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49W 次

篇一: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

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精選4篇)

紀錄片伊始引用了丘吉爾“抑鬱就像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的文字,給予我心靈極大的震撼。紀錄片中探討了我們該如何對抗抑鬱,如何馴服這隻黑狗。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我注視着一個個與病魔抗爭的抑鬱症患者,也漸漸明白了“對抗”一詞背後所體現出人們對於生命的追問與思考。

紀錄片共分爲六集,講述人輕聲細語地描述着觸動我內心的真實案例與極具感染力的抗鬱故事。整個講述沒有歇斯底里的吶喊,沒有虛空的存在,更沒有虛假的共情。紀錄片聚焦了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羣,用全方位視角向觀衆展現了抑鬱症患者如何面對無法解脫的圈套、如何走出隱祕的內心,從而去尋找重生的歷程。在他們的眼神中,我彷彿看到了一種極度渴望的被需要與被理解。我原本以爲抑鬱症的痊癒標誌是開心起來,抑鬱症往往表現爲長時間心情低落。收看紀錄片後我最大的收穫是:在一個個案例中,我明晰了抑鬱症的表現不是隻有強烈的憂傷這樣簡易,它的反面也不見得就是快樂。抑鬱症的表現實則是一種被壓抑,更像是一種沒有盡頭的黑洞。片中有一個女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叫子燁,在豆蔻年華不幸患上了抑鬱症。她說產生自傷念頭並不稀奇。有一次她找不到剪刀上的蓋子十分焦慮,但當她用刀在手上劃出了血時,她才平靜下來。更令我不解的是,她用了三年時間讓家人接受她患有抑鬱症的事實。透過家人的表現,我也感受到了大衆對這一精神性疾病帶有極大的偏見而表現出的茫然、不瞭解、不理解等行爲還需要我們用很長時間去普及抑鬱症有關知識,從而讓大衆更好地接受。如今抑鬱症依舊是一個被大衆所誤解的病症,在社交網絡的語境中逐漸被污名化。大衆也許會對未知的恐懼做出負面的評價,如何像片中的毛阿姨一樣去喚醒大衆意識,讓人們認同從而處理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的情緒,讓患者們不再被“病恥感”束縛,也是這部紀錄片想要傳達給觀衆的理念。

“你頭腦裏着了火,但沒人能看見火焰”,這句話是另一個患者蔓玫說的。在紀錄片中,她也同樣勇敢地面對鏡頭說出了自己的抑鬱經歷。我想說暴露傷口、展現脆弱並不是爲了博取同情,而是爲傾聽和理解正名。在她的書《抑鬱生花》中寫道:鬱悶是沒有必要的,死亡是值得惋惜的,不要想不開。除了你自己,又有誰對你的生命有發言權呢?通過大量的案例,我也從這些患者身上找到了很多共性——他們也許經常會產生一些錯誤的自我認知,把自己正常範圍內的失利無限放大,不合理的放大最終成了災難性失敗。當凝視自身過久,過於關注自己的感受時,最終意識到自己自身內部空空時,抑鬱也無可避免。而當自我實現與心理健康變成同義詞時,這也意味着一個拒絕實現自我潛能的人,可能就會是一個“病人”。對於很多人來說,探索自己的情緒深處就像是一個人走一條暗巷。在面對疾病時,紀錄片中的人們在抗爭與追尋中,看到了自己的勇氣與可敬的意志力。他們相信愛,追隨光!與家人相視而笑,體驗幸福的時光,勇敢地接納當下,將這個刻骨銘心的經歷看做是內心的救贖、生命的改變與洗禮,從而不斷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在生活中我們會遇見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情緒一旦超過了某些閥值就可能帶來致命危機,所以要學會與問題共存,去解決問題。我也不斷告訴自己:如果問題一直在那裏,而我只一味執着於緩解情緒的方式,反而會令我陷入桎梏。所以,問題解決優於情緒解決,沉湎於追求情緒的完美而忽略了源頭的問題,反而會陷入死衚衕。所以在直面問題時,先直面自己的勇氣,這樣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詹姆斯·鮑德溫曾說過:“沒有什麼比從痛苦中解脫更令人嚮往了,也沒有什麼比丟開依賴更讓人害怕了”。當我們面對身邊的抑鬱症患者時,放下我們的偏見,去尊重這些直面自己靈魂的人吧。內心救贖的過程是漫長且枯燥的,他們渴望被外界理解。共情力最彌足珍貴的地方,可以讓我們始終對傷害持有戒備,我們知道痛苦是什麼,我們不再輕易去傷害別人,撫慰人心的力量會給予很多慰藉。抑鬱症的治癒不但需要大衆合力,而且需要醫學助力。紀錄片最後一段話給予了我很多對未來的期待:抑鬱症是一個可治療的疾病。或許人類無法擺脫疾病的困擾,但的確在與具體疾病的較量中,不斷取得勝利。從基礎科學到臨牀醫學,我們尋訪科學家和醫生,看到他們面對精神疾病的思考與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終有一天,陰霾散去,陽光普照!

