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23篇)

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23篇)

 作者: | 閱讀: 8.26W 次

篇一:家鄉的年俗作文

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23篇)

王思雅

踏月影,辭舊發。抱着麻葉子,盼啊盼,兒女歸。晚風攜着年味幽幽伸進奶奶的窗檐,帶來她的卻是道不盡愁,我似乎看見了她倚在牆角的身影,可無奈疫情肆虐,只好藉着回憶過年…

每逢年二十八各家就會炸麻子。不信你聽,“噼嚦啦”不正開始了嗎?“寶兒,拿凳子上來坐奶旁邊。”我的小嘴聽見呼喚便巴望到了鍋爐旁,想想誘人的麻葉子便垂誕三尺。本以爲能大飽口福,卻不料…。

“來,奶奶今天教你炸。”我怔住了,接着便看見奶奶拿來一雙長筷子遞與我。我不情願地接過來,雙手攀到了邊緣,身子一股腦兒地往後撤生怕被油濺到似的。又學着記憶中奶奶的樣子翻騰着筷子。下入鍋中的麪皮奏出了一曲交響樂,動聽極了,而我也卻成了樂隊的指揮家,聲情並茂閉眼享受。把起初的不情願與畏懼一起拋之腦後。過了一會,兩面金黃。我想要將其撈出,可未果,還炸大勁兒,糊了。

未以爲沒甚大得,可奶奶似乎不樂意了似的。她緊縮眉頭嚷嚷道:“壞事了,壞事了"說罷,將我手中的筷子奪了過去,撈出,吹了吹接着忙吃下去。又伏在耳旁呢喃道:"過年,這黑的,糊的。可不行,兒女會不順,使不得,使不得!

雲捲雲舒,大夥的影子被拉的好長,好長。我同夥伴們正在外頭鬧着,打着。卻生生被奶喚回屋子要把麻葉子分好留給姑姑們。

記憶中的年味是鐫刻在歌曲裏。炸好後奶奶帶着我到院子裏給大夥分些。那時便聽“正月裏來是新年快樂阿,大年初一頭一天啊…”抑揚頓挫的調子裏是道不盡的盼望,吐不盡的情……

儘管現在你我被疫情相隔兩方。可我似乎在窗旁也嗅到了麻葉的噴香。這香氣暖暖的駛着風,也到了姑姑們的心房。

奶奶終是被歲月斑駁了,卻把自己愛藏入家鄉的年俗。國家累病了,卻把自己的愛塞進防疫的細節。回望疫情我既感謝它讓我懂得責任二字爲何又謝謝它我品味到年俗的芬芳。

踏月影,辭舊歲。憶不盡的年俗,道不盡的情……

篇二:家鄉的年俗作文

趙思睿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朝暮歲歲,爾爾年年。每逢臘月二十五,家中便要吃豆腐來求個好兆頭。

在記憶的長河中尋覓,自打我記事起,每當此時,奶奶都會在院子裏做炭燒豆腐。少年不識年滋味,那豆腐香所構成的年味,有種非凡的魔力,牽動着滿街坊間放炮攆雞的我在剎那間收心,奔往回家的方向。而奶奶也總會耐心地半蹲下來,拂去我額角的汗珠,將燒好的第一塊豆腐喂入我口中。奶奶見我吃得開心,也滿足地眯上眼睛,讓我偎在她懷裏,輕輕念着:“囡囡啊,你知不道,以前人吃豆腐是希望能錦衣玉食。豆腐顏色白白的,你吃了也能白白嫩嫩的,將來有福氣,爲人也清白。”“那我有福氣了,第一個孝敬奶奶!”“好……”夕陽西下,落日灑下柔和的羽狀光暈,和絲絲縷縷的炊煙點綴着小院中一老一幼的笑顏。帶着一種魔力,揉着年味紮根心底,成了一種專屬於年的念想。

有人說,味道和記憶捆得最緊,它讓時光變得生動而雋永。

今年回老家下鄉過年,恰逢奶奶在家準備豆腐。奶奶輕輕握着我的手,說:“囡囡,新年快樂!想奶奶了沒有啊?”此時多年前在心中埋下的魔力生了效,進門前準備好的吉祥話於頃刻間化爲一箇中氣十足的“想!”還有一句淳樸的卻也再真誠不過的“奶奶,新年快樂!”而奶奶眼中則滿是如太陽般溫暖的笑意,眸子裏盡是映着這樣一個我。

我靜立於一旁,專心看奶奶如何將塊塊雪白的黎衸以炭火相炙。奶奶先是用刷子沾滿菜油,把烤架抹了個遍,接着便放上提前串好的塊塊軟玉置於架上,來回翻動。噼啪作響的炭火有如鞭炮般辭舊迎新,星星點點即是再具年味與鄉情不過的人間煙火。在這寒漿被炭火烤得滋地冒出熱氣時,那淮南子又成爲了精靈,跳脫着牽引人們的味蕾,烘出心中的溫情。冷白變爲暖黃,棱角分明的四方漲成微圓,顯得結實飽滿,似將一年的富足皆囊括於此。更誘人的是,嗞嗞冒出的熱氣在空氣中迅速昇華成爲一股黃豆被爆炒時成熟的香味,熱烈、濃郁、奔放。我貪婪地呼吸着,心似貓抓般急切。奶奶嫺熟地操作着這一切,我趁機挑出一塊放入奶奶口中,說:“奶奶,這次您多吃點,會大有福氣的。”陽光下,望着奶奶眼中快要溢出來的脈脈濃情,我知道,這甘脂便是我與奶奶祖孫情感的相融,是家鄉年味的寄託。聚八方親友與一堂,糅親情於傳統,更是靈魂深處涌上的對親情、對故土的無限熱愛與虔誠。

奶奶把新年美好而熱切的祝福與希望混於豆腐,且以新火試新酥,將樸素四方鹽酪做成一場包含深蘊的人間驚鴻宴,又何嘗不是一種親情的魔力呢?而院落中的一老一少,則是最溫馨且有力的證明。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如今,隨着人們對環保的重視與對疫情的防控,裊裊炊煙凝聚成了環保無煙,炭烤、放炮等一系列年俗也許會淡出人們的視野,而年俗的回憶卻從未忘卻,與親情的魔力一同紮根般深堆心底,如無恙山河般枯榮明滅,萬古長存。

篇三:家鄉的年俗作文

權新雅

一裁一剪詮釋年俗記憶,一勾一貼承載祖孫之情。鄉下,老家。在一年一度的熱鬧春節中定少不了窗花,而我的童年就伴隨着窗花的鏤空,開出一朵絢麗奪目地花。年邁的姥姥用她那雙永不疲倦的雙手,點綴起一年的美好與希望。“剪紙鋪平江,雁飛暈字雙。”早在戰國時期剪紙就流傳民間,漸漸成爲家鄉春節中不可或缺的習俗。

依稀記得兒時,當春風化了河中的水拂面溫暖之時,年就以鑽進了各家各戶的大門。年老年少,忙裏忙外,但都樂此不疲。但在桌邊一隅,總有兩個人格格不入。小小的我呆呆地望着姥姥大大的手在紅紙上旋轉着,那把老式剪刀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着點點白光,姥姥手中那抹赤紅,好似欲掙脫那雙束縛它的大手,在陽光下打着旋兒。“咔嚓”紙面不斷與剪刀磨合好似不甘捨下他身邊的夥伴,留下了只共我與姥姥兩人欣賞的二重唱,眼見地上的紙屑越積越多,手上的紅紙也變了一副模樣,伴着時間,一隻雄赳赳的大公雞躍然紙上,細細端詳,那隻大公雞好似被年味給予了活力,用它嘹亮的歌喉開啓了新的一年的美好時光。

“姥姥,您慢點兒,貼歪了,再往左一點!好!再來一點點!”每每在年二十九晚貼窗花時,時不時就能聽到我大嗓門兒的“指揮”,不一會,兒窗戶上的窗花都已貼好,整個屋中充斥着喜氣與熱鬧,那時的我才真正感受到過年不只有快樂,還有自豪與驕傲。

剪刀還在紅紙上翻轉,可流年已走了大半。

如今,身處城市的我已貼不上姥姥親手裁剪的窗花了,而且買回來的春花雖然多了一份完美,卻少了一份往日家人之間祝福的傳遞,感情的積聚。我抿了抿嘴脣,看着窗戶上有機器製成的完美窗花,不禁嘆了口氣,難道對於年俗的記憶在這一代會漸漸消退嗎?

