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精選5篇)作文

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精選5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8.77W 次

篇一: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

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精選5篇)

要論杭城的老街,嚴家弄絕對排得上號。嚴家弄坐落在艮山門外,雖然從外表看與其他老街大同小異。但它卻因一個人,變得與衆不同。

120年前,在這條深巷的一所宅院中,誕生了一位中國文豪,他就是夏衍。

夏衍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戲劇、電影家,新聞工作者,更是一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上,夏衍以其犀利的文筆、富有創作性的才學,爲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以說是錢塘江水、是家鄉杭州這座具有革命傳統的城市孕育了他。早在青少年時代還在浙江公立甲種工業學校求學的夏衍,就是一位“看到弱肉強食的世界,油然而生了富國強兵的愛國主義思想”的進步學生。

從“一戰”爆發到“十月革命”,國內從新文化運動到五四運動,夏衍在“甲工”的五年是國內外政治風雲變幻多端、重大事件頻發的五年。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後,杭州各大中學很快也掀起了全市性的愛國學生運動。這時的夏衍已衝破了“凡學生在學業之外之事拒不予聞”的校規的束縛,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積極地投入愛國運動,成爲學生運動的骨幹力量。之後又以其敏銳的思想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潮的影響,積極參與創辦了全省第一部具有社會主義思想傾向的進步刊物《雙十》半月刊,在刊物上發表了《評杭州的四家日報》《隨感錄》等評論文章,批評當時報刊在新舊兩面派之間採取的“騎牆”態度,抨擊北洋軍閥政府的專制和賣國的嘴臉,文風辛辣,充滿激情和義憤。不久就受到新文化運動領導人陳獨秀的稱讚:“那兩篇文章,天真爛漫十分可愛,斷非鄉愿派紳士說得出來的。”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青年時代的夏衍就開始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

1920年初,夏衍完成在“甲工”的學業後,離開杭州東渡扶桑,在日留學的七年間,夏衍經歷了從抱着“工業救國”的良好願望一心攻讀工業課程,到積極參與進步的政治活動、投身政治鬥爭的思想演變過程。

1924年12月12日,夏衍在日本門司港碼頭受到了正途經日本的孫中山的接見,孫中山對他的政治見解和口才尤爲賞識,並當即指定在場的隨員李烈鈞介紹其加入國民黨,參加國民黨駐日總支部的工作。夏衍曾回憶說:“這件事,是我一生中參加實際政治活動的開始。”

1927年“四一二”政變發生後,東京國民黨總支決定派遣夏衍回到國內。不久,夏衍在上海走上“左翼文壇”,從此選擇了新的革命道路。

1927年5月,夏衍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一生中一個大轉折的開始。從此後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的22年間,無論是在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壇上,還是在30年代後的中國電影界及其在報告文學、戲劇創作領域和辦報生涯中,夏衍始終是一位以共產黨員的政治姿態,投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洪流之中的、爲國家的民主、人民的富強而筆耕吶喊、出生入死的英勇鬥士。夏衍曾說,“我學寫戲,完全是‘票友性質’,主要是爲了宣傳,和在那種政治環境下表達一點自己對政治的看法。”從1937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夏衍四處奔波,辦報撰文,積極從事黨的宣傳和統戰工作。他說:“從抗戰開始,我一天不寫東西的日子幾乎是沒有的。在這12年中,我大概寫過四五百萬字。”這些四五百萬字的“東西”,就是這位勇猛的鬥士投向敵人營壘的匕首和子彈。

新中國建立後,夏衍繼續堅持戰鬥在思想文化領域這一陣地上。即使遭受劫難,身陷囹圄,仍在爲捍衛真理和堅持信念進行着鬥爭。進入新時期後,夏衍已年逾古稀,這位損目折肢的老戰士,拖着傷殘之軀,老而彌堅,以驚人的毅力擔負起黨和人民交給他的各項重任,以旺盛的精神繼續握筆不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陣地上奮鬥不息,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篇二: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

今天我向大家講一講,劉伯堅烈士的革命故事,劉伯堅烈士1895年出生在四川一個經濟較爲殷實的家庭,川東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學校接觸進步思想的青年伯堅選擇了投身革命的道路。1930年秋輾轉來到中央蘇區瑞金,擔任中革軍委祕書長,1931年12月參加了寧都起義的的組織和聯絡工作,後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積極參與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離開中央蘇區長征時,他與項英、陳毅等人一起受命留守蘇區,牽制敵軍,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順利渡過於都河實施戰略大轉移。

1935年3月上旬,劉伯堅與中共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等率部從於都縣南部山區突圍時,腿部負傷,不幸在安遠縣被數倍於己的敵人所俘。

