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作文

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16W 次

篇一: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

劉蕎禾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每個省或市都有自己的節日習俗,家鄉東北的春節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東北的春節可以說是特別的熱鬧了包餃子、放鞭炮、吃年夜飯、看春晚……這可是大多數東北人最期望的一天……

春節一定是要吃餃子的,包餃子也是有門道的。春節那天要在晚上零點吃餃子,我們就在十一點的時候包餃子。包餃子時要挑一兩個包一個硬幣,吃到硬幣的人就代表這一整年都會財源滾滾。

在大年初一的時候是一定要放鞭炮的,放鞭炮是傳統習俗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種傳統形式,它寄託了人們對於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人們常在過年的時候燒爆竹,而爆竹又有驅魔、辟邪、消災的寓意,所以在後來的傳說裏,“年”逐漸演變成爲一種惡魔,而家家戶戶的爆竹聲,就是爲了驅趕“年”這種怪物。後來慢慢從單一的紅色鞭炮,演變出了很多漂亮的煙花,過年時放煙花時,燃放的煙花就像一朵朵五彩斑斕的鮮花綻放在夜空之中,好不漂亮。

看春晚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全家人坐在電視面前頗有家的味道。

我家鄉的春節就是這麼簡單。你們家鄉的春節是什麼樣的呢?

篇二:家鄉的風俗

吳紫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武漢也不例外。

家鄉有句諺語:“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着清潔工具,爲迎接新年做準備——掃塵。掃塵寓意着掃除陳舊,把晦氣掃出門。

一大清早,我們個個精神飽滿。媽媽像是司令官一樣,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我和爸爸開始分配任務,個兒高的爸爸負責打掃房頂和櫥櫃,細心的我則負責擦玻璃,說幹就幹,我先打來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後擰乾,在玻璃上擦來擦去。可是不管怎麼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記。我十分不解,便去問媽媽,媽媽拿給我一塊幹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發時,再拿幹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記”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不一會兒,玻璃就鋥明發亮了。

轉眼間,又到了春節的一個高潮“除夕”,除夕吃餃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今年,我們家準備包帶有紅,綠,黃,白四種顏色的元寶餃子。其中有三種顏色分別用胡蘿蔔,菠菜,玉米打成汁揉進麪粉做成。

接下來,是包餃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麪”。爸爸把麪粉和雞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溫水,用筷子慢慢的攪拌,直到碗裏成了麪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準備好的三種顏色的蔬菜汁分別倒進麪糰裏,不停地重複揉搓,揉到麪糰的表面十分光滑時就開始醒面。這時,我們就有了紅,綠,黃,白四種的麪糰。

然後,便是調餡,調餡十分簡單了,媽媽把準備好的芹菜,豬肉,芝麻合在一起攪拌,放入佐料調味。

最後,便是元寶餃子成型了,此時,爸爸變得像是司令官一樣,一邊拿着擀麪杖擀麪皮,一邊指揮我和媽媽包餃子。我拿起爸爸準備好的梯形的皮兒,將餡兒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兩圈,可是一卷,餡兒不聽話的跑出來了,我一急,手一抖,餃子皮帶餡兒全掉地上了,我一臉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過來給我做了一個示範,皮和餡兒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樣,服服貼貼的粘在一起,形態像極了一個元寶,爸爸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多試幾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來按照爸爸的步驟,小心翼翼的試着包一個,慢慢的一個不太像元寶的餃子包成了,我高興的拿給爸爸看,爸爸誇獎我真棒,接着一個一個的真正元寶餃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過參加包餃子全過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不怕失敗,堅持一定會成功”。

夜幕降臨,四種餃子排隊跳入鍋中,鍋裏先是“咕嚕咕嚕”直響,“噗”地一下,鍋蓋就被頂了起來,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鍋中倒入涼水,才見那一個個餃子浮出水面,餃子端上桌,媽媽告訴我:元寶餃子寓意着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我夾起一個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放入口中,嚐了嚐,味道還不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歲。你聽,窗外聽起了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新的一年到了。

篇三:家鄉的風俗

東上村的“趕會”

文|王思語

每到夏天,東上村就要開展一場轟轟烈烈的集會通,俗稱“趕會”。

還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大概三、四年級吧,上村的趕會能讓我興奮得三天三夜睡不着覺,聽爺爺說,在他們那個年代,|就已經開始趕會了,這場集會一直持續三天,每天都分外熱鬧,尤其是前些年,離開始趕會還有兩三天的時候,從鳳凰山礦招待所的大坡底到東上村的門樓,中間這五百多米左右的路啊,已經有了擺難兒的都擺到我爺爺家門口了真是隻要有路,就能擺推兒。

