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選10篇)作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選10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29W 次

篇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選10篇)

一、教材分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練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練,纔能有所作爲,並由此引申,由造就人才類推到治國的道理。最後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二、學情分析:

由於聾生受聽力缺陷影響,他們的知識積累要比健全學生遲滯很多。他們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遷移速度也要慢很多。針對學生這一生理特點,我通過課前有針對性的預習和課堂上藉助課件呈現教學內容等方式,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本文作家作品,理解文言詞句的意思。積累名言警句。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競賽和感悟,理解文意,品味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課文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而享樂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四、教學策略:

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啓發,針對聾生視覺相對發達而感悟、體驗較爲貧乏這一特點,授課當中,充分利用聾生的視覺和殘餘的聽力,藉助課件,呈現授課內容。增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通過競賽、誦讀,討論、點撥,使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受到教益。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知道“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還是重蹈了吳王的覆轍。越王勾踐的故事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今天我們就從孟子的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尋找答案吧!(板書課題)

(二)感知文本:

首先,瞭解作家和作品:(先由學生介紹,然後明確)作者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後人尊稱爲“亞聖”,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與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其次,教師播放朗讀課文的課件,師生欣賞。

之後,把全班學生分爲AB兩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爲單位,以競賽的方式學習這篇文章的重點詞句。

1、正音釋義:

A組:舜shùn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後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

B組:曾益:(zēng)同“增”,增加

A組:衡於慮:(héng)同“橫”,梗塞

B組:拂士:(bì)同“弼”,輔佐

A組:拂亂:(fú)違背

2、詞類活用:

B組:餓其體膚使------飢餓(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A組:人恆過犯錯誤、犯過失(名詞活用於動詞)

B組: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爲名詞,國內、國外)

3、一詞多義: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

生於憂患(由於)

而:而後作(承接連詞)

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

發於聲(表現)

4、翻譯句子:

A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翻譯: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臣子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外來的憂患,國家往往會滅亡的。

B組: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翻譯:由此可知,在憂患的環境裏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之後,挑同學讀課文的譯文,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欣賞感悟: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之後,同座之間互相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向全班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句子,教師則相機指導學生朗讀,感悟作者要表達的觀點。

如,學生推薦:第一段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明確:①這六位在成名之前要麼經受磨難,要麼從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麼都不爲世人所知,這爲下文的議論提供了充分的論據;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顯得很有氣勢,讀來琅琅上口,好讀易記。

如,學生推薦第二段內容時引導學生體會出: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這是關於造就人才的問題。他強調人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板書:造就人才;才能從磨鍊中來。)

又如,學生推薦第三段內容時引導學生明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教師相機板書:才能從奮鬥中來;)作者從個人經受磨難的作用談起,講到一個國家的處境,如果太平太順,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會滅亡。(教師板書:治理國家;居安;亡國)

再如,學生推薦“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時,引導學生明確:本句是文章的中心論點。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教師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總結拓展:

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選擇的回答下列問題:1、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意思相同?2、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何感想?

當學生談自己的感想時,教師適時總結: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希望我們都能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養成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老師相信:只要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的人生也一定會非常精彩。

(五)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2、寫一篇讀後感

六、板書設計:

篇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述的道理――人才要經過艱苦磨鍊,才能夠造就。

2、理解課文說理的方法――舉事例、提觀點、作闡述、得結論。

3、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1、2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並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投影簡介作者: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爲“亞聖”,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

三、明確學習目標

四、放錄音範讀課文

五、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理解梳通文意

六、分析課文

1、指名讀第一段

提問:(1)、本段列舉了六位聖賢的典型事例,思考:這六位聖賢的共同點是什麼呢?這在論證中屬於什麼論證方法?

教師小結: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鍊,爲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2、指名讀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2)、請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爲。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爲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3)“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歸納: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過渡:文中在亮明瞭觀點(人要擔當大任,應當先受艱苦磨鍊)之後,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看第三段。

3、指名讀第三段

提問:爲什麼人在犯錯以後才能改正?(經過了主觀思想鬥爭)

文中哪句話是形容這種鬥爭的情形的?(用於心、衡於慮)

這種思想鬥爭的情況可以通過什麼來了解?(色、聲)

教師歸納:由引可見,孟子關於造就人才的觀點,不僅重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強調人的主觀因素。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可以設想: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國君就會怎樣?(胡作非爲,獨斷專行……)國外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那國君就會怎樣?(安於享樂,驕奢荒淫……)如果這樣,那國家必將怎樣?(滅亡)所以,國君想把國家治理好,就得怎樣?(苦其心志……所爲,即經過艱苦的磨鍊)

過渡:經過以上分析論證,作者推出最後的結論,齊讀第四段。

七、反覆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達到背誦的程度。

八、作業

1、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對“生於憂患”的理解?

