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實踐論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

實踐論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55W 次

篇一: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讀後感(精選8篇)

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我能夠淺層次思考到毛主席的對於一些關係的認解。也對這篇文章的意義有了一些的見解。

《實踐論》主要論述了在實踐基礎之上的認識是真理性標準,論述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批評了唯理論、經驗論,批評了頑固派和空談主義,擺事實講道理,證明了認識過程的飛躍。該書以實踐與認識關係及其矛盾爲中心,闡述了反映論基本原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毛澤東的《實踐論》寫於1937年,由於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導致1931—1934年中國革命遭受巨大損失。毛澤東的《實踐論》借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揭露了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弊端,科學地解決了中國人困擾了許久的知行關係問題,爲處於動盪中的中國革命指明前進道路。它的誕生,爲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澄清黨內錯誤思想,提高全黨思想理論水平以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實踐論》首先說明了認識對生產和階級鬥爭的依賴關係,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裏,人的社會實踐其內容正是生產活動、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等等。因此認識對社會實踐同樣有着依賴關係。又通過闡述認識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到人的認識究竟怎樣從實踐產生,而又服務於實踐。於是我們得出,在單個對於某一客觀過程在某一發展階段內的認識中,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又可以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實踐到認識到再實踐到再認識,如此循環往復不斷髮展,並且每個新的循環都代表着更高的內容。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說:“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僞和驕傲,決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麼樣。事實證明,空想對社會變革並沒有實質上的推動作用。實踐出真知,唯有不斷實踐才能找到適合中國革命的前進道路。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學以致用,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是我們一切縮影堅持的真理。

篇二:實踐論讀後感

在共產黨的執政歷史上,曾有過一段,因爲不切實際而損失巨大的歷史。由於中國共產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思想,使中國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極大的損失。於是毛澤東同志吸取了歷史的教訓,並且創作了一部偉大的著作《實踐論》。

《實踐論》是毛澤東關於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代表著作。寫成於1937年(丁丑年)7月。該著以實踐觀點爲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爲中心,系統地論述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它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社會實踐有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其中階級鬥爭給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爲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

然而,也正是這樣一部著作將實踐這一重要事物重新帶入大衆的視野,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實踐的重要性。至於如何實現這一問題,毛澤東同志也在實踐論中做出了詳細的解答,首先觀察事物的外在特性:儘可能多地從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列舉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其次觀察事物的內在特性:探尋事物內在特性,儘可能多地列舉事物的特性的各個要素。然後還需要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即探尋事物特性如何隨推演變化的。劃分事物的變化階段、描述每個階段的事物特性的變化。

所以說實踐並非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它需要準確的認識清醒的頭腦。當然既然是實踐,它就包括了失敗的過程。失敗有時候也是一種實踐。但如果不實踐,就永遠不可能成功。後漢書上寫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陸游曾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絕知此事要躬行”。茅盾也說過“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確實,實踐就像走路,只有走過它才能成路。

實踐不僅對於國,對於社會很重要,對於家,對於個人同樣重要。一個人能走多久,走多遠,走到哪,也都要看他自己的行動。這馬上就讓我想到了李時珍。李時珍在年輕的時候就聽人說,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羅,李時珍費了一些周折,終於找到了這種植物,他爲了探明究竟,親自服下了曼陀羅,發現它有麻醉和使人興奮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後來曼陀羅被廣泛用於製造麻醉劑。正是實踐成就了麻醉劑,成就了李時珍。

實踐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渺小。然而不管是渺小還是偉大實踐都是必不可少的。

篇三: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這篇文章是毛主席在三十八歲時借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的主觀主義錯誤而寫的。裏面闡述了實踐與認識的關係,在生活中我們又應該怎樣的去實踐呢?

