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作文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68W 次

篇一: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我們知道,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力求把教師的主體作用減少或隱蔽,而把學生的主體凸現,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創新。。

而《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並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是我設計本節課的重點,作爲這節課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反思如下:

一、創造良好氛圍,表演激發興趣。

首先讓學生聆聽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漸入佳境,然後再用二個讓老師感動的耄耋老人當代愚公——袁隆平和古代愚公——北山愚公快速使學生進入狀態。然後用小課本劇愚公決策——移山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聽說讀寫貫穿,設計提問到位。

圍繞“移山”這件事的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法聽說讀寫貫穿,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部分重點字詞和句子做了強調。在對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分析時,從感情,語氣等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三、學海五步闖關,小組合作探究。

利用學海五步闖關法環環相扣,達到條理清晰。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梳理文章內容,字詞句的準確翻譯。學生先讀課主結合文下註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後小組討論,如此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學海顯威——你最有才環節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綜合素養。

四、把握愚公精神,鼓勵創新觀點。

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爲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爲愚蠢的行爲。在授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愚公愚嗎?二是新時代的我們還要不要愚公精神。請給身邊的愚公寫一則50字左右的頒獎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觀點。

自感不太滿意之處:

一、語文教學離不開讀,雖然設計了聽說讀寫貫穿課堂教學,但朗讀還不夠。愚公反駁智叟的那一段很有氣勢的話,雖然讓學生用課本劇表演,但如果前面能讓學生多多誦讀,可以給後面學生的表演奠定基礎,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更好地理解愚公的堅持不懈精神。

二、課堂教學時間把握不夠精確,導致學生“你最有才”展示環節的時間不太充分,有個別還想展示的學生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

總之,這節課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堂氣氛活躍,討論交流激烈,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所取得的效果尚且令人滿意。“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後的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篇二: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爲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爲“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爲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爲爲什麼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後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爲什麼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踊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爲了自己,爲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爲子孫後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捨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裏,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篇三: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本着“點火”的原則,結合《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特點,我設計了“初讀---賞讀---品讀”三個環節,讓學生在讀中去理解故事、賞析人物和品味寓意。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所要求的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反思:

一、預習時走進課堂的前提。

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着學生的發展。本課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故事的內容很早大家就聽說過了,因此,對於本課來說疏通文意應該不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自讀要求:憑藉工具書逐字逐句讀懂課文,同時記下疑問,準備在課堂學習時提出,養成帶着問題去讀書的好習慣。在本節課中能發現學生們真正的去預習了,真正的去思考了,大大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朗讀是貫穿課堂的主線。

沒有朗讀的課堂不是合格的語文課堂,特別是對於古詩文的教學,朗讀更是不可或缺的。本節課我設計了“初讀、賞讀、品讀”三個環節,通過自由讀,老師範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們逐步去理解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經過老師的點撥指導,讓學生反覆讀,前後比較,學生就會通過讀明白其中的味道,在本節課中我特意設計了“愚公之妻和智叟在移山這件事的態度上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二者態度的不同,並用恰當的情感將其讀出來。這樣在讀中既能欣賞到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又能讓學生感受人物的形象。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對於愚公對智叟的嘲諷的回答,我是讓學生一起讀,這樣更有利於體現愚公的那種決心和信念。總之,本節課讀是我們主要的學習方法。

三、合作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本節課中,我在比較愚公之妻和智叟的不同態度時設計了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機會,學生們在組內能夠大膽發言,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雖然語言不是那麼周密,但卻能看出學生們的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知識學習的互補,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

四、多媒體是服務課堂的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高山流水》作爲朗讀本課的背景音樂,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當中,在音樂的渲染下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便於整個教學活動的展開。

總之,本節課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後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但是,我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導致學生在最後彙報的時間不夠,有的學生沒有得到發言的機會。其實,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後我一定會更加努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篇八::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裏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教授此文時,立足文以載道,在紮實搞好文言教學的基礎上,以幫助學生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爲基礎,充分挖掘文本,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導向,使學生獲得人生的啓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戰勝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困難。