這真要開始趕會啊,東上村內立馬變得水泄不通,連輛稍大點兒的電動車都休想過去。畢竟一年趕一次會嘛,熱鬧得很,和過年一樣,家裏的親戚都來到我爺爺家,共聚一堂。趕會第二天是最熱鬧的時候,那年趕會正巧兒趕上了星期日,家裏來了不少我的同齡人,那時候小,自來熟,管他三七二十,玩高興了就好。

出門就是香噴噴的肉丸湯,摸着師爺給的錢先喝它一碗。喝完往裏走是上村的居委會,我們都叫“大隊”,那兒有各式各樣的遊樂設施。往外走是雜七雜八的小吃,作爲小孩子,果斷選擇去玩。用彈簧拉着的蹦蹦牀,橫豎佔地沒有五平方米的小火車、套圈、扎氣球……都想嘗試個遍,可是人擠人,屬實排不上隊,好不容易排上個蹦蹦牀,我們只能踏起來眼巴巴地看着別人玩那些五花八門的小遊戲。

我記得,我們當時玩了好久,才依依不捨地下來了,但興頭兒不減,直奔坡下的小吃攤,綿綿冰、臭豆腐、米線……簡直讓人數不過來。這兒不止有我們這麼點兒大的小孩子,還有許多哥哥姐姐、叔叔阿姨,有說有笑地走着、吃着,時不時還遇到家裏親感提醒着“小心點兒,別撞了人”,我們答應一聲跑開去買冰吃。

吃撐了肚子,再往前走還有堆兩元,五元小攤兒,喇叭裏喊着“全場兩元,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一些爺爺奶奶你爭我搶地去拿好看的碗啊,盆……晚上還有什麼大戲、魔求,全村幾乎燈火通宵。還有耍蛇的吶!我記得當時在場的人幾乎都去摸了摸那條一米多長的大蛇。

以前上村趕會熱鬧得很,現在因爲市場管理,趕會佔地面積少了許多。雖然大不如以前熱鬧,但這個名叫“趕會”的習俗,也一直在東上村延續下去了。

篇四:家鄉的風俗

劉璇潤

“快來呀!月餅出爐了!”月餅師傅嚷嚷起來。每當到中秋節,月餅肯定是少不了的美食,而我又想起那次做月餅的情形。

說到家鄉的風俗,就少不了那次去江夏度假的經歷了!那次正值中秋,學校放假,於是我和小夥伴約好一起去江夏玩。

俗話說,“中秋節,吃月餅”,因爲那次旅遊正值中秋,到了度假村,我們就開始了做月餅,泡菊花茶等種種工序。“嘿呦,嘿呦,嘿呦……”這是小夥伴們和麪時喊出的口號,大家都是第一次幹這種累活,難免幹得有點吃力。有些小夥伴甚至把麪粉濺到自己臉上去了,成了一隻“大花貓”。不過大家都乾得很開心,只不過大人看見我們這麼狼狽的樣子,笑的都喘不過氣來了。看到他們這樣嘲笑我們,我們忍不住氣急敗壞地瞪了他們一眼。

接下來是揉麪,因爲有擀麪杖,整個過程輕鬆多了。等把揉麪這道工序之後,麪粉就變得柔軟得多,再往麪粉搓成拳頭大小的麪糰,這可費了我們不少工夫,因爲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搓出來的球奇形怪狀,圓的,方的,圓上面多了一個洞的……這可把我們急壞了,我們只好請教那些專業的師傅,師傅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做月餅講究耐心,搓麪糰的時候,手要不停的搓動,不要想別的事,要一心想着我要把麪糰搓成球,要不就會又是這幅慘不忍睹的模樣了。我們點點頭,按照師傅說的做,果然,麪糰終於搓得有模有樣了。

接下來,就是包餡了,小孩子都喜歡吃甜的,師傅就給我們準備了豆沙做餡料,外加一些鴨蛋黃。我們把餡料拿好,把麪糰往裏面按幾下,成了一個凹進去的小球,然後先放入豆沙餡,再包入蛋黃,然後把麪糰包好,壓成厚厚的麪餅。剛開始,我們壓的麪餅要麼薄了,要麼厚了,只不過做着做着就熟練了,就能控制薄厚度了!然後再用專門的工具給月餅印上花紋。之後,做好的月餅就進烤箱了。

等月餅出爐後,我們圍坐在一起品嚐着自己的勞動成果,聽大人們講述着關於中秋節的傳說,心裏別提多開心了!

