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優選】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35篇)作文

【優選】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3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61W 次

篇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優選】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35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課程內容的一大特點是整體性、一致性。當前的數學教材中,整數、分數、小數有其獨特的認識方法;加減乘除有各自的算理,整數、分數、小數運算有各自的算法,這些知識缺乏內在一致性的。新課標修改後,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理解整數、分數、小數均是基於“計數單位”建構的;所有運算都可以還原成加法,加法是所有運算的基礎;分配律、交換律、結合律與等式的基本性質是所有算理的基礎;所有運算都可以還原成計數單位與計數單位運算、計數單位上的數字與計數單位上的數字運算,加法口訣、乘法口訣是所有算法的基礎。

篇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在馬教授的介紹中我瞭解到課程目標是以核心素養爲導向的,以“三會”作爲長遠目標統領大局,從“四基,四能,情感態度觀”三方面詮釋總目標,而學段目標是對這三方面的分解,並且在其中融入了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而“課程內容”的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地整合,在整合的過程中重視數學結果形成過程的,在教學中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主題結構化整合,其結構化特徵是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的,並且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中都能看到主題結構化的例子和特徵。

篇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通過馬雲鵬教授深入解讀和實操介紹,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課標在課程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的明顯變化,更清晰地瞭解到內容結構化的特徵,瞭解到教學內容一致性和階段性的體現,認識到學科結構化的目的是使學習者瞭解所學內容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個別知識的掌握,從內容之間的關聯中體會其中的核心概念(或基本概念、大概念),這些核心概念在其後的學習中反覆運用和強化,有助於知識與方法的遷移,結構化的內容會使學生學習變得更輕鬆更持久,有助於達成“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篇四: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新課標的制定讓我們關注到結構化教學的重要性。馬雲鵬老師講座中提到結構化的三方面意義,結構化突顯內容的關聯,課程內容結構化目的在於體現學習內容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學科的基本原理,進而促進其學習內容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結構化有助知識與方法遷移,內容結構化使得零散的內容通過核心概念建立起關聯。核心概念可以把主題內零散的內容聯繫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強化更多的知識與方法,並將其運用於新場景的學習之中,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結構化促進核心素養形成。隨着學習進程的遞進,學習內容不斷擴展,使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形成。

篇五: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有幸聆聽了課標組專家——馬雲鵬關於課標解讀的講座。馬老師重點分析了核心素養中主題結構化的特徵一共分爲三點: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講解一致性時提到了運算過程中,不論是整數相加、小數相加還是分數相加,其本質都是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我們新授課時也應該滲透計數單位這一核心概念,不僅是學會算法,更要理解算理,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能體會到在運算時相同數位相加、相同分數單位相加的本質其實就是相同計數單位的累加。

篇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學習了馬雲鵬教授關於2022版新課標的解讀後,我對如何“聚焦核心概念,落實核心素養”有了新的認識。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核心素養統領下的內容結構化。2022版新課標,對課程內容做了一些調整,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要求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重視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其中,新課標對學習主題進行了結構化整合,以“綜合與實踐”主題爲例,將“量與計量”移至“綜合與實踐”板塊,以主題學習的方式出現,更注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強調將知識內容融入學習之中,倡導跨學科的主題學習。這一改變,也對我們教師做出了挑戰,我們應當用整體性、一致性的眼光看待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精準把握教學,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篇七: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聽了馬雲鵬教授對於課標2011版和2022版的對比,對新版課標的核心素養一致性以及結構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理解學科本質的一致性中,馬教授以數與代數領域爲例,例如數的認識就是數字+計數單位,在整數、小數、分數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在每個學段知識的肢解,讓學生體會到知識之間的聯繫。在數的認識學習基礎上,數的運算就水到渠成,更加容易體會數的運算的核心的一致性就是計數單位的“累加”。從另一方面來說,在整數、分數、小數的計數單位學習中,把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關聯,讓學生體會知識不是獨立分割存在的,把零散、碎片的知識串聯起來。在自然數、十進制、分數、小數的計算學習中,讓學生體會到本質就是計數單位的累加,就是核心概念可以促進知識與方法的遷移。

篇八: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核心素養不是固定在某一學段的知識能力,而是長期的、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素養,馬教授聚焦核心素養,詳細解讀了新課標,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內容結構化,有整體性、一致性、階段性三個特徵。在講解一致性時提到了不論是整數相加、小數相加還是分數相加,本質是一致的,都是計數單位個數的“累加”,整數、小數、分數在數的認識教學中也是一致的,都是數字+計數單位進行教學。如果在教學中能夠打通數集的關聯,把握數的一致性,對學生形成數感和發展符號意識大有裨益。

篇九: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2022版新課標的出現,給小學數學教學改進指明瞭研究的方向。曹培英教師就小學數學教學改進談了自己的研究,他認爲教學改進的基礎工作就是兩個吃透,應該在教學改進中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創新實踐。曹教授在介紹教學改進的過程中,既有理論上的引領,又有課堂的實例支撐,在學習之後筆者有了一些感悟。

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是經過反覆實踐與修訂的,其中單元和課時內容的安排都自有深意。作爲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先讀懂數學,讀懂教材編寫和分佈的用意。數學學習是螺旋式的,每一冊學習的內容都是學生後續學習的基礎,教材中單元的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曹教授提到的表內除法(一)和表內除法(二)之間就隔了一個圖形的運動(一)單元,教材這樣的安排是爲了避免學生的厭倦效應,同時可以插入鞏固時間,讓學生學習表內除法更紮實有效。那麼作爲教師,在教學中要做的就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數學的知識結構巧妙靈活的運用教材。

吃透學生,講明道理

數學是講道理的,當我們面對小學生時,需要選擇適合小學生的方式去講清數學的道理。例如曹教授在介紹被減數中間有0的連續退位減法一課中,學生理解算理纔是關鍵,以“計算100-78,是把100分成()個十和()個一”爲課後測試,發現答對的學生認識不到一半,也就是學生對借位的理解還不到位。在教學中啓發學生理解算理把1個百分成9個十和10個一,更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後續學習中也能把知識運用到小數減法中,如計算1-0。78,通常是把1分成()個0。1和()個0。01,學生的正確率就很高。

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

曹教授在講座中談到6點關於教學改進的主要測量,包括:立足兒童,彰顯數學;基於單元,着眼整體;專題研究,上掛下聯;發璞歸真,用活教材;轉變教學形態,提高課堂效能;關注評價,循證改進。在教學中堅持小學數學的“本色”,在具體課例中考慮知識安排的合理性,知識的學習內容安排是否符合學生學情。從課時設計走向單元整體設計,從一課內容走向一個知識體系。在指向核心素養的專題研究中,思考如何落實到相關單元每節課的教學中。活用教材,在書中學,在做中學,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學習掌握新知識。改變課堂教學形態,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當堂鞏固的時間,真正實現減負。逆向設計,在教學中注重目標、評價和設計,及時有效地進行反饋。

