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精選9篇)作文

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精選9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77W 次

篇一: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精選9篇)作文

一、指導思想

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充分汲取祖國及世界文化精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爲把學生培養成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有中國靈魂的世界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程設置目標

開齊開足國家課程,保證落實地方課程,規劃開發校本課程,完善學校課程體系,實現課程機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區基礎教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礎紮實、學有特長”的課程培養目標,及學校的“全面發展,外語見長”的學生培養目標。

三、課程設置

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及《____市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試行)》,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在七到九年級開設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以及地方與校本課程。

四、課程安排

(一)各學年教學時間安排

1、全年52周:教學時間39周,假期(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等)13周。

2、教學時間:每學年上課35周(九年級的第二學期減少2周)、複習考試2周(九年級的第二學期增加2周)、學校機動2周(用於學校安排地方課程、英語活動周、文化節、運動會等)。

(二)每週活動總量

1、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周課時總量見表一課程設置表。

2、每節課的授課時間固定爲45分鐘。

五、課程設置說明

1、課程的選擇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採用分科課程。

2、體育與健康課課程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體育與健康課所要求的健康知識,讓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有所瞭解,不組織筆試測試。每週3課時,另外安排上、下午兩次課間操時間,早晨與下午結束課程之後,學校提供場地、器材安排學生自主活動。保證國家規定的學生體育鍛煉時間,促進學生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提高。

3、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關注生活和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一、信息技術在七、八年級開設,每週七年級2課時,八年級1課時。

第二、勞動技術在七至八年級開設,每週1課時。不足課時總量部分,組織學生到勞動技術教育基地等機構和場所集中使用進行教學。總課時100課時。

第三、研究性學習根據學生情況,採取課堂與課餘集中使用相結合的方式,主要在八至九年級開設,共60課時;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採取學校組織與學生自主安排相結合的方式,共80課時。總課時140課時。

4、地方課程根據規定和安排,在七至九年級開設六門地方課程,包括寫字、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毒品預防專題教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題教育、安全應急與人民防空教育、心理健康等。其中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毒品預防專題教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題教育、安全應急與人民防空教育在學校的機動時間內完成。同時,在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毒品預防專題教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專題教育中,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國際禁毒日”、“世界環境日”等契機,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育活動。心理健康在每週一的班會課中安排,在七至八年級開設,共39課時。

六、課程實施

1、統一思想,充分認識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和目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全面落實義務教育課程計劃。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與管理,依據市區課程計劃,制定學校課程計劃,根據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要求,首先保證國家課程和市區規定的地方課程的開設。學校按照規定的課程和課時,制定本校的課程計劃和課程表,從實際出發安排好本校的校本課程。學校嚴格按照課程計劃和學校課程表開展教育教學,做到開齊課程科目,開足課時。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組織課程改革的相關培訓,開展課堂教學競賽,深入推進校本教研,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七、課程評價

加強義務教育課程評價機制建設,在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基礎上,促進學校課程體系的完善和實施。接受上級部門的監督和指導。

篇二: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我校堅持以“一切爲了學生髮展,一切爲了教師發展,一切爲了學校發展”的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以興趣性、拓展性爲主,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爲此,特制定郭集鎮初級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一、調整內容

以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推進我校教育改革,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優化課程結構,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課程資源,進一步調動學校自主開發課程和自主管理課程的積極性,逐步形成適應地方、學校和學生特殊需要的體現學校辦學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

二、有關要求

1、學生培養目標

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培養目標上確保一致。以培養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爲首要目標。通過校本課程的實施,促使我校學生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可持續的發展,爲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教師發展目標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使全體教師深入領會新課改的精神,貫徹與體現具有時代特徵的人本主義教育理念,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新,成爲實踐的研究者,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實施步驟

(一)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親自掛帥,教務處具體組織實施的領導小組,各年級組成立了以年級組長負責的校本課程實施小組,在校內形成了三級管理網絡。主要職責分別是:

組長: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要決策人和負責人,負責校本課程的總體策劃,宏觀調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實施。

副組長:

組織實施校長決策及負責校本培訓、檢查校本課程實施、協調各部門的工作、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師上課,實施課程計劃、對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進行指導、評估、調查、分析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需求情況及對校本課程檔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員:

主要職責:

