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館小學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機版首頁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鄉愁的味道徵文(精選12篇)作文

鄉愁的味道徵文(精選12篇)作文

 作者: | 閱讀: 9.27W 次

篇一:鄉愁的味道徵文

鄉愁的味道徵文(精選12篇)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閒。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題記

“炮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人筆下的除夕洋溢着古樸歡快的情緒。時隔千年,物是人非。跨過朝代更替後,除夕仍然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裏散發着專屬的古老氣息。大年三十夜,我看着車窗外連成龍形的燈籠,不禁嘆息:“也許,今年我得錯過除夕了。”

過了今夜,就是真正的2018年了——儘管陽曆早就到了二月份!距離姐姐的高考只剩小半年時間。這是關乎前途的一次大考,爸媽自然不敢怠慢。各種補習班、衝刺班將寒假填滿,於是回家的日期便一拖再拖,最終定在了二月十五號——大年三十早上。儘管對日期不滿,我也無力反駁——一切以姐姐高考爲重!

路上沒怎麼堵車,或者說根本沒看到幾輛車。春節高峯期是農曆二十五到二十八,那幾天就是坐地鐵都很容易在布吉站被擠下去。開車就別想出深圳,高速路上車速跟龜速差不多。現在的暢通在我的預料之中,畢竟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誰會選擇在除夕回家?

車道兩旁的綠化帶從四季常青的灌木叢逐漸變成光禿禿的白楊樹。空中的火球也從頭頂緩緩下沉到地平線。夕陽西下,將半邊天空渲染成赤金色,顯得恢弘壯麗。空中漂浮的幾縷雲彩像是被那火盤點燃一般,綻放出奇異的火晶色,爲這落日美景更添幾分色彩。

我們卻無心欣賞這一幕。夕陽西下,對我們來說只意味着時間的流逝。汽車導航至少提醒了十多聲“您已超速,請減速慢行。”,車速表的指針卻沒有從一百二十碼的數字上退下來過。爸爸沒有減速的意思,繼續在沒有攝像頭的路段狂踩油門。天漸漸黑了,我始終沒有找到那個寫有“湖北人民歡迎您”的路牌。看着車外零零散散的煙花燈籠,心裏越發地焦急:今年不會趕不到了吧?

七點、七點半、八點。春晚開播了。高速路上信號不好,連不了網絡。孤寂的路途中,誰也沒有開口。光禿禿的枝丫上懸掛着稀疏的星星,以它灑下的點點星光照亮遊子歸家的路。耐不住失望和睏倦,眼皮便不知不覺地黏住了。沉沉的一覺,夢到了故鄉。

不安穩的夢境中闖入長串鞭炮的聲音,逼我離開那個假想的家鄉。滿不情願地睜開雙眼,頓時被眼前的一切驚的睡意全無。煙花照耀下的老屋矗立在面前,隱約能看見門前兩道蒼老的身影。恍恍惚惚地被姐姐推進門,桌上的年夜飯顯然剛做不久,在寒冷的冬夜散發出溫熱的氣息。奶奶一邊盛飯一邊嘮叨着家長裏短,爺爺則搬出一架長梯開始貼對聯。門外寒風凜冽,屋內卻洋溢着溫馨的親情。

“爺爺,有電視嗎,春晚應該還在播放吧?”姐姐問道。“這兒還沒有安電視,不然你們就可以解解悶了。”爺爺似乎有點手足無措,“這裏信號也不太好……”“無妨。”我笑着回答了他的擔憂,“第一次回村裏過年,體會一次真正的年也不錯。”看了看爺爺緩和下來的臉色,還是將下半句話吞了回去。

逃離了城市的鋼鐵森林,一家人能圍坐在炭火前閒聊着這一年的點滴。對我來說,比電視網絡重要的太多太多。回來,有你們在,便夠了!

晴朗的夜空中,星星悄然灑下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我家的老屋,也照亮了我的那份悠悠的鄉愁。

篇二:鄉愁的味道徵文

鄉愁是岜沙村人口中對祖先的敬畏,是鵬城村人心中的憂天下擔道義,也是鳳山村人行爲上的詩書傳家,在我看來,鄉愁便是三明本地人對飲食文化的熱愛與眷念。

早在冬至時節,大人們就開始爲端午節作準備了,只是爲了釀造一種紅米酒-北山紅。早已浸泡了十二個小時的糯米,一層層鋪墊在蒸籠中,還需是有層次的,否則就亂了傳承下來規矩,也破壞了口感,待米蒸軟後,用簸箕晾乾置冷。還需打理一下釀造的瓷缸,姑姑將它們從儲物間裏取出,仔細清洗着每一塊壁沿,又拿去後院暴曬幾日,這前奏就算是完成了。

正式的戰役纔剛剛打響,在缸底放上糯米,再倒入10斤的酒麴,在挑出些木漿紙加以覆蓋,隨之就是四個月漫長的等待。

正是有了這些微生物的萌動,才得以釀造好酒,不覺間,燕兒又飛回姑姑家的房檐築巢了,釀造的時間也止了,但這酒仍不能飲用,還需將水柞出來,支一口大鍋將其煮開,加入些枸杞、當歸、黨蔘、冰糖等調料。還需再置於缸中,黃泥巴封口,要想喝上真正的美味,還需再等待些時日。此時姑姑接到了她廈門同學的電話,開門見山,正是爲了討要些紅米酒,爲自己即將生產的女兒坐月子用:“誒,現在雖然身處這樣的大城市,但去哪兒都買不到家鄉這樣這麼好的米酒啊,女兒人生中這麼重要的事,還是得用這米酒才比較靠譜。”這可讓電話這頭的姑姑犯了難,現今的快遞也不能投遞液體,想給遠在她鄉的人送去,談何容易。電話那頭又說“我會親自下來拿的,爲了這酒,爲了女兒,特別跑一趟也值得的,也能順便看看你們。”說罷便與姑姑約定了時間。

農曆七八月,正是做芋餃的日子。待芋子被剝去了外衣,放進鍋裏,需小火煮上些時候,拿筷子一刺,便悄然化開了,還得加木薯粉,變成了可以製作的芋餃皮,還得要些心靈手巧的創造,極醜陋的芋子,如些倒騰,便化腐朽爲神奇,淡淡的紫白色,層層疊疊地臥倒在盆裏。看着就激起了幾分食慾。

