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讀後感作文 > 《老子》讀書筆記作文

《老子》讀書筆記作文

 作者: | 閱讀: 7.8W 次

《老子》讀書筆記(精選5篇)

 《老子》讀書筆記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子》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讀書筆記篇1

“無爲”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無爲”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真正的不爲,而是含有不妄爲、不亂爲、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爲“無爲”就是毫無作爲、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佈,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爲而無不爲”,意思是說:“不妄爲,就沒有什麼事情作不成了。”這裏,“無爲”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爲”是指不妄爲所產生的效果。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有爲”——亂爲、妄爲。

通過閱讀,我不僅理解了老子的“無爲”思想,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辯證法的意味。我特別欣賞老子的“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意思是隻有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誰能爭過他。我在想,非要爭什麼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獲得大家的認可,你就不算不與人爭,你也照樣是出類拔萃的。這不是不思進取,而是對生活,對人與對事的一種豁達的態度。你不爭了,倒是勝者,如果爭了,有時反而會是兩敗俱傷。人人都知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針鋒相對的後果,往往便是魚死網破。“不爭”不是沒有能力爭,而是氣定神閒,豁達處事的不想爭。

同樣的,“寵辱無驚”也給了我類似的啓發。在《漢語詞典》收錄的“寵辱無驚”的解釋就是不要計較個人得失。這不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寵”指“受寵”,“辱”指“受辱”,無論受寵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境界。

在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寵辱無驚。比如,當你來到一個新的工作單位,你的能力很強,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領導的賞識,被委以重任。這個時候算是得“寵”了吧。通常,在這個時候,心裏難免會滋生出一些“驕”氣,甚至還會表現在行動上。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並不可取,你不該更不能對別人頤指氣使。生活的路,難免有起伏,有波折,有得“寵”的時候,你知道就沒有受“辱”的時候嗎?也許換一任領導,某件事讓他看不順眼了,炒你魷魚了,這也不是一點沒可能的事。“朝爲座上客,夕爲階下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日富明日窮,今日窮明日富……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當中的,所以得“寵”的時候,不可得意忘形,當受“辱”之時,亦不可失落,更不能萬念俱灰,韓信當初都能忍受胯下之辱呢!保持平和的心態,一切都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

其實在我們實施教育的時候,在我們進行班級管理的時候,同樣也要做到“寵辱無驚”。你在教育學生方面取得成績了,你的班級各方面都比別的班出色,那麼,你可以說就處於一個“寵”的狀態中。在這樣的狀態中,切不可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反之,則不可自暴自棄,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只有客觀冷靜地看待這一切,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更爲清晰地看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能更好地成長。

王蒙說“一個人能做到寵辱無驚:他很鎮定,他有定力,他有靜力,我自巋然不動。不管你對我今天都說好啊好啊,我還是這樣,說他不行了,不行就不行了,我還是我。要是做到這一點是太理想了,但是幾乎沒有什麼人能完全做到這一點。”我想,我們即使做不到理想中的“寵辱無驚”,那麼,最基本的還是要做到的。

好象有的人天賦很高,很容易就做到了。可有人有時候道理講的很清楚,卻做的不是很到位。事業是大局,就不可因小失大。只看到個人,眼前,或者說連實際也不懂,不明白有所爲而有所不爲,不懂如何順勢,借勢,循序漸進,變通,不僅辦不成事,而且會事事受阻。一些根本是天方夜譚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談何容易。

不知道那些遇事更簡單反應的人,如何能走那麼遠。也許是被當棋子使,槍使的性格,在特殊生態下,更容易利用和駕馭的原故。不過以事業爲中心,面對複雜局面,如果沒有三下二下,用不好也會成事不足。帶兵打仗,性命相關,但不可用這樣的人。如果求控制,爲舒服,周圍弄堆簡單的人,會做起事來,

處處不得心應手,事事操心,也於已於事沒什麼好處。還是要用些能成事的可用之人。看大,不看校。

想到藏鋒露拙那句古話,這招式其實是深謀遠慮的方法。看到那麼多人,能夠附和,接受指鹿爲馬的現實,做的那麼容易,卻也是感慨萬分。活在長短不一的人羣中,必然要學會這招。爲了餬口,也沒必要較真;爲了做事,較真也沒用;爲了好玩,也應該逗着玩,錯不在你;

忘記招式,少看幾步是笨;知道招式,做不到,是應運不老到;遠離紛爭,靜靜應對,少言多做,牢記於心,儘量做到,或許會多看幾步。先生存下來,纔可說往遠處走。不要忘記心中的目標,更要學會在環境中靈活,減少阻力,順應變化,邊走邊看,保存而後順勢而爲。