2、現代人認爲“順境也能成才”,你有什麼看法?

篇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2.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文章內容,特別是文章第二.三段。

2.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教學準備:

一、預習導學

看拼音寫漢字或注音:

1.舜()2.quan()畝3.傅()說()

4.膠ge()5.孫叔ao()6.百里xi()

7.空fa()8.行拂()9.動心忍()性

10.曾()11.拂()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用兩分鐘時間記憶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稱爲“亞聖”,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二、精講點撥,質疑問難

1.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教師出題檢查掌握情況:(學生圈點勾畫出疑難字詞,並且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A.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所以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性行拂亂(使……受到阻撓)其所爲

人恆過(名詞活用爲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爲名詞,國內、國外)

B.古今異義詞。

舉於版築之間(今義:建築、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C.多義詞。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

徵於色(在)

是:於是人也(這樣的)今義,判斷動詞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發於聲(表現)

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2.讓學生齊讀課文

老師在讀課文前明確讀的要求:

A.讀準字音;

B.讀出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學生齊讀。

老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下三個要求,自己評價同學們的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老師範讀,尤其應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段:“……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爲重讀)

再次讓學生齊讀全文

它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而放聲朗讀則是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使他們心無旁騖的最好方法。通過這幾輪讀,學生對全文的內容已基本上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爲隨後的“知”作了較爲充分的準備。

5.分析課文第一段

(1)請一個學生示範朗讀第一段,並請另外一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2)這段提到古代幾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六個,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4)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6.分析課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記敘,那麼第二段屬於什麼?議論

(2)請一個學生示範朗讀,並請另一同學翻譯,老師給予糾正出現的錯誤。

(3)作者在這段中議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從而鍛鍊意志,增加才幹。

(4)背誦第二段(採用抽查一兩個學生的形式)

7.分析課文第三、四段

(1)一個學生示範朗讀,另一學生翻譯

(2)這段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了什麼道理?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

(3)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8.歸納總結

(1)本文的論證方法。(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

(2)本文寫作特點。(正反對比論證,排比手法。)

三、課堂活動,強化訓練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於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麼?“是人”指哪種人?

2.用橫線標出“是人”需要經受哪些磨練?

3.通過這些磨練能帶來什麼好處?(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內容。

5.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本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什麼?說明什麼?

2.用自己的話概括人常遭遇哪些困境?

3.經過痛苦鬥爭過程而得到的好處是什麼?(用文中的三個字概括)

4.造成一個國家滅亡的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5.從本段推出原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用原文中語句回答)

6.翻譯下面的句子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7.本文中心論點在結論部分,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全文看,作者着重強調或議論的重心應是其中的“”一句。

8.“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與“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分別從人們的與兩方面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的道理。如果譯爲現代漢語,前一句的意思是。

9.第二段文字說的是()

A.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B.只有肯吃苦,就沒有一個不成才的道理。

C.只有窮苦出身的人,才能成爲人才的道理。

D.順境也能造就人才。

10.劃分本文結構層次。①②③④

11.選出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於”字意義及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A.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B.貧者語於富者曰

C.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D.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

12.選出誦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2分)()

A.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B.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C.苟全性命/於亂世

D.幾處/早鶯/爭暖/樹

13.語段主要論述了凡是能擔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須經受一定的磨練,這樣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請你從歷史或現實中,列舉一個經受艱苦磨難,終於成就了不平凡事業的人物事例。(所舉事例必須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練、取得的成就)

人物:___________,事蹟:___________

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作業

篇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教師成長,首先要站穩講臺,上不將就的課,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上不將就的課,需要我們學習研修,提高綜合素養;需要我們準確把握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需要我們精心錘鍊教學藝術,豐富學生心靈。

一、概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部編教材中學八年級語文上期課文,設置課時爲一課時。學習內容:疏通詞句,通曉文意,知人論世,感悟主旨,披文入理,感知特色。孟子的文章以睿智雄辯而著稱,蘊含豐富,哲理深邃,而這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因此,在教學中適時藉助史料鋪橋架路,化解難點,關鍵處適度牽引,點亮思維。同時注重引領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理解,在讀中生慧。在內容安排上,三個教學目標既有梯度又有融合,互作鋪墊伏筆或遙相呼應,由文意理解到章法分析,由分層細賞到全篇融合,由古到今,引經據典,助解文意。渾然圓融,精細巧妙,是前行中不懈的追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文言文教學,“言”和“文”孰輕孰重?是依“言”代“文”,還是隨“文”釋“言”?今天這課的設計,旨在:依據文本的特點,在“教什麼”上聚焦於文化,在文化的滲透中釋“言”用“言”。

