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簡精華

家鄉的風俗作文精簡精華

 作者: | 閱讀: 8.15W 次

【篇一: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

洪晉恩

“村村都向磨坊跑,米麥車推或肩挑。磨屑歸來忙整夜,麥蒸饅頭米蒸糕。”劉瑞庭在詩中描繪的景象,把我的心帶到了家鄉南通的春節。農曆新年前,村裏的大人們都已放下手中的農活,爲春節忙碌起來,火熱忙碌的氣氛趕走了瑟瑟的寒風。

每家每戶都要自行灌製香腸,選上好的夾心,切成一粒一粒,灌入腸衣,一串串紅白相間的香腸掛在屋檐下,宛如火紅的爆竹;潔白如玉的年糕上印上紅豔豔的“囍”、“祥”、“祿”……,白的如雪,紅的似火;正月十五的夜晚放哨火,人們手持柴草製成的火把,沿着田間小路奔跑雀躍,高喊着家鄉方言的吉祥話,跑的人、看的人、所有的人的情緒都如這火焰被點燃。從年前到正月十五,空氣裏無時無刻不洋溢着喜慶的氣息。

我深愛這故鄉的春節和春節中的風俗。家鄉特有的風俗中,我又情有獨鍾於糰子和圓子的製作。每逢此刻,我像個小大人一樣,不僅能參與其中,而且有機會揮灑自己的創意。

臘月二十五的一大早,媽媽就在樓下的院子裏喊:“做糰子嘍!”無論天氣如何寒冷,聽到叫喊的我都會一骨碌鑽出熱被窩,穿上衣服,跑下樓,像個跟屁蟲一樣粘在她的左右。媽媽淘洗自家田地裏種出的糯米,我便在一旁墊起腳尖,兩手扒在水池邊,目不轉睛地看着。洗淨後,潔白晶瑩的糯米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時,每粒米都拼命地吮吸着水分,把肚子脹得圓滾滾的。接下來,要濾去水,讓糯米晾乾。

第二天,要上石臼把糯米搗成米粉。如今城裏的孩子,想是很難見到這般景象了。一人站在橫臥在一個支點之上的長長木樁的一端,手扶支撐架,身子猛地往下一坐,壓下自己的一頭,另一端的木樁頭就蹺蹺板似地高高擡起。接着,他把身體重量通過雙手託付在支撐架上,卸去重量的腳下翹起,另一頭的木樁重重砸在放了糯米的石臼裏。就這樣,一聲聲鏗鏘有力,像鼓點激盪在我的心間。每逢此刻我都躍躍欲試,可因爲“危險”一次次被拒絕。不服氣的我暗想:“總有一天我會上去的。”

得到的米粉要經過1-2天的晾乾,接下來就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時刻了——做糰子、圓子。像做麪食一樣,首先把水與糯米粉均勻地混合在一起,揉成粉團。然後全家人聚在一起,有老有少,有說有笑,共同完成。這是一年裏難得的光景,全家人放下一年的忙碌奔波,圍坐在桌前,盡情享受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粉團在每個人的手中成了工藝品,或者捏成圓錐體,頂上點上一抹紅暈,宛如蟠桃園裏的壽桃,這便是“糰子”;或搓成球體,圓滾滾滾的,猶如一個湯圓,沒錯!這就是“圓子”。我之所以對製作它們情有獨鍾,是因爲每逢此刻,是我可以天馬行空地大展身手,我愛爲它們鑲嵌點“飾物”:或配上兩個大“耳朵”,或增加一根長“尾巴”,也或者用牙籤雕出一雙眼睛。大人們見了捧腹大笑,老人們瞧了臉上綻開了花朵。

做好的糰子、圓子,留到大年初一的清晨食用,象徵着團團圓圓。儘管不放糖、沒有餡兒,卻別有一絲甘甜的滋味,軟糯爽口。我當然要挑出自己的“作品”:有尾巴的米老鼠、大耳朵的豬八戒……大快朵頤起來。不一會兒,我就癱坐在躺椅上,在暖暖的陽光中,輕揉圓滾滾的肚子,打着飽嗝,任滿滿的幸福感洋溢在周身。

至今,每當看見湯圓,我都會想到家鄉的糰子、圓子,忍不住咂咂嘴。家鄉的春節,家鄉春節的風俗,讓我感到甜美。

【篇二:家鄉的風俗】

吳家鎔

紅棗饅頭,又叫“棗饃饃”“、“紅棗餑餑”“、“甜餑餑”,據傳饅頭起源於三國時期,是當時諸葛亮帶兵打仗過河時,瘴氣熏天,毒液漫流,很多士兵喪命於此,於是諸葛亮便下令殺牛宰豬、包麪糰來求神降福懲魔。包麪糰自此流傳成爲一種祈福的習俗,並慢慢地便傳入我的家鄉——山東威海。這個海鮮之鄉,是一座三面臨海,氣候溫和宜人,有着美麗景色與璀璨豐蘊的歷史文化的小城市。