高中時我們開始瞭解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實踐論》向我們解釋瞭如何以正確的方式去認識並瞭解事物。我們想要認識某一類事物的時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逐漸的去挖掘、去深入、去剖析,由局部到整體,注重其客觀性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不要想着走捷徑,通往真理的路程往往是曲折的。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是非對錯,每當這時我們就會疑惑如何去辨別。然而爲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困惑呢?一是因爲我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一系列判斷方法,二是由於在這個時代,眼見未必爲實,耳聽也不一定是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辨別這些是非對錯呢?去實踐吧。用你的親身經歷來判斷,用你的所知所感來抉擇,冷靜的思考尤爲重要。這讓我聯想到了現在的“照騙”和“見光死”。人們在網絡上交友,憑着對方的照片就敢於義無反顧。有人說顏值就是實力,顏值就是資本。相由心生這個概念讓人們容易對容貌姣好的人產生好感,又或者誰不喜歡美好的事物呢?但如此種種都抵不過“醜媳婦終究是要見公婆的”。你我相見之時便是分道揚鑣之日,網友見面打破了他們對對方的幻想。不見不知道,一見嚇一跳。當然,並不是每個網友的會面感受都是糟糕的,其中也不乏美好。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實踐論》告訴我們事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時時在變化發展着。用政治老師的話來說,那就是《實踐論》提供了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指導人們依據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認識來改造世界方法。時間和實踐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實踐需要時間,時間能夠證明實踐的正確與否。故當你對一個事物的認識停滯不前的時候,不要焦急,時間會給你答案。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爲什麼呢?老人們常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這實則反映了被歲月洗禮過了的他們經歷過很多的事情,具有一定的經驗。但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不願意聽從老人們的話的,他們往往要拼的個頭破血流,通過實踐來得到自己的認識和觀點。誰不曾有過一段青蔥歲月?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是孫中山先生的政治遺囑中的話,這樣一位滿懷愛國情的前輩直至生命臨近終點仍不忘國家、不忘民族,鼓勵人們通過革命去爲人民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現在我們學習的知識都是大師們通過實踐證明出來的。

讀完《實踐論》讓我們更加明白了實踐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篇四: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唯有從實踐中,真理才能得以檢驗其是否正確、是否全面、是否客觀、是否適用於實踐。

那麼真理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需要從最開始的狀態進行研究了,人身處在一定的環境,從開始接觸某一事物的時候,就會對這一事物有了感性的認識,這一認識最初是片面的、不深入的,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瞭解琢磨,人會對它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改觀,進而更全面、更客觀的去看待它、瞭解它、認識它。

就像我們學習一首古詩,初次看到它的時候是完全陌生的,這時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沒有開始,當我們繼續學習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會首先熟悉它每個字的讀音、瞭解這首詩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的用意和所要抒發的情感,然後進行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這樣纔對它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這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發展的大概過程。

然而這還沒有結束,理性認識已經露出苗頭,但並不代表它已經完善,因此這就需要將已經得到的理性認識重新代入到同一類(同一性質)的實踐當中去,進行再實踐,而代入之後往往會出現與預期所不符甚至極爲不符的情況,不過這並不奇怪,因爲理性認識是理論,在實踐中會出現各種外界的情況和問題,以左右理論付諸於實踐的過程。再有是已經得到的理論還未完善,暫時是不完全客觀的、全面的(存在一定的或很大的不足或漏洞)。

以上兩點問題需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解決。先說外界的介入因素所導致的預期不符,這就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盲目的以主觀的思想去隨意的解釋不清楚的問題,這樣得出的結論必定是錯誤的,解決的方式也會有很大的問題,最後的結果也將會以失敗而告終,這樣我們完善理論的目的是達不到的。針對一個或多個具體的問題,應當根據其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做出與之相對應的解決方法,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比如我們騎自行車去河邊,小路上擋着幾塊零散的石頭,阻礙了車子的前行,這時我們需要停下車來,將這些石頭移開再繼續騎行,可若是前方小路在施工修路呢,我們能將施工現場移開再繼續前行嗎?自然是不能的,這時我們恐怕只能換一條路線到達目的地了。這就叫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當外界介入因素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我們就要回到理論本身當中去了,若是在外在問題都已解決的情況下,我們的實踐結果還是不能完全的符合理論認識,這說明我們的理論並非已經是全面的、客觀的、徹底的,它還是有需要甚至有必要補充、發展、完善的,而補充、發展、完善的這個途徑就是再實踐。