教學中,在注重積累“言”,掌握“法”,疏通“義”的基礎上,借用“事例羣”,鋪橋架路,源文析因,爲深入研讀課文作鋪墊,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孟子雄辯語言背後的深邃與巧妙。

二、學習目標分析

學習本課,注重積累“言”,掌握“法”,疏通“義”的基礎上,初步感知,深入研讀,通曉文意,進而知人論世,感悟主旨,梳理結構,披文入理,順水推舟,引出形與神兼備的“雄辯”風格。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課前安排學生自主預習,解決課文生字詞,能準確流利的朗讀課文,查找寫作背景,及作者的相關知識,聯繫生活,初步體會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內涵,爲課堂的深入解讀作好準備。

由於借班上課,對學生的瞭解有侷限,但考慮到七年級孩子的特點,較易接受感性的知識,對於說理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於是在教學中精選了孩子們感興趣,又有助於理解文本,且與文本相契合,不失“厚重”的若干“事例羣”,讓學生在感性中體會“理”的深邃。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節課圍繞“寫什麼,爲何寫,怎麼寫”三個環節而展開:在“王顧左右而言他”的導入中,爲理解寫作特色埋設伏筆;在疏通詞句中通曉文意;在知人論世中感悟主旨;在文章梳理中體會孟子“形”與“神”兼備的“雄辯”風格;在拓展延伸中明白無論古今,無論順逆,都要有奮發的意識,都要有奮發的行爲,引領學生:爲點亮夢想奮勇前行,爲擔當“大任”不懈努力;在好書推薦、課外練筆中延續課堂的“得”,豐厚學生的理解。“生於憂患”,是我們絢麗人生的詮釋,是經典傳承的魅力,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魂。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課前聆聽由知名作家、儒學專家楊義堂作詞,高雪飈作曲並演唱的歌曲《孟子》,爲“出征”鋪排氣場。歌曲用“義”“氣”“民”三個字概括了孟子的思想精髓,理清了孟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繼承關係,表達了繼往開來松柏常綠、中華復興天經地義的決心和信心。簡單明瞭的歌詞,恢宏大氣的旋律,唱出了中華復興天經地義。

課件的背景設置契合文意“梅花香自苦寒來”,並借用課件隨文“現義”,“文”與“言”和諧相生,爲開發課堂的深度與厚度留足空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子:“假如大王有一個官員,把妻小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前往楚國遊歷,回來時卻發現妻小在受凍捱餓,對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

齊宣王:“與他絕交。”

孟子:“司法官不能管好他的下屬,應該怎麼辦?”

齊宣王:“撤換他。”

孟子:“一個國家治理不好,應該怎麼辦?”

齊宣王卻轉頭去看左右兩邊,談起別的事情了。

——《孟子.梁惠王下》

這就是有名的“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以“雄辯著稱”,很講究說話的技巧,他善用歸納法,把不同時空的事件整合起來,找到一個普遍的原理,再做進一步的推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有這樣的寫作特色,好,讓我們一起走進孟子,體會他浩然之氣的“雄辯”,感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邃。

二、齊讀學習目標:

1.疏通詞句,通曉文意(重點)

2.知人論世,感悟主旨(重點、難點)

3.研習章法,體會特色(難點)

三、誦讀感知,疏通文意:

1.預習檢測:字音;節奏

2.同桌互讀課文,要求:注意字音、節奏

3.小組合作疏通詞句:

(1)檢測合作學習效果

(2)小貼士:學習文言文,要學會歸納整理,如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重點字詞的意思,這是一個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法,它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4.齊讀譯文

四、通曉文意,深入文本

(一)源文析因,鋪路架橋:

1.過渡:在疏通詞句的基礎上,我們來看一樁怪事:

鏡頭1:張居正,自幼聰慧,年少好學,13歲參加鄉試,他的考卷令考官拍案叫絕。時任巡撫顧玉麟也大喜:此乃將相之才。然後大筆一揮:此考,請讓張居正落第。

2.思考:哦?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鏈接:真相是這樣的:顧玉麟大人的良苦用心:

“居正年少好學,吾觀其文才志向,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讓他發達,易叫他自滿,斷送了他的上進心。如果讓他落第,雖則遲了三年,但能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發奮圖強。”

3.過渡:而不明真相的張居正,在落第後會怎麼想呢?

鏡頭2:我張居正,自幼立下鴻鵠之志:勤奮苦學,以早日兼濟天下,爲生民立命。13歲參加鄉試,信心滿滿,誰想竟落了第,心裏好生鬱悶。難道是我還不夠努力嗎?

4.思考:面對心生困惑的張居正,我們可借用文中哪些語句,來幫張居正找到心靈的出路呢?

