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有關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

有關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

 作者: | 閱讀: 9.46W 次

篇一:有關韌性的作文

有關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

韌者,能屈能伸也。

能屈而不敢伸者,爲懦夫。

能伸而不甘屈者,爲莽夫。

只有將這“屈”、“伸”二者兼併,才爲智者、爲勇士。

——題記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士可殺,不可辱。反正我是着實不敢苟同。

若當真是這般有氣節法,估計我們這泱泱大中華也不用操心這什麼“人多地少”、“人口基數過大”的問題了——遇着了丁點大的委屈就該集體上吊自刎、魂歸西天去了。

在折斷了無數把千奇百怪的尺子後,撇人終還是總結出了規律——愈硬的尺子愈是容易被折斷,當然鋼製的還暫且不談:反而是不起眼的軟皮尺,頗具耐性,百折不斷。

人生難道不也該如此?

當外界壓力來時,學會彎腰低頭,畢竟一味退縮只是無用功,但迎難而上也易折心中信念。

不是所有的勇氣都值得被推崇,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值得被讚賞,同樣,也不是所有的屈服都應該遭到唾棄。

試想,如果司馬遷面對腐刑的奇恥大辱而成就士大夫之節,又怎能著《史記》流傳千古?他大概只能在悶頭撞牆後,將一腦袋想法塞進腹中,一起投奔黃泉,留到下輩子再寫了。

試想,如果越王勾踐在戰敗後,雙腳一蹬、兩眼翻白,還會有“臥薪嚐膽”這一說嗎?或許這將成爲另一個平行宇宙的一段佳話了吧。

試想,如果韓信沒能忍下“跨下之辱”,那可能歷史又是一種寫法了。

試想……

韌性,是一種以屈服爲武器,爲自己不屈的理想與追求開闢疆場的精神。

韌性,是拋棄清高的外衣卻有拒不流入庸俗的生存智慧。

而蓄力迸發,纔是最好的韌性。

沒有人是天生的王者,但只要骨子的血液還在奔騰,那就一定會有光芒澱放。

你終會在合適的時機裏,扶搖直上,乘長風、破萬浪!

篇二:有關韌性的作文

早晨,一隻蚊子,隨着一陣寒風飛到我的家中,當我發現它時,它已飛進了牀底下。於是,我只好眼睜睜地讓它在我的視線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待到夜深人靜時,這個小傢伙便開始在黑暗中胡作非爲了。在“嗡嗡”的噪音聲中,全身又痛又癢的騷動,使我驚醒了。望着自己傷痕累累的肌膚,不禁驚訝道:“這麼冷的天,蚊子竟不會凍死,反而還來咬人。”然而,對這個傢伙的行爲,我是忍無可忍的,正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我便拿來手電筒,在每個角落尋找這隻蚊子,然而什麼都是白費心機,找了半天,連蚊子的影子都找不到。如果被不知內情的人看到這情景,還以爲我是小偷呢。看看鐘表,已經二點鐘了。由於疲勞,我顯得睡意朦朧,於是便放棄了尋找。心想,自個兒的血也差不多餵飽它了,想必不會再來叮我了。

不料,躺下沒多久,這傢伙又出來煩人了,“嗡——”此時,我可真的快氣炸了。我立馬起牀,又開始了全屋的搜索,可到頭來還是徒勞無功。

於是,我心生一計,用臉來吸引蚊子,待它停在上面,準備吸血時,一掌結束它的生命。

果不出所料,這個貪得無厭的傢伙又開始行動了。就在它停在我臉上那一刻,我狠狠一掌,雖然也給了自己一巴掌,但心想能打死蚊子,就能睡個好覺,這點痛也就算不了什麼了。我打開燈,見這隻蚊子竟然還沒死,不過也只剩下奄奄一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爲免後患,我當機立斷,又給了它一掌。不料,它那最後一口氣,不是用來逃生的,反而跳到我的掌心上,又狠狠一口。雖然我迅速有力打了一下,可最終連手心也起了包。

蚊子雖然是一種害蟲,但它除了那罪惡的一面,卻還擁有很強的韌性,即一種頑強的精神。有時想想,連蚊子都具備這種韌性,而人卻沒有,這使我心中不由得感到羞愧。

篇三:有關韌性的作文

中華文明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靠的就是其獨有的韌性。韌性柔軟以外,其核心是堅實有力量的。唯其如此,才能做到彎而不折,而成就他堅實有力的載體,便是人。

敦煌莫高窟,作爲中國給予世界獨一無二的禮物,卻在以一種緩慢的,不可逆轉的態勢在消逝。而一個叫樊錦詩的姑娘,在最青蔥的歲月選擇來到大漠深處,傾盡一生的時間守護敦煌,爲莫高窟帶來了“永生”。有人覺得她傻,有錢不賺,然而對於樊錦詩而言,她只想要守護敦煌,保護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傳下去。她在《永遠的敦煌》裏寫道:我們不僅着眼於當代的保護,而且努力做到完完整整、原汁原味地將莫高窟的全部價值和歷史信息傳給子孫後代,我們沒有權利將留給子孫後代的文化遺產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而那份守護的信念也融進了她的靈魂裏:願傾盡所有,爲敦煌奉獻一生。爲文明奉獻一生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是文明的見證。沒有保護這些“脆弱”的人又談何文明的存在。“我在故宮修文物”之所以火遍全網,其原因就在保護他們的人身上。重重宮門背後,他們隔絕了浮世喧囂,每天觸碰的,是擁有千百年歷史的文物。那裏,用電很嚴格,師傅們得沿着冷宮的路,自己去水房打水。那裏,文物很容易被水中的氯離子腐蝕,他們就自己過濾純水。他們的生活,對很多離開手機活不了,沒有Wi-Fi難生存的人來說,是很難想象的。他們只因內心那份對文物柔軟而又綿延不絕的情感,使他們紮根在故宮,用匠心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讓損壞的文物們重見天日。

