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精選10篇)作文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11W 次

篇一: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精選10篇)

從書店買回這本書時,我草草瀏覽了一下目錄和內容,發現本書全是古文,記載的全是曾國藩與其父母、兄弟、祖父之間的書信往來,我一面感嘆這本書將會很難讀一面也在欣喜,看完這本書我應該就能學會寫信了吧。

現代人已經很少寫信了,一方面是沒有時間,現代化的快節奏之下,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好好寫信;另一方面是現代人已經不會寫信了,通信技術不斷髮展,手機微信廣泛普及,人們習慣了新式的網絡用語,如何提筆,如何寫信早已拋擲腦後。此時,這樣一本晚清名臣的家書則剛好可以把我們帶回那個書信年代,讓我們感受古人的真摯情誼與厚重的書信文化。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人生閱歷、個人情感的結晶。而對於散文、自傳、家書、詩集類文學作品更是如此,它們更真實、更直接的貼近作者的個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看一個人的文章如何,便可推敲這個人的生活習性、人格品行如何。在書的扉頁,除了曾國藩的人物生平之外,還赫然寫着——“千古第一完人”。嚴於律己,勤於治學,忠君愛國,恪守孝悌……曾國藩一生追求聖賢之道,並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儒學禮義。他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常常講述自己的言行志向,督促自己也勉勵弟弟們用功讀書,“弟弟們在家,不知每天怎麼用功?我自從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然懶惰如故,但是每天用楷書寫日記,每天讀十頁史書,每天記一條茶餘偶談,這三件事沒有一天間斷過。弟弟們每人自己立下功課,一定要每天不間斷,就算是行船,走路,都要帶在身邊。”曾國藩認爲,人不讀書就算了,如果自稱讀書人,就一定要不斷學習。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都是分內的事。

在曾國藩的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何爲長兄如父。在收錄的家書中,曾國藩寫給弟弟們的家書最多。書法作文之道、讀書學習之法、修身立德之方,曾國藩在家書中事無鉅細,一一道來,對弟弟們諄諄教導,寄予厚望。他告訴弟弟們行事要光明磊落,不取不義之財,“如果不是合乎道義得到的,就不要輕易接受。要做好人,第一要緊的就是在此處下手。”。他勉勵弟弟們專注治學,“追求學業之精,別無他法,只有專注而已。諸位弟弟們要在學業上努力保持專注。”他還時常自責,擔心自己做兄長的不夠負責,教導不當,“我受了父親的教誨,卻不能教導弟弟們功成名就,這是我深深慚愧的地方。他人與我結交,多有從我這兒受益的,唯獨我自己的弟弟不能受益,這又是我深深悔恨的地方。”

個人際遇通常與國家、社會的大環境大背景緊密相連,從道光二十一年到同治十年,三十餘年間,數百封家信,不僅傳達了曾國藩對家人的深深掛念,也投影出晚清動盪的歷史下曾國藩仕途的沉浮軌跡。道光二十年間,雖然鴉片戰爭摧毀了國門清王朝逐漸動盪,但曾國藩初入仕途只是小小的內閣學士,只能一心治於學,在書信中也十分重視弟弟們的讀書教育;咸豐年間,太平軍起義暴亂,曾國藩任團練創建湘軍,奉命鎮壓太平軍,國家動亂,家書漸少,書信中也多爲軍事策略和軍中形勢的探討;同治九年,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但清王朝早已腐朽落後,曾國藩試圖整改也有心無力,在書信中有難言的悲哀。

閱讀曾國藩的家書就像是細品一杯清茶,淡淡的寧靜的,有回甘。這是一份寄託着深沉思念與情懷的家書,亦是一份包含人生智慧的經典。還沒看完全書,但我覺得我已經收穫了超越寫信的更多的東西。

篇二: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閱讀《曾國藩家書》,但是當中許多曾國藩本人的主張,我都並不覺得陌生,反而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因爲這些思想都是我爸爸從小到大一直在我耳邊唸叨的。我在學習上碰上了什麼難題、我在生活中遭遇了怎樣的困境,我爸開導我的方法跟曾國藩開導他的弟弟或是孩子們幾乎是大同小異。所以在閱讀的同時,我就不自覺地將曾國藩的一些主張同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相結合,從而產生了一些感悟。這些感悟主要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自我的充實,二是自我對他人的充實。

自我的充實,這一方面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進行理解。首先即是對知識直接的汲取,閱讀、實踐,我們獲得知識的方法各異,但不同的方法都指向同一個終點,即自我的不斷完善。但是我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終點”定得較近。認真複習是爲了期末取得高分,取得高分是爲了綜測成績能夠名列前茅,優秀的成績又服務於獎學金的評定和保研名額的爭取。每個學期的期末階段,大家都會變得焦慮,我也不例外。有時候我會想,這種焦慮的源頭是什麼呢。我們把期末成績看得太重,但是它並不是衡量我們對知識汲取程度的唯一標準,我們因爲綜測費心費腦,但參加某一活動是爲了開闊見識提高能力,而不是是爲了綜測的一兩分。我會用這種想法來安慰自己,告訴自己要看向事物的“終點”,但是過一會兒又會變得更爲焦慮。如何減輕這種焦慮呢,曾國藩的一個主張或許會有幫助。在他看來,學習的過程比學習的結果更爲重要,多次考取秀才未中,他並不氣餒,因爲他認爲他在備考的過程中盡心盡力了,也學到了許多知識,這就足夠了。結果是由上天註定的,但是我們可以在過程中更爲精進,更加勤勉。即便結果不盡人意,我們在這過程中也不至於一無所獲。

