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44W 次

篇一: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4篇)

學段銜接無疑是現在教育教學中的一個熱點詞語,而且這也是現在教育教學的趨勢之一。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也認爲學段銜接就是在本學段提前開啓下一學段,但是我的內心還是有一些反對。我反對的是提前開啓下一學段的內容,因爲這樣一旦開始,就是將所有的教學內容提前,這對孩子們而言一定是違背身心發展規律的。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是可以提前接受下一學段內容的。這樣的孩子不乏有,但是又有多少。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超越自我,但是超越自我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能逾越過程,直接實現結果。這不上“亡羊補牢”的問題,而是“掩耳盜鈴”的事件。

我也在一些區域見到過,在幼兒園大班後一學期便開始講授一年級的內容,我也見過,將六年級強行合併到七八年級,但是這樣的事應該是在一個相當完備的教育體系之內,在一個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極其配合的情況下,而且還要有一個不計後果的執行者和配合者,相互呼應。

但是在後面的學習中,我也漸漸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原因是國家不可能考慮不到身心的發展規律。

我也在慢慢的學習中漸漸剝開學段銜接的面紗。

我不知道別人的想法,但是面對2022年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的這一段話,我還是深深地認同了。

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於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瞭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學段銜接不僅僅包括幼小銜接還有小學和初中的銜接,以及義教階段和高中的銜接。這樣的銜接是大方向,在年級與年級之中也有銜接。

語文的整本書閱讀,和名著閱讀就存在着這樣的銜接,小學就已經涉及到了四大名著,初中繼續深化四大名著,這就是銜接。小學就已經涉及到了數列,在初中和高中繼續研究。竟涉及到了三角形的相似到了初中再繼續開拓。

更爲明顯的是小學一二年級的無紙化作業,和無紙化考試,就是將幼小銜接做到了明處。

其中小學和學前的銜接好像我們解釋了教育的過程。教育也是哲學範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勞動是人類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人類的發展依靠勞動產生和推進。我們的藝術產生於勞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同時席勒、斯賓塞認爲藝術起源於遊戲。

所以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在教學上更多的是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其中的活動化和生活化就是勞動,並且這樣的教育是最適合孩子們的,這就是將原有的舊知識進行遷移。所以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對於一加一等於幾的問題是將“一”物象化,變成了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如果上去就是解釋一加一爲什麼等於二,孩子們會接受不了。一加一是歌德巴斯猜想,也被我國大數學家陳景潤經過數十年才被證明了的。幼兒園的孩子接受不了。

另外我們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內容也都是生活常識,所以我們應該將數學內容生活化,這樣才便於學生理解。

所以我們在自習觀察一二年級的數學課本,編寫者將鐘錶問題分在不同的數學課本之內,而不是一次性學完。這顯然是根據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制定的。所以幼小銜接不是在這一學段就開始學習下一學段的內容,而是在學習習慣和知識銜接上進行了量身定製。

學前不考試,一旦進入一年級就開始考試,孩子們認識的字還很有限,但是我們的試題已經出來了。這明顯就是超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

所以我們的“雙減”也是在促進學段銜接。

當階段的跨越過大,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也會在心裏上和我們的具體時間上造成不必要的錯誤行徑。孩子們從沒有壓力到有壓力,而且壓力還會驟降,這就是一種斷崖式的擡升。所以爲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國在以往就將一二年級不作爲評估對象,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爲了達到我們的更高級的成績,一二年級往往也在進行一些基礎性的強化訓練。

所以到現在我們的孩子們承受能力脆弱了,這和過早地接受考試也不無關係。在“雙減”政策出臺以後,教育部也印發的《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初中年級從不同學科實際出發,可適當安排一次期中考試。

所以我們的教育在逐漸向着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着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小學和初中的銜接也是如此,小學四年級就已經出現了八年級三角形相似全等的基礎性知識,而且數列的基礎性知識在一二三四年級也有出現,並且概率的基礎性因素也在三年級出現,這都是在爲初中的數學學習埋下一粒粒種子。

語文也是一樣,我們的七年級的古文和小學的小古文在內容上是相近的,所以我們三四五六年級的小古文教學爲七年級的古文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現在的教學就是在逐漸地變成一個體系,在建立這一體系的時候,也逐漸打破了舊的體系。這就是學習連續性和進階性。

