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

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

 作者: | 閱讀: 9.52W 次

篇一:韌性的作文

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

“韌”,讓我彷彿看到刀刃旁的一株蘆葦,銀白的刀鋒下是它柔軟的莖稈,任風吹雨打仍頑強地立於河岸。而同在大江大河的兩岸,中華文明正如一株柔軟而堅實的蘆葦,縱飽經風雨,但當歷史的煙塵散去,不變的是文明的生生不息、經久傳承,這便是中華文明的韌性。

在我看來,中華文明的韌性得益於文學記憶的認同與傳承。這份記憶,生髮於黃河長江寬闊的岸邊,可以是《詩經》中對女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讚美、《離騷》中“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態度;抑或是一份“飛雪連天射白鹿”的豪情、“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的瀟灑,無論是語言、文字,還是心靈、文化,都是中華兒女深入骨髓的文化認同——這份認同爲我們注入相同的文化基因,化作一條柔軟而有力的紐帶,連接着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貫穿於中華兒女的心靈世界。

正是這份深刻的文化認同,煉造了中華文明的韌性,使其在關鍵時刻迸發出強大力量。君不見,當滿清的馬蹄踏上中原沃土,無數流放寧古塔的漢族士子,用屈辱之身融化東北的冰原,點燃文化的火種;曾記否,當西方的火炮轟開中國大門,多少身影單薄的文人,用尖銳的文字刺痛國人麻木的靈魂、守住民族的氣節。當歷史遭遇斷層的危機,文化的紐帶承受住了外力的撕裂,爲中華文明的存續築起一道無形的堡壘。

今日之中國,文化的紐帶依舊連續你我、傳承文明。曾經,我們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艱難跋涉,今日,我們依然需要在歐風美雨中堅守住自我的存在。曾有西方人批駁“中國人沒有信仰”,只因我們沒有統一的宗教。但我們所擁有的共同文明,就是中華民族最崇高的信仰。在無數外力的威脅與挑戰中,文明的韌性亦愈發成爲推動民族前進、走向復興的精神動力。

一株小小的蘆葦,不因姿態細小而倒伏不起,雖於風中邂逅苦雨,莖稈當分外清潔光麗。當我眺望歷史長河的兩岸,我可以看見中華文明正如一株柔軟而堅實的蘆葦隨風起舞,於天地間綻放最美的姿態。

篇二:韌性的作文

中華文明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靠的就是其獨有的韌性。韌性柔軟以外,其核心是堅實有力量的。唯其如此,才能做到彎而不折,而成就他堅實有力的載體,便是人。

敦煌莫高窟,作爲中國給予世界獨一無二的禮物,卻在以一種緩慢的,不可逆轉的態勢在消逝。而一個叫樊錦詩的姑娘,在最青蔥的歲月選擇來到大漠深處,傾盡一生的時間守護敦煌,爲莫高窟帶來了“永生”。有人覺得她傻,有錢不賺,然而對於樊錦詩而言,她只想要守護敦煌,保護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傳下去。她在《永遠的敦煌》裏寫道:我們不僅着眼於當代的保護,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將莫高窟的全部價值和歷史信息傳給子孫後代,我們沒有權利將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產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而那份守護的信念也融進了她的靈魂裏:願傾盡所有,爲敦煌奉獻一生。爲文明奉獻一生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是文明的見證。沒有保護這些“脆弱”的人又談何文明的存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之所以火遍全網,其原因就在保護他們的人身上。重重宮門背後,他們隔絕了浮世喧囂,每天觸碰的,是擁有千百年歷史的文物。那裏,用電很嚴格,師傅們得沿着冷宮的路,自己去水房打水。那裏,文物很容易被水中的氯離子腐蝕,他們就自己過濾純水。他們的生活,對很多離開手機活不了,沒有Wi-Fi難生存的人來說,是很難想象的。他們只因內心那份對文物柔軟而又綿延不絕的情感,使他們紮根在故宮,用匠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讓損壞的文物們重見天日。

除了文物,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工藝的傳承亦是對文明的守護。匠人們內心對工藝那份柔軟的愛以及對手藝近乎苛刻地追求讓我們的中華文明更加有活力。孫亞青14歲開始接觸摺扇,18歲進場做工,摺扇是她40多年來的全部。她做的扇骨大多采自莫干山一帶6到8年的竹子,之後在專門的庫房,陰乾一至兩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扇骨的手感和色澤。光是這扇骨的製作,就要26道工序。而一把小小的摺扇,更是要經過86道磨練。對於孫亞青來說,做了40年的摺扇,支撐她走下來的便是對這份手藝的執着。摺扇是她40多年來的全部,她說“這輩子就只做扇子。”那場G20峯會文藝匯演,巨大的摺扇在舞臺上一折一折地緩緩張開,絢麗的色彩隨着音樂點點暈開,亭亭荷花,蔥蔥翠竹……觀衆席爆出一陣陣喝彩,

拿着小摺扇的孫亞青,終於欣慰地笑了。她似乎看到了摺扇這門手藝因爲她而繼續傳承下去的希望。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文明的韌性,便是人的韌性。一個人的守護可能無法保證堅實有力,但是一羣人的守護卻可以。人民羣衆的堅守,便是中華文明的韌性,人民羣衆永遠不會失了堅守,中華文明也永遠不會失了韌性。

篇三:韌性的作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脈搏跳動至今,無論是古時靖康之難,釣魚城之圍,土木堡之戰等亡國滅種的危機,還是近外國列強入侵的動亂,中華文明都在死亡線邊緣掙扎而起,甚至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相較於斷斷續續、不絕如縷的三大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具有一種獨特的韌性,“風雨不動安如山”,中華文明何以獨具韌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爲自強不息,所以中華文明擁有絕地求生的勇氣,張載有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種不斷向上、孜孜以求、永不停息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于謙面對鞍達的進攻力排衆議,誓死守衛北京城,爲大明王朝贏得了一線生機;左宗棠面對沙俄的蠻橫索取,堅持己見,遠赴新疆擊退入侵者,爲岌岌可危的晚清守住了伊犁;中華兒女面對日寇的進攻,抱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頑強心態,取得了近代以來抵禦異族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因爲自強不息已刻入我們的靈魂,再大的風雨也不能阻擋中華文明的前進。這是中華民族血脈裏流淌的剛性。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因爲厚德載物,所以中華文明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