把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結果,也就是已經得到的理論代入到同類事物的實踐當中去,經過解決外部問題和內在矛盾,對於新的理論又有了一次完善的進步,或者是一種進步的完善,經過多次反覆的有效果的驗證理論,這個理論會經過多次的量變最終達到質的飛躍,完成之後就成爲了——真理。

這個真理對於同一類的事物所進行的實踐都是行之有效的,當然我們並不能將它代入到不同性質的事物當中去,因爲不同性質的事物自然會有其他的不同的真理去解決。不過這些不同的真理所得出的方法都是如前所述大致相同的。

篇五:實踐論讀後感

《實踐論》是《毛選》一卷比較難讀的一篇,也是讀後受益最大的一篇。

讀第一遍,雲裏霧裏,第二遍,邊寫邊記。這一次,放過通篇難理解的部分,梳理出一個簡便易行的公式,清晰了自己思考邏輯。這個公式是:實踐—認識(感性)—實踐—認識(理性)—實踐—認識(理論)—實踐

實踐是正在做的事,認識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知層,第一次接觸某件事,接着對其有了理性認識(階段),做的時間長了,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階段),之後藉助這個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是螺旋上升過程,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由易到難,最終形成“初級理論”。這個理論的穩定性和正確性要在實踐中檢驗,得到好的結果,說明理論相對合理正確,遇到漏洞百出,趕緊修正“理論”,直到正確。

理論來自認識和實踐,不代表永遠正確,必須隨着事物的發展變化而變化。這是毛澤東同志批駁黨內教條主義的底層邏輯。理論不可能一成不變,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必然隨着革命進程變化而變化,否則會出現左傾冒險主義或右傾錯誤。也正是李立三、王明、博古以及張國燾這些革命者身上的嚴重問題,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個別人背叛革命。

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37年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44歲的毛澤東在思想和理論層面上升到新的高度。這與他始終戰鬥在革命一線,不斷思考中國大問題,解決眼前大困境有關。基於他長期的思考與求索,1936年12月,他寫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奠定了在紅軍中的軍事指導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在完成《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後,逐漸形成。

《實踐論》不但回答了時代的課題,也夯實了毛澤東堅實的理論根基。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不斷修正的理論指導革命,毛澤東以樸素的真理告訴黨內同志,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特點,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不同,中國共產黨不能抱殘守缺,必須有與時俱進的格局與胸襟,不斷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消滅橫在革命道路上一個又一個攔路虎。

“實踐論”應成爲每個人處事原則與方法,只有將個人工作經驗上升到理論層次,一個人的認知水平才能不斷迭代,升級。這也是爲什麼有些人在職場中進步飛快,一些裹足不前的原因。

得出這一結論也許有些武斷,對我卻意義非凡。

有人問,怎樣纔算讀懂一本書?這個問題看似簡單,我卻從未想過,也就是這個問題在我認知層面沒有概念(理論),也就無法說清如何讀懂一本書。這就是有理論與沒理論的區別。有理論的老師這樣說,讀懂一本書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還原,還原到更大的框架裏。分爲四層:

第一層,說清楚這本書講了什麼事;第二層,把書的內容向外延伸,還原到它所處的知識網絡。比如《實踐論》在1937年的中國,它對指導中國革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三層,把這本書還原到作者的人生處境中。比如,毛澤東當年在什麼情況寫出《實踐論》,這部作品起到什麼作用。最後一層,把這本書還原到讀者的生命體驗裏。假如把我們的奮鬥比作一場戰鬥,《實踐論》能成爲怎樣的一件武器。書讀到最後,目的是改變自我的人生體驗。

還原,在這裏就是理論,用於指導讀下一本書的理論。如果這個理論幫我們解決了現實問題,這一理論就可以固定下來,從而更好指導讀書與實踐。

基於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樂於,善於,習慣將看似平常的事上升爲“理論”。比如,如何覆盤,怎樣纔算好的覆盤?如何成長,怎麼纔算好的成長?等等。有了專屬個人的“理論”,在遇到同類事物的時候,就有了抓手,行動、收穫與成長就比之前快一步。

