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免費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免費

 作者: | 閱讀: 9.04W 次

【篇一:臘八粥】

家鄉的風俗

——張銘宇

在我的家鄉,臘八這一天總能喝上一大碗熱乎乎的臘八粥,就算在寒冬也會感到無比溫暖,而這碗我從小喝到大的臘八粥今天我就見到了它是如何誕生的。

將食材一個一個扔進沸騰的鍋中,只見鍋中的水如猛獸一般一口吞噬了所有食材,讓我不禁爲他們捏了一把汗,但沒過一會兒,豆子們便像吃飽了的孩子,拍着圓滾滾的肚子,懶洋洋的躺在沸騰的鍋上,那大腹便便,有憨態可掬的樣子,十分惹人喜歡。又過了不久,各種豆子輪番上浮,散發出種種讓人心曠神怡的香氣,一會兒是紅豆浮上來,散發出相思之香;一會兒是綠豆浮上來,散發出友誼之情;一會兒是黃豆浮,上來散發出人們美好之願。種種香味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味的臘八粥,這麼不知不覺中,那提醒我要盛粥的嘆息之聲又響了起來。

盛上粥仔細一看,豆子們早已腫得不像話,紅棗也發福得認不清了,水也十分粘稠,讓人垂涎三尺,就算是上了年紀的老爺爺也會兩眼放光。

數九寒冬最幸福的一件事莫過於喝一碗臘八粥,既暖心又暖胃,捧着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就彷彿將整個冬日的溫暖捧在手中,暖在心間。只要輕輕抿一小口,那豆子的味道便如泉水般洶涌奔向你的味蕾,久久縈繞在你的脣齒間。

人有兩種事情不能自拔,一個是牙,還有一個就是家鄉的思念與味道,在我心中臘八粥便是家鄉的味道,而喝臘八粥便是我們家鄉的風俗。

【篇二:小年的圓子】

——李孟鑫

俗話說: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北方小年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農曆臘月二十四。我們合肥過的就是農曆臘月二十三。

合肥人過小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圓子啦!合肥自古就流傳一句這樣的俗語:過年無圓不成席。

圓子其實就是油炸出來的丸子。媽媽跟我說過她跟圓子的故事,就是她第一次來合肥的時候,以爲合肥的土話是把“丸子”說成“圓子”,經過奶奶的講解後,才知道“圓子”的“圓”是團團圓圓的“圓”,所以,圓子就是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圓子的種類很多,有紅薯的、豆芽的、糯米的……糯米圓子是我們家最喜歡的。奶奶準備好油鍋,我就奔進廚房,守在竈旁,奶奶熟練地把搓好的圓子一個個“請”進鍋裏,鍋裏響起“噼裏啪啦”的聲音,圓子周邊的熱油也突起了許多小泡泡,誘人的香味瞬間撲鼻而來,我一個勁兒地嚥着口水,生怕一個不小心口水滴進鍋裏了。待第一鍋出爐,我就迫不及待上手去抓,奶奶在身邊叫嚷:“別燙着了!”但還是阻止不了我吃圓子的心。剛炸出來的圓子像一個個閃着金光的乒乓球,一口咬下去,外焦裏嫩,糯米綿密,偶爾吃出的肉粒在嘴裏咯吱咯吱,爽脆不已,讓人慾罷不能,一個接着一個地吃,根本停不下來,不一會兒,我就吃了六七個,就跟吃零食一樣。

餐桌下的零食,餐桌上的佳餚,那盤堆得像小寶塔一樣的圓子是小年飯的焦點。大人們放下祝福的酒杯,首先品嚐的必定是圓子。大家有說有笑地吃着樂着,開心地度過一個小年。

如果你來合肥,一定要在合肥過小年,因爲小年有“圓子”!

