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作文載體作文 > 話題作文 > 端午節徵文(推薦19篇)作文

端午節徵文(推薦19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16W 次

篇一:端午節徵文

端午節徵文(推薦19篇)

端午節

姜辰蓉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首兒歌,我便會想到端節。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等。說到端午節的來歷,可謂是十分豐富。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土家等民族地區。南方過端午要吃“五黃”,還要佩帶五顏六色的香囊和如意節。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是吃糉子和賽龍舟。相傳賽龍舟是爲了撈救投淚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糉子和肉投進江河中,讓魚蝦都吃飽了,就不會再去吃屈原的遺體了。端午節也由此,代代相傳。

說到過端午,當然要包糉子了。往年都是奶奶包糉子,今年,我也學着自己包糉子了。首先,將糯米洗淨,倒入醬油,少許糖和黃酒。等醬油、糖和黃酒完全融入糯米時,便可以開始包糉子了。拿出一張糉葉,先折成一個船型,用糯米在裏面鋪一層,接着放入一塊肉,然後再鋪上一層糯米,最後將其中一邊糉葉翻折,然後將多餘的地方彎折一下並由線紮緊,這樣,一個糉子就誕生了。

接着,便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了—蒸糉子。糉子只要上鍋蒸一小時就可以了。打開鍋蓋的一瞬間,我被熱氣包圍了,我顧不上手燙地拿了一個糉子。剝開糉葉香氣撲鼻而來。咬一口糉子口中充斥着糯米的甜香和肉的幹香,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與自豪。

我們過端午節,不僅僅是爲了享樂,更重要的是傳承這個節日,讓世界認識端午這個多姿多彩的節日。

篇二:端午節徵文

糉香依舊

江辰熠

午後,喧囂的海報躺在慵懶的陽臺,披上細碎的金光,一股糉香幽幽地飄來。哦,是牆角的艾草。艾草一入門,端午也跟着到了。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一片朦朧中,我似乎看見姥姥一手提着幾隻糉子,一邊揹着《本草從新》向我走來。忽然,她一個趔趄。我伸手去扶,卻沒有扶到——夢,醒了。

一年前,姥爺身體不適。爲了照顧姥爺,姥姥搬到了鄉下去住。從此,我們便再也未見。今天是五月初五,不由地,我又想起了姥姥,以及姥姥包的糉子。

姥姥撈起一根糉葉,包成一個圓錐形,放入糯米、蜜棗,再用棉繩圍起紮好。哦,所有的動作都是那麼嫺熟,水到渠成一般,令我眼花繚亂。在她包好成堆的糉子之後,便開始下鍋煮了。

很快,一股濃烈的糉香襲來。

這幾天,我嘗試了各形各色的糉子:紅豆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卻始終沒有吃出那熟悉的香味來,總感覺少了些什麼,使我魂牽夢繫之。

這時,傳來一陣有節奏的敲門聲。心中不禁疑惑,打開一看:呀!是姥姥!我一蹦而起,緊緊地抱住她,內心的喜悅與激動無法言表。

終於,我鬆開了姥姥。姥姥從她的包中拎出幾隻深綠色的糉子。我早已興奮地手足無措,竟忘了加熱,便拿起一隻糉子,三手兩腳地解開,一口咬下去:頓時,糯米的綿軟,蜜棗的香甜在口中瀰漫開來,夾雜着糉葉的清香,緩緩升起,縈繞在鼻尖,久久不去。不知怎的,竟有兩條鹹鹹的熱流從我的臉上劃過,滾落在地上,“啪嗒”。“咔嚓”,是門輕輕鎖上的聲音。

屋外,姥姥已去;屋內,糉香依舊。

篇三:端午節徵文

說到端午節,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糉子了,隨着咱老百姓的口味愈發挑剔和不斷創新,糉子也有了各式各樣的內餡兒,要說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肉糉。往年我都是吃買的糉子,但今年決定要自己包糉子。

說幹就幹,因爲沒有人教我,我便從網上搜索包糉子的視頻,當然,材料我是準備齊全了。鑑於前幾次失敗,浪費了好多材料,所以我決定今天先試包一個沒有餡的糉子。第一步,泡糯米,4小時之後控水把它放在一邊;第二步,煮糉葉,到水沸騰後撈出;第三步,開始包糉子了,先把一片糉葉捲成倒圓錐體狀,這時那個尖頭就會漏米,我便找了一個小棍子,消了毒,插在尖頭的縫隙,裏用一根皮筋把它固定住,接下來就可以放心大膽的用勺子舀米放進去了,你可以自己吃多少放多少,還可以加點料,但我怕和上次一樣,釀成“人間慘劇”只加了點白糖,讓糉子不那麼索然無味;第四步,給糉子封口,我挑了一邊糉葉,先把最後一個口包住,然後把糉子像一個三角體一樣包,過程可以先把一邊用完,再包另一邊也可以,兩邊一齊包;第五步,捆糉子,按照封口的線路開始捆就行了,只要捆緊不漏米就可以;第六步,蒸糉子,把糉子放在蒸爐裏蒸,大約過四個小時就行了,要是你有高壓鍋,那就只要蒸半小時就可以了。看着美味的糉子,我的內心十分自豪,但是我轉念一想,糉子,我是七七八八學會了,但月餅,重陽糕等傳統美食,我幾乎學都沒學,而會的老人也越來越少,這一現象讓我開始沉思:“到了傳統節日,我們的關注點是不是隻在假期有多少天?而不是傳統節日存在的意義,許多中國的傳統節氣,我們都忘記了,比如說‘花朝’我可是聽都沒聽過。”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呢,傳統節日的手藝,值得讓我們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篇四:端午節徵文