在家鄉,吃棗饅頭這個習俗,春節尤爲盛行,可以說棗饅頭是家家必備必吃的食物。它用發酵粉製成,圓圓的,又白又胖,上面鑲上紅棗片,有的人家還會在饅頭裏摻入紅糖漿。饅頭摸起來很鬆很軟,像枕頭,於是民間有了“饅頭做枕頭——不愁吃”這一有趣的歇後語,預示着來年豐衣足食,不愁吃穿。而上面的紅棗代表來年紅紅火火轟轟烈烈。不僅如此,棗饅頭也可以用來祭祖,或者互贈朋友,來表達美好的祝願。

在我上幼兒園的那幾年,我每年都回家鄉過春節,在家鄉溫暖的屋子裏,最令人懷念的就是一家人做紅棗饅頭,蒸紅棗饅頭,吃紅棗饅頭。奶奶會教我們全家人一起做棗饅頭。她先用溫水調和發酵粉,然後放那發酵個三小時,我們在之間說說笑笑,不一會兒時間就到了。奶奶挽起衣袖,像大廚那樣拍拍手,用力和麪,都說“人老心不老”,可不是嘛!只見奶奶靈巧的雙手嫺熟地把原本不成形的麪漿變成了一個飽滿的麪糰,然後用刀切下一塊麪,再搓成圓團,開始先在圓團表面上的中心位置用手指一捏再一拉,形成一個拱橋似的形狀,接下去以此爲中心,採取同樣的手法在麪糰從上往下四面各拉幾個迷你小拱橋,接着把準備好的紅棗片嵌入拱橋中間的小洞裏,最後,把做好的饅頭放手上,撫撫周邊的小皺紋,把它們整整平。

我們也跟着起勁地揉啊捏啊,小手和衣服上都白花花的,揉出來的棗饅頭東倒西歪的,有的饅頭又長又扁,有的饅頭手上的小拱橋大得能放進去三隻手指……我們看着怪異的饅頭笑,長輩們看着我們笑。這鑲嵌上去的紅棗片,是奶奶的慈愛,也是家庭的溫馨幸福;這揉出來的是紅棗饅頭,是快樂的源泉,更是我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

紅棗饅頭一個個放在鍋上,下面用水蒸着,不一會兒,這白嫩嫩、圓滾滾的大胖饅頭就能出鍋了,看着可真饞人啊!我們迫不及待地圍上去搶,嘴巴不住地發出“吧唧吧唧”的聲音。“慢點兒吃!慢點兒吃!別噎着嘍!我的小饞貓們!”奶奶慈愛地笑着。

這幾年我回老家的次數少了,大部分時間待在城市。一家人一起做紅棗饅頭,吃紅棗饅頭的畫面時不時地想起來,常懷念那含着愛的紅棗饅頭和大家一起爭着吃的溫馨畫面。

奶奶常與我說,今後人走得再遠,也要回到故鄉。因爲這裏是我們的“根”。時代再發展也不要丟棄我們的傳統風俗和文化,因爲這是我們的“魂”。

【篇三:家鄉的風俗】

卞藝君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糉”,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一份獨特的食物。在我的家鄉上海,端午節當然就是吃糉子啦!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傳說在這一天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楚國大臣屈原的。相傳,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的樂章。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划船救援,又怕江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這樣年復一年,人們爲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入江中祭奠,以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

如今,糉子早已成爲端午節的代表性食物走進了千家萬戶。糉子的形狀沒有統一的標準,有三角糉,四角糉,牛頭糉等等。這裏面的餡料可也是多種多樣:若你喜歡吃甜的,就放赤豆餡的;若你喜歡吃鹹的,就放肉餡的;若你不想放餡料,就純糯米餡沾白糖吃也別有一番風味……總之,總有一種包你滿意。

“水風吹殿送微涼,竹葉金盤糉子香。”這不,端午這天,外婆早已買來了糉葉,糯米和餡料,就等我大展身手了。看着桌上玲琅滿目的材料,“開始包糉子咯!”我情不自禁的歡呼起來。我先拿起一片糉葉,捲成一個三角的形狀,然後添上米和餡,手輕輕地向對角處卷,再綁上糉繩,一個三角糉就在我手中誕生了。神氣十足地轉頭看身邊的外婆,只見她挑起了兩片又寬又長的竹葉,左手一扭,右手一轉,竹葉就攏成了一個喇叭。我在一旁幫着把糯米和肉塞進“喇叭”裏,外婆用手把留在外面的兩片糉葉往“喇叭口”一按,再用糉線快速的綁起來。明明前一秒還在外婆手裏“翻筋斗”,這一秒就已經成型了。外婆這麻利勁怎麼不叫我佩服?