【篇三:九九消寒盼春歸】

合肥市紅星路小學六(1)班劉荷子

又是一年冬至臨,九九消寒盼春歸。在我的家鄉,從古合肥到現今的合肥,在季節的輪迴,時間的沉澱中,流傳着這樣一個冬天的風俗——描畫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記載冬至進九後的日曆,人們往往從冬至那天算起,九天爲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共九九八十一天,所以稱之爲“九九消寒圖”。自我的祖輩起,每年冬天,我們家鄉人都會畫一幅消寒圖,我和媽媽也是如此。九九消寒,古老傳統風俗伴隨我度過近十年的光陰,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妙趣。

九九消寒圖有多種形式,我今天講的是我們家鄉常見的兩種。

第一種——描字版:“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句話裏“句各九言,言各九畫”。也就是說,若這些字都是繁體,則每個字剛好都是九畫。於是,家鄉的人們便從冬至那日開始,每日描其中一字中的一筆,待描完這九個字時,早已是鳥語花香,萬物復甦的早春時節了。冬天便在這一橫一撇、一豎一捺中被一天天數過。我覺得實在有趣,便和媽媽置得一份,每日一描,端坐屋內,描一幅字,盼春歸。

第二種——畫梅版:冬天來臨,喜愛繪畫的我於宣紙上畫一枝素梅,枝頭上畫上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片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片。每日染上一片殷紅的花瓣,當此畫完成之時,便是冬去春來之日。這是我從家鄉祖輩那裏繼承下來的最風雅習俗了。寒冬與梅花本就相宜,冬雪紅梅暗香涌動,我靜坐房中,畫一枝梅,盼春歸。

家鄉的祖輩們留給我們的風俗是悠久的、風雅的、難忘的。歷史的氣息不該抹去,家鄉的風俗不該丟棄。九九消寒圖告訴我們古人的風雅生活如雪花般清涼,溫柔了歲月,這是他們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當我繪製九九消寒圖時,我彷彿在與千百年來流傳此圖的家鄉祖輩們隔空對話,一起盼望着河開燕來,春回大地!

【篇四:烏飯節】

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我的家鄉宣城的習俗--烏飯節。

說起烏飯節,自然就得講到目連救母的傳統民間神話故事了:目連的母親被閻羅王打入了十八層地獄,出於對母親的孝順,目連叩求到了地藏王能打開地獄之門的如意杖,因此就給母親去送飯。可目連每次給母親送的白米飯都被看守地獄的惡鬼搶去吃了,母親常常捱餓。目連很是苦惱,他翻山越嶺,嘗試了各種法子,終於發現了一種汁液發烏的草藥,用它煮的米飯,雖然顏色發黑卻十分可口。

目連煮好了烏飯,送去地獄,惡鬼見這米飯發黑都不敢吃,只好給目連的母親吃。從此以後,目連的母親再也沒有餓過肚子。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被目連的智慧和孝心感動,也出於對各家逝去親人不受飢餓折磨之苦的美好心願,便每年在目連第一次爲母親送飯的農曆四月初八煮吃烏飯,也就是現在的烏飯節。

在烏飯節那天,宣城的當地人就用故事中“汁液發烏的草”--烏葉草將糯米飯染成烏色,稱之爲“烏飯”。因此,在四月八日的這一天,宣城的人們都鄰里間聚在一起,吃着這軟糯可口的烏飯。

蒸熟後的烏飯,你若仔細看,它並不是那極其死板的黑,並不是黑得了無生氣---一粒粒糯米黒中泛青、輕中透黑,晶瑩剔透。記得小時候,奶奶也會在烏飯上撒了一些枸杞,或是紅綠豆,既養眼,又增加了口感的豐富性。咬上一口在嘴,軟軟糯糯、熱熱乎乎,伴着一股淡淡的烏葉草特有的清香。嚥下去後,口中似乎仍有餘味。

咬上一口熱乎乎的烏飯,烏葉草那特有的清香,一時間充斥了整個口腔,似乎一口便嚐到了宣城惹您的勤勞,一口就嚐到了春天的盎然豐美。

這就是我的家鄉特有的、令人喜愛的烏飯節,你是不是也想來體驗一下呢?