端午節

黃奇楠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爲類兮。一一一題記

屈原懷着愛國情懷投江自盡,但《離騷》、《懷沙》等千古絕唱卻傳於後世,生生不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周樹人如此高度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將《離騷》與之並例,可見《離騷》的文化底蘊之深。《懷沙》即懷抱沙石以自沉”,屈原親眼見證了楚國的滅亡,投江自盡。

在中國文化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節日如滿天璀璨的繁星一般,端午節便是其中的一顆星星,就在屈原的投江的那一天,農民們找屈原的遺體,尋數日未果。百姓們怕魚蝦侵食屈原,他們將米放在竹簡裏,投進江中,讓魚蝦不侵食屈原遺體,這就是糉子的先驅糉筒。從此規定農曆五月初五爲記念屈原的端午節。

”包糉子嘍!”鄉下的孩子們在油柏路上奔跑着,大聲吹呼着,那不是孩提時的我的背影嗎?漫步在田野的鄉間小道上,看着河岸的花兒,遠處傳來幾聲犬吠。

“哦!我的大孫子回來了!”奶奶立刻眯上了眼睛,從炊煙裊裊的爐子旁出來迎接我。

走進家門,一股淡淡清香撲鼻而來,熟悉的家,熟悉的家設,兒時的遊戲,仍在腦中歷歷在目。

“吃糉子嘍!”奶奶一聲吆喝,一家人立刻端坐在桌旁,二十幾個糉子,在嫋嫋的熱氣中安詳的躺着”我要吃這個”表弟先聲奪人,“我要要吃這個。”表妹不甘示弱。一家人都笑了,奶奶說:”不急不急,都有份,”他們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飽餐之後,表第表妹嘴邊都有糯米,用小手輕輕擦下,又放進嘴裏……

在這梟炊煙的端午節,送你一個熱氣騰騰的糉子。

篇五:端午節徵文

端午節

張子巖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鬢。”

每至農曆初五,家家戶戶的煙囪中便冒出了滾滾白煙,隨風一直流向天邊,伴着棕香味,門前艾草的香也瀰漫在了空氣中。大多數人家也會團聚在一起,吃糉子,談往事。粒粒糯米喜豐收,龍舟共賞度佳節。

碧艾香蒲,糉角尖尖,榴花照眼,這是古人眼中的端午。

辛丑牛年五月初五。

太陽已被濃厚的用墨水調過色的烏雲遮住,大地一片黯淡,悶熱的天氣壓得讓人喘不上氣來。樓下奶奶已經開始包糉子了。深綠的葉,米白的糯米,糉紅的蜜棗,深紅的繩,一雙粗糙卻靈巧的雙手。奶奶的手上下翻動着,將葉捲成三角狀,一手握住另一手捧出糯米,倒入,只有半滿,又用筷子夾一顆蜜棗放在正中處,再將它填滿,最後用繩子緊緊的包住。

我靜靜的看着,奶奶也靜靜的這麼做。

“嘀嗒”窗上留住了雨的蹤跡開始下小雨了。

濛濛小雨落下,我衝了出去。“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爲屈原陳昔冤。”果然如趙藩所說。也許這場雨也通其意,一直下着,還打雷,這是爲了紀念屈原吧。現在看看那些團聚人家,臉上也是洋溢着笑的,儘管外面下雨打雷,屋內也總是充滿了溫情。不知人們有沒有忘記那位投江自盡的屈原,也不知道屈原心中對國家墮落的憤慨和未能報國的遺憾有沒有化了?

