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79W 次

篇一: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篇)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結合學習內容,確定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

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着眼點應該是指導學生學,這樣學生纔會學,那麼課堂上教師就應少講。按照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講學生讀不懂的或體會不深的地方,即指點路徑,引導課外延伸擴展。由於課文內容遠離現代兒童的生活時代,就需要我們花時間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用簡短的文字延伸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從中瞭解周恩來少年立志的原因,領悟樹立爲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因此,我想到了《新課標》中提到的多讀書、讀好書的必要性。

2、結合學生認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若僅限對“中華不振”的理解,僅限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欽佩,那本文的教學目的尚未達到。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在行動中努力落實,才真正達到目標。所以讓學生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結合起來,並通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國之情,在幼小的心靈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提高學習能力。

四年級學生在學習語文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積澱,他們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語文學習。結合學生的閱讀心理,加強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課內、外語文學習緊密聯繫,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所以在本節課中設計的討論和議一議就達到了此目的。

4、通過綜合性學習,汲取營養。

語文教學必須與生活相聯繫,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語文綜合性學習纔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有助於語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爲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象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角色,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三、不足之處

一節課下來,我滿懷激情,學生情緒時高時低,故而在課堂節奏的把握上還做得不夠。另外,感覺自己有些急躁,以至打斷學生的思維。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談話導入,板書課題。有一位偉人,在他12歲的時候,曾經思考了這樣的問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板書課題。接着理清課文層次,引導學生概括文中的3個小故事。在這3個小故事中,哪件事讓周恩來感受最深刻?課文的哪幾段寫了這件事?然後緊扣詞語,精讀感悟,體會“中華不振”,瞭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最後教師小結,強化感悟。

讓學生們討論爲什麼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婦女訓斥了一通?爲什麼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着拳頭,卻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學生交流寫話或說話內容,深化對課題的認識。

篇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本單元閱讀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本課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將重點放在主要事件和主要內容上。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根據這幾件事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自然能掌握方法:文章如果寫了不止一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講了什麼,然後把幾件事連起來,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深有感悟的是: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就本課而言,周恩來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學生不易進入文本的情境,與人物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要整合語文學習資源,使學生體會周恩來立志原因,思考自己成長經歷中的立志問題。

所以我在課前讓學生查找“租界”的意思、蒐集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社會等資料,讓學生對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在課堂上,我又恰當地選擇拓展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時間,引入歷史資料學生自主交流。如,在伯父說出“中華不振”時,我引入了一張張圖片、一個個不平等條約,在悲涼的音樂聲中,讓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深深地被感染,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感到憤怒。再如,在課文的最後,交流討論周恩來的成長資料、生平事蹟,從而讓學生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思考自己爲什麼而讀書。在這一部分,同學們熱情高漲、心潮澎湃:有的說“我要爲國家越來越興旺而讀書”,有的說“我要爲國家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而讀書”,有的說“我要爲世界研製前端的人工智能而讀書”……看課堂效果,學生與文本已經產生共鳴,達到了教學效果。

不足及整改措施:1、獨立閱讀課文,研究課文時要不讀全文,可讀重點段來理解,以免佔有課堂時間。2、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多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讀去悟。3、講讀課文,應抓住契機滲透寫作常識。如:將總結全文時提問同學:“課文寫了三件事,哪一部分讓你感受最深?爲什麼?它們又是用怎樣的過渡句連起來的?找到讀一讀。”等從而讓同學們明白寫文章時要注意前後連接,學會承上啓下,文章就會順暢,讀者就容易看懂,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篇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講了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下面說說上課的感受。

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來初到東北從伯父口中得知中華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從租界地發生的事中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課立志。三件事之間又互有聯繫,正是因爲不明白中華爲何不振纔會驅使周恩來闖進租界,又是因爲真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纔會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於是,決定抓住“中華不振”這條主線進行教學,七、八兩個自然段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從這兩個自然段中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並且激起他們的憤怒,使得他們心中能樹立起爲強大祖國而讀書的願望。

一、品文,感受“中華不振”

首先讓學生先自讀自悟,劃出寫“中華不振”的語句,再讓全班學生相互交流。引導學生找出租界景象的句子,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租界內洋人的生活,和租界外中國百姓的困苦生活,形成對比從中體會中華不振。學習第七段,讓學生體會那位婦女的可憐及中華不振,從巡警的“不懲處洋人卻訓斥中國婦女”的做法中體會中國巡警的可悲及中華不振,從圍觀者的“拳頭和只能勸勸那個婦女”的表現中體會中華不振。然後抓住“耀武揚威、得意揚揚、緊握拳頭、只是勸勸、哭訴、衣衫襤褸”這些詞語,通過朗讀,使租界裏洋人、巡警的醜惡嘴臉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同學們也深刻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說說中華不振是什麼意思。

二、讀寫結合,內化感悟

體會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首先,讓學生想象:當時那位婦女是怎樣哭訴的,那個中國巡警又是怎樣訓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會說些什麼?然後通過多種方法反覆朗讀,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帝國主義和中國巡警的憤怒,再以“同學們,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樣的場面,你的內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進一步讓學生加深體會“中華不振”的含義。讓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說,進行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深化情感。

三、拓展文本,報國立志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於“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道自已讀書是爲了什麼?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達到目標。課堂的最後,我也像魏校長一樣在班級裏進行了提問:“請問你們爲什麼而讀書?”