真正的創造纔剛剛開始,芋餃作爲本地特有的創造,與水餃的餡料有幾分相同,卻仍有許多獨創之處,做法更是各有千秋。芋餃講究將餡料填入皮內後,需用手指頂住一邊,將另兩邊往裏拉,三條邊在中心交匯,往上看像似一個個人字形,這纔是最講究的包法。出鍋後的芋餃,皮顯得有幾分透明,盛在碗裏宛如一塊晶瑩剔透的和田玉,趕忙將芋餃塞進嘴裏,香濃的筍香縈繞在嘴間,帶點兒肥的肉更是顯得有嚼勁,不一會兒,便只剩盆底了。

本地人逢年過節,總是熱衷於喝上幾口北山紅,總覺得對自己是一種莫大的喜悅與解脫。就着出鍋後的芋餃,皮顯得有幾分透明,盛在碗裏宛如一塊塊晶瑩剔透的和田玉,趕忙將芋餃塞進嘴裏,香濃的筍香縈繞在嘴間,帶點兒肥的肉更是顯得有嚼勁,不一會兒,便只剩盆底了。多少在外漂泊的遊子回到家鄉,總是盼望着家人團聚之時能圍坐在桌邊,享用上這樣一頓化解了擔負已久的鄉愁的家鄉美味。

經久流傳的家鄉味道,在遊子們未來的漂泊生活中,也許仍然會勾起一股淡淡的鄉愁,這不僅是家鄉味道深厚底蘊的內在流露,更是遊子們對鄉土的深深熱愛與眷念,正如所言“這一切都構成人們不能釋懷,想起來就備感溫暖和疼痛的心靈歸屬。”

篇三:鄉愁的味道徵文

“爸媽,我明天考完試就回去。”我毫不掩飾自己的欣喜,一打通電話就喊出了這句話,一段普通卻又充滿溫暖的對話也就這樣展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對家鄉的思念,也全都寄託在那一張薄薄的車票中。

“咱們幾號才放假啊?”距離放假還有好久,這句話也成了同學們日常聊天必聊話題的開場語。“你打算幾號回家啊?”“你車票買了嗎?”“買了,知道放假時間後就買了。”距離放假剩將近一週,同學們聊天總少不了這兩句話。每句話,都飽含着他們每個人對家的思念。每每聽到這裏,我也會想起我的家鄉,一個距離學校只有四十公里卻仍能讓我十分掛念的地方。

“爸媽,我明天考完試就回去。”“好,我明天下班就去接你吧。”爸爸在電話那頭回應道。“你想吃啥我明天去買,給你做。”每次放假回家前,媽媽都會問這句話。“吃我平常回去時你給我做的就行。”“好,那我明天早點兒去買,買新鮮的,這麼晚了,睡吧,明天還考試。”媽媽一向溫柔,說話語氣平和,可我還是能聽出她話語之間掩飾不住的喜悅。一段對話結束,伴着對家的思念,我一夜好夢,不知電話那頭的父母又是怎樣的。

回到家,第一個晚上父母當然不捨得讓我做飯,爸爸做了我喜歡吃的菜,終於回到家我十分高興,我覺得自己比平時多吃了好多,爸媽總說我吃得少,讓我多吃菜。“嚐嚐這個羊肉,我今天新學的做法。”還沒等我開始夾,爸爸就把菜夾到了我碗裏。第一頓晚飯結束,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一份食材普通的蘿蔔白菜。

第二天晚上,我做好了飯菜,等爸媽下班回來。“這菜,怎麼跟我昨天吃的味道差了這麼多?明明就是簡單的肉炒蘿蔔白菜,步驟沒錯啊。”我在心裏暗暗疑惑。我做的菜確實沒什麼味道,不怎麼好吃,但爸媽從來沒嫌棄過,有時候還會誇我,小孩子的快樂,大概也就這麼簡單了吧。

我鑽了牛角尖,想學着做好那道簡單的蘿蔔白菜。“倒油,放肉。”我拿着勺子艱難的想把粘在一起的肉弄散。“不用弄,自己會散,蓋上鍋蓋,火關小,等一分鐘。”爸爸在身後指導着我“好了,翻炒一下,再蓋上鍋蓋等一分鐘,之後看看哪裏沒有煎好,翻一下。”“好了,爸,下面的我都知道了,你先出去吃飯吧,菜馬上就好。”我略微有些驕傲的對爸爸說到。過了一會兒,“添水,蓋上鍋蓋,火關小,一會兒放白菜也是這個步驟。”爸爸突然在後面來了這麼一句,我手忙腳亂的照做着。爸爸又端着碗慢悠悠的出去了。

家的味道,在我看來,就藏在那一盤普通的蘿蔔白菜裏,藏在爸爸來廚房看我時端的那一碗飯裏,藏在爸爸耐心教我的一字一句中,也藏在父母對我的一句誇讚中。

回家那天,我坐在車上,想到的不是和朋友去哪裏玩,和誰玩,而是該怎麼多陪陪父母。在學校,有時好幾天沒和爸媽打電話,我還清晰的記得,爸爸那天說的那句“爸媽想你了。”我想多陪陪他們,想讓他們在外勞累一天後,回到家就可以坐下休息,想讓他們在下班回到家後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人生就是旅途,不管我們漂到哪裏,就算再遠,也想在回家之時,看到家裏的燈依舊亮着,溫暖的燈光也仍會穿破重重黑暗,直抵你的心靈深處。

篇四:鄉愁的味道徵文

每個人都有鄉愁,可能相似,又或許大有不同。余光中的《鄉愁》是對於祖國大陸的綿綿懷念;《月夜憶舍弟》中,杜甫的鄉愁是對親人家庭的思念;然而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則是對故鄉的念想。然而我的鄉愁,可能還沒來,又或許這種感受,只有長大後才知道。

家,有“大家”有“小家”有“老家”,華夏曆史五千餘載,對於“家”的概念更是數不勝數。在我認爲,“大家”是國家,在一片國土之上,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老家”是遠方的家,一座城,一片鄉,一個小村落,都可以說是老家,那裏是父母出生的地方。“小家”是家庭,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家人圍坐起來的溫暖親切感。

對於爸爸的老家,回去的次數屈指可數,上一次回去還是五歲那年,對於那裏的印象只有山山水水和一座小亭子,不過現在回憶起來,那座小亭子好像就是老房子旁某個公園裏的,給老人小孩歇息的地方,至於說爲什麼會給我留下如此深的印象,這我可能也說不清楚,可能也是一種緣分吧。爸爸的老家在貴州都勻,那裏放眼望去都是山,可能有點“環滁皆山也”那種味道。都勻是個小城市,那裏的人們依山傍水,每天生活的都很自在,那裏應該也很適合養老生活。爺爺奶奶前段時間回老家去,每天都能看到爺爺在朋友圈分享每天的運動和都勻景色,感覺很舒服愜意。最近熱點人物孟晚舟和她的爸爸任正非都是都勻人,和爸爸爺爺都是校友,我作爲一個可能都勻血統不是很深的人也可以小小的驕傲一下。