中華文明在五千年漫長的征途中,一方面與外來文化並肩而行,尊重包容它們的特質;一方面對外來文化擇善而從,吸收融合它們的成分。費孝通先生對這種態度的概括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播,唐朝對拜火教等諸多宗教的包容,無一不體現了中華文明厚德而載物的特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華文明以包納萬物的胸襟和氣魄,在接納異質文化的同時,成就了自我。這種“和”的精神,也體現在國民身上,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借一個英國人之口,道出了國民血液中“和”的精神,“他們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寬容,彼此體諒。”這便是中華民族血脈裏流淌的彈性。

民族復興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藉助中華文明的韌性,使其葆有頑強的生命力。

篇四:韌性的作文

我們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已經40億歲。相比廣袤宇宙中其他星辰,它很年輕,充滿生機。有人做過估算,如果把地球到今天的時間比作24小時,人類僅僅出生在23點的最後幾分鐘。

這個時間足夠短暫,和宇宙180億年齡相比,不值一提。但人類這樣一個物種,已經飛出了地球,憑着經驗、想象、創新,嘗試開拓更多未知的領域。他們極有韌性,用毅力攻堅未來,一個人的一種主張,一種思想,便可能成爲整個人類的圭臬。

帕米爾高原以東,太平洋西北岸,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幅員遼闊。多種多樣的地理面貌和物種形態,構成了豐富的生態資源。中國人自古就相信,人和天地萬物的關係密不可分。在一些道家經典看來,外在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而人體則是一個小宇宙,無數人物都在追尋“齊物”、“天人合一”的境界。

儒家創始人孔子這樣說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把生物的韌勁類喻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不是獨一家。但察微知著、憂患意識、觸類旁通的達觀思想,中國人格外清楚。因此,中華文明和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以及阿拉伯地區文明相比,又是一個早熟的文明。

中國人精於往來,對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有充分的把握。人和人之間,是點對點的關係;而組織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則是社會的面。中國獨有對尊嚴的特稱——面子,也正是以社會身份爲出發點,面向外人而言。

農耕文明孕育了薪火相傳的無上原則,早在3000年前,周朝就徹底奠定了“父死子繼”的傳承系統。圍繞“家”的準則,組織社會構成體。家——國——天下,都在獨特的倫理系統中,一脈相承。這個成語中的“脈”,更是特指血脈。中國人因爲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同屬血脈相連,所以能夠倡導“四海之內皆兄弟”。每個人都有相同的血緣,無論是“天下一家”還是“天下爲公”,在邏輯上都能夠推演成立。

“家”的結構給中華民族向心力,中庸思想給文明以中和的驅動,在歷史上無數個危機關頭,中國總是能夠憑藉家庭倫理和中庸這兩條軌道,穩定地向前行駛。中國理想,是方式以中庸爲指導的理想。

因爲“家”與“中庸”這兩條古老的生命線從未斷裂,所以,中國文明也是沒有斷裂的文明。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也是對“家”概念的延伸和網羅。憑着這種韌性,文明纔可能一起協同工作,流浪地球;珍重”共同體“的概念,人類的未來、地球生態的未來,才能得到史無前例的突破。

篇五:韌性的作文

泱泱中華,綿延數千年,它曾陷入低谷,也曾踏足山巔;它遭受過苦難與打擊,也歷經輝煌與騰飛。歷史大潮瀝盡黃沙,而中華文明仍是那顆冠於世界之巔最奪目的寶珠,“韌性”是它綿延不絕、閃耀至今的根本。

中華文明的韌性在漢字中即有所體現。

漢字善變,它由最初的甲骨文,歷經金、篆、隸、楷的演變,最終化繁爲簡成爲今天的簡體字,整個過程中體現的是漢字應世而變,順應時代的適應力;漢字亦不變,在外來文化的不斷衝擊下,它融象形,形聲,指示,會意等多種元素而成,神韻俱在的特點從未消逝,因此,它優於其他文字的表意能力和藝術美感從未改變。漢字的“變”與“不變”中體現的是它的適應性和抗阻性,也恰恰突出了是中華文明的“柔”和“剛”的特質,剛柔並濟,即是韌性。

當漢字巧妙的組合成句,漢語的靈活變通便展露無遺。初唐張若虛有《春江花月夜》以孤篇蓋全唐,暫且放下它精妙至極的內容,僅就《春江花月夜》這一題目,漢語的靈巧便體現得淋漓盡致,五個獨立的名詞組合,無論如何斷句,都能構造出絕美的意象,漢語的靈活是其他文明中誕生出的文字所不敢企及的。

如若空有靈動的語言文字,創造語言文字的人卻是死板僵化的,我們就不可能領悟其中的美。因此,與漢語相似,駕馭語言文字的中國人的思想也是靈動的。同樣的,文字能體現中華文明的韌性,中國人的品性更能體現之。

中華文明的韌性使中華文化豐富燦爛。而在危亡時刻,亦是韌性撐起我們的民族命脈。

反觀近代,我們割地賠銀,飽受屈辱。侵華日軍在東北打響第一槍後,中華文明慘遭鐵蹄踐踏,春、江、花、月離她而去,迎來的是夜,長達14年的寒冷長夜。中華文明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中國人一退再退,神州大地被國人的鮮血染紅,當世界認爲脆弱的中華文明行將坍塌時,神州大地在含淚承受慘痛打擊的同時,正在積蓄一股力量,一股文明的韌性在極大的壓迫下愈挫愈勇,鍛造出強勁的彈性,國人血脈賁張,蓄勢待發。

終於,積蓄已久的力量爆發,不僅入侵者爲之震懾,狼狽而逃,就連整個世界都爲之一振!這股力量延續至今,促使中國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蓬勃發展,並重回世界之巔,成爲新一代超級大國。

反觀近代曾迅速崛起的國家,曾被譽爲海上馬車伕的荷蘭,依靠搶奪與統治拔地而起,“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依靠戰爭與殖民主義壯大實力,美國則是在一戰二戰中發“戰爭財”一躍成爲世界霸主……而這些曾依靠其他民族國家的血淚使自己富強的國家,或是沒落,或是日趨衰弱都已成不爭的事實。而中國,我們如今的強大是靠人民用血水、汗水和雙手拼來的。中國,賴以自強的正是中華文明積澱千年而鑄成的韌性,它讓中國變得剛強,敢於拼搏,敢於在困境下自力更生。