正如片中乙辰的朋友說:“最黑暗的地方最靠近光明。”也許讓黑夜降臨我們內心的,也會留下星星。抑鬱症就像黑夜,而我們可以成爲最閃亮的星星,去照耀黑夜中行走的人。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去讀懂自己的內心!願我們的眼底有光,心裏有火!更願陰霾散去,陽光普照!

篇二: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

紀錄片的整體立意和形式都很不錯,由於剪輯的原因,有些地方並不是很連貫,但是不影響作爲普及抑鬱症知識的宣傳片。紀錄片的立意,是抑鬱症人羣,因爲很多人對抑鬱症的不瞭解,所以對廣大的患者有着很大的誤解,同時還有一些污名。片子的形式很好,採用對患者、家屬、醫生、志願者等人採訪的形式,讓大家看到和聽到患者的狀態和心聲。但可能因爲患者隱私的問題,內容都是患者康復後和平穩期的情況,沒有抑鬱發作時的情況,同時也沒有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躁狂發作的展現,也可能是因爲躁狂發作時,不能完成採訪吧。大家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裏面會有很多負面情緒,可能是因爲我對情緒敏感,同時也有朋友正在遭受病患的折磨,所以感觸更多一些。

有關紀錄片的內容不再多說,寫寫那些片子裏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和我感觸很深的地方。

病恥感

這個詞在片子中很多次,很多人提到,這是抑鬱症患者及其家人所要面對的第一關,也是最難突破的一關。近年來,人們對心理問題的接受程度有着比較明顯的改善,但是對精神類疾病的接受程度還是很低,而且抑鬱症的治療基本都是在精神專科醫院,所以很多患者不敢去醫院,怕被人認爲是精神病,有的患者自己也會這麼想。正是這種病恥感,把很多患者攔在了醫院門外,也因此耽擱了病情。我想這也是這種宣傳片的意義所在,讓更多人去了解,抑鬱症只是精神類疾病,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病”。相信當越來越多的人對抑鬱症有了正確的認識,對患者有了更多的理解,會讓更多患病的人走出家門,走進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也就會有更多的人會被治癒。

陪伴

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很多地方也會用到這個詞,整個紀錄片裏,這也是出現最多的一個詞,沒有之一。但我們想到和做到的陪伴是真正的陪伴嗎?我想多數時候不是的。就像有些新聞裏的家長陪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玩孩子的,家長在一旁看手機或者做其他的事情,這種我覺得只能叫“陪着”。而很多人不單單是患者需要的陪伴不是這樣的,他們更需要的不是人在身邊的陪着,而是心靈在一起的陪伴。這種心靈的陪伴,即使人並不在身邊,看不到也摸不着,僅僅是通過聲音和文字,他們也能感受到心靈的碰撞。那種你在我身邊,你做你的事兒,我發我的呆,這也是沒什麼效果的。陪伴也不是拉着別人滔滔不絕,而聽者卻想要逃跑。真正的陪伴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讓對方的心感受到你的存在,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注,這個時候哪怕什麼都不說,也會有治癒的效果。

社會支持

這是一個相對專業的詞語,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大意是指家人、朋友、同學、同事等等對自己的一個支撐。簡單說就是,我心裏難過,去找一個人傾訴,那這個人就算是我的社會支持。對於患者和情緒不佳的人來說,很多時候情緒會堵在那裏,上不來下不去,這時候社會支持就是他負面情緒的一個出口,情緒有了出口就不會被壓抑,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因爲壓抑了太多的情緒沒有出口,而集中爆發出來,抑鬱症患者可能也是如此。

紀錄片裏直接說道愛的地方不多,但是有幾句話,一直在耳邊環繞。

“家人愛的那個我和我想成爲的我不一樣,如果我所追求和喜歡的東西和他們預期的不一樣,那些愛還會在我身上嗎?”