掌握文言常用詞語,理解詞義和句義,始終是文言閱讀的重點和難點。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的,所以在這篇古文閱讀教學中,重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達到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從而凸現古文的美感,使學生加深積累古文知識,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評價愚公的行爲是否愚的問題上引導分析人物形象,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學生能有針對性地發言,自信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養。不足的是部分學生比較緊張,思維沒有完全放開,否則效果會更理想。

篇四: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一文選自《列子·湯問》是一則既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胸懷大志,敢於實踐,纔有可能成功。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們有很大的啓發。

本次課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容。於是,在此基礎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從而在複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然後通過觀看一個動漫視頻,通過“我來問、你來答”的遊戲檢測大家對課本的掌握情況。

在整體感知文本後,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節基本上較爲完整。從上課的整體來看,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新知,上課積極主動,踊躍發言,從這方面來看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爲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本次課課堂是以新課程標準爲依據設計、抓實教師主導地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說得多,想得多,練得多。這也體現了我校“大語文”中精講、精學和精練的特點。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並表示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有聲情並茂的朗誦,也有爭先恐後的發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課堂“愚公精神知多少”環節很好的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的挑戰欲、鼓勵創新。在交流時不偏離話題,發表意見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圍繞中心說話的能力。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我採用“以讀促悟”的方式。課上雖然採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讀,但是從讀的時間來看,還是不足的。當然教學中存在的這些缺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改進的。

2.面對全班同學只注重了教學流程,隨機應變得不夠,有些環節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比如,學生朗讀指導流於形式,指導得不到位,很籠統,只是讓他們讀出嘲笑的語氣或是很自信的語氣;思維訓練不深不透等。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

篇五: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則經典的寓言故事,大概的內容學生早就知曉,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這次教學想要在傳統教學中突出重圍,就要有新的教學模式。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新課標教學理念,本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新穎的教學設計入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充分做好課前準備階段。我先諮詢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多方聽取他們本課的教學思路,自己在私下又蒐集多方面資料,最後教學目標設定在把握故事情節和多角度感悟愚公精神。

2、追求導入創新。我沒有以歌曲導入,而是另闢蹊徑,引用董卿《朗讀者》遇見名言引入,直入課題,引發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採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先提出了上節課遺留問題:愚公移山的“移”字能否換成“搬”字?來檢查課下作業。而後爲了教給大家概括故事情節的“題目擴充法”,我提出了怎樣的愚公移山?年且九十的愚公移了什麼樣的山?年且九十的愚公怎樣移"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移山的結果怎麼樣?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想象移山的主觀困難時,我讓學生結合兩種想象出來的情景,假如你是愚公會怎麼勸兒子或孫子?我讓一部分同學充當愚公勸說兒子,剩下的充當愚公勸說孫子,然後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口語交際問題,因爲設計問題的新穎,小組討論激情澎湃,小組展示時,甚至達到了聲情並茂。我覺得這比個人思考更能調動學習的慾望。

5、儘可能多的爲學生創造朗讀機會。我主要從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兩個人物入手,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6、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同於平時我們對課題的直接板書,我這次通過讓學生設計板書課題,使學生從設計理念上初步把握愚公精神。特別是想象移山主觀困難環節,孩子們的想象力更是發揮到極致。

7、最後讓學生欣賞毛主席在七大會議上的演講視頻,使學生深入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內涵,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引入小練筆《移走我心中的大山》,使學生真正感悟愚公移山的精神品質。

通過教學,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能夠讓學生親自到黑板上板書自己的課題設計。

2、沒能讓學生總結學習這則寓言的感受。

3、最後的小練筆由於時間關係,沒能課堂上完成。

總體來說,本節課完成了教學的重難點,學生的學習興濃厚。對於不足的地方,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優化。

篇六: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決定引導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寓言故事情節簡單,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啓迪,也是優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導學生用現在的眼光客觀評價愚公,對此展開辯論,最後得出結論: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蠻幹。辦事既要有勇,也要知道變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難詞、難句的基礎上反覆朗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語感的培養,有助於文言文語句及知識的積累。

