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推薦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推薦

 作者: | 閱讀: 8.06W 次

【篇一:重陽的桶蒸糕】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

柯依範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對於各種糕點的喜愛可以說是溢於言表。在我們上海更是有很多出名的糕,比如:杏花樓夾沙糕、沈大成條頭糕、崇明糕……但是有一種糕讓我百吃不厭,那就是——桶蒸糕。桶蒸糕是我們上海閔行郊區一帶比較傳統的農家純手藝糕,現在這種糕的製作工藝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種糕,另外還是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千層糕。

時光的膠捲滾動起來,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子,而我認爲太奶奶是對我最好的人。她每天都跟我講她以前的故事時而幽默,時而又十分煽情。她時不時還會與我分享美食。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到重陽節,她都會帶着我們大家一起做桶蒸糕。

每次重陽節,太奶奶的女兒們(我都稱呼她們爲奶奶)事先都會商量好到太奶奶家一起做糕,一方面是想看望太奶奶,另一方面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一次家庭聚會。奶奶們也會分工明確比如誰帶糯米啦?誰帶棗子啦?……那時我還小,手又很笨,做不了什麼精細活兒,只會給太奶奶和奶奶們添亂。於是就在一邊看着太奶奶和奶奶們做糕。只見太奶奶將糯米粉和粘米粉靈巧地揉合在一起,接着大奶奶將適量的水輕輕地倒入粉中,與太奶奶可謂是無縫銜接;而二奶奶則是在一旁見縫插針的撒白糖。白糖纔剛剛落到白白的粉上,太奶奶這邊又開始了揉搓糯米粉……如此這般反覆,糖和米粉團好似被施了魔法一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此時三奶奶登場了,她主要負責過濾粗粉,被過濾出來的粗粉又回到了太奶奶的手中繼續被揉搓,而細粉則交給三奶奶收集,最後再交給四奶奶。四奶奶與大奶奶一起將收集的細粉上鍋起蒸,一層成形後再加上原先準備的棗子、白糖、小堅果等,然後再鋪上一層半截手指高的細粉,蓋上蓋子繼續蒸,等到這層糕成形後再往上加一層,如此反覆5次……“孩子們,這糕的味道好不好,甜不甜就得看我們的用心程度了啊,大家加油嘍!”隨即,太奶奶唱起了民間小調,那天籟之聲使大家更用心地做糕……

一道道工序在我眼前劃過,看着太奶奶嫺熟的技法,我不禁覺得她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太奶奶。通過一個上午的製作,一個個白胖胖的桶蒸糕都出鍋啦,遠遠地就可以聞到悠悠的米香,以及那甜甜的棗香,慢慢地心裏也甜起來了。無論是初學走路的小孩子,能獨立一個人自己工作的大孩子,還是長滿一頭白髮的老孩子,只要一聞到桶蒸糕的味道,誰不是嘴裏即刻甜甜的,心裏暖暖的。太奶奶把糕端上桌,所有人圍在飯桌前,我大筷子連夾五塊往嘴裏塞。奶奶對我說:“寶寶,慢點吃,會脹着的。”太奶奶袒護着我說:“沒事兒,今天高興,讓範兒多吃幾塊啦!”我對太奶奶的認識又更深了一層,對她的愛也更深了……

現在,每到重陽節,家裏的長輩們還是傳承着原來的習慣,大家集中到某一家一起做糕,我也仍然會跟着奶奶一起幫着長輩們做糕。大家還是和太奶奶在的時候一樣,配合還是那麼默契,宛如太奶奶在時一樣。而糕的味道也沒有變,甜甜的透着絲絲米香,棗香,遠遠地耳旁似乎又能聽見太奶奶做糕時唱得小調……

【篇二:七寶古鎮的“鬥蟋蟀”】

王印麒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一派粉牆黛瓦,青竹幽蘭的江南古鎮景象。沒錯,我從小就出生在意境如此優美,自北宋遺存下來的千年古鎮——七寶。

七寶七寶,民間流傳着“七件寶”之說,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玉斧。傳說和建造蒲匯塘橋有關,建橋之初,難以合拱,衆工匠無策之際,來一白髮老者,順手拿起橋頭店家一把斬肉之斧扔於橋下,以墊橋基,塘橋由此得以建成。而從此之後那白髮老者卻不知去向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僅留一柄玉斧供後人懷念。祖輩們有聲有色的敘述着那個故事,連我都如數家珍。

古鎮老街並不大,南北走向的主幹道以塘橋爲中心劃分爲南街和北街兩段,北街以賣雜貨,特色小玩意兒爲主,由北至南經過塘橋便是我最喜歡的南街,人盡皆知的美食盡收眼底。

南街盡頭拐個小彎來到久負盛名卻漸漸沒落的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蟋蟀草堂”,聊起“鬥蟋蟀”祖輩們個個口若懸河,可謂是鼎盛許久。關於七寶蟋蟀的記載,最早見於清代道光年間所撰《蒲溪小志·風俗》中“俗至秋深則鬥蟋蟀”,草堂中還有傳說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在松江歇腳,南方官員星夜駛馬進貢一批良種蟋蟀,途徑七寶時馬匹失蹄倒地蟋蟀盡數逃走,因而將良種蟋蟀留在了七寶。七寶在明清兩代是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人們有閒暇之餘用蟋蟀進行博彩活動,久而久之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鬥蟋蟀”。有人捉,養,買賣,鬥,規模越來越大,名聲越來越遠,加上七寶蟋蟀驍勇善戰,贏多輸少,是遠近聞名的名品,因而七寶的蟋蟀便身價不菲。