這就是我們中秋節做月餅的情形,要不你也來試一試吧!

篇五:家鄉的風俗

李思源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內蒙人,我非常愛我可愛的家鄉,我們的家鄉習俗更是不用多說,既有趣又莊嚴。

其中我最愛的,節日是元旦,中秋和元宵節,因爲我知道元旦和元宵節中的元代表着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和和美美。這兩個節日還意味着出遠門的老爸可以回家和家人團圓了,這是我最期待的。

元旦是個所有人都喜歡的節日,因爲元旦可稱爲跨年,跨年就是意味着新的一年要開始了。每一次和同學在一起迎元旦,就提前感受到了年的味道。

過年那天,所有人都是吃年夜飯,和家人有說有笑的,坐在一起眉開眼笑地聚餐,這天,人們不離不棄地和家人在一起,與2021年告別,展開了新的一年的新生活,向着新生活,向着幸福出發。

元宵節是個軟軟糯糯的節日,因爲這天人們也會吃上一碗熱乎的芝麻湯圓,吃湯圓是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那天,人們還會唱一首特別經典的歌曲,應該是叫《難忘今宵》。上了歲數的人應該都知道,也許那還是他們美好的兒時回憶呢。

中秋節是個各種各樣口味的節日,爲什麼說各種各樣口味的節日呢?因爲中秋節要吃月餅,月餅又有許多口味,數不勝數,口味重重。如果你要買月餅,那會讓你眼花繚亂,中秋節當晚的月亮非常圓,而且像太陽一樣,很明亮,你可以和家人一起坐在夜深人靜的晚上,靜靜地聽,彷彿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談話,還有千萬不能忘記中秋節是幾月幾日哦。

我愛我的家鄉,更喜歡家鄉的習俗。

篇六:家鄉的風俗

吳彥辰

我的家鄉比較傳統,重視傳統節日,也有隆重的風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可在我們那,百里都不用。用家鄉的老話叫:“村頭吃餃,村尾舞龍。”

在衆多的節日裏,我最愛端午節,愛那端午濃濃糉香。端午節是爲了大詩人屈原創立的。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魚吃他的屍骨,做了糉子投入湖裏給魚吃。(也有說爲了讓屈原在陰間也能吃到飯)。人們還划龍舟驅趕魚羣。

我的家鄉重視傳統節日,端午節當然更是大戲。

五月初一,端午已悄然來臨。大人們“兵分兩路”,一路去買紅棗,一路去買糉葉。每個人都是滿載而歸,笑臉相迎,一派和和氣氣的場景。五月初二,包糉子啦!老人們個個一大早起牀,精神抖擻,彷彿重返二十歲。熟練的拿起糉葉,擺好位置。一勺米,一勺紅棗(我們村的傳統吃紅棗,村尾是赤豆),再一勺米,然後用糉葉蓋好,最後用線捆起來。有意思的是和我外公一起長大的發小,竟然糉子包法不一樣!外公包的糉子是三角形的,他的確是長方形的。讓我瞬間懷疑他們60年的友誼。

小孩也沒有閒着,普通人家劃不了龍舟,那就“畫”龍舟。孩子們三兩成羣聚在一起,幻想着心目中的龍舟,用畫筆——藝術的形式——來喜迎端午。

初四的上午、下午,都爲佈置室內的環境在努力。孩子們畫的畫掛在了房樑上展出。鄰居饒有興趣的來串門,爲佈置出謀劃策。孩子們卻在各自比較着龍舟作品。各個自封天才畫師。要爭“端午最佳小畫手”。在外地的青年也會在下午趕回家,與父母共迎端午的第一縷陽光。

端午來了!早晨,吃糉子——這沒什麼好說的——;中午大吃大餐(這裏解釋下,大餐裏也有糉子);晚上還是大餐。雖說糉子不可缺少,但只有糉子也太單調了,一桌好酒好菜必不可少。五月初三,一整天都上街買菜。究竟要準備幾道菜,有說6道,有說8道。還有怎麼個擺法,有說園形的,寓意圓圓滿滿;有一字擺開,寓意一帆風順。