生:爲了幸福的生活而讀書。生:爲了夢想而讀書的。生:爲了上大學而讀書。生:爲了國家更強大而讀書。生:爲了爲國家做貢獻而讀書。……同學們心潮澎湃,熱情高漲。在種形式,既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不足之處:爲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果能播放一段當年租界外中國人貧窮流浪、民不聊生的視頻,效果會更好。

篇四: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語文傳承的是文化,她較歷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學更顯豐滿。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中,我極力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靈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文章一共講了三個小故事,篇幅較長,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講下來,就會在40分鐘內完不成教學目標。於是,我把本節課的重心放在了“中國婦女受洋人欺凌”這件事的閱讀理解上,因爲這件事既是激發周恩來說出“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的直接誘因,又能承上啓下,貫通全文。深入地體會這段話,並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對於理解他立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讀中體會、讀中感悟。最後,“中華不振”成爲課堂上蓄積情感、掀起高潮的一個支點。

二、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直至課的尾聲,我讓學生思考:我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並通過學習梁啓超在《少年中國說》的幾句話讓學生們明白祖國的未來要靠他們。

結束了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激發學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課教學中如何讓這種情感延續下去更重要。整堂課上學生帶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去朗讀、去感悟感覺還有欠缺。

篇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在《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課文中生動鮮明的文字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真摯熱烈的情感點化學生的認知,用凝練明白的語言愉悅學生的情操,啓發學生的潛能。

一、抓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因爲中華不振。課堂上,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組織教學的。中華不振成了我解構、重組、整合本文的一條主線。

二、抓住特寫鏡頭,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課文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突破口,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髮出層層推進的情感。課堂上我指數名學生讀此語段,然後不失時機地加以追問:讀着讀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或者聽到了什麼?這個婦女的親人可能是她的什麼人?三個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導,學生打開思維的匣子,說得十分動情,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朗讀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強。

三、拓展文本,直面歷史,引導學生樹立報國之志。

課堂上,學生的憤怒之火已被點燃。爲了把學生這種情感引向另一個高度,我出示補充材料《火燒圓明園》讓孩子直面歷史,讓孩子心海難平,讓孩子心有所向,讓孩子從心底深處喚起民族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的心靈已受到強烈的震憾,與少年周恩來的心靈產生了共鳴。之後我創設情境多次讓學生激情朗讀周恩來的回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此時此刻,我彷彿覺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個個的少年周恩來,學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課的尾聲,讓學生思考並進行小練筆:我又是爲什麼而讀書?孩子們都能暢所欲言,紛紛訴說了自己的遠大志向,說得十分精彩。

結束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課的教學,我靜下心來,不斷反思,總體來說,這次教學能站在新課程觀的高度,本着爲學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圍繞愛國立志這一主題,讓學生在文本及與文本有關的多個材料中浸潤、沉潛,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走進思想的樂園,走進智慧的王國從而構成了一個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

篇六: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在我教《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時,首先,我提出問題,周恩來童年時期立下了一個什麼志願?我再用大屏幕向學生展示了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學生在學習理解課文時就比較容易多少了。

根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把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有機的結合,把知識點透過各種方式展此刻學生面前,在教學過程中零而不散,課堂教學活動多而不亂,學生在簡單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拓寬視野。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緊緊扣住中華不振,層層理解。

這篇課文資料比較散,但細讀之後,我發現全文有一個支點,那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抓住這個核心線層層教學,讓每一個文字因爲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詞,從而體會到周恩來立志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但文中表現中華不振的語句很多,在課堂上既要落實一些詞語,又要讀通全文,還要體會中華不振,可時間是不夠的。經過分析,我發現對學生來說最爲直觀的語段就是第九自然段,於是我就抓住這個典型事件進行教學,讓學生去品讀中華不振。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想像當時的畫面,讓學生換位思考,變換主角,從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來讀書目的的可貴。

二、抓住重點、難點、落實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課文資料,難點從句段中領悟中華不振的含義,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因此,我把第九自然段作爲我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段,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研讀此段,讓學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課堂上我讓學生讀,邊讀邊思考:事情發生的過程中在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邊讀邊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選取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先小組交流。然後全班流,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爲什麼中國婦女的遭遇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國婦女的親人軋死了還得意揚揚?此時此刻,他可能在想什麼?同學們,如果此刻你就是圍觀的中國人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想怎樣做?這時學生思維被打開,個個說得十分動情,有的學生憤怒之火已被燃起。