在評價愚公的行爲是否愚蠢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多角度、有創意地看問題。學生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言,自信、負責地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

篇七: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部編本再次把其編入,可見其重要性。該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內容學生有所知曉,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裏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深入挖掘愚公精神,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反思中有收穫也有不足,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深入解讀文本。我備課時蒐集整理、詢問有經驗教師,對愚公精神加以挖掘,並呈現給學生我們民族對愚公精神傳承和發揚的資料,尤其是作爲紅旗渠的子孫,讓學生了解當年林縣人民修築紅旗渠的艱難,把愚公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相連,加深學生對“迎難而上,堅持不懈”精神內涵的理解。

2、營造良好的氣氛。在學習之前,我引用習總書記的2018年新春賀詞中“天道酬勤”、“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幸福是奮鬥出來”這一系列振奮人心的話語來激趣導課,即提示了這則寓言的寓意,又切入時代熱點,我覺得這一點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

3、採用提問教學法。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習,主要是針對文言字詞,梳理文章內容,嘗試進行翻譯。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太行、王屋二山如何?愚公爲什麼要移山?移山要達到什麼目標?衆人(包括神)對移山是什麼態度呢?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這樣的問題可以很好的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對文章重點字詞做了強調,比簡單的串講課文有效也有趣。

4、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引導學生主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進行分析,抓住愚公的妻子、智叟、愚公三人的話語,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不同。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5、鼓勵學生自由和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爲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爲愚蠢的行爲。在授課時,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愚公是愚、智叟是智嗎?二是作爲中華民族復興關鍵時期的我們要不要愚公精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的挑戰欲、鼓勵創新。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圍繞中心說話的能力。

當然在授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奧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們中流傳的好寓言,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特點及作用。而在本課教學內容設計中知識蜻蜓點水,這是不夠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時,引導學生圍繞“愚公愚嗎”這一問題來展開。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氣氛也比較活躍。但我比較急於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所以討論得還不夠深入。在做到清楚、連貫、有條理,不偏離話題,發表意見有針對性這些要求上還有待提高。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課前預習效果較好,大部分都很積極主動,課堂上能踊躍發言,學習興趣濃厚。對於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篇八: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根據要求教和學都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現新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新思維。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說得多、想得多、練得多;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爲課堂教學服務,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能領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並表示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立定志向、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薰陶。

教學重點是實詞的掌握,通過課前預習、隨堂檢測,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老師的指導,學生掌握了課文內容;教學難點是文章寓意的把握,通過聯繫實踐和老師啓發引導,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愚公移山》很有意思的是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可以談出很多精彩的見解。教師的工作是在學生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思維的脈絡,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

“聯想遷移”和“課外練筆”兩部分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能將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有機集合起來,能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

篇九: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本學段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十三課,本單元以“堅持不懈”爲主題,本單元選入了《愚公移山》是一篇神話故事也是寓言故事,通過對這篇課文的閱讀,可以讓小學生受到堅持不懈,不達目的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感染。

這篇課文共14個自然段,從四部分進行表達: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寫兩座大山擋住了村裏人的出路。這是移山的原因。第二部分是二—六段,寫的是愚公召集家人商議移山大計。這是移山的準備。第五-六段有一段愚公和妻子商議大計的對話,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對話,體現出妻子的細微心理,她在大家都情緒高漲時提醒大家冷靜思考,同時也要體現出愚公雄心不改,移山不變。適合以此爲故事情境進行朗讀訓練和語言訓練。第三部分是第七—十三段,寫愚公率領家人緊張的移山。這是移山的過程。這部分裏有智叟的嘲笑和愚公堅定移山的對話,適合朗讀訓練。最後一部分寫的是移山成功。

