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

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

 作者: | 閱讀: 9.74W 次

篇一:鄉土中國讀後感

鄉土中國讀後感

宋懿芮

“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在一種行爲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鄉土本色》

僅僅讀了本書的第一章,我便默默地長舒一口氣,原本興致勃勃的情感被截了一大半,本想放棄但又轉頭細想:今天這是教材上點明要讀完的書,我輕輕地撫摸皺起來的眉頭,無意中看到一段文字:朱光潛不光是讀有趣的書,還要硬啃那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估計就叫做啃着啃着自然就啃出滋味來了。

讀完整篇文章,似乎對鄉土社會有所瞭解了。本書開頭就注重寫中國的鄉土,後面轉化爲寫鄉土的中國,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一點是感同身受的,正因我們的民族確實和泥土分不開。在中國,從女媧用泥土造人的傳統神話故事開始,到歷代的引起社會轟動和反思的農民起義,都與泥、與土分不開。“土”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着的東西,“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便能提示我們鄉土社會以農民爲榮。

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便受“私”的影響,費孝通先生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分析了這個問題,在《差序格局》這一章中,作者一步一步地推到“差序格局”,個體的行動在差序圈層中展開,呈現出自我主義的風貌,格局如同水面上放開的漣暈一般,由自己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親疏。在“推己及人”的波紋式社會結構中,也構成了維繫人際關聯的道德要素。

“家”在這本書中意義非凡,在這本書中,“家”通常指的是父親一系,費孝通先生稱之爲“小家族”。家庭與家族有所不同,在中國社會的家庭關係中,重要關係是父子關係,是婆媳關係,然後纔是夫妻關係。男女之間存在着鴻溝,中國人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守也是在這種社會格局中養成的。

費孝通先生認爲,鄉土中國不是一個法治社會,但是無“法”並不影響這個社會的秩序,正因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鄉土中國的“禮”靠社會傳統來維繫和傳承。

在《禮治秩序》中,最令我感觸深的話語便是:“殘酷與否和合禮與否無關”。”禮”背後靠的是傳統,在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中,人們逐漸對傳統愈發敬畏,而我們對行爲和目的之間的關係不加追究,又帶有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便形成了一個所謂的“儀式”了,所謂“禮”便是按着儀式做的意思。相比之下,法律是強行限制人的行爲的,而道德是整個社會所支持的、默認的。

作者費孝通先生認爲,薄弱的基礎決定了農業社會不能建立強大的權力帝國,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也構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會,鄉土中國在人民實際生活看是鬆弛的,是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力的。在鄉土社會,亦有一種發生在長幼之間很強的“教化權利”,該種權利保證文化傳統的延續。

在鄉土社會中,血緣關係決定了社會地位。在穩定的社會之中,血緣又推而廣之爲地緣。在羣體內部,人們靠人情往來,這樣就限制了商業的發展。

在本書的最後兩章,作者認爲,鄉土社會的穩定是相對的,但是鄉土社會的變化極其緩慢。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標誌就是人們由慾望轉向需要,現代社會由於變遷迅速,作爲文化事實的慾望已經不足以解釋人們和社會的行爲,這時“需要”就產生了。

在讀完這本書的一剎那,我忽然讀懂了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但這一次也是略懂一二,希望有時間再啃第二次,第三次。

在這一次閱讀中,我將鄉土社會看作爲現代社會的“親兄弟”,也亦是其一面鏡子。

篇二:鄉土中國讀後感

榆社中學高一二部411班作者石佳悅

經歷了十幾天後,我讀完了《鄉土中國》。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充實又複雜,如果說我通過歷史書籍瞭解到的是中國土地上的興亡盛衰,那麼我通過《鄉土中國》瞭解到的就是中國土地下盤根錯節的根鬚網絡。

中國人古時對土地有特殊的情感,費孝通在“鄉土本色”中說“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土氣’在人們看來是對鄉下人的藐視,但費孝通認爲,“土氣”恰恰是他們依靠土地生存的最好證明。鄉下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他們生於斯,死於斯,他們直接與土地打交道,在土地中生存發展。但是土地是固定的,人口是增長的,過剩的人口,就得宣泄外出,他們不得不去外面尋找土地生存了。但無論到何處,他們都不會放棄從事土地上的職業——農業。用費孝通的話講就是“我們的民族確是和土地分不開的了”。“安土重遷”“落葉歸根”這份土地情結如樹根般牢牢紮在人們思想深處,這種對土地的敬重與依戀,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代代相承。

