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精選7篇)作文

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精選7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35W 次

篇一: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精選7篇)

讓孩子做優雅的生活者——觀看“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有感

觀看了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我不禁想到現在的教育模式確實需要改變。我們再也不能用以往老套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還是要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教書育人。

我們的教育究竟要培養怎樣的學生,我們總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那樣的學生具體是怎樣的呢?我想唐江澎校長說的這一句“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的生活者”,就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也意識到應試教育不好,不能培養“高分低能”的學生。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在教育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我想具體的教育落實點還應該是生活。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就是老師,它告訴我們許多關於做人處事的大道理。接受生活的磨練,擁有強壯的體魄。生活的的風雨會考驗我們,讓我們的身體與心理都變得堅韌起來。而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導師,孩子的學習生活離不開家庭夫婦的教育。“人之初,如玉璞,性與情,俱可塑”,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成長過程的身心健康與良好的行爲習慣以及思想品質,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取向,都離不開家庭教育。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在生活中的飲食起居,談吐舉止,等等無形中也會影響孩子,潛意識地讓孩子向他們學習。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做得好,首先自己也要做好自己,以身作則。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與信任,才能更好教育孩子。你優秀了,你的孩子可能比你更加優秀。你有責任有擔當,你的孩子也會向你學習,將來也會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能懂得享受生活,生活幸福指數高,過優雅的生活。那麼,你的孩子也將會是生活的優雅者。

篇二: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落實“雙減”政策履行家庭教育促進法——尊重兒童權利是關鍵

2022年4月16日上午9點到12點,廣東省林桂珍名班主任工作室全體學員和網絡學員在林桂珍主任的組織下,通過在線觀看《2022年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開展了一次線上研修活動。研修學習結束後,我感覺收穫滿滿,就本次研修學習做如下的總結。

2022年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共有8個主題分享,其中來自中國教育報的楊詠梅老師分享的題爲《落實“雙減”政策履行家庭教育促進法——尊重兒童權利是關鍵》讓我印象尤爲深刻。對“別人家的孩子”的闡述:茫茫宇宙中,有一種神奇的生物。這種生物不玩遊戲,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回回年級第一。這種生物可以九門功課同步學,媽媽從不擔心他的學習。這種生物長得好看,寫字好看,成績單也好看,就連他的手指甲都是雙眼皮的。讓我覺得既形象又震撼。

本次線上學習,對我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帶班技藝的增長。楊老師分享的:“犯罪心理學家的提醒:人的心理問題與早年的養育息息相關;暴脾氣者多在生命初期被虧待過;心理貧困比經濟貧困更讓人絕望;教孩子規矩要“隨時““隨事”教”。讓我觸動很大,作爲一名班主任,我應該在這教孩子規矩要“隨時““隨事”教”上做得更好。

楊老師提出: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她指出:休閒娛樂玩耍是兒童的權利,而不是學習好的孩子的福利,也不是孩子“聽話”的交換條件,不要污名化,一看孩子玩就生氣。而應該提倡玩遊戲時身心舒展、沒有罪疚感,不被打擾的孩子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讓我恍然大悟,也更科學地瞭解到如何面對學生沉迷手機的本質問題,讓我在今後班主任工作中處理類似問題能更好地有的放矢。

楊老師分享了國際兒童遊戲權協會發布的兒童10歲前應做的32件事:1。在河邊草地上打滾。2。捏泥團。3。用麪粉捏小玩意兒。4。採集蝌蚪。5。用花瓣製作香水。6。在窗臺土種水芹。7。用硬紙板做面具。8。用沙子堆城堡。9。爬樹。10。在院子挖個洞穴。11。用手和腳作畫。12自己搞次野餐。13。用顏料在臉上畫鬼臉。14。用沙子“埋人”。15。做麪包。16。堆雪人。17,創作一個泥雕。18,參加一次探險”。19。在院子裏露營。20。烘蛋糕。21。養小動物。22。採草莓。23。玩丟棍棒遊戲。24。能認出5種鳥類。25。捉小蟲子。26騎自行車穿過泥水坑。27。做一個風箏並放上天。28。用草和小樹枝搭一個“窩”。29。在公園找10種不同的葉子。30。種菜。31。爲父母做早飯並送到牀前。32。和人小小地打一架。並指出:玩耍能力是評判孩子心智健康的主要標準之一。幼兒園裏最活躍、貪玩的孩子到了小學是學習最積極的學生。