(1)請自由朗讀課文了,找出你認爲最佳的語句。

(2)學生暢談,師適時點撥引導

(3)師:顧大人可謂是用心良苦,這份遠見令人折服。後來張居正果然成爲中興明朝的傑出政治家,他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革新政治,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精神,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被後世譽爲“宰相之傑”。這不能不說與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關。

過渡:在初步感知文意後,讓我們一起深入文本,領悟孟子深邃的人生哲理、感受他雄辯的風采。

(二)深入文本,研章究理:

1.齊讀思考:文章開篇舉例,一連列舉了6個事例,有何妙處呢?

(1)共同點:

明確:他們身份卑微(農夫、苦役、小販、囚徒、鄙地之民、奴隸)身處逆境,但最終都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業。他們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是不是樹立了一批偶像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舜用爲何“發”,其他人爲何用“舉”呢?

可見孟子用詞的考究,其實,經典作品都有這樣一個特點。

(3)這些事例排列有什麼規律嗎?(出示課件4)

大體以時間爲序,身份越來越卑微。(有序)

(4)小結:A.樹立信心:精選典型事例,表明各種人士都可以在逆境中成才,無論古今,無論身份;

B.樹立目標:如果在逆境中奮發,就可以像舜和傅說他們一樣,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

C.用詞考究

D.開篇用例,集中用例,排比用例,有氣勢;長短結合,有變化,富有節奏。

2.孟子將這6個不同時空的典型事例整合在一起,得出了一個怎樣的普遍原理呢?

齊讀“故天將降大任……”

(1)上天降臨怎麼多的磨難,爲的是什麼呢?

明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後就可以承擔大任)。

“逆境造就人才”

(2)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話,再來讀一讀。

注意:在這段話中,使動用法頻繁出沒:

苦、勞、餓、空乏、拂亂(旨在理解:使動用法)

(3)再讀,注意邏輯層次:其心志、其筋骨、其體膚、其身、其所爲

由內心到外在,由意志到身體,生活、毅力等方面。心動,纔會行動。

(4)思考:這段話爲何能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奮發有爲?

A.有多處使動用法,還有通假字,句式整齊,長短結合,富有變化,且多爲短句,排比用句,極富警策力

B.人才造就,必須先讓他在意志、身體,生活、毅力等方面接受及其艱苦的磨鍊,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能,進而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C.經受的住磨難,就可擔當大任。

(5)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段經典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3.張居正的經歷告訴我們,逆境可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擔當大任,心動,還要行動啊。

(1)人恆過,然後能改

比如考試,這次考試出錯了,改正了,不就又多收穫了一份知識嗎?

(2)當“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時候,張居正在困境中磨練了意志,奮發而有所作爲。我們有沒有過“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體驗呢?

再如考試,成績不理想,固然鬱悶,但對於渴望奮進的大家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鞭策呢,痛定思痛,勤奮苦學,勇攀高峯。

(3)徵於色,發於聲——喻

鏈接::屈原披髮;甯戚《飯牛歌》;姜太公釣魚

小結:過,困,橫,色,聲,都是指處於困境,而能改,作,喻,表明要能擔當大任,不僅要在困境中動心忍性,還要能有所行動,這樣纔可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被人理解,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4.對於個人而言,“生於憂患”——逆境可以造就人才,那對於國家呢?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1)思考:爲何沒有發家拂士,沒有敵國外患,國家就常常會滅亡呢?

過渡:我們來看看夏桀他們是如何詮釋的?

(2)連連看”:夏桀——關龍逢;紂王——比干;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鏈接:關龍逢,因勸諫夏桀效法先王治理國家,而死於非命,可謂史上死諫第一人;比干,紂王的親叔叔,好言規勸,卻遭“剖心”;諸侯擔心天子安危,卻無端被戲弄。

小結:他們在國內,容不下堅守法度的大臣和正直忠貞的賢士,在國外,不顧眼前的憂患,更看不到未來的憂患。他們太把自己當回事兒,死於安樂。

五.知人論世,感悟主旨:

(1)思考:孟子爲何從反面來論述“國家的命運”?