劉伯堅被捕,敵人欣喜若狂,將囚於大餘縣國民黨監獄的劉伯堅轉移到餒靖公署候審時,故意繞街一圈示衆,企圖讓羣衆看看參加共產黨鬧革命的“悲慘”下場,鼓動百姓檢舉揭發革命志士,使羣衆斷絕與油山紅軍游擊隊的血肉聯繫。十幾個全副武裝的國民黨反動軍警押着當時腿傷未愈的劉伯堅走在大街上,看着越來越多的圍觀市民,截着腳鐐的劉伯堅昂頭挺胸、正氣凜然地向羣衆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革命鬥爭必勝、國民黨反動派必敗的道理。帶着鐵鐐步履蹣跚的劉伯堅還不時舉起被銬着的雙手向沿街觀看的羣衆頻頻致意,一路高唱《國際歌》,號召人民羣衆團結起來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敵人的審訊一無所獲,只好將劉伯堅關押于軍法候審室,當天夜裏劉伯堅就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千古絕唱《帶鐐行》: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

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

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

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

拚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

大餘人民爲了永遠銘記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將縣城的主幹道重新命名爲“伯堅大道”,並在劉伯堅犧牲的金蓮山修建了金蓮山革命烈士陵園,用於紀念劉伯堅等革命烈士不屈的精神風貌和可歌可泣的革命英勇事蹟。

篇三: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

1931年11月7日,位於瑞金城東6公里的葉坪村張燈結綵,人山人海。這座古樟掩映的村莊,因爲這一天而載入了共和國的史冊。

這一天,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葉坪村隆重舉行。來自閩西、贛東北、湘贛、湘鄂西、瓊崖、中央蘇區等根據地的紅軍部隊,以及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全國總工會、全國海員總工會610名代表列席了大會。

一蘇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正式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共和國。瑞金,這個地處閩、贛兩省交界處的小山城,成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都。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原在謝氏宗祠,佔地500多平方米,屬於典型的客家民居,屋中間都有天井。一蘇大會時,天井處特意鋪上了木板,木板上面放了小板凳,以便容納更多與會代表。一蘇大會時,爲了解決房屋不足的問題,臨時中央政府用木板間將謝氏祠堂的大廳分成了十五個小房間,作爲政府、軍事、外交、勞動、司法等各部門辦公的場所和部長臥室。房間僅有一張乒乓球桌那麼大,門口掛着一個個某人民委員部的牌子。這些簡陋的木板間就是今天共和國一個個部委最初的辦公地點,當時的蘇區幹部在這裏創造了“第一等工作”。

從瑞金開始追根溯源,初生的蘇維埃政府雖然蹣跚起步,但五臟俱全。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江西視察時特別強調:要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教育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理念,增進羣衆感情,踐行羣衆路線,鍛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當好人民的服務員,爲完成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而努力奮鬥。

篇四: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

趙傍根智送江防圖

70年前,偉大領袖毛主席寫下了“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這氣吞山河、聲震寰宇的詩句,詩中描繪了人民解放軍千帆怒張、萬船齊發、萬炮齊鳴的宏偉場面。可是您知道嗎?銅陵是江南解放第一城。今天我要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個咱們銅陵渡江英雄趙傍根的故事。

趙傍根,1913年出生於原銅陵縣西湖鄉朝山村一個貧農家庭。抗日戰爭時期,他就投身了革命,皖南新四軍北撤後,他留在家鄉繼續開展遊擊鬥爭,並擔任銅青南遊擊隊交通員。

渡江戰役前夕,爲了配合大軍渡江,江北指揮部派遣一支偵察先遣隊,偷渡到南岸偵察敵方的軍事部署,先遣隊員們機智靈活、神出鬼沒的獲取了國民黨銅陵段軍事佈防情況,並繪製成圖。由於幾個月之前通訊步話機,不慎損壞,無法將這一重要情報傳輸到總部。如果不能及時的傳送情報,就無法對敵人實現有效而精準的打擊,從而給登陸部隊帶來不必要的危險和損失。

4月17日,在羊山磯山頭的一間小茅屋裏,正召開一次特別的會議,隊長許萬榮,激動而又凝重地環視了大家一眼說:“同志們,現在形勢十分嚴峻,當務之急是要把情報送到江北。”許萬榮剛說完,趙傍根就主動站了起來,嚴肅而誠懇地說:“許隊長,請把任務交給我吧,我從小在江邊打漁,水性好,對沿江的地形也熟悉。”許萬榮沉思了一會兒,擡起頭來,看着眼神堅定的戰友,他緊緊握住趙傍根的雙手說:“好,黨信任你,但是這次任務十分艱鉅,務必要將情報送到江北。”趙傍根接受任務後,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以往雖去江北進行過聯絡,但像這次傳送重要的軍事情報,畢竟還是頭一回。如何能從敵人眼皮底下偷渡到江北去,這一問題一直縈繞在他心頭,他在心裏反覆琢磨,最後,他將偷渡地點選在敵堡視線的死角——羊山磯燈籠溝。

