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精選12篇)作文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精選12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28W 次

篇一: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植樹的牧羊人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

1.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

2.揣摩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從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難點: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假如你面對這樣荒涼的土地,你會做些什麼?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荒涼的阿爾卑斯山地,見證一位牧羊人是怎樣把這裏變成洋溢着幸福的綠洲。

二、簡介作者、作品的情況。

(1)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馬諾克市,法國社會小說作家、著名電影編劇。代表作有《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一個鬱鬱寡歡的國王》等。

(2)背景

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片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着冷漠、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於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儘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每天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地,這個地區有了霧氣、水分、溪水、村莊、泉水、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作者爲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做紀念。

三、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一遍課文。

2.閱讀課文後思考: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堅持不懈、慷慨無私地爲荒漠種樹創造綠蔭的故事。讚美了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抒發了作者對植樹老人的無限敬佩之情。

四、細讀分析

1.“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麼作用?

總領全文,讚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2.第一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遊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着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3.牧羊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1)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牧羊人時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寫了“我”在乾涸的高原上喝了“甜絲絲的井水”後的特別感受,側面表現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將給這個荒涼的地方帶來灌溉滋潤和富饒豐美。

(2)房間裏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乾乾淨淨,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爐子上,還煮着一鍋熱騰騰的湯。看得出,他剛剛刮過鬍子。他的衣服釦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

這些直接描寫牧羊人的細節內容,從正面刻畫了牧羊人的性格,從中可看出他是一個積極生活、態度認真、勤勞不懈、堅韌執着的人,凡事一絲不苟,不願馬虎度日。

(3)牧羊人讓大狗看着羊羣,然後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爲他要來說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沒有。這本來就是他要走的路。他還說,如果我沒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體現了牧羊人安靜、忠厚、不張揚的性格特點.

(4)牧羊人拿出一個袋子,從裏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壞的橡子分開。

他挑的那麼認真,那麼仔細。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顆都很飽滿。接着,他按十個一堆把他們分開。他一邊數,一邊又把個兒小的,或者有裂縫的揀了出去。

細節描寫表現出牧羊人心無旁騖,認認真真

(5)我們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約兩百米。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動作描寫,“爬”“戳”“放”“蓋”這幾個動詞寫出了牧羊人一絲不苟、執着忘我的勞動情景,同時也展現了植樹過程的艱難。

(6)他是在種橡樹!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

語言描寫,寫出了牧羊人的慷慨無私。

(7)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一個人種着樹。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顆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者因爲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中,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紮根,長成大樹。

數字的變化,表明了樹苗的成活率低,突出了牧羊人非凡的毅力。

5.再見牧羊人時,環境有什麼變化?

(1)這一帶乍看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不過,當我來到那個廢棄的村莊旁,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

牧羊人還活着,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牧羊人改養羊爲養蜂並且一直堅持種樹。默默無聞長期奉獻的精神讓人敬佩!

(2)他還指着一片白樺林說,這是五年前種的。他認爲谷底比較溼潤,就把白樺樹種在那裏。他是對的。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

把白樺樹比喻成少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樺樹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顯回報。

(3)“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穿插於故事內容之間的這些議論,恰好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僅僅是關於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尤其令人震撼。

6.最後一次相見的環境又有什麼變化?

(1)以前那種猛烈而乾燥的風,變成了飄着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

1913年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乾淨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裏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裏,流淌着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充滿生氣,富饒,幸福,舒適

(2)1945年六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裏,對這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

劃線句子的議論有什麼作用?

謳歌牧羊人的堅毅、無私和偉大。

(3)作者在第17段說“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證“奇蹟”的具體描述嗎?

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裏又冒出了泉水。許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們的笑聲又開始在熱鬧的鄉村聚會上飄蕩。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

五、總結

本文通過講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憶,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男人默默無聞種樹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僅僅是關於植樹的故事,更是一種象徵——“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如果一個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

六、拓展延伸

楊善洲:退休後義務植樹22年。

原任雲南保山地委書記的楊善洲,已於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從事革命工作近40年,兩袖清風,清廉履職,忘我工作,一心爲民。1988年退休後,他主動放下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個春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5.6萬畝。去世前,他把當地20萬元個性貢獻獎全部捐出,價值3億元的林場也無償上繳給國家。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淮說:一個人能夠給歷史,給民族,給子孫留下些什麼?楊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綠蔭和一種精神!