三、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對於中華不振的理解,還要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學生對周恩來少年立志而感到欽佩,從而讓學生知到自已讀書是爲了什麼?從心底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才真正到達目標。所以結合實際,注重情感更加深化,把課文資料與現實結合起來,透過談讀書的目的,激發學生報效祖國。

篇七: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主要記敘了少年時代的周恩來耳聞目睹“中華不振”的兩件事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的經歷。文章雖是一篇老課文,但選入新教材,課文的結構做了調整,採用了先出示結果,再追述原因的倒敘寫法。

本文安排在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二課。“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養,也是中年級的重要能力訓練點。回顧以往的教學,三年級重在“瞭解”,四上則重在“把握”,從“瞭解”到“把握”有梯度。而本冊第四單元,閱讀訓練要素是“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針對一件事的。本單元是針對“多件事”的故事文本,從一件事到多件事,有遞進。《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作爲承載此任務的第一篇課文。回望自己從試教到最後呈現的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對語文要素的一步步聚焦和落實的過程。

一、明確任務,注重過程

第一次和第二次試教,我沒有安排學生動筆寫,只是說一說三件事的主要內容,自然也沒有學習結果呈現的環節,甚至將主要內容侷限於板書:立志振興中華、聽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最後串聯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只是將板書連起來說,學生沒有思考和探究的痕跡,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課堂氛圍枯燥且乏味。這種小標題式的歸納,不僅超越了四上學生的能力範圍,而且使學生的思維定勢。課後他們會運用這種方法去把握其他文章的主要內容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由於學生沒有動筆,將近半節課時間,我花在體會“中華不振”上。藉助視頻和圖文資料,帶領學生了解背景,繼而深刻體會,感情朗讀。可是第二課時該上什麼?學生又能學到什麼?很顯然,第一課時這樣的設計,完全沒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因爲體會“中華不振”對學生來說沒有難度,而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動筆寫,我沒有適時糾正,課後他們依然會錯誤百出,需要我花更多時間去修正。

經過教研組前輩們的精心指導,我再次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參,修改教學設計,這一次,我緊緊圍繞語文要素,結合“交流平臺”板塊中學習夥伴的學習提示“先弄清每件事講了什麼,然後把幾件事連起來,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重在解決課後練習第一題“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再連起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並隨堂完成課堂作業本第四大題的第二小題。參考“逆向教學”,對三件事主要內容的把握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活動,放大學生的學習活動。反思最後一次的課堂呈現,有遺憾更有收穫,在遺憾中梳理方法、總結經驗,對剛步入第三年教學生涯的我而言,纔是真正的“教有所獲”。

二、充分預設,巧妙引導

爲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在把握第一件事的主要內容之前,我先出示篇章頁,方法先行,引導學生了解語文要素。第一件事的把握,我預設學生會將文中其他同學的回答也一一羅列出來,但是課堂上學生在寫主要內容時,我發現基本上沒出現這個情況。反而有的學生將魏校長的問題寫了出來,有的把握了主要內容,但是在表達上不夠清楚、簡潔。投影展示交流環節,通過比較,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但是學生沒有說到點上,因爲預設和實際學情有差,我的引導不夠到位,模模糊糊地便忽略過去了,更沒能順勢巧妙利用板書“主要人物”“事件”相機引導學生確定“主要人物”,在歸納時將“主要人物”先行,爲最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奠定基礎。如果能先確定主要人物——周恩來,我想第二、三件事的主要內容學生在把握時也會更明確。

第二件事主要內容的把握時,我先讓學生口頭說。我預設的是學生會關注伯父一長串的話,不知如何取捨。第一個學生回答:伯父告訴周恩來“中華不振”,周恩來難以忘懷。他提到的“難以忘懷”出乎我意料,因爲在試教過程中,學生基本上能找到“疑惑不解”,我竟不知如何應對。其實,抓住這個契機,我可以順勢反問:伯父說的話這麼長,你爲什麼只說了“中華不振”呢?學生就會發現,伯父說的這麼多話就是圍繞一個意思——中華不振。第二個學生雖沒找到“中華不振”,卻能聰明地將伯父告訴周恩來的一連串話加以歸納,聽來倒也不顯得那麼冗長。但是我想,如果有了前一個學生的鋪墊,那麼第二個學生回答肯定更明確。由於備課過程中自己的預設不夠充分,對文本的解讀不夠精準,所以當預設和實際學情有衝突時,隨機引導就欠聚焦、欠明確,課堂顯得過於拖沓,學生也學得模糊。