①構思並制訂校本課程開發工作的總體規劃,做好指導、研究、實施、評估等工作。

②制訂校本課程管理的有關規章制度並組織實施和考覈。

③組織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理論學習,規範教學行爲,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④積累課改資料,及時提供教改信息。

⑤經常深入校本課程實施課堂,指導開課、聽課、評課工作,和實施教師一起研究情況,幫助他們及時總結。

⑥做好校本課程實施的經驗或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二)課程設置

1、課程門類

我校校本課程結構分爲必修課和選修課。

(1)必修課是指每週一下午第三節課的主題活動展示和安排在課表中由語文教師實施的經典閱讀課。

選修課包括指的是七年級的漢字書寫課。

(3)課時安排: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七年級每週3節,八九年級每週2節地方和校本課程。“崇德篤學”主題活動展示安排在每週一下午第三節課,閱讀、寫字課排進課程表。

2、課程安排

(三)師資培訓

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教師的認識和工作態度是校本課程開發成敗的關鍵,我校將採取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外請專家講座、開展專題研究、交流經驗座談等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統一認識,爲校本課程的開發奠定基礎。

(四)課程管理

校本課程的管理由學校教務處統一負責。如校本課程的監控、測評、聽評課、控指導,經驗總結,問題解決等。具體如下:

1、校本課程開課過程管理

①校本課程排進學校課程表,教師實施情況納入教師工作量,工作量與教師績效掛鉤。

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定期對校本課程實施情況進行巡視檢查、聽課、教法學法指導。

③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對教師進行校本課程的培訓和組織校本課程教師外出觀摩學習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④由學校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每學期組織教師進行評教評學活動,以便教師及時作出合理調整與改進。

2、場地的使用及學生管理

①必修課程《崇德篤學主題活動展示》由政教處安排,主演班級在學校四樓多媒體展示廳展示,電視轉播到各班級。

②寫字課和閱讀課在各班教室,由各科任教師執教。

③對學生的評價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平時考勤及考覈情況綜合計分。嚴格學生考勤制度,規範課程管理,對學生的出勤進行月公示。

3、課表的安排及教師管理

①所有校本課程都編入學校課程表,課程表下發到各班級。

②上課情況納入學校教學常規管理。

③嚴格考勤制度,規範課程管理,對教師的出勤情況、授課時數、簡案檢查情況進行月公示。

四、課程評價

(一)對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評價的要素

1、校本課程目標:

教師要把全班學生培養成推力緊密、思想方法、行爲方式、社會價值觀念都有助於學習的學習者。

2、校本課程設計: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已有經驗,開設適宜的校本課程。

3、校本課程管理:

教師要管理校本課程,爲學生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和資源。

4、促進校本課程向縱深發展

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學習校本課程的內容,廣泛開展活動,不斷的總結提煉,爲校本課程的深層次開發進行謀劃。

(二)對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評價的標準

1、深刻領會校本課程實質並以負責的態度參與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2、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應對學生廣泛的知識需求。

3、逐步提高本人的規劃、組織、管理、知識以及與其他教師協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4、隨着活動的展開,學生與教育情景交互作用過程中會產生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價值觀和新的對結果的設計,教師要肯定其存在的價值,並加以運用,有將活動引向新的領域,對開設的校本課程統籌規劃不限制其生成性,使其生成性發揮得更具有方向感和成效的能力。

(三)對學習校本課程的學生評價

五、實施保障

1、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小組,明確職責,讓全體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2、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校本課程開發目的和意義。做好對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的評估與對老師平時檢查、期末檢查、年度考覈結合起來,與結構工資結合起來,與考覈實驗成果、考覈先進結合起來。發揮激勵機制,調動全體老師的積極性。

3、努力爭取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校本課程,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協調社會、家庭共同爲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爭取社會各界、社區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的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機制。

4、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校園環境改造與建設,加快圖書館、實驗室、校園網絡、實踐基地的建設步伐,建設好學校網站和開發校本課程主頁,爲校本課程實施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篇三: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優化育人方式和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我校教育辦學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發〔2019〕26號)和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__年版)》,以及《20______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等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構建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高質量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體系,強化課程組織實施,完善課程實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發展素質教育,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設置

(一)課時

每學年共39周。一至六年級新授課時間35周,複習考試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可用於集中安排勞動、科技文體活動等。一二年級每週26課時,三至六年級每週30課時,小學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

(二)課程類別

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以國家課程爲主體,奠定共同基礎;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爲拓展補充,兼顧差異。