不,不會的。現在的人們都在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度過舊的一年,開啓新一年的大門。人們對窗花的喜愛,不過是希望通過老一輩人留下來的手藝,裁去新一年的不足與缺點,留下美好充盈喜氣的東西。其實,我們要學會割捨,保留下來美好,以此來感謝老一輩人在精神上給予我們的滋養,讓年俗深深淺淺的印記在記憶中永不消退。

一年又一年,剪紙年俗永不變。

篇四:家鄉的年俗作文

張梓暄

徐州的年是一部詩集,漾着古彭城悠悠千年的風韻,正月是它色彩斑斕的封皮,繪着金紅燦爛的對聯,明豔似火的燈籠,鬆軟可口的饅頭,歡聲笑語的人羣。書頁翻起,一個多彩的年呈現在眼前。

饅頭飄香古彭城

“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徐州的年,從臘八節便徐徐地拉開了帷幕,蒸饅頭變成了頭等大事,早早地登上了日程。

水與麪粉,在父母手下容成一個白嫩嫩的麪糰,將它放入大碗之中,罩上棉被,用一晚上的時間,使它隨着新一年的希冀慢慢發酵。明早再見它時,已是胖乎乎的小福娃模樣,像是吹足了氣的氣球,輕輕一壓,它便微微的凹陷了下去。將沉睡了一宿的它放在案板上,給它留下一些時間,讓它緩緩甦醒。下面,便進入了最爲重要的揉麪環節了。徐州人吃饅頭,講究個“嚼勁”,徐州人揉起面來,自然講究個力道。母親捲起一截袖子,揉起面,似乎連臉頰的肌肉都在用力,前腳蹬,後腳踮,一隻手捏着麪糰的邊緣,一隻手的掌心來回推收,反反覆覆。父親也擼起了袖子,卵足了勁兒,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來回揉麪。只見原本肥嘟嘟的麪糰不久就變成了一個個小寶塔般的饅頭,將它們放入盛了清水的鍋中,蒸上一會兒,打開鍋蓋,騰飛而起的熱氣,讓冬末清冷的空氣暖了。定睛一看,蒸熟的饅頭比原來又肥了好幾圈。將它捧起,它如一個可愛的花苞一般,撕下一塊兒,卻發現它是一層一層緊緊包裹着的,擁着自己最爲柔軟的內心,吃上一口,軟硬適中,分外可口。這自然是要歸功於揉麪的功力。徐州人,豪邁包裹着細心,用最豪爽的姿態將最細的心意融入揉麪的動作裏,北方人的爽朗與豪放在蒸饅頭這平淡無奇的過程中顯露無遺。

饅頭的醇香散入了古彭城的風裏,吹入正用沸油炸着丸子的鍋裏,吹散了蒸年糕時朦朧的霧氣,吹進每個熱情豪爽的徐州百姓心裏。

饅頭寓意發發發,徐州百姓把對家庭,對故鄉,對祖國的祝福裹進了美味的饅頭裏。

春聯書寫新年願

“總把新桃換舊符”除夕翩翩而至,千門萬戶都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春聯,準備貼在門前。在徐州貼春聯,必是在除夕這天。或紅底金字,或紅底黑字,各式各樣的春聯爭奇鬥豔。我望着媽媽手中寫着“人壽年豐家家樂,國泰民安處處春,橫批:春滿人間”的春聯,不禁疑惑的發問:“媽媽,你爲什麼挑中了這一對呢?”媽媽笑了笑:“新冠肺炎使國家還面臨着巨大的考驗,我們也沒有什麼能做的,只希望祖國越來越好。”我微怔,這就是徐州人,家國情懷永駐心間的徐州人,將最淳樸的祝願獻給家庭,獻給祖國。

闔家團圓跨年夜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千里迢迢趕來的親人們歡聚一堂,看春晚,吃年夜飯。俗話說的好“餃子就酒,越吃越有”餃子,原名“嬌耳”,本是東漢時期鄧州人醫聖張仲景所創造的醫藥,如今已經發展成家家戶戶都愛的家常小吃。一碟餃子,若再配上一小碟醋,半顆蒜,那簡直成了徐州人的摯愛。餃子自然是早就備好了的,大年初一清晨,一家人便早早地起來,聚在廚房包餃子。韭菜餡,羊肉餡,各式各樣。在某一個餃子皮中放入一枚硬幣,混在餃子餡中,誰吃到了來年便會財源滾滾。餃子,愛是皮,情是餡,讓初春的寒,消退;讓新年的暖,入心扉。餃子以它馥郁的香溫暖了徐州人的心。徐州人吃餃子,素來有“初一不動葷,初二肉裏蹲”的習俗。大年初一定是要吃素餃子的,以求得一年,素淨平安。一家人吃着餃子,在23:59的時候,數着數,隨着春晚的倒計時一起,把新年的鐘聲敲響。沒有了鞭炮與煙花,歡呼聲更加明亮,是團聚的歡喜,是對舊一年的告別,是對新一年的迎接,響徹雲霄。

大年初一,孩子們早起向長輩拜年,走親訪友,仍不間斷,直到元宵,這個年纔算真正地過完了,十幾天的時間只嫌太短了。

徐州的年,徐州的風俗,古彭城褪去了斑駁的外衣,卻保留了骨子裏的風韻。你我故鄉新的一年,未來可期。

篇五:家鄉的年俗作文

胡思瑾

說到故鄉,我已經有一年多沒有回去過了,前幾次也頂多是回幾天,而且常常是在暑假,並沒有留下什麼特別深刻的印象,至於年俗什麼的,似乎已經是比較遙遠的體驗了,我也只好就着朦朧的記憶與長輩的講述回憶一下。

故鄉的年俗門類有很多,當然常規的做餃子,炸丸子和麻葉子之類是必不可少的,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的時候,也總有人在自己碗裏尋到一兩隻包裹硬幣或是糖餡兒的餃子,代表着接下來一年的財富與甜蜜。

不知爲什麼,我印象最深的活動一直是大年初一早上的拜年,我體驗這種年俗已間隔了幾年,但有些情景仍然記憶猶新,也許因爲愛熱鬧是小孩的天性,也許是因爲我期待着獎勵而重視它,每當大年三十,我總要堅持到零點以後,看過爆竹聲中一歲除的景象,才安心入睡。到了大約早晨六點,我往往是被硬喊起來,雖不情不願,但想起當天要拜年的事情,我便立馬從牀上彈射了起來,還有些睡眼朦朧,匆匆吞下餃子給家中長輩磕過頭後,便跟着大人挨家挨戶拜年去了。

我們這裏拜年有些規矩,鄉親們總是會自覺遵守,大年初一給祖輩、給父輩、給兄長實實在在地磕頭。舊時沛縣拜年,先是在家給爺爺磕、給奶奶磕、給爹磕、給娘磕、給大爺磕、給大娘磕、給叔叔磕、給嬸子磕、給哥磕、給嫂磕、就這樣順着磕下去。大年初一故鄉的早晨,總能看到一波一波的人,從一個院子涌進另一個院子,用同樣的姿勢,幾乎同步的動作一邊磕頭一邊喊着長輩的稱呼,給您拜年了。孩子們也跟着學的有模有樣。隨後便是長輩喊着大家別磕了快起來,同時不停的給孩子們抓花生、抓糖果等,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磕頭後領取長輩的點心,比誰的口袋裝得滿。

時代在進步,有些年俗也逐漸淡化。炸丸子、炸麻葉子、蒸饃等逐漸被商業模式所取代,但家鄉拜年磕頭的年俗從未有變。

因爲新冠疫情仍有反覆現象,今年春節,爲響應國家防控防疫的要求,背井離鄉的人們大多選擇在駐地過年,不能給親人用傳統的方式拜年,但我相信,疫情並不會疏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篇六:家鄉的年俗作文

周子軒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這些文化傳承中,無不透露人們對幸福安康的滿足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我看來,最能集中體現這一點的便是故鄉的年俗。

我的家鄉在徐州,自古以來便是運河通衢,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這發達的交通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徐州人熱情好客的品質,年俗的發展。今年(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因疫情的餘波,我們開始自覺原地過年,但這也讓我踏着悠閒的腳步,回到當地老家,探尋年俗的蹤跡。

因爲時代的變遷,城鎮的人們很少舉辦像以前一樣大型的慶祝活動,但我們還是能從日常的細枝末節中找到一絲年味。

首先是貼年紅,其中包括春聯,年畫等等。當爺爺帶我走上礦裏的集市時,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摩肩接踵的人羣,第二眼則是道路兩旁的滿片紅:畫年畫的,剪紙的,賣春聯的……空氣中年的氣味好像一下子濃郁了起來。爺爺和我走到了一位寫春聯的師傅那,只見他翻起語冊,把紅紙向上一攤,輕點小墨,舉箸提筆間,一幅工整標誌的行楷便完成了。上聯:一家和睦一家福。下聯:四季平安四季春。橫批:闔家團圓。周圍的人都拍手叫好,我看見桌上的行草楷書等流暢的字體,暗歎中華文化的精妙。之後我們便回家貼年畫,因爲徐州依靠大運河,所以當地的年畫也有些蘇州桃花塢的味道,靈秀精巧。人們也在家裏的門窗上貼“倒”福,寓意福氣來到,一年順順溜溜。