課後題的設計對教學內容的確定很有指導性:1題“默讀課文,說一說愚公移山遇到哪裏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的呈現是指引總結課文內容。2題的呈現文言文中一段愚公回答智叟的話,初步讓學生了解現代文和文言文表達上的不同。3題的呈現提示我們要通過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對這樣的語言樣式進行學習,內化和再創造。詞語小車裏,“直插雲霄癡心妄想”是需要重點理解的新詞,也是帶有生字的新詞,提醒我們在學生隨文積累時要引導他們不盲目,不應付,側重選擇課文重點詞,新近掌握詞,才能做到課課有所得。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能初步感受作品中優秀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並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但對於大多數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來說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教學中要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多種多樣的教學呈現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在課上教師適合採用同桌合作的方式,在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受到限制,思維不夠深入時,教師可採用多媒體白板輔助教學,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彌補學生認知的差距。

今天就我這節課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反思。

一、目標確定合理

本學段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我確立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1.初步概括課文內容。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直插雲霄”“風燭殘年”“癡心妄想”等詞語的意思,讀好人物對話,感悟愚公精神。

3.讀中積累詞語,背誦愚公對智叟說的話。

4.拓展續寫,學習語言的表達樣式。

二、教學環節上力求清晰、簡約

1.在教材的處理上,首先整體把握文本的內容,點撥學生掌握這種抓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的方法總結課文內容。然後抓文章的重點-----對話。把妻子和愚公、智叟和愚公的對話作爲本課教學主題部分的主線。在讀中,將品詞析句,訓練朗讀和體會情感有機融合在一起。着重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個詞語,並且方法各有不同。“直插雲霄”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象感知,“風燭殘年”“癡心妄想”指導學生練習上下文、聯繫生活經驗理解。

2.朗讀的訓練體現在指導朗讀兩段對話中。分段讀、默讀、師生合作讀、古今文段對比讀、配樂讀等。注重朗讀與品悟的有效結合,在讀中體會愚公妻子與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的不同,妻子是關心的語氣,而智叟的語氣是嘲諷的。在學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後,適時地利用電子白板,圈畫出提示語、關鍵詞、標點、反問句等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學生讀出了情感,在熟讀中很自然的達成了背誦目標。

三、讀寫結合,學會表達

在學完課文後,我設計了一個想象寫話訓練,想象道路暢通後,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學生在反覆讀中,掌握了對話的語言樣式,學生寫得比較好,不僅意思表達清楚,而且愚公的品質也有體現,學生從讀學寫,做到了讀與寫得有機結合。

篇十: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今天學習《愚公移山》第一課時,對於“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有什麼作用?,第五組同學講解爲:說明愚公移山得到衆人的擁護與支持,並與下文的智叟形成對比,增強諷刺效果。此時,班長提出異議,說:“這不能說明移山得到衆人的擁護。”一石擊起千層浪,有的同學露出鄙夷的神色,有的同學不知所措,有的同學開始議論,我突然也感到詫異,因爲自己做學生時老師就這樣講的,而且教了幾年,一直都理解爲“說明愚公移山得到衆人的擁護與支持。”因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學參考書》九年級下冊(P311頁)就是這樣解釋的:“京城氏之子幫助移山,也具有深長的含義。既表明愚公的事業受到衆人的擁護,連兒童也欣然參與,也是爲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強烈的對比,加強了諷刺的藝術效果。”此時我連忙追問:“爲什麼呢?”陳洪凡同學解釋到:“這個村裏不可能只有一個小孩子,爲什麼沒有大人來參加移山,這恰恰說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衆人的擁護。”這時,有同學補充說:“始齔,跳往助之”說明小孩很貪玩,因爲好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這時,大家茅塞頓開,這時下課的鈴聲也響了。今天這節課是本學期開始到現在,我最有收穫和成就感的一課,也是再一次讓自己深刻審視語文教學的一課。

“始齔,跳往助之”說明愚公移山沒有得到衆人的擁護。假設大家都能理解愚公的做法,紛紛參加移山,那麼就不能突顯出愚公的高大形象和偉大的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種不怕困難,敢於鬥爭,堅持奮鬥的精神。正是常人不敢做不敢想,而作爲一個年且九十的愚公不僅想了還做了,才顯得愚公的偉大。這不也是對世人的諷刺嗎?也正因爲大家都不擁護,說明當時世風中缺乏一種鬥天鬥地的英雄主義精神,纔有人塑造了一個“愚公”的英雄形象,尤如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塑造的孫悟空形象。這也使這篇寓言故事有了它的時代意義。其實,下文的智叟只不過是衆多不擁護愚公移山反而嘲諷愚公人員中的一個。