通過楊老師的分享,讓我明白孩子們希望老師這樣跟他們相處:要重孩子的個性,不在孩子面前提別的孩子如何優秀;以平等的意識看待孩子,能真誠地向孩子承認和檢討自己的不足;通過自己的表情、眼神及姿態,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肯定;有質量地陪伴孩子,有深度地進行親子互動交流;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允許孩子參加同學的聚會;跟孩子一起做他感興趣的事,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不用挖苦、諷刺或者冷落,不理睬來實施,冷暴力,保護孩子的隱私;在擇校、零用錢管理、家庭事務、興趣班、交朋友、娛樂方式、衣着打扮等選擇上,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

篇三: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以互信爲基礎的家校共育實踐探索

今天觀看了2022年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受益匪淺。該活動傳播了各名校校長主持人辦學實踐創新成果,展示各專家的實踐教育家風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曾慶校長的課題《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的路徑與策略研究》。

目前,許多學校在家校共育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實際效果非常微小,家校間不信任的狀況普遍存在。根據家校互信可以分爲三個層次:師生互信、教師對家長信任、家長對教師的信任。

根據這些問題,曾慶校長作了以下措施:一。以人爲本,把爲民辦實事落到實處。1。教室佈置,提倡“目中有人”的班級文化,推行以生爲本的生本課堂,尊重家長的基本訴求,充分聽取家長的意見。2。每個月舉辦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家長可以通過現場參加或者通過觀看直播的形式進行參與。3。開辦校內午休午餐服務,開展課後延時服務。例如在學校體育館設立一個閱讀角,延時接送的學生安排在這裏統一看書,寫作業。二。開誠佈公,主動讓家長參與學校事務,1。成立家長代表委員會、校內午休家長代表委員會、家長志願者服務隊。學校開放日邀請家長到校參觀,交流,聽課,試吃,充分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2。心底無私,涉及學生利益重大問題交給家委決策。最大限度地推進校園開放,減少功利性的參與,做到開誠佈公,真正體現“共建共享共治”。三。提高教師素養,增強教師家校溝通的能力。1。可以關注以下細節:(1)如何召開一場具有吸引力,有效且有意義的家長會(2)如何與家長說話(3)如何處置家校關係中的突發事件(4)如何在家長微信羣發佈信息2。制定了家校溝通的五大原則:(1)積極響應家長反映的問題,並及時反饋問題處理的結果(2)對學生要公開表揚,私下批評,不讓任何一位家長感到尷尬(3)不在微信羣公佈包括成績,排名在內的涉及學生隱私信息(4)與家長溝通常態化,不要等到學生出問題了才聯繫家長(5)關注學生的每一個細節,及時與家長交流反饋,關注每天的天氣變化,及時提醒家長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安全,讓家長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無處不在。3。提倡老師共情與家長平等溝通,相互理解,鼓勵班主任和學科老師登門家訪,更加切合實際地開展工作。四。親子關係,共建和諧家庭環境。我們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在校的學生,還要關注學生的家庭關係。

當學校和老師都行動起來,以互信爲基礎的家校共育,家校共育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實現,這纔是教育最美的風景!

篇四: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關於家校協同育人的幾點思考

季春時節,風光正好。2022年4月16日,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如期舉行。觀看完本次主題論壇,我對“家校協同育人”有進一步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家庭教育。”教育學上有一種理論:5+2=0,從這理論我們可以得知,唯有整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促進孩子健康全面發展。

一、從細節入手,用“真誠”換“信服”和“支持”。

家校溝通是有技巧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感情是在日常的相處中產生的。當前家校之間難以實現真正的合作,是因爲缺失一些重要的東西。一是缺失信任,二是缺失感情。家長願和老師溝通的前提是什麼?那一定是他們對老師有一定的認可和信服,纔可能有後續溝通。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所以若想讓家長信服,老師就必須真誠,多從細節處入手,讓家長們感受到老師工作之用心以及對學生的愛心,例如學生軍訓時,學生頂着烈日在訓練,老師們也沒閒着,提水,倒水,照顧身體不舒服的學生,配合教官規範學生的動作,看到老師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孩子們,家長也漸漸寬心,打從心底感謝老師,爲家長日後支持老師的工作奠定基礎。家校協同育人的真正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班主任在家校協同育人中,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出現問題要溝通解決,進步要溝通表揚,以爭取更大的進步,思想要溝通,老師與家長之間儘量達成一致的理念,讓家長對老師放心,爭取家長的支持。可能在這過程中,老師與家長們會有一些小摩擦,但細節決定成敗,作爲教師,還是要把工作做到位,努力做到與家長共情、共信、共享、共育,最後實現合作共贏。