其次就是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識。我還記得,在高三的時候,因爲學習任務繁重,班上的衛生和公共區的衛生都特別糟糕。年級的督導老師譚老師提醒了很多次,但是我們班還是沒有改善。又一次不合格後,一個大課間,譚老師直接進了我們班,開始訓斥我們。他說,學習是非常重要,但它並不是唯一。學習並不是我們逃避衛生、逃避勞動的藉口。我們在做衛生時的表現會直接反映到我們的學習情況上。比如說,做衛生敷衍了事的人,它必定是沉不下心來學習的;不注意細節角落的同學,在考場上肯定會吃粗心的虧。曾國藩的思想與譚老師的這一番話也有不謀而合之處,曾國藩他十分注重細節,每天堅持靜坐、勞動、反思,不會認爲這些事情浪費時間,反而認爲它們能夠促進我們更好地學習思考。如何更好地汲取知識,我們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的本身就是對知識進行不斷地吸取。課本知識、專業知識,這些都不是學習的唯一,我們學習他們的目的是爲了更好的提高我們的專業能力,高分通過期末考試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看了解了多少專業知識,更要看自己是否提升了能把專業知識轉爲實踐的能力、自己的學習習慣(比如說拖延症、丟三落四的毛病)是否有了改善,自己對專業的認知是否有了更深的覺悟。中考、高考、考研,這些只是人生的一個節點,節點並不會決定終點。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都要找到真正的終點,把目光放長遠,這是避免焦慮的一大良劑。

自我對他人的充實,即爲人處世之道。在我小的時候,我爸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做人用心吃得虧,做事用腦罷得蠻。我們作爲社會的一份子,一舉一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與社會產生關聯。所以在決定我們的行爲之前,我們必須考慮自身的做法會對他人、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曾國藩爲一代文臣,卻組建了一支剽悍的湘軍。這與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曾國藩待人真誠熱情,願意與他人同!甘共苦,在利益關係上處理謹慎,甘願吃虧。他認爲佔別人的小便宜,日後肯定需要耗費更大的代價來歸還,所以在他弟弟收取他人錢物時,他進行了勸阻教育。我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但在經濟迅速發展,“內卷”日益橫行的時代,更多人會選擇錙銖必較,分秒必究。這種計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雙方所要共同承擔的,與其這般苛刻不饒人,不如吃點虧,以小失換大得。

當然,《曾國藩家書》所反映的道理並不只是以上幾點,只是相對於其他來說,這幾方面對我有較大的觸動。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滄海桑田只是片刻之時。但是真理不會隨着時代的洪流而消散,在當下的社會,我們仍應對曾國藩的思想有更深的思考。

篇三: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假期在老師推薦下讀完《曾國藩家書》,一本以“一家之言”,惠及數代萬家的傳世之作。在書中,這位曾笑傲官場、久戰沙場的歷史大家,以一位平和的老者之姿,將他畢生所得的人生之道,同他的家人、後代娓娓道來,傾訴衷腸,惟願衆人能在其中習得一二。的確如此,讀完頓覺通透不少,現以此文作分享與總結。

該書爲曾國藩寄給家中子弟的書信集,成書於19世紀中葉。這本集子記錄了清道光30年間至同治10年間,長達30年的翰苑和戎馬生涯,數量達1500餘封。所涉內容極爲廣泛,包括修身篇、治學篇、齊家篇、爲政篇、處世篇、治軍篇、用人篇、師友篇、理財篇、養生篇,共十大方面的內容,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及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它更是做人處世之典範,齊家教育之真言,爲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旗幟。曾氏家書,行文流暢,格式自由,揮灑自如,字字箴言,將人生哲理、世故大道蘊含在平淡家常之中,讓人讀來不覺枯燥乏味,除去至真道理,更飽含一絲真情與溫馨。

前半部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脈絡展開,後半部分則以待人接物、處事日常爲主要內容。

對於畢生的追求,曾國藩認爲“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是指培養“孝、悌、仁、義”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齊家。而修業則指的是提升“詩文作字”的能力,記誦聖人的經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學問。他繼承了孔孟的觀點,認爲讀書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修養,增加學問和能力,從而使自己成爲君子甚至聖賢,而讀書的好處從大處講可以爲國效力,從小處講則可以修業謀生。

進德和修業這兩件事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何以實現?曾國藩在接下來的數封信中向諸弟闡釋:如“勸宜力除牢騷”、“不宜露圭角於外”、“做人須要有恆心”、“專而精,紛而散”、“注意平和二字”、“戒傲戒惰”、“必須自立自強”等話語。在同治十年,曾國藩慶祝了自己的六十大壽,也在這個特殊時間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四條修身經驗,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所謂“慎獨”是指有德行的人在獨處時也會小心謹慎,而小人在獨自一人時則會由於缺乏約束做一些越軌之事;“主敬”是指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禮,辦事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求仁”是指對萬事萬物都要懷抱一顆真誠的仁愛之心,要有寬廣的心胸;“習勞”則是曾國藩經常強調的“勤勞”。