當天夜裏,天空被黑雲籠罩,遠遠望去,滾滾長江水,不盡東流去。江面上波濤洶涌,浪大水急,讓人不寒而慄,更危險的是水面穿梭來往的巡邏艇,巡邏艇上的探照燈橫掃江面,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趙傍根把這份江防圖巧妙地裝進蘆葦筒,塞進自己貼身的衣服裏。他一身漁夫打扮,身背漁網,手提魚簍,機警地下了一個土坡,來到江邊的蘆葦蕩邊,一躍身跳上了一隻小漁盆,奮力地向對岸劃去。

剛出了蘆葦蕩,碉堡裏的一隻狼狗覺察到了動靜,它向趙傍根狂吠。縮在碉堡裏的國民黨守軍聞聲傾巢而出,用機關槍向江面猛烈掃射,形成了強烈的火力網,幾乎封鎖了江面,趙傍根被迫迅速地退了回來,躲進了蘆葦蕩裏。半個小時後,槍聲漸漸地平息了下來,趙傍根又划着小漁盆出發了。敵人的曳光彈如幽靈一般,在他頭頂上盪來盪去,趙傍根憑着他高超劃盆技術,靈活機智躲閃着,奮力向江北劃去。划到江心時,水深流急,無數的漩渦,使得小漁盆在原地打轉,趙傍根的心揪成一團,怎麼辦?這樣下去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對岸,還有可能被敵人的巡邏艇發現,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每一分鐘對趙傍根來說都是一種煎熬,而每一分鐘都影響着戰局的勝負。想到這裏,他毫不猶豫地迅速脫下了外衣,下水泅渡。4月的江水,寒冷刺骨,凍得他瑟瑟發抖,他在心裏默唸着:“我一定要堅持住,不能辜負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就是死,也一定要把情報送到江北。”他憑着執着的信念,頑強的毅力,經過與風浪的搏鬥,終於爬上了長江北岸。

3名解放軍巡邏戰士發現了他,把他帶回了連隊,趙傍根一看見佩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的軍人時,不禁熱淚盈眶,他激動地自我介紹說:“我叫趙傍根,是銅青南遊擊隊隊員,是隊長派我從江南來送情報的。”連長立即將趙傍根送到我人民解放軍渡江前線指揮部,指戰員們熱情地接待了他,當他們看到那份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江防圖時,稱讚他爲大軍渡江提供了重要的情報,並稱贊他是“虎膽英雄”。

趙傍根夜泅長江送情報的故事,廣泛流傳了開來。解放後,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塑造的那個機智靈活、英勇頑強的解放軍偵察員小馬,就是以趙傍根爲原型的。“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而回到人民手中的銅陵,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程。

篇五: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

今天給大家講十七棵鬆的故事,80多年前,僅有幾十戶人家的華屋村卻爲中國工農紅軍送去了17位壯士,最小的13歲,最大的僅爲20來歲,這17名壯士參加了長征。

在長征前夕,大家來到了這個山上,叫做蛤蟆洞,蛤蟆嶺上每人種上了一棵松樹。其中一位壯士叫華質彬,他邊澆水邊說:“松樹四季常青,象徵着萬古長青,也代表我們華屋村的人民不屈不撓的骨氣。我們絕不做叛徒,我們絕不做逃兵。”如今,松樹已成了參天大樹,然而勇士們卻再也沒有回來。

這17位壯士參加紅軍後全部犧牲了,留下了這可歌可泣的十七棵鬆的故事。後來,華屋村的紅軍後代給這十七棵樹每棵樹定了個小木牌,用紅色的漆在木牌上寫下他們種植者的姓名,寄託無限的思念。

2014年,華屋羣衆在山上建亭立碑,也就是這個後面這個亭和碑。同時把這片森林叫做烈士林,把這些松樹叫做信念樹,把信念樹作爲烈士的遺物來祭奠,從此17棵烈士的“信念樹”不僅寄託了村民無限的念想,更成爲華屋人在艱苦歲月中不懈的動力。

每當清明,華屋人都要把烈士的“信念樹”上面掛紅紙、點紅燭、系紅綢,然後在這個木牌上用紅漆進行再塗一遍,以此來作爲祭奠,用這個特殊的方式爲壯士招魂歸鄉。

當年,勇士們在後山上種了17棵鬆,以此表達了對家鄉的眷戀,也表達了自己爲了革命敢於犧牲、勇於犧牲、不怕犧牲的理想信念。此後,種下“信念樹”成了華屋村的一個傳統,每一位參軍的青年都會種下這生機勃勃的青松,期待着有朝一日成爲參天大樹,與先輩們種的樹一起守護家園,讓我們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信念的勝利。仰望這十七棵松樹,鬆魂就是理想信念的堅守和傳承。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54558.html

  • 標籤: 黨史 精選 黨課 講稿 跟黨走聽黨話的作文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精選5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紅色故事微黨課講稿黨史(精選5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