學段銜接就是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任務、教育方法等相聯繫,減少教育脫節的可能性,讓孩子們在新的教育學段儘快適應。我們可以在教學時間、教學方法、學習習慣、閱讀養成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篇二: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整個標準很長,共182頁。我拿到電子版後花了幾小時研讀了一下,讀完後有三點感觸:

(1)經真是好經,如果老師們都能按照新課標理念來教學,那孩子們沒有理由學不好數學;

(2)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理念與落實恐怕會有差距;

(3)我的公號和數學三書的理念與整個新課標的指導思想高度一致,好像我全程參與標準制定似的。

建議家長好好讀讀這個課標。讀完後就會知道,教學環節出現問題,我們不應該埋怨教育部。我們的頂層設計人員並不是大家口中的“磚家”,問題在於政策與落實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一線教師隊伍的數學素養仍有待提升。

我注意到,在闡述小學階段的內容時,全文多次提到了類比和歸納,這也是我一直都極爲看重的能力。爲此,我曾寫過兩篇長文:

類比的力量

歸納的藝術

標準的主體內容分爲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和附錄七部分。下面主要解讀前面幾部分,也就是綱的部分。

一、課程性質

這部分內容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

(1)數學是什麼?

(2)數學有什麼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開始就給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二、課程理念

這裏面最重要的是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與“四能”(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導向是本次新課標所有課程都遵循的依據。

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我記得之前有人跟我提過現在市面上的一種論調,說提前學的孩子可以不強調基本概念的理解,等到他學到更高階的知識後自然就會加深之前那些基本知識的理解。對此,我只想說: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在課程內容方面,《課標》強調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其中,有兩點尤其值得關注:

(1)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這裏面,許多中國古代的數學問題都已經出現在了各個階段的試卷中,算是在數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和簡單的一種方式。我在《超級數學小玩家》一書裏,專門有一章介紹了20箇中國古代數學問題,覆蓋了算術裏的多個方面。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不止存在於數學問題裏,類似於太極八卦都飽含數學思想。

在教學活動方面,《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應注重啓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孩子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

上面這短短的一段話,說起來容易,能做到的有多少,我不得不打個問號。我之前在《計劃教育下的數學教育之怪狀》一文中提到了下面兩個案例。我們現在的某些老師過度追求“標準答案”,要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轉變,任重而道遠。

在教學評價方面,《課標》建議“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要“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施起來也不容易。

在第六部分的《課程實施》部分,專門有對多元化評價的建議,裏面大致是這麼說的:

(1)評價方式豐富

評價方式應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

(2)評價維度多元

在評價過程中,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對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僅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評價主體多樣

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4)評價結果的呈現與運用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

這個評價方式的願景確實很美好,但回顧一下高考錄取方式的改革,就知道有效實施起來有多難。而且,高考因爲得篩選,不管怎樣都得弄出個量化評價標準。小學階段不用篩選,我擔心最後落實時有些老師可能會乾脆放棄客觀評價。

三、課程目標

這裏面主要闡述核心素養的內涵、總體目標以及各學段的目標。

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素養,概括爲“三會”: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養特別強調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迴歸生活。這一點正是《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一書的主旨,書中的緒論就是”數學源於生活”,整本書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生活現象背後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的,深入地詮釋了什麼叫“三會”。

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其中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把小學和初中一盤棋考慮,不割裂小學和初中的教學,是這次新課標修訂的一大特色。

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初中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可以看到,這裏面對於小學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兩個字,比如“意識”vs“能力”,“意識”vs“觀念”。可不要小看這細微的文字差別,兩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關於“意識”vs“能力”,我以推理意識和推理能力爲例。

小學階段的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這回事;能夠通過簡單的歸納或類比,猜想或發現一些初步的結論;體驗數學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過程;對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

初中階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能通過特殊結果推斷一般結論;理解命題的結構與聯繫,探索並表述論證過程;感悟數學的嚴謹性,初步形成邏輯表達與交流的習慣。

關於“意識”vs“觀念”,我以模型意識和模型觀念爲例。

小學階段的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能夠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概念與方法予以解釋。

初中階段的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知道數學建模是數學與現實聯繫的基本途徑;初步感知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

所以,模型意識主要是瞭解,頂多會用模型來解釋問題,而模型觀念則側重於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顯然是更高階的要求。