頒獎詞: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驥伏櫪,意氣風發,他心向未來。清廉,自上任時起;奉獻,直到最後一天。60年裏的一切作爲,就是爲了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七、達標檢測

八、作業

蒐集與植樹相關的故事或口號標語,與同學們分享。

篇二: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設計意圖

《植樹的牧羊人》是人教2011課標版(2016年起始)第四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同時與以往相比這也是一篇新入選的課文,作爲教師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這個單元的課文,從不同的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無不彰顯着理想的光輝與人格的力量。本單元在導讀中要求繼續學習默讀。在課本上勾畫出關鍵語句,並在喜歡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標註。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鍵語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結合學生的學情,我們兩個班的孩子,在前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默讀方法,基本養成了自主默讀的好習慣,同時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再者,參考課文前後的預習和思考探究,將本文的教學內容確定爲賞析本文的語言,探討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來寫出植樹的牧羊人的性格品質的,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導入的時候,我採用了給艾力澤.布菲寫人物簡介的方式,來篩選整合他的信息。這樣的設計比直接讓學生找有關他的信息,讓學生覺得有趣,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整個教學環節採用自主閱讀,小組合作討論以及結果呈現,教師適時追問點撥的方式展開。在課堂的結尾,採用讓學生總結課文的形式,因爲只有懂得總結,纔會有真正的收穫與進步。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快速瀏覽課文,篩選並概括有關植樹的牧羊人——艾力澤.布菲的主要信息。

2、通過找出相關句子,圈劃關鍵字詞,賞析艾力澤.布菲的人物形象及品質。

3、通過寫讀後感的形式,加深對作品主人公的印象,同時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

小組討論交流艾力澤.布菲的人物形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文的學習,領會一個人做一件事情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尤其是不是爲了自己,這種慷慨無私的精神之可貴。

二、新課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法國作家、電影編劇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老師也和大家一樣,是第一次接觸這篇文章,大家能不能猜猜看,我第一次看到這個課文題目的感覺,(明確這篇文章肯定寫的是牧羊人,牧羊人不是放牧的人麼?爲什麼要植樹?)課前讓大家給艾力澤.布菲寫了人物簡介,現在我們邀請兩位同學上臺來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

三、整體感知人物形象:評價學生所寫的關於艾力澤.布菲的人物簡介,尋找他們簡介的共同之處,學生都提到了牧羊人的品質與性格,他們的詞語用得很好,所以我們要關注課文已有的詞語。

四、文本研讀,深切感受人物形象與性格特點。主問題——作者是如何具體表現艾力澤.布菲的性格品質的?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圈劃關鍵字詞。(關注描寫——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給學生五分鐘的思考閱讀時間,然後小組展開討論交流,最後以小組爲單位,分享交流成果。

明確:1、看得出,他是一點一點地把一座破舊的房子修整成現在的樣子的。……房間裏收拾得很整齊,餐具洗得乾乾淨淨,地板上沒有一點兒灰塵,獵槍也上過了油。……他剛剛刮過鬍子。他的衣服釦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通過疊詞幹乾淨淨、結結實實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講究細節,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的人。還有副詞一點兒、幾乎、很等副詞看出他是一個愛乾淨,熱愛生活的人。2、接着,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看他挑得那麼認真,那麼仔細,我也就不再堅持了。……過了一會兒,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顆都很飽滿。接着,他按十個一堆把他們分開。他一邊數,一邊又把個兒小的,或者有裂縫的揀了出去。——通過動作描寫而且是兩次挑橡子,看出他是一個做事十分認真仔細的人。牧羊人種橡子的細節描寫也是。

3、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獨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選擇了一個人生活,與羊羣和狗做伴,平靜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沒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慷慨無私,樂觀開朗的人,就動手種樹吧,看似輕描淡寫,種一棵樹不難,難在堅持一輩子種樹,做一件事情也不難,難在一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情。4、而且種樹難道就不是重要的事情了麼?種樹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裏,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語句。明確——我完全認不出這條我曾經走過的路了。一切都變了,連空氣也不一樣了。以前那種猛烈而乾燥的風,變成了飄着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聲響。從而找出前後環境描寫對比的句子,從對比中更能夠體會到艾力澤.布菲的功績。

五、作者對艾力澤.布菲的評價,請找出作者對牧羊人直接點評的句子.

明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沉默寡言。他顯得自信、平和。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他靠一個人的體力與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啊!他做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六、主題昇華

作者說他做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請問上帝能讓阿爾卑斯山地從荒地變成綠洲麼?不可能,只有艾力澤.布菲才能,只有像艾力澤.布菲這樣堅持始終做好一件事的人才能,所以我們說種樹不難,難的是堅持一輩子種樹,沒有一點私心的慷慨無私地種樹。

這正照應了我們文章開頭段——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所以,王老師覺得我給艾力澤.布菲的簡歷上寫的是兩個字——好人!