二、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構建家校聯繫的溫馨港灣

新技術媒體的迅速發展,正改變着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溝通方式以及思維方式等。作爲新時代的老師,我們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短信、電話、班級博客、QQ羣、微信羣、微信企業號、美篇等,能爲家校溝通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便利,我們完全可以加以利用。至於什麼時候選用哪一種技術手段,我個人做法如下:有急事時,電話聯繫,確保溝通的及時性。發一般通知時,採用發校訊通以及發在微信羣的方式,雙管齊下,確保每一個家長能收到通知。涉及到學生個人隱私問題又不急於一時去解決的問題,我一般採用發短信或者發微信的形式與家長聯繫,畢竟家長也有工作要忙,而下班之後,老師也有家庭瑣事要忙,發個信息,家長方便時再回復,家校之間,相互理解,實現有效溝通。一些班集體活動的照片和視頻、學生的個人榮譽、學生的優秀作品等,我一般採用微信企業號去發佈,因爲發微信羣,家長一發言,信息很容易就被覆蓋掉,發班級圈裏,待家長有空時去看,感受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家長渴望瞭解孩子在校的表現,班級圈是家長了解孩子成長軌跡的一個很好的平臺;放學回家,家長還能與孩子交流,“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孩子瞭解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注,意識到老師也不只是會“告狀”,有利於拉近孩子與家長、老師的關係,從而更有利於對孩子的引導教育。如無特殊情況,一個班級在一學年內是不會更換班主任的,教育有其連續性,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我們會發現學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沒辦法通過班主任一次兩次的教育就能解決,我喜歡在每一次教育之後用美篇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甚至把自己當時的感受和心情寫下來,用文字的形式與學生對話,鞏固教育效果。

但要強調的是,在利用這些新技術媒體時,老師要注意哪些事情能公開發布,哪些不行,保護好學生的隱私;進行溝通聯繫時,老師要說好每一句話,尊重家長,確保家校聯繫的有效性。

三、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

家校協同育人的活動演變成爲校方向家長的“告狀”行爲,這不僅讓家長不喜歡,學生更是不喜歡。就如李家成教授說的,家校共育不能只是關注家長和老師的關係,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基本訴求,要關注學生在家校共育中的核心作用。傳統家校協同育人中,學校教師將孩子的在校表現以短信、電話等方式向家長反映,以此取得家長的配合,但反映的內容大多是一些孩子在校所犯的錯誤或不良表現,而多數家長在收到“投訴”之後往往只針對這個錯誤行爲做表面的處理,或批評教育,或懲罰約束。因此在孩子的眼中,這更像一次“告狀”,他們也很害怕教師和家長的接觸。

K。勒溫的研究揭示了一種規律,即在整體(團體)的水平上改變個體的態度或行爲比單獨逐個改變個體更有功效。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青春期階段,同伴的影響在其成長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階段正是同伴力量發展的成形期。利用場論和團體動力理論,藉助團體的力量來引導學生的發展,既能讓老師省時省力,又行之有效,還可以讓老師和學生在育人場中充分感受到班級的溫馨和校園生活的幸福。家長通過各種渠道能及時瞭解孩子取得的進步,與孩子分享快樂,並將這種快樂轉化爲對孩子的鼓勵和對老師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師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在各個方面的一些良好表現加以表揚和宣揚,有利於爲班裏其他同學樹立良好的榜樣,渲染良好的合作競爭氛圍。通過這樣一種“立足先進、注重真實、感召行動”的教育方法,對少年兒童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道德生長。

教育是一項事關學校、家庭、社會的系統工程。老師工作的對象是人,人具有與生俱來的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但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產生,需要一個過程。老師們想要獲得學生和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須在家校協同育人方面付諸努力,從相識、相知、互信,到攜起手來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協同育人的方式並不一定要高大上,合適便是最好的,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式,即使這個過程會有一些小摩擦,但我們還是得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與風雨也無晴”的淡然態度,不斷地摸索,讓孩子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篇五: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培養孩子的幸福感,家校合作是關鍵