篇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5月11日晚上和工作室的夥伴們一起參加了人教社的雲培訓——曹培英教授談教學改進研究。曹老師剖析了當下教育熱點中的“假、空、大”問題,建議數學教師應該以教學的系統觀,着眼整體思考問題的線索進行日常的教學。曹教授整個培訓真正從一線教師教學的角度出發,指導數學教師如何改進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有效、高效的教學。

經過這次培訓,作爲一線老師的我也是收穫頗豐,曹老師提到了教師應該做到兩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現在的教學對老師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對教材要解讀到位,通過前測、課前談話等方式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要有很好的把握,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纔是有針對性的、有效的。記得剛入職時,學校都會給每一位新老師安排一位師傅,我的師傅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一定多看教材多看教師參考用書,當時的我還不理解師傅什麼意思,直到後來的教學中學生出現各種花式錯誤,我才明白原來是我沒有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和教學節奏,偏離了教學的主方向。

培訓中曹老師提到的一個誤區令我印象最深刻:拋開教材,另搞新意。在我們的教學中不難見到這樣的場景,往往置數學書本上的例題不顧,自己單獨創編一道或者幾道題目作爲整節課的例題進行講解,殊不知這樣的操作反而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誤導,我們的編創未必有教材編寫意圖深,我們的理解也未必有編寫者到位。所以,我們一線教師可以藉助手中的教參和教材,用活課中的例題,給例題進行延伸和拓展,讓課本中的例題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如果說吃透教材是教學必備的準備工作,那麼,在教學中進行專題研究,實現上掛下聯就能對我們小學階段的某些知識進行串聯,讓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瞭解得更加系統。比如小學階段四年級的商不變性質,一直到五年級分數的基本性質,到六年級的比例的基本性質,其實本質上是一致的,根據除法、分數和比例三者之間的聯繫,將三種性質溝通起來,這樣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那麼,如何讓知識串聯起來呢?我們的教材和知識內容是螺旋上升,多種知識往往是相互聯繫的,而不是獨立存在的。所以知識之間的聯繫和辨析,歸根到底還是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將教材進行分析解讀,也就是曹教授所說的吃透教材。由此可見,讀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多麼地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才能設計出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的課堂。

篇十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教學改進是教學研究的永恆話題,問題在於改進什麼、如何改進。曹培英教授在本次講座中從“誤區與對策”、“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三方面,爲大家帶來了前沿引領。

螺旋上升靜待花開

曹教授在講座中指出:近年來冠以“大”的名詞層出不窮。我們在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中,常會在這些“大”的引領下進行教學設計,但這都指向“教”的設計,而並非“學”。曹教授藉助各地數學教材的沿革,爲大家呈現了“螺旋上升”的合理性,提出教學改進要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大小相宜”才爲上佳。

在此基礎上,曹教授爲大家解讀了數學教材編排背後的“關聯”與“配合”。例如:百以內數的認識可以應用於元、角、分的認識,釐米、米的認識,通過應用來鞏固舊知,這樣能夠在避免厭倦效應的同時,爲學生留出鞏固的時間。

這不禁讓我想到本學期深深困擾我的一個問題。筆者目前執教五年級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數學知識點非常系統,有分數的基本性質和計算、統計知識的應用,也首次出現了立體圖形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學期短、任務重。很多學習能力不強的孩子,在五下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中,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不斷地受挫。甚至一些學習能力還不錯的孩子,他們在新授課中暴露出的問題,不能在練習課中及時解決,要持續鞏固到單元複習,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這樣的現狀不僅讓孩子們非常受挫,也讓我自己有些焦慮。

聽了曹教授的講座,我恍然大悟。原來就連教材的“混編”、“拼盤”式編排,也是爲了“等一等”我們的孩子,那麼我們爲何不能在教學過程中“靜待花開”呢!

用活教材,以生爲本

當然,“靜待花開”並不意味着“躺平”。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進,才能放下心中的焦慮等待孩子們的成長。曹教授的講座爲老師們提供了許多操作性很強的教學改進策略。

曹教授藉助“學習”二字,在字形中解讀出要手握書本學習、要像小鳥飛出鳥巢練習飛行一樣學習,提煉出科學的學習形式:書中學、做中學、問中學。

其中“書中學”要求教師要將教材作爲教學之本,教材中的情境對學生來說始終是新穎的,教師因爲自己覺得情境老而一味摒棄教材,仍舊是一種“以教爲本”。要讓課程實施走向個性化,不是一味地摒棄教材,而是要將教材用出經驗、用出創意。

例如在《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一課中,學生在經歷教材的實驗情境時,完全有可能先估再測,喚醒估算經驗,或者取單位體積的土豆測量其質量,再根據完整土豆質量與單位體積土豆質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計算出完整土豆的體積。這樣出色的創意測量,不僅應用了《因數與倍數》單元的知識,也滲透了同一物體質量與體積間的比例關係,還能夠融合科學學科中的比重知識。看來這樣的“老情境”也能呈現精彩紛呈的課堂!

篇十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史寧中教授認爲,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應該是能夠適應學生社會發展及終身發展需要的、學生必須具備的、起重要作用的數學素養。其既包括數學自信、嚴謹的科學態度,也包括理性精神、責任擔當等在數學中的具體表現,包括數學關鍵能力,也包括數學思維方式。郭華教授這樣詮釋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不是單一該學科的素養,本質作用在學生身上,做到“目中有人”,學生在獲得該學科知識與技能後轉化爲自身的素養,這纔是學科素養。

追本溯源,核心素養的對象是學生,我們判斷素養是否達標的依據依然是學生本身對該學科的素養水平。在2022年新版的課標中更是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的整體刻畫。其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新版課標中將原來的十大數學核心素養變爲十一,“量感”進入視野,也就是主要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係的直觀感知。隨之而來,在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在各個學段的要求也發生着變化。

一、初嘗圖形與幾何中的核心素養

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新增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能對圖形進行分類,會用簡單的圖形拼圖。在圖形認識與測量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量感。學業質量基於此提出學生能結合生活中的事物,認識並描述常見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特徵,會對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測量,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和量感,能對物體、圖形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大膽說出生活中常見物體的原型就是我們數學中的立體圖形,將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進行聯繫,說出立體圖形中某一個面對應的平面圖形,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讓學生通過一些操作活動,感受立體圖形與對應的平面圖形的關係,感受圖形的特徵,形成空間觀念。還可以讓學生採用類似蓋印的方法,把物體的一個面印在紙上,得到平面圖形,一方面能夠培養空間想象力,另一方面能夠感受中國傳統的印章文化。