七、總結:1、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嗎?請將收穫寫在書本空白處。

2、交流心得。

八、作業佈置:選擇身邊的一個熟悉的人,通過細節描寫來突出表現他的一個性格特點或者品質。

篇三: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第一課時重點:瞭解字詞,梳理文章

第二課時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2.通過獨具特色的環境描寫、人物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語言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梳理文章的敘事順序與情節結構。(重點)

2.學習掌握文章抓住特點描寫人物的方法及敘議結合的表現手法。(難點)

3.感悟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激發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感情。(重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圖片(一片荒漠),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張圖片會有什麼想法?

生:(各抒己見)

曾經有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着樹木,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園,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荒涼的阿爾卑斯山地,見證一位牧羊人是怎樣把這裏變成洋溢着幸福的綠洲。

二、瞭解作者、背景

作者: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背景:這個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片荒蕪、破落、毫無生氣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這兒過着冷漠、孤獨的生活。有一個牧羊人,他一邊牧羊,一邊每天都種100棵橡樹。由於氣候不好,種十萬棵樹,最終只有一萬棵長成大樹。儘管如此,牧羊人沒有氣餒,沒有沮喪,依然堅持每天種樹。森林的規模不斷擴大,漸漸地,這個地區有了霧氣、水分、溪水、村莊、泉水、笑聲,整個地區都活了起來。作者爲老人的見識、胸懷、堅持而感動,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以做紀念。

三、默讀課文、檢測預習

1.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畫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序號標出意義段,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慷慨()乾涸()坍塌()

縫隙()酬勞()廢墟()

薰衣草()滾燙()光禿禿()

流淌()硬朗()

沉默寡言()刨根問底()

慷慨:大方;不吝惜。

光禿禿:形容沒有草木、樹葉、毛髮等蓋着的樣子。

廢墟:城鎮、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乾涸:乾枯;沒有水。

坍塌: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

張揚:把隱祕的或不必讓衆人知道的事情聲張出去。

溜達:散步,閒走。

刨根問底:比喻追究底細。

琢磨:思考;考慮。

微薄:微小單薄;數量少。

四、整體感知

1.文題解說

以“植樹的牧羊人”爲題目有什麼好處?

課文以“植樹的牧羊人”爲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點明瞭故事的主人公。同時又讓人產生一系列問題:牧羊人爲何要植樹呢?他的成果如何呢?

明確題目的作用:

交代文章主要內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2.用簡潔的話描述這篇故事

本文主要講述了一個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無聞、堅持不懈、慷慨無私地爲荒漠種樹創造綠蔭的故事。

3.梳理結構

第一部分:(1)總領:評價牧羊人是好人。

第二部分:(2—20)經過:與牧羊人的交往。

第三部分:(21)總結:對牧羊人的讚美和敬佩。

五、研讀課文

1.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還給這世界留下了許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人。這一段話再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並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讚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2.本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可講可不講)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啓示?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篇四: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一.導入新課

是誰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着樹木,靠自己的體力和毅

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安居樂業的田園,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植樹的牧羊人》

二.學習目標

1.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解決字詞障礙。

2.摘取關鍵詞,結合牧羊人的事蹟,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體會文章精巧的構思,瞭解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前檢測

1、音形識記

戳()tān()塌山毛櫸()

廢xū()chóu()勞水qú()

縫隙()乾涸()kāngkǎi()

薄荷()

2、看解詞填詞。

(1)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2)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的地方。()

(3)乾枯,沒有水。()

(4)不長草木的地方。()

(5)追究底細。()

3、作者作品

《植樹的牧羊人》作者(),()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代表作《人世之歌》、《龐神三部曲》、《屋頂上的輕騎兵》和《一個鬱鬱寡歡的國王》。

三、自學環節

1、課文按時間順序,重點敘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默讀課文,書中勾畫相關語句,完成課後第一題。

資料助讀:

一訪牧羊人,畫面一:被棄置的村莊

二訪牧羊人,畫面二:綿延的森林;

三訪牧羊人,畫面三:充滿活力的田野

2、以“他是一個的人,從課文中可以看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我會學,用筆圈點勾畫出相關語句)

互動環節

1生生互動交流1號組織,246號交流第1題,135號交流第2題

2班內互動,教師點撥

四、重點探究

1.文中的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進行概括。

作者評價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因爲他在這個荒涼的高地砌起一棟石頭房子。

(2)儘管生活並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卻很整潔。他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3)戰爭對他一點兒影響都沒有,這段時間他心無旁騖地一直在種樹。

(4)更不曾有人想像過光憑一個人的毅力和愛心,能讓大自然有所改變。

(5)這個男人告訴我們,只靠身體力行和蘊藏的品德,便能將荒地變成沃土。

……

所以,牧羊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外表整潔、心無旁騖,有毅力、有愛心、身體力行、慷慨無私的人。

學法指導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評價。本文有多處評價牧羊人的語句,把它找出來即可。

2.作者以“植樹的牧羊人”爲題有什麼含義?