這天除了三餐呢?當然是:玩!一家人齊聚一堂,老人們約上發小共玩兒時遊戲,回憶童年。有孩子的就一起玩親子互動遊戲,以(拉)進父母與孩子的心靈距離。而高考完後的青年,老人們會表揚,誇他們是新一代的青年。在一篇誇讚聲中,大家笑意更濃……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是在一種充滿親情的情景下渡過的,這能增進友誼,忘卻傷痛,令人神往。

篇七:家鄉的風俗

錢慕遠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自己特殊的風俗,當然,我的家鄉也不例外,我的家鄉的風俗是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都要成羣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要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並將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開始焚香燃燈,誦經唸咒,乞求神靈保佑,羣衆們則從左向右圍着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豐收年。

敖包是蒙古語,意義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因爲他們認爲高大雄偉的山上,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敖包是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着一根長杆,杆頭上繫着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着燒柏香的墊腳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們焚香燃燈,頌詞唸經。

正因爲有了各個地區不同的風俗習慣,纔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一定要好好傳承下來。

篇八:家鄉的風俗

陳培根

仲夏之初,正逢端午佳節,在我的家鄉江城武漢,正在展開一場“江上角逐”所謂“江上角逐”,是武漢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風俗——賽龍舟。

驅車前往江灘,平時清閒的江灘都是人潮涌動,磚地廣場上很難尋出落腳地兒,江畔楊柳下,也都是人聲鼎沸,就連標語牌旁,也站滿了人,江邊的人們,都是賽龍舟的觀衆,他們都翹首以盼,等待着鼓聲響起。

在萬衆期盼下,震耳欲聾的鼓聲響起了。這鼓聲,驚天地,泣鬼神;這鼓聲,震的飛禽走獸俱散,激起了龍舟上荊楚兒女的鬥志;這鼓聲,傳出了幾千年的迴音。

汨羅江畔,一位壯志未酬,滿腔悲憤的詩人屈原爲國捐軀,縱身一躍,跳出了壯志豪情,跳出了千古悲歌,跳出了百世流芳,楚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烈士,造出龍舟在汨羅江上打撈他的。

又是一陣驚天鼓聲,龍舟真的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江面上一排排龍舟聲勢浩蕩。全舟是由木雕而成,龍頭張大着嘴巴,大有氣吞山河之勢,龍身鱗片都霸氣外露,龍身也朝天,有一番招搖之意。

龍舟上,是荊楚兒女拼搏的身影。左翼奮力搖桿,右側使勁划槳一起一落,激起的水花伴着流下的汗水映出太陽的影子,順流進了漢江,從此漢江也多了幾分豪情。

到了最後一百米是鼓聲最響,喊聲最高,劃的最奮進的時候,每一支隊伍都想拔得頭魁,每一聲高呼都好像在告訴屈原,“你爲之奮鬥了一生的國家,孕育出了勇於拼搏敢爲人先的子孫!”

在這廣袤的荊楚大地之上,流淌着拼搏的熱血,不止是賽龍舟。如今我們面對殺人於無形的病毒,我們依舊,用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炎黃精神奮鬥在一線,從未言敗。

篇九:家鄉的風俗

除夕團圓餃

LPB

除夕夜,真熱鬧。看晚會,包水餃。發紅包,放鞭炮。家家戶戶樂陶陶。我和媽媽,還有小姨一家,邊看春晚,邊準備着除夕的團圓餃。

對於包餃子,我們可都是菜鳥級的人物,一個人誰也完成不了,只好分工合作。最終決定,小姨和餡,姨夫擀皮,媽媽、我和妹妹一起負責包餃子。小姨率先登場,藉助視頻中姥爺的指導,小姨和麪如魚得水。該姨夫閃亮登場了,只見他繫個圍裙,肩上披條毛巾,手裏握着菜刀,好像一位即將走上戰場的將軍,要征服眼前的敵人——一塊麪團。只見他手起刀落,敵人被大卸八塊,每塊大小都不一樣。接着,姨夫拿起擀麪杖,左擀擀、右拉拉,動作看似靈敏精巧,但是擀出的麪皮卻千姿百態,大的像錶盤;小的像瓶蓋;薄的像鮮饃;厚的像鐵餅,難住了包餃子的人。看着眼前這些奇形怪狀的麪皮,姨夫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接下來該我們三個包餃子了。我原以爲包餃子是小菜一碟,可真包起來竟然這麼難,餡放少了,餃子癟癟的,像個“紙老虎”;餡放多了,裏外分不開,像個“花菜餅”。妹妹包的餃子更是“四不像”。雖然包的不太成功,但是大家的歡聲笑語更加點綴了除夕的喜慶氣氛。