除了文物,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工藝的傳承亦是對文明的守護。匠人們內心對工藝那份柔軟的愛以及對手藝近乎苛刻地追求讓我們的中華文明更加有活力。孫亞青14歲開始接觸摺扇,18歲進場做工,摺扇是她40多年來的全部。她做的扇骨大多采自莫干山一帶6到8年的竹子,之後在專門的庫房,陰乾一至兩年。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扇骨的手感和色澤。光是這扇骨的製作,就要26道工序。而一把小小的摺扇,更是要經過86道磨練。對於孫亞青來說,做了40年的摺扇,支撐她走下來的便是對這份手藝的執着。摺扇是她40多年來的全部,她說“這輩子就只做扇子。”那場G20峯會文藝匯演,巨大的摺扇在舞臺上一折一折地緩緩張開,絢麗的色彩隨着音樂點點暈開,亭亭荷花,蔥蔥翠竹……觀衆席爆出一陣陣喝彩,

拿着小摺扇的孫亞青,終於欣慰地笑了。她似乎看到了摺扇這門手藝因爲她而繼續傳承下去的希望。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文明的韌性,便是人的韌性。一個人的守護可能無法保證堅實有力,但是一羣人的守護卻可以。人民羣衆的堅守,便是中華文明的韌性,人民羣衆永遠不會失了堅守,中華文明也永遠不會失了韌性。

篇四:有關韌性的作文

自我們先祖的足蹤初始在這顆星球上,人類文明的乳汁已在天地間泗漫了千萬年。或許在更早,南方密林裏第一批立起後腿的古猿的那一聲聲的嘶啼,就註定了綿延萬世的燦爛輝煌。奇美的空中花園搖着藤花蔓樹翩翩降臨在古巴比倫人晶亮的眸,燈塔一炬的火光映着盈盈的波濤照耀古埃及褐黃的土地;獸嘶人吼響徹鬥獸場磚砌石雕的高牆,汗血淋漓澆築洋洋萬里一條巨龍,澆築焰火沖天,澆築羣星閃爍的爛漫。

現如今,千千萬年滄海桑田。彷彿上帝賜下的花園,碧草瓊花也早已垂垂萎敗了。燈塔終於沉入海底,透過碧藍的波紋還見得那熊熊一炬烈火否?又是哪一天,來自大地深處的一股巨大的衝撞,擊毀了壯觀至極的鬥獸場?

可那條雄壯的蒼龍啊!盤踞在東方萬里的沃野,曲虯盤旋。幾千年,可曾有一天斷了腰身?成王敗寇的硝煙灼傷過它抖擻的鱗甲,可活生生前赴後繼的血肉又填進了它渾厚的骨骼。它庇佑着燦爛的民族,千年的文明如日月皎然,如源源的水脈奔騰衝突,未經斷絕,不曾停歇。

焚書坑儒,已見鋒芒的中華文化第一次面臨危機。三十天的烈火,無數的古典文獻盡化了灰。可待火焰熄滅,一場清冽的雨澆起來思想如春筍般的萌芽。燒燬的是書是經,而非千萬士子的胸懷與信仰。

一次次的匈奴進犯,五胡亂華,華夏文明在胡化的邊緣盡力過幾十年又幾十年的風雨飄搖。所幸,這個偉大的民族終於還是守護着自己的文明,在歷史的洪流中如一束光,從未被衝得支離破碎。

百年前,西方列強和來自東南海的盜賊,將他們罪惡的炮管伸到神州大陸來,侵犯和掠奪,燒殺和活埋,炮火連天中毀了多少瑰麗的明珠。可中華民族沐浴着鮮血的奮起抗爭,不要亡國滅種,不要讓流傳千年的文明消逝散去。

是以如今,我們能爲我們的文明驕傲。我們認得我們千年前的文字,我們認得祖先共同守護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卷書籍,我們認得世界上未曾斷絕的最古遠的文明,那就是我們的中華。這是我們文明的韌性,也是我們民族的韌性。是以,中華民族不亡,中華文明就不會斷絕!

篇五:有關韌性的作文

四大古國文明,唯有中華文明歷經風雨流傳至今,依靠的正是其韌性。韌,即爲柔軟且堅實,擁有着這兩種特質的中華文明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亦潛移默化,留在每一位中國人心裏。

中華文明的柔軟,究其根本,正是因其在傳承過程中不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保留根底的基礎上改進創新,使其流傳至今,綿延不絕。

中華民族對“孝”的傳承便是如此。自古以來,中國人講究、重視“孝”。古時《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荒謬、郭巨埋兒的可悲,直至今日“新二十四孝”流傳於社會,如關心父母身體健康,定期帶父母體檢等爲人們所熟知、認可。可以見得,即使是對待“孝”文化這一優秀的文明產物,我們也要謹記——打開內心的明燈,去審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擁有韌性中柔軟的部分,得以延展,得以傳承。

韌性,除去柔軟以外,其核心是堅實有力的,唯其如此,才能做到“彎而不折”。中華文明之韌性,亦在於其精神內核,即深厚的內涵、底蘊和深遠的立意。

中華文明借其精神內核,傳達出人們美好的嚮往以及心底的期盼,並以此不斷的豐富着自身。《長恨歌》裏的惜時之意,《山高路遠》中的樂觀進取,《千字文》展現的人間百態,《鄉愁》道出的家國眷念,戰歌《無衣》嘹亮唱響的軍魂……優秀的中華文明依靠其精神力量直抵人心,用其堅實的部分滌盪着人們的心靈。我們在聽到清華上海校友合唱團用《登鸛雀樓》歌以詠志,看到鳳凰傳奇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改編《將進酒》,我們都深深體會到,他們所表現出來的中華文明的韌性,並不完全來自於燈光舞美,最直擊人們內心的是他們在每一部作品、每一次演出中傳達出的中華文明之光,以及這束光中所投射出來的國民的積極進取之心,對家國的熱切的拳拳之情。

