣,但是爲了便於交流和比較,我們還是需要用統一的度量單位。

二、明晰產生,正確度量

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麪積,就需要明晰知識的產生過程。只有學生對度量的對象有比較清晰的感知時,才能做出判斷、才能利用頭腦中的單位表象、度量經驗和空間想象,合理判斷或估計度量結果。這不是技能而是一種能力,是思維層面上的。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是指能基於度量單位的變化轉化度量結果。比如紙板箱用1立方分米去度量,是幾立方分米?如果換成立方米去度量,是多少立方米?可能1立方米不到。如果用立方厘米去度量,可能是幾千、幾萬立方厘米。

三、建立結構,生髮新知

郭華老師《新課標:讓核心素養落地》這一講座中提到:課程結構化的意義是讓學生成爲主體,讓學生的活動進來,不斷反覆理解和運用。不僅僅有分析、歸納、綜合、思維的部分,還有悟的部分,發生意義關聯。一切舊的東西都能生髮成新的東西,一切新的東西都蘊含着舊的東西。發現學習可以縮短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的距離。讓學生髮現新知識,越來越有自信。數學知識隨着學段的增加,呈現着螺旋式上升的結構,各學段之間的知識和方法都是關聯的,我們要讓學生搭建清晰的知識結構,在不斷容納新知的過程中豐富充盈知識結構。讓舊知得到鞏固與拓展,讓新知在舊知的滋養下不斷生長、開出燦爛的花朵。

最近我外出培訓時,我發現每節課的尾聲,老師都會問學生“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這是基於數學的知識技能展開回顧,而當我聽到一個老師問“今天這節課你是怎麼學會的?”時,我感受到了老師對於知識形成過程的關注。這是基於數學學習的方法經驗和數學的思想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今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多多提問“你是怎麼學會的?”讓學生完整經歷探究的過程,明晰知識的產生由來,這是高於知識層面的數學本質理解,也是高於技能層面的數學思維活動。注重體驗與經驗積累,讓學生在增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與能力素養。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42985.html

  • 標籤: 數學課程 讀後感 小學 精選 戰狼2觀後感小學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讀後感2022(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