國家課程設置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科學、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起始年級爲三年級。

藝術開設,一至二年級包括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爲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

開設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開設班團隊活動,內容由學校安排。

三、課程實施

(一)嚴格落實國家課程

學校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要求,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特別是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不隨意增減、佔用課時。

(二)加強學校課程規劃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環境條件,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範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

(三)建立學段銜接教育機制

重視幼小、小初學段銜接教育,堅持零起點教學,依據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需要,合理設計課程。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設置入學適應期,利用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切實實施銜接課程和適應教育活動;落實國家課程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設計要求,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

(四)發揮跨學科教學育人功能

推進綜合學習,整體理解和把握學習目標,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繫,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避免知識結構鬆散、綜合創新弱化。加強綜合課程建設,通過各種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於知識體系間內在邏輯結構的認識和掌握,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課程教學改革堅持素養導向,緊密圍繞“爲什麼教”和“爲誰教”,深刻領會課程育人價值。強化學科實踐,加強課程內容與真實世界、真實問題的聯繫,將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貫穿至教育全過程,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探究實踐活動中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建構,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路徑中,體會學科思想方法。積極探索大概念、大單元教學,課程教學要實現“以知識與技能爲本”向“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真正轉變,通過創設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環境,針對學生差異化的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行自主規劃與自我監控,爲學生創造公平的學習機會。發揮智慧教育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線下教學深度融合,精準分析學情,爲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撐。

(六)完善教育評價機制

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完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制度,積極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更新教育評價觀念,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爲根本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充分利用大數據測評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探索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的全新方式。規範考試評價行爲,科學實施日常教學評價,加強綜合素質評價,合理運用考試結果,嚴格招生考試管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七)提高作業質量

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作業管理制度,加強對作業來源、設計、佈置、批改、分析、反饋、輔導等關鍵性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嚴格落實“一科一輔”作業選用政策。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科學設計探究性、實踐性和跨學科綜合作業,鼓勵佈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推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滿足道德與法治、勞動、科學、信息科技、藝術、綜合實踐等國家課程的教師需求。

加強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培訓,滿足綜合課程實施和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需要。

(二)強化教科研培訓

加強教科研隊伍建設,強化教科研專業支撐,把握教改動向,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針對性,以教科研促進課程方案實施。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各級各類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培訓,並圍繞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定期開展校本研修。

(三)完善資源保障機制

學校要根據課程結構的變化和教育教學要求,落實公用經費使用有關要求,加大課程方案實施經費保障力度,確保課程實施和開發、教學實踐和研究、教師培訓和研修等活動正常開展。

(四)強化實施監測

建立課程實施監測體系,做好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的落實和課程實施過程的監測,做好監測數據的分析反饋與指導應用,確保課程開齊開足開好。

篇四: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根據根據國家、省有關規定,貫徹落實國家課程改革新要求,創新育人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教務處在向各教研組長征集校本課程設置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以下課程設置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二、組織機構

爲保證我校義務教育設置試點方案的實施,我校成立由校長任組長,領導班子成員爲組員的課程設置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三、課程設置實施情況

(一)均衡設置課程

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按照地方、學校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適應調整,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設置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逐漸增加。我校課程設置課時如下:

(二)加強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建設

學科實踐活動以學科內容爲主。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體現其實踐性、探究性、開放性的特徵。我校具體設計如下:

1、語文和英語學科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語言應用爲主,利用課堂的前5分鐘安排學生朗誦、講故事等活動。

2、數學學科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爲主,主要利用課堂時間學生安排數學智力遊戲等。

3、思想品德、歷史和地理學科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實體驗爲主,校內安排道德講壇、校內定向測定等活動。

4、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分組實驗、小製作爲主,校內可開放實驗室,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小發明和製作的展示,科普讀物閱讀交流和筆談;校外組織到植物園、現代農業園等開展實地調研。

5、音樂、美術和體育學科的校內外實踐活動以體驗藝術、豐富體育生活爲主,校內可組織繪畫、書法等美術作品的展覽,校園文化藝術節、冬季田徑運動會等,開發並組織學生參與武術、籃球、足球等傳統體育項目。

(三)強化地方課程建設

爲進一步整合地方教育課程,利用好綜合性的地方課程,我校開設《心理健康》、《書畫》、《架子鼓》、《植物栽培》、《鋼琴》等一系列的地方課程,做到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不失對自己的健康及成長還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全面瞭解,爲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重視校本課程開發