二、再識圖形與幾何中的核心素養

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新增會用直尺和圓規做一條直線等於已知線段,這項“尺規作圖”的加入明晰了尺規作圖的教學價值:借尺規作圖鍛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借尺規作圖發展學生幾何直觀水平,借尺規作圖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借尺規作圖積澱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相比較2011年版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只是要求掌握畫圖的技能和方法,但是新版課標中的“作圖”使一線教師格外重視。因此,作爲教師,引導學生尺規作圖前要先觀察、分析、思考、預測、判斷,再動手作圖,不僅要讓學生在作圖之後知曉爲什麼這樣作的道理,更要讓學生在作圖之前知道這樣操作的原因。如例2

例2用直尺和圓規作等長線段

用無刻度的直尺(或不看直尺的刻度)和圓規,作一條與給定線段長度相等的線段。

讓學生通過幾何作圖的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形成對幾何圖形的感覺,感受兩點確定一條線段的意義;體會用直尺可以確定直線,用圓規的兩腳可以確定線段的長短。具體方法:利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用圓規確定給定線段的長度,在直線上確定兩個端點,從而作出與給定線段等長的線段。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力,用直尺和圓規構建各種可以實現的圖形。

三、深化圖形與幾何中的核心素養

課標在第三學段中新增體驗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但是對於會通過度量的方法對體積、面積進行疊加從而得出計算公式仍然是重中之重。學業質量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爲能計算圖形的周長(或表面積)、體積,能描述圖形的位置和運動,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立體圖形的測量,理解長度、面積、體積都是相應度量單位的累加。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形成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有規劃做事的習慣和判斷結論的能力。引導可以數出圖形包含的完整小正方形的數量,或者數出圖形包含的以及邊緣接觸到的所有小正方形的數量,用數量估計圖形的面積。通過數一數,來感知面積就是度量的疊加。引導學生髮現,第一種方法估計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小,第二種方法估計的面積比實際面積大,由此作出結論,實際面積在這兩個估計值之間。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理解:如果將小正方形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可以得到更接近實際面積的估計值。

在小學階段,數學核心素養具有一般性、階段性的特徵。低學段更具體、更側重意識。高學段更一般、更側重能力。因此,教學在進行教學時,以核心數學爲載體,學業質量爲標杆,從生活中感知數學,在操作中感悟本質。

篇十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2022年版最新課標指出: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數學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在評價時應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學業成就進行具體的刻畫,本文以圖形與幾何領域爲例,看看如何從新課標中挖掘出提高學業質量的策略。

1、在生活中感受量的概念

量感本身是抽象的,量感的建立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學生理解和建立量感都是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有很多量概念,比如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等。在認識量的概念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的具體的實例,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某個量的大小和意義,也可以通過這樣的舉例讓學生感受到這些量來自我們的生活。

例如在教學面積的概念時,可以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總結面積的概念,從而完成了學生對實物的體驗到空間圖形的飛躍。

2、在體驗中體驗量的感受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有很多常見的量,比如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等。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就是自己親自參與的東西。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可以多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實踐中獲得對“量”的獨特感受。

比如長度單位“米”和“釐米”,可以讓學生親自比劃比劃,說一說1米有多少,1米到自己的哪裏,講臺桌比1米要長還是要短……這些都是學生對於1米的體驗,有助於學生進一步感受1米的概念。

基於新課標對於學生學業質量的新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在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怎樣把握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呢?

1、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1)注重教學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一方面要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來源,結構與關聯、價值與意義,瞭解課程內容和教學內容的安排意圖;另一方面強化對數學本質的理解,關注數學概念的現實背景,幫助學生用整體、聯繫、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形式科學的思維習慣。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學習中,我們往往會引入三棱柱的體積計算,目的就是讓學生從一道題掌握一類題,從而理解直柱體體積計算的一致性。

(2)注重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的關聯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具體內容和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還要關注內容主線與核心素養髮展之間的關聯。

例如:在圖形的認識這一主線中,第一學段要求在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過程中,通過直觀辨認和感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第二學段要求對立體圖形認識過程中,感悟圖形的抽象,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第三學段在對圖形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從度量的角度加深對圖形的認識,理解圖形的關係,進一步增強空間觀念、量感和幾何直觀。

2、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豐富教學方式和注重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之外,還應該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的提出,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可以從社會生活、科學和學生已有數學經驗等方面入手,圍繞教學任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加工特點的素材。

比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可以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單位,如拳頭一週的長度、手腕一週的長度、手掌的長度、腳掌長度、一拃長、一步長、一庹長等等;經歷用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過程,開展實際的策略活動。比如用自己的步長作爲單位,測量教室、走廊的長度,甚至可以測量從家裏到學校的路程,在策略中體會單位的選擇及估測的策略方法,直觀理解度量的意義。

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深層解讀,改進原有的教學方式,相信我們一定能夠使學業質量有所提升。

篇十四: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隨着新課標的出現,老師的教學也要及時地改進。但是具體“改進什麼?如何改進?”卻讓老師們犯了難。曹培英教授的本次講座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進策略,爲一線教師們答疑解惑。

吃透教材,求真務實

教材是教學之本,但現在有些課堂盲目地跟從“潮流”,改編教材,反而偏離了教學的軌跡。其實對學生而言不管多老套的情境他們都是第一次接觸,與其花費力氣在教學設計的新穎上,倒不如求真務實,細讀教材,把教材用好、用透,從教材中挖掘知識的本質。比如平均數的教學,以往教師會用平均分或皮球比賽引入,但教材的引入是讓學生計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這個例題的意義在哪呢?我們深入思考會發現用礦泉水瓶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有利於感悟移多補少的方法,並發現平均數表示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讓平均數出現的情境更普通,有利於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立足學生,堅守初心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我們常說要“以生爲本”,但往往教着教着就重在“教”,而忽視了“學”。怎麼纔算立足學生的教學呢?首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找到學生理解上的難點,以“學”定“教”。比如計算107-78時,爲什麼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再向百位借一後十位變成9,個位變成10呢?教師只是告訴孩子記住0上有點記作9,但學生小小的腦袋中是否存在“爲什麼”這個問號呢?在這裏如果把數字看作是人民幣的單位,將抽象的算式變成直觀的經驗,就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退位的算理。在教學中,教師要看得見學生的問題,要把學生的困惑當一回事,找到學習的痛點,堅守教育的初心。

輕負高質,提高效能

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一直是課堂上主要的教學形態,但是如果時間都用來說了,課堂就變成了“話劇演出”,缺少了學生思考和獨立作業的時間。在雙減的背景下,我們要讓課堂變得更高效,就勢必要在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鞏固練習。一節課只有40分鐘,只有老師說的少了,學生參與的纔會更多。這就需要我們對學情有充分的瞭解,課堂上學生會的老師不講,能自學的讓學生自主學,學不會的讓學生討論着學,學會了讓學生當堂鞏固。曹教授提出一節課的鞏固時間要大於10分鐘,要改進教學首先要改變這樣的教學形態,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更多“對話”的時間留給學生靜悄悄的“思考”,真正地提高課堂效能,爲學生減負。

篇十五: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隨着4月下旬新數學課程標準的正式落地,尺規作圖作爲小學數學新成員,它的教育價值與教學理念激起我們一線教師持續而深入地思考:尺規作圖的數學本質是什麼?爲什麼提前到了小學階段?尺規作圖“新”在哪裏?有什麼新要求?與原來的畫圖內容有什麼一致性和遷移性?