“還有多久才能吃上糉子啊?”我看着一個個飽滿的糉子,迫不及待地問。外婆一邊把糉子放到盛滿水的鍋裏煮,一邊笑着回答我:“別急別急,至少還要等幾個小時呢。”幸好,等待美食上桌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大約兩小時之後,香噴噴的大肉糉出鍋了,我不禁嚥了咽口水,小心翼翼的剝開有些變黃的糉葉,大口大口的吃起來。那軟軟粘粘夾雜着肉香的味道可別提有多好吃了。

隨着時代的進步,人們隨時隨地都能買到糉子,可我覺得在端午節吃自己親手包的糉子是最有味道的,因爲這代表着我們對傳統節日的一種情懷,一段記憶,一份傳承。

【篇四:家鄉的風俗】

陸銘佑

我的家鄉在上海嘉定。每年元宵節,嘉定城裏就會舉行一場元宵節燈會,吸引了嘉定城裏城外的人,也吸引了我。

一座小橋,一條小河,沿岸錯落有致地排列着着一間間小木屋,這便是嘉定的州橋古鎮,橋頭直立着一座建於宋朝的法華塔,靜靜地述說着嘉定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元宵節的州橋古鎮一改往日的安靜與低調,鎮上張燈結綵,各式彩燈分外絢麗。

猶記得去年元宵節,天還沒黑,我就和外婆、媽媽一起早早地來到了燈會現場。由於時間還比較早,人還不多,我一盞盞地仔細觀察着形狀各異的燈籠。有的是兔子形,有的是蓮花形,但大部分是規則的立體形狀,如六棱柱體,球形,圓柱體。而這些燈籠上的畫極具江南特色,有的畫着一羣孩子在白牆青瓦的巷間穿梭玩耍,有些講述着人們在河邊打魚洗衣的悠閒的農村生活,有的描繪了以往古鎮上人來人往的繁華景象。夜色越來越深,燈會上的人越來越多,我站在橋頭遠遠望去,人流如潮,一潮推着一潮慢慢向前涌。皎潔的月光和五彩的燈光交織在一起灑落在人們的身上,襯托着人們那喜悅的笑容。正所謂“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我擡頭望着明月,又看看琳琅滿目的彩燈,一個疑問在我腦中劃過:元宵節的燈會習俗從何而來的?這時,一個大燈籠出現在我們眼前,上面用娟秀的字跡書寫了元宵燈會的由來。原來,這元宵節起源於東漢明帝時期,那時佛教中崇尚觀佛,觀舍利,點燈敬佛等風俗,明帝因篤信佛教,過年過節時則命令皇宮、寺廟甚至百姓家裏日夜點燈敬佛。後來這個佛禮逐漸流傳於民間,每到過年過節,人們會製作各種花燈綵燈來營造節日的氣氛。

夜已深,看花燈的人羣漸漸散去。州橋古鎮上的燈籠仍舊閃爍着,猶如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歡送着人們回家。媽媽告訴我,家鄉的人用熱情溫暖了每年的元宵節燈會,用勤勞和樸實的雙手傳承了這一文明習俗,燈會雖已結束,但家鄉人心中的燈永遠不會熄滅。

【篇五:家鄉的風俗】

李拜天

我出生在南方城市——上海,春捲是我們每年春節必備的食物,包春捲也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

春捲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春餅”,據傳在東晉時就有。古人不僅在立春這一天食用,還在他們春遊時也帶上這種小吃。唐朝大詩人杜甫的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中也提到了吃春捲的習俗。

在古代這春捲做起來可有講究了,古文記載:“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幹柿、熟藕、銀杏、熟慄、芭欖仁、用蜜……捲入煎餅,油焯過。”光看看這食材就讓人垂涎欲滴啊!

春捲在上海主要有兩種特殊的做法,一種爲大白菜肉絲餡,另一種爲豆沙餡。而我最喜歡,也是上海人最傳統的做法,要數大白菜肉絲春捲了,每年春節只要看見春捲上桌,我就按捺不住要吃的衝動,記得去年我一口氣吃了十幾個,把小肚子撐得鼓鼓的。

現在的春節,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春捲、炸春捲、吃春捲了。外婆的手藝當仁不讓。只見她先讓肉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上各種調料,然後將大白菜切成絲,撒入炒好的肉絲拌勻,這樣春捲餡就大功告成了。

往年一到春節市場上的春捲皮供不應求,而今年同樣也是“供不應求”——由於新冠疫情,市場上的春捲皮不見了蹤影。外公冒着被感染的危險出門跑了好幾個菜場纔買到春捲皮,只爲它能夠出現在今年的餐桌上。

包春捲是一個全家參與的過程,大家有說有笑地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炸春捲,先把油倒入鍋內燒至七分熟,把一個個鼓鼓囊囊的“小白胖子”放入油鍋中來回遊走着、翻滾着、跳躍着,不一會兒,小胖子的白色外衣頓時變成了金色的鎧甲。

馬上,這些鎧甲勇士們就被搬上了桌,全家人的筷子都伸向了它們,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放入口中,輕輕一咬,外酥裏鮮,外脆裏嫩。不一會兒,盤子就見了底。於是外婆又去廚房炸起了春捲,油鍋裏的樂曲再次響起,廚房裏又傳來了外婆的聲音:“不夠還有!”

春捲充斥着我那美好的童年,它將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深處,無論我將來走到哪裏,我都不會忘記家鄉的春捲。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xiaoxue/lnjxz/708741.html

  • 標籤: 風俗 家鄉 家鄉風俗美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的風俗作文精簡精華》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的風俗作文精簡精華》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