在“齊家”上,曾國藩首先強調“家和”的重要性。他認爲一家中,只要兄弟和睦,一團和氣,那麼這個家庭一定會越來越興旺。其次,他還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培養良好的家風,重視子孫後代的教育,期望後代都能兢兢業業。他認爲門第太大會出事端,於是並不打算將自己積攢的家業留給子孫後人,而是認爲子孫圖強不愁沒飯吃。除此之外,他還崇尚嚴厲的家風與規矩。雖然對待家人嚴而有威,但平時也是平易近人,他希望弟弟們嚴守家訓,將曾家的優良家風繼承下去。他在信中正式提出他的治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早起)、掃(經常打掃屋子)、考(考妣)、寶(維持良好鄰里關係)。

談到“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有一套自己的理論:爲官清廉,不靠做官發財;行事勇毅,直言勸諫皇帝;深謀遠慮,富有政治遠見;爲人謙遜,從不驕奢淫逸;以勤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在治軍和用人上,對於武器和人的關係,他認爲“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以紀律嚴軍,使軍隊以愛護百姓爲第一要義,並親自作《愛民歌》以勸導官兵;在用人上,主張賞罰分明、寬嚴相濟。另外,他在治國上還堅持與時俱進,雖出身科舉卻並不迂腐,認識到西方技術的優勢,極力主張向西方學習,“製造船炮,爲中國自強之本”,後致力於創辦西方科技工業的洋務運動。他是學習西方先進思想文化並付諸實踐的先驅者。

在最後部分,曾國藩分別從尊師交友和理財養生兩個方面進行論述。他曾苦口婆心勸誡在外學習的弟弟:“取明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他自身對待師長是極爲敬重的的,認爲有才學的師長和有志向的朋友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交友拜師要專一,所謂“交不在多,得一人勝百人;交不在久,得一日喻千古”,與人結交時一定要專心經營。與良友應殷勤親近,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賢臣,遠小人”都是這個道理。關於理財,曾國藩最大的特點在於不主張將財富留給後人,認爲“子孫之貧富各有命定”,也“不宜留債與後人”。爲富不笑貧,主張“富貴氣不可太重”,人生財富無需盈滿。對於養生,他的思想似乎先同時期人一步:起早猶如千金妙方;飯後走數千步是養生第一祕訣;治身宜不服藥(是藥三分毒;當然在自身不能自愈的情況下還是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用養心和平之法醫治失眠等。

七試中舉,年輕時猶如“憤青”,罵同僚,罵皇帝,最終華麗轉身,成爲“晚晴中興第一名臣”。毛澤東說他:“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評他:“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爲師爲將爲相一完人。”通過此書,他從一個學者對讀書治學經驗之談、一個成功者對事業奮鬥經歷、一個胸中有着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世界袒露的角度,向世人傳播爲人治世之道,成功的以“一家之言”惠及千萬家。

篇四: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曾國藩家書》以信爲媒介,通過字裏行間,將“晚清第一名臣”,一位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以更親近的方式躍然紙上。歷史書最開始帶我們瞭解的曾國藩,是洋務運動中深謀遠略的人物,他扶大廈之將傾,挽危難時之狂瀾,但也不免帶有史書之上被高高端起的距離感。《曾國藩家書》收集整理了其在修身、勸學、治家、理財、交友各個方面的內容,以隨想而至,鎮定自如的一篇篇文字,將我們拉近至這位名臣的面前。

《曾國藩家書》,以娓娓道來,真實細密的四百三十五通家書,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更以百年之外的悉心叮囑與言傳身教,默默影響了如今我們的家國觀、人生觀、價值觀……穿越百年而來,跨越鉅變之實,我們與曾國藩之間,儘管被無數的歷史變遷與經久的時代跨越相隔,但他的字字良言,句句妙語卻仍能讓人受益頗深。四百三十五通家書,四百三十五次的感悟與叮囑,也是四百三十五次的文化傳遞與繼承。我們站在上百年之外,去細細聆聽或是字斟句酌,均能有所獲益。在本書中,儘管涉獵內容甚廣,包含範圍縱深,但對於我來說,其修身養性之內容格外引人深思。

曾國藩在其書信之中,不乏有對爲人處世之道的探討。在爲人品德上,他堅持“自強,堅忍”。在第四篇“致沅弟”中,曾國藩多次強調:“然困心橫慮,正是磨鍊英雄,玉汝於成”,“唯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曾國藩一生之所以成功,歸結於“堅忍”二字。用梁啓超的話來說:“如果曾國藩沒有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忍耐,那麼他的一生也必是失敗的。”曾國藩也在自己無數次危難關頭的抉擇中彰顯着自己堅忍不拔的品質。1864年徽州城一戰,在最初判斷失誤導致落敗後,曾國藩並未一蹶不振,而是用殘兵設計策略苦守堅持,等待轉機,最終得以渡過難關。着眼於自身,我們亦需要修煉這樣一份堅忍功夫。遇事不妥協,不萎靡,儘管困心橫慮,仍要咬定牙根,徐圖自強,最終玉汝於成。

