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0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0篇)

 作者: | 閱讀: 9.49W 次

篇一: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0篇)

春節的習俗

劉宇軒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而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春節的風俗。

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就是春節了。在春節有着許多的風俗,比如:貼春聯,拜年,吃團圓飯……作爲小孩而言,最感興趣的就是吃除夕團圓飯和放煙花啦!

夜幕來臨,廚房裏大人們忙忙碌碌,在準備着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品,菜品看着都好吃,讓人看了想要快點嘗一口,我們小孩早已等不及了,於是經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一口,我們細細地品嚐着菜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好像這香氣在人們口中不肯消失了一樣。

團圓飯後當然少不了放煙花,只聽見“呲——”地響了一聲,一個個小小的火光從口子裏鑽了出來,又迅速地飛入天空,只聽“啪——”的一聲,就像那綻放的花朵一樣開在了那漆黑的天空中,十分絢麗,慢慢地又消失在天空之中,接着又是幾聲“啪——”,那幾朵花朵又纏繞在一起,好不可愛。這花朵什麼顏色都有,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有藍的,還有紫的,顏色豐富多彩且不單調。甚至還有能變色的,看完了總要尖叫一聲,真是熱鬧非凡。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篇二: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端午包糉子

張嘉倪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今天選擇一個經典的習俗來寫——端午包糉子!

一說到糉子,每個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節,我打算自己學包糉子,媽媽也特別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媽媽一起來到了超市採購所需食材。有許多東西需要買,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紅豆、綠豆、蜜棗、艾葉等。

回到家,我們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準備開工。

媽媽告訴我,這糉子有很多種口味,問我要包哪種。嗯,我仔細想了又想,最終決定,還是一如既往的蜜棗味吧。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艾葉捲成一個類似圓錐的形狀,往裏邊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棗、還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後用幾條繩子封好口,一般我們家裏還會準備很多種顏色的線以便對不同的口味進行區分。這樣,一個個小糉子就做好了。

轉眼間來到了最簡單的一步——那就是上鍋煮了,我幫媽媽把一個個包好的糉子放進沸水裏煮十五分鐘,終於能休息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糉子終於出鍋了!煮好的糉子,滿屋飄香,剝開糉葉,裏面紅棕色的糉肉在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糉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簡直棒極了,我和媽媽都很開心。

包糉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篇三: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春節包餃子

楊潤翔

餃子都吃過吧?那豐富的餡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陳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絕!

話說每到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開始包餃子。買塊兒豬肉,再買把大蔥,可使勁剁了,剁成沫後再把醬油,料酒、鹽巴、老抽等調味料胡亂放進去,一攪和,餡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餃子皮撐一下,放入餡料,一包,一捏,一懟,一個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出現了,整整齊齊地碼放到托盤上,就可以下鍋了!據說當年慈禧太后當朝時,每逢三十,老佛爺都會讓宮女、太監們包餃子,閒來無事,把四個小金元寶包進餃子裏,說誰吃到誰明年就發大財,走大運。這個習俗,也被保留到現在。所以我們家包餃子時,一般也都會往裏面包個硬幣,誰吃到了誰明年可以發大財,走大運。

鍋中加水開火,那餃子噗通噗通落進水裏,水一開,那香味兒就飄出來了,一聞,啊!那豬肉混和着大蔥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種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種香料堆起來的香味……對了,媽媽說煮的過程中還要澆入涼水,這樣煮出來的餃子不會爛。

三十這天,坐在家裏,一家人圍坐飯桌,看着春晚,談笑風生,聽着屋外那陣陣煙花聲,此時再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那豐滿的包子QQ彈彈,沾一陳醋,輕輕送入口中,鮮美的湯汁,破皮而出,夾雜着美味的餡料,這味道,夠香!這年味,夠濃!

