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6篇)作文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6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7.85W 次

篇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6篇)

2022年5月11號下午,我傾聽了韓震教授就2022年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進行了解讀。坐在屏幕下的我,用心地聆聽着韓教授對《新課標》的解讀,咀嚼着韓教授說的每一句話,回憶着自己的課堂,思考着今後的教學走向,感受頗多。用新課標的理念,給我在小學道法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一、“指明方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作爲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個方面。

這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相互交融,但各有側重,不可相互替代,覆蓋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全部課程內容,既突顯了課程在培養時代新人方面的獨特貢獻,符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髮展特徵,又與初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保持銜接,體現了育人方式的階梯式上升和培養目標上一致的一體化設計。

我們道法課教師圍繞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就是要確立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和統帥地位,使教學的一切要素、資源、環節、流程、活動都圍繞核心素養組織和展開,並最終指向核心素養的生成和發展。立足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制定就要彰顯鑄魂育人要求。教師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立教學目標時應該堅持三個導向:

(一)堅持鮮明的政治導向。

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用黨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使命激勵人,培養造就大批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

(二)堅持清晰的價值導向。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想政治課程。是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融合道德教育、國情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和法治育等爲一體的綜合性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實踐性。道德與法治課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三)堅持明確的知行要求。

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確保教學目標的適切性和可操作性。

二、“明確導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總體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新課標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課標(2022)中的核心素養要求以階梯化呈現。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核心素養要求具體在四個學段以階梯化呈現。

同時,課程內容設計要凸顯一體化的要求,這爲我們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也提出了新目標。

三、“注重策略”“教、學、評”一致

新課標(2022)提出要綜合運用觀察、訪談、作業、紙筆測試等方法全面獲取和掌握學生道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的相關信息,要加強紙筆測試與觀察、談話等方式的結合,關注不同情景中學生品行日常表現,避免僅憑考試分數判斷學生水平的傳統單一評價方式。要根據評價情況及時分析原因,調整教學方式。

我認爲,學習的目標是爲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爲了考試,爲了升學,因此,作爲教師確切有必要轉變一下本人的角色地位,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環境,有了與老師同等對話的機遇,變得越來越勇敢,在課堂上踊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總之,道德與法治反映的是大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關鍵在教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以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作爲一名普通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新課標存在的意義是指導我們道德與法治教師有效開展課堂教學,而精準、細緻的研讀與解讀纔是新課標發揮作用的關鍵。“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新課標有效地指引我每一次的備課、上課以及反思等教學行爲,使其最大化地發揮指引作用。

時代賦予我們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也會更加關注核心素養,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補充說明、實踐,不斷創新活動方式、提升課堂效率,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篇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4月21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及16學科課程標準正式發佈。我第一時間對新的課程方案和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進行了通讀。新的課程方案優化了課程設置,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爲“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完善了培養目標、細化了實施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廣大教育工作者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把握課程性質,培育時代新人

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爲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與法治教育基於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的需要,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範和法治觀念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促進作用,在法治教育中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使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培養學生成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爲思政課教師,必須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結合課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正確解讀教材釋放的信息,充分發揮學校主導作用,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拓寬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學內容要圍繞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法治精神,把“德”與“法”養成在學生的日常行爲習慣中,從而助推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國家戰略。

強化課程理念,落實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先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對教育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學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認識,是對學校教育的新要求。習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爲思政課教師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成長規律,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立足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爲基礎,建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知行合一,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明確課程目標,實現核心素養

新課標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明確強調要着力培養學生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作爲思政課教師,對於教材一定要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對於課程目標的建立需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學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形成法治信仰和維護公平正義的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

思政課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體思政教師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要”和“八統一”要求,積極修爲,努力將課堂作爲發揮自己作用的主要崗位陣地,切實承擔好鑄魂育人的時代重任。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名師工作室,首先要以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爲指導思想,組織教師進行深入地學習,幫助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其次加大教研力度,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研工作方向,結合新課標要求重點開展教學過程方法探索、教法研究、教師專業培訓、教學評價研究、教學調研指導等教研工作,形成濃厚的教研氛圍,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高質量發展。最後作爲學科帶頭人,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發揮名師的示範引領作用,爲打造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助力。

篇三: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通過聆聽了韓震教授的講座我深刻的體會到:新課標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髮展方向,成長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爲道德與法治教師任重而道遠,我們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培養社會主義優秀的接班人。

篇四: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聽了韓教授的講座後,使我有了新的思考和感受:思政課強調課程內部以及跨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這需要打通知識內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壘。以“立學”姿態促進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從本質上達成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的教學重點將轉向研究學生和學生的學習,精心設計真實情境的學習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選擇符合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學習方法,讓深度學習在情境中發生,從而達成核心素養落地。