今天觀看了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我收穫頗多。

首先,學習了這個活動,從譚根林校長的八個一活動,培養學生的幸福感,到楊詠梅主編提出的尊重兒童權利,再次引起我對教育的思考。隨着社會的發展,幸福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對學生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也許城市裏的學生還能得到家長更多的關愛,在學校裏能有更多活動鍛鍊的機會,健康向陽成長。而在農村,相對比較侷限與落後,家長忙於生計,認爲教育就是學校的事,而學校教育還是以分數爲主,相對城市裏,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學生學習兩極分化嚴重,學生不是一頭扎進書堆中,就是完全放棄學習。扎進書堆中的學生,壓力巨大,容易產生很多心理問題;而放棄學習的學生學習沒有盼頭,生活失去目標,迷茫,也容易產生很多問題。因此教育碰到更大的難題,家校緊密合作刻不容緩。

隨着時代的發展,不僅學校認識到家庭在孩子教育當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願意參與到教育當中。但在這問題中,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家校合作只停留於表面,主要表現在學校或家庭的思想認識不到位,缺乏合作的熱情,因此沒能常態化,未能真正發揮雙方的優勢;家校合作有心無力,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經驗不足,缺乏理論科學的指導。

通過這次活動,我看到了接下來的家校合作的新方向。

首先,龍江一中校長的做法很值得借鑑:1、家校合作中,學校是組織者,建設者和行動者,應該發揮核心主體作用。2、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的工作機制,打造更多的合作平臺;3、增強家校合作的專業水平和能力;4、實現家長教育成長,學校必須提供更多指導服務。另外,上海市教育研究員鬱琴芳提出的全員育人,上海倡導的“家庭教育指導”向“家庭教育關懷”轉型,其中中小學教師全員導師制更讓我眼前一亮,即一個老師按照一定的機制與每一個學生匹配,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師益友的師生關係,與家長建立協同合作的家校關係,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和開展有效家校溝通,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在這個制度裏,教師從傳統的指導者角色向關懷者角色轉變,對家庭表達關懷,給予支持的過程中實現了精準化,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通過與孩子的匹配,教師走進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通過日常接觸交流溝通,教師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身心發展都能有所瞭解跟蹤,能夠及時給予指導,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也和家庭教育緊密結合,相互補充,更能體現出育人本質。

這些都爲家校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要不斷學習探索,結合多方力量,培育合格的新時代接班人。

篇六: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家庭教育從尊重兒童權利開始

今天,我們在2022年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中,目睹了名校長主持人的實踐教育家風采,瞭解學習了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辦學實踐創新成果。這次學習,我對“家校協同”又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楊詠梅老師的關於“尊重兒童權利”的闡述。

兒童權利的實現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記得教育家陳鶴琴曾經指出,中國父母有三種錯誤的兒童觀,一是把孩子當作一個小人,是成人的雛形,二是當作父母的財產,三是認爲孩子總是錯的,父母總是對的。顯然,當今家庭教育問題的癥結是家長漠視孩子的權利。

主觀隨意愛包辦、價值判斷易功利、面對差異難包容……很多家長都是按照成年人認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標來左右孩子,忽視了孩子自身的生存、發展規律和需求。孩子對大人的言行表示不滿或反抗,是在表達自己的意願,爭取決定自己事情的權利。在家庭教育中,與其說是當今的孩子不好管、跟父母“對着幹”,倒不如說是父母把自己放在了與孩子對立的位置上,管孩子的方式並不適合孩子的特點和他們真正的需求。

無論是“雙減”前,還是“雙減”後,家庭教育中唯一不能減的是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責任。在“雙減”背景下,家庭教育更要回歸本源,那就要想辦法解決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兒童權利衝突的問題,從尊重兒童權利開始,如家長要增加對兒童權利的瞭解;增強對家庭教育的理解;改變觀念、充分認識和重視兒童參與權;增加對孩子的有效陪伴等,促使家庭教育良性發展。

篇七: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

孩子希望我們是怎樣的大人

今天有幸觀看了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團隊專項研修暨“家校社協同育人”主題論壇,對於育人有了更深入的感悟,隨着時代的變遷,教育由以前的家族式走向學堂、學校,再由學校走到多方聯動式協同育人。那麼現階段我們怎樣對待孩子?而孩子對我們又有怎樣的期待呢?