其實,愚公移山不僅僅沒有得到衆人的擁護與支持,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支持。我對《教參》中“當他提出移山,並向全家描繪‘平險’後天險變通途的美好圖景時,立即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擁護。‘雜然相許’,使人想到一家人我爭先恐後,紛紛表態的生動情景。”提出不同看法。首先,對“雜然相許”本身產生了疑惑。因爲這是移山,在古代那種生產力還很落後的情況下,是人想都不敢想的,就是在當下也不過是開山鑽洞。其次,“雜然”書下解釋爲“紛紛的樣子”,說明人很多,《教參》本課的“疑難排解2”中寫到“北山愚公的家庭人囗多,發表意見的人也多,因此用‘雜然’是很形象的。”即然人很多,那麼爲什麼下文卻寫“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家裏人議事的時侯人很多,做事的時侯卻只有三個人,爲什麼呢?我想:大家心理其實並不真心實意地想移山,可能只是因爲迫於家裏最高權威者愚公的命令和對愚公孝心與關心才囗答應的。所以說愚公移山時,不是衆人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去移山,移山的情景不是熱火朝天,相反應該是寂廖無人似的悽慘情景。大家可以想一想:一個白髮蒼蒼的老漢、幾個蓬頭垢面的漢子、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在高成仞的大山腳下倒騰。所以課文最後“帝感其誠”。正因爲明之不可爲而爲之,才顯得愚公氣魄過人,面對無比艱鉅的任務毫無懼色,而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也才顯得愚公勇氣可佳,信念執著,心智成熟,也才能感動天帝,值得後人傳頌與繼承。

縱上所述,我又產生如下思考:

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有是與非兩種選擇,其實在是與非之間還絕大多數未知數。就像愚公與智叟,這中間還有很多人,可能有一部分人也像智叟一樣,只是智叟站出來當面指責的愚公,可能還有一部分人只是站在一旁把這作爲茶餘飯後的笑談,還有的人內心同情支持愚公,但是行動上怕受了個罪怕被人嘲諷。世上的智叟多愚公少。

《愚公移山》是一篇經典課文。爲什麼自己做學生時沒有發現,做老師後備課沒有發現,以前教過的學生沒有提出異議呢?首先是對教參權威的盲目崇拜,缺乏批判性思維。其次,自己對文本的解讀缺少一種獨立性。第三,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開發缺少一種自由民主的氛圍,沒有讓每一位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第四,以前學生或其他學生沒有深入地結合生活現實來思考問題。只是依賴資料書,人云亦云罷了。

篇十一: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爲下文移山、負山等情節做鋪墊。接着寫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張,全家人又討論決定了運土方案,而後立即行動,上山“叩石墾壤”,這是情節的開端。下面再寫河曲智叟聞訊趕來,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駁斥了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這是情節的發展。最後寫“操蛇之神”的恐懼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決心所感動,山終被移走,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二者是同時到來的。這種安排很巧妙,對塑造愚公的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開頭寫太行,王屋既高且大,而愚公僅以全家的力量來移山,這在一般人看來,已經是“愚蠢”的了。接着寫運土石,地點是“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路程如此遙遠,而幫助他們來移山的又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時一年,這又進一步顯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這些,僅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來阻止移山,愚公說出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剎時變得高大起來──原來他的見解遠遠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啊!這種隨着情節的發展由表及裏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給讀者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二、問題研究

1.對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義應怎樣認識?