在我眼中,在這個日子裏,儘管家人團聚,卻總使我感到了幾絲淡淡的憂傷,瀝瀝的雨可以從早下到晚。空氣中總是瀰漫着香,而心中也瀰漫着是對屈原的懷念。屈原投江後人們把糉子投擲水中,祈禱水裏的魚不去打擾屈原,而那糉子裏包的應該是對屈原的敬意和懷念,一份特殊的情感。

又是一年的端午,這個端午跟以前沒什麼區別,也瀰漫着糉香,心中也瀰漫着淡淡的憂傷。

篇六:端午節徵文

“一度春秋,一度夢迴。輾轉盪風,與君共度。時光荏苒,端午已至。糉香濃濃,龍舟賽舞。詩問歌賦,琴瑟簧管。紀念屈原,端午安康。”轉眼間,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同時也是爲紀念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屈原本爲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的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的饞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正琉遠。

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爲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

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能,聽信令尹子蘭的饞言,再次驅逐屈原。居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太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糉子嗯魚以此防止屈原的遺體被魚所食,後來就逐漸了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五月五是端午節,並且還要吃糉子。

除此之外,每年的端午還要賽龍舟。每到那天,一聲聲的鼓舞聲傳入人們的耳朵,一隻只龍舟浮在水面上,各位隊員齊心協力,拿着槳用力地向水裏劃去,平靜的湖面漾起一道道波紋,他們劃得十分整齊,而龍舟也像箭一樣地飛了出去,獲得勝利時,又會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我們應承擔起作爲21世紀少年的責任,並將其傳承併發揚光大。

篇七:端午節徵文

端午

白旭桐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國一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楚國人民爲了不讓魚蝦侵蝕他的屍體,往河裏投放米團,久而久之,便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清晨,濛濛細雨裹挾着艾葉的清香四散開來,我與奶奶看着龍舟競渡,包着糉子如故。奶奶端來了一大盆泡在清水裏的蘆葦葉。這些蘆葦葉又長又寬,恍若墨綠色的扁舟駛在平靜的湖面上。蘆葦葉上還有星星點點的水珠,宛若綠色的天幕上,晶瑩的光明淚星羅棋佈。光有蘆葦葉是不夠的奶奶又端來了清香的糯米,瑪瑙般的蜜棗和一捆棉繩。

期待已久的包糉子環節終於開始了。只見奶奶手巧的將蘆葦葉折成富有韌性的無孔漏斗狀,接着撒了一點糯米,中間鑲上一顆蜜棗,然後用糯米鋪滿漏斗,最後一翻一折一裹,用棉繩固定,一個標準的三角糉便橫空出世。

我驚訝於奶奶爐火純青的技藝,便請求奶奶賜教。奶奶再三演示,我便照葫蘆畫瓢,可出師不利,剛開始折蘆葦葉呢,只聽一個清脆的“嘎嘣”聲,蘆葦葉就便斷了腰,只得歸宿於垃圾桶。我不甘心,決定東山再起。手笨的我好不容易把蘆葦葉摺好,放好糯米與蜜棗,可能是放太多了,艱難的將糉子捆好後,沒多久,這五大三粗的糉子便“一瀉千里”。奶白的糯米娃娃們如滑滑梯般滑落,奶奶哭笑不得:“一個小丫頭手還這麼笨呀!”我只恨自己不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化憤怒爲動力,眼裏溢滿了怒火的我去手機上求學,看了幾個教程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我折糉子太用力了,並且放了太多的餡料,所以糉子纔會“不堪重負”。我再度嘗試,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漏了那個要點,終於,一個看得過去的糉子被我包出來了!接着,我也成爲了“流水線一線員工”,爲今天的午飯出了許多力。

“香噴噴的糉子出爐咯!”奶奶端着一婁竹筐,吆喝着。我迫不及待的跑了過去,抓着一個糉子,解開它的“衣領”,熱氣騰騰,一陣陣甜蜜蜜的香氣撲面而來。我蘸着白糖,咬了一口,黏而不膩的糯米充斥着我的味蕾,俘獲了我的內心。

年年憶端午,年年奠屈原。

篇八:端午節徵文

端午

陳施恩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棕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划龍舟比賽……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過端午,當然少不了包糉子了。這麼有趣的活動,像我這種動手能力弱的人也吵着要參加。那麼,糉子應該怎麼去包呢?只見媽媽首先選擇上好的圓糯米,然後根據自己的喜好,又準備了一些紅豆、紅棗等等。接着,媽媽又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糉子葉,然後把葉子捲成一個圓錐形,滿滿地填上餡料,填到溢出來的樣子,這樣有利於後面的包裹,可以使糉子裏的餡料充滿整個糉子。

然後按照螺旋的手法,從糉葉的另一端開始慢慢的捲起來,捲到最後,還需要留一點尾巴。接着把尾巴全部捲起來,用大拇指壓住。最後把卷起來的那一面對摺過來,用棉線底部十字形的捆包起來,捆好不散開就可以。就這樣,一個糉子就完成了。看完,我也依葫蘆畫瓢做了起來,但由於我是新手,所以我做出來的糉子宛如一名受傷的戰士,哪哪都漏餡。

沒多久,糉子就包完了,是時候要下鍋了。一小時後,糉子出鍋了,糉子的清香緩緩地從鍋中溢了出來,我貪婪地嗅着這一絲絲、一縷縷棕香,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煮熟以後,剝開墨綠色的糉子葉,只見潔白的米團裏彷彿嵌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是好看。我要開始吃糉子了,我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糯糯的,黏黏的啊,糉子真好吃啊!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裏,令我陶醉了。我真喜歡糉子呀!