在我們忙着貼年紅時,奶奶開始了掃塵,這也是一種年俗,蘊含人們乾乾淨淨迎新春的願望。接着殺公雞,包芝麻豆沙餡的包子,炸貓耳朵,炸丸子。最重要的便是包餃子。餃子在我們這也叫扁食,因爲地區的差異,扁食在閩南那一片是餛飩,因其形狀也像元寶,人們吃了它也有招財進寶之意,另一方面,在寒冷的年間,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熱騰騰的餃子,更顯團圓之意。

等一切都準備好了,我們變回鄉村老家,給長輩拜年。聊家常聚團圓,隨着科技的發展,拜年的年俗也隨之多樣化,朋友親戚之間都以網絡互相傳遞信息,拜個早年。有些因疫情無法回來的人們也以視頻通話的形式來實現拜年的願望。送節禮也有了網購,紅包的形式。當然,徐州人是熱情好客的,凡是市內的本地人,大多還是以走親訪友的形式拜年,這樣更能體現禮數的周到,和友好往來的情感。

除夕當天,本地人都要用到爆竹,這是一種給人帶來歡愉吉利的年俗,每當飯前放一聲爆竹,更添節日喜慶。但現在的城市越來越多,爆竹有的時候會引發一些危險事故,人們也減少了煙花爆竹的使用,更多的是以雲爆竹的形式來用,方式變了,但節日喜悅的氣氛沒變,人們歡聚的氣氛則更濃了。

最後便是守歲和拿壓歲錢了,守歲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共同一起等到凌晨的鐘響,在這段時間呢,我們可以一起看《春晚》。壓歲錢原本從爺爺奶奶手中拿過來,是很高興的,覺得自己可以買些想要的東西。但隨着年齡的日益增長,更多的高興則是來自壓歲的本意:祝長輩在新的一年裏越來越長壽。

我家鄉的年俗可能並不獨特,但其中有個人的美好願望,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社會和國家的團結穩定,安全繁榮。這在全球疫情的時代背景下,是絕無僅有的。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而這則歸功於我國勞動人民樸實,熱情善良的美好品質,這一切在家鄉的年俗中都有體現。

篇七:家鄉的年俗作文

王昱晴

在久居鄉下的那段溫暖時光裏,有一道絕美的風景總是映入眼簾,且腦海中也早已揮之不去。

每日的夜晚,唯有恬靜與安謐,雪花簌簌地落着,那閃閃窗櫺上有着如團團正在燃燒的火焰,保護着我們那易碎的夢。可在迎新春的那幾天裏,有了絲絲的變化。

春節一來到,那一個個小紅紙尖的小動物爬上了鏡子,種種別樣福字刻在了包裝紙上,植物則爬上了玻璃,紅瓦上。如若沒有這些小生靈,那年在我心中也黯然失色。

正坐在窗邊想着要奶奶剪些別樣的圖案,誰知那一枝蠟梅竟被風悄然攜入了我的視線中,我靈感正來,便央着奶奶剪出蠟梅的樣子,好讓我無論四季交替或其後變換也能時時刻刻看見它。奶奶聽後輕輕點了點我的額頭,隨即便道:”說吧,是要什麼樣的和那枝一樣嗎?”我聽後俏皮一笑:“當然,我相信奶奶的實力。”奶奶聽後脣角的笑意更深了,襯得那張紙也更加紅了,年也即將來臨了。

隨即,奶奶便從籃子裏拿出一把剪刀,她把平日裏對對待莊稼的耐心與仔細寄託到了這雙飽經風霜的手中,也把對我的愛也藏在了剪紙中。因爲奶奶眼中的光亮如水般打着旋飄轉了起來,再回看奶奶手中的剪紙如變戲法似的已經有了兩三個花朵的模子。

一剪一剪,隨着一陣陣咔嚓有力的剪刀聲,紅粉色的紙屑,落了一懷,那迎新年前的準備也在奶奶手中悄然到來。奶奶每剪一次,我的心都會隨之收縮一次。在家鄉,讓我驚歎的有翻涌着滾滾金浪的麥田,有無數的汗與雨水浸溼的土地,有蛙聲一片的池塘,但讓我的心收縮到疼的恐怕也只有它了吧。守在奶奶安詳的神態裏,我最初的浮躁也如這多餘的紙片一樣,被奶奶的剪刀剪掉了。剩下的有沉穩與藝術的完美相融,也有年味交纏在其中。

與此同時,我也知道了一個美麗的傳說。那傳說中的主角,現如今,正盤腿坐在一方土炕之上,內心如火如荼,亦平淡如水的爲我講着她的故事與我的童年。言語中,指尖處,早已把零散的絲線編織而成一幅屬於年的秀麗錦帛。這錦帛雖無蠟梅花香但卻有着另一種屬於年獨特的味道。求窗花影獨吟中,只怕也是如此吧。

總想起,那因那因轉角處的彎而彎曲的眉毛,那因平直處的順滑而平舒的眉心,那因幅幅佳作而感到滿意的弧形眼瞼,都如水般流露在指尖,顯現在紙上,如月華一樣投入我心中。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蠟梅貼在窗櫺上,亦貼在了我的腦海中。有着年味的交織,更顯其風姿。

而家裏人一提快過年了,老人們總是說道:”該剪窗花了哈,再不剪就晚了!”好似這剪窗花是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一項。而我的奶奶聽到後則立刻拿起柺杖將我推出門外”毛丫頭,去集上買兩包紅紙來!”我有時小聲撅着嘴嘟囔着”估計我還沒紙重要。”話雖這麼說,但事嘛,還是要照辦的啦。現如今回想兒時情趣,仍是勾脣一笑。

奶奶送我的這株蠟梅,雖易折但卻不易敗,雖無味,但卻有濃厚純真的愛存在於其中。

窗花是老人與長輩的祝福,是新的一年中必不可少的準備,也是一種盪漾在內心深處,流露在指尖的愛。以愛相伴,以夢爲馬,追尋屬於自己如火如荼的人生,追尋屬於大家的年,是新的一年中最美的祝福了吧。

篇八:家鄉的年俗作文

劉博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不變的座標,如一座孤島亙古不變。那裏會有你最在意的親人,味道,哪怕是月亮都是“路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可能是清明的一炷香,中秋的一輪月,端午的一葉舟。時光飛逝,漸漸的我長大了,回故鄉的次數越來越少,但心與故鄉的距離卻越來越近。我想念故鄉,想念那個張燈結綵,充滿年味的街道,想念那些意義非凡的年俗。

徐州人過年一般都會在臘月十五之後準備年貨,但是無非就是多買些雞,鴨,魚,肉,之類的。並沒有啥特別之處,不過在臘月二十五之後人們就會專門開始做徐州當地的傳統美食。比如油炸麻葉子和炸丸子。在徐州,過新年的時候有"過油"的習俗。家家戶戶會支起竈臺,鍋裏倒滿油,炸麻葉、炸丸子。麻葉可以用小麥麪粉或者是米麪粉做成,混合着黑芝麻切成菱形,根據口味可以分爲鹹甜兩種,用雞蛋和麪會更香;徐州人好吃素丸子,一般是蘿蔔餡,把餡料倒進稀麪糊裏,拌進調料攪勻,用手擠成丸子形狀直接下油鍋。麻葉和丸子下入油鍋後,會立刻在油中上下翻滾,不一會就成了金燦燦的果子。作爲過年期間徐州人餐桌上的兩大主力軍,可以吃上一整個春節!