篇四: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鬧元宵

徐一凡

“賣湯圓啦,快來看一看呀,圓又圓……”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

天還沒黑透,我就吵着鬧着要吃元宵。“我要吃六個大的,六六大順嗎!”看着我調皮的樣子,媽媽摸了一下我的頭說:“那我要吃十個,十全十美嗎。”媽媽的話音更落,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吃完元宵,我們就向西大橋走去。放眼望去只見黑壓壓的一大片人,人山人海的,我們穿過人羣,等待着放煙花。不一會兒,煙火騰空而起,幾個星光在空中炸開,變成了一朵朵美麗的菊花,有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整個天空變得絢麗多彩,美麗極了。

煙花剛放完,舞龍就開始。

鏗鏘有力,熱鬧非凡的銅鼓聲響起,一條錦色長龍的身體就開始動了,在會場上翻騰起舞,帶動了會場的歡騰。舞龍人靈活的操控着“龍”,讓它時而盤旋時而駕霧、活靈活現,好像在悠閒地玩遊戲。舞龍人隨着節奏讓“龍”做着高難度的動作。一拐,一撲,一跳,龍也翻騰着身子,在空中飛舞。不時從人羣上掠過,變化無窮。在旁邊看的人們也目不轉睛地看着精彩的表演,還不時喝彩。我也看得入了迷,心想:這不就是“中國龍”嗎?頃刻,金龍騰空躍起,咬住龍珠,頭一擺,龍珠便向半空飛去,耍珠人一個漂亮的三連翻,又贏得陣陣喝彩,接住龍珠,迎面衝來的雙龍,揮動着龍珠,向遠方跑去,觀衆裏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鬧元宵,要的就是好玩、熱鬧。你說呢?

篇五: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家鄉的重陽節

高婧傑

在我的家鄉宿遷,一年裏除了過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數重陽了,在那天我們通常會登高,吃重陽糕……

說起這重陽節的習俗可是有個大來頭,相傳是汝南縣澄中的一個地方,有個瘟魔那麼四處遊蕩,所過之處都會染上瘟病。村裏有個小夥叫恆景,一心想除瘟魔,在他苦練武功後,受一位老者之教,說是登高,採菊,吃重陽糕可以祛除瘟魔。恆景和鄉親父老們便照做,果真那溫魔當場就“昏”了過去,此後就再沒有來過。

從此,登高等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老家對登高這個習俗可把控的很嚴。通常我們都是一老一小搭配登高爬山,聽老人家說,古人認爲登到高處離太陽近,太陽乃至陽之物,能夠祓除身上的不祥。在我們上山時,每人還會在兜中揣上一兩塊軟糯甜膩的重陽糕到山頂吃。你想啊,當一老一小爬上山時,累得直喘粗氣時,餓得肚子咕咕叫時,再細細咬上一小口熱乎乎的重陽糕,那鬆鬆軟軟又帶一絲清香的味道在嘴中蔓延着,心頭也不禁涌上絲絲縷縷的幸福。

重陽糕其實也是祝願子女百事俱高的寓意,所以我們那的老人,在那天總是會拉着兒孫子女的手唸唸有詞的祝福。

此外,在那天我們還會插茱萸,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大詩人王維的這句詩寫的就是重陽節插茱萸的活動,通常我們會佩帶在手臂上,或做一個香袋來佩戴,也有是插在頭上的。古人用這個來“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有了這些習俗,重陽節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什麼時候你也來這裏一覽重陽節的風采吧!

篇六: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中秋和洛陽邂逅

常馨羽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與我的家鄉—洛陽也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最早見於《周禮》的“中秋”一詞,就始於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時。洛陽與中秋節已相識千年,如今的邂逅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我們家中秋祭月時,老月餅和瓜果是不能少的。中秋節前,正是各種瓜果成熟之時,孟津梨、伊川棗、偃師葡萄、洛寧蘋果、宜陽柿子等行銷洛陽,豐富洛陽的節日市場。每當這個時候,奶奶都會帶着我去市場採購,還會帶我去參觀賣老月餅的店裏是如何製作月餅的:他們用麪粉做皮,包上白糖、芝麻、桂花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然後在鍋內烙制。這就是洛陽的傳統月餅。

中秋節晚上,明月高升之時,爺爺代領全家在露臺的桌子上擺上買來的瓜果和老月餅,然後鄭重其事地向月神行禮,禮畢後,爺爺將月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會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着月餅,奶奶會用香爐焚香上供,虔誠祈福。我問爺爺奶奶:“爲啥要拜月?”奶奶耐心地告訴我:“月神嫦娥又被尊稱爲牡丹花神,傳說八月十五晚上是她下凡種花之日。因此,這天被稱爲牡丹的生日,晚上拜月,寄託了洛陽人盼望花開天下、富貴吉祥的願望。”我一邊賞月,一邊聽着奶奶講着這美麗的傳說。