由柔軟和堅實匯成的中華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在關鍵時刻,總是尤爲重要。我國友好且開放包容的文明,成就了古絲綢之路,從出產絲綢,逐漸演化爲連接中西的經濟貿易橋樑。這便是韌性的體現以及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中華文明的韌性中堅實的部分使其在時光流逝、歷史變遷中,不更改其根本和要義,柔軟的部分則不斷隨時而變,依世更改,跟隨時代的腳步和人們的需求不斷改變。這終將使中華文明經久不衰。

願文明之韌性能支撐起國家發展的宏圖偉業,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篇六:有關韌性的作文

水至柔,若擊之則堅;氣無形,若散之則充盈。一件事物的永恆,一種文明的永恆,絕不是因爲其力量上的強硬,而是憑藉它精神上的柔軟。

這是精神的骨氣,是物質最根本的倔強,是一種文化深處的韌性。它不能被證明,而只能被刻了漢字的竹簡,染了鬆墨的宣紙所見證。許多的古代文明都有過終結,有遺失而古印度的文化甚至要依賴《大唐西域記》來回溯源。唯有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同樣在鐵蹄下生活,希臘的雄辯家只得求饒;而中國,或入世,或隱居:士大夫們以看似平和,卻激進的方式應對着蒙、滿的入侵。示以一副“殘山剩水無態度。”的面貌,直至將敵人同化,或者驅逐。

有人不認爲這是一種歷史,他認爲這不過是一次又一次的複製。是的,中國的歷史存在複製,否則如何有“驚人的巧合”,正是在這種複製間,複製出獨屬於一種文化的韌性。既便不會消亡,也不能廢除,它似空氣,像風,會一直縈繞這一片土地。它的韌性,來源於自身,亦來自於產生者的維護。無論是淝水之戰後得勝後一句“小兒輩,大破賊。”或是文天祥爲國一句“臣心工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是南明孤老帶發明志;是民國時一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一種文化的韌性跨過時間,跨過空間的維度,像一片中天的竹林,支持着無垠的藍空,久久地,屹立不倒。

而也是其堅韌性造成過人人皆沉睡的事,也有過自以爲天朝上國的自以爲是;亦有在滿目瘡痍仍心繫稱帝的鬧劇。這是韌性的缺陷。因爲不怕有多苦,而不在乎四周的日益蕭條的變化。

文化的韌性令人沉睡,也令人清醒。南湖上的一艘行船;秋收時,霹靂一聲暴動的豪氣。在一個新時代,承載了千年歷史文化滄桑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以自己文化的韌性,書寫着屬於自己文化的新篇章。

當司馬遷把記錄歷史的刀筆遞與後人,當龜甲上燒製出昭示命遠的紋路,當唐太宗欣賞着史無前例的長安,當國民勇士去頭髮從夢中甦醒,當紅色照耀大地,當歷史的車輪前行,文化的韌性,似水、似氣、無形、堅韌而充盈。

我們見不到文化具象的韌性,但當書卷一展,戲腔一嘆,說書人的驚堂木從高處拍下時,我們知道一言兩語,便勾勒了千年春秋。

篇七:有關韌性的作文

窗外的梅花,又像去年那樣一枝一枝零零散散,散佈在雪中。老家的房子沒有城市那麼高。低低矮矮的房子,正好可以把梅花看個明白,梅花的紅在雪中格外顯眼,梅花的白雖與雪色融在一起,可一聞便知哪是梅花,真是“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啊!

我趴在窗前,繼續想着眼前的梅花,在老家的時間都是在冬天,每年都可以看到梅花,最讓我驚歎的是從牆根冒出的那枝梅花。每當我看見窗外忽然呈出一片深紅,使我眼前一亮,心想,又是這支梅花,真美!這支梅花是一羣梅花中最晚枯萎的一支。

古人詩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讀了這句話,我看着眼前這枝鮮豔的紅梅,讓人覺得梅花確實該與堅韌連在一起。

梅花韌!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堅韌就是爲梅花量身定做的,面對困難,每個人都會有想放棄的時候。再想想梅花,連一隻普通的植物都能在雪中堅韌不拔,我們又有什麼資格放棄呢?

篇八:有關韌性的作文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數文明在這裏誕生,又有無數文明在這裏消逝,而中華文明卻是唯一留存下來、並傳承至今的存在。這一切正是因爲蘊藏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韌”的精神,才讓中華得以在數千年的風雨飄搖中綿延至今。

那麼,這種韌性是什麼呢?

我們在對中國地形的描述中有這樣一句話:多山少平原,山地面積佔到了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貧瘠的土地,陡峭的山體,沒有辦法去種糧食,沒有糧食也就養活不了數萬中國人民,中華文明就無法延續下去,怎麼辦?只有修築梯田。我們在大山裏修建出了一個又一個階梯,順山勢耕作,順地勢而爲,將曾經的險峻變爲良田,在羣山環抱之中繁衍生息數千年。我們不畏懼自然的惡劣,因地制宜、順勢而爲,用盡自己的智慧深深植根在中華大地之上。

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1998年的那場大洪水是無數中國人心中的傷痕,無數良田被淹沒,成千上萬的人流離失所,造成了上千億的損失。一時間生靈塗炭,哀鴻遍野,聲勢浩大的洪水如同一雙手要扼殺中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我們膽怯,我們害怕,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數以萬計的官兵站在了抗洪的第一線,用身軀築成了抗洪大堤,無數人倒下了,又有無數人接上,懷着必死的決心守住了氾濫的堤口,守住了千萬萬中國人的家園。這種堅忍不拔、絕不屈服的精神讓中華文明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災難,讓中華民族即使滿身傷痕,也可以堅定的走下去。