(2)“知人論世”:我們一起來了解孟子的思想及他所處的時代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鄒人(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學說,被尊稱爲“亞聖”。孟子,善養“浩然正氣”,推崇仁政,主張“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博大的情懷,磅礴的氣勢)

戰國時期,諸侯互相吞併,都想富國強兵,以武力逞強、稱霸。到孟子的階段,“戰國七雄”已基本形成,這樣的時局,國君有憂患意識,尤爲重要。

(3)孟子希望國君們能“入則有法家拂士,出則有敵國外患者,國恆興”,國興了,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這也許纔是孟子的本意吧。

(4)主旨: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患可以使人發奮,安樂可以鬆懈鬥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是生活的哲理。

六、研習章法,體會“雄辯”:

過渡:我們一起來梳理梳理內容

內容梳理,自然引出:“通體盤旋,爲末二句蓄勢”的寫作特色:

(多角度多層次地說明,層層遞進,有如干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

2.善用排比,句式長短錯落:排比連用,讀起來有氣勢,句式富有變化,節奏感強

3.善於用例,精而有力:開篇用例,正面用例,集中用例,排比用例,精選事例

七、拓展延伸:

而今,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實意義呢?

過渡:我們一起來看華爲怎麼說?

鏈接:華爲28年造芯簡史:從0到500億,沙漠裏開出鬱金香

2019年5月,“黑雲壓城,欲摧城”:美國下達全面禁令,將華爲列入美國的黑名單,並要求全球所有的美國盟友國家一統抵制華爲。

2019年5月19日,“備胎”一夜轉正,“甲光向日,開金鱗”:多年前,在雲淡風輕的季節,華爲已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華爲將如何持續爲客戶服務?爲了這個以爲永遠不會發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爲悲壯的長征,爲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八、結語:亂雲飛渡仍從容,生於憂患,是華爲的精神,是經典傳承的魅力,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魂。讓我們再以飽滿的激情,來誦讀這振奮人心的智慧經典:

集體朗讀:

1.師領:“舜發於畎畝之中——”

2.衆合:“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百里奚舉於市。”

3.男領:“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行拂亂其所爲。”

4.衆合:“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女領:“人恆過……而後喻。”

6.衆合:“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九.佈置作業:

1.好書推薦:《孟子譯註》《傅佩榮講孟子》南懷瑾講《孟子》系列叢書

2.練筆:《青春在風雨中絢麗》

篇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⒈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⒉積累文言詞彙,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正確地翻譯課文。

⒊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學習古人推理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揭示目標

1、由一則資料導入。

一位動物學家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奧蘭治河的羚羊羣進行研究。他發現,東岸羚羊羣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羣強,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樣,每一分鐘要快13米,爲什麼會存在這些差別呢?原來,東岸羚羊羣之所以強健,是因爲在他們附近生活着一個狼羣,西岸羚羊羣之所以弱小,是因爲在他們缺少了一羣天敵。(投影出示、板書課題)

2、述:首先,我們先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出處。

學生答:作者是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

3、述:今天,我們的學習目標是什麼呢?請看投影。(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⑴、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⑵、積累文言詞彙,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正確地翻譯課文。

⑶、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二、學生一讀課文

1、述:這個目標怎麼實現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學,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投影出示內容)

2、應注意讀準下列字音。

舜畎畝傅說膠鬲百里奚拂

3、聽錄音。(注意朗讀的節奏)

舜/發於/畎畝之中,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爲-------

4、學生分男、女生朗讀課文。朗讀前明確讀的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朗讀後同學間評價朗讀情況。

5、學生欣賞6位古代名人的圖片和文字。(投影出示)

三、學生自學,二讀課文

1、述:下面,請大家根據自學指導自學。(投影出示學習指導)

要求:一邊默讀課文,一邊運用書下注釋解釋重點詞,並練習翻譯,看誰做得最好。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瞭解學情。

3、檢查自學效果

⑴述:自學暫停,下面解釋加橫線的字詞。

①舜發於畎畝之中②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③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④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⑤曾益其所不能。⑥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請一位學生回答,其他同學認真聽,如有錯,請幫忙糾正。

⑵述:下面翻譯下加橫線的句子。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②所以動心忍性,③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④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學生依次回答,如有錯,請學生更正,學生不會,教師更正。

⑶學生快速對照相關譯文,自我檢查。

四、學生三讀課文

1、述:下面,請大家一邊小聲讀課文,一邊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投影出示思考題)

①、課文連舉古代幾位名人的事例,你認爲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②、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③、學習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

2、檢查自學效果

①、請舉手的學生回答。

估計學生答出:都出身卑微,都經歷了艱苦的磨練,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②、本題難度較大,教師注意引導

估計學生答出:本課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③、學生自由發言。

估計學生答出:生活上要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學習上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學習退步了,不必灰心,積極進取。

五、隨堂練習(投影出示練習)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入則無法家拂士__通___

困於心,衡於慮__通___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

六、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課文舉了幾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還能舉出古今中外類似的事例嗎?