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這樣循環往復,在發展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這是《實踐論》提醒我們努力踐行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準則。

篇六:實踐論讀後感

朱熹曰:“知與行,功夫須著併到。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

知和行一直以來都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很多人把“知行合一”簡單化成爲了知道了道理就要按照這個去做,或者進一步者認爲不但“知”限制“行”,同時“行”致“知”,這種理解思路就有點“克己復禮”了,在讀完《實踐論》全文之後,我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有了更爲深刻的瞭解。

毛澤東的《實踐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一顆明珠,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正確處理認識和實踐關係的工具。全文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的社會實踐,深刻地揭示了認識與實踐的密切聯繫。它指出,人們的認識運動,首先經歷由實踐到認識的過程,即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能動的飛躍;經過實踐得到的理性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中去,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能動的飛躍,是更重要的飛躍。它還深刻地指出,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是“左”傾錯誤的認識論根源。人類認識發展的全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使實踐和認識的每一循環的內容進入高一級的程度。

《尚書·說命中》:“知之非艱,行之惟艱。”我們感知一件事情並不算太難,真正困難的是要去做這件事情,可見實踐要是脫離了正確的認識,就會給我們造成阻礙。

“行”離不開“知”。《實踐論》教給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們在認識事物時由表及裏,由感性到理性,瞭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的區別聯繫。從文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認知的辯證關係:理性認識依賴感性認識,只有透過現象才能揭示本質,只有通過對感性認識進行概括、抽象才能形成理性認識,離開感性認識就沒有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不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實踐。只有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才能很好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所以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總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統一的基礎是實踐。

“行”推動“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纔是人們認知外界真理的標準。就現階段正在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而言,我們就是通過實踐,纔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了從未知到慢慢認識的過程,隨着病毒株的提取,還有病毒基因組序列的採集,我們對它的認識逐漸深入,是實踐產生認識,同時實踐也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認識的最終目的也是實踐,通過對病毒的認知,我們採取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又結合實踐,總結經驗,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我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擊充分展示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我們知道:事物是在不斷運動發展的,因爲運動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質的運動中,矛盾不斷推動事物之間的聯繫發生變化,從而使事物聯繫的形式——現象更加趨於複雜。我們要想得出事物之間的真理,只有知道:“知行合一,止於至善”。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我們需要保持行爲的目的和思想一致,到達完美才可以止步,可以通過實踐來認知世界,感知一些未知的事物和關係,當然,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存在主觀性,只有通過不斷的檢驗,來更新認知,感性和理性認識相結合,我們才能擁有一個較爲全面的認知。最終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真理,纔會隨着時間的延長仍舊曆久彌新。

當今時代,隨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髮展,通過閱讀《實踐論》這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經典著作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啓示。同時,我們也能認識到,《實踐論》等經典著作中的諸多思想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原因在於它很好地闡述了“知”和“行”的關係,使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能夠跨越時代發揮其對現實的指導作用。今後,《實踐論》將持續指導黨和國家的發展,爲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建設提供理論基礎。作爲當代的大學生,該著作值得我們仔細研讀。

篇七:實踐論讀後感

寒假中,我讀了毛澤東的《實踐論》,深有感觸。毛澤東的著作,從來就不是純理論的,都是針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現狀和需要,是爲了解決實際存在問題,把革命引向成功。1937年7月,毛澤東寫的《實踐論》也一樣,是針對中國共產黨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認識上、方法上的問題而寫的指導性論著,目的在於幫助幹部戰士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方法,提高幹部戰士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馬克思以前,中國沒有實踐一說。要麼就鑽進故紙堆裏找“祖制”,凡事“先王遺照”,不敢越雷池半步,要麼就“眼見爲實”,不接受任何理論指導。這或許就是毛澤東在《實踐論》裏所說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其實,中國人的智慧裏並不是沒有辯證的哲學,只是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擋住了中國的視野,然後大家都在“中央帝國”自我陶醉中不斷沉淪。但新文化運動的春風,滌盪歲月新徵程,讓未來共和國的希望在“衰亡帝國”的亂局中得以催生。隨着西方文化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也登陸到了這塊滄桑之地。應該感謝那些把馬列主義介紹到中國的先行者們,沒有他們,也許青年毛澤東,就不能以全新的視角和全新的方法打開救國理想的大門。