篇五: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新課標“前言”指出:“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要求。”爲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主動迎接來自新課程的挑戰。

一、走進新課程,走出傳統教學誤區

在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冷落和貶低學生的發展、探究學習;自我封閉不與其他學科相滲透;在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進步極端處理,死記硬背;評價的標準也是看你記了多少,而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這種學習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會成爲學生髮展的阻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注重思維、情感和行爲方式的培養”。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儘快走出傳統教學的誤區,充分發揮本學科吸引學生的獨特條件(如社會人文、時政法治、名人軼事、心理健康等),把道德與法治教學置於廣闊的社會現實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課標,倡導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堅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原則,即堅持科學的態度進行創造性地教學。

二、積極設計開放的教學目標

開放的教學目標,按新課程理念可分爲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在考慮教學目標時既要着眼顯性的(看得見的知識與技能目標)、短期的可檢測目標,更要着眼隱性的(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長期的、不可測的目標,堅持單一與綜合相結合;堅持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堅持長期與短期相結合。

有教育專家指出,新時代的中國教育,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應用能力外,還要強調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探究、有效地學習,注意培養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意識。

因此,結合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目標任務,在教學中設置開放性教學目標,有顯性的、單一的、近期的,也有隱性的、長期的、綜合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活躍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培養時代新人,這正是新課標理念的體現。

三、善於發現和利用課程資源

1、教師要用好教科書。讀好課本、用好課本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教師要由教材教轉變爲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爲師生的教與學所用。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如指導學生閱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類書籍,可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紅色基因,進行依法治國、立德樹人教育,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人文環境,還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學習強國”平臺推薦的時政類、文化類欄目內容,學習《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未成年人保護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讀本等。

3、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無字書。生活是一本無字書,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讓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如定期組織學生去學習參觀烈士陵園、博物館;組織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社會調查,並鼓勵他們針對調查結果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學校舉行“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知識競賽,舉辦在國旗下的講話等活動,讓學生從生活中、實踐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感悟人生的真諦,找到做人的尊嚴和生命的支撐點。這正是新課標的德育目標所要達到的歸宿點。

4、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拓展教材。各學科之間是融會貫通的,新課標更加註重學科間的交叉,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切忌把道德與法治課變成純政治理論課,應將各學科相關知識綜合起來講解,在這種綜合教育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通過各學科知識來理解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知識點,又用道德與法治的辯證思維方法指導其他學科的學習。

5、要用好優質遠程網絡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網絡視頻資料、各類教育軟件、多媒體設備、自然和人文景觀、人力資源等,因地制宜,積極創造和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

四、不斷拓展和開闊思維空間

新課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如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關注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政治素養,重視學生生活實踐,積極倡導自主探究,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新課標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要充當課堂教學的對話者、商談者和促進者。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交給學生討論並讓學生去解決,同時要不斷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樹立學生自主學習、充分想象的信心,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放學生,解放了學生,學生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五、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新課標對道德與法治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對教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

1、尊重學生。教師要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權利;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賞識學生的優點、進步和個性;寬容學生的過失、錯誤、缺點;期待、耐心等待學生轉變、成功。儘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爲和思維的無謂限制,讓其自由表現、發展。

2、平等待生。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對話者、商談者、促進者、合作者,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3、改革創新。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有新思想,要拓寬教學視野,做教學改革的研究者和開拓者。

在新時代、新課標環境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應該把課堂變成關注學生成長的樂園,使學生在探究中成長,要把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培養上,使教學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境界。努力促使學生形成自覺的、積極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篇六: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旨在迴應時代之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服務。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界定了課程性質,闡明瞭課程理念,凝練了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對課程內容進行了一體化設計,並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同時,爲了保證課程標準的有效實施,還對教學、考試評價、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培訓與教研進行了具體論述。

關鍵詞:鑄魂育人;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課程標準;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石芳,法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修訂組祕書;;韓震,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

2011年,教育部印發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十餘年來,2011版課程標準在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提升我國義務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着國內外課程改革的推進,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及其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課程標準也存在一些與之不相適應的地方。2019年1月,教育部啓動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工作。在總結我國課程改革成功經驗和汲取國際課程改革有益成果的基礎上,修訂組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進行了一體化的修訂。修訂後的課程標準由三本合爲一本,統稱爲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以下主要從課程標準的修訂背景與思路、主要內容與變化等方面進行解讀,以幫助相關人員更好地領會和落實新課標。

