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議論文作文 > 作文韌性議論文(通用12篇)

作文韌性議論文(通用12篇)

 作者: | 閱讀: 9.52W 次

篇一:作文韌性議論文

作文韌性議論文(通用12篇)

中國5000年文明經久不息,燦若星河。我們走過“禮崩樂壞”迎來“百家爭鳴”;經歷列強入侵最終崛起於東方;藉助“改革開放”之策立於強國之林,從矇昧到強盛,正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巨大韌性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何爲文明的韌性?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特點類似,一種文明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堅毅剛強的品質即爲有韌性。

海納百川的胸懷是文明韌性中柔軟的一面。它帶給我們高遠的目光和開闊的格局,從“協和萬邦”、“講信修睦”的發展理念,到“同舟共濟”、“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以一條柔軟的絲綢之路爲紐帶,串聯世界各國,讓古絲路上悠揚的駝鈴轉而成爲新時代各國共振的交響。不管是吸收異域文明帶來的影響還是輸出理念體現出的文化軟實力,都使中國與各國共同進步,讓世界更加美好。

堅毅剛強的品質則是文明韌性中堅實的一面。前有文天祥拒不降元,將“丹心”永“照汗青”、于謙不懼“粉身碎骨”亦“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崇高氣節,後有譚嗣同“橫刀向天笑”,以身殉法,但求喚醒民衆、五四青年高舉義旗,只願“內懲國賊,外抗強敵”的慷慨凜然。在國家危亡之際,於民族受辱之時,中華文明滋養的堅毅品質驟然噴發,讓我們的民族在風雨磨難之中傳承不息。

更深一步講,文明之所以“韌性”十足,本質上是由於其自身完美的融合了柔軟與堅實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面對友誼之手回以溫潤柔和,遇到列強霸權又能堅守剛強傲骨,如此剛柔並濟,方是“韌”的精神、“韌性”發揮作用的關鍵。

相反,如若剛柔失和,過於極端地偏向任何一方都會使文明喪失韌性、脆弱不堪。偏於剛強乃至一味強勢的美國,捨棄了合作共贏的捷徑,爲限制別國經濟發展,不惜發動貿易戰,造成“競爭零和”,損人不利己;過於柔軟的晚清則因一味妥協而趨於懦弱,進而招致的只能是喪權辱國的窘境。

行文至此,我不禁從歷史變遷和偉人事蹟中反思自身,中華文明蘊含着“韌”的精神,作爲中國的一份子,我們更應該用心感受、盡力挖掘祖國文明的精深之處,從中汲取“韌”的力量,激發自身“韌”的品格,與萬千“韌性”少年一同爲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助力添彩,讓以“韌性”標註的文明永遠流傳。

篇二:作文韌性議論文

一個物體只有韌性,說明它柔軟,堅實而不易折斷,一種文明具有韌性,則其生命力無窮,而可綿延長久。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中間經歷過各種戰亂、侵略、危機,但卻仍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恰是因中華文明具有其獨特的韌性,應時而生,剛柔並濟,所以能渡過一次次難關。當今時代,風起雲涌,這更需要我們保有我們文明的韌性。

物體的韌性,由其材質決定;文明的韌性,由其人民決定。

在古,已有中國人用其品格展現出了中華文明的韌性。曹雪芹年幼時就經歷了家道中落,在艱苦與貧寒間長大的他並沒有被擊垮,被折斷,憑着一股“韌性”,他付出了不尋常的“十年辛苦”,數次刪改,完成了《紅樓夢》這一鉅著。同樣,在最容易讓人喪失鬥志的關鍵時刻,中華文明、中國人的韌性力挽狂瀾,支撐着人們不斷前行。

在今,中華文明也因當代中國人而更有韌性。最近,一位“網紅”流浪大叔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位流浪大叔與其他那些爲求流量而經營的“網紅”不一樣,他雖過着流浪的生活,卻以環保爲信仰,堅持垃圾分類;不但如此,當其他人追逐所謂名利金錢等物質財富時,他已精通中國傳統文學作品,對《中庸》《論語》等文化名著信手拈來,諳熟於心。雖然流浪大叔的生活在一些人眼裏顯得“太寒酸”、“不體面”,但如此普通卑微人們卻爲我們掀起了一股正能量,面對輿論的強大壓力,恪守“不折”的堅實,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中國人應有的韌性。