媽媽的老家,相對於更熟悉些,不過每一次去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媽媽說她那時候澄海還是個市,廣東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福利,所以她那時候接觸的很多都相較於內地很先進。現在的澄海變成了個區,澄海區,聽起來等級弱了些,但大體的味道沒變。那裏的人一個個都很有經商頭腦,有些走出去的人可以幹翻大事業,留在澄海的人生活也不差,一家生很多的孩子,孩子去上學,爸媽就去經營自己的小店,老人可以和街坊們下下棋,聊聊天,也很舒服。那裏的住宅樓長得都很像,高高的,看起來都有二十來層那麼高,都是近幾年建起來的。澄海的高樓如果不是深棕色的,那就是卡其色的,很像一個廠家設計出來的。寫字樓,辦公樓這種東西,我可以說基本沒有,起碼我這幾次回去看都是寥寥無幾。路邊除了高層的住宅樓,還有的就是平層,那些都是店鋪。那裏的店鋪感覺如出一轍,在那裏生活的人好像就是把生活放在第一位,工作就是開店看店這種事,能列到前三位不錯了。在澄海街邊,長長就看到每家店門口幾把躺椅,幾個中年人躺在上面,說着外地人很難聽懂的潮汕話,暢聊着,自在得很。相比於在高樓大廈間過着人擠人的繁忙生活,他們好像更懂得享受和熱愛生活。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在未來的某一時段去過過這樣的生活,應該別有一番滋味,放慢節奏,好好享受生活,吃遍澄海大街小巷所有的美食。

爸爸的老家依山,媽媽的老家傍水,然而我的——家,就是這高樓林立,繁忙的北京。如果在一個地方生活久了,那裏的節奏也就慢慢習慣了,有時換一個地方,反倒不適應了。

前幾天看林清玄在《溫一壺月光下酒》裏寫了一句話“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這種愁緒,我想我一個十四五歲的學生,還沒法解釋的清楚,可能只有在未來,體驗了才知道。

篇五:鄉愁的味道徵文

鄉愁,這一綿延千古的情感早已在多少遊子的反覆吟詠下與那些傳世名篇一同融入了中國文化,成了歷代中國人常有的一種情懷。但這種思鄉傷神的情懷絕不是說中國人天性軟弱,因爲這種在空間和時間面前的易傷背後是撐起了中國五千年曆史一角的家國情懷。

空間上的距離和時間的推移僅是勾起鄉愁的外界推力,其根源是人對於家鄉的眷戀。若再深究則落在一個“家”字,家鄉之所以能成爲遊子魂牽的家鄉,絕不是簡單的因爲家鄉是你的出生地,主要的是因爲家鄉承載了太多太多關於家的美好回憶。中國人心中似乎是天生存有着一角會在真情面前無比柔軟,即便是再罪惡滔天之徒也能在親情面前滾鞍落馬,立地成佛。正是這種柔軟讓中國人對家格外的依戀,對親情有着難以割捨的牽掛,而這也就成了遊子在外飄零時的羈絆,也因此有了安居樂業的幸福和背井離鄉的悲愴。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前的密密縫織教遊子如何不想家?離家愈遠,離得愈久,這份愁思便鬱積得越深,平常或因年少志遠不得覺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意氣風發,離家闖蕩,但身形稍一放鬆,不經意間,一棵樹,一輪月,或只是一張陌生人的臉,撞入了你的眼簾,撞得你神晃情迷,至此,所見忽成了記憶中曾那般熟悉的人事,眼角溼潤,喉嚨哽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即使是瀟灑如李白,怕也再難掩自己的心在親情面前是那般柔軟。

至於那些失意的遷客騷人,鄉愁於他們則更爲沉重悲痛。爲着理想和事業,孤身外出漂泊,但與親人故友一別多年後卻未成大事,這種現實的無情,時間帶來的思念及其背後的青春流逝,說是鄉愁淡淡二字,其沉積的是怎樣一種愧對親友,辜負光陰,憤恨現實的斷腸之痛。人落入此境,一枯藤落葉便可今人仰面哀嘆。

儘管如此,我想,這種物喜己悲的鄉愁於遊子不僅是羈絆,是包袱,還是一種證明,證明他志向遠大,信念堅定,即便要痛別親友,忍受孤獨,也願去追求夢想,成就事業;證明他勇敢堅韌,敢於一人面對旅途中將至的種種困難,即便受盡挫折,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證明他心懷柔軟,即便時間流逝,前路漫漫,也不忘回望起始之地。同樣的,鄉愁還是一種力量,鞭策你繼續前行。即使空心聞笛,爛柯還鄉,處境再如何潦倒,爲了不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爲終,你也會起身繼續前行,即使衣着狼狽,神形憔悴。其實遊子也好,異客也罷,都只是最初的那個孩子,那個渴望父母的溫暖懷抱的孩子,執拗地想在父母面前保持一點驕傲。

中華民族是與生具有家國情懷的,愛家,愛國仿成天性。無論哪個時代,中國都不乏愛國之士,尤是逢亂世時,文人筆下的鄉愁都是與國恨分不開的。人於家,家於國,家國命運相連,國有難,家則難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此時鄉愁,國恨糅雜於詩文,也鬱結於心。“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個人的眷戀與愁思便上升爲對全天下的擔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境界愈高,乃從小家掙脫爲“家天下“。

鄉愁,二字太簡,承載的卻太多,作爲個人的,民族的情感,跨越了數千年,貫穿了多少兵荒馬亂,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刺痛着遊子的柔弱之處,策着遊子含淚前行,袒露着照耀千古的家天下的情懷。

在外失意的遊子啊,何不揹負着鄉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篇六:鄉愁的味道徵文

鄉愁,是奶奶地裏一壟壟的青菜;鄉愁,是奶奶眼裏不變的守望。

——題記

再回故鄉。隨父母再回我那偏僻的鄉村。

我踟躕在熟悉又陌生的村道上——

盛滿光輝的悠長小道,秋風肆意席捲,高大的葦叢呼啦啦響着,生生扯落一地寂寥,也扯開我滿腔的憂傷。

二叔家的廂房屋瓦被貓踏壞了不少,已經很久了,屋子裏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據說二叔總是忙,一直沒有回來修葺一下;村裏的二層樓小學,牆頭鋪滿了野草;窗子裏曾經的稚嫩郎朗讀書聲,深埋在我的記憶深處,操場上一片雜草肆無忌憚地生長着。突然,一隻長尾鵲兒,從草間直竄向深林裏去了。

此刻,悲涼,填滿了我的雙眼。

農村裏只剩下幾畝菜地隨意嫩綠着,再無其他生機。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在田裏忙碌着,期盼着,希望在村口的盡頭能望見兒孫回來的身影。一聽到進村道上人們大聲言語,他們總會停下忙碌,把鋤頭深深鋤進肥沃的土地裏,直起老腰,凝望許久,像田野裏的稻草人,瞧瞧望望,“是不是哪家孩子回來了?”