要認識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義,首先要把握愚公的藝術形象。愚公在九十高齡的情況下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並非出於一時感情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他有遠大抱負,從“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萬萬的人和後代子孫;有這樣的抱負,他才能不顧年邁力衰,不顧勞動的艱辛,毅然擔負起這一偉大事業。二是他對移山的堅強信心來自他在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上的正確認識,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無窮的,移山的事業儘管不可能在一代兩代人的手裏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幹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這種觀點就比自作聰明的智叟要高明得多。其次要把握神話結尾的作用。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跟宣傳輪迴、報應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質的差別。

在具體解釋上卻可以採取不同的角度。晉人張湛對本文有這樣一段解釋:“世鹹知積小可以高大,而不悟損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層起於累土,高岸遂爲幽谷;苟功無廢舍,不期朝夕,則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這是從哲學的角度進行解釋,認爲大和小,多和少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其中含有樸素的辯證觀點。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閉幕詞中引用了這個寓言故事,把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比作兩座大山,把共產黨比作愚公,人民比作天帝,並指出:“全國人民大衆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這是從現實政治的角度進行解釋。在毛澤東的解釋中,包含着兩個要點:一是說明敵人的力量暫時還很強大,人民革命事業十分艱鉅,對此要有充分的估計,不可掉以輕心;二是把原來的神話結尾還原爲人間事,說明人民羣衆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只要黨緊緊地依靠人民羣衆,革命就一定能夠勝利。這一解釋貫穿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是“古爲今用”的範例。

2.本文寫作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運用對比和襯托的寫法。例如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就具有強烈的對比作用。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於漢陰”以造福人民大衆和後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爲愚公“以殘年餘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作者在命名上還特意將這兩個人物加以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爲“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爲“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增強了諷刺的效果。此外的對比還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剛七八歲,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則是“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鉅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3.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這兩個人物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從他們說話的措辭和語氣便可看出。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說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語氣,“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說的是她的真實想法。但她並不反對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焉置土石”。智叟則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餘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簡直是譏笑愚公無能了。

這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前者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問題,導致移山行動的開始;後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才顯得自然合理。

4.對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應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遺男”,年紀又很小,他去幫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見愚公的事業受到了衆人的擁護。再從“跳往助之”來看,他是出自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更有說服力。至於作者爲什麼寫一個孩子來相助而不寫大人,則可能還有一層意思:孩子閱世不多,不瞭解事情的艱鉅性,所以用天真的態度來對待移山一舉,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過來看,這種“愚”卻表現了他對有意義的事業的熱情。晉人張湛說:“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這話是有道理的。

教學建議

一、疏通文意

學生對這個故事大都比較熟悉,在疏通文意過程中,重點應當是解釋難詞、難句。難詞,主要是多義詞,如“險”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陰”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較的方式來講。難句的數量不多,只有“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對照方式講,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進語法概念。個別難詞、難句可能有不同解釋,教師應慎重選擇,但只宜將選擇的結果告訴學生,不必說明理由。

虛詞只宜略講。重點是講副詞如“始”“曾”“其”(在“其如土石何”一句中)等。“之”“也”“而”在本文中出現的次數較多,可以在朗讀中加以體會,只要能讀出語氣,自然能大體知道它們的作用,無須講解。

朗讀跟疏通文意是密不可分的。在掌握故事大意、理解難詞、難句的基礎上反覆誦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語感的培養。

二、課堂討論

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學生對它又很感興趣,因此有必要師生一起進行討論,使課堂的氣氛活潑生動。

討論可分兩個步驟:先討論課文的內容和情節,可以向學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什麼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這個人物有什麼意圖”“作者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有什麼作用”“故事的神話結尾告訴我們什麼”之類的問題。討論的目的是進一步認識愚公的形象。後可以就這篇寓言的思想意義展開討論。此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些感興趣的問題,如“這個故事如果不用神話結尾,該怎樣結尾”等。

篇十二: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最有意思的要數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前一天作業學生思考,課堂上我就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談出了很多精彩的見解。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陣的,有讚賞“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據。面對學生的這種不可開交的認真,我清醒的認識到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麼”。

首先在他們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出思維的脈絡,

然後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麼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於解決問題。

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是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衆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並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麼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爲“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本節課抓住“是否有利於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臺階。我認爲這正是本課最有挑戰性的地方,這點講透,生領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並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9271.html

  • 標籤: 反思 教學 愚公移山 精選 我看愚公移山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愚公移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