我校以“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這一教師隊伍建設理念,結合本縣和本校實際積極探索開發校本課程,將研究性學習,團隊活動、科技、體育、文藝以及閱讀等興趣活動納入課程計劃和校本課程。

各學科課程開發計劃,我校將依託現在擁有的優秀教師團隊資源和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及功能齊全的音體美勞功能室和理化生實驗室,計劃完善各學科學案,使其更具有指導性和可讀性,逐漸探索開發新的校本課程。

另外,開發針對教師、家長培訓的校本課程,爲適應社會發展,配合當前教育形勢對教師、家長要求更高,學校將對這兩個部分課程作研究,開發校本培訓課程。

(五)高度重視音體美課程的開設

我校充足的專業教師和現代化的功能室保障每個學期都嚴格按____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標準及我校的實際情況開設相應的音體美勞課時。由政教處組織資深生物教師每學期開設兩次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講座內容融合預防毒品傷害、健康行爲與生活方式、性與生殖健康等影響青少年健康的知識。

(六)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結合我校實際,制定了合理的作息時間。在校集中學習時間,每天共8節課,每節課40分鐘,不超過8小時,且每天安排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七)重視大課間體育活動和眼保健操

每天安排6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和眼保健操,其中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爲50分鐘,眼保健操時間爲10分鐘。六七八年級學生跑操。少先大隊和體育組安排教師進行巡查、打分、評比。

(八)積極推進學校課程的信息化發展,利用學科網、QQ羣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平臺,促進優質教學資源開發和運用。

篇五: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爲了切實有效地履行課程管理權責,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管理政策,提高學校課程整體質量,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地發展,提升教師課程管理意識,開創學校辦學特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和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__年版)》等要求,結合我校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構建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高質量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體系,強化課程組織實施,完善課程實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發展素質教育,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設置原則

堅持按照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實際,體現教育特點科學安排課程;以人爲本,以德育爲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爲宗旨,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自主性、創造性,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一)均衡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原則

根據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將其教育內容全部納入課程設置,有利於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知識內在邏輯及認知規律,把課內外、學校與社會聯繫起來,把間接的書本知識學習和直接經驗體驗結合起來,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創造條件。均衡設置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以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展。

課程設置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形成正確價值觀。

課程設置要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積極開發潛能,增設具有學科教育特點的課程,注重發展學生語言和交往能力。

(二)分科課程爲主,融入綜合課程的原則

中學教育階段課程設置要堅持分科課程爲主融入綜合課程的原則,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自身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滲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勞動技能等,實施過程中,旨在適應學生生活範圍逐步擴大、經驗不斷豐富、社會融合能力逐步發展的需要;旨在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旨在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統一性與選擇性相結合原則

課程設置既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提出統一發展要求,又要根據學校實際需要和學生個體差異,提供選擇的空間。

學校創造條件,積極開設選修課程,開發校本課程,以適應社會和學生髮展需要。

三、課程設置及課時節數(周)

1、教學時間:全年52周,教學時間40周,每期分別20周,假期(寒暑假、節假日)10—11周;機動1—2周。各學期20周,教學時間安排:各年級每學期上課18周,複習1周,考試、講評、總結1周。

2、每週活動總量: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周課時總量爲35課時,每課時40分鐘。

3、國家規定的學科類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均在週一至週五的教學時間內按課表進行。

4、班會活動每週安排一課時(週二第7節),主要進行常規教育、開展班級活動,並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進行環境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各年級課程具體課時設置見上表。

5、既要開設信息技術課,又要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把信息技術融合在其他學科學習中。

6、體育與健康課,均應貫徹“健康第一”的原則。

7、各門課程均應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機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閱讀能力等教育也應滲透在相應課程中進行。

四、實施過程

(一)走進新課程,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1、要更新教育理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__年版)》及有關課改文件及論著,認真學習上級教育主管下發的相關文件。要求教師按照課改總體目標、主體任務,確定課改理念與策略,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觀念。

2、進行師資培訓,讓教師踐行新課程理念,把握新課程改革思路,掌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方法。選派骨幹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課程改革培訓班學習,組織校本全員培訓,請“專家”進行課改講座。

(二)落實新課程,提升學校課程育人水平

1、按照新的課程計劃設置每學年的課程,上課時間全部按規定40分鐘。根據要求,設置學科課程、地方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爲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開齊開足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培養學生的藝術能力及人文素養。