在立身處世上,曾國藩則有一顆不圖虛名,居安思危的淡泊之心。他多次在給家中晚輩的信中強調“息怒忍耐”、“功名得失,皆有定數”、“樹大招風,不圖虛名”等,他強調做人要踏實,做事要盡力而爲,切不可投機取巧。而之所以多出此言,也與曾國藩護弟心切有關,他深知自己位高權重,而歷史上同等身份的人很難善始善終。他既擔心在自己全盛之時難以保護幼弟,又怕衰落之際會牽連親人,因此無時不刻強調腳踏實地,不投機取巧的重要性,藉此來保護家人平安。曾國藩的淡泊與踏實一定程度上也是他深謀遠慮的結果,而身居高位之人又能有曾國藩一般的心性與遠見卓識,也實屬難得。曾國藩的這種見識與謀略對於我們來說,更不失爲一份難能可貴的經驗財富。

而在學習讀書方面,曾國藩又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他給家中小輩的信中,幾乎都是在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他教導“唯讀書能變化氣質”、“讀書須能涵泳體察”、“讀書要明事理”等,還詳細指出“讀古文之要義”、“述爲不學四要事”、“用筆、作文之法”諸如此類,娓娓說來,細細講解,不僅強調了學習之重要,也提供了許多有效的學習方法。而曾國藩之學習,也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按圖索驥。他十分重視對學問應用的靈活變通,他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採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則轉向了老莊的道家,而太平天國起,曾國藩臨危受命組織湘軍鎮壓農民起義的時期,他又轉而推崇法家嚴刑峻法思想主張。可以說,讀書使曾國藩一生多變,而曾國藩也認爲只要每天有新的進步,就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覽讀《曾國藩家書》,一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子形象便緩緩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曾國藩跨越了歷史,褪去了固有的軍事家、政治家的冰冷形象,以一個更加溫暖、更有溫度的面貌重新展示了他自己,也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受益頗深。初次閱讀,只淺淺領略了曾國藩在爲人處世與自我修養方面的人格魅力、豐富經驗。我相信在後續的閱讀中,這本書在理財、交友、爲政等諸多方面也會帶來更多的啓發。

篇五: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曾國藩家書》收集、整理了曾國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間信件往來的精華部分,書中通過教導讀書、研究學問、修身、立志、堅持等方面,讓我們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國藩的真,從而對曾國藩有了更深一層地瞭解。

讀其家書,我是深有體會,以下是我的一點感想。

在其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這點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和曾國藩一樣做到呢。曾國藩凡有什麼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我們許多人雖然都很尊重自己的長輩,但是往往都是浮於表面的,許多時候我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認爲長輩的思想已經落後了,我們會做出自己認爲對的選擇,無論對錯我認爲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纔有助於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爲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能夠成爲和睦家庭中的一員,有人關心,有人呵護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東西,一直在我們眼前,我們身邊甚至是我們自己都有着太多這樣鮮明的例子了只是我們一直以爲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還有很重要的一方面的感受就是曾國藩對於讀書的獨到理解。曾國藩認爲讀書的目的有二:一者進德之事,一者修業之事。讀書的目的,一爲提高道德修養,二爲有立足之本。現代人讀書似乎更注重後者,使讀書功利化之風氣愈演愈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立足之本則無心潛心讀書,讀書的過程不注重道德修養就會成爲一個高智商的野蠻人。二者也是共進共退的過程,如有偏頗應及時矯正。與其思考讀書何用,不如把時間用在讀書上,去書中尋求答案,而不是靠一顆空洞的大腦去苦思冥想而不得解。正是專注的讀書習慣,持之以恆的堅持,讓曾國藩能夠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讀書、日記、書法,是他每日必修的功課,即使身居高職依然堅持如一。這正是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曾國藩每日堅持日記可謂“吾日三省吾身”之極致。很可怕的是我們自身有時候不敢反省,明知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卻不敢面對,一昧逃避再逃避,這應該也是墮落的根源吧。真的很佩服曾國藩持之以恆的精神。

我們現在的學生讀書,看似條件好多了,但是仔細想想,其實也沒有。一方面,他們很難立常志,因爲現在家庭富裕的太多了,如果從小家庭教育在立志方面的教育缺失,很多學生不知道讀書是爲了幹嘛?我們父母輩那一代大都出身貧苦,於是從小就爲了改變自身甚至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而努力考大學,所以從不懈怠。如今的學生不努力也可以獲得衣食無憂的條件,那麼考大學幹什麼呢?另一方面,現在的學生相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學生而言,需要抵抗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有人說,想要毀掉一個學生,給他一個手機就夠了。對於成人而言,手機的誘惑都無法抵禦,何況心智尚未完全的孩子?讀書確實是有趣的,但是對於尚未培養出趣味的學生而言,遊戲肯定要比讀書有趣得多。那麼想要他們讀書且有恆地讀書,更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讀書貴有恆”,說來容易,實行起來很難。一方面,要立遠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生民立命,爲天地立心,爲往聖生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要是父母或者老師給孩子德志向不過就是溫飽或者小康等物質理想,孩子不努力也能達到,那怎麼怪他不努力呢?二是心無旁騖。只有在志向遠大的基礎上,有恆地讀書,纔能有一番作爲。這時,排除干擾,心無旁騖就顯得格外重要。正如無痕書友所說:“總覺得自己身上的浮躁之氣太重,不能完全歸結於大環境,還是自己不能做到內心恬淡寧靜。”內心的恬淡寧靜,纔是讀書有恆的初始和皈依。