如今,許多勢力對中國虎視眈眈,他們或是忌憚或是畏懼,造成與中國不可避免的摩擦。韌性,亦是處理國際關係的利器。在中美貿易戰中“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便是韌性的體現,韌性也將使中國在國際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

真正的強者,不在於永遠強大,而在於時刻都有逆風翻盤的底氣和力量,中國的底氣與力量便源自中華文明的韌性。

篇六:韌性的作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金龍御筋,風吹雨打亦不失風骨,而並非堅挺脊樑,寧爲玉碎。

可憐時人常將脊骨作龍筋。

去年網上吵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咖啡事件,人們大多以衝擊傳統文化、不尊重爲由將各方批得體無完膚。如若古老的紫禁城擁有咖啡店是種褻瀆,那後在原址又置中國製造的咖啡店意義何在?如若舉起尊重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旗,將星巴克從故宮驅逐便是中華文化的又一次成功的捍衛又一次勝利?君不見1900年的故宮就已將朱門向咖啡敞開,慈禧太后多次以全西餐宴請外國使節夫人,宴後共飲“苦水”。抱殘守缺的清王朝尚且能接受新事物,怎麼新時代市民卻在王城內一沾外國文化便如火燎眉頭?

再說同年長城露營事件,同樣最終因反對而被迫取消;卻看次年法國盧浮宮,人們愉悅地祝福在盧浮宮內共進晚餐並露宿宮中的幸運情侶。同樣是對待古老淵博的靈魂,中國人的態度如此小心謹慎,將中國文化捧上神壇,同易碎品般細心呵護。

中國以瓷器聞名世界,但中華文化從不是易碎的瓷器。金龍御筋,堅韌有餘,中華文化從不缺乏包容性。

縱觀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無數次分分合合合合分分,都是不同文化的衝擊、交流最終趨於融合。秦一統六國,中華文化初次融合;漢武帝大一統,漢文化同外族文化不斷交融;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滿清人入關帶入滿清遊牧文化。從未是一種色彩從一而終,以漢文化爲主,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構成了當今的中華文化。

一味的抱殘守缺只會消亡在歷史裏,每一箇中國人都受夠了因落後、封閉而捱打的百年屈辱。當下許多人一聽什麼傳統古蹟沾染上西方文化可能帶來衝擊便猛烈衝擊,除了盲目與無知,最主要的是缺乏文化自信,一有風吹草動便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爲文化自信鑄實底氣之牆,樹立國人高度文化自信,乃是重中之重。中華文明五千餘年,似水般綿長不息從未斷絕,誕生在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的靈魂,對中華文明的韌性,值得懷揣足夠的信心與底蘊。

草木皆兵始不行,中國人,勿把龍筋當脊骨!

篇七:韌性的作文

悠悠數千年,無數文明已悄然湮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而中華文明,憑藉其韌性,在歷經了戰亂的重創與炮火的洗禮後,綿延至今。

“韌性”指的是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特性;而中華文明也正因此具有着隱而不顯,曲而不折的文化內涵。

文明是文化的歷史積澱,中華文明的“柔”,首先體現在文化的“潤物細無聲”之中,這是中華文明隱而不顯的特質。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所沉澱出的智慧,在無形之中滲透進每個華夏兒女的思想品格和民族秉性中。無論是“爲往聖繼絕學”的知識分子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胸襟,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這些思想文化如涓涓細流,流淌在每個時代人們的心中,成爲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惟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在傳承中有發展,於發展中有堅守,由細流而江河,由江河而川流不息。

中華文化雖“柔”,但國人的品格卻是剛毅不屈的。剛柔並濟,正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韌性。面對舊中國的沉睡與苦難,魯迅棄醫從文,化筆爲戈,以呼喚中國人民救國圖志爲己任,給人以震耳發聵的警醒。爲了讓中國更加強大,黃旭華不畏萬難千辛,突破國家核潛艇技術難關,爲中國富強,實現復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數先輩築起了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鑄就了堅強不屈的民族脊樑。

今天的中國,得益於中華文明的韌性,已然立身於世界舞臺中央。這麼多年來,香港經歷了太多苦難,無論國外勢力怎樣煽動,中國始終秉承着“中國領土一點也不能少”的原則,致力於維護港澳臺同胞和平穩定的生活。這正體現了中華文明曲而不折的韌性。再者,從2001年申奧成功,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圓滿舉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辦。“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蹟”,中國憑藉其強大的韌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在今天,終於向世人展現出一個強國的實力,一個大國的風範。

睡獅早已醒來,雄獅昂首東方。作爲當代青年的我們,仍需堅守中華文明的韌性,直面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

篇八:韌性的作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數文明在這裏誕生,又有無數文明在這裏消逝,而中華文明卻是唯一留存下來、並傳承至今的存在。這一切正是因爲蘊藏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韌”的精神,才讓中華得以在數千年的風雨飄搖中綿延至今。

那麼,這種韌性是什麼呢?

我們在對中國地形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多山少平原,山地面積佔到了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貧瘠的土地,陡峭的山體,沒有辦法去種糧食,沒有糧食也就養活不了數萬中國人民,中華文明就無法延續下去,怎麼辦?只有修築梯田。我們在大山裏修建出了一個又一個階梯,順山勢耕作,順地勢而爲,將曾經的險峻變爲良田,在羣山環抱之中繁衍生息數千年。我們不畏懼自然的惡劣,因地制宜、順勢而爲,用盡自己的智慧深深植根在中華大地之上。

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1998年的那場大洪水是無數中國人心中的傷痕,無數良田被淹沒,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造成了上千億的損失。一時間生靈塗炭,哀鴻遍野,聲勢浩大的洪水如同一雙手要扼殺中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我們膽怯,我們害怕,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數以萬計的官兵站在了抗洪的第一線,用身軀築成了抗洪大堤,無數人倒下了,又有無數人接上,懷着必死的決心守住了氾濫的堤口,守住了千萬萬中國人的家園。這種堅忍不拔、絕不屈服的精神讓中華文明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災難,讓中華民族即使滿身傷痕,也可以堅定的走下去。