零點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到來了,熱氣騰的餃子也上桌了。雖然滿桌的饕餮大餐,可最誘人的還是那一盤“動物餃子”。有的憨態可掬像熊貓,有的展翅欲飛像老鷹,還有的縮頭縮腦像鳥龜……真是各種形態應有盡有。這節日的團圓幸福誰不想嚐嚐呢?可我爸爸卻嘗不到。因爲他是一名軍人,正堅守在值班的崗位上。此時,我想到了像爸爸一樣千千萬萬個軍人、醫生、警察……他們都不能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餃,看春晚,可他們毫無怨言,爲了千家萬戶的團圓,他們舍小家,爲大家。在這除夕之夜,我真想捧一盤熱乎乎的餃子送給他們,並帶去家人的祝福,讓他們也嚐嚐團圓的味道。

篇十:家鄉的風俗

張奔奧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的春節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琅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後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裏各大超市商場裏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着……

轉眼間,春節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裏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後,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後後是貼春聯和福字。福字一般倒着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麼在外面玩着鞭炮,要麼在裏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裏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餘”,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說着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後,還要進行祭竈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初一,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財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初二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着過去一年的收穫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着紅包,互相玩耍着,好不熱鬧!

正月初一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口點着燈籠,人們吃着元宵預示着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春節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篇十一:家鄉的風俗

陶俊宇

說起家鄉的風俗,立刻映入腦海的,一定是過年幾個小朋友一起吃烤年糕的情景了。我們家過年吃完年夜飯各家各戶的孩子們就開會了。大家都在一起放鞭炮。這些都是年夜飯後的事了,而今天我主要就講講吃飯前的事。

在吃年夜飯前吶,可謂是所有的“子”都到了一塊兒了。什麼吃的圓子、棗子、松子,還有孩子、妻子。而這時爺爺奶奶坐在凳上,別提有多高興了,看着這子孫滿堂的場景笑得都合不攏嘴。傍晚,“巧婦”們開始忙活了,而我們最小的孩子們就開始“狂歡”了。我們老家用的還是土竈,在生爐子前,每家每戶的孩子都偷偷地抱一堆柴火出來了,找一片沒有雜草的石板上堆了起來。然後每家每戶的孩子都自帶一塊年糕,然後我們這些“哥哥姐姐”們就用個火鉗夾一個“烊頭”然後往乾柴上一放火就點燃了。然後“分工”很明確,最小的去把火鉗頭洗乾淨,七、八歲的就幫忙添柴,我們這些最大的就開始烤年糕了,比我們小的就在一邊玩什麼放鞭炮啊,丟沙包啊都有。最調皮的王奶奶家的小孫子,把那種一落地就炸又沒什麼危險的炮就往我們邊上扔,嚇得我表姐都跳起來了。記得去年還是前年我帶了個耳機去一邊聽歌一邊給那幫“小祖宗”們烤年糕吃。可是我和我的表弟表姐頭就大了,一手拿一個重死人的火鉗還不能讓年糕烤焦了。因爲火躥得很高所以我腰得彎到一半,我一邊幹着活一邊聽音樂還能緩解一下我那痠痛的腰,結果音樂一下變成了“這是什麼呀”“是耳捂子吧?”“一定不是,還有根線呢!”“也許是會自動加熱的耳捂子呢!”“啊呀,哥哥你告訴我們吧!”“還有年糕好了沒呀?”

剛烤好的年糕又軟又香,小孩子們很是喜歡,這就是我們鄉里的習俗,這年糕的香味,我彷彿現在都聞得到。

篇十二:家鄉的風俗

年夜飯

劉婉清崇仁寄宿六年級

“今天是中國農曆臘月三十,是除夕夜,我和家人們一起包餃子,生開心……伴着窗外菸花炸開的聲音,我在日記本上一筆一劃地記下這句話。

不瞞你說,各位家中的年夜飯都是大魚大肉,米飯年糕吧?我們家鄉可不一樣,不知是哪一輩留下的傳統,我們家鄉的年夜飯可是要吃餃子的呢!