《曾國藩家書》給我的啓示遠遠不只這些,我還需要好好的學習。

篇六: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房龍在《人類的故事》中有一句話我一直很喜歡,他說:“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

在“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的喊聲中,曾國藩就這樣開啓了自己政治的一生,複雜且矛盾。

百川有容乃大,蒼穹無爭自高,世人皆笑不過風裏飛沙,天地合何曾應留言而寂滅。亭亭街前竹,心不動於微,此目不眩於五色,這是曾氏傳家授業之道。對中國近代史的評價,對曾國藩先生的評價,有人爲此而爭論不休,實則必要不大。記憶蓋棺定論,只由後人評說,但只求評論的人,心如一泓古井,深湛澄靜。

曾國藩先生一生中不論如何繁忙,京城裏讀書修身治學爲官,還是督軍行船帶兵打仗,總不忘撰筆,講求立志修身,探究學問做人,娓娓道來,總把金針度於人,以自己的精神成長曆程,爲官做人經驗做例證,服人感人激勵人。

他的書信不僅體現出齊身,治國,平天下,也透出那個時代中國人的思想。時代永遠是進行的,它裹挾着人們向前,又沾染着每個身處其中的人的溫度。它的溫度爲書信保留,爲後人整理成書。

初讀《曾國藩家書》尚是及笄之年,因是文言文總感到晦澀難懂,圇囤而過;今年寒假有機會再讀這本書,才得以對曾國藩先生的處人治事之明有幾分淺薄瞭解。

鉛刀有干將之志,螢竹希日月之光,先生的修養,讓人感到哪怕身處泥沼,也能揣一輪明月,養一池清涼。“蓋天下之理,滿則招損,亢則有悔,日中則昊,月盈則虧,至當不易之理也!”月之陰晴圓缺顯出的是月的變化,人看到月的變化,表達得出的是自己的情感,伏案深思,方覺其中深理。太陽至正午便會偏斜,月亮至滿月後開始減淡它的光輝,這是自然的規律。於人自身而言,人格與發展亦是如此,滿則招損、亢則有悔。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萬事必須有度。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開花成災的玫瑰不是燦爛,而是荒涼。萬事萬物,唯有適度可謂之美,曾國藩先生出此語,便是深諳其道。《紅樓夢》中王熙鳳掌家,弄權鐵檻寺、逼死尤二姐,暗地犯下諸多罪行,最終紙裏包不住火,東窗事發只能“哭向金陵事更哀”,其悲慘在於貪與狠過度。可見,無度帶來的終究是惡果。正如儒家極力推崇中庸之道,講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先生又言:“危行言孫,蝶屈存身”告誡人們行爲政治,說話謙遜像只蟲一樣彎身保護自己,躬身取道。“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寂寂無人雪地裏的冰霜,陽光所容者是它的形狀,所不能容者是它的高潔,無論是在華亭還是陋室,君子端方當如曾氏一方以修養之心,吹拂他人,淨化己心,重在踐行,貴在堅持。

在《曾國藩全集·家書》所留下的1520封家信中,除了給祖父母、父母的幾十封,絕大部分都是寫給兄弟子侄輩的,在這些家書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家族崛起的精神密碼,一種綿延不斷的獨特文化傳統。

作爲曾家的長子承重孫,曾國藩自覺地擔負起教育子弟的責任。在家書中曾國藩把自己修身、治學、讀書、交友、爲官、治軍等各個方面的體會心得,毫不保留地教給他們,他總能夠站得高遠。

他注重修身立德,不放鬆日常德行方面的修養,更不忽視從日常小事上對家人道德的教導。他教導家人要保留寒素門風,不可助長官宦子弟的習氣,就要求他們出門不宜坐轎,行事要人情厚用錢薄,不可輕易鄙薄他人;教導子侄勤奮有恆,就要求他們從不晚起牀做起。如此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遠大目標同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連在了一起,非常容易爲人領會和踐行。這是曾國藩家書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也讓家書讀來平易親切,毫無教訓說教的嫌疑,人生的教訓與道理也就容易爲別人所接受。

如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寫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凡人做一事,便需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患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它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

屢屢在寫給子弟的書中出現,“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摹往哲隆盛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這些話告誡青年人不可在讀書的時候沒有一個高遠的目標和人生錘鍊的厚重期許,否則是很難做到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

曾氏家訓培養了中國第一位駐英國公使曾氏長子曾紀澤、中國第一位留學國外取得學位的女性曾氏的曾孫女曾寶蓀、第一任駐韓國公使曾氏孫子曾廣鈞等一門數代才子。曾國藩家書中包含着豐富的爲人處世道理,關於立德、讀書與立志方面的訓誡有着深遠影響,芝蘭幽芬,其嗅遠播,我們應從中汲取先人智慧,開拓自己的視野。