於整個國家而言,無論是面過去死傷無數、流血漂櫓的抗日戰爭還是如今雖無荷槍實彈卻有刀光劍影的貿易戰爭,我們都未曾退縮,雖前路荊棘密佈,走過後會留下傷痕,但中華文明的韌性始終保護着我們彎而不折,從未一蹶不振,從而得以綿延不息。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梁啓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國說》中,用日出東方、河流奔涌的壯麗景象寄託對中國光明未來的美好願望,中華文明由我們組成,我們有“韌性”,就能使中華文明更有“韌性”,祖國前進的重任,最終落在我們的肩上。

篇三:作文韌性議論文

竹子不僅有堅硬的竹節,還有中空的竹杆,不僅深扎主根,還要遍佈根系,面對外部壓力能發揮出非凡的韌性,頂住衝擊,屹立不倒。中華文明正如同竹子一樣,憑藉着既堅又柔的韌性,克服了歷史帶來的重重壓力,經受住了艱苦卓絕的考驗。

汶川大地震時,中國人民面對災難沒有退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前方,解放軍第一時間徒步進入災區,消防戰士們搬開了一塊塊碎裂的石頭……在後方,百姓們紛紛捐出了物資和金錢,各地政府資金到位、人員到位進行定點支援……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憑藉着我們的堅強和我們的溫情,如今,一座新的城市已建立在川西的土地上。這一偉大壯舉,是中國人民韌性的最好體現。就在最近,四川又發生地震,但我國研發的地震預警系統起到關鍵作用,提前通告,減少傷亡,這一科技成果得到廣泛激賞,獨步世界,這也是我們面對天災不屈不撓韌性抗爭的結果。

面對堅船利炮的英國艦隊巡弋在海面,林則徐力主禁菸,直面強敵。面對朝廷的誣陷,忍辱負重,痛定思痛。雖被髮配西北,興修水利,開發邊疆。並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憂國憂民的語句。中國歷史上許許多多像林則徐一樣的優秀人物,能夠抵抗住重重打擊,巍然挺立,正如竹子一般,也是依靠其韌性,成就自己,成就偉業。

無論面對自然災害,還是面對外敵壓迫,我們堅忍不拔,終能度過難關。面對遊牧民族的侵掠,我們的先人修築了萬里長城。你來進犯,我頑強抵抗,你來交易,我開關互市。面對沙漠侵襲,我們有人進沙退的堅強意志,也有“草方格”的有效技術與之持久抗衡。面對當下的挑戰也是如此,針對某些國家和政治人物挑起的貿易戰,我們也要發揮韌性,不僅爭鋒相對與其抗爭,也要剛中帶柔與其周旋,達到我們的抓住機遇期、補足短板、永續發展的目的。

無論個體還是羣體,中國的傑出人物,創造出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創造出亙古不朽的燦爛文明。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明,因爲其獨有的韌性,有着頑強的意志力,有着強大的生命力,雖經艱難困苦,終能玉汝於成。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竹子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給予我們的,是對韌性的最好的認知。

篇四:作文韌性議論文

回溯史冊,昔日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早已斷流,我們只能從漢謨拉比法典、羅塞塔石碑等歷史遺珍中一窺其曾經的光榮與夢想。相比之下,千年光陰輪轉,唯華夏大地長歌不散。究竟爲何一入華夏,文脈便澎湃不息?中華文明與衆不同之處又在哪裏?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的文明既有“自強不息”的堅實與剛強,也有“厚德載物”的溫潤與柔軟。在剛柔並濟中,鍛造出了文明的韌性。正因有如此“韌性”,中華文明才得以在歷史洪流中“風雨不動安如山”。

我們的文化本身就具有韌性。漢字作爲中華文化的代表,歷經篆、隸、楷、行、草的書體演變,在近現代又歷經多次簡化。從多元到統一,由繁入簡,漢字總是順時而變,通過不斷改變來適應着當下的社會節奏。而儒學作爲優秀的思想文化結晶,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它走過“焚書坑儒”的落寞,也經歷過“獨尊儒術”的輝煌。但無論是被推崇抑或被抨擊,儒家核心思想中對“仁”的追求,對家國天下的拳拳之心卻從未改變。是的,我們的文化善於變通,但它寶貴的精神內核卻堅實穩固,變其形而不變其精魂,文化才得以延續千年不絕。