“我們所謂的愛,都是自以爲的愛,父母用他們認爲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孩子,孩子體會到的真正是愛嗎?這是不一定的……而且有時候還會有負擔,這還是愛嗎?”

“什麼是愛呢?愛其實它真的是無條件的,愛是一個全然的允許,可以真實的做自己。”

我們經常會說“愛”這個字,但我們很多時候的愛也都是有條件的,就像以前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你再怎麼怎麼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你要是聽話,爸爸媽媽就愛你。”……當然現在我們並不太會這麼去說,但是很多做法會讓人感受到愛是有條件的。我覺得很多心理問題也是因爲愛的缺乏造成的,當我們用那種無條件的愛來對待孩子,讓孩子在愛的環繞中成長起來,可能會少很多的心理問題,因爲他們知道,不管做怎樣的選擇,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有人愛着我。

自傷、自殘、自殺

通常我們不願意說這些詞,但並不等於我們不說它們就不存在了。抑鬱症患者中這種情況會有很多。其實不只是患者,當我們在抑鬱情緒或者抑鬱狀態中時,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前段時間的一個抑鬱狀態,讓我對這幾個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概兩個月前,因爲某件事,自己整個人都在深深的抑鬱之中,雖然還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一切都是那麼的無趣,晚上躺在牀上腦子一片空白,有時候淚水會止不住的留下來。忽然某一天,身體的某個部位開始疼,這種疼痛給我的感覺是疼的很爽很舒服。跟一位好友聊到這件事兒的時候,她的回答是“那個痛就好像是有個人在陪着一樣”而我的感受是,身體上的疼痛遠比心理上的痛苦來的舒服的多,而且這種疼痛讓整個人的注意力有了一些轉移,有了關注的點。我想某些患者的自傷、自殘也可能會是這樣的原因。而自殺,在片子裏很多患者的心裏更是一種解脫和放鬆的方式。

理解、接納、認同

這三個詞放到了一起,這也是我們對待患者的一個基礎。再次引用片子裏的幾句話。

“充分認同她的情緒,相信她的所有言行舉止都是有原因的,不是無理取鬧”

“就想躺着,什麼都不管,但家人會說爲什麼這麼懶,都當媽的人了,會認爲這就是嬌氣”

兩個敘述對比很明顯,前者是家人接納了,後者並沒有。對於患者來說,後者的那種否定和不理解,會讓他們也對自己產生否定,導致他們不願意再去溝通,而選擇把情緒繼續壓抑下去,也會讓病情加重。患者需要我們理解他們的心思,接納他們的行爲,認同他們的情緒,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更好的自愈。

病因和治療

到目前爲止,抑鬱症真正的病因並沒有被學界找到,所以也就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藥物,患者一直也都是在試藥,遇到藥效好的才行。有的人對藥物不敏感,連續換藥很多次,最後可能面臨的境況是,沒有什麼可用的藥。即便是這樣,藥物治療依舊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所以選擇及時就醫是最好的選擇。對於治療,除了藥物,還需要其他方式的輔助,比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都是常用的方式。

活力

“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這是很多人誤解的地方,認爲抑鬱就是不開心,我們常常覺得讓抑鬱症患者開心起來就好了,但是他們並不是不想開心,而是失去了獲取快樂的能力,不知道怎麼去快樂。片子中也有患者提到,那種感覺像是一個黑洞,把所有都吸進去。而活力是抑鬱症患者們源動力,通過這種活力,才能去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或者沒有什麼興趣,但是要去做些什麼,要在承受範圍內,儘量的去做。雖然這很艱難,也可能不知道做什麼,哪怕只是走動,也絕對要比躺在那裏強很多。同時,家人也要以鼓勵的方式,不要強求和逼迫。

後記:引用蔓玫的一句話“目前播出的正片內容只是我們對談的冰山一角”,然而整個紀錄片也只是每個患者冰山的一角。由於時間倉促,這篇內容沒有時間去修改與整理,但是內容都是真實的感受和想法,這一篇只寫了從紀錄片裏摘取的一些詞語以及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想法,很多東西沒有寫出來。後續會再寫一些東西,敬請期待。

篇三: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

01、“憂鬱”與“抑鬱症”究竟有什麼樣的區別?