那往往是奢望。

“得,你們這就要回城了,我下地裏摘些新鮮的蔬菜,讓你們帶回去吧。”奶奶的田地在竹林邊上。用粗細一致的竹條子串起來,覆上網格子,將偌大的菜地抱在懷中。菜是不多的,只三四壟花菜,五六壟上海青罷了。

奶奶擼起袖子,折起褲腳,穿着寬厚肥大的雨靴踩進泥裏。蹣跚地走到田邊,慢慢探下身去,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去摘取田埂邊結得最盛的那一朵,用刀子砍下,乾脆利落。

這田地裏也曾經有我稚嫩的足跡啊,我的腦子裏浮現出小時候和夥伴們奔跑跳躍在田間的種種模糊影像。

“這會兒什麼時候回來?”奶奶詢問着。

“不清楚。”

我兀自用手臨摹着竹條上紅鏽斑斑的鐵絲,順勢向下,沿着竹條上開裂的疤痕。竹節處扯開一小塊傷口,赤裸地暴露竹心,黴斑遍佈。驀地,透過欄縫,對上了奶奶複雜的雙眸。

瞳孔上點染了太陽光,原本佈滿血絲的雙眸頃刻間充滿光彩,期待的落空又使她黯然神傷,只木訥地低下頭。“哦,這樣啊!”蹲下摘除旁邊不要的蔫得發黃的葉子。

我的心驟然一緊。

“應該下週吧,或者下下週……”我想說些安慰奶奶的話,卻覺得越說越彆扭。

“好,好好!”連說了幾遍好,奶奶的眼裏又現出了光芒,夾雜着“咯咯咯”的笑聲。

些許陽光穿透雲層,普降光輝,奶奶的影子烙印在田地裏,坑坑窪窪,陰影下是她的青菜。竹柵欄落下一串破碎的孤獨影子。

“有空時會去找趙婆婆打打牌,人家也是一個人嘞,哦對,還有黃婆……”我瞧瞧四下,田地間亦不乏勞作的老人,不少的就與老伴相依爲命,和一羣家禽,一條狗。

“走吧。”我惦着腳爲奶奶擦去豆粒大的汗珠,兩人相視一笑。暖風恰逢其時,悠悠地迎面撲來,撞在臉上,穿過竹林,充盈整個村子,落在奶奶的影子上。影子啊,根深蒂固,就像奶奶紮根這片黑土地,吹不散的。

“走嘍。”坐上車,與奶奶揮手告別。門前是她,也只有她,倚着門面,高揮着手,我真切地看到了奶奶那落寂的神情,我的心兒顫了一下。爲什麼我的眼裏含有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汽車越走越遠了,農村也與我揮手作別。奶奶的守望裹挾着暖風,一齊深埋在這片土地之中。

清冷蕭條的農村啊,暖風吹拂之時,你會沿着記憶中鄉愁的印跡重生嗎?

篇七:鄉愁的味道徵文

“我們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見了。談笑的資料窮了之後,索然的對坐,無言的各起了鄉愁。”這是冰心的鄉愁,她用“滿蘊着溫柔,微帶着憂愁”的筆調,代替了無數遊子的思鄉情懷。而對於離家求學的孩子,誰沒有一縷兩縷,揮之不去的鄉愁呢?

萬里秦城,飄香裏耶。一彎江水,一碗小吃,一條石板路,一座八面山、一塊秦簡,是我滿滿的鄉愁!

一灣江水,繫着裏耶人民的萬腔情懷。

那綠帶似的水啊,傳承了裏耶人的文化精髓!那盤龍似的水啊,飛舞着裏耶人的一腔熱血!那翡翠似的水啊,蘊育了多少人的情思!那一塊一塊巨石啊,堆積起了裏耶人堅不可摧的後盾!

裏耶的河堤,是茶餘飯後散步的閒暇場所,一顆顆小石子鋪成了一條蜿蜒大道,赤足走在碎石路上,清風拂過你的面頰,不遠處傳來孩童銀鈴般的笑聲,老人三五一羣的聚在一塊搖着蒲扇,端着茶壺,熱烈的討論着誰家的兒子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哪家的小孩又考上了大學,談話聲還不時夾雜着一串串爽朗的笑聲。

一碗小吃,懷揣着裏耶文化的古韻。米豆腐、油粑粑、馬打滾等一系列的小吃,哪個不勾起遊子絲絲縷縷的鄉愁呢?不妨設想一下,離開家鄉,在外飽受風霜,身心疲憊的遊子,偶然嚐到來自家鄉的小吃,難道還不足已慰藉孤獨的心靈嗎?吃下去的是對家鄉的思念,浮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兒時的童真夢幻,誰的內心不波濤翻涌?誰的思緒不心潮澎湃?

一條石板,堆砌了裏耶老街的古樸氣息。青石板路,上面也許佈滿青苔,更爲那韻味增添了些許魅力。瞧!那兩邊的商鋪,商品琳琅滿目,有些是現代的新鮮玩意,而有些則是裏耶的古韻風情物品。

最是在下雨天,那剔透的雨珠棲息在那青石板上,頂真有種大詩人岑參筆下“散入珠簾溼羅幕”的意境呢!還有那一個個俏皮的裏耶女孩,打着小竹傘,穿着小雨靴,也頂真有種朦朧的“江南水鄉”的感覺呢!

一座山峯,綿延了幾輩人的至親鄉愁。八面山,高聳於裏耶,一座睡美人山峯,使人不得不默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八面山山頂的傍晚時分,那紅日如一位遲暮的長者,云云的呼出一絲嘆息,那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太陽啊!胭脂般的塗抹在半空,把青山的輪廓朦朦朧朧地勾畫出來,山丘在夕陽映照下彷彿塗上了一層金粉,顯得格外瑰麗。那鳳凰展翅般的雲彩託着那一輪即將落幕的殘陽,是那麼的富麗堂皇,美不勝收,是那麼的讓人驚歎!