鄉土社會裏的人,人人都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因此他們不能老是移動,這就使得鄉土社會成了熟人社會。在這種熟人的社會,文字甚至語言都是多餘的。這裏的每個人都遵循着上一代的生活模式,他們完全可以靠世代的經驗生活下去,所以鄉土社會是不易變遷的。

在熟悉的相處中,每個人對彼此都知根知底,於是形成了很多約定俗成,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行爲。比如做事不講法律,只講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和傳統禮儀,這些“禮”是人們從小就熟悉並且早已內化於心的,評判是非的標準在於每個人心中的禮,持禮俗的力量在於內心的良心,所以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稱來衡量自己和他人。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鄉土社會的人際關係了。在鄉土社會,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繫。費孝通先生把這種關係比作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這個圈子可大也可小,它取決於圈子的中心勢力。處於這種關係圈中的夫婦感情是十分淡漠的,生育繁衍,擴大人脈關係網纔是首選。在男女關係上,鄉土社會規定男女有別來保證其社會的安穩。總之,鄉土社會是靠規矩和禮來治理社會的。

鄉土社會是穩定的、相對靜止的,它的發展進程相對比較慢。當現代社會的事物突然進入鄉土社會,鄉土社會是排斥的,如文字下鄉,鄉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熟悉使文字顯得多餘;如推行法治,差序格局和禮治阻礙着法治的順利推行。因此,想要改變鄉土社會,就必須改變其社會的性質,這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

初讀鄉土社會,我感覺生澀難懂,但漸漸品讀中,我體會到了費老的感情。我想他一定是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才能寫出如此細緻真切的著作。在品讀《鄉土中國》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鄉土中國的變化。今日的中國已經不再是幾十年前的中國,而是正走在日新月異、奮勇向前的光明大道上。

以上就是我淺讀《鄉土中國》的感受,我想如果時間充足,我一定要再次細細品讀一次《鄉土中國》,深入的瞭解中國社會。

篇三:鄉土中國讀後感

榆社中學高一二部411班作者趙宇柱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從2021年1月23日開始,歷時十多天終於在2月9日下午成功結束,我們圓滿完成任務。《鄉土中國》這部著作,思想超凡,字句嚴謹,具有極大的極珍貴的探索精神,讓我感受到作者費孝通先生不折不扣的學術品格併爲之折服。在閱讀這部著作的過程中,我收穫了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的滋養,更是對鄉土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瞭解,讓我感受頗深。

初得到這本書時,別人都說他苦澀難懂,我略翻開幾頁,滿是文字,讓我更是全無閱讀興趣。從小看慣了故事性的書籍,以至於對敘述性文章情有獨鍾。直到這次。在需完成任務的前提下,我嘗試着去閱讀,這一路上從未放棄。

記得閱讀第一篇文章時,在老師的鼓勵下克服了畏難情緒,我慢慢地在每一字上掃下目光,在讀的同時去深入思考,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第一次難免思考不夠深刻,但我也並不氣餒,而且還很高興。漸漸地,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透過現象去深入思考其本質,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越來越覺得自己已經置身於這部書中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早已不是爲了完成任務,而是一個享受的過程,同時在費先生嚴謹思維的薰陶下,我的思維能力和見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得不說,這部著作在我的閱讀生涯中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讓我的閱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如此,我對鄉土社會有了清晰的認識,讓我看清了他的本質,看清了歷史。

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其最大的特點是穩定,鄉土社會是農業社會,鄉下人依土而生,土地是他們生存的必要條件,而土地是固定的,因而鄉土社會是不流動的,他們世代生活在一處“生於斯,死於斯”,每個人都是從小生活在一起就熟悉得很,其實這在我們現在的鄉村中也有體現。例如一個村子裏要細論起親屬是極多的。

鄉土社會的特點即是此,故也是“熟悉的社會”,人們眉目傳情,用聲氣辨,連語言都用處不多,就更不用說文字了,這也是爲什麼文字下鄉成效不大的原因。可見,“改革”並不是易事,要等到中國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文字才能下鄉。

圍繞着鄉土社會的特點,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就誕生了。每個人的親屬關係如丟石頭所形成的同心圓波紋的性質又如同蜘蛛網般錯綜複雜,在此道德層面,鄉土社會的伸縮性也使得公私之辨模糊不清,家庭層面上加的職能是生育,家是綿續的。感情在社會關係上就有創造作用,而鄉土社會並不允許有較大變化,因此男女分工維持着家的穩定。“男女有別”,使他們在生活上加以隔離,男女有別的界限致使了中國感情向變態方向的發展,也許這並不是什麼好方向吧。