安德魯。所羅門曾說:“抑鬱是愛的瑕疵。”

因心中有愛,讓我們得以愛自己、愛他人、生活存在希望及擁有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在抑鬱症的患者的身上,他們無法剋制地被疾病剝奪了所有情感,剩下的只有焦慮和痛苦。貶低的自我,阻斷與他人銜接的橋樑,即使內心寂寞但卻無法平靜。

一般當心情不好時,大部分我們能想到的,是透過一些放鬆法來釋放緩解壓力。但當遭抑鬱襲擊時,即使是給予正向支持或鼓勵放鬆情緒都難以起到作用,那我們該如何分辨什麼纔是真的“抑鬱”呢?

若“抑鬱的程度能與情境相稱,便屬於‘悲痛’”。例如遭逢重要的親人離世,心中會覺得非常痛苦,但當隨着時間流逝,悲傷通常也會逐漸趨於緩和。

但若悲痛超出了情境,放大了原有的情緒和反應,就變成了“抑鬱”。

子燁是一名初三的孩子,她表示在抑鬱的那段時期,常會有自傷的念頭。某次在學校剪卡紙,剪了剪蓋子就不見了,於是就感到非常焦慮,想讓自己冷靜下來方法,就是用劃破手指以抵消不安的感受。

抑鬱的患者,不僅在心靈上飽受痛苦的摧殘,影響了社會功能外,身體上也有不適症狀。例如有些會有頭痛、胸痛、腸胃不適及脊椎或肌肉僵硬等症狀,尤其是上了年紀的患者,常常與一般疾病混餚,卻又怎麼檢查都找不出問題。所以若身體不適又合併有心理的症狀時,在診斷時就需要考慮是否還有其它的原因。

對抑鬱的不瞭解,不但容易被誤判爲是其它疾病,而無法獲得及時且有效的治療而擔誤病情。所以接下來,就針對幾點常見的問題及誤區做解釋。

02、調整對抑鬱症錯誤的認知

若要對抑鬱症有正確的認知,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不正確的想法”,故列舉了四點常見的觀念如下:

(1)TA怎麼變得懶洋洋的!應給予更多鼓勵。

抑鬱症患者的表現常常會被不知情者誤解爲“懶”。當患者描述抑鬱時,都曾形容在發病期間,大腦和身體皆無法像往常般受控。

乙辰是一位記者,他敘述自己抑鬱時的狀況。

“我體驗了‘亞木僵’的感覺,躺在一個三人沙發上,一個月起不來,除了偶爾吃點飯,從早到晚就是躺在上面,就像殭屍一樣。我當時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病,我只是認爲自己是過度悲傷罷了!”

另外一位同樣曾是記者的張進,在他的《渡過:抑鬱症治癒筆記(上)》中寫到,在2012年時,他得到了抑鬱症,並描述了當時的狀況:

“我四肢僵硬地躺在牀上哭泣,因爲太害怕而無法起來洗澡,但同時,心裏又知道洗澡其實沒什麼可害怕的。我在心裏複述着一連串動作,共12個步驟,對我來說就像經歷耶穌的艱險歷程一樣困難。”

“抑鬱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在患病期間抑鬱的情緒產生的無望感,需要的不是說道理及給予鼓勵,除了治療外,更多的是家人無條件支持與陪伴。

(2)抑鬱症不用看醫生自己會好

抑鬱症可分爲三個階段:輕度抑鬱、中度抑鬱及重度抑鬱症。以面向而言分爲“單向”和“雙向”情感障礙。

在輕度抑鬱時,可能還能夠學習和上班,但是心境已受到影響,像是被大石頭壓垮,有悲觀的情緒及厭世的想法。但在來到了中、重度抑鬱時,所反應出來的卻不是自殺,而是哭不出、說不出、像失去靈魂的驅殼,沒有任何感動的能力,徹底失去了自己。

統計顯示,抑鬱症患者中,雖有三分之一可以自愈,但也有相當大的機率會演變至重度,所以千萬不能輕忽它的存在。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般,抑鬱症同樣爲可治療的生理疾病,只是它的成因很多,目前還並不明確。

(3)吃精神藥會傷腦,是不可逆的。

“藥物治療是目前爲止最經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不論是影片中或書籍中,與抑鬱共處的期間的人都是表示自己曾接受過藥物治療,但無任人反應因用服藥讓他們智力受損。