“人”與“文”向來不可分割,文化有韌性,國人的品格與風骨亦有韌性。抗日戰爭時期,張伯苓、梅貽琦、蔣夢麟等人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赴長沙合組西南聯大。從北京到長沙再到昆明,在戰火紛飛民族危亡之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依舊“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史學大師陳垣先生也在此時說:“一個民族的消亡從民族文化開始,在這關鍵的時刻,務必要保住我們的文化,把它傳承下去。”危難中顯本色,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這些文人志士曲而不折,忍而不發,但他們依舊承擔着時代與人民、承擔着學術與知識、承擔着“精神堅守”的歷史責任。明月獨舉,氣節長存。品格深處蘊藏着的韌性,讓華夏兒女將文明的火種源源不斷地傳遞給一代又一代。

我們的民族精神也彰顯着韌性。無論是孔孟之道倡導的仁與愛,還是當下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博愛、包容、溫雅一直是民族精神的柔軟內核。但是面對主權問題、面對挑釁與欺侮,中國絕不讓步。在面對釣魚島問題時,社會各界一齊發出“中國一點兒也不能少”的呼籲;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國展現出了堅定的立場和大國態度……我們民族精神中堅實、不屈、執着的外殼,在這些事件中展露無遺。“剛”的外殼包裹着“柔”的內核,民族精神中體現的“韌性”,便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蓬勃發展的不竭力量之源。

上下五千年,長似少年遊。是文化的韌性,賦予我們開天闢地的力量;是品格與精神的韌性,造就我們縱橫千年的信仰;而它們所凝聚而成的文化的韌性,成就了中華五千年不變的模樣。如今正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時期,中華文明所固有的韌性必將讓我國在自身的發展之路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在世界的大國博弈間調和乾坤,獨領風騷。

篇五:作文韌性議論文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貴爲三大古老文明早已散盡於歷史長河之中。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之所以能歷經風雨、綿延至今,是因爲我們面對壓力與挑戰能夠剛柔並濟,進退有據,用韌性化解一次次危難時刻,用韌性找到一次次發展良機。

中國漫長的歷史中,與邊境少數民族的矛盾始終是最棘手的問題。漢朝國力強盛,經濟發達,但因匈奴的騷擾與掠奪痛苦不堪。可最終他們找到了對抗匈奴的良計:匈奴安穩時便與之交好;匈奴猖狂時便出兵抗擊。王昭君的出塞將西漢與匈奴帶入和平發展時期;而竇憲出征北擊大敗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紀念,便是用實力對挑釁做出最好的反擊。進可滅敵一展大漢雄風,退可和親使兩方共同繁榮,有剛有柔、進退自如,成就了大漢王朝的偉業。

新中國剛成立之時,面對國內外種種敵對勢力,我們選擇咬緊牙關,用我們的剛強、堅韌與之針鋒相對。我們發展國防上的兩彈一星,就是要告訴世界,我們永遠不會向強權屈服。可這並非意味着一味地抗拒、對抗,和平與發展永遠是我們做事的主旋律。乒乓外交鋪平了尼克松訪華的道路,《中美聯合公報》開創了中美關係的新紀元。“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面對壓力我們不退縮,無所畏懼;面對機遇我們不放棄,牢牢抓住。有柔軟的一面,有堅實的一面,這種韌性使得新中國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強盛。

當今的世界仍然波詭雲譎,風波不定。和平外表下有暗流涌動的危機,衝突的內核中也有化解干戈的機會。爲了限制中國的飛速發展,美國用關稅壁壘、經濟限制、技術封鎖、和政治恐嚇來卡我們的脖子、壓我們的氣勢,甚至不惜發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貿易戰,試圖減緩我們發展的腳步。可這又怎樣?我們不願打,但也不怕打。我們有應對的策略,我們有抵抗的實力。我們的反制手段讓美國的農產品找不到出路,我們能讓美國的企業焦頭爛額。同時,我們不希望雙方你死我活,而是能坐在談判桌前,摒棄前嫌,共商未來。