尺規作圖是我們小學階段未曾過多涉及的新領域,顧名思義,尺是無刻度的直尺,規是圓規,利用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進行有限次的作圖。重視尺規作圖,在不斷的思考、操作、反思中,學生學習瞭如何想事,如何做事,引導學生在做中學,思中學,創中學,從而培養了幾何直觀、推理意識、創新意識的發展。

下面我以最近和任教班級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係”一課爲例,談談尺規作圖在本節課中的教育價值。

一、在尺規作圖中想象

我原來一直以爲尺規作圖是初中二年級學生掌握的技能,在小學階段,學生用直尺量取長度,再到六年級學習用圓規畫圓。然而當在觀摩北京實驗二小的三節課時,我看到尺規在四年級孩子手中的靈活運用,才恍覺不是孩子不會而是我們從沒有提供這樣的學習活動給他們。史寧中教授也說,直尺可以畫直線,圓規可以確定長度,還可以得到兩個確定長度線段的交點。當學生用尺規去嘗試作圖時,他們在思考、在想象、在操作、在反思、在創造,尺規作圖不僅僅是孩子數學學習的工具,而是發展數學思維,培養直觀想象的一把鑰匙。

二、在尺規作圖中創造

“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一節探究型課型,要更多關注學生理性探究的過程。教材藉助實驗材料——小棒,呈現了三根小棒的四個組合,探究圍成三角形的可行性,通過實驗,學生能夠初步發現有兩組能圍成三角形,有兩組無論怎麼擺也圍不成三角形,但此時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的瞭解還是浮於表象、比較片面的,尤其是本節課的重難點結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得出是困難的。對比北師大版和蘇教版的教材,提供的學習情境也基本相同,直接給有數據的材料,讓學生動手搭一搭,減少了非必要因素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但反過來說固定的材料對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也造成了限制。結合新課標中課程內容中的實例32,爲我們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用直尺和圓規作三角形,直觀感受三角形的性質,通過給定的兩條沒有數據的線段a和b,想象線段c的長度範圍,用直尺和圓規進行嘗試和建構,經歷“夠不着”、“重合了”的試錯過程,在操作中逆向猜想和驗證,幫助學生更好的觸摸“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結論。

三、在尺規作圖中推理

學生推理意識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甚至有些迂迴和曲折,需要學生獲取知識、探出規律、總結方法,要求教師不斷提供推理的平臺,發展學生的思維。“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是一個事實性的結論,而推理的存在就是爲了證明結論的成立,一方面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時很容易忽略過程追求結果,另一方面學生的推理過程往往是內隱的,爲了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尺規作圖在本節課中爲推理過程的外顯化和可視化搭建了牢固的腳手架。在三角形第三邊線段c的確定活動中,把“圍成”與“圍不成”的數據在表格中一一記錄,並用“畫弧”圖示的方法直觀清晰地呈現操作結果,然後通過觀察比較,互相交流,進行數據的分析,最終驗證結論。學生用語言、用圖示描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於學生思維外化,便於教師對學生推理過程的規範和推理意識的形成。

另一方面,“三角形三邊關係”這一課在本冊學習過後,小學階段沒有相關後續的內容了,因此相比結論的得出和記憶,背後的推理意識和幾何直觀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更爲有價值。經驗是個性化的產物,它看不見摸不着,但經驗的積累必然離不開個體的親身經歷,通過觀察、猜想、實驗、驗證的方式經歷學習過程,鼓勵學生用合情推理進行大膽的推測發現結論,用演繹推理進行結論的證明,完成整個推理過程,感悟數學學習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助理推理意識的形成。

正如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張丹老師所說的:“如果給學生可想象的空間,可操作的東西,可交流的環境,這種精彩是可預約的。”我們平時教學就要多給學生機會,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更開放的環境,這樣才能更發揮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尺規作圖爲手段,讓學生獲取技能不是最重要的,比技能更重要的是過程,只有學生充分經歷、嘗試探索,才能讓“尺規作圖”成爲學生想象、創造、推理的沃土,才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備課時要多挖掘探索知識本質,教學時要想辦法滲透數學思想,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思考、嘗試、反思、再調整。

篇十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晚聆聽曹培英教授對於新課標解讀的講座,我收穫良多。曹教授指出,教學改進要遵循兩個“祕訣”:第一,兩個吃透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第二,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理論。吃透即吃透教材與學生。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改進策略裏的“轉變形態,提升效能”,這讓我聯想到剛剛結束的杭州市優質課中的“面積單位”一課,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成爲了課堂的主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跳繩圍、書包拼、課桌擺等形式研究1平方米有多大,在真實的情境中觸摸、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真正建立“面”的大小。我想,只有這樣讓學生真實地去感受,讓改進發生在每節課上,落實在學生身上,素質教育的目標纔會真正達成。

篇十七: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天曹培英老師對於新課標的解讀,感觸最深的就是“書中學,做中學,自主性”。數學是一門需要思維的學科,課堂上更需要的是學生靜下來動腦筋思考以及動手做,堅持實事求是,用實踐去檢驗真理。作爲教師,更應該做到讀懂學生、讀懂文本,將教學之本熟記於心,將知識結構化才能最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吃透知識。從曹老師的剖析中,更能理解當初入師範的一句話: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也更加體會到了陶行知所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篇十八: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聽了曹培英老師的講座,曹老師始終立足兒童立場,給出教學改進的祕訣,兩個吃透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第一是吃透教材的學科知識,解讀教材的設計智慧,比如重量單位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先估再稱,培養學生的量感和估量能力,第二是吃透學生,瞭解學生在哪裏,關注學生起點,學生掌握了什麼知識,站在學生立場設計教學,堅持實事求是,用實踐檢驗理論,在不斷實踐中改進教學。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實踐自己的教學創新與想法,秉承着學無止境的態度,教學研究將是教師生涯中永恆的一課。