但同時,那麼先行者們,也有些人抱着馬克思理論的教條不放,不加甄別是否符合國情地、盲目地照搬照抄,使中國革命遭到了很大的挫敗。也有些人“始亂終棄”,不能堅持自己當初的理想,背叛了革命。但不管怎麼說,如果沒有他們曾經的努力,毛澤東就不找到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毛澤東的偉大,不在於他是一個多麼善於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人,而在於他是一個善於把馬克思主義融會貫通,運用中國實際的人。最能夠以淺顯的語言教會他的同志們,怎麼把馬克思主義運用於中國的實際。他的這種行動是基於一種責任,或是一種歷史使命感,即中國必須改變!中國不能再任人宰割!但要改變中國的命運,單靠一個人或是幾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辦到的,必須要千千萬萬的人爲這一目標共同努力,所以,很多的時候,毛澤東很願意做一個循循善誘的好老師。

在《實踐論》裏,毛澤東指出,人類在任何階段的實踐活動,首先是基於滿足人類吃、穿、住、行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社會生產活動的認識,然後纔可能是對社會生產活動相關的其他領域的認識,認識的一般規律是由低級向高級、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發展的,必將經歷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變化過程。“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質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離的,它們在實踐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不能算是絕對正確的。

毛澤東說:“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問題,來不得半點兒的虛僞和驕傲,決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這就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如果以爲理性認識可以不從感性認識得來,他就是一個唯心論者。”“唯心論者判斷事物是想當然的,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但如果以爲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以爲只有感性認識可靠,而理性認識靠不住,這便是重複歷史上的‘經驗論’錯誤。”

毛澤東還說,認識的過程,不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簡單重複,而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不斷提高並深入。在《實踐論》最後,毛澤東說:“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實踐論》對中國革命的指導性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不僅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是使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道路明燈,就是現在乃至將來,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各國人民都將成爲這種思想的受惠者。

歲月無垠,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歷經滄桑而砥礪奮進新進程,再次證明了毛澤東《實踐論》是經得住時間,也經得住實踐檢驗的,違背了毛澤東的這種思想指導,中國革命都將遭到不用程度的損害。中國革命在不斷的挫折下走向成功,建國後一段時間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國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無不證明毛澤東《實踐論》是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

但是,違背了認識論的基本規律,背棄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基本原則,我們就難逃厄運。戰爭年代,我們就要付出更多的生命代價;和平年代,就會遲滯我們的進步,也會導致一些不堪回首的個人悲劇。對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着,時刻保衛着,時刻戰鬥着,唯有熱血、辛勞、淚水和汗水才能步履鏗鏘、勇踏歲月新徵程!

篇八:實踐論讀後感

寫這篇讀後感是在讀了兩次《實踐論》之後,即使如此,我也不覺得,得其十分之一。因爲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誇張的說,我甚至有些眼含熱淚。文中的一些觀點很好地解答了困擾我許久的問題,另一些則警示了我的缺點。以下列舉幾則發人深思之處。

如何用“相對真理”“絕對真理”理解“在舍友休息的情況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壞?

文中對真理的論述,是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地方。“馬克思主義者承認,在絕對的總的宇宙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都是相對的,因而在絕對真理的長河中,人們對於在各個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具體的過程的認識具有相對的真理。無數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長期以來,我一直陷於“相對”的怪圈,一面是由於自身哲學素養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是被外界“相對性”觀點謬論所影響。舉個例子,前幾天和某一同學討論某一社會現象的好與壞,或者說是正確與否,具體化來說,如“在舍友休息的情況下,晚回宿舍”是好是壞?我持的觀點是:這種行爲是不好的(當然是在長期如此的情形下),而此同學則堅持不持有立場,只圍繞着“凡事沒有對錯之分展開論述”。結果是,我們的討論逐步昇華到是否存在絕對真理這一問題。

