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精選18篇)作文

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精選1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88W 次

篇一: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意境明朗。對於初次接觸詩詞鑑賞的七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因此課程設計始終圍繞學生的學習需求,也體現了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一個引路人,只有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學生之所需,解學生之所惑,學生才能與教師產生共鳴,課堂上才能奏起美妙的交響曲。因此,課前通過問卷瞭解學生對於詩詞鑑賞存在的問題、難點、需求,據此設置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課堂上設置了以下環節:①激趣導入,以含有“月”的詩句切入,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②反覆誦讀,以讀代悟,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學生齊讀,師生吟誦等,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詩詞大意,掌握詩詞節奏,理解詩詞內容,揣摩詩詞意境,直至悟情悟理;③研讀探究,通過對重點詞的品析,探究詩詞內涵,理解詩詞意象,領悟詩詞意蘊,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實現“理解作者情感”與“陶冶自身情感”的雙重目的,從而保證本課的教學重點;④品讀感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散文化擴寫,使學生在感知美、體驗美、領悟美的過程中,提高創新能力,提升鑑賞水平,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⑤拓展延伸,賦予“月”這個意象以新的內涵,拓展學生視野、擴充詩詞積累、理解典型意象,使學生明白傳承中應有所創新,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增長能力、提高素養。

本文的亮點在於辯論賽環節,通常教學中會將“思君”定義爲思友,懷鄉、念親,而忽略了“月”這個意向的豐富內涵,忽視了李白“月奴”的情結,他以月爲知己,對月情有獨鍾。此處引入辯論賽,正方的觀點爲“思君”即思念朋友,反方的觀點爲:“思君“即思念月亮,雙方各以例句佐證,各執己見,暢所欲言。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詩詞積累,錘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還讓學生明白了“詩無達詁”的道理,鑑賞者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以其情而自得,這正是詩詞鑑賞的魅力之所在。

教學中的生成點常常令教師身心爲之一振,不禁爲學生閱讀的仔細而喝彩。本課教學中,賞析第一句“峨眉山月歌半輪秋”時,本以爲學生只能說出時間、地點,誰曾料,一位同學就提出了“秋“爲何放在句末這個問題。此時,教師及時捕捉到這一生成點並加以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秋”不僅點明季節,還符合古語語序,更暗合了押韻,體現了詩人遣詞的非凡功力,也讓詩歌充滿了音韻美。緊接着另一位同學又注意到“半輪”,說在地理課上學過,半輪指上弦月或下弦月,說明詩人是在秋天的一個月初或月末乘船出行。教師及時補充,“是農曆的月初或月末”。一下子就將賞析帶入了更深層次,也爲下面的剖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有着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正所謂: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系生活,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

培養美的情趣,接受美的薰陶,領略美的意蘊,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使學生的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有人說“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有很多缺憾之處:

①看似簡單的四句詩歌,卻因其爲古典詩詞,對初學者而言,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作爲老師,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多讀、多思、多練、多感悟、多品味、多體會,但是由於時間關係,總有些不盡人意之處。

②在備教材、備學生的時候,我總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實際操作中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如:最後擴寫環節,你無從知道孩子想要表達的東西。交流時有個學生說道“詩人借這首詩表達了的情感很多,說不清”,當時,教師只是告訴學生可以用“情感複雜”來替代。現在想來,應該改爲:適逢大唐盛世,年輕的詩人揚帆遠航,內心既有對故土的留戀,又有對未來的渴盼,更多的是一份對理想的執着,對未來的期許。這正是盛唐的氣象,盛唐的精神,他的核心就是“積極進取”。今天的我們也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開放時代,更應學習這種“積極進取,奮發有爲”的精神。這樣處理既給出了範例詞句,又讓學生明白該從哪些角度切入。

③我也經常和同事一起探討,大家總是給我一些很好的建議,我也說,其實原本也是這樣想的,但是,在教學中更應關注學生,體現人文思想,因爲他們纔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着學生,一切都要爲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而服務。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還望評委斧正。

篇二: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着痕跡的寫法。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翻閱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說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纔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瞭解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爲對詩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爲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臺爲“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白了“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爲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說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爲題說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篇三: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爲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爲“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爲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爲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爲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篇四: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本週四,上了一節錄像課《峨眉山月歌》,上課後,將錄像後的成品自己看了兩次,也藉此對本課的教學進行反思。