我們堅實但不剛愎自用,我們敞開胸懷,擁抱交流,擁抱未來。我們柔軟但不卑躬屈膝,埋頭苦幹,不懼壓力,不懼威脅。中華文明在現時世界發揮出堅韌不拔、無堅不摧的特性,站在潮頭,不斷髮展。這就是中華文明強盛的原因,這就是中華文明的韌性。

篇六:作文韌性議論文

中華民族屹立於東方,歷經千年風雨,仍生生不息,朝氣蓬勃。這與中華文明的韌性息息相關,面對外來文化可兼容幷包,如同海納百川;危急時刻,又能挺身而出,作爲民族的精神支柱,引領民族向前邁進。中華文明如水一般,“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至柔至剛。

兼容幷包,是中華文明柔軟的一面。這一特質,讓外來文化潛移默化地被中華文明影響,被中華文明所吸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連年不斷的戰亂,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上層社會中,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階層固化,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時小乘佛教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解脫的思想廣受推崇,佛教成了無數飽受戰亂苦痛之徒的避風港,亂世成了佛教發展的沃土,一時間佛教由上層遍及到民間,“南朝四百八十寺”,衝擊着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這時,中華文明便體現出其“兼容幷包”的柔軟的一面,儒家理學吸收了佛教的世界觀,將天理定爲萬物本原;心學吸收佛教中“心外無佛,即心是佛”的思想,進而延伸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理論,以此強調“心”的重要性。儒家開始用佛教的義理闡釋儒學,爲儒學帶來了一次新發展。並非一味的排異,而是取其精華,化爲己用,這是古人的智慧,也體現出文明的韌性。

但文明的韌性不只有包容的一面,它也有剛強的一面。這樣的韌性,讓民族可屈不可折。1941年,那時的中國正如同兩千多年前的楚國,面臨亡國之難。在重慶,端午節前夕,郭沫若聯合老舍、茅盾等文人舉辦了一次詩人節,於國難之際,在屈原的精神中汲取力量,而後郭沫若在他的劇本《屈原》中寫道:“我的長劍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這便是文明的韌性,在危亡之際,縱使相隔千年,縱使國破家亡,縱使有形的長劍被拔去,它——文明的韌性,這把無形的長劍,這早已融入國人骨髓中的氣節,仍能站出來,給予後人精神上的支持,從而讓整個民族爆發出不可抗拒的力量,激勵人們奮起反抗,保家衛國。正是因爲文明的韌性中這剛強的一面,讓中華民族多次渡盡劫波,屹立不倒。

如今,我們更要發揚文明韌性,因爲有韌性,所以不任性,面對其他國家的敵意,運用韌性以柔克剛,展現大國風度,面對他國挑釁,亦能與之據理力爭,絕不退讓。在世界舞臺上,大展宏圖,獨領風騷。

篇七:作文韌性議論文

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倫文明在歷經幾番風雨後“流水落花春去也”,唯有中國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不衰,燦若星河,這正源於中華文明的韌性,即文明深處剛柔並濟的內在特質。

中華文明韌性中最爲柔軟的呈現是“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的平等和“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包容。從古絲綢之路到如今建立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再到亞洲文明大會,中華文化與各國文明交流互通,中國尊重文化多樣性,在弘揚和發展自身文化的同時,也借鑑他國優秀文化。

文明的柔還體現在危急時刻的靈活變通之中。“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胸懷天下志在建功立業,於民族存亡之際,像文天祥一樣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赤子心精忠報國;“邦無道”遭遇不幸時,又恪守“用行舍藏”“卷而懷之”之訓,韜光養晦,蓄勢待發。這種變通精神使中華民族折而不斷,屈而不撓,添一份厚積而薄發的內在力量凝聚成文明的韌性。

中華文明韌性的堅實剛強體現在中華兒女的內在精神品格之中。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到于謙不懼“粉身碎骨”亦留“清白在人間”的崇高名節,再到南仁東積勞成疾,燃盡一生打開中國天眼的奉獻精神。中國人因這堅實的韌性精神傲立於世界,也向世界展示出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傳承下來的綿延不絕的精神文明。