糉子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個民族難以割捨的溫馨;端午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

篇九:端午節徵文

下午,太陽悄悄從枝頭裏探出來,稀稀疏疏的陽光照在青草上,我輕快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嘴裏叫嚷着:“包糉子去!”

有些遺憾未能找到野生糉葉,太難找了。

剛進姑姑家門,姑姑熱情地出來迎:“來了呀。”我忽聞着一股清香,陌生又熟悉,循着廚房水聲處去瞧,姑姑正在洗糉葉,我趁此將糯米、紅豆、花生與黑米做的餡放入清水裏洗了洗,在水的照映下,黑米黑的發亮,糯米一大片一大片,如雪一樣白。

都洗得差不多了,我和姑姑端起盆準備將材料放到客廳的茶几上,那一小段路上,糉香無聲無息地撒滿了整個屋子。我想,糉葉泡茶會不會很好喝呢?開始教學包糉子了,“先拿兩片糉葉,再把頭上不整齊的剪掉……”姑姑一步一步很認真的教我。我也很仔細的學着,在腦海中一遍一遍複述:“先挑再剪,嗯……”也看着姑姑包了幾個,準備實戰!我從水中挑起兩片差不多大的綠得透亮的糉葉,些許重疊在一起,正要包時,姑姑輕輕在旁提醒:“包反了。”隨即繞到我背後,把着我的手又包了幾次,我有些感覺了,自己試着包了幾一個,但效果不盡人意,“熟能生巧。”我點了下頭。“先挑再剪,再包米,然後折,最後包一層葉子。”我邊嘀咕邊包。稍微有一點模樣了,我再包了幾個一個比一個挺立。姑姑看着我的糉子淺淺一笑。

下鍋煮時,屋子裏飄着霧氣,霧氣卷着糉香。我趴在竈臺上,時不時打開鍋蓋往裏瞧,霧氣時常衝到臉上,燙得我急忙蓋上鍋蓋。我一會在廚房裏數着格子踱步;一會拿本書起來瞧瞧,至於書裏寫的什麼,我也不知道;一會又盯着窗外……三小時終於過去了!

再等起鍋時,一陣糉香直朝鼻子邊衝來。我撥開墨綠色的糉葉,咬一口,豆子的清香與糯米的軟糯融合在一起,還點綴着糉葉的清香,這幾股味道在我嘴裏瀰漫開,讓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其實我與姑姑相處之時一年都無幾,我嘴裏嚼着軟糯的糯米稍稍擡頭瞧了瞧她,她也瞅了瞅我,我倆相視一笑。

篇十:端午節徵文

糉是情

唐華君

糉子香,香廚房。

艾葉香,香滿堂。

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端午節俗稱端陽,這不僅僅是爲了祭急屈原這個大家,更有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一大早便被媽媽喊了起來:“昨天還嚷嚷着與我們包糉子,怎麼起不來了?”無法,起來吧。吃疤早餐就要包糉子啦。我興奮的手忙腳亂,幹啥啥不是。

“別站在那兒,拿幾個盆子去啊。

”好…好嘞。”

雖說家中年年包糉子,但總是記不住怎樣包,這不,又得重學,向外婆請教。

外婆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子便成了圓錐形。

“對對,就是這樣子的,我會。”沒等外婆說,我就搶着講了。

可眼睛看會了,嘴巴會說了,手還是不會。捲來捲去還是成了個直筒。媽媽走了過來,帶着嘲笑說:“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拉緊些,上面放鬆些呀。”害,剛剛的大話一下子打臉了。

接着,外婆在空心圓錐形中,倒了一些糯米放在裏面,均勻地搖動着,再放一粒棗子,蓋上糯米,糉子就基本成型了。這部簡單,包起來的糉兒總像點樣了。

最後就是包,捆繩了,這下可得好好看:“上次給我掃了一地糯米。”外婆寵膩地說。我連點點頭。只見外婆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塵角附近纏了兩圈,一個漂亮挺立的大棗糉誕生啦!我也照着捆,不能太緊,否則又會斷掉…“耶”終於成功了,完美!