1、學生自由發言:

估計學生答出: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2、然後投影播放相關人物與圖片。

七、佈置作業(投影出示)

1.熟讀、默寫課文。

2.課外閱讀《孟子》,積累語句,體會特點。

3、小結,播放劉歡的歌曲《從頭再來》。

篇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各種閱讀方式積累文言詞彙,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熟讀成誦,增強文言語感;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懂得要正確面對逆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子名軻,戰國時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稱爲亞聖。主張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歸之”,主張以民爲本,曾說“民爲貴,社稷輕之,君爲輕”。曾遊說各國,但主張不被採納,退而與弟子們閉門著書,成《孟子》一書。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熟讀課文

(一)學生通讀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給生字注音。

(二)全體朗讀,正音。

(三)給學生時間自由朗讀,要求讀準確,讀通暢。學生散讀。

(四)全體朗讀,教師指出失誤及不足,提醒注意;教師範讀(做到“零失誤”),請學生找茬;再給學生自由朗讀時間,鼓勵他們也像老師一樣做到“零失誤”。

(五)請學生自告奮勇舉手在全班面前朗讀,盡力做到讀準確,讀通暢。其他學生認真聽,數數朗讀失誤。採用“破紀錄”的方法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如:第一位學生朗讀中出現四個失誤,第二位同學就要努力將失誤控制在四個以下,以此類推,直至零失誤。)

三、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

(一)請學生說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藉助註釋、學生的閱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關鍵詞:發、舉、士、市)

(二)師:這六個人物有什麼共同特點?(板書:六個著名歷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農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隸……;後來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

師: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況且像管夷吾,並非生來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來就做奴隸的啊。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吧!農夫——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築牆工——辛苦的體力勞動;魚鹽販子——辛苦奔波,社會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邊緣;隱士——生活清貧;奴隸——失去尊嚴,自由掌握在主人手裏。(學生與教師應和着分析)

生:他們生活艱苦,經歷了磨難。

師:是的,他們都經歷了一番磨難,經歷了一番艱苦磨鍊,而最後都幹出了一番大事業,名垂青史。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什麼道理嗎?

生:要幹出一番大事業,必須經過一番艱苦磨鍊。

師: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板書:人才在憂患中造就)

四、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師提問關鍵字意思,提示“使動用法”,請學生試着解釋句子大意。難點教師給予幫助。(關鍵字:故、是、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動、忍、曾益)

(二)師:經歷磨難的好處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要使他內心驚動,性格堅韌,增加他原本沒有的才能,途經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

師:是啊,必須讓他在各個方面都經受一番磨難,由此磨鍊出傑出的品格和才華。這樣,才能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啊!(板書:苦勞餓空乏拂亂——動心忍性曾益不能)

(三)師:這一段所說的中心意思可以怎麼來概括?

生:人必須經歷一番艱苦磨鍊才能成才。

師:咦,是不是與上一段意思一樣啊?——這兩段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論說的方法可不一樣。

生:第一段是舉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師:嚴格地說,第一段是以事例爲議論的依據,我們稱爲“舉例論證”,人們常說“事實勝於雄辯”,舉例論證例證是人們議論分析時常用的方法。(板書:舉例論證)

一、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課內容,齊讀課文。

二、學生解釋第三段的句意。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恆、過、困、衡、慮、作、徵、發、喻、入、楚、法家、拂士、敵國、外患)

三、師: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須在憂患中造就”來概括這一段?

生:不能,因爲這裏還寫到了國家。

師:是的,這一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有了內容的拓展,由人說到了國家。(板書:由人到國)有一副對聯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我說上聯,同學們能否對出下聯?

人處困境方能奮發,

生:國無憂患常會滅亡。國少憂患易遭滅亡。等等。

師:橫批呢?

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師:所以啊,孟子最後總結道:“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我們來解釋解釋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講,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生、憂患、死、安樂;句子解釋時的語序調整。)

五、教師簡單歸納本文寫法上的特點。

六、結束語: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了他的觀點。當我們遇到挫折,身處困境之時,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氣餒,你應該感謝生活給了你一個磨鍊自己的機會,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努力鍛造自己的品格和學識才幹,你就會走出逆境,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七、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由背誦。時間允許則當堂背誦。

八、佈置作業:背誦課文,複習字句解釋。

篇七: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孟子〉兩章》中的一篇,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對本課文進行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被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之一,文章從個人成才事例類推到國家治國的道理,闡明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中心論點全文邏輯嚴謹,結構清晰,論證充分,文采斐然,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生動精闢的語言值得我們學習,其闡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好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及其依據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的具體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本文是一篇淺易的文言文閱讀課文,教學任務既要表現在積累文言知識又要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文言語感,初步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藉此讀懂其他文言文故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誦讀課文。

(2)疏通疑難字、詞、句,積累文言知識。

(3)把握課文關鍵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

(4)理解逆境成才,並以此砥礪人生。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讀”貫穿整個教學教程,在讀中積累文言知識、感知內容、品味語言、領悟文章內涵