靜默中的八面山,宛如一位安詳的慈母,生生世世的守護着自己的兒女。在每一個謐謐的夜晚,還可以聽到她那若有若無的呼吸聲呢!它是一首悲壯的老歌,放浪開懷的歌喉縈繞在天地的盡頭!它是盪漾着如歌的歲月!它是一幅古老的油畫,用瑰麗輝煌的色彩,透着綿延無盡的悽美,充溢着火紅的年華!

一塊秦簡,記敘了秦朝統一中華的光輝歲月。兩千多年的沉睡、兩千多年的期盼,三萬六千多枚竹片像噴薄的朝陽,掘出歷史的水面。從此,裏耶與秦簡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裏耶因秦簡而聞名,秦簡因裏耶而驚世!專家更以“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裏耶秦簡牘”的讚美之詞稱頌裏耶!

啊!美麗的裏耶!那滔滔的江水啊,是我對你無盡的眷戀!那讓人生津的小吃啊,是我對您永恆的牽掛!那墨青的石板啊,是我對您亙古的思念!那高聳的山峯啊,是我對您經年的遙念!還有那古樸的秦簡啊,是我對您永遠的依戀!

篇八:鄉愁的味道徵文

仔細品味着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我不禁懷念起了老家,不禁想起了爺爺那慈祥的面孔,一行熱淚從臉上劃過,那一幕幕像放電影一樣重新浮現在我的腦海裏,那是在四年前一個涼爽的秋季……

那個秋天的雨季似乎特別漫長。早上,雨肆意地下着,風盡情地颳着,天上烏雲籠罩,豆大的雨珠拍打在那來來往往的車頂、雨傘、雨衣上,有着獨具一格的美。

不知何時,外面的雨下得愈發的大了,打在地上,啪啪作響。風怒颳着窗戶,發出嗚嗚聲,秋天的氣息更深了,即使待在屋內仍能感覺到幾絲寒冷。爸爸媽媽似乎總是很忙,又留我一人在家。我蜷縮在被窩裏,動都懶得動一下。

雨終於停了,烏雲逐漸散去,太陽露面了。我來到爺爺家對面,可是面前的橋已被淹沒,只露出了那一點點的輪廓。正在我一籌莫展之際,爺爺緩緩地從對面走了過來,溫和地說:“來,騎在我背上,我揹你過去。”我不由得一愣,看着爺爺並不高大的身影和早已斑白的鬢髮,我不知道這是否合適,所以我並沒有上去,可是爺爺硬是把我給背了起來。

我伏在爺爺的背上,感受着他並不十分有力卻堅毅的步伐,他走得很慢很慢,呼出的氣流與寒風交織在一起。才走幾步,已然是氣喘吁吁了。一座十幾米的橋,彷彿走了很久很久,那一刻,我的世界變得是如此的溫暖。

水漫過了爺爺的小腿,他喘着粗氣,艱難地將我背過了河。面對早已準備好的熱乎乎的飯菜,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辛酸,我潸然淚下。

爺爺的身體本就不好,前幾年精神狀態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經常連一些最熟悉的人和事都難以記清。

又有一次,媽媽去了別的地方,我的中飯又沒有着落。於是,奶奶特意給我準備了一份午餐。

中午時分,爺爺提着一個飯盒,滿臉呆滯,目光空洞,一步一步蹣跚地走進了校園。我也剛好走到操場,撞見了爺爺,可爺爺竟然完全不理我,徑直從我身旁走了過去,我心裏閃過一絲絲的失落。

我連忙叫住了爺爺:“爺爺,您去哪兒呀?”爺爺茫然地回頭答道:“給我孫子送飯去。”我說:“我就是你孫子呀,您怎麼了?”“哦!是你呀。”“來,這是爺爺給你帶的中飯。”說着,爺爺用顫巍巍的雙手遞過了那還冒着熱氣的飯盒。我至今記得那雙手:佈滿如蚯蚓般爬行的靜脈的手背,如橘皮般粗糙的皮膚,常年勞作留下的老繭裂開了口子。這是雙飽經風霜的手。它曾犁過地,割過稻,插過秧……撐起過一個家,並且給過我許多的撫摸與溫暖。

看着爺爺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校門外。我仍站在教室的走廊上,不忍移開焦灼的目光。我心裏砰砰直跳,這是怎麼了?是害怕他不認識路嗎?是擔心他會被別人拐去嗎?是後悔沒有送他出校門嗎?

就這樣,爺爺拖着他的病體,不知爲我送了多少次飯菜,不知來接過我多少次。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爺爺的身體終究還是垮了,中風嚴重,右半邊身體癱瘓了,在當地人眼裏,爺爺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可我總以爲爺爺能活到一百多歲,在人們陣陣的議論聲中,我的眼淚又落了下來,而這一次的眼淚不再熱了……

爺爺不知疼愛了我多少年,而我卻未曾回報過爺爺。小時候,我最愛親近的是爺爺;現在我最敬仰的是爺爺;以後,我最懷念的是爺爺。

曾經,爺爺對我的付出感染着我。如今,我再也沒有機會再見爺爺那慈祥的面孔了。本是少年的我,卻我讀懂了“鄉愁”,那是爲見不到的最想念的人衍生出的深深的惆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爺爺在裏頭。

篇九:鄉愁的味道徵文

近鄉情更怯。再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心中忽然有種莫名的感受。院子,還是原來的院子。但是,人,不再是原來的人,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來形容此刻的心情,一點兒也不誇張。就是這個院子,陪我度過了整個童年,一切的一切,都起源於這裏——黑山。就是這條路,這條,我不知道已經踏過多少次的路,這條伴我回家的路……記憶中,每下一次雨,它就會變得軟酥酥的,讓你的腳在踏上去的時候,深深陷入其中……打從記事起,但逢雨天,我總是提着褲子,踮起腳尖,小心翼翼地邁着步子,走過這條路!