那一上午,碧艾香蒲,糉葉尖尖,情滿四溢。

至於煮,便交給外公了。把綁好的糉子投入鍋中,等上會就行了。

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被解放出來欣喜不已,放入碗中,就連糉葉都是軟的,香的。咬一口,“啊”人間美味,回味無窮,我差點把筷子咬了下來……

糉香總會如期飄蕩在五月端午這一天。無論風雨,總有吃不完的糉子,道不完的情。

篇十一:端午節徵文

天中感懷

徐宸宇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端午終是又在甜糯的糉中到來,氤氳着糉葉清香的空氣,似乎在身旁,也再難散去,那情愫,也總是縈繞在心頭……

兒時的端午,似乎過得很爲單純,手臂上繫了虎符,頭上沾酒寫了“王”,便早已擠到了竈臺旁,抓起棗糉便急匆匆向嘴中塞,滿嘴甜膩,那味道似乎久久不能散去,至今仍然存在於我的記憶中。

最近,終是從繁忙的學業之中拔身而出,彳亍於門口之時,漸聞艾香飄來,才驀然發現,已是天中,進了門,卻還如之前一般,糉葉,糯米,棗,早已鋪在了桌布上,外婆也只是將白玉般的米輕傾於捲成桶的碧葉之中,又嵌了一顆蜜棗進去,紮了繩,放進蒸籠中,晌午,房內早已氤氳了糉葉的清香,出籠之時,白氣蒸騰,玉盤碧葉,甚是美麗,剝開糉葉,上下牙輕合,糯糯的米,和着棗的甜蜜,早已下了肚,吃着吃着,卻是漸漸感覺吃的已不是糉,而是一種情……

兒時的端午,常聞“屈原”,不知其真爲人,也只是不屑一笑,“不就是個寫詩的嗎?”有幸接觸其千古長詩,才真略知其爲人。雖遭流放,但仍“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雖自我理想不被採納,卻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後也只能“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憤憤投江而亡,一顆忠心爲國效忠,三修法度遇人排擠,九勸楚帝屢遭打擊,千萬後人爲之哀傷……也許是屈原,纔會引起我們在天中的千萬情愫,從那一刻開始,汨羅江上,多了一位偉者的靈魂。

範希文曾言:“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也許屈大夫也正是我們可“求”的“古仁人”,端午便成了最好的證明,也許很多人過的端午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形式,吃了糉子,插了艾草,就這麼雲淡風輕地過去了,很少人再去探求“屈原”,亦或是“愛國”,只不過是知道三兩歷史罷了……

不禁哀嘆,屈大夫給予我們的那種民族精神似乎越來越少,也許是如今的安定,讓衆生早已忘了節的初衷,只有少數的人仍在屈大夫所探求的路上繼續上下求索,然而我們更應該記住的不是節日,而是這些給予了我們民族以偉大精神之人啊!

也許在將來,會有更多的人重新撿拾起這段亙古的回憶,但是無論如何,我也會在汨羅江之上繼續探求,亦或有愁,或而有憂,但是我一定會再去尋找,那似已漸少的精神…………

篇十二:端午節徵文

端午,端午

朱翔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神情孤傷的屈原獨自徘徊在汨羅江邊時,他肯定沒意識到自己文橫千古的《離騷》以及那悲壯憤懣的自沉,竟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史上尤爲重要的一項——端午。

在民俗文化領域,華夏子孫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風俗,變得和屈原息息相關。龍舟,是當地人民崇敬屈原,自發打撈屍體;糉子,是當地人民爲了不讓魚蝦去啃食屍體。這無疑不體現了華夏人民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愛。糉香濃濃,龍舟賽舞,端午憶屈大夫。可以說,在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國家,能夠像中華民族一樣,2000多年每年都以一個隆重的節日來紀念一位詩人的逝世。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芬蘭。”吟誦着蘇東坡的詩句,糉子的清香在幻覺中徐徐飄拂過來,六月六端午節來臨了。遙想當年,屈大夫駐足汨羅江邊,國家危難卻不能抱國,壯志難酬,能不黯然?或許跳入汨羅江纔是他唯一的解脫吧。“端午臨中夏,日清日復長”,到了端午這天,就說明已經是仲夏了,白天變得越來越長。端午不僅表達了百姓對屈原的懷念,而且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在西風已盛,洋節陸續上演的時候,才發覺還是我們自己的節日有着不可替代的美麗。洋節固然輕鬆,浪漫,愜意,但也只有我們中國傳統節日,才能享受到那份文化的迴歸與心性的隨和。艾草的清香,苦澀中略帶甘甜;糉子的美味,米飯中多彩的餡料;龍舟賽事的激烈,人民奮發向上的動力……這一切都溢滿了厚重的文化氣息,那是無法拒絕的端午味道。

端午,端午,你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文化傳統,你飽含了多少豐富的文化哲理。無論你我身在何方,身處何境,端午佳節永遠不能被我們遺忘!