篇十九: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晚有幸參加了工作室的“雲培訓”,一起聆聽曹培英老師關於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在講座中曹老師指出了現代教學中老師們經常存在的問題——假、大、空。那麼,我們作爲一線數學教師,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問題,真正守住自己的課堂教好自己的學生呢?曹老師從6個角度進行講解,呼籲老師們一定要做到兩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意圖和孩子們的數學基礎,才能在數學教學上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二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在今晚的講座中,曹培英專家從教學的誤區與對策、教學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這三方面,爲老師們帶來了操作性極強的教學改進策略。講座中,曹老師指出小學數學姓“小”名“數”,在教學中我們只有立足兒童,才能彰顯小學數學的“本色”。曹老師以《平均數》一課的導入環節爲例,對比“拍皮球比賽”與“測驗平均分”兩種引入方式,對比發現“測驗平均分”這種引入方式由於數據較多,不利於導出平均數的計算方法,也不利於引導學生感悟移多補少。這樣的設計更多地偏向於數學,而偏離了兒童,容易走近“鐘擺”誤區。

篇二十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曹培英老師對新課程解讀深入淺出,聽後所獲頗豐。近年來出現了很多“大”名詞,大單元,大概念,大問題……“大”的實質是一項整合,但需注意大小相宜,曹老師以加減乘除爲例,指出大概念的教學可以歸結爲數學“四基”的落實,因此曹老師反覆強調大道理離不開小道理。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上從直線式到螺旋式,從混編、拼盤到關聯、配合,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需要一定時間鞏固,又要避免其厭倦。大概念解決不了問題,教學改進靠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在教學中做到真落實。

篇二十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曹教授立足於各個案例,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了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進策略。教材是教學之本,做爲教師不能盲目地跟從“潮流”,讓課堂空有一套高大上的說辭,而缺失了教學的本質。真正立足於學生的課堂,無需考慮情境是否老套,教學設計是否新穎,而是從學情出發,研究教材編寫的意圖,從單元視角甚至更大範圍的整體視角下,找到學生理解上的難點,做到“兩個吃透”。而在課堂上,教師也要避免“話劇”式的教學,把更多“對話”的時間留給學生靜悄悄的“思考”,至少留給學生10分鐘以上的課堂鞏固時間,真正落實減負增效。

篇二十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晚曹培英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和感悟。曹老師認爲,教師日常教學中應該自覺摒棄假、大、空,應大小相宜安排教學內容,注重關聯搭配,具體問題具體突破,典型單元逐一改進。曹老師結合實例,重點與我們分享了六個教學改進的策略,引領我們走出誤區,用實踐檢驗理論。正如曹老師所說,一線教師應該在紛繁複雜的教育術語面前,在眼花繚亂的教學口號面前,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篇二十四: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天晚上聆聽了曹培英老師《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曹老師從誤區與對策、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這三方面,與我們分享了教學改進的個人體會。印象最深的是,曹老師揭示了目前教材使用的現狀:拋開課本、另搞一套。曹老師用“學習”兩字,讓大家體會到學習是書中學和做中學。教材是教學之本,應該活用教材,用出經驗,用出創意。教學改進的“祕訣”在於把吃透學生、吃透教材與教學經驗有機融合,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檢驗理論。

篇二十五: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天有幸在線學習了曹教授有關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研究的講座,受益匪淺。提出的每條教學改進策略與案例結合,讓我充分感知到策略的有效性。隨着怎麼兼顧差異這個問題的提出,讓我頗有感觸,確實作爲教師,這也是平時上課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曹教授用計算和應用的3個案例告訴我們教師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最後總結出堅持口算天天練,堅持口編應用題,堅持訂正每日清三點,值得深思。

篇二十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天聽了曹培英老師的講座,收穫頗多。其中在教師教學策略的改進中,曹老師說道:要返璞歸真,用活教材。但是現在的教學現狀,尤其是公開課的教學現狀卻是力求出奇,教師拋開課本,另搞一套。這也說明教師內心依然在秉承着“以教爲本”,並沒有做到“以生爲本”。我們急需改變這種現狀,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對教材進行再次開發,而不是棄之教材而不顧,因爲我們要牢固記得教材是教學之本,不能憑空而起。

篇二十七: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晚曹培英教授通過線上雲教研,從誤區與對策、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策略三個方面,爲我們做了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的高端引領。教學不能假大空,爲了博人眼球而標新立異,拋開課本,另搞一套,這樣喪失了教學的本真,而是應該基於兒童立場,立足單元整體,吃透用活教材,轉變課堂形態,關注學習評價,將培養核心素養的目標落實到相關單元的每節課的教學中,讓教學回歸本色。

篇二十八: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今天線上聆聽了曹培英老師對於新課標的解讀,曹老師整體從誤區與對策、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三個方面爲我們做了講解。教學改進需基於兒童,彰顯數學;立足單元,着眼整體;用活教材;轉變形態,提高效率;關注評價,循證改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用活教材和轉變形態兩點。對於我們一線教師而言,教學要始終立足於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強調思考與練習,數學的課堂應避免成爲聽說爲主的“戲劇演出”,而要真正落實減負增效,教師應返璞歸真,把手中最原始的那本教材用好,吃透教材;迴歸本色,增加當堂鞏固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練習。在校鞏固了知識才能實現回家的減負。

篇二十九: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讀了2022版新課程標準,我受益匪淺,更加了解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本次研讀活動,我重點讀了“數與代數”(第三學段)的內容。此次課標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爲四個階段,“六三”學制1~2年級爲第一學段,3~4年級爲第二學段,5~6年級爲第三學段,7~9年級爲第四學段,這與之前的三階段不同。這體現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更加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在“數與代數”領域,小學三個階段的主題由原來的“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常見的量”“探索規律”“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個整合爲“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兩個,其中“數與運算”主題將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將其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組織,體現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係。

一、聯繫生活實際,強化核心素養

數學與生活聯繫緊密。通過與生活結合展開教學體驗,有助於增強感受,以推動學生培養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時,應鼓勵學生結合個人生活經驗進行對比學習,進而強化核心素養。

在第三學段中,課標新增的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分數四則運算和混合運算,感悟運算的一致性,發展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感悟計數單位,進一步發展數感和符號意識;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關係、性質和規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一般性;能運用常見的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能合理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逐步形成模型意識和幾何直觀,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的目標更加準確和完整。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要學習整數、小數、分數等數的概念,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過數學的學習,使學生能將這些數的概念與它們所表示的實際意義建立起聯繫。在新課程標準中,重視對數的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淡化過分“形式化”和記憶的要求,是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自主活動,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數學素養,還有助於他們利用頭腦來理解和解釋現實問題。因此,有價值的數學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認識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引導數學感知,推進感悟提升