《課標》希望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達到: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最後一點對於培養科學精神非常重要,正如我在《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第一章的標題所言,“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

篇三: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圖形與幾何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小學階段包括“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學段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提升,有着清晰的知識架構與方法積累。

在圖形的認識和測量方面,學生經歷從具體形象的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從而認識圖形的特徵,感悟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關係。圖形的測量教學中,學生從自主確定單位展開度量過渡到基於度量單位理解圖形長度、角度、周長、面積、體積,經歷從“單位多樣”到“單位統一”的過程——從自主量到統一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理解量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理解度量需要一個標準去比—單位,這個單位可以多樣。理解用統一的單位去度量是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技能在傳遞上,而是關注學生通過學習知識技能形成了什麼樣的一個人,形成什麼樣的素養,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髮展。不再是讓學生作爲旁觀者,而是發生情感意義的聯繫。以下是我對於圖形與幾何領域第二學段的學習體會。

圖形與測量中的內容要求之一是:“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認識面積單位釐米^2、分米^2、米^2;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麪積,會進行測量。”

一、深度體驗,建立表象

我想,在進行長度單位教學時,我們可以依託生活中的豐富材料,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估一估和量一量等系列活動,讓學生擁有深度體驗,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比如通過在學具中尋找厚度大約1毫米物品的活動,用手比劃1毫米,藉助實際物品的比較,進一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江輝老師在《杭州市2022年小學數學“量感培養”專題教學研討活動》中所執教的《1千米有多長》,他引導學生選擇素材介紹1千米,如熟悉的操場、1個小朋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巴車的長度、樓房的高度、來福士的高度、前測中步行100米的步數時間、跑100米的時間等。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驗,通過推理、想象,從不同維度和路徑將“千米”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初步形成1千米的表象,發展量感。

在認識面積單位時,要注重實踐操作,允許學生自由尋找活動材料,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積累豐富的面積測量經驗,交流個性化學習成果。通過確立標準,到優化標準,再到統一標準,最後“度量”,讓學生體驗與理解度量的本質結構和數學方法,甚至能跳出數學學科,建立生活中的度量價值觀,滲透學科育人。王力明在《面積單位》一課中,先引導學生用本子去度量兩幅畫的大小,學生髮現本子的表面就可以作爲衡量這兩幅畫面積大小的工具。緊接着引導學生髮現物體的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如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都可以作爲衡量面積的標準。度量單位可以有多種,僅僅是描述大小並且可以理解的時候,不一定需要用規定的度量單位。但爲了便於交流和比較,需要有統一的度量單位。如果度量單位不統一,我們就難以進行交流和比較,在認知衝突中啓發學生建立面積單位標準的必要性。這是多種單位去度量到同一單位去度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悟到原來度量單位可以多種多樣,但是爲了便於交流和比較,我們還是需要用統一的度量單位。

二、明晰產生,正確度量

恰當地選擇單位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和麪積,就需要明晰知識的產生過程。只有學生對度量的對象有比較清晰的感知時,才能做出判斷、才能利用頭腦中的單位表象、度量經驗和空間想象,合理判斷或估計度量結果。這不是技能而是一種能力,是思維層面上的。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是指能基於度量單位的變化轉化度量結果。比如紙板箱用1立方分米去度量,是幾立方分米?如果換成立方米去度量,是多少立方米?可能1立方米不到。如果用立方厘米去度量,可能是幾千、幾萬立方厘米。

三、建立結構,生髮新知

郭華老師《新課標:讓核心素養落地》這一講座中提到:課程結構化的意義是讓學生成爲主體,讓學生的活動進來,不斷反覆理解和運用。不僅僅有分析、歸納、綜合、思維的部分,還有悟的部分,發生意義關聯。一切舊的東西都能生髮成新的東西,一切新的東西都蘊含着舊的東西。發現學習可以縮短高級知識和低級知識的距離。讓學生髮現新知識,越來越有自信。數學知識隨着學段的增加,呈現着螺旋式上升的結構,各學段之間的知識和方法都是關聯的,我們要讓學生搭建清晰的知識結構,在不斷容納新知的過程中豐富充盈知識結構。讓舊知得到鞏固與拓展,讓新知在舊知的滋養下不斷生長、開出燦爛的花朵。