那個碾盤,孤獨地佇立在路邊,守望着這一片天地!一回頭,姑奶奶的院子便出現在眼前,原本在這個屋檐下,是最熱鬧的時候,院子裏的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此,談天說地,我經常被帶到這兒,被姑姑,姨姨輪番抱着……那時候,是這個院子里人氣最盛的日子。隨着鄉親們相繼搬遷,加上風吹雨淋,院牆已經坍塌,到處一片殘垣斷壁,甚是荒涼……我不忍再看下去,索性移了視線。

再往前走幾步,就會走到我大爺家,記憶中,大爺和大奶奶對我總是那麼和藹,他們的臉上永遠洋溢着笑容,他們是極心疼我的,有好吃的,總會留給我。但是,時光轉瞬即逝,他們,也已相繼離開人世……但他們一樣坐在場院裏曬暖暖,一個偎着門,丟盹兒的樣子,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中……他們家後院有一片竹林,小時候,我總往裏跑,因爲,竹子,可以做弓箭,可以拿着玩。那裏,有我太多的足跡。

繼續往前走,就到我家了,那熟悉的大院,那熟悉的房間,那熟悉的味道,那熟悉的——家。可如今,房子還在,人,卻早已改變。這個家,早已不常住啦,即使偶爾回來幾次,但,也不在這裏住。踏進後院,只是一派荒涼的景色,空氣中永遠混雜着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溼潤的空氣中醞釀着。”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天空,已被夕陽染成了七彩色,好像是織女與其他的仙女織成的錦緞一般絢爛。記得,當年,就是這個小院在我孤獨之時陪我長大。拿起鋤頭,在地上挖坑坑,這是我最常乾的樂此不疲的事。但是,一旦被奶奶發現,那可就會被”教育”一通。”再在地上挖。就打手!”這是她老人家常說的一句話,那時候,自己可是很怕被奶奶打手的哦!現在的後院,早已被爺爺用磚頭鋪了起來,它們就像一些忠誠的戰士,守衛着腳下的土地,守望着這個小院落。在這小院之中,還有一棵核桃樹,(大約已經有四五十歲了吧,它的皮膚已經開始皸裂。)小時候空閒的時候,總是往樹上爬。後來,父親在它上面用繩子做一個鞦韆,於是,那個鞦韆,變成了我的玩伴,我甚至可以不吃也不喝,就在那盪鞦韆。記得,我姑姑從新疆回來過年,一眼就瞅到了這個鞦韆,二話不說,就跟我搶,我說:“咱們石頭剪刀布,誰輸了,誰就離開。”她說,“可以”。第一局:我石頭,她剪刀。我贏了,第二局:我剪刀,她石頭,我輸了,第三句:布,石頭,我又贏了,可是,她硬賴着不走,我又拉不動她,便說:”你入(輸)了,你應該起來!快點,這是我的!”……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好天真啊!內心深處,我也很嚮往那時無憂無慮的時光。

再次駐足我和父母的房間。這裏,曾是我的安樂窩,這個方寸之地,承載了太多屬於我和爸爸媽媽的美好回憶……小時候,就在這個房間睡覺,在這個房間看電視,在這個房間吃飯……總之,你能想到的,你想不到的,我基本都在這個房間裏。如今,這個房間早已凌亂不堪,用”一片狼藉”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

再去爺爺奶奶的房間看看,一開門,那熟悉的味道就撲面而來,也形容不上來這是什麼味道,但是,就是很熟悉。那盞小檯燈,伴我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生病時它亮着,看電視時,它亮着……

此趟回家,回到久別的故鄉,心裏五味雜陳,是留戀?是不捨?是淒涼?究竟是什麼?一種用文字無法描摹的鄉愁……

篇十:鄉愁的味道徵文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裏,不增,不減……”這是倉央頓措的情感表達,卻道出了我對“大理”言之不明,道之不盡的喜愛和眷念。

鄉愁是風,一股股古樸的風,風裏帶着清新,自然美景,養人眼球。

鄉愁是猛烈的下關風,吹散大理身心的“污漬”。莫言的《紅樹林》裏極力渲染的拜金主義,毫不掩飾地反映出當代社會中人們對金錢、物質的狂熱追求。但在奢靡的生活之下,卻是腐朽不堪的情慾交織。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光鮮亮麗的官職頭銜,而是紅樹林以外,遠離質樸與自然的浮躁心靈。有人追功逐利,也有人放縱生命,失去了一顆沉澱下來的心,留下的軀體只會攪渾原本清澈的內心世界。最後漂浮其身的都只是虛無的物質碎片。

當汽車嘶鳴催趕着人們的腳步,當霓虹閃爍卻使行人迷失了前方的路,當銅臭氣息掩埋了田園芳草的芬芳,誰還會在意內心的超脫,不同的是,下關風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失意時,使你脫然釋懷;得意時,使你清醒堅守。

鄉愁是花,一朵朵獨特的花,花裏帶着芳香,飄香萬里,勾住心魄。

鄉愁是鮮豔的上關花,染盡大理腳步的“光潔”。每逢春夏之交,總有那默名的上關花爭鮮鬥豔,它是蒼山上讓人遠道而來的英國人激動涕零的成片成片的映山紅,它也是家家流水,戶戶養花的大理庭院中的開時香遠聞甚的獨樹一幟。近代詩人秋瑾在《滿江紅》中說“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獨思浙”,這是一種內心的表達,但上關花的美也讓我沉醉。

它們雖沒有牡丹的碩大豔麗,也沒有傲霜凌雪的梅花般高潔;雖沒有蘭花的凌凌典雅,也沒有粉面含脣的桃花般扭抳,但它不失自已的風采,它特有的簡單爲自已蒙上了“淡淡”的幕布:我不願爲他人而改變自我,我願隨心而放,隨俗而綻;它特有的融合,爲自已取了無名的“代名詞”,我不願凌寒獨自開,我願沐陽淋雨綻放自我,展示自我。這就是上關花,平凡但不“平庸”,留下我駐足的美好回憶。

鄉愁是雪,一行行覆蓋的雪,雪裏帶着厚重,靜潔依依,讓人神往。

鄉愁是純白的蒼山雪,覆蓋大理翅膀的“塵埃”。卡爾卡曾曰:“我們沒有必要飛到太陽中心去,然而我們要在地球上爬着找到一塊乾淨的地方。當陽光照耀那塊地方時,我們便可得一絲溫暖,白鹿踏雪在世界屋脊上,在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尋求一份心中的山水之樂;川端康成於凌晨四點,賞海賞花未眠,集萬千情感於《花未眠》,故尋其樂,恰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癡情。

不像巍峨聳峻的泰山,蒼山以他的臂膀承接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皚皚白雪。蒼山雖名爲山,但他分支十九,各座山峯毫不遜色,似乎總在訴說:我是大理的一部分,我要以自已的臂膀承接白雪,我願用自已的生命來捍衛大理的尊嚴。他就這樣一直屹立着,盡已所能,肩負起白雪的純淨,不改初衷。這就是蒼山雪,純白而不含塵埃,純淨卻不失風采。