鄉土社會也是“禮治”的,法律在這裏並不需要,“長幼原則,教化作用”纔是首要。

鄉土社會的變化速率相對於現代社會可以說是禁止的,但社會終究是變遷的,但長老權力在形式上不容違逆,於是有了“名與實”的分離。鄉土社會的傳統不變,經驗可以解決一切困難,但現代社會適應變化的他們需依着生存的條件去計劃。

鄉土社會的不流動性,使其變化十分緩慢,不難想象其變革爲發展的現代社會是多麼不易。前輩們說,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做出的努力不容忽視,我們理應牢記,同時傳承前輩的優秀品格、實現人生的價值是我們的目標。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現代社會會愈加繁榮。

《鄉土中國》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希望有時間我能再次閱讀,感謝《鄉土中國》,讓我在文學和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四:鄉土中國讀後感

常丹

在老師的帶領下,與同學們一起攀越《鄉土中國》這座高山的過程中,我們總能將現代社會帶入閱讀情景,並與鄉土社會進行對比,剖析着社會的本質特點,這個過程是苦中夾甜,下面是我讀了《鄉土中國》後的一些感悟。

《鄉土中國》的第一章是《鄉土本色》它統領了全書。鄉土本質即家鄉的本來面目:性質或品質。這裏的家鄉是中國基層社會,其本質是"鄉土性"。"鄉土性"包括三個要點:一是不流動的,具有穩定性;二是"熟悉的";三是禮俗性的。

具體分析如下:①鄉土社會是以耕種爲主,所以形成了"土氣"不流動穩定的狀況。②鄉土社會中的"熟悉"是從時間裏,生活中的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發生的一種親密的感覺。人們由於這種"熟悉"總會抱有"生於斯,死於斯"的觀念。這種"熟悉"可以使人們眉目傳情,指石爲證,用聲氣辨人。在《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中更是談到“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餘的,連語言都並不是傳情達意的唯一象徵體系”。在這種社會中,語言足以傳遞世代間的經驗了。人們並不是愚到連字都不認識,而是沒有用文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因爲他們太過熟悉彼此。③鄉土社會也是"禮俗社會"。鄉土社會中有許多地方是無法服從法律的,人們以"長老權力"爲主,這是人們在熟悉的基礎上得到信任,這個信任便可以代表規矩,這是鄉土社會中治理的通用手法。

《差序格局》《系維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從道德層面、家庭層面、家庭成員關係的層面來具體展開。①多采用了對比的手法,將中西方進行比較,以同心圓,水波紋爲喻,廣泛地介紹了鄉土社會中家族關係,親屬關係及地緣關係的特點,還提出"團體格局""差序格局""個人主義""自我主義"等一系列的概念,結合儒家中的相關論述和私人關係中的道德要素孝、悌、忠、信,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闡釋了差序格局中差等的次序,以己爲核心,羣己界限模糊等特點,得出鄉土社會處理羣己關係重在"克己"的論斷。②鄉土社會傳統的道德是找不出一個固定的評判是非的標準,所以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對象和自己的關係,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有伸縮性)。③鄉土社會中的基本社羣是"家",鄉土社會中的家應該稱爲"大家庭"或"小家族"。二者的區別不在於人數的多少,而是"大家庭"比"小家族"的倫理關係更復雜,結構與原則也不同。(總結:“家”的特徵是具有長期延續性,具備生育功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宗教功能等,遵循父系親屬差序擴大原則,排斥普通情感。)

《名實的分離》《從慾望到需要》主要從社會變遷展開。①鄉土社會變動速率很慢,可以稱這個社會是安定的。註釋是維持長老權力的形式而注入變動的內容,註釋的變動方式可以引起名實之間發生極大的分離,名實之間的分離跟着社會變遷速率而增加,但這種社會正在慢慢地改變着。②從慾望到需要的過程是鄉土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人類的行爲是有動機和目的的,但個人的慾望總能與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的發展相和,就像冥冥中有一隻手安排好了一切。

歷史延續到今天,鄉土社會是從鄉土一點點走向現代。如今,現代社會覆蓋了中國大多數地方,傳統的鄉土社會雖然已基本解體,但這些讓中國人之所以成爲中國人的魂並沒有消散,他們仍在方方面面影響着現代中國。讀了《鄉土中國》,讓我深刻認識到,如果將現代社會的一些政策只是單純地推行到鄉土社會的話,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力,應該先根據鄉土社會的結構和思想觀念進行改革,然後再推行下去,這樣纔會起到真正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duhougan/841922.html

  • 標籤: 讀後感 鄉土 中國 愛國讀後感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鄉土中國讀後感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