在第三學段教學提示中,數與運算的教學,通過整數的運算,感悟整數的性質;通過整數、小數、分數的運算,進一步感悟計數單位在運算中的作用,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感悟計數單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體驗與小數有關的數學文化,理解、描述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進一步提升數感。例如在講解到小數除法知識內容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小數點的位置移動幫助學生掌握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內在聯繫,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1690÷13=130,以這種方式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還應當採取正確的課堂教學方法,將數學計算問題與現實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計算學習,全面加強學生對小學數學計算應用問題的理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索,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核心素養,感悟整數、分數、小數之間的聯繫。

三、提煉知識模型,深化課堂教學

新課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數學內容是以螺旋型結構排列,知識點之間的聯繫較爲密切。在第三學段數量關係的教學中,學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數思維。用字母表示的教學要設計合理的實際情境,引導學生會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達實際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性質和規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鉛筆,爸爸和媽媽又分別給他買10支,這時他一共有38支,原來小明有幾支。此題用方程來解要先建立解題模型:原來的鉛筆數+新買的鉛筆數=現在的鉛筆數,用字母x表示原來鉛筆的數量進行計算,運用數和字母表達數量關係,通過運算解決問題,形成與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推理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學習,我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不僅要認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鑽研知識,找準課堂的學習重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並根據所學知識設計出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數學課外作業,讓學生在課外也能及時地鞏固數學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篇三十: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主要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聯繫,逐漸遞進,呈螺旋式上升。

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因此,今天主要從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三個層次和大家一起學習圖形與幾何部分第二學段(3-4年級)的課程內容。

在認識中培養數學眼光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通過數學的眼光,可以從現實世界的客觀現象中發現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第二學段中,需要培養的數學眼光包括抽象能力(量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現實世界中擁有紛繁的物體,而這些物體實質就是穿上“外衣”的數學圖形。因此,圖形的認識主要是對圖形的抽象。學生經歷蒐集、觀察、比較的過程,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幾何圖形,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本質特徵,感悟點、線、面、體的關係,積累觀察和思考的經驗,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例28圖形的共性與區別

通過相應的圖形認識四邊形,辨別其中的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和正方形。

[說明]讓學生通過直觀認識不同圖形,說出圖形的共性,知道這些共性與圖形命名的關係。例如,四邊形都有四條邊和四個角的共性,平行四邊形要求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長方形進一步要求四個角是直角,正方形進一步要求四條邊都相等。

第二學段中,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這些都是四邊形。在逐一認識這些圖形的特徵後,應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整理,例如藉助直觀的集合圖來梳理圖形之間的關係,充分理解不同四邊形的共性與區別,形成空間觀念和初步的幾何直觀。

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並且新課標中着重提出了一個新的核心素養——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係的直觀感知。例如,圖形的面積教學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觀感知面積的概念,經歷選擇面積單位進行測量的過程,理解面積的意義,形成量感。

在探究中建立數學思維

通過數學思維,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能夠運用符號運算、形式推理等數學方法,分析、解決數學問題和實際問題。在圖形與幾何第二學段的教學中,應注重推理意識的培養,圖形的周長和麪積就可以在推理過程中認識。

例29通過作圖認識三角形周長

把三角形的三條邊依次畫到一條直線上,認識三角形的周長。

[說明]讓學生從認識三角形的周長入手,直觀理解什麼是圖形的周長。具體方法:利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然後用圓規依次度量三角形的三條邊,首尾相接畫到直線上,得到一條線段,直觀感知這條線段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長,以及線段長度的可加性。

在圖形周長的教學中,可以藉助用直尺和圓規作圖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長,感知線段長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長,進而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同樣,通過類比,感知圖形面積的可加性,進而推導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周長與面積的探索過程中,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識。

在應用中發展數學語言

數學是一種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表達方式,通過數學語言,可以簡約、準確的描述自然現象、科學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在圖形與幾何模塊中,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與交流的習慣,欣賞數學語言的簡潔與優美,發展學生跨學科的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

例30圖畫還原

打亂由幾塊積木或者幾幅圖畫組成的平面圖畫(如圖11),請學生還原,並利用平移和旋轉記錄還原的步驟。

[說明]通過實際操作理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不僅能增加問題的趣味性,還可以讓學生感悟圖形運動是可以記錄的,甚至可以體驗選取最佳方案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設計時,可關注如下要點。

(1)完成還原積木的任務一定要從簡單到複雜。如圖11,先打亂四塊積木中的下面兩塊,讓學生經歷思考的過程。學生有了一定經驗後,可以打亂三塊或四塊積木,讓學生繼續嘗試。

(2)可以分小組進行。爲了記錄準確,事先要確定每一個步驟的代表符號。

(3)小組活動時,可以先討論,確定一個大概的還原路線,然後操作驗證。

(4)小組成員共同操作,進行比較,驗證確定的路線。

顧志能老師在千課萬人中曾展示過一節精彩的“圖形的運動”練習課。在學習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得到切實提升。每次還原拼圖都讓學生去想象移動的路徑,並讓學生用實物操作演示,不適合操作的用課件演示。這樣的做法,促使學生不斷在想象圖形移動後的位置和圖形的運動軌跡,不斷強化其圖像知覺、運動表象,最終實現圖像想象能力的提升,進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豐富的學習形式,如觀察、描述、畫圖、操作、猜想、實驗、推理、交流等,親身去“做數學”,去“再創造”數學,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情感得到有效激發,數學學習的價值得到全方位的展現,空間觀念、應用意識得到充分發展。

篇三十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這次講座主要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內容——課程修訂的重要性、課程方案主要內容、課程標準四大突破、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

先來說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的重要性。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立德樹人描繪育人藍圖。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18歲前看一輩子的素養。教育目的就是想得到的美麗、課程標準是看得到的風景、教學目標就是走得到的景點。人是需要一步一步“樹”起來的。

課程修訂就是爲落實國家意志謀劃課程總綱。

落實中央新精神、適應教育發展新需要、迎接時代新挑戰,這是理想課程;落實到課程方案上,需要有省級課程實施辦法,進一步落實課程標準、編制教材,我們叫正式課程;學校層面,需要制訂課程規劃方案、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指向課程標準的評價,這是理解與實操課程;最後,在體驗課程中考覈育人結果。

圖片

培養目標共654個字,改了至少57稿

接下來講課程方案的主要內容。

方案共分5個部分,培養目標、基本原則、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課程實施。

此次的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培養目標現在共654個字,在制訂時,曾經嘗試過用不同的思路(5種)來表述,改了至少57稿。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時代新人提出的新要求、新提法,代表國家層面爲初中畢業生畫像,也是目前最大的共識。

基本原則上,針對義務教育特點,聚焦課程育人本質,從方向、對象、目標、實施機制和育人方式五個方面,明確了課程建設的基本遵循——

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爲本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

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新的課程方案和標準從課程類別、科目設置、時間安排明確課程設置要求——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突出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初中設物理、化學、生物學分科課程和科學綜合課程,供地方、學校選擇