人們總說:“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那段日子裏,中國內憂外患:外國列強的入侵和窺伺、清王朝的腐敗、國人的不醒與迷茫,讓整個國家搖搖欲墜。但是,中華文明並沒有在此傾倒,無數的有志之士站了起來,他們看到了國家的衰亡,認清了前方的道路,開始了一系列的國家救亡運動。在統治者的打壓之下,他們不畏強暴,不屈強權,或用尖銳的文字喚醒世人,或用激昂的演講引導衆人,用無數脆弱的身軀支撐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廈,爲中華民族開闢了一片新的未來。他們的存在讓原本被碾進泥水中的中國站了起來,如同一根葦草,柔弱易折卻不會伏倒,他們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韌性地站立在世界的東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歷經了自然的考驗,經歷了歷史的檢驗,我們一刻也不曾屈服過,一刻也不曾認輸過。也正是這種不服輸、不服氣的韌的精神,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魂,凝成了中國的脊樑,揹負着中華文明的歷史,也將頂起中華文明的未來。

篇九:韌性的作文

韌性,哪一種?怎麼去描摹這個概念?巷口烤的焦糯的燙口年糕是韌的;打鐵匠一揮一打砸的火光四濺的紅熟鐵器是韌的……與文明二字,尤於中華文明四字,那涌自天邊來的滔滔江水,那渾濁澎湃的轟鳴,將是最好的詮釋。

中華文明時稱“大河文明”,是憑一捧澤,一把沃土,一片莊稼。萬物依傍在洶涌延綿的江水邊,生活的氣息聲色一點點在江水處繡密繡實。如果說在單一的個體中我聽不見“韌性”的回聲,我想我在這輕舟泛不離的羣山江水中找到了答案。

江水,若說中華文明,你當想到長江,夢迴黃河,我建議你這樣做,隨風而去,停駐在滾滾洪流邊,你感到溼熱的水汽,通天的震響,你凝視着,彷彿永不停息的綿長,或是涌涌黃沙,滔滔而下。你感到了什麼?這是沉舟也無法撕裂的厚重,這是無形勝有形的堅韌,這是一種力量,它氣吞山河,滾滾而來。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若說韌性,細數七八,這短短的捲紙怎容得下?因此我們不妨只乘一兩隻孤舟,感受文明的韌性。

我們乘上舟去。第一舟是扁底的,寬而輕盈。它是一物,卻也似乎無形,我稱它爲寬容、包容、或是接受。文明的繼承是衝突、競爭、合作之路。在國際上,我們可以以中華民族特有的包容性來提出。但是出於這一葉扁舟,也許我們直接看一看對岸那個平凡的中國女人更直觀。粗布衣服,低順的眉眼,微微內收的下巴。現在有新時代女性,但從古至今,這樣的女人(放在此時是鄉土的女人)仍是國民的特徵。中國女人是鄉土社會的女人,從相夫教子中走來,從柴米油鹽中走來,從母性和博愛中走來,她們厚重而堅韌;中國女人是不平等的犧牲品,從三從四德中走來,從一生的附庸中走來,從輕視、踐踏中走來,中國女人一開始是帶着點奴性的,她們體態柔軟而卑躬,她們低順着眉眼,寬容着世界。這樣的一點泥土味的寬容、包容甚至說逆來順受,不一定是劣的,卻有可能是根性的。對岸的女人一雙眼睛低垂,懷着一汪無私的愛,母性的寬容。她轉身隱沒了,那樸實鄉土的背影是有韌性的,不能抹去的。

下一舟好像修補過很多次,卻意外的結實。中華文明是遭受過侵犯的,但是如果止步於被侵略,中華將永無崛起。中華文明的韌性除了對外來的求同存異,顯然還多一份索取,多一份“拿來主義”。堅韌不僅要能忍,還要“能打”。我們不會主動打,卻必須具備這份能力。實力可以不展現,卻不能缺失。因此漫漫長河裏,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我們摸爬滾打,流血無數;我們在笨拙中成長,我們要強大,因此要“拿來”!我們學會怎樣拿來,怎樣屹立,因此堅韌而偉大。霧那邊的戰士身影隱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中華文明的韌性是我這一紙殘卷揮灑不完的隱忍和豪情,在這個俊採星馳的時代,我們屹立在堅韌的文明之上,感受一份寬容,一種豪情。中華因韌性而偉大,未來因人才而奪目。

篇十:韌性的作文

中國5000年文明經久不息,燦若星河。我們走過“禮崩樂壞”迎來“百家爭鳴”;經歷列強入侵最終崛起於東方;藉助“改革開放”之策立於強國之林,從矇昧到強盛,正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巨大韌性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何爲文明的韌性?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特點類似,一種文明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堅毅剛強的品質即爲有韌性。

海納百川的胸懷是文明韌性中柔軟的一面。它帶給我們高遠的目光和開闊的格局,從“協和萬邦”、“講信修睦”的發展理念,到“同舟共濟”、“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中國以一條柔軟的絲綢之路爲紐帶,串聯世界各國,讓古絲路上悠揚的駝鈴轉而成爲新時代各國共振的交響。不管是吸收異域文明帶來的影響還是輸出理念體現出的文化軟實力,都使中國與各國共同進步,讓世界更加美好。

堅毅剛強的品質則是文明韌性中堅實的一面。前有文天祥拒不降元,將“丹心”永“照汗青”、于謙不懼“粉身碎骨”亦“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崇高氣節,後有譚嗣同“橫刀向天笑”,以身殉法,但求喚醒民衆、五四青年高舉義旗,只願“內懲國賊,外抗強敵”的慷慨凜然。在國家危亡之際,於民族受辱之時,中華文明滋養的堅毅品質驟然噴發,讓我們的民族在風雨磨難之中傳承不息。

更深一步講,文明之所以“韌性”十足,本質上是由於其自身完美的融合了柔軟與堅實兩種截然不同的特質。面對友誼之手回以溫潤柔和,遇到列強霸權又能堅守剛強傲骨,如此剛柔並濟,方是“韌”的精神、“韌性”發揮作用的關鍵。

相反,如若剛柔失和,過於極端地偏向任何一方都會使文明喪失韌性、脆弱不堪。偏於剛強乃至一味強勢的美國,捨棄了合作共贏的捷徑,爲限制別國經濟發展,不惜發動貿易戰,造成“競爭零和”,損人不利己;過於柔軟的晚清則因一味妥協而趨於懦弱,進而招致的只能是喪權辱國的窘境。