一、修訂背景與思路

(一)體現新時代人才培養新要求,強化課程育人功能

課程體現黨和國家的意志,是重要的育人載體,直接關係人才的培養方向和質量,涉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1]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2]6“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15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面對國家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面對黨和人民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迴應時代之問,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認知、領悟、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爲培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爲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深入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3]。其後,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堅持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統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等要求。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根據學生成長規律,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循序進、螺旋上升的原則,構建了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政課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體系。圍繞思政課教師的培養問題,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力求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切實配齊建強師資隊伍,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專職爲主、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名師輩出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與此同時,教育部強化重大主題教育整體設計,研究制定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指導性文件。

上述關於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要講話和相關文件,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爲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範和法治觀念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要基於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統籌設計一至九年級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等;要積極促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師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師德修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和思政課專業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結合教學內容,提供可操作的教學建議,引導教師採用和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啓發式等教學方法,促進教師的成長髮展。

(三)與黨的理論創新同步推進,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項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展要求思政課積極迴應和體現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重要問題,反映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新成果,與黨的理論創新同步前進。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修訂,注重體現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充分反映黨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成果,幫助學生理解黨的初心使命,領悟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瞭解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徵程,樹立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遠大理想。

(四)汲取國際課程改革有益成果,開闊研究視野

自20世紀末以來,關於核心素養及其評價的研究,成爲世界範圍內教育改革的熱點與潮流。時代在變化,知識形態也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時代,很多國家、地區和組織不約而同地將教育發展的目標和課程改革的重心指向了核心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盟、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芬蘭、日本、韓國等,紛紛開啓了關於核心素養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了核心素養的內涵,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本國、本地區實際的素養框架模型,並啓動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爲目標的課程、教學、教材和評價綜合改革,開發了PISA等國際大型素養測評項目。

二、主要內容與變化

(一)凝練了五大核心素養,確立了課程培養目標

2011年版課程標準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闡述課程目標的。新課標實現了對三維目標的傳承與超越,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和細化,依據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4],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和學生髮展需要,凝練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着力培養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核心素養,這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個主要變化。

1、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

上述五大核心素養是在深入分析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的基礎上,總結課程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方面的突出貢獻後凝練而成的,體現了課程在促進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上的獨特價值。“政治認同”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具備的思想前提;“道德修養”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觀念”是行爲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體現;“責任意識”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課程標準對每個核心素養從內涵、主要表現和培養意義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這五個核心素養各有側重、各有指向,也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

2、堅持課程目標的一體化設計

從學段來看,在提煉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時,體現了一體化的設計思路。這五個核心素養既符合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規律和學生髮展特徵,同時也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要求培養的核心素養保持有機銜接,體現出循序漸進性。

“政治認同”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目標中,均作爲首要的核心素養提出,體現了思政課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同時,考慮到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認知水平與行爲能力,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了“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與對思想更爲複雜、行爲更爲獨立的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形成進階。此外,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點和本階段學生髮展的需要,強調了“道德修養”和“健全人格”的培養。

3、形成以核心素養爲導向的課程體系

新課標以培育核心素養爲綱,描述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研製學業質量標準、提出教學建議和規定考試命題原則。具體來說,基於學科本質及育人價值,提煉了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圍繞核心素養描述了課程目標;基於核心素養及其水平,選擇和確定課程內容;基於課程目標、依託課程內容,形成促進核心素養髮展的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啓發式等教學方法;以核心素養爲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進行刻畫,形成了學業質量標準;基於學業質量標準形成素養導向的考試評價原則,實現核心素養培養在課程中的有效落實。

4、體現總目標與學段目標的有機統一

課程標準圍繞五大核心素養,用具有統攝性、深刻性的大概念,描述了學生學習本課程後應該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提出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總目標。同時,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年級跨度大,爲了更好地將總目標進行分解和落實,幫助各學段明確落實五大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目標,課程標準按照一至二年級、三至四年級、五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制定了學段目標,形成了學段間有序銜接、層層遞進的目標階梯,有效落實了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一體化設計的要求。

(二)更新了課程內容,建立了更加清晰的框架

與2011年版課程標準相比,修訂後的課程內容有較大變化。課程內容反映新時代發展的偉大成就,框架和線索更加清晰,形成了學段間循序漸進的內容體系。

1、反映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產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道德與法治課程紮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課程內容充分反映新時代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反映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呈現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和理論探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國情和世界發展大勢,關心國家發展,關注公共事務。以學生的真實生活爲基礎,增強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建立了主題鮮明、線索清晰的內容框架