在英文中,“牧羊人”還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於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其行爲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樹的牧羊人”爲題,飽含讚美之情。

3.文章結尾段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結尾段運用了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作者抒發了對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讚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品質,在內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結構上同開頭段照應,使得結構嚴謹。

教學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文章的標題;(2)文章結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關注文中的抒情、議論性語句。

五課堂小練筆

我們的社會也有許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爲他寫一段文字,簡要概括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六、佈置作業

課時練55頁自主學習1-3題

篇五: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出“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變化。

3.理解牧羊人,學習牧羊人的品格。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閱讀,能準確、全面的概括出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牧羊人的事蹟,聯繫生活實際,體會牧羊人的精神品質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圖片:第一組,小橋流水,風景優美,景色迷人。第二組,霧霾嚴重,河流乾涸,草木枯黃。當今社會,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爲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

有這樣一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熱愛生命,保護環境。

二、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三、自學指導一: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能標註出詞語的正確讀音。

2、閱讀檢測,請同學能正確朗讀下列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沉

3、學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四、自學指導二:

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標出環境描寫的句子。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寫了我和牧羊人的幾次見面,每一次見面高原上都有什麼變化?

小組交流討論,請同學發言,並互相補充,看哪一小組正確率高。

教師點撥,作補充說明。

第一次:時間1913年,“我”在人煙稀少的阿爾卑斯山旅行時,見到牧羊人。當時高地上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長着一些野生的熏衣草。我在荒野中走了三天,來到一個廢棄的村莊前。

板書:第一次初見牧羊人高原人稀地荒

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又踏上去高原的路。當時高原上有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的山毛樺樹林,一大片橡樹長得很茂盛,白樺樹鮮嫩挺拔,我看到了溪水。

板書:第二次再見牧羊人高原上種樹養蜂,看見溪水。

第三次:1945年6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高原上一切都變了,這裏充滿了生機,變得富饒又美麗。

板書:第三次最後一次見到牧羊人高原上富饒美麗

2、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理解人物形象。文章開頭說:“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爲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後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小結:牧羊人在荒山植樹35年,如今那裏樹木成林,富饒而又美麗。是老人用生命創造了奇蹟改變了環境,使荒地變成了沃土。

3、本文在結構有什麼特點?

教師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共同完成。

A、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

B、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C、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五、精讀賞析

根據課文內容,以“他是一個-----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方法,教師舉一列,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學生自由發言。

例1:他是一個熱愛生活、一絲不苟的人。他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例2:他是一個自信,果斷的人。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例3:他是一個無私、慷慨的人。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衆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爲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例4:他是一個目標遠大而高尚的人。他說,這塊高原因爲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六、探索總結:

方法:學生概括課文內容,引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牧羊人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羣索居,經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後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於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深深爲主人公的精神所震撼。

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七、佈置作業

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平凡而又偉大的的人,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爲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八、板書設計

第一次初見牧羊人高原人稀地荒

第二次再見牧羊人高原上種樹養蜂,看見溪水。

第三次最後一次見到牧羊人高原上富饒美麗

篇六: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啓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註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沉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閒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理解結構

1.爲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蹟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啓示?

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深入理解課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植樹的牧羊人》的基本內容,也深深爲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是真實人和事嗎?並請說出理由:

《植樹的牧羊人》是作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瞭解主人公的精神爲什麼會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內容

1.文章開頭說:“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爲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後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2.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緻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爲後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乾燥的氣候都與後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蹟。

3.“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麼關係?”這幾句話表達了牧羊人怎樣的品格?

明確:高尚無私,種樹純粹是爲了拯救大地,而不是爲了增加自己的財富。

4.“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種樹成林之後,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乾涸已久的河牀,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5.“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作者這樣有怎樣的言外之意?

明確:牧羊人一直潛心種樹,心無旁騖;戰爭在毀滅,而牧羊人在創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衆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爲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明確:無私、慷慨。

2.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明確:自信,果斷。

3.他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明確:積極生活,愛整潔。

4.他說,這塊高原因爲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明確:目標遠大而高尚。

5.或許正因爲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着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明確:無私,儉樸。

三、理解主旨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啓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2.本文的主旨對你有何啓示?

補充資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GoodShepherd是牧羊人還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穌說自己是好牧人。

由於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羣索居,經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後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這猶如當初耶穌基督在荒漠中受盡心靈的的折磨,經受起撒旦的誘惑和考驗後大徹大悟,決心用行動替衆人贖罪。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於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爲宛如救世的基督。由於有水生植物,獵人來打獵,漁夫來打漁,但是這些幸福的時刻跟這位老人似乎也沒有關係,因爲沒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績,也不曾知道老人爲此所付出的一切艱辛與努力。這猶如耶穌基督,他處處顯示着聖蹟,但世人卻無人知曉他的真容。

(楊曉林)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衆不同的見解?