鄉愁是月,一輪輪璀璨的月,月裏帶着和諧,清澈水波,無息鄉愁。

鄉愁是璀璨的的洱海月,勾勒大理夢想的“輪廓”。最美麗鄉愁,是洱海的碧波盪漾白雲悠悠;最美麗鄉愁,是洱海的一望無際藍天映映;最美麗鄉愁是洱海的浪起浪涌海鷗翱翔。洱海記錄下童年的細灘堆沙的小屋,埋下心中的祕密;洱海,剪輯下少年成長環行的足跡,留下走過的點點滴滴;洱海,交換着青年隔海相望後的互通有無,掠過看過的絲絲緒緒。“萬戶搗衣”的古風雖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月夜下“家和萬事興”的和諧賞月之畫面,不變的是自然,留下的是對未來的展望。

非洲之行讓姚明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思索生命的意義。許由,被後代高潔之士稱爲“隱士鼻祖”。塵世中的富貴名利伸手可得,而他卻看到了另一番自然山水之美。淡然,安貧樂道大概就是他從自然中閱讀出來的真情吧。人活在世,棄去名利,且真心誠意,去知曉那“享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的自然之美。

鄉愁韻,不亂於情,不困於情,眷念於心,永不變色。

篇十一:鄉愁的味道徵文

——《草房子》中的鄉村情節

一片油麻地,一條大河,一羣人,一個故事。

當我翻開書本的第一頁,一股鄉土之氣撲面而來。這片泛着清香的土地不僅見證了一個少年刻骨銘心的成長曆程,更讓我看到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之情。

(一)陸鶴

陸鶴因爲有一顆光禿禿的腦袋而與衆不同,然而這並未給他帶來讚賞,更多的卻是同學們的戲弄與耍笑。桑桑會把他的帽子掛到旗杆上,蔣一輪會不許他參加團體操表演,同學們會叫他“禿鶴”。當他所做的一切被大家所冷落,那種孤獨感深深觸動我的內心。然而他並未做錯什麼,只是想得到友情與尊重。陸鶴將自己陶醉在磚窯的熱氣中,感受久違的溫暖。

一個年幼的孩童內心該是多麼純真稚嫩,值得我們用愛和善良去尊重呵護。當他最終因爲精彩的表演而重獲大家的認同,那時的月光很美,照着這世上最英俊的少年。

(二)細馬

細馬是邱二爺家領養的孩子,長得出奇,操着外地的口音。剛來到油麻地時,孩子們笑話他那副寒磣的樣子,叫他“小蠻子”,於是這片本不熟悉的土地對他來說更加陌生了。細馬不愛學習,就在大河邊放羊,然而後來他因把羊羣放丟,惹了禍,與邱二媽的矛盾也愈來愈激烈,這無疑都加重了一個少年的自卑心理。但是,源於他對自己家人的感激,他始終沒能離開這片油麻地:爲治邱二爺的病,在冬天裏費力刨柳樹根子,邱二爺死後爲邱二媽建造紅磚房子。

一個男孩兒可以有身體上的殘缺,但靈魂卻永遠高尚。他那對尊嚴的執着堅守,讓他不再是一個稚嫩的男孩兒,而是一個小小的大人。最終當他站上紅色的磚屋時,他的身體與腳下這片大地一樣被照成濃重的土紅色。

(三)秦大奶奶

秦大奶奶是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她起初因爲房子的搬遷與大家相處的不愉快,她甚至放雞鴨到校園裏、隨意踐踏種着莊稼的小路,想借機“報復”那些阻攔她的人。可是當她對所做的一切都感到筋疲力盡,卻沒能守住自己的房子,她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倔強,做起油麻地小學的守護人來,而她自己的生命竟也是在爲撈掉在河中的一隻學校的南瓜時永遠安息。

我的奶奶也像秦大奶奶一樣性格執拗、倔強,村裏人都不太喜歡她,奶奶常在院子裏中一塊菜地,每天就在這些瓜藤菜葉中忙碌,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這樣就是一輩子,所以當我看到秦大奶奶哭着守候自己的土地時,我總想起奶奶,她對老屋一生的眷戀。

秦大奶奶在地下長眠了,她將永遠守候着眼前那片親手種下的艾地,艾的氣味清香、高潔,正如這位垂暮老人生前展現的人格一樣,高尚、聖潔。

(四)藥寮

這是桑桑人生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成長曆程,在生重病的這段時間裏,他內心一下子變得寧靜了許多。在溫幼菊充滿藥香的小屋中,桑桑心中油然生出一種孤獨感,彷彿是一種將要面對死亡的恐懼,或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分離。我清楚記着溫幼菊告訴桑桑的兩個字“別怕”,對,“別怕”,這兩個字在激勵着桑桑,同時也在激勵着我,每當生病或是遇到困難,我就告訴自己“別怕”,這彷彿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指引着我前進,告訴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咬着牙去堅持。

這是草房子中幾個片段,然而每當我讀到他們,都會有深入肺腑的感動,不僅爲桑桑震撼人心的經歷,還有曹文軒對故土深摯的感情。如一抹悠長又淡遠的鄉愁,從記憶深處飄散,即使身在異鄉,心中戀戀不忘的仍是那座村莊,就如他在一篇代跋中寫道:

“二十年歲月,家鄉的田野上留下了我斑斑足跡,那裏的風,那裏的雷,那裏的雨,那裏的苦菜與稻米,那裏的一切,皆養育了我,影響了我,從肉體到靈魂。”

雖然我還未遠離家鄉,但兒時的生活已如煙飄逝,每一次回憶,都是淚流滿面,我的思緒被這本書中蘊含的深情一觸即發,彷彿我的靈魂也得到了慰藉與依靠。

媽媽說這其中的每一個結尾都是悽美的,我覺得不對,在我看來,沒一個結尾都堪稱壯美。那細膩的景緻將我的心與人物的心牢牢拴在一起,我眼前也飄起了裊裊炊煙…

今天,當我看到曹文軒老師在《朗讀者》的現場娓娓講述自己與父親的那段時光,原來他就是裏面的人物“桑桑”,而父親就是“桑喬”,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什麼是告別,什麼是鄉愁。