唐江澎校長說“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的生活者”,可見教育的培養要着重從生活出發,陶行知老先生就說過“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中的我們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主觀臆斷——不屑於傾聽孩子的聲音、自作主張——不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過多嘮叨——扼殺孩子參與的動力、過多替代——弱化孩子參與的能力,當孩子的傾訴權、選擇權、發展權、參與權得不到尊重與保障時,我們真的是在培育孩子?我們想要培育怎樣的孩子?

吳志可校長帶領的團隊就山區縣中學調查發現家長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的佔了68。89%,家長素質不高、經濟狀況不好、留守兒童較多,居於農村的我對這些都深有感觸,十多年來我與家長的交流中,他們基本上認爲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孩子考得不好就是打罵居多,他們不懂得與學校老師交流溝通、不懂得如何安撫孩子,甚至不少都是以賺錢養家爲理由長期不關注孩子身心動態。因此個人非常認同吳校長說的“實現家長教育成長,學校必須提供更多指導服務,增強班主任家校合作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家校合作中,學校是組織者、建設者和行動者,應該發揮核心主體作用”。譚根林針對培養幸福品質的學生提出了“八七六三一體系”即八個一活動、七大節日類課程、六大類校本課程、三個大型體驗活動,其中的八個一活動值得借鑑和開展,它們是:1。在校期間曾經被別人感動過一次;2。有一本百讀不厭的好書或雜誌;3。有一個苦思冥想的問題;4。參加過一項自己喜愛的活動;5。有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6。養成了一個新的好習慣;7。進行過一次戶外旅行或遠足行動;8。深入瞭解過至少一個人類創造的燦爛。如此具有具體指向的活動或要求,更能讓學生有效執行、也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幸福感,我想只要是人都會希望能跟讓自己感受到幸福感的人一起結伴而行,而我們可以成爲這類人。

隨着雙減政策的落地執行,家長有了成績方面的焦慮、教師有了奮進方向的迷茫,家庭教育需要從“指導”走向“關懷”。鬱琴芳研究員提出的換一種說話方式和技巧,能讓我能把關懷錶達得更好、把教育柔化爲春風吹入學生心房。它們分別是:1。溝通之前,詳細準備;2。描述事實,不做判斷;3。設身處地,有同理心;4。正面鼓勵,積極表揚;5。控制情緒,平緩對話;6。自我暴露,建立聯結;7。巧用重複,加深理解;8。改變態度,避免質疑;9。避爭辯,忌非白即黑;10。不說教,建設性指導。如此有爲的做法,強大的情緒控制力,必能讓學生親近而學習。我們堅信爲人師者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應該是學生脫離學校之後還能獨立生活、幸福生活的能力和態度。孩子更希望我們能成爲此類“關懷”着他們、引領着他們的大人。

隨着疫情到來,我們發現學生更難教了,就如楊詠梅主編所說的現在的學生有四無現象:學習無動力,厭學情緒多,認爲學習沒有意義;真實世界無興趣,斷網就鬧自殘自殺;社交無能力,寧可跟機器人動感情;生命無價值感,枯竭感提前到來。傅國亮提出培養“正常兒童”,至少要教會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楊主編把正常兒童具化爲“皮膚黑、牙齒白、眼睛亮、有力量、腰板直、笑容多”,並提出了九點建議:1。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別的孩子如何優秀;2。以平等的意識看待孩子,能真誠地向孩子承認和檢討自己的不足;3。通過自己的言語、眼神及姿態,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肯定;4。有質量地陪伴孩子,有深度地進行親子互動交流;5。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促進孩子全面發展;6。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允許孩子參加同學的聚會;7。跟孩子一起做他感興趣的事,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8。不用挖苦、諷刺或者冷落、不理睬來實施冷暴力,保護孩子的隱私;9。在擇校、零用錢管理、家庭事務、興趣班、交朋友、娛樂方式、衣着打扮等選擇上,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如此我們才能陪着孩子一起成長,我們才能走出“舒適區”,走向“智慧愛”。此類大人,有哪個孩子不愛?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41892.html

  • 標籤: 家校 育人 心得體會 協同 精選 一封家書作文精選8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精選7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校社協同育人心得體會(精選7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