2.你學了本文後有哪些與衆不同的收穫?

二、讀寫結合。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爲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麼?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2.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爲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佈置作業:

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趣味教學資料

讓·喬諾簡介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種樹的牧羊人》的文化分析:基督救世

神話原型批評派認爲,文學藝術的產生是人的潛意識產生的結果。作爲反應一個民族普遍經驗和心理特徵的神話和宗教儀式,超越了時間的限制,成爲一種心理積澱物或一種心理氣質,保存在這個民族潛意識中,作家藝術家在創作實踐中,往往會不自覺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只有把文學創作和象徵民族共同心理氣質的原型聯繫起來,才能揭示文學作品藝術魅力的內因。將神話原型批評觀點用到電影分析中來,本片中植樹的牧羊人的角色原型無疑就是耶穌基督,而本片的故事原型就是基督救世。

西方文明源頭爲“二希文明”,即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而從對西方人思想影響的深遠來看,希伯來文化尤甚。在記載希伯來文化的《聖經》中的救世主耶穌基督,其聖蹟以另外一種方式變形後在牧羊人身上得到了體現。

耶穌降臨人間,主要是要拯救世人,爲世人贖罪。在影片開始,“我”所走過的荒原、沙漠和廢棄的村莊原本是古羅馬時期流淌着淙淙泉水,有人垂釣的河流和森林,但現在荒蕪蕭條,只有狂風呼嘯肆虐。毫無疑問,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爲人類自己對大自然過度開發和砍伐所致,人類破壞了大自然,大自然就開始反噬人類,懲罰人類,惡劣的生存環境使村莊的居民怨恨不斷加深,不斷爭吵,不斷狂吹的風,擾亂者人們的神經,使自殺和精神錯亂的事情不斷增加,自私吝嗇的念頭將這條村子推向了滅亡的道路。影片開始所表現的荒涼和悲慘景象可以說是猶如聖經中的人類犯了罪,悖逆上帝而受懲,因此墮入罪惡的深重災難中。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GoodShepherd是牧羊人還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穌說自己是好牧人[1])由於妻和子相繼去世,他一個人離羣索居,經受住了孤獨和憂傷的考驗後在荒漠中牧羊植樹,決心把荒地變綠洲。這猶如當初耶穌基督在荒漠中受盡心靈的的折磨,經受起撒旦的誘惑和考驗後大徹大悟,決心用行動替衆人贖罪。牧羊人日復一日的植樹,終於使荒漠變成了綠洲,使上萬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爲宛如救世的基督。由於有水生植物,獵人來打獵,漁夫來打漁,但是這些幸福的時刻跟這位老人似乎也沒有關係,因爲沒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績,也不曾知道老人爲此所付出的一切艱辛與努力。這猶如耶穌基督,他處處顯示着聖蹟,但世人卻無人知曉他的真容。

記載在約翰福音(3)“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爲羊舍命。”約(1)“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耶穌爲何說自己是好牧人?好牧人這裏是個比喻,羊意味着信靠主的人,也就是基督徒,乃至包括全人類,因爲耶穌愛世人,如同牧人愛自己的羊羣,耶穌爲了拯救全人類,擔當世人的罪,以無罪之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爲“羊”捨棄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三天後耶穌復活,昇天,直到如今仍然坐在全能上帝的右邊,爲世人祈禱,看護地上屬於他的子民。凡屬主的“羊”(基督徒),主都保守到底,至於不信的人,主也在愛着他們,一直在等待世人的悔改。

篇七: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教學內容與步驟

情景激趣: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獲得法國榮譽勳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獲得摩納哥王子獎,次年,入選爲龔古爾學院成員。

讓•喬諾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馬諾斯克的居民至今還爲讓•喬諾感到驕傲,當地建有紀念他的讓•喬諾中心,還有一條街名叫讓•喬諾街。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環保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啓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校正讀音,積累詞語,理解結構。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用着重號標出表現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標出環境描寫的文字,用橫線標出文章的線索,用序號標出意義段,批註自己的閱讀理解,列出不懂之處。

要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沉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流淌:液體流動。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地方。

酬勞:酬謝,給出力的人的報酬。

轉悠:漫步,無目的地閒逛。

富饒:物產多,財富多。

理解結構

1.爲課文劃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樹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樹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創造奇蹟改變了環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長壽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明確: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將人物的活動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質,以及生命的價值。

3.本文的結構對你的作文有何啓示?