人們總說:“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那段日子裏,中國內憂外患:外國列強的入侵和窺伺、清王朝的腐敗、國人的不醒與迷茫,讓整個國家搖搖欲墜。但是,中華文明並沒有在此傾倒,無數的有志之士站了起來,他們看到了國家的衰亡,認清了前方的道路,開始了一系列的國家救亡運動。在統治者的打壓之下,他們不畏強暴,不屈強權,或用尖銳的文字喚醒世人,或用激昂的演講引導衆人,用無數脆弱的身軀支撐起了搖搖欲墜的大廈,爲中華民族開闢了一片新的未來。他們的存在讓原本被碾進泥水中的中國站了起來,如同一根葦草,柔弱易折卻不會伏倒,他們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韌性地站立在世界的東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歷經了自然的考驗,經歷了歷史的檢驗,我們一刻也不曾屈服過,一刻也不曾認輸過。也正是這種不服輸、不服氣的韌的精神,造就了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魂,凝成了中國的脊樑,揹負着中華文明的歷史,也將頂起中華文明的未來。

篇九:有關韌性的作文

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文明,何以傳承下去?靠的是一種韌性。一種曲而不折,剛柔並濟的力量。

古希臘、古巴比倫文明,曾經燦爛輝煌,卻最終走向了消亡,而中華上下五千年,從未斷代——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種文明是脆弱的、是短暫的,但一種具有韌性的文明,卻是源遠流長而不易“折斷”的。

中國文學藝術便是如此:從《詩經》、《楚辭》到漢賦、駢文,唐代有詩宋有詞,明有小說元有曲,在文學體裁的變換中,體現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朝代的更迭中,流傳至今。這體現着文明堅實而變通的韌性——破中有立。

而這種文明的韌性正來自於中國人的韌性——蘇軾仕途不順,但並不消極沉淪,而是豁達從容,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詩篇;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因不肯投降而被單于幽於大窖之中,齧雪咽氈卻依舊不肯背棄朝廷,後又被流放去邊疆牧羊,去時正年壯而回時鬚髮盡白……人是文明的物質載體,正是因爲無數中國人的堅實而頑強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韌性,彙集成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韌性。

這種韌性在關鍵時刻、關鍵時期,更加顯得重要。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使中國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深淵,此後的數十年間,戰亂頻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這樣的險境中,國土幾盡淪陷,是無數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求索,才探尋出了中華民族的路——正是這種在強壓下百折不撓,在“隱忍的痛”中成長的韌性,拯救了中華文明,成就了中華文明。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曾經的屈辱不會忘記,在當今的時代,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了,這時的中華文明的韌性,便體現出了“柔軟”的一面——這種“韌”是開放而包容的,是多元而融合的。從一帶一路,到文化博覽會,中國尊重文化多樣性,對外來文化秉持包容的態度,積極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相互借鑑,體現大國風範、大國情懷;以包容的態度,兼收幷蓄,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互鑑發展,在發展中展現文明的“韌”——熔鑄百家的氣魄,以及海納百川的胸懷。

當今世界處於巨大的變革中,“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中國還會經歷許多困苦與磨難,道路更是漫長而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燦爛的,中華文明的這種“韌性”將會引領我們中華民族走向繁榮,走向富強!

篇十:有關韌性的作文

2500年前,春秋流血漂櫓但百家爭鳴;1300年前,開元盛世之際李杜風華絕代;200年前,王朝將傾曹公雪芹於草屋寫下傳世絕筆。每個時代都有其瑰麗的文化符號,難分伯仲,各領風騷。今人有幸跨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一覽古人風采,還要得益於文明的韌性。而所謂韌性說起來玄之又玄,實則不過是潛移默化,一脈相承。

文明因潛移默化而保有韌性。當你走在田間,迎面撞來一醉漢,口中直呼“醉死便埋”;當你踏入酒家,只a見一男子靠着沽酒女,頹然不知所云;當你走在街上,目睹沿街女子以瓦礫擲人,因其東施效顰不自量力,汝作何感想。這是魏晉的風流,是魏晉的文明。以此爲例,不過想說文明不是簡單的一句詩,一首詞,一本著作,而是一種世風,一種情懷。好比魏晉名流常放蕩不羈,盛唐詩人多氣貫長虹。當一個時代被某種特質的文明打上烙印,她將被歷史永遠銘記。文明的滲透說不清是從上至下,還是從下至上,怎麼說都有道理,但也怎麼說都有紕漏。不如假想是一些人先擁有了某些文明的特質,又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身邊的人,進而使整個時代染上了某種色彩。不然名落孫山的黃巢何以寫下”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蕩氣迴腸,不過是江南遊玩的王灣何以寫出“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宏大景象。這不恰好印證了無豪氣不盛唐的時代文風嗎?當一個人擁有某種精神,其傳承力是有待商榷的,但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擁有同一種氣質,其文明的韌性就不可小覷了。

文明以其一脈相承彰顯韌性。孔孟經典在焚書坑儒中以消失爲表象,以歷經百年後的重現爲結局。經過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荒謬,又迴歸陸王心學的知行合一,度過了“打倒孔家店”的劫難,又在新時代重新煥發光彩。幾千年的兜兜轉轉,天災人難過後其光芒不減,內涵永存。諸如儒家文化的例子不勝枚舉,究其原因大約是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一直是華夏子孫,上一輩的生命底色,她們掙脫不掉,也不想掙脫。好比我們今天要打壓儒家,那就要13億人口改變權距意識,推翻集體主義的思維,拒絕中庸彰顯個性。

彼時,我們還是我嗎?好比我們今天要打壓道家思想,那就意味着中國人“精神藥店”的消失,中國人藝術審美的改變,恐怕連“道法自然”的蘇州園林也要拆除翻修。當我們深入思考文明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的時候,我們才更能深刻地意識到我們是華夏兒女這個事實。每一種文化都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不同的色彩,她們彙總、調和,構成了21世紀中國人的性格底色。而我們的上一輩,上一輩的上一輩,也和我們一樣,將歷史留下的文化無意識地傳承,以生命爲載體,以漢字爲媒介,一脈相承,永不斷絕。

我很慶幸文明擁有韌性。所以孔孟之道成了餘秋雨筆下堂皇的黃棕色與我們的皮膚一般無二;魏晉的風流給予了今世“怪人”生存的土壤,讓一切藝術有了被解釋的空間;盛唐氣魄在今天化爲精神動力,助力華夏兒女蔚然立於民族之巔。幾千年前的文明火種,先輩留了下來,靠的是文明的韌性,更是人的韌性。這份文明何以繼續傳承,時代的命題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給出回答。