藝術包括一至二年級設置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爲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由學生至少選擇兩項

首次兼顧“六三”“五四”兩種學制

同時也優化了課程設置,減少了一些科目,比如整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爲“道德與法治”,九年一體化設計;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倡導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勞動、信息科技獨立設置;專題教育滲透,不獨立設課;推進課程治理:不規定課時時長,保證課時、整合實施,打通與“330後”的關係,因地制宜、激發活力。

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

在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上,對課程標準編制建議: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

堅持核心素養導向,體現育人爲本。凝練課程核心素養;探索用大概念、項目或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拓展內容供選學;強化實踐;建立超越知識點目標的學業質量標準等

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加強課程一體化設計

適應“六三”“五四”兩種學制安排上的需求

課程方案對教材編寫也提出了要求——

體現思想性、科學性、適宜性與時代性

吸收學習科學的最新成果,強化內容間的內在聯繫

增強吸引力,用小故事說明大道理,用生動案例闡釋抽象概念

加強情境創設和問題設計,引導學習方式變革

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強化教材學段銜接

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探索數字化教材的建設

按“六三”學制、“五四”學制分別編寫教材

在課程實施方面細化了實施要求,按照五個基本環節提出要求:

明確省級制定課程實施辦法、學校編制課程實施方案

深化教學改革:素養導向、學科實踐、綜合學習、因材施教

改進考試評價:觀念、方法、質量

強化專業支持:培訓、教研、科研

健全實施機制:明確國家、地方、學校職責,強化監測與督導

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

此次的課程標準有四大突破——核心素養、學業質量、內容結構化、育人方式。

突破之一:課程核心素養

課程核心素養是該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指該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是學生通過該課程學習之後而逐步養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情境性、反思性。

突破之二:學業質量

學業質量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綜合表現;學業質量標準則是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

突破之三:課程內容結構化

對課程內容的傳統理解兩種:學科知識和活動經驗,都在倡導結構化,結果都不理想。現在需要尋找第三條路——作爲課程內容的學習經驗及其結構化。

泰勒說,學習經驗既不是一門課程所要傳授的內容,也不是教師展開的活動,而是“學習者與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習經驗結構化有兩條路徑三種策略。兩條路徑是指橫向結構化與縱向結構化。

三種策略包括橫向結構化,組織者是真實活動,如跨學科主題學習、科學課程中的“水火箭”的製作等;縱向結構化-自下而上,組織者是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多空格)如小學數學,從先整數後學小數、分數;縱向結構化-自上而下,組織者是已學過的學科基本概念與原理,如先學“能的形式”再學什麼(再學什麼?)。

具體拿初中地理來說,2011年版的地理課程結構,將地球與地圖部分分爲世界地理、中國地理,下面再細分,基本上屬於學科知識的結構;2022年新的地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涉及學什麼內容,還涉及怎樣學、爲什麼學,這就是學習經驗結構化的範例。

突破之四:學科實踐

2001年版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攻破了“一言堂”,但暴露出兩大問題:虛探究(快閃探究)與假探究(程式探究)。

此次提出的學科實踐,就是學習“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與行動,即在教學情境中,運用某學科的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如語文實踐、數學實踐、創意實踐等。

從育人的高度看,學科的知識需要用學科的方法去學習,才能發現學科的觀念、思維與價值。

學科核心素養,即用學科方法學習學科知識,試想,我們可否用語文的方式培育“運動能力”?可否用體育的方式培育“人地協調觀”?

學科實踐也是育人方式變革的新進展——

語文:從語文綜合學習、語文探究到語文實踐

科學:從科學探究到科學實踐

歷史:從歷史探究到史料實證

地理:從地理探究到地理實踐

技術:項目學習、工程實踐

藝術:創意實踐

思想政治:辨析/議題教學、社會參與

新教學與新評價的建構

新課程需要“新”的教學與評價。

教案是關鍵環節,教案不改,課堂不變;課堂未變,課程難新,也倒逼新教學模型必須是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

如何理解大單元中的“大”?

首先是目標階位高,如,解決真實情境問題,以產品/作品爲導向;教學單位大,需要教師將多個課時合在一起來思考、操作;課程建設顯,將目標、情境、知識點、課時、學習活動、教師指導、作業、展示、評估整合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微課程;單元組織者,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組織者作爲“骨架”統攝所有學習活動。

再來說評價。

新評價有三條變革路徑:紙筆考試仍是選拔性考試的主要方式,表現評價是素養導向評價改革着力點,過程數據是評價與技術融合新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

紙筆考試要重建試題屬性,教師應明確在什麼情境下,運用哪一類知識,解決什麼問題,雙向細目表已完成使命,將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也可以參考2021的PISA數學素養測評實踐模型——

表現評價有三種類型:構答反應、作品、行爲表現,考驗學生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解決高分低能問題。

過程數據即e-評價,藉助新技術,5G、雲儲存、AI等,變數據爲證據,解決有分無德、有習無慣等品格問題的評價。

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

篇三十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確定,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新課標中新增了“三會”核心素養內涵: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圖形與幾何(第一學段)的課程內容部分,集中體現的核心素養內涵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通過數學的語言,可以簡約、精確地描述自然現象、科學情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通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於學生在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幾何直觀,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一、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課標新增在第一學段要求圖形的測量教學要引導學生經歷統一度量單位的過程,創設測量課桌長度等生活情境,藉助拃的長度、鉛筆的長度等不同的方式測量,經歷測量的過程,比較測量的結果,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意義;引導學生經歷用統一的長度單位(米、釐米)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如重新測量課桌長度,加深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這種要求對面積、體積的單位也同樣適用。度量單位是度量的核心,度量單位的統一是使度量從個別的、特殊的測量活動成爲一般化的、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和交流的前提。因此,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爲學生提供必要的機會,鼓勵學生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測量,並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發現不同的方法,不同單位的選擇對測量結果的影響,進而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在教學長度單位的認識時,經常有老師問爲什麼要講統一單位,原來的教學中學生就是直接認識長度單位,學習度量單位有什麼價值,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爲例談一談《釐米的認識》一課,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會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首先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採用不同的辦法去測量相同的長度,有的學生用手量,有的用自己的鉛筆量,還有可能用自己桌上的橡皮去量,由於採用了不同的測量工具,所得的結論,當然是不同的了。比如說,有的同學測量的是三紮長,有的同學可能測量的是五根鉛筆這麼長,還有的同學測量的是15塊橡皮那麼長。學生通過交流發現,當同學們你說你的結果,我說我的結果,彼此間就無法交流。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度量單位需要統一,否則它會給生活帶來不便。這時,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需求,即要使測量結果讓大家都接受,就必須要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單位。學生產生了這種需求,然後再來學習長度單位。