三、聚焦重點,凸顯實效

爲什麼最後一個重要板塊“發現三件事之間的聯繫,連起來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沒能展開教學?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對三件事主要內容的把握教學上平均用力,沒有抓住一件事重點教學。包括導入環節,對於“崛起”二字的理解,學生是不明白的,那麼完全可以放在課文學好後,在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入體會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

因爲文章結構的特殊性,倒敘結構的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對學生來說挑戰很大,他們理不清內在的聯繫。而且串聯並不是簡單地將三件事直接連起來,一步步需要有梯度,先發現關係,再借助關聯詞語,在學生嘗試中適時引導、幫助他們“修剪旁枝”。所以,如果在前面的課堂環節處理上節奏能更明快些,這一塊難點的探究也可以在課堂上落實。

一次次試教便是歷練的過程,在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才能得到提升。新教材的語文要素雖然非常明確,但是作爲教師,如何牢牢地把握好,在課堂上充分落實,真正轉化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學習、思考的重要課題。

篇八: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講的是周恩來在少年時代親眼目睹中國人民飽受壓迫後體會到“中華不振”,從而立下志願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我決定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教師的適時引導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讀進去,在讀出來,通過閱讀來體會文章內涵。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一、找準切入點,緊扣“中華不振”這一主題

之所以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究其原因就是“中華不振”。我就是抓住這個切入點來進行教學的。首先設下疑問,什麼是中華不振?從哪裏體會到中華不振?找到中華不振的詞句,最後思考爲何中華不振。

在課堂上,圍繞着中華不振讓學生進行多組對話,從語氣和詞句中體會中華不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學生達到感情的高潮。

二、講讀經典段落,體會細節。

課文的第8自然段是體現中華不振的特寫鏡頭,是激發學生情感的要點。因此,我把這一段作爲一個感情的突破口,請多位同學來細讀這一段,並且邊讀邊不失時機的加以追問;爲什麼圍觀的羣衆都緊緊的握着拳頭?爲什麼洋人打傷了人還得意洋洋?你彷彿看見了什麼?你彷彿聽見了什麼?通過我的引導,學生十分動情,朗讀也一次比一次好,情感表達的也一次比一次強。

三、直面歷史,樹立學生的愛國之志

在學生感情最爲強烈的時候,我不失時機的出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材料,這些材料喚起了學生的愛國意識,萌發報國之情。課堂上,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當時的周恩來一樣,憤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課文之中。這個時候,我又讓孩子進行小練筆,回顧開始時候的內容,你究竟是爲了什麼而讀書,孩子們紛紛寫出了自己的遠大志向。

本節課的不足也很多,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覺,學生的感情激發似乎沒有預想的那麼強烈,我思考了一下原因,總結如下在學生說出自己是爲何而讀書時,沒有及時的讓學生將理想說的現實點,造成了學生都立志爲中華而讀書,不現實具體。

篇九: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

課文主要講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周恩來初到東北從伯父口中得知中華不振,第二件事是周恩來闖進了租界,從租界地發生的事中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第三件事就是修身課立志。三件事之間又互有聯繫,正是因爲不明白中華爲何不振纔會驅使周恩來闖進租界,又是因爲真正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纔會立下如此遠大的志向。於是,我決定抓住“中華不振”這條主線進行教學,七、八兩個自然段是我這節課教學的重點,要讓學生從這兩個自然段中體會到中華不振的含義,並且激起他們的憤怒,使得他們心中能樹立起爲強大祖國而讀書的願望。

周恩來立志的段落,我先讓學生通過想象思考周恩來從租界回來在沉思什麼,很明顯他是在想爲什麼中華會不振,怎樣才能振興中華等問題,同桌之間分角色朗讀校長的周恩來的對話,讓他們在讀中仔細體會周恩來立志的過程,絕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了認真充分的思考之後立下的,並且從“清晰而堅定”“鏗鏘有力”這兩個詞語中可以看出他立志的決心很堅定,不會有絲毫動搖。周恩來立下的志向和其他同學的志向不同,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就能明白正是因爲周恩來少年時期立下爲祖國強大而讀書的志向,將來纔能有所作爲,激發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爲自己定下一個學習目標。一堂課之後,我覺得對課文內容的教學,還有重難點的把握還是都比較到位的,特別是重點七、八段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了中華不振的含義,並激起了他們的憤怒之情,讓他們想爲中國強大而讀書。只是中年級的訓練點我並沒有抓住,這個單元的一個訓練點就是讓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我反覆思考應在開課前讓學生就課題提出質疑,周恩來爲什麼會立下如此遠大志向?中華不振,是什麼事情讓他真正明白中華不振,直接引入重點段,始終緊扣中華不振教學。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9195.html

  • 標籤: 教學 崛起 精選 反思 讀書 爲中華掘起而讀書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反思(精選9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