(2)在討論、質疑中,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把握文章的結構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學習我國古典文學精髓,培養學生對文言文和古代文化的興趣

(2)閱讀文學作品,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啓迪學生明瞭“逆境中造就人才”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知識,培養文言語感,理解文章思想內涵

(四)教學難點

學生對論文結構、論證方法及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

二、說教法

初三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和基礎,通過文中的註釋和工具書其本上能理清文章的大意,提出疑難點因此根據該課程標準及學生的特徵,以讀爲核心,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形成生動開放的教學模式;創設“質疑——探疑——解疑”的教學情境,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採用引導、點撥、對話、指導等教學方法,並且教學和多媒體運用相結合

三、說學法

倡導自主思考、合作研討、集體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和韻味

2、學生齊讀課文,根據課文註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句及文章大意,並提出疑難點,小組討論後派代表提出問題

3、小組之間先互相解答疑難點,教師加以指導,並且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歸納並積累文言知識:(每個舉一例)

(1)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

(2)詞類活用: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苦;勞;餓等

……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通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關鍵句,寫出文章論證思路,小組討論後,代表發言

提問啓發: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的?(畫出文中重點句子)運用了那學論證方法?小組討論,教師指導、明確

……

(四)賞讀課文拓展延伸

孟子以其酣暢淋漓的論述,闡明瞭“逆境中造就人才”這個道理,請同學聯繫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看法(教師用PPT出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勵志故事)

開辯論會。

(六)課堂總結

《孟子》二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善於說理,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教益。

(七)佈置作業

看材料,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議論文

總結:這節課以朗讀爲基礎,以探究性學習爲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爲實踐模式,是一節實施新課程理念的文言課文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爲了讓學生直觀易懂地看筆記,本文板書簡潔、扼要地括了文章的重要內容,學生一目瞭然。

篇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過、作、徵、喻、恆等的含義。

2、學習本文說理論證的方法。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過、作、徵、喻、恆等的含義

教學難點:本文說理論證的方法。

一、導入

請看下面的文字,分別說一說文字描寫什麼的事並想一想它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以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生討論、思考、回答

憂患讓勾踐成功,勝利之後忘記努力只顧享受。

(師板書: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目標展示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過、作、徵、喻、恆等的含義。

2、學習本文說理論證的方法。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三、走近作者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繼______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有“亞聖”之稱。《孟子》與_____,_____,_____,合稱“四書”。

補充:《孟子》(現存七篇)一書傳世。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他第一個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四、學情檢查

1、給下面劃線字讀音:

畎畝()傅說()膠鬲()行拂()拂士()

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五、研習文章

(一)學生小組合作,解決一般字詞,理解大意,並翻譯文章。

(二)重點掌握下面的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下達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2、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纔能有所作爲;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國侵略的危險,這個國家便經常導致滅亡。

六、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2、孟子在文章開頭兩段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

的道理。這裏用的是_事實論證和__道理__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課文第三段採用的是_理論_論證,爲我們講了安逸亡國的道理,你能舉一兩個因貪圖安逸而亡國的事例嗎?

蜀漢後主劉禪,因貪圖安逸享樂的生活,而導致國家的滅亡。另外如商紂王、周幽王等,他們都因爲只圖眼前的安逸生活,沒有憂患意識,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七、課文小結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無論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美國劇作家帕特里克說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說明逆境的優越性。

八、鞏固練習:

1、對下面語句中紅色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於慮,而後作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

2、對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C)

A.舜發於畎畝之中——舜在田野中被任用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

C.人恆過,然後能改——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能夠改正

D.生於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

九、拓展延伸

1、用名言警句對文章進行概括也是一種讀書方法。大家能不能用名言警句來概括本文的論點?

古人大業成,皆自憂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勾踐滅吳的故事印證了孟子的哪些說法?現在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說法是否還有現實意義?請簡要談談你的認識.

3、孟子認爲人要成大器,就必須經受磨練,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他們認爲順境同樣可以造就人才。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要言之有據。

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①、宋代詞人晏殊一生生活順利、仕途如意,不是也寫出了清新奇麗的詩篇,讓後人傳誦不息嗎?