在徐州過年一定要蒸饅頭,要蒸夠吃二三十天的饅頭,這個叫“年饃”。過年時蒸“年饃”是很講究的。有實心饅頭,有包多種餡料的饅頭,有形狀奇特的饅頭。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用來打發乞丐,也有的用來飼養牲畜。由於饅頭講究多蒸,往往很長時間吃不完,剩下的饅頭多出現皮面乾裂現象。這時,吃起來味道比較差,但心情卻極佳,因爲,這種現象,徐州人稱之爲饅頭“發笑”了,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餘。即便是家境不好的人家,蒸的饅頭雖不多,也要特意留下幾下,待其“發笑”後再食用,以圖吉利。

徐州風俗,貼春聯必須在除夕這天。用紅紙寫好後,在門板上貼上副大的,門框上貼一副窄長的,另加一窄短的橫聯貼在門楣上。門聯以外,另將紅紙裁許多方塊狀使角朝上爲正菱形。除夕這天,應該把所有的爲過年而吃、用的事情都做好,俗稱“忙齊了”。這一天,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也多是:“年忙的怎麼樣?忙齊了吧!”忌說“完”,某件事做完了,也只能說是“忙齊了”、“做齊了”。年忙齊後,便準備祭神拜祖,磕辭歲頭。吃罷晚飯,便開始擺供。正屋正中的牆上,高懸神軸;神軸下襬長條几作供案,案上擺迎接過年而製作的食品如棗山、棗花饅頭、水餃等。此外,再加上栗子、白果、紅棗、桂圓、核桃等五種乾果,俗稱“素供”。供物前擺上香爐、香燭等,條几前置一方桌,方桌上擺一盞點燃的銅燈、一副銅磬。桌前地上再放一塊紅毯,作跪拜用。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中國,數不勝數的特色風俗,各有千秋,中國人民用智慧和團結組成了一個文明的大家庭。讓我們一起好好傳承、保護、尊重傳統文化的結晶,呵護中國這個溫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篇九:家鄉的年俗作文

朱悅寧

便有團圓意,深深拜,相逢誰在香徑。––––題記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每年除夕,多少遊子在歸途中行色匆匆,歸心似箭。團圓之夜,又有多少人只能留在異地,遙望故鄉,暗自傷神。在記憶深處的團圓是怎樣的畫面?同聚一堂對你來說,是怎樣的感覺?

新年將至,家家戶戶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好不熱鬧。故鄉的年俗太多太多,其中這團圓飯卻是這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團圓飯意義非凡,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也在一起做飯,這做飯的過程也是異常有趣。說到這美食,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這地鍋雞了,這一道菜,最重要的不是雞而是鍋邊的麪餅,一半焦脆,一半吸滿了湯汁極其軟糯,大家準備好口水,聽我細細道來。既然麪餅如此重要,那我們先來說麪餅,首先,準備一些麪粉,在麪粉中加入少許的鹽。其次,少量多次加入清水,將面揉搓成一個光滑的麪糰,看着這圓圓的麪糰,還真有幾分月亮的影子。將麪糰包上保鮮膜靜置,接下來就可以製作雞了。準備一隻公雞,因爲煮的時候會縮水,所以要將雞剁成較大的塊狀。然後將雞塊洗淨,準備並切好蔥薑蒜這些材料。桂皮,八角,辣椒,草寇,香葉,少許花椒,古樸的調料配合着新鮮的雞塊,就像古人的智慧與現在科技的碰撞,又似這上下五千年所有酸甜苦辣的集合。準備好這些,就可以將調料放入油鍋翻炒,再將雞塊放入,配着這雞塊放入鍋中的還有料酒,生抽和蠔油,才過幾時,這雞塊便變了顏色。看着這鍋中的泡泡相繼冒出,又漸漸化作蒸氣,帶着這新年的美好祝福,飄入空中之時,便可將麪餅放入。等待一小會兒,你便會看到這麪餅飽吸湯汁的貼在鍋邊,這時便是這道菜可以端上桌的時候了。色,香,味俱全,還真是名不虛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地鍋雞的味道就似這首詩一般。總之,味甚妙。

這桌上的美食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那會是我一年中最富足的一頓晚宴。和爺爺奶奶,祖父母一塊,叔們喝酒,作爲孩子的我們喝飲料,大人小孩圍一桌,話家常,吃便飯,飯後就一塊圍坐在客廳看春晚那是我對除夕團圓飯最深刻的記憶。在這記憶深處,是故鄉,是懷念,是圓桌,是團圓。

可如今年味漸漸淡了,團圓飯似乎隨着老一輩人的“銷聲匿跡”變得難以團圓,又似乎隨着社會的巨大壓力變得難以團圓。一起吃團圓飯的圓桌就立在牆角,歷經了一年的消磨,這圓桌與牆角早已結上一層蜘蛛網,它在等,在等用它的時候,就這樣,從除夕盼到下一年除夕,可漸漸的它發現用它的除夕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其實圓桌就在那裏,但它也只就在那裏。

“海光灩團圓,一顆明珠落玉盤。”都說月是故鄉明,可獨處他鄉的詩人卻又不得不承認今晚的月色是如此的美好,江邊漁火星星閃閃,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只有那廣寒宮裏的嫦娥才知遊子此時的心情吧!團圓,一個多麼美好的詞彙,又承載了多少悲歡離合……

在我的記憶深處,團圓是那一張古樸的圓桌,是那一桌飽含真情的地鍋雞,更是那一屋熱熱鬧鬧和和氣氣的家人。我到如今也不明白這同聚一堂到底意味着什麼,但我所能知道的,是這故鄉永不變的溫情化作年俗,伴這故鄉人一輩子。

篇十:家鄉的年俗作文

劉彥昕

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文化精髓在“春節”這個節日高度凝聚,春節,承載了中國14億人日日夜夜奮鬥的希望,也寄託着那份國家富強、家鄉和美、闔家團圓的情之深沉。

故鄉的年俗不計其數,亦或靜心捉墨,將自己的美好願望書寫於春聯之上;又亦或專心和麪,將那寓意蒸蒸日上的發糕,編織於濃厚親情之間。可在我看來,家鄉最具真情味兒的年俗,便是那大年三十兒晚上的團圓飯。

奶奶是那團圓飯的核心主導者,一進了臘月奶奶便開始爲新春忙活起來了,她似乎能把過年期間的習俗倒背如流,她似乎一直期待着年的到來。她日日夜夜穿梭于田地與竈臺之間,亦採擷美好、亦揮灑希望,她的眼裏,綻放滿喜悅,彷彿透着光芒,像漫天飛舞的絢爛煙花,像星辰大海。儘管汗如雨下,可她似乎內心有所期盼似的,彷彿只爲看到子女品嚐飯菜時喜盈盈的神情,只爲看到一家人團坐在桌旁,有一搭沒一搭的聊着天,那一刻,心都聚在一起。

曾問過奶奶的,爲什麼這麼辛苦的準備這個年,現在年味兒不是很淡了嗎?奶奶笑了笑:“年是十幾億人日日夜夜奮鬥的希望,也是中國人民最美好的象徵,我辛苦一點沒什麼的,但年味兒是家鄉的名片,是家風的傳承,你要勤勞、要自強。”奶奶低頭繼續她的年味時光。

奶奶是勤勞的,她總是天剛矇矇亮就起牀把家中整理的一塵不染。奶奶是堅強的,這似乎是他一生都要去踐行的品質,但我也看出她對生活的虔誠,看出她對人間煙火氣的嚮往,浸潤了流年,驚豔了時光。

和奶奶一起度過的年,年味總是五彩繽紛的,雪白的饅頭,鮮辣的魚肉,橙黃的糖果,奶奶在廚房裏洗、切、澤菜,是安靜的,雪白的,是最純真的年味兒,廚房裏霧氣繚繞,我輕輕從後環住奶奶的腰:“奶奶,你最幸福的是什麼?”奶奶笑着說:“你們都好,都平靜地對生活,都保持對生活的享受,對生命的敬畏。”

時光穿梭,編織了一張時間的網;流年變幻,繪製了一張美麗的藍圖。終於明白,最純真的年味兒就藏在這團圓飯之中,像是純白,又像是鮮紅,但有你有我就足以,那隻因爲,我們同根!

2021願國泰民安,願我們都能與家人團圓,去品味那人間最美煙火氣。

篇十一:家鄉的年俗作文

杜欣靜

打竹板,響連天,我給大家來拜年……小孩子朗朗竹板聲​溜進耳中。要過年了,每家每戶都在忙碌着,我們家也是如此。噼裏啪啦啪啦啪啦!鞭炮聲震耳欲聾,孩子們歡聲笑語,整個小鎮洋溢着溫馨與幸福。

過年了​,一些習俗自然是不可缺少。要說年俗,我故鄉里可真不少,包餃子、放鞭炮、蒸饅頭、炸金果棒……每一種習俗都令我印象深刻。

每一次回老家爺爺總會給我炸金果棒,我也次次在旁觀看,在涼爽的下午,爺爺先是和麪,之後便開始擀成五寸的薄皮,提起菜刀迅速切成長條,之後放入熱油中,炸至金黃,接着油倒出,放白糖,翻炒着直至每個面都有糖漿,最後一撈。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盤中一個個金黃的果子使人饞嘴。金果棒名不虛實。

​小吃不止金果棒,我最喜愛的還是爺爺親手做的炸丸子了。

以往過年,我總是纏着爺爺給我做丸子,爺爺也不厭煩,熟練的給我做。首先是麪糊爺爺總愛選紅心蘿蔔,接着放入蔥姜,在一起攪碎,其次加入適當的鹽,十三香,並加入麪粉攪拌,攪拌成能成糊狀,將油燒到五成熱,之後爺爺在手中抓着一塊麪糊,做成一個個小丸子,放入油鍋,鍋中的丸子也像一個個圓圓的胖娃娃,在熱油中熱鬧着,玩耍着。最後炸至金黃,撈出,整套動作行雲流水。這丸子在我兒時對我可是稀罕玩意,淡淡的鹹也讓我吃不膩。以往我可是會偷偷在口袋中塞好些。記得那時候我感覺特別開心。