  《老子》讀書筆記篇2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這是向自然學習的治國之道。老子講要削減人們的慾望,減少人們的競爭,讓其按照自然天性發展。甚至讓民不去追求知識,但是要注重強身健體。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話來:“讓自己的慾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站在這個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計的減少我們的慾望,同時減少我們的知識能力,他可能覺得知識也是人慾望來源的一部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憂患識字起”,講的大概也是這個道理。人們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憂患和意識自然就多了起來。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樣,在跨過了知識的這個階段而至無爲之狀態,因爲我們的社會已經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簡單無爲,因爲慾望已經在人類和社會中產生且越來越強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後就知道有一種目標叫成功,成功後有什麼……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比較傾向於“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應而且終將放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或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又或許社會的發展也會經歷這樣的階段,現在的社會正處於多樣性急劇擴張、物質和慾望越來越‘豐富’的階段,或許以後會朝簡單、自然、無爲的方向發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讓自己的慾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們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論把我們塑造成一個“機械人”,無形中扼殺了我們的創造力,一方面又(或許是不得不)讓社會的慾望越來越大,經濟發展了,物質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也更多了,可是,我們人性的進化,卻是如此的緩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虛其心”,我覺得很像基督教說的,“把自己的心空出來,讓神進來”。人作爲人始終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爲中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或許可以在一個環境中獲得世俗的快樂和與人競爭之後短暫快感,可畢竟人不可能最強,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權力、金錢、包括自己的情緒和慾望之下,結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來,只讓神來主宰,或許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後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塵世生命帶來的樂趣。

  《老子》讀書筆記篇3

最近學生課程在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我對老子的思想是比較嚮往與崇拜的,於是讀了一本書,林語堂的《老子的智慧》,對老子的思想更加崇拜。老子的智慧是哲人的智慧,可以淨化我們的思想和靈魂,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老子的智慧可以開啓我們的智能,教人如何處世;老子的智慧有助於我們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

感悟一萬事定要順其自然

人生在世,終止結果皆爲一死,萬事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發展纔好。名與利皆爲過眼雲煙,追逐金錢,就會受金錢的束縛;追逐功名,就會受功名的束縛。只有拋開名利,才能超脫於種種名利之外。平平淡淡纔是真。淡然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吧,你會從寧靜的心境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妙的。

感悟二萬事要堅持中庸,到了就好,不要過人生也就60年,萬事到一定程度就好了,不要太過,太強求。爲什麼要把自己搞的那麼累呢,現代人,壓力太大,抑鬱的很多。從懂事那天起,大部分人就要爲了生存忙碌奔波,要不然一家人的生活就沒有着落。當一家人因爲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全家人的生活改善時,你說這種奮鬥的過程難道就沒有幸福的感覺嗎?在瑞典,就算是最壞的打算,一輩子什麼也不幹,他的收入也很可觀,所以,他們有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到底上帝要他降臨人間是來幹什麼的。其實生命中奮鬥也是一種幸福。

我們往往要感嘆事事的不如意,其實我們都是幸福的,家人的平安,孩子的健康,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嗎?做人要樂觀,要容易滿足纔好,這樣纔會幸福!

  《老子》讀書筆記篇4

光陰荏苒,年復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難免使人疲憊和麻木。而讀書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醫治慵懶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書,每每讀來總會感受到國學經典的魅力,而每有會意,便會欣然一爽。

《道德經》比《易經》好讀,若沒有註解我根本讀不了《易經》,而老子的話則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我認爲,從總體上講,《易經》是一個大系統,嚴謹周密,無所不容,充滿相生相剋和辯證,探討天地人的客觀規律,不絕對什麼,在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認識及預測未來的能力。《道德經》也構建了一個大系統,那就是關於道和德,即天之道、聖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過大量的辯證、對比、反覆、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爲而不爭的聖人之道,提出負陰抱陽、以柔勝剛、清靜無爲的處事之德,老子是在爲世人解答社會生活中諸多的疑惑,進而快樂又自信地爲道爲德、爲聖爲人。至於《論語》,從小到大讀過的片段也不少,給人的感覺都是些仁義禮的論述,像某某人說的,都是些吃人帶血的文字,於我的吸引不大,不過我沒有系統地讀過《論語》,言多必失。