中秋節是我們洛陽最有人情味的節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共賞明月,共食一塊月餅,成了千古不變的主題。即便不能團聚,那也要面向明月,傾訴心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家鄉的

篇七: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

吳怡佳

“火樹銀花合,橋鐵索開”,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匯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而我的家鄉也有這樣一個習俗—元宵節賞花燈。

在元宵節賞花燈的背後,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之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此事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天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讓天地以爲火已經燒起來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從此元宵節掛花燈,便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每年我也會去公園賞花燈。

今年來看花燈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們要麼站在一旁賞燈,要麼站在中間拍照,要麼流連忘返於“燈海”之中,而那些早已佈置好的萬花彩燈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璀璨奪目,令人感嘆不已,在人們面前閃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圖,信心、堅定、力量等等無一不在美麗的花燈中展現;有的是呈現古代人的智慧與美好品質;那晶瑩剔透的宮燈,蓮花燈,金魚燈,樓船燈,也是盡顯琳琅滿目的豐收碩果,盡放熱鬧與喜慶,不勝枚舉的“百燈齊賞”,讓人們顧盼生姿;還有那些可可愛愛的動物燈,更是吸引孩童去觸摸着無與倫比的樂趣,大人指指點點高明軒昂,就連那車上的喇叭也激動地連番叫喚,而我也是更爲激動,感受到即將到來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嬉笑聲也漸漸消逝,流連於花燈之中的我,心中頓時有一絲不捨,期待下一年的花燈還是如此的精彩……

這就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想起正月裏那片燈火輝煌,不禁內心蕩漾……

篇八: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家鄉的除夕

管熙昀

除夕,始於先秦,又稱爲大年夜。相傳,它是爲了慶祝上古時期人們用紅光和火焰打敗一種叫“夕”的怪獸而設置的,故此得名“除夕”。今年的除夕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而變得有些冷清,不禁使我回想起前幾年在信陽老家過的除夕和它那種種有趣的風俗。

除夕一大早,我們就早早跳下牀,大伯母包的餃子一個個雪白可愛,早早地躺在鍋裏了,隨它們一起翻滾的還有幾十個大如乒乓球的湯圓。信陽過除夕,早飯習慣餃子湯圓一鍋煮,寓意“越攪越圓”。其中的一個餃子裏還會包裹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吃到的人便會欣喜若狂,彷彿迎接他的將會是一年的好運!吃完早飯就要大掃除,擦門擦窗擦凳子,還要在門口貼上一副對聯和一個倒貼的“福”字。

山裏山外不住地傳來鞭炮聲,我和堂哥也在外面亂竄,看着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的熱鬧景象。按照老規矩,吃完午飯就要開始做年夜飯了,一家子人齊齊上手,而我們小孩子則嬉笑着在廚房“幫忙”,實則是看看有什麼可吃的東西。廚房裏不時飄出誘人的肉香,這頓飯要從下午六點吃到八點,席間什麼都有,餈粑、烤雞、年糕和各式各樣的魚,吃魚寓意着“年年有餘”,而吃年糕則意味着“步步登高”,所以大家都吃得格外開心,直吃得肚子像一個皮球似的鼓起來,才心滿意足地離開飯桌。

夜深了,外面開始鬧將起來,幾百響煙花同時竄上天空,“嘭”的一聲綻開笑臉。大人們開始打牌、聊天,孩子們就跑在外面放花筒、煙火,在爆竹的噼裏啪啦聲中,火花映照着我們興奮的臉龐。大家一直瘋玩到凌晨一兩點,才依依不捨地睡去。守歲,這個除夕最後的環節結束了,往後就是新的一年。

馮驥才先生曾寫道:“年,真的是太美好的日子,太好的文化了。”是啊,除夕是中國人極重要的日子,我也期待着再次在除夕與家人們在家鄉歡慶!