小吃說些,玩樂也有些。

對於過年,一家人寫對聯時是非常熱鬧的,一人寫一對,都是對未來的嚮往與喜愛。孩子們也在這時爭先恐後,樂此不彼。當我寫時,也不知有些緊張,字歪扭七八,但我也是開心,整個氣氛都充滿着歡聲笑語。

“快捂住耳朵!放炮啦!”“噼裏啪啦啪啦!”小孩們尖叫着,笑着。放鞭炮在年前有一次,放着鞭炮,吵吵鬧鬧,嘻嘻哈哈,好不熱鬧。走進屋裏也能看到老人給孩子講着“放鞭炮了,年獸就不敢進來了,穿紅衣服,年獸也不敢吃小孩啦。”孩子們也在旁一臉認真地堅信着。

臨近過年,家家戶戶熱鬧着,忙碌着,整個年充滿着幸福,期待這次的春節有怎樣的驚喜。

篇十二:家鄉的年俗作文

厲晨溪

元宵的面燈,永遠是我們一大家子分外期待的,戀它的燈火,喜它的模樣,貪它的味道,在幽幽燈火中,照亮前方的路……

每每一到正月十五,我們家就會傳出摔面的聲音,記憶中的祖母慈祥的微笑着,天倫之樂凝聚於指尖,手指靈活地翻弄着手中的麪糰。輕輕一壓,一朵蓮花在祖母手心中悄然綻放,用棉籤做引,線頭上塗油,幾下旋轉便嵌入了燈芯,又馬不停蹄的來捏家人的屬相之物,又因家人屬相各不相同,沒法翻模子扣,祖母只好一個個地用手慢慢捏,這時,最快樂的當屬我們這些小輩們,偷偷拿走捏好的吉祥物,淘氣的扔上空去,口中還念着祖母教的童謠:“子鼠丑牛來賽跑,寅虎追着卯兔咬……十二生肖團團轉,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的議程,銘刻在童謠裏,一輩一輩傳唱下去。這時,多是一不留神,“啪”的一聲,吉祥物摔了個稀巴爛,祖母也不打罵,還安慰我們道:“乖乖,別哭,奶奶再捏個是了。”我們喜笑顏開,歡笑地去別處鬧騰了。

年味濃濃,捏了面燈燒滾水歡度元宵喜盈盈……

燈火劃破黑暗,我細細照亮每個角落,古有傳說:燈火照處皆平安。祖母說是因菩薩化身爲燈火,只要照到的地方,是有神明守護的,我雖半信半疑,可我還是注視着燈火,許下“來年平安”的願望。火搖曳,影朦朧,人影映紗窗,隻身一人,望圓月,攜面燈,送光明,照前路,端面燈在手,靠近嘴邊,吹滅,青煙繞樑,嫋嫋不絕。望此情此景,忽想起一詩:“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喜鬧佳節,照了平安品面燈,歡度元宵開心年……

走出房間,催促祖母把面燈煮出,煮好,盛出,雖燙口,但麪筋道,有祖母之情在內,是無物可比的。

品着面燈鬧元宵,面燈是年的壓軸戲,鬧過元宵,我們也回到了學習的軌道上,小小的面燈中,深藏着親人濃濃的愛,燈火因此耀眼,它照亮的年俗,品出了親情,面燈閃爍,年味亦濃……

篇十三:家鄉的年俗作文

姜嶽辰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我的記憶中,年亦是“黏”,能把一家人的心黏合在起來。

只要一過臘八,便是全家最忙的時候。買年貨、灌香腸、蒸饅頭、炸麻葉……鄰居們習慣了現代快捷生活方式,炸麻葉子這樣繁瑣的事更不會做了,久而久之,炸麻葉便成了我家獨有的年俗。

奶奶向來是家裏過年操辦的主力隊員,炸麻葉更是當仁不讓。只見她先將麪粉倒入盆中,一手抓着黑芝麻,另一隻手飛快的旋轉着面盆,一粒粒的黑芝麻便如同天女散花般巧妙陷進了麪粉裏。

也許是常年做飯的原因,奶奶的手便如同一臺精確的電子秤,抓上一把糖,便能巧妙的把甜味調得剛剛好。

加水,和麪,奶奶的手像設置了固定程序的機器一般,將麪糰反覆的揉搓、摔打、翻轉、塑形,幾分鐘後,一個個綴滿了點點芝麻的麪糰,就乖乖地躺在了案板上。30分鐘的醒面時間,也是奶奶任務交接的短暫時刻。

接下來便是媽媽——過年操辦的二號隊員接手的時刻了。只見媽媽已經擼起袖子,繫上圍裙,她右手拿着擀麪杖,左手抓起一個麪糰,麪糰便聽話地隨着擀麪杖翩翩起舞,轉眼間便薄如蟬翼,這也是令我最爲欽佩的地方。我也心癢癢,想試一試,便向媽媽投向渴望的目光。

媽媽會心一笑,將擀麪杖遞給了我。

我剛剛落下擀麪杖,麪皮便如同火燒一般迅速爛開了一個洞,媽媽便拉着我的手,輕輕按壓着麪皮。這份愛,便在麪皮中暈染開來,慢慢的洞補上了,和媽媽之間的小隔閡也填補了。

刀輕輕地劃下,一個個漂亮的菱形鋪滿了案板。“譁”一下便放進了滾滾熱油中,麻葉子在鍋中伸展着身體,香味便在空氣中氤氳,昇華,調皮地鑽入我的鼻腔。

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片塞入口中,濃濃的面香伴着餘溫,席捲了整個口腔,酥脆香甜。媽媽嚐了也讚不絕口,“媽,您快嚐嚐,您活得這面和放得這糖剛剛好”!奶奶笑彎了眉毛,快樂祥和的氣氛充滿了廚房,幸福的味道,水流般緩緩流淌。我們的心緊緊地黏在了一起。

奶奶和媽媽將麻葉子分裝成袋,囑咐我給鄰居們都送些。奶奶說,有了這自家做的麻葉子,纔有了年的味道。

這份炸麻葉,蘊含着更多的精神滋養,承載了三代人對於年的溫馨回憶,將三代人的代溝黏補,也把我們和鄰居的心緊緊地黏在了一起。麻葉子傳承的不僅僅是年味,更是黏情。

篇十四:家鄉的年俗作文

宮琪諾

古人的年味釀進了那半盞酒裏,刻進了迎春的桃符中。小時候我的年味藏在了暖和的棉襖裏;漸漸長大後,年味藏在了我和哥哥震天響的炮竹聲中;可現在,年味又藏在哪了呢?

我對家鄉的年味沒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只是循規倒矩的團圓、餃子、鞭炮、春晚、守歲……

當疫情與離別這兩聲“警鐘長鳴”過後,年味徹底刻進了我的歲月長河,改變了我的認識。

我不會寫福字,不會寫春聯,只會在年三十那晚,嬉笑着對母親說:“媽,您春聯貼得真好!嘿嘿,壓歲錢呢?”而今年的春節,我只能豔羨着別人家火紅的春聯,時不時還對着鑲着金邊的“福”字出神發呆。太爺逝世,按習俗,家中三年是不能貼春聯的。母親的那弦似乎繃不住了,思念與悲傷的浸潤中,我似乎開始理解離別的含義。我該懂事了,該獨擋一面了。稚嫩、天真、不再是我的代言詞。“雁過無痕,葉落無聲”,終究領悟:擁有而不懂得珍惜,再多再好也將變爲遺憾。唯有學會珍惜,才擁有真諦!

暗夜,是街邊亮起的花燈,是煙花在靜夜中的綻放,一切都是那麼恬靜與美好!