②、我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政策,爲人才的發展提供了更爲順利的、優越的條件,在這個大順境中,我國人才輩出。

③、香港富豪李嘉誠,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國外學習,並且讓他在哈佛大學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養出了一個比自己更加優秀的棟樑之才。

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在於自身的主觀願望和努力程度,環境只是外在作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也許生活中的苦難在所難免,但只要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最終的成功一定屬於你。把劉歡的《從頭再來》送給大家,希望同學們都能記着“心若在,夢就在。看成敗,人生豪邁。”

篇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學習目標:

1、準確而流暢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並準確翻譯課文;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4、體會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學習重點: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作者的論證方法

學習難點:體會層層推理的論證方法。

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相結合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翻開歷史名臣的成長史,我們總是驚奇地發現,他們的成長曆程有着驚人的相似,在逆境中千錘百煉,在逆境中奮發圖強。逆境成了他們的試金石,成了他們成長的練兵場。怎樣對待挫折?如何面對困境?今天所學的這篇文章會給我們正確解答。

二、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

三、自學指導

預習導學:

1、瞭解作者和文章的出處。

2、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畎()畝傅說()膠鬲()拂()士

3、朗讀課文:

要求:a、讀準字音;

B、讀清停頓

c.讀出抑揚頓挫

4、對照註釋,理解識記以下詞語:

A、詞類活用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所以動心忍性

B、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並解釋其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衡於慮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則無法家拂士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現代漢語翻譯原文。

整體感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闡明瞭人才要在______中造就的道理,指出人處______才能激發鬥志,國無______易遭滅亡的事實。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文章是如何論證中心論點的?

3、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請舉例說明。

四、組內交流釋疑

在組長的帶領下,圍繞“導學案”讓組內成員進行討論,共同交流並解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最後達成共識。

五、展示成果

要求:

1、在展示過程中,要求每位同學能始終保持極高的學習熱情;

2、先展示完畢的同學,做好爲別組質疑、補充的準備;

六、拓展延伸

給文中觀點補充幾個課外例子。(從人才成長、國家治理兩方面舉例)

七、你說我說

請同學們暢談學習本節課後的感悟與收穫。

八、達標大盤點

完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史記》中節選片段的對比閱讀練習。

附: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一種道理:成才觀

一種意識:憂患意識

篇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

教學要求:1、掌握生字、詞。

2、掌握作者、體裁、中心。

3、理解重點詞句含義(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課文內容、主旨的挖掘

教學重點:1、2、3

教學難點:4

教學方法:搶記法,比賽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辯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用兩分鐘時間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稱爲“亞聖”,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板書課題、作者、體裁)

二、自瀆課文,檢測生字詞等預習情況。

1、給生字注音並解詞。(將全班分爲兩大組,請每小組的最後一位同學上臺來各寫一個,分別

計入兩大組的比賽成績。)

畎(quan)畝:田間水溝付說(yue)

曾(zeng)益:增加

膠鬲(ge)

拂(bi)士:同“弼”,輔佐君主的賢士拂(fu)亂:違反、阻撓

2、寫出文中三個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

衡:同“橫”,梗塞,不順

拂:同“弼”,輔佐,輔弼

3、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

所以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性

行拂亂(使......受到阻撓)其所爲

人恆過(名詞活用爲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爲名詞,國內、國外)

4、古今異義詞。

舉於版築之間(今義:建築、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5、多義詞。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而:而後作(承接連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徵於色(在)

生於憂患(由於,在)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是:於是人也(這樣的)

發於聲(表現)

今義,判斷動詞

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

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6、特殊句式。

A、狀語後置B、被動句

a、舜發於畎畝之中(被任用)b、付說舉於版築之間(被選用)

c、膠鬲舉於魚鹽之中(被選用)d、舉於士(被錄用)

e、孫叔敖舉於海(被起用)f、百里奚舉於士(被起用)

7、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提到的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A、舉市故所以徵作

B、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C、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三、學習課文內容,思考:

1、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2、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3、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4、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文章的第二、三節分別從哪兩方面(正、反)道理,論述了什麼道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

5、齊讀寫個人成才的主觀條件的句子(徵於色,發於聲),寫成才的客觀條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爲)。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的句子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你知道歷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國的例子

(商紂王、隋煬帝等事例)

6、得出的結論句是(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7、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位置在(標題,也是結論)

8、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有(例證法、道理論證法)

9、小結:這篇議論文通過舉例、講道理來論證了要成才必先經受磨練的觀點,激發人們克服困難,銳意進取。

五、拓展:

1、學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燦爛、美好,使自己的未來日子更幸福?(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增長才幹,有所作爲)提示:其實同學們不畏嚴寒,不怕酷暑,每天堅持來上學,這種恆心與毅力讓人佩服,你們在老師眼裏就是最優秀的。

2、辯論。

上回搞的那次辯論賽後,我們的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戰羣雄,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氣頓生。......”可見辯論的白熱化程度。今天我們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這個觀點爲辯論題目,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要求說出各自的理由。(認識到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出人才,關鍵在於人自身的主觀願望和努力)

六、作業:背誦課文。

七、板書設計: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303.html

  • 標籤: 死於安樂 教案 精選 生於憂患 關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選10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案(精選10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