篇十三:端午節徵文

端午

韓允星宏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烈的節日氣氛。

每逢這一天呢,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艾葉,有些地方還舉行了划龍舟比賽。

奶奶在這一天一邊給我講着端午節的來歷和故事,一邊抱着糉子,小糉子在奶奶的手中,總是那麼聽話,而我包出的糉子卻總是,要麼這邊裂開一個縫,要麼那一邊沒有包緊。我看着這些糉子,他們一個個的好像是嘲笑我一樣,沒有一個入眼的。奶奶看見了,輕輕的搖了搖頭,無奈的笑了笑。我尷尬極了,只能站在那邊看着奶奶,將這些糉子一個一個清一下鍋。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糉子還沒有出爐。但已經傳出了糉子的香味。香而不膩,令人神往。正當我口水要流出來時,糉子出鍋了。奶奶將他們一個個的加出來,泡到涼水當中。在一個個夾到碗裏,可我並不像奶奶一樣,不緊不慢,而是伸手就去抓。結果我被燙的抓耳朵。但仍然不改,又去抓……過了一會兒糉子冷了,手也暖了,撥開一口下去,一股甜甜的味道,停留在我的舌尖上。甜而不膩,在味蕾中爆炸,糯米的香直入鼻腔,我狠狠的給奶奶一個贊,然後囫圇吞棗的吃下了一整個糉子。

那我們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將時間後推到公元前278年。汨羅江邊,矗立着一個人,他叫屈原。他的臉上滿是悲憤幾天前,秦將白起,攻破楚都,他卻無能爲力。他無路可走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爲此我們纔在這一天吃糉子,賽龍舟。往河裏面投糉子,只爲讓河裏的魚不要屈原的身體……

我們將永懷着對屈原愛國之情的欽佩,銘記在心……

篇十四:端午節徵文

憶屈原,思端午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是端陽,龍舟下水還喜洋洋。”

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無論在中國的北方還是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我的家鄉就在南方,節日氣氛十分濃郁,端午的特色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春天的味道,是花叢中散發的花香;夏天的味道,是海濱邊棚子的可口;秋天的味道,是稻田裏瓜果的飄香;冬天的味道,是窗戶下翠竹的傲骨……而端午的味道,是細雨濛濛,連綴成絲,糉香瀰漫,溫情四溢。

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有着一個廣泛的傳說:因爲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家鄉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甘心,卻又有心無力,一氣之下,於當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河而死。人們爲他的愛國之情所感動,爲了紀念,便把米飯捏成團蒸熟扔進江裏,還把每年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棕子用墨綠的箬葉包着雪白的糯米和鮮紅棗,剝開棕葉,只見潔白的米團中鑲嵌着幾顆紅寶石,看上去就如同墨草地上長着幾朵小花,好看極了!它不僅顏值高,而且味道也很好,放進嘴裏,輕咬一口,又甜又糯,吃完後都還有餘香呢!

“清明插柳,端午搯艾”。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有掛艾草的習俗,它是一種有着奇異香味的草本植物,將艾草掛在門上方,以避邪驅災,而且對驅除蚊蟲有非常好的效果。

賽龍舟在端午節中佔據了一大半地位。人們坐在船上,手持槳,意氣風發,在一聲令下,龍舟像離弦的箭一般衝了出去,船員們個個卯足幹勁向終點進發,漂亮的龍舟和濺起的水花,一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畫,再伴隨着急促的鼓點聲,我的心也陣陣盪漾。岸上的人有很多,卻從未減少人們的熱情。

美好的事物在我的記憶裏不曾失落,就如家門上的青青艾草和糉子的飄香,這些都將成爲我記憶長河中鮮活的風景線。

篇十五:端午節徵文

我喜歡春節、重陽節、兒童節……但我最喜歡艾蒲青翠,糉香十里的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飲雄黃酒。

我最喜歡的是吃糉子。每年我都要和我的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們包的是肉糉。包糉子的方法很簡單,我們需要的材料有:白白的糯米,鮮嫩的肉和翠綠的竹葉。首先盛一把糯米,然後再把肉放到糯米上,再加一點米也不要太多。最後包成一個三角的形狀,接下來是最難的一步了,這一步要把外面的竹葉包在糉子上,我繞來繞去,就是包不起來,我沒有灰心。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我再包了幾次,終於包起來了,最後再把糉子用繩子捆起來,這樣一個美味的糉子就包好了。媽媽說,接下來放到鍋裏去煮,煮的越久越香越好吃。幾個小時過去了,香味飄到了房間裏。我聞到了香味趕緊跑向廚房,拿起一個糉子吃了起來,味道真不錯。

我一邊吃糉子,一邊想着一個關於糉子的故事。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一心想讓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在端午的這一天,我們還要看賽龍舟。聽說賽龍舟是因爲當時楚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現在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子們還要撞蛋,就是把雞蛋包在一個繩子裏,然後在請另一位小朋友也拿着自己的雞蛋,相互碰撞,看誰的雞蛋不會被碰裂。這可真好玩啊!