【篇五:過冬至吃餃子】

——卞思航

美麗的安徽廬州是我的家鄉,在這裏有許許多多的習俗——端午包糉子,中秋賞明月,春節貼春聯兒……各式各樣的活動應有盡有,可冬至吃餃子這件事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傳餃子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當時他是爲了避免人的耳朵被凍傷發明的一種鑰匙,經過後人流傳餃子,現在便是家喻戶曉,人人皆愛的美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今年的冬至我們家過的可不同以往,一大早我們就去準備麪皮、麪粉、五花八門的餡兒。忙得不可開交,媽媽做杏鮑菇肉餡兒的,他先把各式各樣的菜洗淨切碎,然後和肉糊糊再放在一起,放入調料之後使勁的攪拌,一套動作行雲流水,不一會兒香噴噴的杏鮑菇肉餡兒就做好了。

與此同時父親也不甘示弱,加快速度和麪,彷彿在於媽媽比賽。

我也不能懈怠,在奶奶的指導下,我取出父親活好的面,仔仔細細擀成圓皮,撒上面粉,再在邊緣蘸上清水,然後取出餡兒放在中間,小心翼翼的對摺捏出花邊兒,這哪是在包餃子,這明明是在做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啊!

在這節日和習俗的氛圍裏,在這燈光的映照下,家人們的臉上都露出幸福與團圓的笑容。孩子們、大人們、南方人、北方人……提起餃子誰不是垂涎欲滴,充滿濃濃的回憶,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的確嫩嫩的麪皮裹住各式各樣的餡兒,看起來就令人垂涎三尺,聞起來更是香味濃濃,嚐起來怎能不讓人感到津津有味呢?

餃子終於煮好了,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拿着碗筷在鍋前守候了,單看它們在那鍋中滑動的樣,便忍不住咽兩三下口水。有嚼勁的麪皮,配上質嫩爽口、肉汁四溢的餡,沾上酸辣可口的醬料。一大口咬下去,滿滿的幸福感。

如此美味的餃子象徵着招財、團圓、幸福,忍不住想多吃幾口呢?

【篇六:聞啊——是秋桂】

六一班汪思齊

“冷露無聲溼桂花”“桂花吹斷月中香”。古往今來,中秋時節的桂花一直都是詩人們常詠誦的對象。在我的家鄉一黃山,中秋節時便有賞桂的傳統。後山,一株金黃的桂樹,屹立在一片池塘邊,已有五百多年了。

“來嘍!來嘍!”奶奶的一聲叫喊過後,月餅的香氣便朝我們撲了過來。我狠狠地吸了一口香氣,迫不及待地搶來一個月餅,猛地塞進嘴裏。你以爲我很喜歡月餅?喜歡是喜歡,不過主要是爲了趕快去賞桂花呢!“奶奶,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去賞桂花?”我嘴裏正包着月餅說話時含糊不清。“嘴裏吃掉再說!小心吃着!”媽媽嗔怪道。

過了好一會兒,奶奶才整理好東西,拉着我的手走向後山。

剛越過後山,就聞到了一股桂花香,奶奶笑着看向我:“聞啊!是秋桂!”

對啊,是秋桂!桂,又同“貴”一個讀音,這金秋的桂花是多麼珍貴啊!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向前走。

到了,到了!平靜的湖面上,潔白的月光,那株金黃的桂樹在明月的點綴下愈發美麗。一朵一朵,嬌小脆弱,彷彿輕輕一碰便會調落。這樣弱不禁風的桂花,散發出的卻是迷人的香氣。宋代詞人李清照在《鷓鴣天•桂》中寫到:“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流。”兩句點出了桂花的香與形,後又說:“自是花中第一流。”確實,這小小的桂花,好似已成了“花中之王”。問:“花中第一流是何物?”答曰:“定桂冠也。”

想到這,我會心一笑。

桂花落在了小池塘上,月亮也快睡着了,雲兒輕輕飄來給它蓋被子。

我同奶奶也準備下山了。這時望一眼奶奶手中的籃子,裏面意竟放滿了桂花。

奶奶小聲說:“拿着,做年糕吃!”我下意識接過籃子。

臨走前,我還回頭望了望桂樹,竟展開了想象:嫦娥仙子飄到桂樹下,抱着玉兔,給它戴上一枝桂花,又飄到了天上……

今年的中秋,就着這樣過去了。可是我腦海中還飄着一句話:“聞啊一是秋桂!”