總結固趣: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才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佈置作業

深入閱讀課文,並對課文作個性理解。

第2課時

教學目的

1.深入理解課文。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蹟的意義。

教學內容與步聚

情景激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植樹的牧羊人》的基本內容,也深深爲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所寫的是真實人和事嗎?並請說出理由:

《植樹的牧羊人》是作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牧羊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瞭解主人公的精神爲什麼會鼓舞很多人。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讀課文,深入理解內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內容

1.文章開頭說:“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長期觀察他所做的事。”你認爲文中哪些語句照應了這句話?從全文內容看,牧羊人艾爾澤阿·布菲耶種了多少年的樹?

明確: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從前至後整整三十多年時間,表明時間之長;而對牧羊人幾十年植樹造林的關注,則表明了作者對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動。共種了35年。從1910年到1945年。

2.選文第二段中,作者細緻描寫“在無邊無際的荒野中”等環境,這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爲後面寫牧羊人的植樹做了鋪墊,這大片荒涼的原野、廢棄的家園、稀少的人煙、貧瘠的土地、乾燥的氣候都與後面呈現出來的綠色、富饒、滋潤、美麗幸福的樂園似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樹所創造的奇蹟。

3.“不曉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過管它是公有地,還是私有地,跟我種樹有什麼關係?”這幾句話表達了牧羊人怎樣的品格?

明確:高尚無私,種樹純粹是爲了拯救大地,而不是爲了增加自己的財富。

4.“創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文中所講的連鎖反應具體指的是什麼?

明確:種樹成林之後,自然環境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本乾涸已久的河牀,現在居然流水淙淙,當水回到大地,柳樹、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復現,獵人們回到高地,開始獵野兔或野豬。

5.“他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如同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作者這樣有怎樣的言外之意?

明確:牧羊人一直潛心種樹,心無旁騖;戰爭在毀滅,而牧羊人在創造。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現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內容,概括說說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誰是真正品行出衆的人,恐怕得花好幾年觀察:看看他的行爲是否無私;動機是否慷慨;同時他還必須在大地上留下明顯的印記。我很幸運地認識一位“種樹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說的條件。

明確:無私、慷慨。

2.他很少說話,但可以感覺得出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

明確:自信,果斷。

3.他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衣服也一針一線地仔細縫過,看不出任何補丁。

明確:積極生活,愛整潔。

4.他說,這塊高原因爲沒有樹,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沒事業的壓力,正好可以擔負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明確:目標遠大而高尚。

5.或許正因爲布非耶擁有無私的心靈,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過着儉樸的生活,上帝才賜予他如此強健的體魄。

明確:無私,儉樸。

三、理解主旨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啓示。

1.本文表達了怎樣的主旨?

明確:本文通過“牧羊人”堅持種樹改變環境的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與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會被最終改變。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對本文還有哪些與衆不同的見解?

2.你覺得是什麼精神在支撐着牧羊人的行動?

二、作業:

學法指導: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體現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你認爲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什麼?作者是如何運用的?有怎樣的表達效果?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借鑑作用?

2.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爲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學反思:

在講這節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精神在支撐着這些慷慨無私、默默奉獻的人?怎麼讓學生去體會牧羊人的這種精神?雖然學生們通過預習掌握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也十分敬佩牧羊人,但這篇課文還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啓示呢?所以,我教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合理推斷,這也是創新思維方式中的一種,非常重要。我猜想應該是對已逝的妻子和孩子的愛。愛是幸福的源泉,一個人的心中倘若沒有愛的泉水,那就不會有人生的綠蔭。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單純。思念親人,就把愛播撒在曾經一起生活過的土地上。在人與自然相處的過程裏,牧羊人逐漸找到了人存在的價值——爲他人、爲後人造福!

篇八: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以故事情節爲支點,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高尚品格。

2.以本文爲起點,通過文段賞析,掌握對比的描寫手法。

二、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有着濃厚教育意義的小說,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較爲清晰。文章通過描寫“我”三次遇見牧羊人時高原變化,刻畫了一位牧羊人克服了重重困難,三十多年來一直心無旁騖地種樹,使一片荒地蔚然成林的故事。讚美了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品質和勤勞執着、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作爲一篇教讀課文,有必要教給學生一定能夠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具體到本課,閱讀方法方面強調默讀,根據圈畫時間關鍵詞梳理故事情節;閱讀策略方面,着眼於一般閱讀能力的培養,如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掌握對比手法的運用法以及課內外結合(由教材向同類型小說作品的賞析)等等,旨在帶領學生從一篇課文了解一類文章。

三、教學準備:

學生掃清字詞障礙,默讀課文,勾畫文中關於時間變化的詞語。

四、教學活動:

(一)教學活動一:品讀文章關鍵字詞,梳理故事情節

任務與意圖

全班默讀課文,把握文章基本內容,梳理故事情節,感知題目含義。(訓練整體閱讀的能力,要求借助標題、時間關鍵詞快速梳理故事情節,形成自己的初讀體驗。)