2、組織教師學習領悟新課標精神,圍繞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用新課標理念來指導教學。各教研組要廣泛開展教研活動,集中開展以“有效教學,有效學習”爲目標的教研活動,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優化課程實施,提升課程效能。

3、順應新課程,改革評價標準,學校領導加強隨堂聽課力度,推行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推進新課標及教研主題的落實。

五、課程實施及評價

1、組織學習課程標準,認真組織學校全體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進學校教學改革,以教學質量評價爲出發點,規範日常教學行爲。

2、明確教研組、備課組、骨幹教師、一般教師的教學任務。

3、發揮教師潛能,倡導校本教研、即時教研與個人教研相結合的教育科學研究模式。

4、加大教學管理力度,加強教育教學評價制度建設。

六、保障措施

1、成立由校長負責下的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2、規範和指導教師執行和開發學校課程的程序與管理,加大對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

3、有計劃、有重點地研發校本課程,爲學生提供選擇學習的平臺。

4、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加強校本管理,提高課程開發實效。

篇六: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優化育人方式和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我省義務教育辦學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發〔2019〕26號)和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__年版)》等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一、總體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構建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高質量義務教育課程實施體系,強化課程組織實施,完善課程實施保障措施,突出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發展素質教育,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設置

(一)學制課時

我省義務教育課程實行九年一貫設置,按“六三”學制安排。

每學年共39周。一至八年級新授課時間35周,複習考試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九年級新授課時間33周,第一學期複習考試時間1周,第二學期畢業複習考試時間3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可用於集中安排勞動、科技文體活動等。

一至二年級每週26課時,三至六年級每週30課時,七至九年級每週34課時,九年新授課總課時數爲9522。小學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初中每課時按45分鐘計算。

小學、初中學校可以根據實際和教學改革需要,在保證周總時長、學科課時比例不變的情況下,對學段當中學科課時的年級分佈、每節課的具體時長作適當調整。

(二)課程類別

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以國家課程爲主體,奠定共同基礎;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爲拓展補充,兼顧差異。

國家課程由教育部統一組織開發、設置,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地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規劃,由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在全省部分年級開設,強化綜合性、實踐性、應用性、選擇性。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

(三)科目安排

國家課程設置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歷史、地理、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有關科目開設要求如下。

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體育與健康在一至九年級開設。

歷史、地理在初中階段開設。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起始年級爲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在一至二年級開設,以聽說爲主;初中階段開設外語,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

科學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初中階段分科開設物理、化學、生物學)。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級獨立開設。

藝術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其中一至二年級包括唱遊·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爲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學生至少選擇兩項學習。

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一至九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一至九年級開設班團隊活動,內容由學校安排。

地方課程分爲生活教育、熱愛家鄉、科技創新、學段銜接等方面,在三至八年級開設,每週安排1至2課時。

校本課程在一至九年級開設,由學校按規定設置。

專題教育以滲透爲主,融合到相關科目中,原則上不獨立設課。

三、課程實施

(一)嚴格落實國家課程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義務教育學校應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要求,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特別是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不隨意增減、佔用課時。各科目安排及佔九年總課時比例見附件1。勞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自20__年秋季一至九年級開始執行,信息科技課程自20__年秋季三至八年級開始執行,其他學科自20__年秋季一年級、七年級開始執行,確保各科目在相應年級的總課時數達到要求。課程比例設置和周課時分配示例見附件2、附件3。

(二)加強學校課程規劃

義務教育學校應依據課程標準和本辦法,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資源,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環境條件,制定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範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所屬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課程開設、教材使用情況的監管。鼓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與健康課;學校可利用大課間、課後服務等時間,保障每天校內體育活動1小時。

(三)建立學段銜接教育機制

重視幼小、小初學段銜接教育,堅持零起點教學,依據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需要,合理設計課程。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設置入學適應期,利用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時,切實實施銜接課程和適應教育活動;落實國家課程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設計要求,強化兒童的探究性、體驗式學習。初中七年級上學期設置入學適應期,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內容梯度,改進教法,指導學法,切實解決小初銜接中遇到的學科多、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等問題。

(四)發揮跨學科教學育人功能

推進綜合學習,整體理解和把握學習目標,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繫,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避免知識結構鬆散、綜合創新弱化。加強綜合課程建設,通過各種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於知識體系間內在邏輯結構的認識和掌握,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各門課程用不少於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得以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取代綜合實踐活動。