《草房子》是他送給未來的及告別的父親最深摯的禮物。

明天,桑桑將乘着一隻大木船,永遠離開這片金色的草房子,白鴿還在天上盤旋成一隻花環,悠揚的笛聲依舊在村莊上空飄蕩——像一絹絲綢,像一抹鄉愁。

篇十二:鄉愁的味道徵文

肖鈺涵

我在很早很早的早春,說過鄉愁。吳瀟林和楊昱佳都寫了,我也再說說我的故鄉,那山中的歸宿。

李白說是生於四川,我的母親,姥姥,我的祖祖輩輩都在那裏——一個名叫青蓮鎮的地方上學。回家看的時候那學堂改成景點了,叫太白祠。其實前幾輩就有了,專門用來供奉李白,好像宋朝就在修,只是還在那裏設了學堂而已。這個太白祠有內外兩層,外面是新修的,裏面是原先的。你是看不出來,外面的石頭亭子字碑全全的蓋上了青苔,只是空曠幽靜,寂寥無人。

這個太白祠倒是修得格外有情調,跨過一道屏風,映眼的便是大片的綠。兩旁落落錯錯地種着樹和灌木叢,兩條小徑串起後修的石碑。正中是亭子,需要走過一道道石階,下完雨,底下還漲着水。石頭是黑色的,長期受雨水的浸泡;石頭縫裏長滿了青苔,真可謂“苔痕上階綠”了。兩側的仕女吹笛彈琴,真無法想象她們是後修的,明明是對體態柔美臂如蓮藕的姑娘,挽的髮髻都好秀美呢。

入了太白祠,兩側有大大的桂花樹,已經病又老去,乜乜斜斜躺在鐵架上,睨着眼睛看你。我姥姥說先前可大了,也許是沒人給它頌詩。進去是李白像,除了把酒望月似乎也沒其他形象了,但是虔誠拜拜可以學業有成。

據說李白有個妹妹叫李月圓,李白給她修了一棟樓,她和姐妹們一起彈琴對詩,晚上洗了脂粉的水就倒到一叢竹子裏,後來那竹子好像抹了一層白粉,於是那棟樓就叫粉竹樓,在江油有條街叫粉竹街。有個村子叫月元村來着,現在還在沿用,那樓和街也還在。當時就覺得古人好美,總是透着一股淡淡的浪漫。

我回去的時候正值桂花開,整個四川徜徉在桂花香中。我揉了幾朵下來(不要隨便摘花,而且桂花真是一揉就下來幾顆)在手心裏捂着,於是手就是桂花味的。我說過我第一喜歡槐花,那便是我喜歡在樹上淡淡香味的小花(還可以吃)。我喜歡它們——你只消在樹底下站着,嘴裏就甜津津的,又想起糯糯桂花糕了。

鄉愁這個話題,我以前就說過,小孩子寫來感覺怪怪的,在城市生活長大的孩子,各處都是相似的,真的很難有獨有的經歷和記憶,自小也沒離開過生活的環境,沒有離開的想念,又何來愁緒呢?

再講,很多時候鄉愁的那點記憶多是來自父母或者祖父母,他們一遍遍帶着娃兒回鄉,一面比較着過去與現在,那些記憶和生活就那麼一層層地摞在娃兒的心上,慢慢壓出了痕跡,時間長了,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感覺~這就是這一代孩子的鄉愁和上一輩上兩輩人不同的地方吧~

這樣的痕跡底下並沒有傷,摞上去的是一些特別美好的東西,比如桂花糕,比如趕海,比如那些悠然的小店,愜意,浪漫,美味……幸福的疊壓固然是好,只是內涵上覺得欠了點韻味,但這不是說想有便有的,沒有也很好,自有自在的感受~新時代的孩子沒有鄉愁的負擔,只是新奇的感受,他們揹負更少,走得會更遠~自然,他們會有自己的煩惱,跟以前不一樣,當他們切實離開自己生活很久的地方,到別處去,可能纔會略微體會到老一輩人對故鄉的感情~

我想寫鄉愁的這三篇,大體是因爲讀了余光中的《鄉愁》,我上篇就說過,鄉愁的這幾個意象那麼簡單,但內裏又那麼不簡單,當簡單的物件兒能讓人感受到豐富到字面盛不下的意味,並且溢開來的解釋各種都恰恰合了讀者的心思,那一定有時代背景的巧合,給了大家共通的共鳴點,也就是說掐住了時代的痛點,纔會流傳開來成爲名篇~

這個時代,若是老家還在,老家人還留着幾個守着老屋,這鄉愁就有了落點,很多人走遠之後,發現自己的鄉愁已經沒了落點,空空落落,待回了鄉也覺得是異鄉的感覺~賀知章講:“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若是連這樣笑問的兒童也沒有,孤零零的陌生人站在故鄉的街邊,去留任意,無人在意,那樣的鄉愁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飄着不知來處不知去處……現在家庭都那麼小,一家一個孩子的話,走了真正是斷了~

前十來年,家裏還有老人張羅着編家譜,把女兒兒媳都加進來了,說新時代了,得改改了~厚厚的一大本,看着很是繁榮的樣子,但絕大多數不僅見未見過,聽也未聽說過,散在各地,散在各國,肯定是回不到故鄉——有些像我,連老家都未去過的,我只覺得自己長大的地方是故鄉,那個父親的老家只是父親的老家而已……這些年,老人們慢慢故去,底下的孩子們也斷了音信,偶爾老人還叨兩句,說誰誰誰去哪兒了,電話換了就聯繫不上了云云~這幾年生來送往也想不起來叨叨了~

鄉愁啊鄉愁,幾千年的鄉愁,淹在時代的快節奏生活裏,淹在轉徙在世界上的人們心裏,未來在哪裏,有的很確定,有的很迷茫,有的還沒有去想一想~所以寫一寫,暫歇一下乏困,給心一個安穩的處在,那些景的美,那些生活的回憶,那些理想的安然,一切都會被治癒的地方,就算是愁緒吧,也是爲了美好而發愁,想起來是不是就是一幅美好的畫面呢?

本文地址:https://www.xiezuoguan.com/chuzhong/zkxz/1332540.html

  • 標籤: 徵文 精選 鄉愁 精選10篇關於讀書的作文600字
  • 相關文章:

    版權聲明:

    1、本網站發佈的作文《鄉愁的味道徵文(精選12篇)作文》爲網友原創或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2、本網站作文/文章《鄉愁的味道徵文(精選12篇)作文》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3、本網站一直無私爲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大量優秀作文範文,免費幫同學們審覈作文,評改作文。對於不當轉載或引用本網內容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CopyRight 寫作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您發現本站存在您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繫本站刪除!