課程內容以道德與法治教育爲框架,有機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勞動教育以及信息素養教育、金融素養教育等相關主題,強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革命傳統和法治教育。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以“成長中的我”爲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範圍作爲建構課程內容的基礎,依據我與自身,我與自然、家庭、他人、社會,我與國家和人類文明關係的邏輯呈現教育主題。

3、堅持一體化設計思路,形成了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內容體系

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思路,統籌小學與初中的課程內容,構建起四個學段圍繞主題內容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內容體系。這樣既避免了學段間的交叉重複,形成學段間層層深入的學習進階,又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有機銜接,有效落實了思政課課程內容一體化的要求。

(三)新增了學業質量標準,引導樹立科學的學業質量觀

2011版課程標準沒有學業質量內容,新課標則在第五部分專門論述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業質量,體現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思想。在“雙減”背景下,學業質量標準承擔着減負提質的功能,對於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發揮着重要作用。

課程標準界定了學業質量的內涵。學業質量標準通常也叫“學業成就標準”,是指學生在完成本階段課程學習任務後應該具備的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學業質量標準與課程目標直接相連,反映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要求。同時,學業質量標準作爲學生學業成就水平表現的質量標準,是教育質量的重要體現,也是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指標。

課程標準概括了學業質量標準的功能。學業質量標準能夠引導教師轉變育人方式,樹立科學的學業質量觀。學業質量標準不是傳統的知識本位的內容標準,不是衡量學生知識點掌握的多少和深淺,而是以素養爲導向,全面反映學生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關鍵能力,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素養導向的學業質量標準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素質教育實施的重要手段,能夠促進教師形成科學的質量觀和人才觀。同時,學業質量標準也是指導評價與考試命題、教材編寫、教學與課程資源建設的基本依據。

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內隱性,一般不能直接觀測,需要通過將其轉化爲具有操作性、可觀測的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的行爲表現。這些行爲表現要具有“夠清晰”“易辨識”“可操作”的特點。學業質量標準通過描述學生學習課程後能夠做什麼的關鍵特徵,反映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即:在什麼情境條件下,學生能夠做什麼、完成什麼,表現出什麼素養。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一樣,學業質量標準也採取分學段描述的方式,形成了清晰的水平梯度。

(四)貫徹落實“八個相統一”要求,提出具體教學建議

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要求,貫徹落實“八個相統一”的要求,增強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教學目標的制訂要超越雙基目標、三維目標,把促進學生的素養髮展置於核心位置,制訂彰顯鑄魂育人的教學目標。結合思政課的特點,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知行合一。

教學內容要體現時代發展的脈搏,及時跟進社會發展進程,關注國內外大事,將黨和國家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思考社會問題,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教學內容要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學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教師既要把教學內容講清楚講透徹,也要注重啓發學生,把說理教育與啓發引導有機結合起來。灌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基本方法,道德與法治課程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同時也要注重啓發,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水到渠成得出結論。

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倡導案例教學和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教學方式,以及參觀訪問、生產勞動、研學旅行等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擴展視野、提升能力、學以致用。

(五)發揮評價的育人作用,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對於促進教育教學的健康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爲了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克服唯分數、唯升學的功利化傾向,新課標不僅給出了具體的評價建議,還專門論述了學業水平考試的命題要求,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

評價不等於考試,評價是一個內涵和外延更爲豐富的概念。核心素養導向的評價內容不是單純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涉及價值觀念、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多方面”,包括學生的知、情、意、行,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狀況進行全面判斷。同時,評價也不僅是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是“貫穿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伴隨着整個學習過程和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交織在一起,發揮評價改進學習、促進教學的作用。

新課標強調評價要堅持素養導向的基本原則,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爲根本標準,通過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情懷、擔當精神、品德修養、法治觀念和日常品行表現等進行全面而綜合的評價,發揮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以評育人的功能。爲了能夠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評價,還提出一系列具體的評價建議:重視表現性評價,鼓勵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主體的參與,發揮育人合力;採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的更加多元的評價辦法,綜合運用觀察、訪談、作業、紙筆測試等方法,全面獲取學生的相關信息;抓住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期終評價等主要環節有效落實評價;評價結果可以採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避免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可以採用等級制加評語的方式呈現,還要進行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評價。

課程標準明確了學業水平考試的命題要求,對考試性質與目的、命題原則、命題規劃、題目命制等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同時,爲了讓教師易於理解和掌握,還給出了三道樣題示例,對每道試題的命題立意和考查內容作了具體說明。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43800.html

  • 標籤: 道德 解讀 課程標準 心得體會 法治 關於道德與法治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6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心得體會(精選6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