【篇七:炸圓子裏的年味】

合肥市紅星路小學六1班——高雅菁

我國地大物博節日頗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個擁有兩千多年的古鎮——三河!那是一個美麗的小鎮,擁有很多的民風民俗,而在我記憶中最深刻的風俗就是過年炸圓子。

首先把泡好的糯米煮熟,然後把剁好的粉色肉沫放在一起,使勁攪拌均勻,讓他們融合一體,變成淡粉色的糊狀,接着再放入一些備好的小青蔥和薑末等佐料,攪拌均勻。接下來就要把這些拌好的一個一個的搓成雞蛋大小的丸子,所有的搓完之後,在上面撒上一點麪粉。

開始炸圓子了,先把金黃色的食用油倒在鍋內加熱,等油燒到啪啪作響的時候,把搓好的丸子一個一個慢慢放進鍋內,還要不停的用勺子輕輕翻動,防止黏在一起,一會兒只見一個個圓子急不可耐地冒了出來,左右不停地跳動,幾分鐘後它們就變成了金黃色的,像正午的太陽,煞是誘人。把炸好的圓子用漏勺撈起控油,讓人忍不住拿起就吃,咬一口外面又酥又脆,裏面又香又糯,吃完一個還想再吃。

聽奶奶說,小時候家裏並不怎麼富裕,過年的時候就會炸一些圓子,來客人會算上一盤菜,而且容易儲存,成本不高經濟又實惠。炸好的圓子金黃金黃的,又是圓形,不僅味道好,看起來還喜慶,所以又被賦予了團圓的寓意!這幾年,我也開始幫助奶奶一起搓圓子,爸爸負責炸,享受着過年家人一起團圓的美好時光。

人們常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但是希望每個賦予美好節日寓意的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去,觀風俗知得失,這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讓後世之人能體會這種快樂,你們的家鄉又有哪些風俗呢?

【篇八:年俗——炸圓子】

安徽省合肥市紅星路小學六(1)班王文韜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炸圓子;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這首童謠是合肥年俗的生動寫照。

隨着時間的流逝,時代的發展,合肥的很多年俗都慢慢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了,然而在我們家,外婆依舊保留着二十八炸圓子的年俗。

外婆炸的是糯米圓子,糯米圓子是安徽傳統名點,是安徽地區春節前必須準備的年節食品,春節家宴招待親友的一款美味佳餚。糯米圓子寓意着團團圓圓,美滿幸福!

每年臘月二十八,天剛亮,外婆就開始做糯米圓子啦。潔白的糯米飯、香噴噴的排骨湯、一清二白的小蔥、紅裏透白的五花肉,一股腦兒的倒入盆中,讓所有的材料充分融合在一起,做成一個個小巧滾圓的糯米圓子,放入油鍋裏。過了一會兒,油鍋就開始吱吱作響了,這時糯米圓子已經慢慢變成金黃色了,隨着時間的推移,鍋裏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兒。聽着它那吱吱作響的聲音,聞聞那種圓子特有的香味兒,怎能不讓人垂涎欲滴呢?每當糯米圓子出鍋的時候,我都會迫不及待的去抓圓子,完全顧不得那燙人的溫度,恨不得一口吞掉整個圓子。

現在,我也開始和外婆學習如何製作糯米圓子了,每當我做糯米圓子的時候,都會和外婆一起默默唸叨:新的一年,家人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我之所以學習做糯米圓子,不僅僅是因爲我喜歡吃糯米圓子,更重要的是因爲合肥現在有很多的年俗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我想保留炸圓子這個年俗,讓它一代代傳承下去。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xiaoxue/lnjxz/709517.html

  • 標籤: 家鄉 風俗 描寫家鄉風俗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免費》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的風俗作文精選免費》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