中國人也因這份內在的“韌”的剛強,於歷史轉折點溯流而上乘風破浪。在民族危亡之際是五四青年們高舉旗幟“內懲國賊,外抗強敵”的慷慨凜然喚醒了更多中國人,他們站起來強起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是錢學森、鄧稼先等人義無反顧,爲科學獻身的無畏之堅韌爲中華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中國處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環境中,中國更需要激發文明的韌性,要堅持“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中國人的底氣與骨氣和中華文明柔中有剛的韌性;“革去故,而鼎取新”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意識築就韌之堅實;“天下大同”的包容平等,同舟共濟的胸懷化育韌之柔骨;構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包蘊着韌之大境界。唯其如此,中國方可於狂風驟雨中守住平靜無波的海面,在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中屹立不倒。

篇八:作文韌性議論文

遙想歷史數千載,多少民族曾各自繁衍,無數國家又盡爲陳跡,唯獨中華文明至今仍然繁盛。何故?柔軟又堅實,剛柔並濟,韌性使然也。

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使文化肇始,百家爭鳴。始皇同文,由繁趨簡,秦篆漢隸,自曲轉直。晉書俊秀,唐楷端莊,漢字本柔,於歷史演進中靈動轉化;繼承傳統,延續歷史;漢字本固,堅守傳承文明之職,萬變不離其宗。既有象形生動、筆畫靈活,也有橫平豎直、鋼削斧鑿,漢字以柔軟爲表,堅實爲裏,始終富有韌性,使得交流障礙可破,文書效率大增,故能延續文化以得生存,順應潮流更加權重。文字是文明的載體,漢字的韌性,賦予中華文明獨特優勢。口音有異書寫相同,地隔萬里文字一致。這種相同和一致把中華民族凝聚爲一體,使中華文明一脈相承。

文字如此,思想亦然。近代以來,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鴉片傾銷宇內,艦炮摧損國門,天朝大國成舊夢,亡國滅種在眼前。中華文明的傲骨暫時蟄伏,轉用以柔克剛的策略。但是此柔軟並非是脆弱,而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作《海國圖志》開眼看西方,張之洞作《勸學篇》明中體西用。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志士仁人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融入了西方的科技與制度,作爲充實中華文明的養分。“天下莫柔於水,而堅強者莫能勝之。”雖歷經萬難,但萬難不折。滴水穿石,積水成淵,中華文明靠堅實打下發展根基,靠堅持迎來複興曙光,靠堅強走向輝煌未來。

如今,韌性仍深深根植於我們的血脈之中。建國以來,改革至今,我國在挫折中自省,在曲折中自強,篳路藍縷,堅忍不拔,終於成爲世界強國,即將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可美國卻執意設置修昔底德陷阱,開打貿易戰爭,欲扼中國發展,唱衰中國前景。可中國有膽有識,不畏懼,不顢頇。我們有如華爲一般的企業,自主研發,全力創新,可與美國奉陪到底一較高下。可打也可談,我們言必信、行必果,佔據道德高地,拿出誠意,講究策略。我們有控制稀土的反制手段,我們有調控購買農產品的餘地。不卑不亢,進退有節,依靠韌性的發揮,我們能夠佔據這場爭端的主動權。

韌性使中華文明歷經千載不斷絕,歷經磨難永存續。守住韌性,把握韌性,則中華文明的未來,必然更加輝煌燦爛。

篇九:作文韌性議論文

韌性指物體堅實與柔軟並存的一種特性。語言文字作爲文明發展的見證,體現了文明的韌性。

簡單的橫豎撇捺經過複雜的組合變化,形成了一個個特點不一,個性鮮明的漢字,在無形中化簡爲繁。雖然組成的形式簡單,但如果隨意添加或減少一筆,字體解構就不再那麼美觀,甚至含義也會改變,這便是漢字堅韌的特點。看似普普通通,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卻是中國人民追求“四平八穩”的體現,盡顯了中華文化積澱下的沉穩和大氣。