去年新冠疫情的警鐘響徹全球,才驀然發現“團圓”何等重要,“團聚”何等心切。

耄耋之年,鍾南山院士衝上疫情最前線:“國有戰。召必回。”一句句宣言,壯懷激昂,振奮人心。似乎遙不可及,卻又近在咫尺。小姨,一名身爲黨員的護士,主動請願,支援武漢。卻不曾想,她還有一個尚未成年的女兒。她爲人妻爲人母,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緊要關頭,她只知道重任之下有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和家人,只知道疫情嚴峻,危及生命,卻毅然選擇風雪逆行,義不容辭纔是她的責任!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守一方平安!對於“愛與團圓”,她詮釋得比我們更深沉……不知生死的歸途,聽聞、落淚、祝福、祈禱……

山川異域,風雨同天。山河猶在,萬民同心。

絢麗的煙花將我從曾經濃濃的年味裏拖出,讓我經歷了生死離別後,懂得人生在世,且行且珍惜;讓我經歷了疫情後的惺惺相惜,頓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全家齊聚,端坐一堂,舉杯同慶。而這充盈着幸福的背後,是無數逆行者奮力託舉而出,是最勇敢的他們與時間賽跑,從死神手中搶來的一切可能。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而今,新年在翹首以盼中到來,年味卻依舊深植我心。曾經焰火燦爛,如今燈火闌珊。我四處尋覓。原來,曾經的年味並未消失,她藏在我的心中,藏在團圓中,藏在每一個團圓的家中。

篇十五:家鄉的年俗作文

張徐妍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風俗,五花八門,單春節的習俗,就有許許多多,但亙古不變的是那份喜慶和熱鬧。

說起過年風俗,我可有發言權了。因爲我的家鄉江蘇省徐州市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中國人過春節的很多風俗習慣都是從那時候傳下來的。出生于徐州沛縣的劉邦在滅了秦朝以後,建立了漢朝,據說,劉邦在長安定都之後,就把老父親母親從徐州接了過去,在宮裏吃的住的待遇都極高,但沒過多少天,他父親就提出來回去,說長安的風俗習慣和家鄉不一樣,也沒有多少熟人說話。劉邦便許諾其父要把家鄉城沛縣搬到長安。果然,劉邦在長安叫人照着沛縣這個城外鎮的樣子一模一樣又造了一個新城,把他父親接來。他父親又要把所有鄰居都接來,結果大家都來了。劉邦帶去了一大幫子徐州沛縣的人,那些人的風俗習慣到那地方就傳承下去了,一代一代傳下去了,於是全國也都傳下去了。

進了臘月,年也就不遠了。在徐州,有”喝了臘八粥,孩子好拉巴“的就法,所以那天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喝上一碗用紅豆,花生,紅棗,江米等混合熬製的臘八粥。一般從臘月十五之後開始,要開始置辦年貨了,也就是多買些雞,魚,肉,蛋之類。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祭竈,希望竈王爺多說好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臘月二十五以後,家家要”除塵“,也就是進行一次較爲徹底的室內外衛生和個人衛生掃除,年前不留垃圾,而且徐州人一個正月裏不剪頭,俗稱”不留隔年頭“。臘月二十七開始專門準備製作一些傳統風味食品,如油炸麻葉子,分鹹甜兩種,是用半熟的烙饃切成菱形,晾乾後再炸,還有用蘿蔔切碎後拌麪製成的炸丸子。另外,要精心剁好夠吃幾天的餃子餡,蒸好夠吃二三十天的饅頭。過年時蒸“年饃”是很講究的。有實心的饅頭,有包多種餡料的饅頭,有形狀奇特的饅頭。其中,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由於饅頭講究多蒸,往往很長時間吃不完,剩下的饅頭多出現皮面乾裂現象,這時吃起來的味道比較差,但心情卻極佳,因爲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爲饅頭"發笑"了,預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富富足足,喜慶有餘。除夕貼春聯和祭祖都是男人的事,每年三十的早飯後,爸爸會去祖墳上燒年紙,給故人表示心意,然後回家貼春聯和對聯。在徐州,春聯花樣可多了,在門前樹上貼開“開門見喜”,車上貼“出入平安”,竈臺上貼“年年有餘”,牀腳上貼“身體健康”……除夕晚上要守歲,一家人圍桌而坐,看電視,歡聲笑語,”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過了年,我們也是又長一歲。

最後就到了元宵節。我們徐州人把元宵叫作”湯圓“,是團圓的意思。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大紅的籠,小孩子們的手裏也是各式各樣的花燈,到了晚上,無論有多麼寒冷,大家就好像是約好似的,提着花燈,走出家門,說說笑笑。至今我的書櫃裏還有個用面做的”蓮花燈“,是奶奶小時候給我做的,惟妙惟肖,真的好神奇!

過完了元宵節,春節纔算真正過完了,而每年的過個時刻,我都是意猶未盡,真恨不得再重來一遍,沒有辦法,只好掰着手指頭盼着下個春節快點到來!

篇十六:家鄉的年俗作文

樑馨月

年俗,是舌尖上的酸甜苦辣,年俗,更是心頭上的不捨牽掛。

樹影斑駁,星月皎潔,記憶中的年,最不可缺少的,還有那一個個傳奇的故事。很小的時候,奶奶總愛抱着我,跟我講年的傳說,年是一個很兇猛的怪獸,常年生活在水底。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把火紅的燈籠掛在窗外,隨柔風輕輕擺動,底部的流蘇似舞者,一根根飄揚在空中……這樣年就會像被打敗了的逃兵,消失的無影無蹤。身邊只有一陣陣清涼的微風,彷彿有着絲綢般的光滑觸感,將我包圍在一個輕柔幸福的小小世界,用溫柔的話語編織一個個童話的夢,也留下屬於故鄉年俗的獨特記憶。

早飯後,奶奶和爺爺便圍坐在桌邊和麪做麻葉子,先在麪粉中加入糖水,用筷子攪拌,再用拳頭壓成麪餅,撒上少許乾麪粉,用手掌發力,以大拇指爲中心,繞四周進行揉麪,只見奶奶嫺熟的將面一團,一掐,一扭,一壓,一揉……動作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直至表面光滑,靜止醒面。看到這柔軟而富有彈性的麪糰。總能讓我想起又香又甜的年糕來。

然後要將麪糰分成很多小份,擀麪時還要在白淨柔軟的小麪糰裏撒些芝麻,如寶石般星星點點的點綴着。奶奶有一雙勤勞的雙手,擀起面來更是毫不費力。於一推一收之間,麪糰便服服帖帖地化作一張小巧的薄餅。再將薄餅放置在已經加熱的鏊子上,三十秒左右時,要把一個長長的竹片整個伸到麪餅下,從側面翻起。我試了一下,可不是把餅掀飛,就是把面戳破。

再等半分鐘,把薄餅從鏊子上拿下。奶奶說,這時的薄餅還是半熟,若是全熟便是我們家鄉徐州的特產——烙饃了。最後,將撒了乾麪粉的薄餅疊在一起,切成樹葉般的菱形,再放入鍋中油炸,一次炸幾個,待表面金黃時取出,剛做出來時口感綿綿的,要放脆了纔好吃。

麻葉子大多是甜的,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和現在形形色色的精美食品相比,它顯得有些普通而不起眼。但我吃起來卻有種特別的味道,也許是寄託着故鄉的回憶與溫暖吧,麻葉子成了我心目中最好的零食。

“這就要走了嗎?東西都帶全了吧?”面對離別,奶奶似乎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只是不停地摩挲着圍裙。裝後備箱時,奶奶湊過來看了又看,忽得像想起了什麼,皺紋間掠過興奮的光彩。“這些都是草雞蛋,外面買的沒我這味道好,專門留給你們的,每天早上煮兩個,有營養!”

揮手作別,汽車發動。夜晚,電視機裏是歡度元宵的聯歡晚會,窗外是凌空綻放的火樹銀花。廚房裏,等荷包蛋發出吱吱的吶喊聲,蛋白也被煎的焦黃了,便將它們請上了飯桌。輕咬一口,清脆的口感之後,菜籽油香、蛋香、蔥香交相呼應,在口腔裏打轉……我不清楚它是否真的比賣的雞蛋口味更好,但我知道,這味道里,有奶奶對於我獨一無二的牽掛。所以,這味道,無可替代。

推開窗,萬家燈火裏,廚房都有人忙碌着,空氣中也時時飄溢着菜香。春節終會結束,年味也可散盡,但我相信,永恆不變的是,每一縷香氣裏潛藏的脈脈深情。

篇十七:家鄉的年俗作文

許涵

一年中最隆重最幸福的節日是什麼?自然是春節,但過年過的是什麼?我說自然少不了家鄉年俗的那份情。

“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是我家鄉,人人都會的一句童謠,在那個時期我就特別喜歡被家人使喚。“曬被子,蒸饅頭。”年味在加重,年俗在體現。

“隆,啪啪啪。”隨着跨年鐘聲的敲響,火紅的鞭炮和煙花在空中舞成了一條長龍,歡樂如炮紙般四處飛濺,新春隆重來臨。這時作爲孩子的我們徹夜難眠,期待着黎明的到來。伴着嫋嫋的炊煙,彷彿空氣中流淌的也是濃濃的年味。新年年味身邊漾,鞭炮轟鳴耳邊響。