綜合前期的備課、上課、再備課,自覺本課有如下進步:

第一、依據新課標中對中年段古詩的目標來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新課標中,3-4年級古詩教學方面的目標是:“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容。”,重在情感的體驗以及想象力的激發,據此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除識字寫字、朗讀背誦的目標外,還有關於“學習藉助圖畫和註釋理解古詩大意,感悟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的目標,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將目標落實到教學環節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學期備課組在古詩教學方面的結晶,流程比較清晰,重難點的突破比較順利。本學期,區級古典文學現代化的課題觀摩會在我校舉行,同年級付晶老師要上一節展示課。整個磨課的過程跨度將近一個月,有備課組互聽、互評,校長指導、區級教研員下校指導、市級教研員指導。我全程參加了,吸收了部分精華。特別是古詩教學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誦詩這幾個流程,而且每個流程如何貫徹落實也有了深刻的體會。在我的教學中,我吸收了這些精華,並且加以了運用,實現了過程清晰,學生走入了詩歌的情境,領悟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濃濃的鄉愁。

第三、教學語言更加精煉,對課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課時,由於自己沒有譜,這個“譜”我理解的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理論的研讀、備課的準備充分等,由於事先的積累不夠,會出現課堂上有廢話,操控不了整個課堂,教學重難點沒有突破,在一個細節問題上糾結顧此失彼等情況。隨着自己學習的深入,以及對教學的領悟力有所提升,表現在備課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課中,語言比較規範,課堂的呈現也在可控的範圍內。

第三、教學準備比較充分,學生的表現能力較強。這節課本學期曾經上過一次,當時是校長推門聽課。第一次上課,我自己對教材吃得不夠透,詩中五個地名,沒有提出來讓學生去發現,甚至自己也沒有搞清作者的遊覽順序,於是教學中沒有呈現。在領悟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階段,輔助的烘托比較少,比如說圖片、音樂都沒有,學生出現了地名不會讀、背誦不順暢的情況。這一次上課,備課方面我進行了調整,重備前,反覆查找資料,首先自己把詩歌吃透,然後把自己的關於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學環節中,通過學生的圈劃、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遊覽順序。在入詩境悟詩情環節,我加入課圖片和音樂烘托,教學效果比第一次上課要好,學生的積極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課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詩境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領悟時是圍繞“作者此時可能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生經過複習的過程,對於詩歌已經十分熟練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問這個問題的意圖,馬上就心領神會地說“看到了頭頂的半輪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人。”在這時候,我覺得我的教學目標已經達到,就帶領同學們通過感情朗讀進入詩歌描繪的世界。但是整個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單薄了,事實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見到特別多的景物的,這些景物與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實。可是,通過兩個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將想象的腳步停留在此了。沒有將學生的思維打開,是本節課的硬傷。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課下來,我雖說有微笑,但是語言不夠活潑、肢體語言太過古板略顯僵硬,頭髮也沒有整理好。離理想的小學老師外形活潑、貼近小孩子的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還有距離,自己平時要試着去調整,多錄音錄像,對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錘鍊。在教學錄像中,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板書很快、而且不夠美觀,在說話時有時停頓過長、有時會有一些方音出現。一節完美的課堂,這些情況是不應該出現的,今後要有意識去改進。

通過這節課,看到了自己的進步與有待發展的空間,今後要落實,離心目中理想的課堂和完美的教師形象還很遠,嘗思索、勤調整,朝着目標去。

篇五: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針對這一課,我提出的教學目標是:

1、能有感情的讀好這首詩

2、理解關鍵字的意思

3、能站在詩人的角度理解這首詩的內容

4、理解詩人的心情和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

由於學生預習情況的非常好,目標1和目標2學生根本能夠達成。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過程中,我從作者入手,引導學生說出有關李白的一些文學常識和詩句。在這一方面,學生的積累比擬豐富,大局部學生都能背誦李白的多首詩句,知道李白是“詩仙〞,但這裏有一點我沒有處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學說李白是“詩聖〞,我進行了糾正,但是並沒有告訴他“詩聖〞其實另有其人〔杜甫〕。