最近我外出培訓時,我發現每節課的尾聲,老師都會問學生“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這是基於數學的知識技能展開回顧,而當我聽到一個老師問“今天這節課你是怎麼學會的?”時,我感受到了老師對於知識形成過程的關注。這是基於數學學習的方法經驗和數學的思想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在今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多多提問“你是怎麼學會的?”讓學生完整經歷探究的過程,明晰知識的產生由來,這是高於知識層面的數學本質理解,也是高於技能層面的數學思維活動。注重體驗與經驗積累,讓學生在增長知識與技能的同時發展思維與能力素養。

篇四: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4月21日,2022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正式頒佈。標準的主要內容分爲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課程實施和附錄七部分。本文主要摘錄前三部分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的重點內容和讀後的一點感受。

一、課程性質

這部分內容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

(1)數學是什麼?

(2)數學有什麼用?

對於數學是什麼,《課標》開始就給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這部分內容不長,我直接貼在下面,值得大家仔細讀一讀。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源於對現實世界的抽象,通過對數量和數量關係、圖形和圖形關係的抽象,得到數學的研究對象及其關係;基於抽象結構,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符號運算、形式推理、模型構建等,形成數學的結論和方法,幫助人們認識、理解和表達現實世界的本質、關係和規律。數學不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承載着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基礎,在社會科學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學的應用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直接爲社會創造價值,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着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學研究與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數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教育承載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的功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學生通過數學課程的學習,掌握適應現代生活及進一步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課程理念

1、確立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

《課標》原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應使學生通過數學的學習,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不同學段發展水平不同,是制定課程目標的基本依據。

課程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核心素養爲導向,進一步強調使學生獲得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簡稱“四基”)的獲得與發展,發展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簡稱“四能”),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目標強調“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與“四能”(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導向是本次新課標所有課程都遵循的依據。

2、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

《課標》原文:

數學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

課程內容選擇。保持相對穩定的學科體系,體現數學學科特徵;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反映現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課程內容組織。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重視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係;重視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係。

課程內容呈現。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適當採取螺旋式的方式,適當體現選擇性,逐漸拓展和加深課程內容,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

在課程內容方面,《課標》強調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其中,有三點尤其值得關注:

(1)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裏面,許多中國古代的數學問題都已經出現在教材,算是在數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和簡單的一種方式。

(2)在課程內容組織上強調對內容進行結構化融合,探索發展核心素養的路徑。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3)在課程內容呈現上,增加了增加了適當考慮跨學科主題學習、選擇性學習內容,適應學生髮展需求。

3、實施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學活動

《課標》原文: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活動應注重啓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獲得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逐步形成核心素養。”

上面這短短的一段話,說起來容易,新增的提法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4、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

《課標》原文: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勵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通過學業質量標準的構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說明對學生的元認識更加重視。

在第六部分的《課程實施》部分,專門有對多元化評價的建議,裏面大致是這麼說的:

(1)評價方式豐富

評價方式應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

(2)評價維度多元

在評價過程中,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對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僅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評價主體多樣

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4)評價結果的呈現與運用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

5、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

《課標》原文:

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設計生動的教學活動,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創設合理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這裏新增了一個提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說明對信息技術和學科融合的要求更高了。

三、課程目標

這裏面主要闡述核心素養的內涵、總體目標以及各學段的目標。

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素養,概括爲“三會”: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養特別強調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迴歸生活。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與解釋現實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爲: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或推理能力。

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描述與交流現實世界的表達方式。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語言主要表現爲:數據意識或數據觀念、模型意識或模型觀念、應用意識。

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其中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初中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爲: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可以看到,這裏面對於小學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兩個字,比如“意識”vs“能力”,“意識”vs“觀念”。可不要小看這細微的文字差別,兩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關於“意識”vs“能力”,以推理意識和推理能力爲例。

小學階段的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這回事;能夠通過簡單的歸納或類比,猜想或發現一些初步的結論;體驗數學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過程;對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

初中階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的能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能通過特殊結果推斷一般結論;理解命題的結構與聯繫,探索並表述論證過程;感悟數學的嚴謹性,初步形成邏輯表達與交流的習慣。

關於“意識”vs“觀念”,以模型意識和模型觀念爲例。

小學階段的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能夠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概念與方法予以解釋。