每每到此,我便變得小心翼翼,因爲在我的知識體系中“相對”這一概念是認知事物的原則。這帶來的就是,不懷疑自己的觀點,又無法反駁此同學的論斷,以至矛盾困惑的境地。在《實踐論》中我得到了答案,絕對真理是相對真理的總和,相對真理是對於某一個過程而言的,如牛頓運動定律是適用於低速場景的,高速場景我們又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總之,離了具體的進程而談真理,以此來論斷沒有絕對的真理,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體現。再讓我們回到開頭的例子,回宿舍晚而影響到舍友休息是有悖當今社會相對真理。這裏當今社會的相對真理是指:你有晚回的自由,但前提是不能妨礙別人休息的權利。此處的社會良俗公知即是一種相對真理。

“直接經驗”、“間接經驗”對“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的新解

我們再來看有關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兩點。“‘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着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達於‘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直接地認識某種或者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於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者某些事物的實踐的鬥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鬥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這是任何人實際上走着的認識路程,不過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說些反對的話罷了。”

對於“秀才不出門”一事,我想說一個社會現象,信息社會中的新聞傳播。在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我們越來越成爲“不出門的秀才”,一方面我們享受着現代科技提供的便捷,另一方面我們被動地接受海量信息的轟炸。這意味着,我們不得不接受大量的間接經驗,更確切說,應該爲間接信息。作爲一名通信專業的學生,我深知,信號在傳輸過程中一定會引入噪聲,類比於社會科學,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勢必會被誤解、扭曲,甚至篡改。你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兩手、三手的,以至於是假的。所以在此,我不得不提到自媒體。我是不大相信自媒體的,相對於,我寧願相信官媒。這時,就有許多人跳出來說,官方媒體不可信,都是掩蓋事實的。那麼我想問,對於成功之道,你是願意聽取成績優異的學長的忠告,還是遊戲人生、風花雪月的宿舍同仁的建議?這就如同,在獲取間接經驗時,我們更願意接受那些權威、可信、成功者的經驗。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識裏手’,有了道聽途說的一知半解,便自封爲‘天下第一’,適足見其不自量而已。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僞和驕傲,決定地需要地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這句話是對我最當頭一擊的。反思一下自己,確實多半個是“知識裏手”。時常以自己多幾分歷史的政治的積累,便不假思索地抨擊別人的見解,沒有一點謙遜的態度,而往往會“只知皮毛,不知其義”。如此下去,貽笑大方是小,誤人子弟是大,想想也是慚愧!思而不學則殆,務必要謙遜而多讀書,多實踐!

放下傲慢何嘗不是一種實踐?

最後,我想討論一個思考良久的問題:人可能大多是傲慢的,如同一個惡性循環,傲慢往往使人帶有偏見情緒,偏見也增長着人傲慢態度。就拿《實踐論》來說,我不知道爲何許多人對此類文章或書籍,抱有排斥心理,至少那麼一絲。究其原因,與其說是“敬畏”,我倒覺得是傲慢,傲慢又大多源於嫉妒。它們客觀的、邏輯的、合理的,解決問題的普適性,讓人驚訝至疑惑。就像人性的弱點所展示那樣,我們往往會對比自己優秀的人產生嫉妒心理,卻表現出不屑一顧的傲慢之態,總試着去發現對方的弱點,以此來尋找平衡感,達到毫無意義的安慰。一開始,我並非不是這種態度,直到我認真讀這些書籍文章,不論馬克思主義原理還是《實踐論》,它們所闡述的理論和方法,解決了我許許多多的困惑,讓我認識到當初的偏見是如何的愚蠢、膚淺。

書籍不應該被傲慢地對待,如果不去讀,我們有什麼資格說喜歡,不喜歡,亦或一般般?人生也如此,在這個漸崇尚自我的時代,適時低下那“高貴的頭顱”,踩踩眼前的路。放下傲慢何嘗不是一種實踐?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03382.html

  • 標籤: 讀後感 精選 實踐論 一篇讀後感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實踐論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實踐論讀後感(精選8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