行文至此,我不禁從歷史變遷和偉人事蹟中反思自身,中華文明蘊含着“韌”的精神,作爲中國的一份子,我們更應該用心感受、盡力挖掘祖國文明的精深之處,從中汲取“韌”的力量,激發自身“韌”的品格,與萬千“韌性”少年一同爲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助力添彩,讓以“韌性”標註的文明永遠流傳。

篇十一:韌性的作文

一個文明之所以能永續發展,是因爲它有敢於不懼壓力保持本色的堅實;是因爲它有善於吐故納新、兼收幷蓄的柔軟,中華文明正是因爲這種剛柔相濟的韌性,才能在歷史的歷練中“千磨萬擊還堅勁”。

漢字歷經六千年歲月,伴隨着中華文明一同流傳至今。殷商時期就有了很成熟的“甲骨文”。漢字演化至今,一直堅守着生動、直觀的“象形”特點,發展出“六書造字法”,使得漢字保持着藝術表現與簡單實用的平衡。近代,我們又推廣漢語拼音作爲輔助,促進了漢字的民間普及和國際化發展。既有堅守本真的獨特性,又有不斷演化的適應性,漢字這種韌性,使其具有強勁的生命力,爲傳承中華文明功不可沒,“善莫大焉”。

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我們在敞開懷抱迎接新思想的同時,也未曾拋棄自己的優秀文化。中國國畫界誕生了如齊白石,徐悲鴻這樣的新國畫家。他們發揚國畫原有的筆墨線條之美,加之以西方抽象、立體、光影、色彩的表現,造就了國畫的現代發展。面對西方文化我們敢於接受,兼收幷蓄;面對自己的文化,我們吐故納新,這種韌性使中華文化承前啓後,邁向未來。

同它的文字、繪畫一樣,中華文明在時代變革中不僅能夠堅守自我、保持本色,也能勇於革新、不斷改良,從而葆有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剛柔並濟的韌性,使得中華文明從未間斷、永續發展。當今世界,經濟實力、文化軟實力已經代替戰爭和武力,成爲國家強大的象徵。中華文明堅守着濃厚深遠的傳統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同時,我們也吸收了世界的潮流與當下的流行,誕生了“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用新的手段新的形式,來激起了學習傳統文化的新浪潮。中華文明的這種既堅守傳統又兼收幷蓄的特質,讓它保持着活力與生機,必將使中華文明走向新的巔峯。

歷史上的中華文明憑藉着韌性,篳路藍縷、源遠流長。如今,中華文明在這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還將會繼續革新而不捨棄,包容但不妥協。中華文明將繼續發揚這韌性,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篇十二:韌性的作文

自文明誕生以來,便不斷上演着征服與消亡的悲壯畫卷。從古時候的槍林彈雨,再到近代的堅船利炮,多少燦若繁星的古老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化作了一抹青煙。而中華文明卻是承載着血淚,揹負着使命的綿延至今、生生不息。其本質究竟爲何?我想,這與中華文明之韌性有着不可或缺的關係。

韌性指的是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而中華文明之韌性正是在其文化的兼收幷蓄與通權達變之中經久不衰,且不斷推動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文明之韌性,體現在文明本身的兼收幷蓄與歷久彌新當中。中華文化不崇尚用武力去征服其他的文化族羣,而是以柔和的態度、尊重與開放的方式來看待它們。孝文帝改革主張漢化,至使漢族文明與鮮卑文明得以相互饋贈;唐太宗鼓勵與少數民族交流,帶來了“大唐盛世”;宋代三教合一……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正是因此,中華民族纔有瞭如今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之景,才使得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幷蓄中歷久彌新、永不磨滅。

中華文明之韌性,體現在文明所映射的通權達變且與時俱進當中。《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流淌着靈活變通的血液。孫中山對改良失望後毅然投身革命,開創民主革命的先河,給處在亡國邊緣的人民以新的希望;毛澤東在仿製蘇聯的政治道路上,分析出中國的獨特性,開啓了不同於蘇聯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工農武裝思想,至使星星之火成爲燎原之勢。正是因爲中華文明所蘊含着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思想,才使得中華民族在紛繁錯亂的歷史洪流之下經久不衰、傲然屹立於世界東方。

當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進行,“一帶一路”正在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構建,而中美貿易戰非常激烈……這些宏大的事業與沒有硝煙的戰爭都充滿挑戰與艱難,更需要在包容與變通的基礎上飽含一顆篤定的心。我們欣喜的看到各行各業無數國人的精彩表現。更欣喜的看到,面對美國貿易政策的“風沙肆虐”,任正非帶領起團隊,潛心研發。當被問道如何利用美國政府的“窗口機會”時,任正非答道“這對我們沒有多大意義,我們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做好”,真並非是一種虛張聲勢的強硬,背後是任正非的未雨綢繆和那一顆堅實篤定的心,正是這種不因外在形勢而動搖的篤定信念,使得華爲推動5G時代的到來,使得中國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裏力挽狂瀾、不斷前進。

文明的韌性亦是中華的韌性。唯有傳承這種文明之“韌”,才能在充滿挑戰與艱難的當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篇十三:韌性的作文

韌性,是韓信受胯下之辱,但不忘初心成就偉業,名留青史;韌性是藺相如包容廉頗的出言不遜,以國家大事爲重;韌性,更是司馬遷忍辱負重,在痛苦中發憤著書完成《史記》……

我們的民族經歷了太多磨難,數次沉浮,現在終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說,我們的文明是有韌性的,這源於中華民族蘊含的的珍貴寶藏——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一種卓越的精神品格。

過剛易折,素柔不敗。一味地抵抗或是排斥外來的文化卻不增強自己的實力,早晚會被時代所遺棄。而我們中華文明正是懂得這一點,才得以日漸強盛。西漢末年,當佛教傳入中國並對我們本土文化進行衝擊時,在當時占主導地位的儒家並沒有選擇將其趕出中國,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反而是辯證的吸收了佛家所研究的關於人心本性的一些觀點,從而發展壯大自身,使儒家文化有了質的提高,產生了理學。

中華民族向來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民族,正如有的學者提出中國是少數幾個有獨立起源的民族,中華文明綿延至今,從未中斷,這中間有許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多元性和開放性。也正是因爲其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來滋養自己,豐富自己,中華文化才得以在壯大的過程中迂迴成長。