篇七: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參悟哲學的人生境界

從家書中不難看出,曾國藩涉書頗廣。“道通爲一”、“中庸守成”等中國哲學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中國哲學的道論中,道是世界的本原,具有“一體用殊”的特點。也就是說,道作爲“一”,可以通過具體的“多”呈現出來,但無法賦予其準確的定義。但又因“道”融貫在萬事萬物中,因此萬事萬物也具有了內在的統一性。

曾國藩家書中多次體現出這種思想特質。以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書回四位弟兄爲例,其在信中以“書”論道,將書法之道與乾坤二卦、禮樂二法結合起來。認爲心神流轉謂乾卦,本於樂,在書法中指其意境神韻;規矩法度謂坤卦,本於禮,在書法中指其間架結構,實現了天道、人道與物理的統一。上至天地六合,下至人倫物理,曾國藩皆蘊於胸,有其獨到的見解。包括後期指導兄弟詩賦文章時,有一封信也寫到,只需讀一家、通一種,其餘皆可融會貫通,也有這個意思。

功成易,守成難。“中庸守成”背後則是曾國藩富於辯證的爲人處世之道。“滿招損,謙受益”、“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亦盈時矣”、“吾家方豐盈之際,不待天之來概、人之來概,吾與諸弟當設法先自概之”等語便體現出了其濃厚的憂患意識。而正所謂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曾國藩以此警醒自己與弟兄,要戒驕戒傲,恭謙勤儉,方得善終。

家國天下的士人擔當

曾國藩家書自始至終都貫穿着文人士大夫獨有的家國情懷。青壯年時,走筆間建功立業的志向與兼濟天下的情懷洶涌而來;隨着年歲漸長,其言辭日趨溫厚,“修齊治平”的目標掩在治軍行伍中,爲國爲民的心願藏在對土地、麥苗的關切裏。

“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種氣量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廿六日的家信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其言“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便是不僅將親友百姓納入考量,更將“仁愛”推及了自然萬物;不僅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要“人與天地自然相往來”。

而接下來的“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人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澤憂之”,更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士大夫情結貫徹到極致。而其所關注,也未必僅是那一時代的問題。如今,網絡暴力中網絡暴民固執己見羣體泄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西方國家虎視眈眈意圖打壓;教育改革下人才選拔機制革新的同時暴露出新的問題;東西城鄉差距仍大共同富裕仍在路上。換個角度講此四句,相信沒有一位有志者不能爲之動容。

後期攢錢置辦義田,批評青苗法坑害百姓,看到麥苗長勢可人而感到欣喜,也無不是這位大儒家國天下的體現。

靜思內省的道德功夫

道必下貫於心性,心性需求助於工夫,工夫到位後則提升境界。曾國藩家書中字裏行間都是對工夫論的重視。而其工夫,概括起來便是五字:“廉”、“謙”、“勞”、“專”、“恆”。其境界,便是“以能立能達爲體,以不怨不尤爲用”。

廉謂清正廉潔,不貪圖、不妄取;

謙謂臉色、言語、書文溫和有禮、低調謙遜,對僕從屬員亦以禮相待;

勞謂做事盡心竭力;

專謂精於一道、通於一事、熟於一書;

恆謂持之以恆,具有定性。

前三者屬一類,謂修身;後兩者屬一類,謂修業,德進學成,便算圓滿。在此基礎上,人得以自立自強,有通達心胸,多見人之長,可容人之短,可謂君子。

其實所謂真理,往往便是像這樣人人皆懂但未必人人做到的事情,由此人才有了分別。曾國藩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功成名就時仍在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書中感慨自己是“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靜思內省。

一代大儒尚且如此,或許我們也能在其日常生活中窺見一絲自己的影子,產生些許共鳴。譬如可站在同學朋友的立場思考否;如今專業已讀專業書幾何;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確否;曾經定下的計劃落實否。一一想來,確是需要些克己與自律來做工夫的。

篇八: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在正式開始讀《曾國藩家書》之前,我先翻閱了一遍《曾國藩傳》,瞭解完他的人生之後再品讀他的家書,其中一些事件與道理也更加清晰明瞭。

曾國藩,雖然出身平常,智商平常,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衆人,成就最大,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且最後全身而退。

曾老的人生經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給人以特別的啓示。

47歲那年,曾國藩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最低谷。兵權被解除後,他自咸豐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奔喪至家,家居一年半時間,至八年六月初七日再度出山。這段時間,名曰“鄉居”,是曾國藩一生思想、爲人處世巨大轉折的時期。

被解除兵權後,他的那些宿敵一個個喜形於色,大罵曾國藩是假道學、假忠義。蟄居老家的曾國藩有口難辯,臥病在牀。更讓曾國藩痛苦的是,此際正當太平軍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曾國藩要眼睜睜地看着建立功勳的良機溜走了。所以他回家後,心情苦悶,舉動異常,整日怨天尤人。在極端痛苦中,他曾想遁入佛門,於是認真閱讀了老莊著述。這些書雖爲出世之學,但卻爲他立身處世指點了迷津。他靜下心來反思過往的爲人處世,最終大悔大悟,脫胎換骨,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