拜年這一年俗,攜着鞭炮的力量,裹着糖果的甜度,夾着串門的快樂,闖入新春。這乃是我最喜歡的一項年俗。隨着鞭炮聲最後一個音符的下落,我們就迫不及待抓住父母手中的新空書包,往身上一背,一蹦一跳地去挨家挨戶地拜年,父母爺爺奶奶這時也會放下沉重的包袱。露出高興的神情。爺爺奶奶也會將之前做好的炸果子和花生糖果及紅包放在院子裏,大敞院門,等着到訪拜年的孩童。每當我到一戶人家時,我總會將書包拉鍊一拉,把書包一擺,一遞。重複着相同的祝福的話語,“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這時,那個開門的大伯就會笑嘻嘻地抓一把糖果放入我的新書包,臨走時還不忘放一個紅包。摸了摸我的腦袋,微笑地說:“加油,好好學習,這麼聰明,一定能考上大學!”我此時總會像小雞啄米般點點頭,卻全然不知,這話語中包含的多少期待。真是兒時拜年童真現,祝福聲中人心顯。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勤奮的洗刷匠。”邊哼着童瑤邊向家中走去,把早已被糖果所充斥的書包一放,拿着一個蛇皮袋子就往門口衝,到最後口袋褲袋中早已裝滿糖果,往往是走一路糖果掉一路。好一個無邪孩童只知樂,蹦跳不知糖果落。

“滴滴。”一陣喧囂的堵車聲將我從記憶中帶回,望着眼前的車水馬龍和高樓大廈,我不禁搖了搖頭,臨近過年,城市中竟沒有一點年味的氣息,偶爾有在街上擺攤賣春聯的,雖然增添了些許年味氣息,卻與死氣沉沉的城市有些格格不入。新春年味在淡化,過年激情在消失。現在去拜年,別說不關門了,關了門不反鎖,都感覺心中不踏實。就是拜年也拜不住家鄉的那份真心祝福和真摯情感。

可能是因爲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年俗在精簡,年味在淡化。但是,我堅信,年俗在,年味在,過年的芬芳就在!

篇十八:家鄉的年俗作文

朱人傑

我的故鄉在江蘇徐州,愈到春節愈發的回憶起兒時記憶裏的年俗。

記憶中,在春節前夕的某一天農曆上稱爲“臘八”。在那天,故鄉的人們有的會去寺廟品嚐免費的“臘八粥”,有的在家品嚐自家制作的“臘八粥”。

我們家每年的臘八粥都是奶奶做的,奶奶做的臘八粥味道棒極了,臘八粥中可見懸浮於半透明湯汁中的蓮子,桂圓等,煞是好看。粥表面上彷彿籠着一層透明的水晶膜。迎着光,反射出淡淡的晶瑩。

在春節前除了喝臘八粥之外,還有貼春聯這個年俗。

家中毛筆書法最好的人是爺爺,所以年年家中的春聯都是爺爺寫的,有時爺爺朋友也會讓爺爺幫忙寫幾副春聯。

有時我也會在爺爺旁邊看爺爺寫春聯。爺爺曾告訴我說,如果春節不貼春聯就會缺少許多年味。爺爺所寫的春聯字字圓潤,暗蘊些許金石氣。

春節前除了貼春聯這個年俗外也少不了放鞭炮與放煙花這個年俗。往年鞭炮一般在初一早上燃放,找一個長長的木棍,用繩子把鞭炮系在上面,接着點燃引線,捂住耳朵隨後便傳來火藥爆燃的聲音。一會炮聲止,便留下了滿地紅色的紙屑和氤氳在空氣中淡淡的硫磺味。

因爲放鞭炮會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所以國家現在禁止放鞭炮,但鞭炮會永遠在我的記憶中炸響,散發出年的味道。

春節晚上我喜歡放煙花,選好放置煙花的位置,點燃引線,只聽的“嗖”的一聲,擡頭看向黑幕似的夜空,衝上天空的煙花以炫麗的光華在黑幕布上畫出了絕美的圖畫。

年俗成了我記憶故鄉的不變標籤。

篇十九:家鄉的年俗作文

曹藝露

人們常說:"男兒膝下有黃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在大年初一這一天,他們卻對着老一輩人跪下。我恍然大悟,這其實是對老一輩人的敬畏與感恩。

每逢大年初一,家裏老老少少都不睡懶覺,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穿新衣,戴新帽,踏新鞋,整理好裝束,便向村中心進發。

剛踏進村門,便碰上了村頭的爺爺,爸爸連忙上前,遞了支菸,嘴裏說道:“叔,您進村啊,要不咱一起?”爺爺點了點頭說:“走吧,咱一起。”就這樣,人越來越多,爸爸低下頭小聲的對我說道:“看到人叫一聲,這樣顯得有禮貌”可我哪知道該怎樣叫,我一臉擔憂的望着媽媽,眼裏帶着點求助的目光,媽媽像讀懂了我的求助,在我耳邊小聲的說道:“沒事兒,我來告訴你怎樣喊人。”我懸着的心放下了,就這樣我準確無誤的叫上來每個人。

領頭的村長大大說:“走,咱挨個的去拜年,咱先到村頭奶奶家。”話音一落,易熊人變化浩蕩蕩的像我太太家走去。

一進門便看見太太躺在同一上,扶手上放着一副老花鏡,腳邊擺着一個收音機,裏面的粵劇纏纏綿綿,暖陽照在她身上,在她的身上鍍上了一層金邊。聽到門口的動靜,坐了起來邁着蹣跚的步履向我走來,我上前迎去,他又偷偷的塞給了我兩塊糖和一張十元錢,小聲的說道:“別給別人,太太就給了你。”看着她小心謹慎的樣子,我也嚴肅的點了點頭,將錢收了起來。她見我收了錢,滿意的笑了笑。驀地,村長大大到菜菜身邊,將他扶在堂屋門口的椅子上坐下,喊了一句:“到了爺們兒們,趕快過來,該給奶奶磕頭了。”一聲令下,所有人都來了,老的站在前面,少的站在後面,一個院子望過去,清一色的全是老少爺們兒,“跪”所有人全都屈膝着地,“祝奶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磕!”頃刻間,一屋子全都在磕頭“起”所有人都起來了。“走,我們去下一家!”看到這個場景,心裏想的:我們村的人也不比山東人差啊!

風吹過帶來無數細碎的美好,腦中回憶着歷代過年的場景,瞟一眼日曆,還有三天就過年啦!心裏又漾起微波。

篇二十:家鄉的年俗作文

袁一鳴

過了立春,年味兒就一天天濃了起來。其中最熱鬧的莫過於趕年集了。

我的故鄉,年後過了正月十五纔會開集,賣東西的、買東西的人都很少,真正的集要等到二月二。所以,臘月裏的年集一個比一個熱鬧,娘從早忙到晚,水米未進,張羅着過年的物品。偶爾幫她幾把,提提菜,洗洗碗,她便顯出極高興的樣子,母親對孩子總是這麼容易滿足。

集市從南到北一字排開,鼓起一個個小帳篷——鄉親在太陽下坐久了難免會曬傷。提個兒籃,步攆兒着,邊走邊玩兒,走馬觀花似的。突然停下來,看着老一輩的寫對聯兒。長長的隊伍,排上去,別擔心,過程不會太無聊。同鄉的人們最爲熱情,口袋中裝着幾把花生、瓜子兒,跟同鄉的人招呼一聲:“趕集去啊!”這邊高興地應答:“趕集去!”便聊開來,磕着瓜子,嚼着花生,好不快活。

於一提一按,一頓一挫間,一幅幅對聯隨着墨花的綻放下顯得蒼勁挺拔,領回家去,對聯貼在大門框上和堂屋的門框上,福字貼在各個廂房的門上,倒着貼——有福‘到’之意。院裏一派紅火喜慶。不覺令人喜上心頭。

母親又催着我們去送節禮,坐上三輪車,去給叔叔、大伯、爺爺家送去,有時我和姐姐不想去送,母親就提着一把笤帚攆着我們,唸到:“還不快去,看找打!”於是我和姐姐便躲着掃帚衝了出去,跑到門口傻眼了,哪個東西送給誰早忘了,只好硬着頭皮回去,把東西藏在過道里,悄悄向父親問個明白,然後一溜煙兒跑了。誰知母親早已看在了眼裏,只是笑咪咪的,不說話。

年三十那天,擺上桌子,擺上貢品,插上香,祭天神。有時爺爺會拿一幅竈神的畫像,拿糖將竈神的嘴給糊上。我和姐姐偷笑着。給長輩們拜年,在一聲聲甜甜的“好啊嬸子”“好啊娘娘”“好啊嬤嬤”中,長輩們樂呵呵地掏出紅包,賞給孩子們。