(五)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課程教學改革堅持素養導向,緊密圍繞“爲什麼教”和“爲誰教”,深刻領會課程育人價值。強化學科實踐,加強課程內容與真實世界、真實問題的聯繫,將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貫穿至教育全過程,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在探究實踐活動中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建構,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路徑中,體會學科思想方法。積極探索大概念、大單元教學,課程教學要實現“以知識與技能爲本”向“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真正轉變,通過創設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環境,針對學生差異化的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行自主規劃與自我監控,爲學生創造公平的學習機會。發揮智慧教育優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與線下教學深度融合,精準分析學情,爲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撐。

(六)完善教育評價機制

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完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制度,積極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更新教育評價觀念,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爲根本標準。創新評價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關注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充分利用大數據測評等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探索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的全新方式。規範考試評價行爲,科學實施日常教學評價,加強綜合素質評價,合理運用考試結果,嚴格招生考試管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七)提高作業質量

建立健全科學規範的作業管理制度,加強對作業來源、設計、佈置、批改、分析、反饋、輔導等關鍵性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嚴格落實“一科一輔”作業選用政策。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科學設計探究性、實踐性和跨學科綜合作業,鼓勵佈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推進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四、實施保障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教師編制統籌調配力度,每年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學校教師編制覈定,依法落實教師待遇,爲學校招聘教師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國家公費師範生、優秀教師定向培養、特崗教師等專項計劃,落實編制標準,完善教師補充機制,確保各學科教師配齊配足。特別要滿足道德與法治、勞動、科學、信息科技、藝術、綜合實踐等國家課程的教師需求。加強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培訓,滿足綜合課程實施和跨學科主題教學的需要。

(二)強化教科研培訓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教科研隊伍建設,強化教科研專業支撐,把握教改動向,加強對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和業務指導,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科研工作的針對性,以教科研促進課程方案實施。實施省、市、縣、校四級培訓,分類分級對教育行政人員、教科研人員和校長、教師等進行培訓,充分發揮國家和我省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作用,結合實施國培、省培計劃,紮實高效地完成全員培訓工作。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科研部門要指導和幫助學校提升課程領導力和執行力,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參與各級各類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培訓,並圍繞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定期開展校本研修。

(三)完善資源保障機制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課程結構的變化和教育教學要求,落實公用經費使用有關要求,加大課程方案實施經費保障力度,確保課程實施和開發、教學實踐和研究、教師培訓和研修等活動正常開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按課程實施的進度要求,做好年度經費預算,優化資金投向,按照標準建設功能教室和實踐場所,配齊配足教育教學裝備,提高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爲課程實施提供保障。

(四)做好宣傳引導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國家課程標準和我省實施辦法的宣傳解讀工作,使教育行政人員、教科研人員和校長、教師等充分認識新課程方案的重大意義,深刻理解新課程方案的具體內容。要把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與落實“雙減”工作結合起來,突出宣傳課程育人的創新做法與成效,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的溝通,爭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會育人合力。

(五)強化實施監測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義務教育課程實施監測體系,圍繞學校課程實施、課程教學管理、課程資源建設、課程教學質量等方面開展監測與評估,做好學校課程實施方案的落實和課程實施過程的監測,做好監測數據的分析反饋與指導應用,確保課程開齊開足開好。

篇七: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____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實施綱要(試行)》精神,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設置此課程。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1、均衡設置課程

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比例適當,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展;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漸增加。

2、加強課程的綜合性

注重學生經驗,加強學科滲透。各門課程都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在國家課程基礎上,六至九年級設藝術課,旨在豐富學生的藝術經驗,發展感受美、創造美、鑑賞美德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並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3、加強課程的選擇性

通過設置供選擇的分科或綜合課程,提供各門課程課時的彈性比例和地方、學校自主開發或選用課程的空間,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鼓勵各地發揮創造性,辦出有特色的學校。

說明:

1、各年級課程表設置必須嚴格按省、市課程設置標準安排。

2、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開設科目:

初一年級:傳統文化/環境教育、書法、安全教育。

初二年級:傳統文化/環境教育、書法、安全教育、綜合實踐。

初三年級:傳統文化/環境教育、安全教育、綜合實踐。

四年級:傳統文化/環境教育、安全教育、人生規劃。

3、各年級教師標準課時按學校課程設置指導標準檢查落實,各年級地方課程根據學科需要可其它科目教師兼課。

篇八: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堅持素養導向,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時代要求,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爲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課程設置原則