建立標準度量單位,有助於學生從知識本身的邏輯體系出發,對建立標準單位的意義有客觀地認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把讓學生體會了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這個環節設計好,讓學生經歷完整“度量單位”的從形成到產生的過程。由此看來,關於讓學生體會建立統一的度量單位的重要性,不僅要在長度的測量中給予關注,在面積和體積的測量中,仍要讓學生去感受。

二、把握度量單位的實際意義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要求“感悟統一單位的重要性,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米、釐米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長度,能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不能靠機械地記憶換算公式和反覆操練,而是要能夠體會單位之間的實際關係,這就涉及到了對單位的理解。單位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對它的體會和認識應當通過實踐活動,體驗它的實際意義。

例如,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爲1米,1釐米的長度可以用什麼熟悉的物體來估計。對單位的實際意義的理解,還體現在對測量結果、對量的大小或關係的感悟。關於對度量單位的認識,要結合實際例子體會度量單位的大小,比如,一個成人的身高爲175(),應當選擇cm而不是mm作爲單位,這是對認識長度單位地深化理解。再如北京到南京的鐵路長約1000(),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要用實物感知度量單位的大小,如1米約相當於幾根鉛筆長,強化學生對度量單位地感知。在明確實際測量的對象後,選擇恰當的度量單位、測量工具及方法關係到測量能否方便、可操作地進行、影響着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比如,用直尺測量黑板的長度是不錯的選擇,但用它測量一棟大樓的長度就比較困難了。

總之,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恰當地選擇度量單位、工具和方法進行測量測量是從人類的生產、生活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學習測量的目的是爲了實際的應用。學生只有在親身實踐中才能積累選擇度量單位、測量工具和具體方法的經驗。

三、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估測長度是新課標突出強調的內容。估測既是一種意識的體現,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不僅具有現實的意義,而且也有助於學生感受度量單位的大小。估測與精確測量之間有着密切的關係。生活中精確測量的結果有時需要用估計的辦法來感受,對事物進行估計時則需要對度量單位很好的認識與把握。估測的意識和能力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新課標中要求“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能估測一些身邊常見物體的長度,並能藉助工具測量生活中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

例如1支鉛筆大約長()釐米;1米約相當於()支鉛筆長;無障礙坡道的寬度應不小於90();學校操場上的旗杆高15()。學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經驗積累,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在實際情境中理解長度單位的意義,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進行物體長度的比較。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一個生活中熟悉的物體長度作參照,比如平時經常使用的鉛筆,通過測量,對鉛筆長度有準確的認識和把握,然後再用已知的數據對其他物體作出估測,以便作出更精準的判斷。

學生估測意識和方法的培養,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估測“單位”位標準,以該標準作爲“新標準”,估測其他物體的長度,初步形成量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的習慣,啓發學生運用不同的物體估計長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進行估計,通過記錄、計算、比較的探究過程,體會估測的意義和方法。

篇三十三: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隨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裏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爲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爲很多學生能通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裏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爲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爲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爲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通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通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着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通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爲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通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爲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爲“爲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爲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着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着“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優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爲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繫,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優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爲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

篇三十四: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最近,教育部頒佈了2022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今天我給大家解讀一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主要談三方面的事情:一是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與要點;二是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三是課程標準修訂的變化與教學建議。這裏是我們修訂小組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一、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與要點

本世紀初,我們國家的教育教學改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根本的變化就是課程標準,之前叫做教學大綱,從這個世紀開始,我們稱之爲課程標準。課程標準2001年版頒佈,後來就出了相應的教材,但是2005年後就出現了一些問題。後來,教育部就責令數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並且讓我參與修訂工作,並主持修訂工作。從那個時候我纔開始關心到中國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

經過一些研究,後來我們就決定在課程目標上。在原來的“雙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的經驗。就是說一個學生不僅要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特別是積累數學思維的和做事情的經驗。同時,爲了培養創新性人才,在傳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把傳統的四基拓展到四基,兩能拓展到四能。

前兩個是傳統教育關注的結果目標,而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是過程性目標,這樣的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活動纔可能實現的。比如,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學會思考,只有自己參與着做事情,才能學會做事。課程內容做了一些變化,在2001年版課標裏沒有幾何的概念,只說了空間與圖形。後來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又把幾何恢復,所以改爲圖形與幾何,並且增加了若干的基本事實。

關於幾何的基本事實,這樣幾何的證明,這成爲可能。當2011年版的課標剛頒佈的時候。有幾位數學教研員問我,是不是隻有幾何才能證明,代數沒有證明?

代數的證明很多,爲什麼說他們會說代數沒有證明?後來我發現我們2011版的課標裏,關於幾何給了基本事實代數,代數沒有給基本事實,因此,給人造成代數沒有證明的錯解。所以在2022年版課標中,代數給出了兩個基本事實,一個是傳遞性,就是a等於b,b等於c,a就等於c。還有一個是等式的基本性質。等式兩邊加減同一個數等式不變。這兩個基本事實可以作爲未來代數領域的推導所需要的基本事實。

2011版課標還把傳統的三大能力(運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推廣到了10個或者跟數學有關的8個核心詞。當然,這8個核心詞實際上有些在2001版實驗稿已經提出來了,就是沒有提的那麼明確而已。這次我們提的更加明確。

事實上,四基是2006年時候就有了構想,後來他們問我設計最初提出情況,後來我就回憶了一下,找了幾張照片。2006年的時候提出四基拿不出,所以我當時向教育部請示,是不是請幾位數學家來看一看怎麼樣,向他們請教四基是不是可以?他們當時都認爲挺好,特別是數學家們非常贊同基本活動經驗。因爲數學家非常清楚,不學的結論是看出來的,不是證出來的。數學及結論的獲取,需要憑藉很多的經驗會想問題,憑藉直覺而直覺的培養是經驗的積累。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部分內容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1、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不同學段發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

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

數學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

課程內容選擇。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學科特徵;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反映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課程內容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重視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

課程內容呈現。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適當採取螺旋式的方式,適當體現選擇性,逐漸拓展和加深課程內容,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

3、實施促進學生髮展的教學活動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活動應注重啓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獲得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4、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通過學業質量標準的構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5、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

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篇三十五: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

在今天的講座中,郭華老師首先提出課程目標的確定,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藉助課程目標,將核心素養變成課程設計最重要的部分,充分做到“目中有人”。通過課程內容的結構化設計,關聯育人課程體系,關注學生學習和發展規律,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習方式與課程內容結合,實現“結構課程”與“發現學習”二位一體。因此本次《新課標》的修訂,增加了學生怎麼學的內容,增加活動設計的指導,同時增加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指導與學業質量測量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43763.html

  • 標籤: 解讀 優選 最新版 數學課程 小學 小學生優秀作文選30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優選】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3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優選】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最新版2022解讀(3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