初中階段的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知道數學建模是數學與現實聯繫的基本途徑;初步感知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數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

所以,模型意識主要是瞭解,頂多會用模型來解釋問題,而模型觀念則側重於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顯然是更高階的要求。

總目標:

《課標》希望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達到: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爲了實現整體目標,制定了各學段的目標。《課標》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爲四個學段。其中,“六三”學制1~2年級爲第一學段,3~4年級爲第二學段,5~6年級爲第三學段,7~9年級爲第四學段。每個學段的目標貼在下面,大家可以對照一下。

學段目標

爲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發展性,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將九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爲四個學段。其中,“六三”學制12年級爲第一學段,34年級爲第二學段,56年級爲第三學段,79年級爲第四學段。

根據“六三”學制四個學段學生髮展的特徵,描述總目標在各學段的表現和要求,將核心素養的表現體現在每個學段的具體目標之中。

1、第一學段(12年級)

經歷簡單的數的抽象過程,認識萬以內的數,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運算,形成初步的數感、符號意識和運算能力。能辨認簡單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體驗物體長度的測量過程,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間觀念。經歷簡單的分類過程,能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在主題活動中認識貨幣單位、時間單位和基本方向,嘗試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初步的量感和應用意識。

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初步的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他人幫助下,嘗試克服困難,感受數學活動中的成功。瞭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美。能傾聽他人的意見,嘗試對他人的想法提出建議。

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入學適應期,利用生活經驗和幼兒園相關活動經驗,通過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學習簡單的數學內容。這期間的主要目標包括:認識20以內的數,會20以內數的加減法(不含退位減法);能辨認物體和簡單圖形的形狀,會簡單的分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並樹立信心。

第二學段(34年級)

認識自然數,經歷小數和分數的形成過程,初步認識小數和分數;能進行較複雜的整數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小數、分數的加減運算,理解運算律;形成數感、運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識。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經歷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的測量過程,探索長方形周長和麪積的計算方法;瞭解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初步的幾何直觀。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過程,瞭解數據收集、整理和呈現的簡單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用平均數解決問題;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在主題活動中進一步認識時間單位和方向,認識質量單位,嘗試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量感、推理意識和應用意識。

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探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經歷獨立思考並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常見的數量關係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應用意識。

願意瞭解日常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信息,願意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他人的鼓勵和引導下,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成就,體會數學的作用,體驗數學美。在學習活動中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敢於質疑和反思。

第三學段(56年級)

經歷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認識自然數的一些特徵,理解小數和分數的意義;能進行小數和分數的四則運算,探索數運算的一致性;形成符號意識、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探索幾何圖形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會計算常見立體圖形的體積和表面積;能用有序數對確定點的位置,進一步認識圖形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形成量感、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經歷收集、整理和表達數據的過程,會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表達數據,並作出簡單的判斷;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瞭解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形成數據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在主題活動和項目學習中瞭解負數,應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形成數感、量感、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嘗試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索運用基本的數量關係,以及幾何直觀、邏輯推理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分析與解決問題,形成模型意識和初步的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相信自己能夠學好數學,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並欣賞數學美。初步養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習慣。

4、第四學段(79年級)

經歷有理數、實數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數域擴充;掌握數與式的運算,能夠解釋運算結果的意義;會用代數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描述現實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形成合適的運算思路解決問題;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觀念,進一步發展運算能力。經歷探索圖形特徵的過程,建立基本的幾何概念;通過尺規作圖⑴等直觀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圖形的性質與關係;掌握基本的幾何證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基本特徵,理解相關概念;認識平面直角座標系,能夠通過平面直角座標系描述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形成推理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掌握數據收集與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隨機現象;探索利用統計圖表表示數據的方法,理解各種統計圖表的功能;經歷利用樣本推斷總體的過程,能夠計算平均數、方差、四分位數等基本統計量,瞭解頻數、頻率和概率的意義;形成數據觀念、模型觀念和推理能力。在項目學習中,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核心素養。

探索在不同的情境中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運用幾何直觀、邏輯推理等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模型觀念和數據觀念。在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嚴謹、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能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結論。能夠回顧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反思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形成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44204.html

  • 標籤: 心得體會 解讀 數學課程 新課標 精選 新學期的小目標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新課標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