篇十一:有關韌性的作文

悠悠數千年,無數文明已悄然湮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而中華文明,憑藉其韌性,在歷經了戰亂的重創與炮火的洗禮後,綿延至今。

“韌性”指的是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特性;而中華文明也正因此具有着隱而不顯,曲而不折的文化內涵。

文明是文化的歷史積澱,中華文明的“柔”,首先體現在文化的“潤物細無聲”之中,這是中華文明隱而不顯的特質。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所沉澱出的智慧,在無形之中滲透進每個華夏兒女的思想品格和民族秉性中。無論是“爲往聖繼絕學”的知識分子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胸襟,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這些思想文化如涓涓細流,流淌在每個時代人們的心中,成爲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惟如此,中華文明才能在傳承中有發展,於發展中有堅守,由細流而江河,由江河而川流不息。

中華文化雖“柔”,但國人的品格卻是剛毅不屈的。剛柔並濟,正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韌性。面對舊中國的沉睡與苦難,魯迅棄醫從文,化筆爲戈,以呼喚中國人民救國圖志爲己任,給人以震耳發聵的警醒。爲了讓中國更加強大,黃旭華不畏萬難千辛,突破國家核潛艇技術難關,爲中國富強,實現復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數先輩築起了堅不可摧的血肉長城,鑄就了堅強不屈的民族脊樑。

今天的中國,得益於中華文明的韌性,已然立身於世界舞臺中央。這麼多年來,香港經歷了太多苦難,無論國外勢力怎樣煽動,中國始終秉承着“中國領土一點也不能少”的原則,致力於維護港澳臺同胞和平穩定的生活。這正體現了中華文明曲而不折的韌性。再者,從2001年申奧成功,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圓滿舉行,再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籌辦。“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蹟”,中國憑藉其強大的韌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在今天,終於向世人展現出一個強國的實力,一個大國的風範。

睡獅早已醒來,雄獅昂首東方。作爲當代青年的我們,仍需堅守中華文明的韌性,直面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挑戰。

篇十二:有關韌性的作文

我們的歷史,在這中華大地上未曾間斷的書寫了五千多年,伴隨着其他文明的此消彼長,中華文明一直綿延至今。這便是中華文明韌性的最好體現。

文明的韌性正是一個文明中包容性與堅強特質的融合。

幾千年,從炎黃時代的漢民族到金元清以及至今日,五十六個名族團結在一起。戰亂與不同民族的統治並沒有遏制中華文明的發展,反而使我們日益壯大。曾有位外國人說“不要試圖去同化中國人,因爲你會先被他們同化”,這所謂的“同化”不是洗腦式的強迫,而是潛移默化,讓“外來者”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自然而然地把自己融入其中。這便是所謂文明的韌性中柔的一面,如流水無形無聲,隨勢而變,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

這種包容一切而不怕自己被別人同化的底氣正來自我們不折不撓的民族精神。神話時代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遇險遇挫沒有逃避,而是直面困難克服它。縱黃河多少次改道,多少次洪水氾濫,中華民族都不曾背離過母親河,大水過後,仍頑強不屈,繁衍生息。歷史上我們遭遇過的危亡之時,無論是古時天災,戰國亂世,還是晚清半殖民的“人禍”,關鍵時刻,中國人都憑着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了它們。這便是文明的韌性中“剛”的一面,自強不息。

我們的文明有韌性,那是因爲,我們與其他古文明相比,更加相信先人的智慧和自己的雙手,而非依賴他人。我們的文明博大,給了我們從自己的歷史中尋找力量的資本。

一個文明的韌性決不會被歷史長河的潮水洗刷殆盡。今天的中國是面向世界的,在多種文明的交流中,中華文明的韌性顯得尤爲重要,我們應以包容的胸懷和堅定的精神面對文明衝突,在交流中堅守獨特自我同時,還要包容和吸收其他文明的優點。像打鐵花、扎草龍、琉璃瓦、油紙傘……這樣的傳統技藝已經瀕臨滅絕,我們深知這獨特的技藝也是文明中的瑰寶,其獨具文化特質的內核不應被時代洗刷掉。如今,“國家寶藏”等文化節目的製作方向,無不激勵着我們關注自己的文明,讓這種獨特的文明傳承下去,這便是發揚新時代文明的韌性。

這份韌性,是我們面向未來挑戰的底氣。

篇十三:有關韌性的作文

所謂韌性,像蒲葦一樣,雖柔軟卻不易折斷。中外很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從古到今所有文明當中,唯一沒有中斷過的就是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彷彿燦爛星河裏的一顆明珠,雖久經歲月仍熠熠生輝。在歷史的風塵中,是文明的韌性推動着中華民族的車輪滾滾向前,讓中華民族在不同的時代中都綻放光芒。

中華文明之韌性在於其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頑強生命力。近代的舊中國,飽受列強侵略、剝削,國內戰火不斷,積貧積弱,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一羣羣有志之士站了出來,前仆後繼,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頑強的抗爭。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救亡圖存;孫中山先生領導了無數有志青年發起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現在,西方許多國家處處打壓、遏制我們,美國也在用貿易摩擦挑戰着我國的底線,但中國人民毫不退讓,始終貫徹着正確的理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古往今來,中國人民面對侵略與強權始終不屈不撓,永不退縮。今年的祖國70華誕慶典上,習主席莊嚴宣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我相信在未來,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中華民族一定會帶着這股韌性愈發強大。

中華文明之韌性在於其歷久彌新、兼容幷蓄的融合接納能力。對外來文明,中國人民積極學習國外的優秀文化成果,吸收不同文化的精華以完善自己。現代的中國,雖得不到部分國家的認同,遭到部分國家的排擠,但仍然在經過融匯貫通後,堅定地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方案,爲世界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比如:推行“一帶一路”政策,推動人文與科技交融發展,倡導並帶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正以一副開放包容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以中華民族之韌性展現着大國的擔當與自信。