中國有句俗語叫“見字如見人”,書法是漢字的一種書寫形式,也是人內在性格的外化體現。雖然一個人的字體在形式上會發生千變萬化,有時瀟灑,有時豐潤,有時規整,看似可以融合很多,但是每一種字體背後所體現的人格魅力往往不會發生改變。漢字在基本構架上面發散着自己的思維,造就如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等書法大家以及風格意韻不盡相同的書法作品。在他們落筆的一剎那,都蘊藏着個人對於書法藝術不變的獨到見解,反應了他們身上獨特的精神品志。放眼當下,央視綜藝《見字如面》中一封封書信不僅寄託了作者的情感,更是對執筆者性格品行等全方位的體現和外化。透過這些不同的字體,觀衆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靈魂。

通過書寫,漢字不僅可以將一個人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也承擔着其他重要使命。它承載着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基本構成。五千年來,無論是從《詩經》到元曲,還是史書古籍,文學名著,無一例外被使用漢字記在了下來,並流傳至今爲人所用。漢字的一橫一豎之間見證了歷史,一撇一捺之中反應了興衰,漢字記錄着文化與歷史的發展和進步。

但是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人們更多的使用手機或電腦鍵盤,逐漸忽視了手寫,這也是了許多人提筆忘字的原因。在過去的日子裏,漢字經歷了風吹雨打依舊飽有其韌性,屹立不倒,爲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精神財富,今天,我們更不能讓它失去其價值。作爲學生,工整寫好筆下的每一個字,認真對待每一次落筆是我們爲保護和傳承漢字所能盡到的微薄之力。只有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將文明的韌性延續下去,纔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篇十:作文韌性議論文

“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一個文明的“韌性”則指的是某些堅毅剛強的優秀品質已融入一個民族的血脈之中,對維繫民族的發展和壯大起重要的作用。這種文明的韌性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體現得尤爲明顯。

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都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放眼現今世界,只有中國依舊矗立於舞臺之上,其它三國或不再是原先的領域,或已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而支撐中國走到今天的,便是存在於我們內心的“文明的韌性”。

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受過多次侵佔,北方的先卑,匈奴,蒙古,突厥等都佔領過中原大地。但無一例外,在衝動的燒殺搶掠之後,一但他們真正駐足在這片土地,其遊牧文明都會被紮根於此深遠又悠長的漢族文明同化。可見,這種屬於文明的韌性不光能使文明得以流傳,甚至可以打敗那些當時處於“正統”地位的文明。這種韌性在一般時期不顯山露水,但在特殊時期便會告訴我們:堅毅優秀的文明的韌性可以助我們不被外力干擾而忘記自己並可同化對方同時發展我們的文明。

不光在統治政權,土地受到侵佔的時候,文明的韌性纔會顯露,當外來文化大肆衝擊的時候,文明的韌性亦會涌現。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抨擊下,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依舊流傳至今。在這樣的打擊中,中華文明的韌性支撐我們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兼收幷蓄,博採衆長。一方面應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另一方面改進我們的文明,使之更好的長足發展下去。

作爲研究四大名著之一的“紅學”已存在百年,它研究《紅樓夢》—這本可以反映封建社會,甚至可以反映歷史變遷的名著,萃取隱藏在書中的精神與文化,“紅學”所得到的養分象徵深藏於書中文明的韌性,它們記載於書中,不被外界影響,只待後人將之提取,文明的韌性是後世汲取先人經驗的前提。

對於如今迫在眉睫的中美貿易戰,面對美方的強權施壓,中國以不卑不亢的態度發出“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的聲音,以柔中帶剛的言語和行動回擊美國,這樣平和又有力的的態度同樣也源於中華文明的韌性。

相信懷着這樣堅毅剛強的優秀品質,牢記中華文明的不屈不撓,堅忍不拔,民族的明天會更加美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篇十一:作文韌性議論文

“韌性”是指物體具有柔軟堅實的性質。悠悠千年,無數文明悄然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而中華文明卻能綿延千年,傳承至今,我想,這恰恰是因爲中華文明具有柔軟與堅實的特性。