在此也祝大家端午安康!

篇十六:端午節徵文

端午·馨

蔡依蓉

端午時節,蘆叢蓊鬱,清香陣陣;艾草青綠,淺淺回甘。

晨光熹微,我嗅着鄰家遠飄而來的艾香,癡癡地聞着端陽獨有的人間煙火。撲面而來的,依舊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代代而傳的馨香。

樓下稚兒,憨憨地邊笑邊討香囊,他一縱一跳,而香囊卻在一旁鄰家阿姨手中晃悠,是在逗他玩呢,狡黠的一笑後,他仍在執拗的上下竄動。門對門,一起掛上艾葉,互相問個好,嘮上幾句話,微風吹來,輕輕地把這份鄰里之間的溫情串起來。生活中不經意的儀式感,使得端陽就這樣被賦予了溫馨。

想到屈原,楚大夫。傳說,他就在2000多年前的今日投汨羅江而死。時光流轉,拉長,甚至屈伸,他是給世人留下瘦長而忠直的背影——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方正和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邁悲壯和爲國捐軀的無畏。歷史是一口沉沉的鐘,會敲響重要的時刻,端陽就是。古人的高尚品格就像一葉艾草的馨香,一圈圈環繞空間的軸線上,古樸地傳在了空氣中,永久的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

下午,外婆,姑婆,嬸婆們聚集在一起,一邊談天說地,一邊齊包糉子,其樂融融。我坐在外婆身旁,看着那兩個粗糙而纖細的手指上下翻動,先是從水中取兩片糉葉,上下疊壓後捲成圓錐狀,底座塞上白糯米,小心地裝入各種的餡料,或鹹或甜,都是我喜歡的口味,然後蓋住封口,用繩子捆實。外婆嫺熟地包着,對她來說簡單重複的動作,卻都做得異常專注而認真,彷彿她手下的不是糉子,而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她要把所有的愛都包在糉子裏……大家天南地北的聊着,時而三三兩兩對話,不改的,是眉宇間的笑意和元氣,是讓這份馨香像糉葉一樣平平和和依偎在這個家庭旁,永不分離。

微風縈繞在大家的鼻翼間。炊煙漸漸起來,嫋嫋地飄在村莊上空。屋裏,家人把對未來的真心祈福塞在糉子裏,把對家的深深依戀裝進去,生活就像捅出蜜來的糉子一樣,柔軟,甜蜜,美好,安寧。

終於上鍋煮了。此時,廚房的一方小天地裏早已經瀰漫着蘆葉的清香了,細嗅,還有一絲隱隱約約的糯米的香氣。

我眼巴巴等,待糉子一出鍋,早已耐不住性子站起身手徑直往盆裏探。媽媽卻抱着盆推開了我的手,轉身放置於石桌上,“還太燙,糉子要等稍涼一些纔好吃嘞。”我便嘟起嘴,坐在桌子邊,眼裏只有那熱氣騰騰的糉子了。一個個碧綠碧綠的,猶如穿上了一層綠色的大衣,伴隨着熱氣,是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糉寶寶們抱着團兒,挨着個兒,好不俏皮。

好不容易等到熱氣散盡,我趕忙伸手抓了一個,褪去糉葉,輕咬一口,第一感覺便是軟糯香甜,滑嫩Q彈,透過牙間,漫過舌尖,蘆葉的清香瞬間霸道地侵佔了我的口腔。再咬一口,原來是蜜棗餡的,那味道像一院子的花香,甘甜,芬芳,瀰漫在我的心尖,久久不散。味蕾回味的片刻,恍然夢迴江南水鄉,遇見一個身穿漢服的女子,走在煙霧迷濛的河岸邊,衣袂飄飄,彳亍滿鄉。

篇十七:端午節徵文

端午情

樑屹傑

中華傳統文化十分深厚,現在,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端午節到了,我想表達情感有兩種。

端午節它的由來家喻戶曉:屈原因國家淪陷又不肯向敵人屈服,只得投江。爲紀念他,人們決定包糉子,投進江裏,後來流傳至今天。端午節,它有着我懷念的童年。小時候看到大人們準備做糉子,他們熱鬧,我也跑到那,跑到這。糉葉,繩子,糯米已備好,我便學着大人們做糉子。我把糉子葉折成一個漏斗的形狀,一隻手按住糉葉不讓其走行,另一隻手往糉葉裏放雪白的糯米。先裝其三分之二,把糉葉裏的糯米按緊,再放一個甜甜的紅棗,然後再加上糯米。同樣按壓緊實。當然,在做的過程中不能放太多糯米,不然米會露出來,或柔軟的糉葉斷裂。最後蓋上糉子葉,用細繩子捆三圈,糉子就全部包好了。放入鍋中,過了時間,糉香飄散,可謂是“糉子香,香廚房。”