中華文明之韌性歸根結底在於每個中國人的精神和能力。正是由於一代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難、接續奮鬥,中華文明才得以薪火相傳、代代相承。丘吉爾曾說:“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爲滅絕的文化。”面對各種文明互相競逐的新時代,我們應時刻銘記前人之教訓,以史爲鑑,堅守中華文明的韌性,在各自的崗位上認認真真地學習,紮紮實實地工作,無怨無悔地奉獻,才能讓我們的中華文明因有韌性而燦爛,因有韌性而不衰,在兼收幷蓄、開放包容的從容坦蕩中,爲民族復興奠基,爲全球發展引航。

篇十四:有關韌性的作文

“文明”二字是後人定義的,它可以當作一把卡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歷史意義;更可以想象成一個看不見兩端的皮筋,在歲月蹉跎中或許彎曲但從不斷開。

每個世紀都有着不同的文明散發着光芒,蘇美爾,閃米特、凱爾特等等。但如今我們看到的只剩下燃盡的餘暉。可有一個文明卻從未停止那五千年的步伐,彷彿還要再走五千年。這正是我們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韌性在那百舸爭流中兼收幷蓄態度。追溯至公元前500年的春秋戰國,在這片黃土地上。同樣是爲天下蒼生,儒、道、法、墨家——百鳥爭鳴,縱橫家、陰陽家、雜家——百花齊放。可能正是地廣物博的環境註定我們即使是同宗同族的朋友,也會視彼此爲競爭對手,自覺成爲矛盾的雙方,在對立統一中走向發展,這正是一個民族內部運行的有效機制。這其中免不了戰爭與和平的交替出現,懂我們終究是化敵爲友,與友共進。

華夏文明的韌性體現在博採衆長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後,因我國現實條件的限制,經濟發展緩慢,文革之後更是陷入困境,這時曾在外留學過的鄧小平用着更加廣大的眼光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優勢聯繫我國國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促成了今日的繁華。只有海納百川,一個民族才能在世界這個舞臺上依舊如幾千年一樣屹立不倒,因爲他從來不老,他與時俱進,在優秀的“基因”中選我所用,爲我所用。

炎黃子孫的韌性在世界大同,劍指浩瀚宇宙的胸懷。今日的我們,正如習近平主席的“世界命運共同體”所想。中國早已是個小家,我們追求各國之間共謀幸福共享未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個擁有韌性的民族,其精神應傳承至世界,其作爲更被世界所銘記。我之所有,全球共有。

綿裏藏針從來不是防備他人,韜光養晦更不是蓄謀已久。那是我們的文明在歷史進程中柔軟的一面。而厚積薄發的那股勁纔是我們堅強不屈的力量,支撐着我十三萬萬人民走至今天,邁向無限可能的未來。

篇十五:有關韌性的作文

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流淌了五千年之久,源遠流長,經久不衰。中華文明之所以擁有這樣如黃河東流般奔騰的生命力,正源於中華文明的韌性,那柔軟卻又堅實的力量造就的。

中華文明的韌性的力量,包裹着一層細密柔軟的網,無論怎樣打擊,都不會鬆散變質。神州大地上同時生活着五十六個獨具特色的民族,這些民族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慣。如果民族之間矛盾重重,中國就會陷入永無終結的紛亂,中華文明也會漸漸消失。可是,在所有中華兒女心中,似水的包容與理解讓我們聯結一體,把小問題上的矛盾暫且放下,在大目標上的理想層面達成共識,合力應對難關。中華文明於是由所有中華民族的兒女們織成一張彈性的網,讓我們在接下來的風雨中不懼重壓,砥礪前行。反觀其他一些多民族國家,種族矛盾、暴力爭端頻發,人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他們的文明呢?即使有,這樣的文明也可能是脆弱而缺乏韌性的吧。

中華文明韌性的力量,內核是一根堅實不屈的硬骨頭。魯迅先生在國家危難之際,在不斷地遭受理想幻滅的挫敗之時,仍然不改他那堅決的“吶喊者”的姿態,用筆尖書寫慰藉革命者的文字,振臂一呼,高聲向關在“鐵屋子”裏的民衆吶喊。他對於革命勝利的希望的堅定,以及更多中華兒女爲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的不懈奮鬥與英勇犧牲,陶鑄成中華文明的韌性之輝,重新點亮了文明的光芒。正因爲有文天祥、岳飛、魯迅等千千萬萬這樣的“硬骨頭”,一步步地成就中華文明韌性之強度。

柔軟與堅實共同築建了中華文明的韌性,也造就了中華文明兼收幷蓄的特質。我國傳統藝術形式——國畫,在面向世界的藝術殿堂時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是毅然拋棄國畫,全盤接受西方藝術,還是固執拒絕西方藝術,獨尊國畫?一衆思想開放的美術教授決定:出去學,看看不一樣的風景。他們用海納百川的學術精神去汲取西方藝術的成就,然後融合西方藝術的構圖角度與傳統國畫的精神境界,形成近現代我們看到的,全新的、充滿活力的藝術思想。同時代的常玉先生在巴黎同樣實踐着中式美學與西式繪畫的結合。他的作品不受傳統思想禁錮,不拘泥於油畫形式的限制。他提取了中式朦朧自然的美和西式自由灑脫的筆法,自藝術殿堂的窗戶射入一道清新脫俗的光,並引領着一股力量,挖掘那蘊含在細膩筆觸深處的中華文明兼收幷蓄的韌性。

作爲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更應該中華文明韌之精髓的柔軟與堅實中得到啓示,用我們的韌性築起中華文明的韌性。

篇十六:有關韌性的作文

從20世紀初直至今日,中華文明又迎來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挑戰,西方的價值觀利用資本與戰爭衝擊着這片古老的土地,這是一場空前的災難。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危機內容是新的,但形式是舊的。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已經接受了數次這樣毀滅性的打擊,但每次都能以一種嶄新的形態重生於這個世界之上,這便是文明的韌性。