窗外寒風呼嘯,窗內歡聲笑語,外公從下午開始就在和麪了,到現在17:00點整,剛好和好了。媽媽和外婆趕忙招呼大家來包餃子。

大家圍坐在圓桌前,都盯着正在擀麪皮的外婆。終於,第一塊麪皮新鮮出爐,爸爸一把搶過去,對着我和媽媽挑挑眉,那得意的嚴神情彷彿在說:“怎麼樣,你們手速都不行吧?”我不甘示弱,瞪了回去,心裏在想:“就他那四十年不變的手藝,麪皮都捏不攏,得了吧。”果不其然,爸爸用他笨拙的雙手輕輕捧起那片皮,夾了些肉餡放進去,誰曾想,薄薄的肉皮承受不了,那麼大的重量,“呼”的一聲就散架了。只剩爸爸一隻手舉着中間有個洞的麪皮不知所措。那滑稽的樣子逗得鬨堂大笑。爸爸被我們笑得不好意思了,離開了這個“案發現場”。

爸爸不包了,那接下來可就是我和媽媽的主場了。我拿起一片皮,再用筷子夾起些肉餡放上去,再用小拇指沾點水在皮子周圍“滑”一圈,大拇指和食指收攏,捏穩,一個餃子雛形就算完成了。接下來就是給餃子“做造型”,這個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比如媽媽喜歡做“夾邊餃”,我喜歡做“花邊角”,把兩邊的皮往中間推攏,作爲褶子,在捏出些花邊,大功就告成啦!我包的餃子細小精巧,得到了媽媽和外婆的一致誇賞:“不錯啊,劉婉清。”我被誇得不好意思了,趕緊埋下頭去包第一個……第二個……。

不知不覺,太陽送給人們的最後一絲餘暉也藏起來了,已經18:00點了。“收工。”外婆一聲令下,我和媽媽都停下了手中的動作,仔細一數,居然已經有一百多個了!外婆把餃子端進了廚房,我則去洗手了。

很快香噴噴的餃子就上桌了,俗話說的好:“餃子就酒,越吃越有!”爸爸媽媽開了瓶酒來紀念這個因疫情影響,政府號召就地過年的第一個在武漢的年。

大家一起舉杯,爸爸發話了:“今年於所有人而言都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我們呢,也被留在了武漢。但是哪怕我們沒有回到家鄉過年,我們吃的不一樣是餃子嗎?所以儘管放開心,寒冬總會有過去的一天,暖春總會有到來的一天!敬過去的我們,敬未來的我們!”“說的好!”不知誰在起鬨。大家笑作一團。

終於開餐了,吃着自己包的,香到人流口水的餃子,看着外面被燈火倒影映襯得微波粼粼的漢江和各家明亮的燈光,真應了那句話啊:“燈與河川,二月人間。”

這,就是這個特殊的年,是萬家燈火,是喧囂人間!

篇十三:家鄉的風俗

我的家鄉延邊有許多風俗習慣,但最讓我喜愛的是飲食風俗。

在衆多美食中,我最喜歡的是大醬湯,它是朝鮮族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美食。它由大醬、蔬菜、豆腐、豬肉、土豆等食材做成的。這個大醬可不是普通的大醬它用精選黃豆製作而成,還加入了海鹽,煮熟,經過一個冬天發酵,再曝曬而製成的,味道極香醇。這就是讓醬湯變得更加美味的原因。

在延邊醬湯還被視爲母親的手藝,可見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大醬湯中的營養價值很高,它可以讓人們胃潰瘍的發病率降低很多,還可以改善骨質酥鬆、便祕等疑難雜症,可以增加肝臟排毒效率更快。所以延邊人喝完酒後都會來一碗熱騰騰的大醬湯,奇爽無比。這就是讓更多人喜歡上這碗湯的原因,漸漸地每個人都會貪戀上這個味道。我更是無醬湯不歡。

每年春天,我們都要去挖野菜來製作醬湯。每次去挖野菜都會盛滿一大包,通常挖到的野餐是婆婆丁,柳蒿芽,把他們帶到醬湯館,熱氣騰騰的醬湯配上剛挖好的新鮮野菜和白嫩嫩的豆腐,吃下去一口回味十足。這便成了人間美味。

這樸素又不普通的醬湯成了家鄉特有的味道,也成了家鄉獨特的飲食文化。

佟柏航

指導教師:魏玉春

篇十四:家鄉的風俗

李拜天

我出生在南方城市——上海,春捲是我們每年春節必備的食物,包春捲也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

春捲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春餅”,據傳在東晉時就有。古人不僅在立春這一天食用,還在他們春遊時也帶上這種小吃。唐朝大詩人杜甫的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中也提到了吃春捲的習俗。

在古代這春捲做起來可有講究了,古文記載:“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幹柿、熟藕、銀杏、熟慄、芭欖仁、用蜜……捲入煎餅,油焯過。”光看看這食材就讓人垂涎欲滴啊!