過程與方法

1.默讀課文,感知全文內容。

2.小組討論,交流已知信息,完成表格。

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文章寫“我”三次拜訪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

根據時間順序完成下表。

牧羊人的情況高原的變化

初遇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

最後一次相見

(二)教學活動二:品讀文章段落,學習寫作技巧

任務與意圖

結合文章段落聯繫品讀,掌握文章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師生合作誦讀文章第2自然段及第20自然段。(視頻播放教師誦讀的第2自然段)

2.學生小組找出並討論兩個自然段出現的對比語句,體會對比描寫的作用。

3.結合本文,總結對比描寫考點的解題思路。(視頻播放“對比描寫”微課)

(三)教學活動三:品讀文章語句,評價人物形象

任務與意圖

結合文中語句,細緻品評牧羊人的形象,體會人物精神。

過程與方法:

1.尋找文中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

2.提煉語句,小組討論,概述牧羊人的印象。

參照示例,以“他是一個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注意結合課文中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

(四)教學活動四:品讀全文,學習牧羊人精神

任務與意圖

結合全文感受牧羊人精神,並拓展延伸,薰陶學生學習牧羊人精神

過程與方法:

1.小組討論,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向植樹的牧羊人學些什麼?

2.課文的相關書籍、視頻資料。

3.課後作業。

篇九: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目標:

1、繼續練習默讀,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通過關鍵句概括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描寫人物的精彩語句,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3、理解文中含義深刻(議論性)的句子,感受艾力澤·布菲老人的偉大精神品格,體會作者對他的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思路,通過對比感受老人的偉大力量。

2、品析文中描寫人物的精彩語句,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議論性)的句子,感受艾力澤·布菲老人的偉大精神品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荒原圖片)

同學們,在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麼?

灰暗的天空,裸露的地表,星星點點的灌木也毫無生機,這是一片荒蕪之地,一切都顯得沉寂而又荒涼。你們願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嗎?你們願意去改變它嗎?你要如何去改變它呢?——植樹。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位“奇人”,他就是法國作家讓﹒喬諾筆下的《植樹的牧羊人》。

二、預習反饋,講述“奇事”

1、日積月累(學習生字詞)

2、講述“奇事”

文章講述了一位牧羊人,堅持三十五年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地植樹,最終將荒蕪之地變成一片綠洲的故事。

三、默讀課文,見證“奇蹟”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2,13—20段,畫出描寫高原景象的詞句,體會高原今昔變化。

高原上昔日,如今。

(旨在通過對比,初步感受老人改變自然的偉力。)

四、再讀課文,評品“奇人”

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4—18,圈點勾畫出文中描寫牧羊人的詞句,並結合這些詞句說說你眼中的牧羊人形象。(包括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示例:他是一個無私的人。文中第10段“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那是誰的地?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他說不知道。看起來他並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連續使用三個“不”,突出老人種樹不圖回報,他是一個無私的人。

(其它參考答案:一絲不苟、沉默寡言、充滿自信、意志堅定、堅持不懈等等。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並評析人物形象,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進一步感受老人內在的崇高品格。)

五、探究主旨,感受“偉力”

1、艾力澤·布菲老人帶給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找出文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理解句子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感。

(①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麼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天一樣創造。

②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

③每當我想到這位老人他靠一個人的體力和毅力,把這片荒漠變成了綠洲,我就覺得,人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怎樣的無私,我就從心底裏對這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旨在通過這些句子深層次感受老人改變世界的偉力,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2、讀過課文,你有怎樣的獨特感受?

示例: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即使在最絕望的荒漠,面對暴戾的人羣,老人依然懷揣最美好的願望。

(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奉獻精神、堅持不懈、服務精神、環保意識等等。)

六、積累拓展

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

(例如: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雲南施甸縣大亮山楊善洲同志、

廣西樂業縣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同志、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的袁隆平、

爲建設貧困山區奉獻了60餘年的解放戰爭老兵張富清……)

七、結束語:

一個牧羊人,就這樣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他種植的不僅僅是樹,更是希望和幸福。我們的手裏不是有“鐵棒”嗎?我們不是也有力氣在地上挖一個洞,把種子放入嗎?既然有,那麼我們還等什麼?讓我們去行走,去種植,去活得像個上帝,讓綠色和希望流進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八、佈置作業:

爲你心目中最崇敬的那位“植樹人”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九、板書設計:

篇十: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目示

1.理解並積累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重難點

1.抓住作者對人物的細緻描寫與景物的變化。

2.細心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抓住議論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導入新課

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着樹木,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園,今天,讓我們走進《植樹的牧羊人》,看看是什麼精神在支撐着他。

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資料助讀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2.整體感知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記敘了牧羊人用雙手和毅力將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卑斯山荒蕪之地變成人們安居樂業的田園的故事。

2.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

⑴敘事描寫細緻生動,用詞準確,極富感染力,字裏行間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結構嚴謹,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⑵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並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文,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3.賞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在處境非常困難時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個坑。然後,他在坑裏輕輕地放進一顆橡子,再仔細埋上泥土。

運用動作描寫,“輕輕地放”“仔細埋”生動傳神地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種樹的認真,也含蓄着“我”對“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個袋子,從裏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試分析有什麼作用?