魯迅說:震懾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的韌性的格鬥。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着的韌性,不是一味地抵抗外來文化而是有選擇性的吸收並轉化爲自身力量,也絕不是一味地忍讓,迷失自我,而是不因環境和形勢的變化所改變的堅守。一味地退讓包容,不是韌性,而是無原則無底線,而我們的韌性就在於我們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誰,更不會被糟粕所侵擾得迷失自我。回顧血淋淋長達14年之久的抗日戰爭,看似我們一直被壓迫得直不起腰,但我們從沒忘記過心中的堅守和對於自由與和平的嚮往。這正是源自每一箇中國人心中那份堅韌和不屈,才得以讓我們在這場軍事實力毫不佔優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也正是因爲這種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的精神才支撐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日益昌盛。

泱泱華夏,壯哉中國,國家之昌盛,正在於極具韌性的華夏文明的精神支撐。我青年一輩,當自強不息,包容萬物,以更博大的胸懷、更開放的格局,發憤圖強,以圓中華民族偉大之夢想。

篇十四:韌性的作文

(李頡童)

原創李頡童虹境界2019-10-01

文明的韌性在於同時具有傳承精神秉性、育化萬民的剛毅與堅守,和兼容幷包海納百川的柔和與優美。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時光的磨練仍屹立不倒,可見其韌性之偉力。

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存在寄託於語言之上。中國文字的獨特韌性之於整個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有着難以估量的貢獻。漢字在形貌上的剛,體現在其方正的字形與緊密的排布。仔細品鑑,漢字筆畫起承轉合的柔美又使千古文人如癡如醉;往深處挖掘,漢字作爲象形文字與拼音文字不同,它保存字意的效力遠超其它文字。即使歷經成百上千年的時間淘洗,持久亙古的漢字也因其起承轉合的韌性之光,風采宛如昨日。而隨着一次次文化的交流、以及外來文化的入侵,漢字又因其韌性之光在保留“本尊”風采的前提下將外來詞彙本土化,吸納其精華。方正而優美的漢字,無論從形貌上,還是歷史意義上,都具有令人驚歎的韌性。

文字語言的外在狀貌有韌性,是文明具有韌性的基本條件。文字所傳承的思想之韌性,纔是一個文明的魂魄。孔孟之道,作爲我國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在對禮教與秩序的堅守上體現出無可退讓的剛毅;而在教化萬民時卻展現出了普濟蒼生般化育仁德的柔腸。對於仁德與秩序共存之必要,孔子曾鮮明地闡述了他的觀點:“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擔任維護禮樂職責的掌權者,必須先是一個仁人,先是一個君子。當這禮與仁,剛與柔發生衝突時,孔子的做法是在不與禮節衝突的情況下盡情抒發情感。顏淵去世之時孔子“天喪予”的慟哭便是其溫情的最好的證詞。但與此同時,當顏淵的父親請他買外槨,孔子的學生們主張將其厚葬時,他毅然決然地拒絕了這些不合禮數的請求。這便是對秩序的堅守。

如今,通向世界的大門早已敞開,此時,中華文明海納百川、兼收幷蓄的包容性使其韌性得以在現代也能傳承下去。正如《中庸》中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其他文明是我們在進步路上同行的夥伴,我們在共謀繁榮的道路上可以作出適當的讓步來換取雙贏,這便是中華文明的包容,是她柔和的一面。但同時,若對方咄咄逼人肆無忌憚,中華兒女會立刻團結起來,衆志成城,力挫勁敵,並從重創中自愈、恢復。這,便是她的堅毅。

中國,作爲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能在風雲流轉的世界屹立五千年而不倒,靠的是她的剛柔並濟,是她從精神一直滲透到骨血裏無處不在的韌性。我們應揹負起傳承這韌性的使命,更爲擁有這種韌性而驕傲。

篇十五:韌性的作文

一向,中華民族都是最有韌性的民族。同樣,中國的文明歷經風雨,百折不撓,是最有韌性的文明。

這是不言而喻的,從胡亥、趙高到趙構、趙桓,從北宋的“自殺”到晚晴的腐敗……。漫漫歷史長河,中華文明遭到了一次次威脅,但它仍綿延至今。爲什麼?因爲它擁有韌性——從不衰竭的韌性。

就拿1860年的火燒圓明園來說吧。當時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在中原大地上肆意踐踏。他們燒殺掠毀,把圓明園摧殘得只剩幾根柱子,在那裏尷尬着、扭曲着,似乎是侵略者故意這樣捉襟見肘,好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感到恥辱。清政府雖然無能,但是中華民族的品格與中華文明卻是有韌性的。當時的北平人民,實質上是溫和的。不,可不要理解錯了!他們並不是膽小,他們只是百鍊鋼化爲繞指柔,知道硬碰硬不行,就以靜制動。我個人認爲,這是一種智慧,是中華民族的韌性。

關於“文明的韌性”,大家心裏應該有了分說,但是我還是想談談自己的看法。“文明”這個詞是指有史以來的沉澱和傳承;“中華文明”歷經上下五千年,早已積澱深厚。中國人有韌性、識時務;中國人流傳的文明也韌性十足。中華文明被掠奪過、被毀滅過,但也因爲許多英雄而變得漸漸完整,所以,它是有韌性的。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雄獅,它在這個時代甦醒了,因爲它擁有最有韌性的人民與最有韌性的文明。

篇十六:韌性的作文

不久前,鄰居家新買了一隻可愛的小狗,並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雪兒。因爲它長得特別逗人喜愛,所以左鄰右舍非常喜歡它,常扔好吃的給它。

前些天,我上學的時候,雪兒總是跟着我,看着它可愛的樣子,我更加喜歡它了。但是有一天,卻發生了一件令我傷心的事——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雪兒照常送我去上學,突然從後面傳來“吱”的一陣剎車聲,把我嚇了一跳。正在我發愣時候,無情的大輪胎已從雪兒身上碾了過去……

我忙用手捂住眼睛,耳邊回想起一陣陣剎車聲和狗叫聲,我怕看到血淋淋的雪兒,更怕看到滿地的鮮血。當我重新睜開眼的時候,只見雪兒負傷努力地往回跳。原來車子碾斷了它的腳。那一聲聲“嗷嗷”的哀叫聲,不停地敲擊着我的心扉。我目送雪兒一瘸一拐地消失在拐彎處。