出鍋,熱氣騰騰,連忙放入冷水盆。我耐心的坐在旁邊,緊緊盯着糉子,好似他們會跑掉一樣。手多次伸過去,又多次被燙回來。終於,它們冷了下來,彷彿從燥熱的心重回平靜。解開繩子,香噴噴的糉子映入眼簾。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那吊人的味道,使人讒言欲滴,我不得不多吃了一些。回到眼前,媽媽都已包好糉子並出鍋一些時間,拿起一個,邊吃邊細細地回憶過去。

並且,在這裏,我也祝福那些即將中考的學哥與已經高考完的大哥哥高中(糉)。考上好的學校,進入新的環境,進入人生當中一個新階段來突破自我。

端午是中華五千年傳統中一顆閃耀的明珠,它寄託着我們不同的情感。

篇十八:端午節徵文

端午風韻

曹凱瑞

歲月的書籤翻過了一頁,又一頁。歷史的輪迴,又轉到了這一天。是端午,艾葉飄香的端午。

兩天前,學校食堂就發了糉子吃。其實,普通的糉子就是白米里裹着個蜜棗,不算太好吃。但是我們要品的,不只是其味,更是其所寄託的情思——紀念屈原。作爲一名愛國詩人,他精忠報國,胸懷大志,卻因朝廷逼迫,官府壓制,而投江自盡。這是使人們痛心的。可惜現實確實是殘酷的。現在再望向手中的糉子,會感到澎湃的愛國情懷在燃燒,在躍動着。於是,我帶着這種特殊的情感,和奶奶一起包糉子。

清早,奶奶就起牀,買了蘆葦回來。整個屋裏,清香的。蘆葦蒸熟了,一切也準備就緒了。我坐下來,開始包糉子。因爲先前就包過,所以這次,會輕鬆許多。簡單講,就是卷好蘆葦,加入大米,再加上自己喜歡的材料,最後封口,用繩綁緊,就完成了。於是,我就這樣,邊包,邊與奶奶談笑着,享受這美好的祖孫時光。蘆葦中,裹進了濃濃的親情,與幸福。

蒸好的糉子上桌,與家人一起,共享安康。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但也同樣,紀念所有奉獻過、報效過祖國的人們。你們可能不是偉人,但中國的繁榮,總有你們的付出!你們可能只是一名小官,但中國的富強,總有你們的貢獻!我們腳下的平坦大道,是你們鋪出來的。那同樣,後人的路,我們也要一步步爲他們鋪出來。所以纔要努力,盡到我們該盡的義務。

這也正是端午的風韻,端午的內涵。

篇十九:端午節徵文

仲夏迎端午

殷簫陽

夏雨過後的空氣中瀰漫着縷縷糉子的香,家家戶戶門前都掛着新鮮的艾葉,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一年一度端午到。

每逢端午祭屈原,總有幾分悲壯悽美,兩千多年依然絲絲縷縷。我們煮着糉子,划着龍舟,憑弔一個未曾謀面的古人。屈原投汨羅江後,老百姓們怕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投糉子,後來就有了吃糉子的習俗。

端午來了,那就好好過端午。雨停了,爸爸媽媽上街買菜,什麼香甜就買什麼。讓廚藝最好的家人下廚,把拿手好菜端出來,再把陳年好酒拿出來,過一個熱氣騰騰的端午。

糉子便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奶奶拿出提前準備好的蘆葉,把一張張蘆葉捋平,包上糯米、蜜棗、鹹肉,再用一根棉繩紮緊,一個三角糉就大功告成了。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包起來,雖然沒有奶奶包得精美,但也get了一個新技能,重在參與嘛。咕嘟咕嘟,糉子在鍋裏快樂歌唱,經不住這歌聲和香味的催促,口水都要流下來了。奶奶把煮熟的糉子放在碗裏,香噴噴的味道直往鼻子裏鑽,我迫不及待的剝開一個糉子,蘸上一口白糖,嗯,正是端午的味道。心想:端午不遊山不玩水,不多吃幾個糉子,豈不是辜負了節日的美意。

糉子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疫情之下的端午,自有另一種過法。只要家人齊聚,何必江邊投糉,何必龍舟競發!過去回不去,未來到不了,所以,現在纔是最好的時光,請悅納苦難帶給我們的另一種祥和氣象。我摘下幾片艾葉,夾在書間,讓艾香驅走一切不祥。

我們因爲不斷前行,所以才遇見這個糉葉飄香的端午。多好的節日,既可以思古人,還可以吃糉子。仲夏的晚風吹散城市白日的喧囂,吹動窗臺的簾子,吹來這一年的端午。一年一端午,一歲一安康;仲夏端陽晴,盛夏日賦閒。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zaiti/huati/1372176.html

  • 標籤: 端午節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端午節徵文(推薦19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端午節徵文(推薦19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