這樣的轉變於曾老而言,既是痛苦的,又是得意的。苦在被迫放棄了自己前半生的信仰與行爲;得意在發現了做人處世的“真正”祕訣——“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老曾說:“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因此,處世也必須剛柔並用,以圓融爲做人的基本原則。”圓融是一種做人的智慧,它告訴我們必須要根據客觀情況審時度勢,凡事留有餘地,把握好度,靈活處理意外情況,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遊刃有餘。

曾國藩終於認識到,行事過於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中國社會的潛規則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的。那些他以前看不起的虛僞、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須手段。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在咸豐七年正月二十六日至浣弟的家書中,曾老寫道:“見一善者則痛譽之,見一不善者則渾藏而不露一字。久久善者勸,而不善者亦潛移而默轉矣。”我相信,在任何的人際關係中,這句話應該都是受用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換言之,我們對誇獎有多麼渴望,對批評就有多麼厭惡。曾老在反思自我後得出的道理之一就是要更多的揄揚別人,表揚他人的長處。當然,前提是“真誠”,沒有人會拒絕真誠的讚美。這一點,我在大多數時候已經做到了!

曾老的悔悟不僅是這樣,在咸豐七年十二月初六至浣弟的家書中,曾老寫道:“凡人以僞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僞者亦共趨於誠矣。”能做到這點,實在是需要極大的心胸。我們常常是“以德報德,以怨報怨”,“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在一段感情裏,最好的道歉方式就是體會和受害方一樣的痛苦…”有些道理我們既可以理解也願意接受,但是要把那些道理刻進骨子裏,實在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啊!

但即便如此,近代國學大師梁啓超曾說過一句話:“讀名人傳記…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雖然有些爲人處世的道理我暫時難以做到,但我已經學到了不是嗎?於我的人生而言,這已經彌足珍貴了。

篇九: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曾國藩的奏摺、家書及評點,深爲其心胸、才華和堅守所折服,也爲其後代基因傳承、才人輩出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本源。我讀曾氏文章是用心盡力的,總想通過字裏行間讀懂點作者的內心和真實,也許開始並不自覺也無感覺,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閱讀的深入,活脫脫的一個曾氏形象似乎就站在我眼面前,在訴說他的人生歷程和酸甜苦辣。我似乎與他也沒什麼鴻溝和隔閡,挺理解他的爲人和言行,不時還有心靈的溝通。

拋開其學識、仕途不說,僅就其文字的歸納整理,往往能透過現象看出本質,如其養生六條和爲學四字,如其家風八字和爲人八本,若能聯繫其成長髮展的經歷來理解和思考,那是一定會給人以啓迪和借鑑的。人活一輩子,總得要收穫點什麼,不斷去歸納整理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髮展和提升的過程,好壞且不說,只要你這樣做了,按照熟能生巧的規律和途徑,總是會發現人生的規律和方向的。軀體可能會滅亡,可思想永遠不會消失,能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提煉昇華,本身就是一種智慧和藝術。

在讀曾氏文章中,對其歸納概括我是特別的對胃口,說了我想說卻說不出的話,或是說了卻說不出那麼好的話,比如其爲學四字:生書宜速,舊書宜熟,習字宜恆,作文宜思,倘能遵守數年,必有大獲於後。現在我們不習字毛筆了,寫字的都是作爲愛好來培養了,而且美其名曰書法。其實古人在無電腦和硬筆的條件下,習字乃一基本技能,如同今之手機黨、低頭族一樣,一般會還不行,要玩精、玩深,還是需要堅持不懈的。技能是會變化的,但恆心和堅持卻是時刻要牢記,輕易不能變化,否則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今之社會,技術發達、心情浮躁,尤應靜心忌躁,爲學四字勤修煉,細心揣摩有提升。這僅僅是從曾氏爲學作文的一個小角度來談其風格,若稍稍推廣衍伸下,經常給朝廷寫奏摺,時時給家人寫書函,今人出版的曾氏全集可是1800萬的方塊字,就這一點來講,放眼望去,又有幾人可以做到。其能位極人臣、福廕後輩,的確不是浪得虛名,應是名至實歸之必然。

再舉一例,如曾氏之流,位高權重,功勞顯赫,卻是時時處處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始終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僅自己清醒,還教育家人、部屬要自省,實屬難得。曾氏身體不好,早年肺病,後又癬疾、白內障,更是有一顆以己度人之心,對無常之運和現實之命看得清、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事事預在先,臨事妥處置,一生也算是坎坷曲折,總是轉危爲安、失有復得、由敗而勝,作爲一無背景靠山的漢人官員在滿人統治的清朝爲官且能善終,當真是奇事一件。通觀其文,這種凡事多往壞處想、爲事總往好處做的思維和做派,往往是哀兵必勝收奇功。

清代腐敗盛行,陋規惡習非常之多,作爲在朝爲官的曾氏要完全脫俗也不可能,一方面他牢記祖訓治家八字訣: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另一方面又提出立身處世的“八本”:讀書以訓詁爲本,作詩文以聲調爲本,事親以得歡心爲本,養生以戒惱怒爲本,立身以不妄語爲本,居家以不晏起爲本,作官以不要錢爲本,行軍以不擾民爲本。也許正因爲如此,曾氏才得以在貪腐成風的清王朝能夠立身,並屢立奇功。