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寫出“牧羊人”選橡子時一絲不苟的態度,生怕有一棵發不了芽,與下文種橡子時的“輕輕地放”“仔細埋”相照應,也爲下文橡樹長大成林作了鋪墊。

“我抽着煙,想幫他挑。但他說不用我幫忙。”“牧羊人”爲什麼不讓我幫他呢?

不讓我幫他挑選橡子,一是因爲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對我的關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選的橡子不夠好,擔心種下後不能發芽生長。

三、課堂小結

這個故事啓示我們: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篇十一: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問題一:牧羊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明確: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他是一個不計名利、毫無私心的人;他是一個勤勞、認真仔細的人……

問題二:體會下列表達方式的表達效果。

1.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

明確:敘事性語言,清楚地敘述了阿爾卑斯山地的高度及荒蕪。

2.狂風呼嘯着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明確:描寫性語言,運用比喻,把狂風呼嘯聲比作野獸發出吼叫,生動形象地描寫了環境的惡劣。

3.這是老人種樹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我見過的最了不起的奇蹟。

明確:議論性語言,讚美老人創造了奇蹟,突出老人的偉大,表達對老人的敬佩之情。

問題三:口頭檢測,創造性複述課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評測要點:1.音畫同步

2.情節完整

3.表述清楚流暢

篇十二:植樹的牧羊人教案

教學目的: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2.感悟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非凡的毅力;激發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感情。

3.探究並談談對課文主題的認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深入閱讀,學生能準確、全面地概況課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感悟植樹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非凡的毅力;激發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

1、同學們,假如你面對這樣荒涼的土地,你會做些什麼?出示幻燈片

2、你知道植樹節是什麼時候嗎?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荒涼的阿爾卑斯山地,見證一位牧羊人是怎樣把這裏變成洋溢着幸福的綠洲。

二、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

三、在閱讀的過程校正讀音,積累詞語: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完成下列詞語

坍(tān)塌廢墟(xū)流淌(tǎng)縫隙(xì)琢(zuó)磨

四、整體感知

閱讀課文思考:

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五、課文解讀

(一).理清文章脈絡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開門見山,作者對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精神的評價。

學生探討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麼作用?

總領全文,讚揚牧羊人是一個“難得的好人”。

第二部分(第2-20段):以時間爲順序,寫“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變化。

學生探討下列問題

1、第一次遇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牧羊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進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遊人稀少的阿爾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這裏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處是荒地。光禿禿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長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無遮攔的高地上,風吹得人東倒西歪。狂風呼嘯着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這個男人不太愛說話,獨自生活的人往往這樣。不過,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表現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牧羊人安靜、忠厚、不張揚的性格特點牧羊老人這種無私奉獻精神的可貴。

2、再見牧羊人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牧羊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這一帶乍看好像沒有什麼變化。不過,當我來到那個廢棄的村莊旁,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霧,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

牧羊人還活着,而且,身體還很硬朗……他一直在種樹。種橡樹,種山毛櫸,還種白樺樹。

3、最後一次相見的時候“我”看到了怎樣的環境?牧羊人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來時見到的廢墟上,建起了乾淨的農舍,看得出人們生活得幸福、舒適。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乾涸已久的地裏又冒出了泉水。人們挖了水渠,農場邊上、楓樹林裏,流淌着源源不斷的泉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1945年六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的老人。那年,他已經87歲了……

第三部分(第21段):讚美老人堅強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二)、深入探究

1、一個孤獨的牧羊人,數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充滿了生氣、富饒的樂園。學習課文後,你能說說到底是什麼精神支撐着他這樣做嗎?

2、布菲老人長期義務植樹,“把這片荒原變成了綠洲”,行爲令人稱讚。生活中類似“種樹”的行爲也有許多,你怎樣看待這些事?

六、藝術特色(視時間而定)

1.抓住特點寫人物。

2.敘議結合顯主題

3、對比手法。

七、拓展遷移

八、課文總結

九、佈置作業

以《最讓我感動的人》爲題,寫一篇文章。

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評價導入

見聞感受初遇牧羊人再見牧羊人最後一次相見

巨大貢獻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298175.html

  • 標籤: 精選 教案 牧羊人 植樹 寫牧羊犬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植樹的牧羊人教案(精選12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植樹的牧羊人教案(精選12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