中華文明的柔軟體現在“以和爲貴”的思想中。回望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孔子創立起以“仁”爲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引領人們建設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一句“和爲貴”,奠定了後世千百年的文化基調,他提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懷以一顆仁愛之心,和睦相處,國家與國家之間要化干戈爲玉帛,互相尊重。這種“以和爲貴”的思想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軸,它構築了我們的文化命脈,將溫潤如玉、與人爲善的品格刻在了每一位華夏兒女的骨子裏,並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小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到在全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我看來,這都是對於“以和爲貴”思想的傳承與發揚。但中華文明“以和爲貴”並不代表着我們軟弱,百年前的近代中國,滿目瘡痍,飽受凌辱,但我們,卻從未停止過反抗。

一百年前,五四運動爆發,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從北京到上海,如同一場大雨席捲全國,自此以後,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奮起,扛起復興民族的重擔;1937年,盧溝橋的一聲槍響,激起了全民族抗日的鬥志,那句“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振聾發聵,英雄志士前仆後繼,十四年的艱苦卓絕,十四年的浴血奮戰,我們終於趕走了侵略者,取得勝利。

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這樣可歌可泣的故事還有很多,它串聯起我們奔涌向前的民族精神,串聯起我們永不磨滅的家國情懷,無論走到哪裏,無論身在何處,小家與大國,始終是鐫刻在中華兒女靈魂中永不磨滅的印記,驅使着一代代中華兒女將個人志向融入到家國使命之中,沿着前輩的奮鬥足跡,勇敢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

在當今社會,中華文明的韌性依然有着重大意義,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它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們繼承發揚了“以和爲貴”的思想,提倡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這其中所蘊含的是一種中國人代代傳承的處世哲學,是不爭,是謙讓,是彬彬有禮,溫潤如玉的君子風度,我們希望與各國都能友好相處,共同發展。即便產生爭端,我們也希望能夠化干戈爲玉帛,和平解決。但是,對於少數國家的挑釁我們也決不軟弱,決不姑息,一如百年前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一般,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因爲我們心中的家國情懷是無法磨滅的,儘管時代在變,但我們奮勇鬥爭的精神不會改變,我們對國家的熱愛不會改變,我們的民族之魂也永遠不會改變。

泱泱華夏,延續傳承,歷久而彌新,吾輩自當勤勉,發憤圖強,以更博大的胸懷與更堅強的意志,持書仗劍耀中華。

篇十二:作文韌性議論文

韌性,是物質柔軟而堅實的性質。柔軟是因爲它善於變化;堅實是因爲它不能輕易被擊斷。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度過漫長風雨,是因爲它具有韌性。

縱觀歷史,似乎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中華文明一樣從未斷絕。而中華文明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遇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或者是時代潮流的變化,更或是民族文化的危機,它都能”以柔克剛”,進行自我變革,發展,包容兼併,做到因勢而變。

中華文化的韌性,就體現在因勢而變上。春秋戰國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孔子主張”和”的精神,在處理人際關係和社會問題時告訴我們要適度,在矛盾中求統一。他希望以“和”的精神緩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在當今社會,”和”的精神並不是爲了追求和平,更是爲了平等友好的合作。我國在外交上強調”和而不同”,能夠更好地與他國建立合作關係,求得共同發展。由此看來,”和”的文化是因勢而變的,中華文化也因此具備了強大的延展性。儘管“和”的作用在變化,但它熱愛和平,平等待人的內涵沒有變。

中華文化之所以能連綿不斷,歷經風雨,是因爲它還具有”堅實”的特點。它是每個中國人心中強大的精神支柱,是我們能夠昂首挺胸的內在力量。19世紀初中國是受人欺侮的,我們被列強當做發展的工具,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沒有骨氣。當中國青年們聽到列強拒絕中國的合理要求時,他們再也忍耐不住了,發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這就是我們百折不撓的中華文化,我們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的堅實性,是我們歷經風雨的保證。

作爲一名青少年,我們肩負這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我們更要把中華文明的韌性表現在行動上。在與他人合作時,我們要找到與他人共同的利益,以和爲貴,儘量避免衝突;在面對國家根本利益問題上,我們要做到毫不讓步,堅決不答應跨越底線的條件。這樣我們的民族才得以富強。

中華文化的韌性是使它幾千年從未斷絕的原因,我們要發揚中華文明的韌性,讓我們的文明在新時代創造新的輝煌。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yilunwen/1427443.html

  • 標籤: 韌性議論文 通用 韌性 議論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作文韌性議論文(通用12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作文韌性議論文(通用12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