真是意想不到,小小的生命竟如此堅強。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種與厄運鬥爭的精神。一種對生命渴求的執著使它忍着疼痛逃脫死亡。假如它屈服於災難,躺在路邊不起來,那麼生命之花可能就此凋謝。

弱小的動物生命堅強,萬物主宰的人類更富有超乎尋常的韌性。皇家學會會員霍金,就是因爲這種不怕困難敢於向命運挑戰的精神使他活了下來。他本來是很有前途的,17歲即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學。但到了21歲卻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素硬化症,在當時這可是一種不治之症啊!醫生說他頂多活兩年半。可他憑着一股自信的力量,堅強地活了下來,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假如當初霍金沒有得這種病,那麼他可能沒有今天的輝煌,也不可能發現自己的生命具有這樣的韌性。

不同的對象對待生命的態度是不同的。汶川災區的難民說:“生命就是幸福。”農民說:“生命就是糧食。”永不停歇的鬧鐘說:“生命就是時間。”潔白的小手帕說:“生命就是乾淨。”樸素的綠葉說:“生命就是清新的空氣。”只要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夠充實,我認爲這個生命就無愧了。

因此,我向大家呼籲:“珍愛生命從我做起,健康成長伴我行!”

篇十七:韌性的作文

從古至今,華夏文明一直以一種”柔韌卻剛直”的姿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她生活在歷史中,見證了無數文明相繼崩塌離析,唯有華夏文明,始終在史書裏佔據一隅。那邊是我們文明的韌性,支撐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展望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唐宋元這個時期,古中國一直處在絕對領先的位置。她發達卻不自傲,文明而謙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她包容的歡迎世界各地人們,吸取容納着各民族的文化。外國使臣遊歷古中國,寫下一本本讚美華夏文明的著作。最爲家喻戶曉的,當屬《馬可波羅行紀》。無數學子,大師遠洋探索,在各國留下中華文明的腳印,”唐人街”由此出現發展。更有鑑真等先賢,將屬於我們的優秀文化與思想傳遞海外。除次以外,古中國的先進科技技術也流傳世界,讓世界文明更進一步。在這段歷史裏,華夏文明中的兼容幷蓄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我們文明的特性:容萬物,生萬象。

但當繁華落盡,榮耀不在時,華夏文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可是屬於我們文明裏的骨子裏的”剛直”,卻支持着我們,挺過一次次的艱難險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舊歷史彌留之際,新歷史開創之時,是秉持着”自強不息”的中華人民,讓中華民族轉危爲安。

明清時,佔據文化主導地位的程朱理學已日趨僵硬,人民思想飽受摧殘。是顧炎武,黃宗羲這類不懼封建勢力,潛心批判繼承傳統儒學的學子,讓千年文化主流——儒學,得以迴歸原貌。在西方列強的洋槍炮彈下,中華民族並沒有屈服,他們始終頑強抵抗着,不斷摸索着拯救民族的道路。洋務運動的進行,讓民族資本主義得以發展。辛亥革命的開展,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運動的召開,解放了人民腐朽的思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讓中國人民從此真真正正的站了起來。這是屬於中華人民的韌性,更是中華文明的韌性。堅守中華文明,抗外侮,護家國。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華文明始終堅守初心,致力於世界和諧發展的建設。在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時,中華文明也不懼挑戰,立足於人民,盡顯自信的態度。

這就是屬於中華文明的韌性。

篇十八:韌性的作文

回望人類的歷史,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是大浪淘沙,留下的悠長文明。現在,除了中國,似乎其他所剩的文明輝煌不再,中斷或是衰落了,湮沒於現在興起的科技這一浪。

中國的文明是淵遠流長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祖先爲了填飽肚子四處覓食,到遙望天空詰問天神人的起源,再到不斷的提升發展,徑自走向了太空中,中國的文明始終在傳承不已。

中國提倡:“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等等,這種英雄的硬氣已經深入每一箇中國人的骨髓了。其實早在炎黃時期,原始社會就開始了兼併戰爭,在黃帝、炎帝的部落和蚩尤的決鬥中,就開始了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貫通了中華文明。

歷史上中國由於受到外族入侵,中華文明遭遇過很多次危機,像南宋、元、清時期,中華文明不但沒有消亡,反而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甚至受到統治階級的學習、繼承和發揚,推行漢化,這是因爲——“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較高文明所征服”,較落後的文明總會被較高端文明化掉。在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上英雄烈士無畏無懼,無論敵軍何等折磨,寧死不屈,堅決維護民族尊嚴,展現真正的鐵骨錚錚,用熱血灑在了腳下的路上,對惱羞成怒的敵人說,不願屈服的纔是條漢子。比如楊靖宇,在他臨死之時,有人勸他投降,他說——“中國人都投降了,哪還有中國?”真正的投降不在政治或者軍事上的人身屈服,而是在文化上的自我淪陷,丟棄中國的歷史文化,屁顛屁顛的舉起雙手投降,就等同於背叛!日本人妄圖在侵佔的東北等地搞殖民文化,這是文明的危機,中華文明即將毀於一旦!但是中國人的尊嚴、信仰不容異族異國踐踏蹂躪,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也是中華文明的韌性。

先輩們雖然飽受摧殘,卻仍然企盼着,等待着,中華民族的真正崛起。雖然已經慘遭打擊,中國曾經幾乎一蹶不振的時候,即將到了忍耐的極限時候,人民仍相信東山再起的就是祖國,這是對文明的自信。因此,一心的人民讓中國又堅強的站了起來,撣撣身上的污穢物,摸摸磕破流血的額頭。咳嗽咳嗽,說,沒什麼,不過是絆了一跤,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丟不了的。如今,中國不再徘徊,而是奮起直追,中國,已經從噩夢中逃離,向世界喊話,亞洲睡獅,東方巨龍,站起來了!