大傢伙聚在一起包餃子,母親將事先消過毒的硬幣包在了裏面。據說,吃到有硬幣的人一年到頭都會有好運。

春節歸置了一整年思鄉的情結,一家人在此刻團圓,人們高舉的酒杯抵過了歲月的長度,裊裊炊煙也變得格外嘮叨。年夜飯上,我們舉杯同歡,訴說世事的無常。

故鄉呵,不知何時才能與你重圓……

篇二十一:家鄉的年俗作文

陳芯瑩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童謠在耳邊縈繞,年味卻已盪漾於心。臘八節一過,家家戶戶便開始忙活了起來:掃房子,曬被子,在家中的每個房間裏來回穿梭,忙的不亦樂乎;巷邊街角也掛起了條幅,擡眼一片中國紅。

燈籠高掛,年味沸騰。雖從兒時的鄉村變成了長大後的城市,泥土變成了鋼筋,可那中國人骨子裏對年的重望卻是始終揮之不去的。

做爲一個地道的徐州人,小年二十八那天炸“麻葉子”成了記憶中的重頭戲,而操作這一重大工程的,常常是奶奶。只見她將揪好的麪糰擀成薄薄而圓餅,然後用刀切成半個手掌大的菱形方塊,曬成半乾狀。這樣預備工作就做好了。

接下來便到了我最期待的部分。激動的我跟在奶奶屁股後面,看着奶奶叢刷鍋、倒油、開火…一步步井然有序。黃亮亮的豆油在鍋中翻滾,一團熱氣升到天花板上打了個旋兒。蓋上鍋蓋,看它“噼噼啪啪”一陣子後便可以下鍋了。我便迫不及待地拿起幾個面片兒往裏一扔,不料扔的太高,“噗通”一聲掉進了油鍋,濺起了一朵油花。奶奶見了連忙護住我,嗔怪到:“去去去,小孩子別在這兒招亂!”可她嘴上這麼說着,心裏卻是贊同。經過了一番“訓教”之後的我又重新開始,這次,我小心翼翼地沿着鍋邊放了進去,只見那小面片經過油的鋪助像坐滑梯一樣滑了進去,接着便在鍋裏翻滾了起來。起初還是面一樣的白色,然後越變越黃,像天邊夕陽下的彩雲,縹縹緲緲,最後變成了晶瑩剔透的焦黃色。奶奶在一旁拿着漏勺,看準時機,一勺下去,便將油鍋中的麻葉一網打盡。時間不多不少,剛好將它炸的色香誘人,油光煥發。我望着這“擺在眼前”的美食,口水直流。但這年俗的規矩可不是說破就破的,要等到家人都來齊了以後才能吃。

月兒高掛,家家戶戶點起了燈。家人們聚在一起,這時候才能將炸好的麻葉子拿出來享用,拿起一片,輕咬一口,又酥又脆。芝麻香裹挾着絲絲甜味餘留在脣齒間,久繞不離。

嘗着片片麻葉,品着濃濃年味。此情此景,我纔有些懂得爲什麼要家人聚在一起才能享有麻葉子的香醇樸實。我想:這顆顆粒粒的芝麻不就像我們一家人嗎?這柔韌的面不就像家人之間這濃濃的愛嗎?這種愛將一個大家庭緊緊包圍在一起,團團圓圓,永不分離。祖祖輩輩的人將這年俗延傳下來,在我看來,這傳下來的不僅僅是這風俗,這手藝。更多的是對家人的祝福,對傳統風俗的敬畏,是家人在,年味就在的信仰。

篇二十二:家鄉的年俗作文

李玥溪

春節,是每個人心中最期盼的節日。老人們盼望的是奔波在外的子女回到身邊,大人們盼望的是闔家團圓,共度佳節,而孩們盼望的就是痛快的玩耍,長長的假期了。在徐州,一家人在春節的前幾天,必會熱熱鬧鬧地準備起年貨來。

年二十九的早晨,早早地起了牀,準備做迎接新年的第一件事——貼春聯。

首先,我撕掉了舊的對聯,寓意着辭舊迎新。接着,媽媽把大門擦得乾乾淨淨,“我幫爸爸將大門扶住,由他來貼。只見爸爸先貼橫聯,接着把“福”字倒着站在大門的正中央。我奇怪的問:“爸爸爲什麼要把福子倒貼呢?爸爸笑着回答說:“因爲福字倒,就是福氣到啊!”這時,媽媽走來說“溪溪,我來跟你講徐州的春節傳統吧!”

“春節前,我們要購買新年畫裝飾房屋,‘一是喜慶、二是祛災。’徐州的年畫,多是民間作坊印製的,有歷史神話人物,世俗:吉樣圖案,如和合兒童,雄雞鯉魚,仙草瑞獸,天官賜福,九鳳朝陽,美人圖,送才童子等。年輕婦女總愛把“胖娃娃”的年畫張貼在臥室裏。

貼春聯,多除夕之前,先從大門貼起:依次在院門,房門張貼。春聯右爲上,左爲下,外加橫批。大門外貼“出門見喜。”另有單個“福”“喜”“壽”字。”我認真地聽着,媽媽又接着講了下去。

“春節早晨起來,第一件大事便是拜年。先由家長率全家到祖京神龕前跪拜,以示不忘宗本,尊重長靠。然後,一家中的年幼者向長者逐一拜年。孩子們在拜年時可得到“正歲錢”。全家拜完年後,便出門向親友鄰里,長輩,同輩拜年。

此時,熱悉的人在路上見面,也互相揖拜問好,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藉此機會,和諧鄰里關係。春節第一頓飯,定吃素扁食,不準吃葷餡,以求得素淨平安。吃飯前首先敬神敬祖。餃子中有包入銅錢,誰吃到了,就要“新年發財,事事順心”

主婦往往在這種餃子上做記號,特意遞給老人孩子們吃,以圖個高興。

俗話又說:初一不動苗,初二內裏蹲。”從初二起便“接閨女帶女婿”,就可以喝酒吃肉了。”

正當我聽得入迷時,就聽見爺爺喊“來吃來嘍!”我和媽進了屋子,只見一桌子好吃的,琳琅滿目,饞得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當然徐州的春節,還有許多有趣的事兒呢!

總之,徐州的年,年期長,年味濃;好期待明年的新年啊!

篇二十三:家鄉的年俗作文

杜茗佳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春節將至,看着滿街的繁華,我心裏不禁懷念起故鄉的年來。

我的故鄉在山東濱州,在老家,臘月二十三後便開始忙年了。

小年吃過水餃,第二天二十四,人們就開始大掃除,把房子裏裏外外都打掃的一乾二淨,掃掉一年裏的黴氣,除舊迎新,用嶄新的姿態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二十四之後,家家戶戶都真正忙活起來了,佈置屋子,採購年貨,做炸食……大人們聚在廚房裏,忙得熱火朝天。鍋總是咕嘟咕嘟地工作着,炸豆腐丸子,炸花花,炸魚,炸藕盒,炸蘑菇,香氣充盈着整間屋子,往往炸食一出鍋,我們這些小孩便嚷嚷着要先吃,不一會兒一盤炸食就被我們消滅掉了。

除了炸食,蒸饅頭也是很有意思的。大人們坐在桌前,分工明確,和麪的,團面的,做饅頭的,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饅頭做的不大,圓圓的,上方還要點上紅點,以表喜慶、紅火。發饅頭也有講究,如果饅頭髮的好,就寓意着事事發,日子蒸蒸日上。

我們不僅要蒸饅頭,還要蒸花捲和年糕。花捲是什麼年便捏成什麼動物,再加上紅棗,也是極可愛的。因此,花捲在孩子面前也成了搶手貨。再說蒸年糕,年糕當然要用糯米麪,裏面加進甜棗,然後做成窩頭狀。蒸好的年糕,一口咬下去,甜糯糯的。那誘人的蒸氣也薰出了一個年的好兆頭,象徵着新的一年諸事順利,事業節節高。

大年三十的上午,家中所有的舊對聯必須全部撤下,換上新的春聯,這時小孩子就會樂呵呵地幫大人們跑腿。

最熱鬧的當屬大年三十的晚上了。每當這時,家裏總要準備滿滿一桌子的美味佳餚,之間做好的炸食也都擺上桌。桌子要用圓桌,寓意團團圓圓。然後一家人圍坐在圓桌旁,享受一桌美味,聽着電視裏的歡聲笑語,真可謂是閤家歡樂,其樂融融!

吃過年夜飯,便開始包餃子。餃子裏還會包上白糖和硬幣,代表着幸福甜蜜和財源滾滾。

小孩子們都聚在院子裏,高興地放着鞭炮。星火肆竄,煙火的聲音在人們耳畔流轉,年味從煙花裏泛了出來。

在熱鬧的鞭炮聲中,我們迎來了嶄新的一年。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csxz/1276028.html

  • 標籤: 家鄉 精選 家鄉過年習俗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23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的年俗作文(精選23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