世上哪裏有萬年不倒的大樹,哪裏有生下來便身健如牛的嬰兒,文明之“韌性”的要義在於破而不滅,鳳凰涅槃,如人體的肌肉組織一樣,每一次的錘鍊,都意味着一次撕裂,也同時意味將來的新生與強大。從孔孟的頗有理想主義味道的經典儒家到漢朝以皇權爲核心,吸納“陰陽”,“縱橫”兩家的新儒家,再到融入中國本土文化以普渡蒼生爲任的大乘佛教,哪一次不是經過破壞而得到的產物呢?其他諸多學說也是如此。正因爲有了“毀滅”,才使得我們不再固步自封,這樣的“毀滅”催人奮進,它讓我們重新完善已有的知識,使其恢復往日的活力,這便是顛撲不破的的“韌性”之光。

文明之“韌性”的歷練是與歷史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二者互相節制,也互相促進。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埃比克泰德所說“我們登上的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繹的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隨着時間推移,外部各種嶄新的形式以一種較爲固定的自然順序陸續誕生,這種形式與舊的理論一定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而一個正常具有“韌性”及活力的機體會把舊的理論如一塊痤瘡一樣剔除掉,再在原來的土壤上長出新的肌膚。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如滅頂之災一樣降臨在儒家文化的頭上,多數人只看到了書籍焚燬之後的焦炭,而董仲舒卻看到了法家在專制體制下的無窮的威力,所以他將法家,陰陽家這些新的思想融入儒家本身,填補了儒家過於理想主義的不足,在漢武帝劉徹的支持下作爲官方學說在全國普及,奠定了儒家在中國以後2000年曆史中無可撼動的地位。日後中國的法律條例中也因儒家文化思想的限制,加入了許多道德性的條款,試圖讓法律與道德的作用相統一。

回到現在,由於封建專制制度的毀滅,中華文化與封建制度的相對穩定也隨其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文化的“韌性”將再一次發揮他的作用。

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要奉行的應該是“韌性”的固有機制,概括成兩個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我們不應該懼怕西方文化的入侵,全盤否定西方得理論,將自己的文化看作天選之子,對其他理論都持有鄙夷的態度,這樣反而會使得我們的國家難以發展,無法融入國際的主流工業體系,使得我們的物質條件衰弱,最終導致文化的消亡。我們應該果斷捨棄我們的文明中與封建意識形態所相適應的“文化”,使其脫離“階級”與“歷史”的局囿,抽象地理性地繼承我們的文化財富,並且致力於將西方理論本土化,讓東西方文明相互適應,相互支撐,才能夠打造我們全新的中華文明。

篇十七:有關韌性的作文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假期的宅家變得單調,但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

不知何時,窗外總有一隻斑鳩在鐵護欄的角落飛來飛去,一天不下二、三十趟。一開始我並沒在意,因爲我家屋後有片小樹林,經常可見喜鵲、白鷺、麻雀和斑鳩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們在這裏棲息。經過幾天的觀察,我發現這隻斑鳩每次飛來我家窗前都叼了一根樹枝呢,原來它是準備要在我家砌窩了呀,那肯定意味着馬上有小斑鳩寶寶要出生了!我激動得直跳,心裏還盤算着要好好記錄下小斑鳩的成長。

然而,現實太骨感,這隻斑鳩居然不會做窩!每次叼來的樹枝都一根不留的掉了下來,落滿了一樓的門前,似乎寫着一個大大的諷刺。雖然一次次的失敗,但可貴的是這隻斑鳩一隻堅持不懈,一直循環叼樹枝—掉樹枝—叼樹枝—掉樹枝……說實話,有時我真擔心它會把門前那棵樹的枝丫都折完呢。幾天後,又有一隻斑鳩飛來了,我想這可能是之前那隻斑鳩的伴侶,她怕是實在看不下去了,要親自動嘴了。它們這次想出了一個辦法:一隻繼續飛去叼樹枝回來,一隻負責在護欄上壓着,想方設法不讓樹枝掉下來。然而,這隻負責蹲守的斑鳩一個起身,“嘩啦”一聲,全一股腦垮了,真讓人覺得好氣又好笑,我想它們應該是鳥類中唯一一對不會做窩的吧。

終於,它們絕望了,你一聲我一聲的“咕咕”叫着,叫聲中透露着疲倦與無奈。可第二天,我拉開窗簾,兩隻黑影驚慌的奪路而逃,隨即,伴着“咣”的一聲響,幾根樹枝孤單的從我眼前劃過,無情地掉了下來。這時,我驚訝的不是它們會不會砌窩的事了,而是它們的那份堅持與堅定,於是我決定耐心的等着它們成功的那一天。

不一會兒,有一隻斑鳩真的又出現了,我這才仔細觀察了它一番:頭部淡藍,頸部淡紫,後頸還飾有黑白小點,極似一條圍巾。它翼羽呈灰褐色,爪子深紅,長長的尾羽優雅極了,別說,還真是一隻漂亮的小傢伙!突然,它發現了我,於是歪着脖子,瞪着清亮的黑眼睛目不轉睛地看着我,我不敢動,生怕驚擾了它。這時,另一隻斑鳩也回來了,嘴裏依舊叼着一根樹枝……

這,也許就是生命的韌性吧!

篇十八:有關韌性的作文

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延綿至今的文明。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萬千磨難,幾近斷脈,是什麼力量支撐着我們不但沒有滅絕,反而越古老越煥發出新的生機了呢?

那是我們民族的韌性,換言之,是我們古老文明的韌性使然!