學校認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齊開足開好各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每學期初由學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執行方案、制定總課程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爲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爲目標的課程體系,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優化教學過程,着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以培養學生能力爲目的”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積極組織觀摩課、示範課、研究課。努力上好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爲學生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內容和空間。

根據國家課程設置標準,中心校所轄的小學分別開設了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科學、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其中地方與學校課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寫字課程以及科技文體活動團隊活動等;初中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生物、體育與健康、藝術、信息科技、綜合實踐活動等。中小學所有課程、課時,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設置,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現象。重視開展好信息科技、藝術、體育、興趣活動四個領域的教育教學工作。力爭達到五育並舉。

課時安排

一至二年級每週26課時;三至六年級每週30課時;七至九年級34課時。每週按5天安排教學,小學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初中每課時按45分鐘計算

三、學校課程管理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是指爲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及其結構、程度和進程,是把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樑,是培養目標的載體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設置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新課程設置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對於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課程設置方案,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並以課程改革爲契機,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加強管理,科學設置各類課程。嚴格執行新課程設置方案,對於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指令性內容按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在課程管理上轉變管理思想,研究管理辦法,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主體作用,保證足夠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開發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時間和空間。

篇九: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爲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國家課程計劃,建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體系,促進我校課程規範有序的發展,根據我校具體情況,本着有效和用學校現有資源,依靠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開發的原則,經討論與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結合學校已有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圍繞“學生喜歡的、學校想要的、教師能做的“,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整體優化課程資源和課程實施過程,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的,以學生活動爲主,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真正實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設置原則

1、全面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優化整合校園素質教育因素,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2、主體性原則: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推動學生積極、自主、持久的學習內驅力。

3、自主性原則:根據國家提供課程科目和課時的比例,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統籌安排課程計劃,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

三、課程目標

以現代課程理論爲依據,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對新課程目標、任務的認識,遵循教育客觀規律,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以科研爲手段,實踐新課程理念,探索新課程實施的有效途徑。

四、實施保障

(一)完善組織機構,明確管理職責:建立有效的組織管理網絡,明確職責,保障學校課程管理的順利進行。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校長負責有關學校課程的決策問題。中層組織主要負責執行問題。基層組織主要負責具體實施。校長室明確各部門在課程執行力上的監管分工。對各部門在課程管理流程進行監管。各部門不定期地向校長室進行課程執行情況彙報,以便校長室能及時瞭解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問題不足和亮點經驗。

教務處主管三類課程的日常管理。根據學生學習和生活規律安排好學校課程計劃,嚴格控制周活動總量和學科教學課時。按照學校課程計劃,編制班級課表,根據師資情況合理安排教師任職任課安排,科學合理地安排學校作息時間。

(二)完善管理制度,規範常規管理

1、以教學質量承諾製爲契機,加強教學常規的管理,以聚焦課堂爲主線,關注教學五環節,落實各環節的達標標準,爭創優質標準。

2、以校本研修爲突破口,開展合作共榮團隊的創建,通過課題引領,主題研究,同伴互助,落實三類課程的實施和開發。

五、課程評價

以發展性評價爲引導,建立、完善以教師、學生爲主的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實現課程的目標。

(一)學生評價

1,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核心素養的發展等進行評價,可分爲“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提倡鼓勵性評價。

2、拓展型、探究型課程不採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最後以不同形式呈現學生學習的情況。

3、學生成果可通過實踐操作、作品鑑定、競賽、評比、彙報演出等形式展示,獲得者可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裏進行記錄。

(二)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的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務處通過備課平臺檢查、作業檢查、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形式,每學期對教師進行考覈。

4、任課教師設計“過程評價內容”,對學生進行評價,並以等級作爲最後的評價結果,填寫《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單》。

5、鼓勵教師在執教過程中,注意積累,開展研究,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科學性、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

總之,學校課程方案是學校工作的起點與基點,更加重要的是實施,我們將積累經驗,逐年完善與積澱,形成自己獨特的學校課程,促進學校的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學校的科學和諧發展。

六、課程課時安排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huati/1434963.html

  • 標籤: 學校 學校課程設置方案 精選 設置 方案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精選9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學校課程設置方案(精選9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