老子教給我們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辯證,不僅如此,他還說得格外地形象。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當然也有很多醜陋。真善美是我們都喜歡和追求的,那麼假醜惡呢?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知道這一點,一個人就會對凡事有包容。我們總想世上沒有壞人,這可能嗎?要知道壞人滅不了,也要相信好人會不斷涌現。我們總想消滅貧窮和兩極分化,可是沒有貧窮,哪來所謂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萬塊錢,我口袋也是十萬塊錢,穿一樣的衣服,這有意思嗎?世界之可愛,在於其多樣性,在於其差異性,在於其變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有點像愚民之冶,但說的句句是客觀事物的辯證。一個單位喜歡評先進,職工當然就要爭鬥了;我們在故宮或是博物館存放了奇世珍寶,當然就會有小偷瞄上了;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潮,給大家創造了大量的賺錢的機會,慾望橫流,民心就亂了。老子從諸方面對此進行了反覆認證,既然凡事都有兩端,得此必失彼,過於追求則必有所失,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爲而治的觀點,提出了聖人應該有的狀態,是“爲腹不爲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德經》。

世界的辯證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存在發展之中。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說老天爺颳大風下大雨都不會長久,總會有雨後彩虹,何況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銳多”、“金玉滿堂”,能夠守得住嗎?物壯則老,極強終衰,老子從來都是反對以一種剛強、圓滿的狀態,他認爲這必定不是長久的狀態。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它還能裝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層,那你必定不應該在最頂層,所以在很多時候“以退爲進”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們也可以此辯證地看待發展中的事物。美國很強大,他能一直強大嗎;一個人現在很得志洋洋,會不會有落魄的時候呢;表面上你與人無爭,但到頭來別人能爭得過你嗎?反之亦然。這就是老子的不爭哲學,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說不敢爲天下先,而實際上呢,他開啓了人們的視野,開創了道家學說,是爲一代先師。

“上善若水”,《道德經》不少章節都是說水之善,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又該學習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說“水善得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說水滋養了萬物,如人體就有大半水,但水卻從不爭上,生而不有,它從來不說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萬物的主宰,相反,所有髒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淨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麼都能改變水的形狀,但“抽刀斷水水更流”,一切改變都是徒勞的;積少能成多,水彙集江海成爲百谷王,是其“善爲下”的結果。這樣看來,柔弱是勝於剛強的,老子說剛強是死的特徵,柔弱則是生的特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時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彈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風吹即動,但死了就硬了、枯了,這就是“柔以勝剛”的道理。

老子闡述的觀點也有不少令很多人驚訝。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是呀,爲什麼我們說要樹立榮辱觀,因爲社會主義大道正在廢棄;爲什麼出現五花八門的騙術,因爲人類太聰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爲什麼我們評選十大孝子,因爲社會出現了不少六親不認的現象;爲什麼抗日時期有所謂的忠與奸,因爲國家昏亂,而國家一帆風順,一切遵循“道”在運行的時候,是用不着忠不忠的。關於民,老子說了兩句話也讓我記憶深刻,他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是呀,國家和政治雖爲階級統治的工具,但統治者能不能少拿出這些來威脅人,動不動就關人抓人以死來嚇唬人,這點在如今的拆遷、計生、嚴打等問題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謂“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爲世人倡導的清靜無爲、爲而不爭之道並不爲衆人特別是主流社會認同,這或是老子本身負陰抱陽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聖人有時也是孤獨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但人們能抵制社會的紛繁誘惑嗎?還是葉落的時候才歸根,人老的時候才還鄉,年輕的時候總是要到外面闖一闖的,讀到最後終是可以在《易經》中尋得答案,萬物由弱而強再到弱,由柔而剛再至柔。上班的時候讀《論語》,閒暇的時候讀《老子》;得意的時候讀《論語》,失意的時候讀《老子》;年輕力壯的時候讀《論語》,年老力衰的時候讀《老子》;在城市讀《論語》,在鄉下讀《老子》;反之亦然也。

  《老子》讀書筆記篇5

天長地久。天地所有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章節老子似乎想通過對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後應用到我們人身上,其實這種方式基本是貫穿整個《老子》的。關鍵是我們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說天地長久的祕密是“不自生”,我不確定自己理解的對不對。是不是說“不求自己的生存”,還是“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較偏向於後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聖人也應該學習把自己置之身後,卻可以達到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老子可能還是想告訴我們,不應該太關注自己,而應該把自己虛出來,託付給道。這竟然與基督說的“把心虛出來,交與上帝”如此的一致……!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duhougan/539291.html

  • 標籤: 老子 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 《老子》讀書筆記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 《老子》讀書筆記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