聽媽媽說,她小時候村裏每到蟋蟀身強體壯時,便要組織每家挑出壯丁分組輪流在深夜對農田進行巡邏值班,以防一些“不速之客”。因爲每每到了這個時節,來自各地的蟋蟀愛好者便會前來“尋寶”,半夜穿梭在大大小小的農田間,尋覓他們的“精兵強將”,所以難免會破壞莊稼。媽媽說:好幾次我們家的西瓜地都被踩了一大片,她吃了整整一個星期的西瓜。可見,當時鬥蟋蟀盛行的火爆場景。今日的草堂,儘管沒了當年的門庭若市。但是文獻的記載,文物的陳列展示,場景的佈置,加上媽媽的故事,彷彿讓我時空穿越了一般。

走出“蟋蟀草堂”彷彿依舊能感受到昔日“鬥蟋蟀”時令人緊張刺激的吆喝聲,感受到“鬥蟋蟀”這項民俗活動時人聲鼎沸的景象。陶醉間,隔壁茶樓一曲“高山流水”的古琴聲飄來,餘音繞樑,音色正濃……

【篇三:廈門集美的龍舟節】

張楷添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鬥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起中流。”每當吟誦起這首詩歌時,我就回想起去年端午節在廈門經歷的龍舟節的場景……

去年六月,我和家人在廈門集美區觀光,那裏的環境優雅,風光旖旎,我們饒有興致地觀賞了萬寶山果園,滿懷敬意地參觀了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居,最後我們去了集美學村和聞名遐邇的龍舟池。時值端午時節,集美地區舉辦着各種傳統的風俗活動,比如包糉子,射草箭,漢服表演等等,我們都看得興致盎然,流連忘返。逛到龍舟池河畔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這裏正在舉辦一年一度“嘉庚杯”龍舟節。只見那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我定睛數了數,竟然一共近50支隊伍參加龍舟池競渡。我又好奇又興奮地擠到人羣隊伍的前面中觀戰。比賽一開始,只見許許多多青壯年男子奮力划船,霎時間,鼓聲,號聲,吶喊聲,聲聲大作。只見幾艘龍舟劈開水面飛速前進,正是“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這樣的龍舟比賽在其他地方也比比皆是,但是集美“嘉庚杯”的龍舟比賽卻還有標新立異之處。最有意思的要數“龍舟拔河比賽”和“爬圓木抓鴨子”了。“龍舟拔河”顧名思義就是兩艘龍舟中間栓上麻繩,兩方試着用槳划船,把對手拖到自己一邊,而失守的一方一不小心就“船仰人翻”,雖然我不是任何一支隊伍的粉絲,但現場的氣氛感染了我,我握緊拳頭,使勁地給所有隊員加油鼓勁。緊接着的環節更好玩了,那就是“爬圓木抓鴨子”!參賽選手需要在懸空於水面上的塗滿了油的圓木上盡力趴在原木上並保持平衡,然後慢慢向另一端的爬去,爬到木頭盡頭時,將上面已經捆綁好的一個箱子打開,事先放在裏面的鴨子“重見天日”,激動不已地紛紛跳進河裏,而選手們也要立馬跳進河裏去追趕,一邊游泳一邊奮力抓鴨子。這些驚慌失措不甘被抓的鴨子豈能讓選手們輕易得逞?只看到選手們不是吃力不討好地奮力直追,就是剛抓到的鴨子稍有不慎又從手中倉皇飛走。我第一次在現場觀看這樣逗趣的風俗活動,看得時不時哈哈大笑,現場的觀衆們也都忍不住發出了一陣陣善意的鬨笑。歡樂的時光很快在落日的餘暉中悄悄溜走了,意猶未盡之餘,籍着龍舟節“嘉庚杯”三個字,我們不由得緬懷起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

大約半個世紀前,陳嘉庚先生把在海外做實業賺到的錢都用來興辦教育,興建了集美學村並創辦了廈門大學。同時他提出要讓民衆“德智體”全面發展。於是,他又耗資籌建了“龍舟池”,在端午節裏大力推動了一年一度的“嘉庚杯”龍舟節,鼓勵學生乃至集美學村的人民通過水上運動來強身健體。陳老的苦心造詣使得這一風俗在廈門集美區傳承至今。陳老在推動廈門地區的文化教育的豐功偉績,也使得他成爲愛國華僑的千秋典範,獲得人民的景仰和愛戴。

在得知陳老的感人事蹟後,我感慨萬千,心想廈門集美的龍舟節的風俗活動之所以在各類端午節活動裏能夠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爲這個風俗活動形式的令人耳目一新,獨具一格;也不僅是因爲這個風俗活動近大半個世紀來生機勃勃,歷久彌新;更是因爲它背後那偉大的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懷的強大支撐。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xiaoxue/lnjxz/700061.html

  • 標籤: 家鄉 風俗 五年級作文書推薦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推薦》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推薦》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