從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上來看,我們祖先向來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生逢治世,他們會積極執政,惠濟蒼生。一旦生逢亂世或者遭遇不幸,他們往往是“國無道則卷而懷之”,等待時機的到來。蘇東坡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然而他既能在位勇退徐州大水,爲民謀福,離職後也能蓋兩間雪堂,“倚杖聽江聲”“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范仲淹能“處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居江湖之遠則憂其民”。辛棄疾一生志在抗金,卻被南宋政府雪藏二十年,但他既能闖金營活捉叛徒,更能在瓢泉稼軒內吟詩作詞,等待機會,盼着將來能夠“沙場秋點兵。”

從我們的文學藝術上來看,我們的文學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元曲,包括四書五經,“柔韌”的光輝無處不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是我們的中庸之道。我們知道“和而不流,強哉矯”我們也知道“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這是我們的《道德經》,我們從來不硬碰硬,而是“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我們的唐詩,能讓我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聽竹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我們的宋詞。是它,讓我們面對磨難微微一笑,淡然處之。

這些東西,不僅僅是我們的文學,更是中國思想的豁達,處處流露着中國文明骨子裏的柔韌!

從我們的歷史變遷來看,凡是朝代久遠的,都是德潤萬物細無聲。以周朝爲例,提出“德治天下”,德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於水,堅強者莫之能勝。所以,柔以懷人,周朝福澤800年。

周朝如此,更別提漢武唐宗了,更是“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社會一片祥和,經濟穩定發展。他們懂得如果橫徵暴斂,視民如草芥,必定會“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這便是柔的力量,柔者,韌也!

2019年,我們的新中國迎來了七十華誕,經濟長足發展,面對國際的經濟刁難,我們表示,中國經濟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狂風驟雨能夠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的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五千年的艱難困苦,中國就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

古老的中國如今面臨這新的挑戰。面對美國的貿易戰,“我們不想打,也不願意打,但絕不怕打,而且我們有信心打贏。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1”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底氣,這便是我們中國人的骨氣,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柔中有剛的韌性!

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偉大的文明,文明的韌性必將讓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煥發出更新的生機與活力。

篇十九:有關韌性的作文

從古至今,華夏文明一直以一種”柔韌卻剛直”的姿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她生活在歷史中,見證了無數文明相繼崩塌離析,唯有華夏文明,始終在史書裏佔據一隅。那邊是我們文明的韌性,支撐着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展望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唐宋元這個時期,古中國一直處在絕對領先的位置。她發達卻不自傲,文明而謙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她包容的歡迎世界各地人們,吸取容納着各民族的文化。外國使臣遊歷古中國,寫下一本本讚美華夏文明的著作。最爲家喻戶曉的,當屬《馬可波羅行紀》。無數學子,大師遠洋探索,在各國留下中華文明的腳印,”唐人街”由此出現發展。更有鑑真等先賢,將屬於我們的優秀文化與思想傳遞海外。除次以外,古中國的先進科技技術也流傳世界,讓世界文明更進一步。在這段歷史裏,華夏文明中的兼容幷蓄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是我們文明的特性:容萬物,生萬象。

但當繁華落盡,榮耀不在時,華夏文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可是屬於我們文明裏的骨子裏的”剛直”,卻支持着我們,挺過一次次的艱難險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舊歷史彌留之際,新歷史開創之時,是秉持着”自強不息”的中華人民,讓中華民族轉危爲安。

明清時,佔據文化主導地位的程朱理學已日趨僵硬,人民思想飽受摧殘。是顧炎武,黃宗羲這類不懼封建勢力,潛心批判繼承傳統儒學的學子,讓千年文化主流——儒學,得以迴歸原貌。在西方列強的洋槍炮彈下,中華民族並沒有屈服,他們始終頑強抵抗着,不斷摸索着拯救民族的道路。洋務運動的進行,讓民族資本主義得以發展。辛亥革命的開展,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運動的召開,解放了人民腐朽的思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讓中國人民從此真真正正的站了起來。這是屬於中華人民的韌性,更是中華文明的韌性。堅守中華文明,抗外侮,護家國。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中華文明始終堅守初心,致力於世界和諧發展的建設。在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時,中華文明也不懼挑戰,立足於人民,盡顯自信的態度。

這就是屬於中華文明的韌性。

篇二十:有關韌性的作文

(姜邁)

原創姜邁虹境界2019-10-01

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有無數多的文明先後崛起。其中絕大多數文明都消失了,或者由於天災,也許是外來種族入侵,還有可能因封閉而衰朽於自己的文明之中。然而,作爲“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卻憑藉文明之韌性走過了五千年的歲月。

中國文明之韌,在於百鍊成鋼的堅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是剛毅的,其文明亦同樣堅不可摧。追溯歷史,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曾屢次被異族入侵。從先秦時期的西戎、北狄之患,到南北朝時的五胡亂華,而明清之際又被世界列強殖民壓迫。遭受了這般欺凌,中國無數愛國志士憤然而起,爲保衛家園和敵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岳飛在孤軍深入,沒有援軍、沒有糧草的情形下,仍能仰天長嘯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被捕入獄,大義凜然地詠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後慷慨赴死……亙古通今,中國文明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始終堅韌不折,反倒因此創造出更多的文明。文明的巨大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激勵人們敢於抗爭,爲守護自己的文明而戰鬥,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中國文明之韌,在於海納百川的包容。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從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到今日中小學生都在學習的《論語》等儒學蒙學讀物,其間三教並立、禪宗興起,無數的外來思想流入中國。然而至今我們仍未失去本土文化,也未排斥他方精神。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鑑真六渡扶桑,交流了思想,送去並帶來了新的文明。對於外族——無論身份地位,凡願學習中華文明者,我們都會傾囊傳授;而睹別國文明之長處,我們也願意借鑑以不斷充盈自身文化。這無不充分體現着我中華文明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的韌性。

人民創造文明,文明指領人民,文明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韌性的文明絕不是一味的屏蔽或者一味地忍讓,而是既不墨守成規也不數典忘祖,在吸收他方文明的同時發揚己方文明。如此柔剛並濟的韌性文明,才得以從歷史的源頭處繼承過來,進而又向將來流傳下去。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huati/1423733.html

  • 標籤: 精選 有關韌性的 韌性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有關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有關韌性的作文(精選20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