進入正文以後,我是這樣處理的,從一二兩句寫景的詩句入手,讓同學們找出詩人所描寫的景物,然後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內容,這裏我給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根本上同學們都能說出詩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後我又引導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來理解這首詩,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同時能爲後來理解詩人的情感做鋪墊,順利過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導上做的不夠,備課的時候“備學生〞做的不夠充分,最後雖然大局部同學都能夠站在詩人的角度來描述詩意,有個別同學也能運用聯想和想像來描繪詩人看到的美景,但還是和自己預先設想的效果相距甚遠。

通過設置了一個問題“詩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裏?〞順順利過渡到三四兩句詩文的講解。我先給出了一些簡單的提示,還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探討詩文的意思。小組討論的結果非常令人滿意,能夠完整的把詩意表述出來。在這裏我重點強調了“發〞、“向〞和“下〞這幾個字的意思。最後讓學生圖文結合,體會整首詩所描繪的意境,從而感悟詩人的心情和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

篇六: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教學古詩《峨眉山月歌》時,這節課上得十分開心,學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們也在這樣的課堂裏得到了詩與詩外的豐富感受。

1、拓展知識,燃熱情。

師: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前我們已經學了

不少,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板書課題:峨眉山月歌)齊讀課題。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生: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板書:李白)

師:你知道李白嗎?說說你知道的關於李白的知識。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詩人。

生:李白被人們稱爲“詩仙”。

生:李白愛喝酒,而且常在酒後寫下名篇佳作。

師:同學們的課外知識真豐富,你們通過介紹把李白帶到了我們中間。[感想]在日常的古詩教學中導入往往是不被重視的,可當學生講出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酒後寫作後,我驚喜地發現了在學生眼中閃

爍的知識積累被肯定後的愉悅,這就是學習古詩的動力。想起我們兒時的學習經歷,被刻在記憶深處的有時就是那麼一句有關聯的題外

話,一個新鮮詞眼便會讓自己興奮不已,這種學習的熱情不正是教師想爲學生點燃的嗎?

2、學詩立意,先抓情。師:我們學過李白的哪些詩

生:《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師: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生:《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詩。

師:這些詩分別表達了李白什麼樣的心情?生:思念家鄉、懷念友人、讚美河山。

師:我們常說文章是作者的心聲,古人寫詩也往往是爲了抒發自己的

情感,這首《峨眉山月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

[感想]由衆多的情感表達引入本詩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個鋪墊,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詩歌中的情感是條主線,是理解內容的突破口,緊扣情感進行教學能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要包含的意蘊。

3、身臨其境,顯真情。

師:這首的妙處在於這短短28個字的詩中卻有五處地名,你能找出來嗎?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師在黑板上畫簡筆畫,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峽”圖。)師:古人常說人月兩團圓,可此時作者擡頭所見卻是清秋半輪月,他的心情又會如何呢?

生:他會埋怨道:半輪月亮啊,你什麼時候才能圓呢?我什麼時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麼?

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感想]月亮本是詩中一個普通景物,但古人對月亮往往有着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抓住月亮這個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詩,由詩及人,由人及己,層層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經驗與體悟詩歌的基礎上讓作者的感情從學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來。看似無情卻有情的月亮成了學生們走入李白內心的橋樑,成了作者和讀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體驗,悟深情。

生:“思君不見下渝州”中“君”指誰?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師:李白連夜趕路行程匆匆,也許還沒來得及向朋友、親人告別呢。

想想這時李白又是什麼樣的心情?生:無可奈何。

生:渴望與朋友再歡聚。

師:“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師: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嗎?再讀詩體會體會。(自由讀,齊讀)[感想]古詩中的“思君”一詞點明瞭詩的主旨,詩中的人與景無不關合着一個“情”字。今天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瞭,與作者的“無處寄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差的心理體驗讓學生更進一步領

悟到詩人的情真意切,思念無人與說的無奈。在角色體驗之後,在“情”字入心之後,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對詩歌的語言妙處的領悟皆通過朗讀表現了出來,真正是情由心出。

篇七: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和詩人,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我相機提示:這就是哪句詩的內容?有學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輪秋”,爲了讓學生儘可能學會自己讀詩,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詞序顛倒的現象,那是詩人爲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秋峨眉山月半輪”,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學生:詩人乘着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篇八: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學生:詩人乘着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171.html

  • 標籤: 教學 歌學 精選 峨眉山 反思 峨眉山月歌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精選1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峨眉山月歌學教學反思(精選1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