藥物治療就像是在剷除捆綁的藤蔓,讓這些禁錮的東西慢慢褪去的方式。少了束縛,纔有力量重建。

但是,也並非藥物對一位患者都能起作用。所以對藥物應有的正確認知是,藥物具有療效,但相對的也會有副作用,且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皆不相同,所以在服藥後仍要持續觀察調整,這需要規律、耐心及時間。

(4)只有一直沉浸在悲傷中的人才會得抑鬱。

抑鬱和悲傷似乎永遠是分不開的關係,但抑鬱卻不是隻有悲傷者的專利,個性外向的人同樣無法免疫,且極容易被忽略,故它又被稱爲“隱性抑鬱症”。

艾瑪是位大學生,說自己在小學5年級時就有抑鬱症狀,到高二時才告訴父母,她性格活潑,品學兼優,家庭幸福,完全沒有一般書籍上所描述的抑鬱可能是因遭受創傷及壓力導致。

沒有特定族羣,也沒有固定依據。對抑鬱有多一分理解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情緒排解對健康影響的重要性。

03、減少病恥感,戰勝黑暗日撥雲見日。

張國榮曾說:“我一生沒做壞事,但爲何會這樣?”

對於精神疾病,在以往有過多的誤解,因對它的成因不明,患病時的表現往往讓人驚慌,患者和家人可能會感到自責,認爲是自己的錯,似乎得了病就是一種懲罰。

影片中的乙辰,在醫院的藥局旁,看見許多人去看診拿了藥後就將藥盒丟掉,然後回家再換上自己的藥盒。

不想讓他人得知,可能是因爲普遍仍存在對疾病的偏見。即使現在,很多人仍免不了對抑鬱症存在許多負面的看法。

例如影片中大學生蘇麒的媽媽,從其它地方看到一些資訊後,認爲孩子的抑鬱是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而感到非常後悔自責。

研究顯示,抑鬱症的罹患可能是受到遺傳、胚胎髮育或後天環境壓力影響,而更有一些抑鬱症,無法找到引起疾病的誘因,所以至目前爲止,仍未明確此種疾病是如何造成的。

另一方面,抑鬱症除了造成個人心理上的影響,社會人際關係方面也可能造成改變。

蔓玫是位才華洋溢的畫家兼文字創作者,她將自己抑鬱的經歷分享於網絡上。蔓玫的先生之言從大學時期一直相伴至今,對於一般大衆如何面對抑鬱患者時他表示:

“大家可能會樂意、關心和幫助一位抑鬱症患者,卻不希望跟TA有過分密切的交往,或者更加不希望,TA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人。”

抑鬱所人們帶來的,不僅僅只有負性情緒,也同樣賦予了人們細膩的感知力、共情力及創造力。許多曾罹患抑鬱症的人,正是因爲他們的生命曾經歷黑暗籠罩,所以更願意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相同的患者走向陽光。

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抑鬱症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除了自我接納外,也同樣需要擁有家人的支持與陪伴。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加上網絡大數據統計資料,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對於抑鬱症將能獲得更精準的治療。

篇四: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

萬物都具有向陽而生的本能,人也無一例外,誰不喜歡溫暖明媚的陽光呢?可是卻有這樣的一個羣體,他們眼中的世界黯然,即使陽光映進眼裏,也變得灰暗。他們與外界隔絕,將陽光拒之門外,其實並非討厭陽光,他們只是患了心疾,“抑鬱”了。

人們對抑鬱症都或多或少存在誤解。隨着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隨着社會對抑鬱症的關注度提高,民衆對抑鬱症的認識淺薄就暴露了出來。有的人不區分抑鬱症與抑鬱情緒,遇到挫折就認爲自己抑鬱了直言不想活;有的人覺得抑鬱症非常“酷”,把社交賬號的頭像換成黑色,打着“抑鬱症”的旗號,發表自以爲看淡一切的消極的言論;有的人甚至認爲抑鬱症患者是在作秀,不解他人苦,便言行攻擊;還有的抑鬱患者以病爲恥,逃避現實,終日頹廢……

CCTV9近期連播6集關於《我們如何對抗抑鬱》的紀錄片,每集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羣體出發,帶領觀衆進一步認識抑鬱症,走進抑鬱症患者的內心世界。這應該是給這種社會現象上的最好的一課,也是給抑鬱症患者播撒的最溫暖的陽光。