篇九: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元宵節

魏藝涵

我的家鄉洛陽,過元宵節沒有一家一戶的燈是不亮的,熬夜到十一二點,那都是常事。

不過,要說起元宵節的起源,還是從漢朝的時候說起吧。

相傳,漢武帝的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姑娘”,此姑娘長得十分漂亮,可她因長年幽於宮中,每天茶不思、飯不想,大臣東方朔見她這副模樣,決定幫助她。於是他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想要逃過劫難,必須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那天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大臣張燈供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見到了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節元宵節,一定要吃元宵啦!在我們家,每次團湯圓的時候,奶奶負責和麪,當然,一定要用糯米麪和;媽媽和姑姑來拌餡兒,黑芝麻餡兒的、豆沙餡兒的、棗泥餡兒的等等無所不有;而我們小孩兒,就來團湯圓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一點糯米麪揉成一個小球,把中間按一個小窩,然後把餡兒填進去,最後封口,是不是聽着挺簡單的?是呀!每次我、大哥還有妹妹都能團得十全十美,就是三哥的湯圓總弄不好,湯圓一經他手,都畸形了。做好以後,端上餐桌,它們的個頭圓圓的,像十五的滿月,模樣如小核桃那麼大,白白嫩嫩的,裏面裝着五花馬門的餡,它不僅外形吸引人,吃起來香滑清甜的味道更讓人回味無窮,甜滋滋的、軟綿綿的,就連嘴裏吐出來的氣裏也彷彿帶了一絲芝麻香。

吃完湯圓,我們就該賞花燈了。我們一般在第二天晚上賞花燈。花燈各式各樣,有的一律是普通的球形,有的清一色是走馬燈形狀的,有的都是紗燈,可熱鬧了,人來人往,摩肩接踵。走在人羣中,望着頭上的花燈,那可真是五花八門,姿態萬千,我們的眼睛都不夠用了,真是目不暇接!

元宵節就是這樣,我們雖然在城市中,可也像農村一樣,而且過得十分熱鬧。

篇十: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老家的花鼓戲

葉語緹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過節,過節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就像老北京過年時要買雜拌兒,浙江過年時要舞龍燈,我老家湖南過年時候要請戲班子來唱湖南花鼓戲,熱鬧美好,纔有年味兒。

今年過年回了老家,在奶奶那兒瞭解到了花鼓戲,便興致勃勃地與她聊了起來。花鼓戲起源於長沙各地的民歌,山歌和民間歌,不知怎麼地的,好好的歌,就慢慢發展成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了。有的人說,聽過黃梅戲、京劇、豫劇等等,怎麼就沒聽過花鼓戲,可你不知道,花鼓戲的歷史悠久,早在1818年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就介紹:“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全鼓喧鬧,自初旬起至是夜止。”這充分說明我們老家的花鼓戲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就已形成。

和奶奶正聊得正歡,突然窗外燈火通明,浩浩蕩蕩走過了一羣人,奶奶說戲班子來了,快跟上“大部隊”,去看戲吧,我答應着。可突然肚子咕咕地叫了起來,晚飯還沒有吃呢,奶奶急忙從火爐裏抽出了一個鐵架子,上面有幾塊烤得焦黃的餈粑,她把餈粑中間掏了一個洞,塞了不少白糖,然後用袋子裝了好幾塊。然後拿了兩個凳子,便拉着我出去了,“大部隊”的人羣浩大,前面幾個零頭的便是戲班子的人了,人去七拐八拐地將大家領到了戲亭子裏,他們利索地換上了服裝,簡單化了妝,便開始唱戲了,花鼓戲很樸實,節奏很明快、活潑,裏面有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小旦開朗潑辣,小丑誇張風趣,小生風流灑脫。裏面有豐富的情節和動作,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划船、挑擔、砍柴、打鐵、磨豆腐、摸泥鰍等貼近生活的橋段。看戲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全神貫注,生怕漏聽了一句臺詞,少看了一段情節,觀衆們不時爆發出掌聲、叫好聲、笑聲。漸漸地,人越來越多了,把舞臺包圍得水泄不通。臺上演員和臺下觀衆把花鼓戲場子烘托得熱鬧非凡,年味十足。我一邊陪奶奶看戲,一邊吃餈粑,餈粑外焦裏嫩、軟糯香甜、Q彈可口,我超喜歡吃,再看看戲臺上下的場景,真是很享受這樣的“年味”!

春節在老家的短短几天裏,體驗到了不一樣的節日氛圍和快樂情景,我真期待再次回老家過年!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xiaoxue/lnjxz/1337302.html

  • 標籤: 下冊 六年級 家鄉 風俗 單元 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0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精選10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