放眼未來,處在世界前沿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入侵者嚴重“懦弱”的文明瞭,中國的文明柔韌而長遠,堅硬而入微。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競選口號是:“MakeAmericagreatagain。”其實美國的歷史不過兩百多年,在中國站在世界文明的頂端奔跑的時候,美國人還在深山中打獵,雖然由於近現代的落後導致我們仍處於奮起直追的階段,但現在的中國已經足夠讓美國後怕了。

在最近的中美貿易戰中,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中方願意同美方一決到底,絕不妥協。伊索寓言有一則童話——《狼和小羊》,狼和小羊碰巧同時到一條小溪邊喝水,狼找各種藉口想要吞下小羊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面對像狼這樣的壞人,無論和他說什麼都是沒用的。因爲人性、倫理在壞人身上都是白搭。美國現在想用荒唐的理由誣陷中國,就是狼在找藉口,妄想吃定華爲等中國企業。但是此時的中國非彼中國,中國的文明是極具張力的,極具感染力的,歷史教會了我們容忍、反抗,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堅韌、強硬,更讓我們有足夠的自信。

敢放棄敢爭取的文明,敢拼死頂住不塌陷的文明,始終都是堅韌隱忍的文明,任你無端的伸長,我們堅決不會任人宰割,受盡擺佈,舉手投降!鏗鏘有力的呼喊出時代的變遷,只有文明不滅!堅定的信念,頑強的堅守,穿戴上堅實又柔韌的盔甲!中國人是滅不了的,如今的中國是不可欺的!這就是文明的韌性,這就是中國的文明。

篇十九:韌性的作文

生命是頑強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它!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我最愛的五一,因爲我又可以去外婆家啦!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山路,我們終於到了外婆家。一下車,我就跑到了山裏,去那裏找寶貝。找啊找,忽然眼前一亮,我找到了一個好寶貝,我走上前去一看,是一條蚯蚓。我趕緊在附近撿了一根小木棍拿在手裏,將那條蚯蚓撬到了木棍上。可是,那條蚯蚓太調皮了,一下子從木棍上滑了下來。我愣了一會兒,突然想起我在書上看到的將蚯蚓切成兩半也能活。我在心中暗暗地想:要不我也來試一試?說幹就幹,我拿起小木棍就往蚯蚓身上劃了幾下,蚯蚓果然斷成了兩條。切完之後我看見蚯蚓還在拼命地掙扎,時不時在那裏翻來覆去,好像很痛苦的樣子。過了一會兒,我看見蚯蚓好像停止掙扎了,我就回去了。

回到家裏吃了午飯,睡了一會兒午覺之後,又到了那裏,發現蚯蚓不見了。我心裏起了疑問:爲什麼蚯蚓不見了?這時候我看到了草叢裏隱隱約約的有個東西在動,我走近一看,怎麼有點像那條斷成兩半的蚯蚓啊?我仔細地看了看,還真是上午那條,它有明顯的傷痕,它真的還活着!蚯蚓那強烈的求生慾望令我震驚!

蚯蚓的生命真頑強啊!我們要珍惜生命,絕不讓生命白白浪費!

篇二十:韌性的作文

人類的思維意識是由大腦所映射出來的,它富含着人們在世界的思想進程中所汲取的營養。它是人類鮮紅溫熱血液中流淌出的精神產物,也是人們生命活動中孕育出的智慧積澱。歷史刻畫着人類的進步,描摹着他們的鐵骨與軟弱,正是他們對待生命不同的韌性,造就了世界的靈性與精彩。而當人類開始抉擇以精確、功利的計算機化思維構建社會時,社會已呈現出了相對退化的趨勢。

計算機化的思維是如何產生的?原始人類通過戰爭、狩獵來爭奪土地、食物。隨着思想的進化與社會的發展,人類開始採用集權統治來鞏固地位,歷代朝臣運用進諫的方式來執行自主權力。他們或昏庸、或聖明、或殘暴、或仁慈,或見風使舵狗仗人勢,或憂國憂民敢於進言。而到了法治社會,人類開始學會民主、學會理智,社會趨於和平,科技不斷進步,造成了信息加速時代的形成,開啓了人工智能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人類開始與人工智能較起真來,他們渴望效率,追求完美。所以,計算機化思維成爲了社會的必然產物,生命的韌性被牽拉到了最緊實的程度,以達到人生進度的平衡與絕對。

人類的思維變得精準起來。在不斷探索真理的同時,大腦已禁止他們去從容地迴歸自然、拾取本心。藏族的朝拜神聖而又令人尊敬,苗疆的巫蠱詭譎而又奇異莫測,女媧補天的傳說讓人們感激神的恩賜,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使我們嚮往力量、熱愛世界。它們也許是虛幻的,卻象徵着中華的璀璨文明,它們應成爲人類心中的一塊聖土,而不該以“迷信”的名號被無情打壓下去。“盲目的相信科學即是迷信”,人類應在追求真理的同時視神話、風俗爲文化的結晶,正如《兒童如詩》所倡導的,人類應具有詩性、神性,詩歌是人類內心最爲純粹美好的情感表達,神話是人類對自然的尊敬與感性魅力的體現。

計算機程序總選擇最便捷的方式運行,而人類又將高效率背後的高質量作爲領導技術發展的核心,正如它們的思維開始決策所謂的“正確”。一堂心理課上,老師以一個小型拍賣會爲契機,讓我們選擇競價“長壽”、“錢財”、“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等事物,並以此來判斷我們的價值觀。我們拋開了法律的約束來考慮“求財?”、“求名?”亦或“求利?”。而在社會上,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我們還要考慮道德上的束縛,這便使人有了“善”、“惡”之分。愚蠢的人爲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價而選擇蛻變,惡毒的人爲自己的罪孽承擔後果而選擇救贖。他們不斷摸索着、感知着,互相感化成長着,而當人類的價值觀趨於統一後,社會便可能會形成絕對的和平,人類開始懈怠,開始了庸庸碌碌。

其實,在這場拍賣會的最後,老師還競拍了一件物品——捨棄錢財來讓家人健康、富有,同時使他們獲得名、權與利。在這樣的情感加持下,同學們自覺地選擇了血濃於水的親情和愛。以此看來,我們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抱有自信,以經驗與交際來不斷糾正,而不是單純地通過理論去校正“變化”、“差異”的存在。

計算機是無機質的,若人類選擇了計算機化思維,人類便可能會變得冷漠,變得患得患失。而我們有時所需的,是一種超功利性的善良與樸實。

自古以來,人類生命的韌性與活潑的思想包容了世間萬物,只有接納了這些因素,纔會有破繭成蝶的驕傲、有名落孫山的沮喪,有鳳凰涅槃的輝煌,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哀惋,纔會用心靈和感情,去追求自然的原始和自身的坦率與從容。

莫讓計算機化思維束縛我們生命的翅膀。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huati/1424363.html

  • 標籤: 精選 韌性 韌性的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