那麼抑鬱是什麼呢?它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也與精神疾病的概念外延有交集。不論程度輕重,若不及時治療,到最後幾乎都會發展爲自殺傾向。丘吉爾把“抑鬱”比作一條“黑狗”。它會趁你不注意咬你一口,如果身邊的人和你都不予理會,它就會變得囂張,這樣慢慢啃噬你的肉體,吞掉你的慾望,折磨你的靈魂,再將殘存的軀幹丟進無底的黑洞……這個過程無疑是壓抑、絕望的,並不是悲傷消極的情緒那麼簡單。

正如蔓玫對自己患病期間的感受的描述:“時間沒有了,呼吸的感覺,你觸摸的感覺都沒有了,全部都失去了它們原有的那個刻度和質地。很多人會以爲,抑鬱是鬱悶,是憂鬱,是很強烈的一種憂傷在作祟。但不是的,它到最後是一種被壓抑的感覺,像一個很大的黑洞,所有東西都被吸進去了……”

抑鬱是一種慢性毒藥,它的毒素來自各種方面,包括:家庭的打壓、社會的冷漠、生活的重負、自我的封閉、體內激素失調……這些都像堆在人們胸前的碎石塊,一旦超了負荷,又無法進行調節,人就可能會抑鬱,會垮掉。

近年來,中國已逐漸成爲“抑鬱症大國”。在中國,抑鬱症患病率高達4。2%,無關性別、不論年紀,任何一個羣體都有患上抑鬱症的可能。你無法得知,抑鬱這條惡犬什麼時候就會盯上你,或是你身邊的人,也難以知曉,它盯上某人的具體原因。而在抑鬱症患病率逐年增高的同時,就診率卻不到20%,大部分的民衆對心理疾病仍存有誤解及污名化,使得許多患者寧承受身心上的痛苦也不願接受治療,最終導致無法挽救的遺憾發生。人們總在悲劇發生後追悔,責問抑鬱患者“爲何這麼傻”,卻不曾想過,也許正是自己的不理解、不關心,堵住了患者“求助”的嘴,是壓垮患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抑鬱並非洪水猛獸,它本身的力量並不強大。它可以非常嚴重,頻繁地誘導患者自殺,也可以安靜地暫時寄宿在患者身上,只等內外界合力將它拔除。有的人以爲只要和抑鬱症沾上關係,這輩子就完了,自己給自己封住了陽光照進來的孔,其實這也是對抑鬱症的誤解。心病雖難醫,但並不是無藥可醫。並且如果不是特別嚴重,除了藥物治療,也可以通過心理疏導治癒。

紀錄片從多個方面,介紹瞭如何對抗抑鬱,總結之後我得到這樣幾個關鍵詞:理解、關愛、陪伴、勇敢、消除病恥感。而這些關鍵詞最終的指向還是對抑鬱症的“認識”。

我想,縱使療愈的方法千變萬化,最終還是得對抑鬱症有正確的認識,這些方法才能發揮療效。正確地認識抑鬱症,是要認識抑鬱症是什麼,認識它的誘因,認識療愈方法。如果都能正確清楚的認識抑鬱症,抑鬱症患者就會減消病恥感,積極對抗抑鬱;醫生就會根據患者自身狀況,提供合適的治療方案;身邊人就會對抑鬱患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關愛,幫助他們一起“抗抑”;社會大衆就會對抑鬱症多一點包容,對彼此少一分冷漠,積極參與到“抗抑”宣傳中……

看着紀錄片中入鏡的一張張或青澀或鋪滿皺紋的臉,聽着他們講述自己從患病到治癒的經歷和感受,我爲他們感到慶幸與驕傲,因爲他們身邊都有真正理解自己的、無私陪伴着自己的人,因爲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努力的活着,勇敢地對抗抑鬱。但在鏡頭背後,還有許許多多抑鬱症患者直到最後都沒有走出陰霾,原本鮮活的生命有的還在監護室苟延,有的早已悄然凋謝,相較於鏡頭前的人兒,他們是不幸中的不幸。

逝者已逝,抑鬱症帶來的悲劇也已成爲過往,而我們作爲社會中的一份子,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認識抑鬱症,接納抑鬱症羣體,讓陽光不僅能夠灑進我們的心中,也能穿過重巒疊嶂灑進抑鬱症患者的心中。畢竟,誰不願擁抱溫暖而明媚的陽光呢?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00302.html

  • 標籤: 心得體會 精選 抗抑鬱 工匠精神作文精選5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我們如何對抗抑鬱心得體會(精選4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