春捲在上海主要有兩種特殊的做法,一種爲大白菜肉絲餡,另一種爲豆沙餡。而我最喜歡,也是上海人最傳統的做法,要數大白菜肉絲春捲了,每年春節只要看見春捲上桌,我就按捺不住要吃的衝動,記得去年我一口氣吃了十幾個,把小肚子撐得鼓鼓的。

現在的春節,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春捲、炸春捲、吃春捲了。外婆的手藝當仁不讓。只見她先讓肉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上各種調料,然後將大白菜切成絲,撒入炒好的肉絲拌勻,這樣春捲餡就大功告成了。

往年一到春節市場上的春捲皮供不應求,而今年同樣也是“供不應求”——由於新冠疫情,市場上的春捲皮不見了蹤影。外公冒着被感染的危險出門跑了好幾個菜場纔買到春捲皮,只爲它能夠出現在今年的餐桌上。

包春捲是一個全家參與的過程,大家有說有笑地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炸春捲,先把油倒入鍋內燒至七分熟,把一個個鼓鼓囊囊的“小白胖子”放入油鍋中來回遊走着、翻滾着、跳躍着,不一會兒,小胖子的白色外衣頓時變成了金色的鎧甲。

馬上,這些鎧甲勇士們就被搬上了桌,全家人的筷子都伸向了它們,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放入口中,輕輕一咬,外酥裏鮮,外脆裏嫩。不一會兒,盤子就見了底。於是外婆又去廚房炸起了春捲,油鍋裏的樂曲再次響起,廚房裏又傳來了外婆的聲音:“不夠還有!”

春捲充斥着我那美好的童年,它將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深處,無論我將來走到哪裏,我都不會忘記家鄉的春捲。

篇十五:家鄉的風俗

伍召聖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就使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個村、鎮的之間的風俗還是稍稍存在一些區別。我要說的便是我所在的村裏的風俗。

送燈

送燈是文昌傳統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舉行。今年村裏的送燈活動我也參加了,當天的晚上,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盞盞花燈拿了出來,這些花燈分有大花燈和小花燈。這些美輪美奐的花燈的製作可有講究了,尤其是大花燈,它的正面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象徵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畫,然後燈的周身還會貼上有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春”字剪紙。待時辰一到,就由一個“燈頭”領隊,從他家出發,村民們依序排成長隊,大人提大花燈,小朋友提小花燈,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戶地沿村遊行。在送燈遊行的過程中,每進入一戶人家中還會進行送燈活動最出彩的部分——盅盤舞。盅盤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般爲十歲左右的孩童扮演。他們或手持瓷盤瓷盅相互撞擊或手搖彩扇,在“八音”(由嗩吶、秦琴、吊胡、喉管、竹簫、鼓、鑼、鈸八件樂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時伴着節奏或唱或念。在送燈隊伍繞過整個村子一週後,他們最終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廟。來到公廟,人們會先將花燈掛好,然後接着開始輪流到廟內舉行祭祖儀式,最後送燈活動才圓滿結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種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習俗。“公期”本意人們是供奉、拜祭的神靈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數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這個時候正是農閒季節,所以“吃公期”也成爲一種村裏集體接待親戚好友的活動。

記得往年我們家到了“公期”那天,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忙着殺雞擇菜了,待飯菜準備就緒,我們會從中挑出一隻個頭大一些的公雞,和一盤上好的豬肉,一盤醃好的鹹魚以及酒水、茶水擺放到案子上,再由家裏的老人給先祖上香祭拜。所有的儀式弄完,我家的親戚朋友也都陸陸續續地到來了,在請客人就坐完畢後,我們一家人就將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端上來同客人一起享用。主客在席間觥籌交錯、親密交談着一年中各種開心有趣的事情,這無形之中又加深了親戚之間的深情厚誼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風俗,雖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屬於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這些傳承於我們先人的風俗可以一直流傳至未來。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huati/1374292.html

  • 標籤: 風俗 家鄉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的風俗(精選1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