有人講,綜觀中華歷史,能夠安身立命、文治武功的只有兩個半人。兩個人是指諸葛亮、王陽明,半人指的就是曾國藩。爲什麼不同陣營的中國現代兩偉人毛澤東、蔣介石都一致推崇曾國藩,拋開階級分析的觀點,與曾氏的作派和人格不無關係。過去我們都知道,曾氏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當年的他就有了曾剃頭的惡名,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看,曾之過仍然是不可推卸的。可作爲一個歷史事實,我們也無法苛求歷史按照我們的思維來進行,所以作爲一個歷史事實的繞不過去的人物曾國藩,無論從其練兵治軍,還是爲官理政,抑或家風傳世,都有不少的營養值得我們吸取。

其實要說的還有很多,這裏只就很小的兩個環節或特點略作評述,無非想傳遞一種信息,就是不要一般地拒絕或是簡單定性我們所遇到的人或事,只要多點視角和理性,多站在人或事當時的情境和實際出發,我們得出的就不僅僅是更加接近科學的結論,而且是能夠更加理性和諧地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智慧。

篇十: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晨星,曾國藩就是爲數不多的實現者之一。他的功業無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後人。他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國藩家書》中通過教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他的家書句句妙語,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是爲人處世的金玉良言。

在本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封是這樣說的: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幅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恆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向。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弟當以爲鑑戒。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做事情時,一定要堅持,不要見異思遷,吃着碗裏看着鍋裏,坐這山望那山。人如果沒有堅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恆心,一輩子也不會有所作爲。我生平就犯下這樣的錯誤,受害不小。在翰林院的時候,應該好好研讀詩詞,卻喜歡看其他亂七八糟的書;學習理學的時候,卻喜歡看各種各樣的詩文;在六部的時候,沒有全身心對待公事;在外帶兵的時候,又不去專注軍事領域。回頭發現,自己百無一成。弟弟們當引以爲戒。

其實,我們總是會彷徨,會懷疑自己的夢想是否現實,是否會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好處,也許在未來的一天裏,所熱愛的事情並沒有成爲一個好的工作,沒有受到大家的認可,看着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有了車子房子用着名牌,那個時候,我確定我會焦慮會質疑自己,會後悔自己選定的方向。但這個時候一定要想想身邊一直支持着我們的那些人,也許是網易雲隨口一發的emo動態下鼓勵你的陌生人,也許是察覺你朋友圈端倪的好朋友,也許是默默相信你的爸爸媽媽。爲目標奮鬥,不要半途而廢,更不要見異思遷。也不該懷疑在一件事上鑽牛角尖的自己,當時在看奇蹟笨小孩這部電影時,除去感嘆這是一部讓人心裏激起波瀾的雞湯以外,也深受感動,主角景浩堅毅的眼神,堅持不懈,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他的成功有運氣buff,但更多的還是他自身的魄力,“大力”不一定出奇蹟,單但用心一定會出奇蹟。立長志,而非常立志。與其在某一個夜晚聽着傷感歌曲爲自己的碌碌無爲焦慮,或是在朋友圈年復一年的立着從來無法完成的flag,不如把收藏夾裏落灰的那些勵志雞湯全部刪除,直接行動。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我也被書裏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着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爲“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裏徹底被改變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艱難的家書,字裏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懷、關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着濃郁親情。看的筆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繫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着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代人能夠說已經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讀着《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開始憧憬,也許有一天,會和喜歡的人寫一封信或者收到他的信,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一定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一定都活靈活現,都栩栩如生,彷彿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那種感覺肯定和讀微信消息不同,怪不得古人靠着書信,遠隔千里好幾年也依然有着濃厚的情感,而如今的人卻如此忌憚異地。親友也是一樣,打出來的字總是和手寫不同,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真情實感。

讀《曾國藩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作爲史上名臣曾國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麗最溫馨的善良之光的閃現。那一封封家書,無論長短,字裏行間充滿的是對親朋好友的掛念、關心和關懷,字裏行間充滿的是中華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看曾公的家書,感受到的是他骨子裏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爲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爲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曾公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忙家人和親朋。看到這些,我感動了,而且感動的想流淚。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物質不能滿足人的所有,不然片酬千萬的明星爲什麼總是喜歡做出軌找嫂子吸毒這種奇奇怪怪的事情,一定還是生活中缺少太多真情實意充足自我。不過也許是因爲此刻的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也許是因爲人人都忙於追名逐利,如今,人與人之間以前擁有的濃濃親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漸變得淡薄,維繫人與人之間感情聯絡的紐帶越來越脆弱,感情的深淺和好壞全維繫在利益的天平上。甚至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旦利益的天平嚴重失衡,以前濃厚的親情和友情就會變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的人間百態,在當今物質極度禮貌的社會上更加凸顯。我們將一切都歸咎於窮和富這兩個字,似乎有點偏薄。

賺大錢都成了很多人一生唯一的目的,看過《西虹市首富》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物質經常會擠走人身邊更純真的一部分。雖然我依然喜歡錢,但是對純粹感情的嚮往也更多了。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24659.html

  • 標籤: 曾國藩 讀後感 家書 精選 我是中國人讀後感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曾國藩家書讀後感和個人心得(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